高中物理_16.3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区分内力和外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学习重点】:动量守恒定律【学习难点】:动量守恒的条件.【新课探究】一.引入新课问题1:静止站在光滑的冰面上,小孩推大人一把,他们各自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谁运动得更快一些?他们的总动量又会怎样?其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问题2:假如你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冰面上,冰面绝对光滑,你能想出脱身的办法吗?学生小组讨论,不受外力(也有同学说不受合外力),动量守恒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总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外区别合外力与外力,引入新科第一部分二.进行新课【自主学习】一.系统内力和外力(1)系统:两个(或多个)_相互作用 的物体称为系统.(2)内力: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做内力.(3)外力:系统外部的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叫做外力.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理论推导,我的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推导过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1、2两球的加速度分别是:111m F a =, 222m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1、F 2等大反响,即:F 1= - F 2所以:2211a m a m -=碰撞时两球作用时间极短,用t ∆表示,则有:t v v a ∆-'=111, tv v a ∆-'=222 代入2211a m a m -=并整理得: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上述情境可以理解为:以两小球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合外力为零,系统元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总动量是守恒的——即动量守恒表达式。
(师生共同总结上述两个互动环节,并得出结论——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表达式。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复习课教学设计改错题。
例1. (考察知识点: )[多选](2020·天津武清区联考)一质量为m 的物体做平抛运动,在两个不同时刻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 1、v 2,时间间隔为Δt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则关于Δt 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大小为g Δt ,方向竖直向下B .动量变化大小为Δp =m (v 2-v 1),方向竖直向下C .动量变化大小为Δp =mg Δt ,方向竖直向下D .动能变化为ΔE k =12m (v 22-v 12) 例2. (考察知识点: )(2020·梧州模拟)如图所示,物体由静止做直线运动,0~4 s 内其合外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某一正弦函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0~2 s 内合外力的冲量一直增大B .0~4 s 内合外力的冲量为零C .2 s 末物体的动量方向发生改变D .0~4 s 内物体的动量方向一直不变通过此题,让学生明确F-t 图像表示的物理含义,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错误较多的D 选项。
学生通过自愿的方式,主动讲解题目。
其他学生认真听讲,改正错题,整理知识2.组织学生展示动量定理内容 小组派代表上前展示动量定理部分思维导图,并对其中整理的知识进行梳理、讲解识点,并更改错题。
例3. (考察知识点: )高空作业须系安全带,如果质量为m 的高空作业人员不慎跌落,从开始跌落到安全带对人刚产生作用力前人下落的距离为h (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此后经历时间t 安全带达到最大伸长,若在此过程中该作用力始终竖直向上,则该段时间安全带对人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 )A.m 2gh t +mgB.m 2gh t-mg C.m gh t +mg D.m gh t-mg 例4. (考察知识点: )有一种灌浆机可以持续将某种涂料以速度v 喷在墙壁上,其喷射出的涂料产生的压强为p ,若涂料打在墙壁上后便完全附着在墙壁上,涂料的密度为ρ。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稿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牛顿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并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推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了解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并体会定律中包含的对称与和谐的美。
课前预习:知识点一:系统、内力、外力(阅读课本P12)系统:内力:外力:知识点二:动量守恒定律1、推导过程(情景创设,问题驱动,合作解决问题)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v2>v1。
当第二个小球追上第一个小球时两球碰撞。
碰方案一:(1) 碰撞过程中两个小球受力情况如何?(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3)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和加速度的定义式,请你推导出一个最终的表达式。
方案二:(1) 碰撞过程中两个小球受力情况如何?(2)根据动量定理,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在碰撞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的冲量分别是多少?(3)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和冲量的定义式,请你推导出一个最终的表达式。
2、归纳总结规律内容:表达式:条件:3、定律的核心点击(1)动量守恒的条件(2)动量守恒定律的“六种”性质普适性(3)动量守恒定律的三种表达式课堂探究知识点三: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题型一:动量守恒的判断【例1】(多选)如图所示,A、B两木块紧靠在一起且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木块C以一定的初速度v0从A的左端开始向右滑行,最后停在B木块的右端,对此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C在A上滑行时,A、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当C在B上滑行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C.无论C是在A上滑行还是在B上滑行,A、B、C三物块组成的系统动量都守恒D.当C在B上滑行时,A、B、C组成的系统动量不守恒【针对性练习】1.(多选)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斜面,斜面光滑,现有一个小球从斜面顶点由静止释放,在小球下滑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斜面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斜面和小球组成的系统仅在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C.斜面向右运动D.斜面静止不动题型二:理想守恒【例题2】如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A、m B,且m A>m 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相距较远。
高中物理_高三习题课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师:反馈作业情况(1、例1变式1最后一问出现问题:实验原理部分的考查。
