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速度 时间 路程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公式及解析

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公式及解析

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公式及解析一、基本行程问题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x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x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一)相遇问题行程问题是研究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涉及两个或两个物体运动的问题)指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速度和x相遇时间=路程温馨提示:(1)在处理相遇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使用时二者发生关系那一时刻所处的状态;(2)在行程问题里所用的时间都是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非常重要);(3)无论是在哪类行程问题里,只要是相遇,就与速度和有关。

(2)解题秘诀:(3)(1)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运动方向(相向),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先后),运动路径(封闭、不封闭),运动结果(相遇)等。

(4)(2)要充分运用图示、列表等方法,正确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迅速的找到解题思路。

(二)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也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情况。

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①两个物体同时同一方向运动;②出发的地点不同(或从同一地点不同时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迫及路程=路程差=两个物体之间相距的路程迫及速度=速度差=快的速度-慢的速度慢的物体追上快的物体的所用的时间为追及时间③慢者在前,快者在后,因而快者离慢者越来越近,最后终于可以追上。

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问题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问题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路程问题公式行程问题的九个公式是如下:
1、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2、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3、流水问题: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4、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5、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示范教学设计

新人教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示范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探索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知道“速度×时间=路程”,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3.使学生感受速度的应用的广泛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速度和路程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李东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预设:(1)70×4=280(千米)(2)225×10=2250(米)二、探究新知(一)结合实际问题,抽象数量关系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预设1:两道题都是关于行程的问题。

预设2: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要求的都是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预设3: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一共行了多长的路。

师:为什么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和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要用乘法解决呢?学生画图说明:把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看成一份,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就知道有这样的几份;求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就是在求几个几是多少,因此这两道题都用乘法计算。

小结:借助画图,大家就明白了这两道题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原来它们和“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速度出示信息:(1)人每小时大约步行4千米。

(2)飞机每分钟大约飞行12千米。

(3)“天问一号”探测器在飞往火星的过程中每天大约飞30万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小精灵和大家打招呼“嗨!大家好!今天我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过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引出“速度”一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的有关速度的例子,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1.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2. 小明上学每分钟走60米3. 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4. 高铁每小时行驶300千米什么是速度呢?像“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每分钟走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可以叫做速度。

二、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1.写法、读法教学:16千米/时,16千米每时;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2.练一练:(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写作9厘米/分(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写作:110千米/时(3)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写作:500米/分(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写作:340米/秒3.根据具体情景理解什么是路程、速度和时间(1)聪聪和明明国庆节乘飞机去了北京。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速度=路程÷时间(v=s÷t)时间=路程÷速度(t=s÷v)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平=s总÷t总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托车“往”行了90千米,“返”也行了90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

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

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求平均速度:时间一定(v1+v2)÷2;路程一定2v1v2÷(v1+v2),牢记平均速度公式,就不会错。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

速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因此我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根据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但是学生不知道,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就是速度。

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现速度中的时间单位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跑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间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虽然只有一道,但是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懂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以上就是我对本节教学设计的简要说明,如果在哪个环节设计的不周全,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菏泽市牡丹区第八小学李娜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5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路程、时间与速度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让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的作用之二则是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将简单的行程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小象:4分钟跑240米小羊:3分钟跑240米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读题一遍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东莞市长安镇第二小学刘云吹【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

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

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1. 填一填。

小学数学知识点: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行程问题公式:1. 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可以大概分为简单问题、相遇问题、时钟问题等。

2.常用公式:1)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2)速度和×时间=路程和;3)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3.常用比例关系:1)速度相同,时间比等于路程比;2)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3)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4.行程问题中的公式:1)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2)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4)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5.基本数量关系是火车速度×时间=车长+桥长1)超车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路程差=车身长的和超车时间=车身长的和÷速度差2)错车问题(反向运动,相遇问题)路程和=车身长的和错车时间=车身长的和÷速度和3)过人(人看作是车身长度是0的火车)4)过桥、隧道(桥、隧道看作是有车身长度,速度是0的火车)例题:例1:已知某铁路桥长1000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80秒,求火车的速度和长度。

分析:本题关键在求得火车行驶120秒和80秒所对应的距离。

解答:设火车长为L米,则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行驶的距离为(1000+L)米,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行驶距离为(1000-L)米,设火车行进速度为u米/秒,则:由此知200×u=2000,从而u=10,L=200,即火车长为200米,速度为10米/秒。

评注: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一定要对应才能计算,另外,注意速度、时间、路程的单位也要对应。

例2:甲、乙各走了一段路,甲走的路程比乙少1/5,乙用的时间比甲多了1/8,问甲、乙两人的速度之比是多少?分析:速度比可以通过路程比和时间比直接求得。

解答:设甲走了S米,用时T秒,则乙走了S÷(1-1/5)=5/4 S(米),用时为:T×(1+1/8)=9/8 T(秒),甲的速度为:S/T,乙速度为:5/4 S÷ 9/8 T=10S/9T,甲乙速度比为S/T :10S/9T=9:10评注:甲、乙路程比4/5,时间比8/9,速度比可直接用:4/5 ÷ 8/9=9/10,即9:10。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小学人教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菏泽市牡丹区第八小学李娜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5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路程、时间与速度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让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的作用之二则是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将简单的行程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小象:4分钟跑240米小羊:3分钟跑240米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读题一遍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苏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讲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速度、路程、时刻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白得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速度与时刻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刻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明白得速度的含义。

速度关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生疏的概念,因此我采纳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引入,比较两名同学谁走的快,学生能够依照所给条件,做出答案,真正比的是速度,然而学生不明白,因此我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每分钟走多少米确实是速度。

在讲解速度单位写法时,引导学生说出速度与路程和时刻有关,学生通过读收集速度的资料,从而发觉速度中的时刻单位能够是每小时、每分、每秒等等,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的学习爱好,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制造交通工具的聪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又详细的讲解了刘翔的跨栏速度、猎豹的奔驰速度、蜗牛的爬行速度,在丰富学生知识积存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速度的感性认识,然后承接蜗牛的爬行速度,出示了两道有关蜗牛的小题,一个是求路程的,一个是求时刻的,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速度、路程、时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有种成就感,激发其浓厚的学习欲望。

在拓展练习环节,练习题设计的不多,只有一道题,是与生活紧密接触的,尽管只有一道,然而既渗透了速度的概念,又涵概了速度、路程、时刻之间的三个关系,三个关系三种方法,三条途径,每种差不多上正确的。

如此不仅复习巩固了新知,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白得一题多解的道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习数学也打下基础。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与解析: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与解析: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与解析: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教学主题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习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计算公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速度、时间或路程。

能够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旅行计划、运动时间安排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例题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提升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应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任务分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掌握公式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应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复杂的实际问题中。

根据不同情境下的已知条件,正确选择和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相关演示材料、练习册、路线图、白板与记号笔。

教学材料:与速度、时间和路程计算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旅行计划、运动时间安排、交通工具的选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提问:“当你们去旅行时,是否计算过从家里到目的地需要的时间?这个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如何计算呢?”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估算时间,例如跑步比赛或开车旅行。

那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揭示课题: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掌握相关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技巧。

二、新授课与解析速度的基本概念定义: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通常用符号表示,单位为米每秒(m/s)或公里每小时(km/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师: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课题:
备课人:
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培养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要求出速度和时间该怎么样求呢?
路程÷时间=速度 时间=路程÷速度
三、巩固新知
1、完成53页的做一做第2题。
2、练习八第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