2、例2,注意符号问题和能量损失的计算)学生活动一:学生先独立思考七个问题1、为什么要求每次都在同一固定点静止释放a球?2、b球为什么放到轨道水平段最右端?3、为什么a球质量大于b球质量?4、怎么确定ABC三点是哪个小球的落点?5、我怎么画出OABC这四个点?6、怎样求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变式1】中如何求两球碰撞前后的速度?7、该实验除了图中的仪器,还需要哪些?(借助例1提出7个问题,以此复习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过程、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需要交流的开展小组交流。
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学生活动二:自行改正作业错误,PPT对答案,学生上台讲解例2最后一问(求解碰撞前后的速度)教师:小结1、(通过例1说出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过程、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小结2、实验的创新点教师:学生先独立思考4个问题(借助练习1思考问题并完成该题)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2、纸带上哪一段表示碰前?哪一段是碰后?在哪段发生碰撞?3、碰前纸带上的距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选取哪段计算碰撞前和碰撞后的速度?4、该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学生活动三:回答上述问题并说出答案教师:强调规范答题,PPT播放视频高速列车对撞实验,增强自豪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学生活动四:做例3并借题思考1、小球1、2做什么运动?如何求小球1、2碰撞前后的速度?2、做该实验应该注意什么?3、如果你是出题人,这个模型还可以怎样考查?教师:总结考向,让学生总结该实验课怎样创新,怎样求解碰撞前后的速度。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运动规律,并且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的复习,已经对相关的知识比较熟悉,能将理性的碰撞知识与感性的生活认知相联系。
2.能力基础:学生通过在前面实验课中的学习与实践,已经了解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了实验设计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能,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高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2)从前面的推导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动量定理是矢量定理的理解,注意方向性。
难点:利用动量定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习过程【新课引入】趣味实验: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一个是与轻绳连接的重锤,一个是与小皮筋连接的重锤,它们在平衡状态时在同一高度,当它们从同一高度处下落的时候,观察它们各自的情况?2.让被包裹的鸡蛋从高空落下,来观察鸡蛋是否破损。
如果鸡蛋是直接从空中落下又是什么情况?【知识探究】探究一、动量及其变化量1.动量:(1)定义:运动物体的和的乘积。
(2)公式:p= 。
(3)单位: ,符号是。
(4)矢量性: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运算遵循________________。
【例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2.动量变化量:(1)定义: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与的矢量差(也是矢量)。
(2)动量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的运算:选定一个正方向,动量、动量的变化量用带正、负号的数值表示,Δp= 。
【强化训练】将质量为0.10kg的小球从离地面20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的初速度为15m/s,g取10m/s2,求:(1)当小球落地时,小球的动量。
(2)小球从抛出至落地过程中动量的增量。
最新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六篇)
最新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六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总结、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职场文书、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workplace docu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六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高中物理_3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规律的探究过程,掌握和运用规律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式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学习物理,重在理解。
为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概念及其守恒条件,宜采用引导探索式教学方法。
由教师在关键步骤上作恰当引导,师生共同对给出一维、两体模型中的每个单体及系统由两者构成的系统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单体及系统所受的合冲量;确定单体及系统的动量变化。
在对单体应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引出系统动量守恒的概念,进而探索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
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分析、推理的方法,通过演译论证,环环相扣地得出结论,以便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2.讲练结合式在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具体问题,教师注意随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或有意给出错误解答,及时组织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引课】展示丰富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提出问题:前一节通过同学们学习了两个新的物理量和一个定理: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
图片中的相互作用物体,在相互作用前后的动量之和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有初步猜想,并带着问题进入教学。
(一)定性分析m 1m 2V 2V 1用生活中的情景,即冰面上互推的两个人,猜想互推的两个人动量之和在互推前后的关系。
用气垫导轨模拟两人互推实验。
如下图所示,气垫导轨上的A 、B 两滑块(已测得质量分别为A m 、B m )在P 、Q 两处。
在A 、B 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 、B 拴住。
M 和N 为两个光电门,使烧断细线后A 、B 两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同时用手按住两滑块,比较两滑块的位移关系,进一步定性分析动量之和的关系。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
因此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老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索与争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
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可以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知识的增长点。
具体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上述能力的提高来进行。
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复习与总结]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
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这个不变量就是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系统、内力和外力概念。
师:请一个同学举例说明什么系统?什么叫内力?什么叫外力?生:两个同学站在冰面上做互推游戏。
如果我们要研究互推后两个人的速度大小,可以把两人看成一个系统。
两人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
两人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为外力。
[再判断]1.对于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物体所受的重力为内力.( )2.某个力是内力还是外力是相对的,与系统的选取有关.( )探讨2:试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两球碰前动量m1v1+m2v2和碰后动量m1v1′+m2v2′的关系.[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育理念“创造性就象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可见,创造性只能通过一定的条件背景去孕育。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去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主动地运用探究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
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
2.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因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动量守恒定律在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的应用。
(b)动量守恒定律在人船模型中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技能a、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类问题;b、能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子弹打木块模型;c、熟练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人船模型;2、过程与方法a、熟练掌握两物体碰撞的几个基本公式;b、会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能量关系解决相关问题,如子弹打木块、人船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a、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规律。
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产实践。
b、通过常见模型的分析和处理,深入思考,形成规律。
反过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迁移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但又不是纯理论的,它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无不透露着物理的奥妙,即可从生活实践着手。
要学好物理,运用它解释现象和解答问题,必定“重在理解”。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能用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分析、推导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习方法。
(二)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和守恒条件难点:守恒条件的理解关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二、设计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渗透严谨务实的科学思想;同时,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当中找到正确的分析方向,三、课型:新授课、提问法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质疑讨论法、多媒体展示五、教学流程设计(一)引入新课老师提问:前面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首先来回顾一下:1.动量定理的内容,2.表达式。
学生:回答老师:动量定理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而碰撞是发生在相互作用的多个物体间,碰撞过程这个系统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比如,有两个人原来静止在滑冰场上,不论谁推谁一下,两个人都会向相反方向滑去,他们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
两个人本来都没有动量,现在都有了动量,他们的动量变化服从什么规律呢?现在来探究这个规律。
(二)新课教学老师: 先来看这个过程中的几个概念:系统、内力、外力。
一、几个重要的概念1.系统:存在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
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
比如:两个不同速度的小球A、B在光滑水平面上相碰,我们选A、B这个系统来分析,A、B 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1F2是A、B这个系统的内力,重力、支持力是外力。
二、动量守恒定律老师:下面我们来探究碰撞的两个小球在碰撞前后的动量有什么特点?其实这就是本章第一节实验我们所探究的内容,在碰撞前后动量的矢量和不变。
高中物理_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通过学生们较感兴趣电视节目《是真的吗》,与学生们熟悉的食物——鸡蛋为例引入课题。
在“摔不碎的鸡蛋”题设下层层介绍新知。
(二)活动设计:1.理论推导:与学生们一起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理论推导。
2.引入概念:动量、动量改变量、冲量、动量定理(例题:求鸡蛋动量的改变量)3.实验验证动量定理:借助于“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器材,验证动量定理(例题:求鸡蛋撞地过程受到的平均撞击力)4.应用举例: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缓冲装置,增长作用时间,减小缓冲力。
(三)小结作业:引导学生本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
学情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忘记了,故上课之前可以适当复习。
然后接触动量和冲量,这些知识为动量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已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效果分析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有认知冲突,有精彩观念,也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与学生对话交流充分,形成民主和谐、相互尊重、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反映出浓厚的课堂文化。
教材分析《动量定理》选自鲁科版选修3-5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理解及其应用。
从教材编排上看,《动量定理》是本书第一节,动量守恒定律之前。
不仅是对动量和冲量、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巩固应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上看,《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
因此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老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索与争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
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可以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知识的增长点。
具体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
三、教法分析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上述能力的提高来进行。
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
(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过程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复习与总结]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
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这个不变量就是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
[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系统、内力和外力概念。
师:请一个同学举例说明什么系统?什么叫内力?什么叫外力?生:两个同学站在冰面上做互推游戏。
如果我们要研究互推后两个人的速度大小,可以把两人看成一个系统。
两人的相互作用力为内力。
两人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为外力。
[再判断]1.对于由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物体所受的重力为内力.( )2.某个力是内力还是外力是相对的,与系统的选取有关.( )探讨2:试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两球碰前动量m1v1+m2v2和碰后动量m1v1′+m2v2′的关系.[阅读与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_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节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概念;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表达式和守恒条件;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动量守恒的过程,认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建立物理情景,再进行理论推导的物理研究方法。
2、经历探究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归纳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化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科学的无穷魅力。
2、通过系统动量守恒,感悟自然界的守恒思想,体会自然的对称美、和谐美。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冲量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了动量定理之后,对于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的相关现象已经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量的观念,为相对复杂的由多个物体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类问题做好了知识准备。
碰撞、爆炸等问题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现象比较感兴趣,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这部分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前期积累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为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做好了能力上的铺垫。
但是本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欠缺,对于理论概念还不能很快的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一些直观的形象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因此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引导式教学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表达式、适用范围和守恒条件。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系统在所研究的过程中动量是否守恒。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静止站在光滑冰面上的两个小孩(体重差异大一些)互推,各自往相反方向运动。
师:两个小孩各自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谁运动的更快一些?两人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总动量是怎样变化的呢?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学生讨论,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动量会有什么变化?为了清楚这些问题。
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一)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及总结1.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 1和m 2,沿着同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 1和v 2,且v 1>v 2,经过一段时间后,m 2追上了m 1,两球发生碰撞。
高中物理_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教案济阳【教学目标】1.掌握动量守恒定律适用范围。
2.会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难点】会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一、实验思路教师:两个物体在发生碰撞时,作用时间很短。
根据动量定理,它们的相互作用力很大。
如果把这两个物体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虽然物体还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外力的作用,但是有些力的矢量和为0,有些力与系统内两物体的相互作用力相比很小。
因此,在可以忽略这些外力的情况下,碰撞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使两个碰撞的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近似为0?学生思考,教师总结。
我们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条直线运动。
应该尽量创造实验条件,使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近似为0。
1 / 22二、物理量的测量研究对象确定后,还需要明确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和实验器材。
问题:想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根据动量的定义,很自然地想到,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前后各自的速度。
教师:那么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直接用天平测量,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呢?学生回忆之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测量物体速度的方法。
最后教师总结可行的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
(一)方案一: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步骤:(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 / 22(2)安装:按照图甲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F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和教学反思
动量守恒定律知识目标:1.会利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能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内容的理解,表达式及应用条件。
难点:在具体的事例中会分析判断动量是否守恒。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由实验数据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2.理论推导法: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出动量守恒定律。
3.讲授法4.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问:动量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动量定理,其适用于单个物体;那么多个物体所构成的系统,在发生相互作用前后各自的动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整个系统的动量又将如何?就比如说:静止站在光滑的冰面上的甲乙两个人,甲推了已一把,他们各自都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他们的总动量会怎样?其动量变化又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一.几个基本概念1.系统:有相互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
2.内力: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外力:外部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称为外力。
比如:冰面上两小孩互推的例子:若以两人为系统,相互的推力为内力,小孩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为外力。
说明: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提问:两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每个物体的动量有变化吗?一个物体动量的变化和另一物体动量的变化有无联系?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1、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组成系统的两个物体碰前和碰后的总动量有何规律实验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2个)、数字计时器、滑块(2个)、实验过程:介绍实验器材、实验原理以及实验过程、并开始操作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前的总动量等于碰后的总动量2、理论推导[多媒体展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不同的滑块匀速同向滑行,V2>V1,两滑块会碰撞吗?碰撞过程中,两滑块的动量是否变化?m1动量的变化与m2动量的变化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推导)推导过程:设碰撞过程两滑块的平均作用力分别为F和F′,碰撞时间为△t.根据动量定理:滑块1:F△t=m1V1′-m1V1滑块2:F′△t=m2V2′-m2V2由牛顿第三定律:F=- F′因此可得:m1V1′-m1V1=-(m2V2′-m2V2)提问:上式还可以怎样整理?学生整理为:m1V1+ m2V2= m1V1′+ m2V2′上式表明:两滑块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与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是相等的,而以两滑块作为系统,说明了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并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探究,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言】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怎样变化。
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出现怎样的总结果?第一节课中,我们一起追寻了碰撞中的守恒量,发现在一定条件下,碰撞前后的动量是守恒的,今天我们来讨论系统在什么条件下动量守恒。
(-)系统内力和外力【学生阅读讨论,什么是系统?什么是内力和外力?】(1)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系统。
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取。
(2)内力:系统内物体相互间的作用力。
(3)外力:外物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
注意: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赖于系统的选取,只有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
【教师对上述概念给予足够的解释,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加强理解】思考与讨论:图示,A 、B 两物体的质量B A m m >,中间用一段细绳相连并有一被压缩的弹簧,放在平板车C 上后,A 、B 、C 均处于静止状态,若地面光滑,则在细绳被剪断后,在A 、B 未从C 上滑离之前,A 、B 在C 上向相反方向滑动过程中 ( )A .若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相同,则A 、B 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为零。
B .若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同,则A 、B 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不为零。
C .若A 、B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不相同,则A 、B 组成的系合外力不为零,但A 、B 、C 组成的系统合外力为零。
D .以上说法均不对答:A 、C【互动一】:设计物理情境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公式。
如下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1m 和2m 。
沿着同一个方向运动,速度分别为1v 和2v (且12v v >),则它们的总动量(动量的矢量和)2211v m v m p +=。
当第二个球追上第一个球并发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1v 和'2v ,此时它们的动量的矢量和,即总动量'22'11'2'1'v m v m p p p +=+=。
下面从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出发讨论p 和p ′有什么关系。
【推导过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1、2两球的加速度分别是:111m F a =, 222m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1、F 2等大反响,即:F 1= - F 2所以:2211a m a m -=碰撞时两球间的作用时间极短,用t ∆表示,则有:t v v a ∆-'=111, tv v a ∆-'=222 代入2211a m a m -=并整理得: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上述情境可以理解为:以两小球为研究对象,系统的合外力为零,系统元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总动量是守恒的——即动量守恒表达式。
由以上两个互动环节,可得出动量守恒定律及表达式。
(二)动量守恒定律(师生共同总结上述两个互动环节,并得出结论——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及表达式。
)1.内容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
2.数学表达式:(1)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即p 1+p 2=p 1/+p 2/。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作用前系统的总动量等于作用后系统的总动量)(2)Δp 1+Δp 2=0,Δp 1= -Δp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两物体动量增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ΔP =0(系统总动量的增量为零)【注意】:①同一性:上述式中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②矢量性: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
③同时性:表达式两边的各个速度必须是同一时刻的速度。
思考与讨论:质量为m 的小球A 在光滑平面上以速度0υ与质量为2m 的静止小球B 发生正碰,碰撞后,A 球速率变为原来的31,那末,碰后B 球的速度可能值是下面的( ). A . 031υ B . 032υ C . 034υ D . 035υ 【分析】: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告诉我们,代入数值时要选定正方向,确定各量的正、负方向. 本题中A 球碰后速度方向未给出,应以正、负两个方向考虑. 代入正值计算结果A 正确;代入负值计算则B 正确,且不违背实际可能性。
答案:AB.3.成立条件例1.(学案32课堂探究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A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例2.把一支枪水平地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枪发射出子弹时,下列关于枪、子弹和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枪和子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枪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C.若忽略不计子弹和枪筒之间的摩擦,枪、车和子弹组成系统的动量才近似守恒D.枪、子弹和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例题3.质量为1 kg的铜块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质量为50 g的小球以1 000 m/s 的速率碰到铜块后,又以800 m/s的速率被反弹回,求铜块获得的速度.例题4.在列车编组站里,一辆m1=1.8×104kg的货车在平直轨道上以υ1=2m/s的速度运动,碰上一辆m2=2.2×104kg的静止的货车,它们碰撞后结合在一起继续运动。
求货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
例题5.一枚在空中飞行的火箭,质量为m,在某点的速度为υ,燃料即将耗尽。
火箭在该点突然炸裂成两块,其中质量为m1的一块沿着与υ相反的方向飞去,速度为υ1。
求炸裂后另一块的速度υ2。
师生共同总结,得到守恒条件:①系统不受外力,或者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②系统受外力,但内力远大于外力时,外力可以忽略;4.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什么力,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
(三):课堂巩固训练1、如下图所示,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木块A 和B ,其质量分别为kg m A 5.0=,kg m B 3.0=,它们的下底面光滑,上表面粗糙;另有一质量kg m C 1.0=的滑块C (可视为质点),以s m v C /25=的速度恰好水平地滑到A 的上表面,如图所示,由于摩擦,滑块最后停在木块B 上,B 和C 的共同速度为3.0m/s ,求:(1)木块A 的最终速度A v ;(2)滑块C 离开A 时的速度C v '。
解析:这是一个由A 、B 、C 三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以这系统为研究对象,当C 在A 、B 上滑动时,A 、B 、C 三个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在水平方向不存在其他外力作用,因此系统的动量守恒。
(1)当C 滑上A 后,由于有摩擦力作用,将带动A 和B 一起运动,直至C 滑上B 后,A 、B 两木块分离,分离时木块A 的速度为A v 。
最后C 相对静止在B 上,与B 以共同速度s m v B /0.3=运动,由动量守恒定律有BC B A A C C v m m v m v m )(++= ∴A B C B C C A m v m m v m v )(+-==s m s m /6.2/5.00.3)1.03.0(251.0=⨯+-⨯(2)为计算C v ',我们以B 、C 为系统,C 滑上B 后与A 分离,C 、B 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C 离开A 时的速度为C v ',B 与A 的速度同为A v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B C B C C B B v m m v m v m )(+='+ ∴C A B B C B C m v m v m m v -+=')(s m s m /2.4/1.06.23.00.3)1.03.0(=⨯-⨯+=2、如图所示,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否守恒?为什么?【解析】对于这一系统来说,动量是守恒的,因为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统保持静止状态,说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此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并谈学习本节内容时,哪些地方感觉模糊,疑惑。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五)作业:巩固学案。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在多处接触到了“自然界中的守恒量”,体会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本节课中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碰撞过程中守恒量,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动量守恒的结论。
初步接触到了动量的概念以及从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可以应用动量定理来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
本节课中应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得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在动量定理的应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选取正方向和列式,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中依然会用到这些方法。
效果分析:对于开始的演示实验,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心,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动量守恒这一规律,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一定能理解的更深刻到位。
在情感方面学生也领会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丽,体验到了前人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接下来的理论推导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正确的推导,这样对于动量守恒定律公式的掌握也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准,为后面的应用做准备。
在应用环节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积极性,努力的尝试用新规律来解决问题,在解题步骤中也出现了预期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板演点评给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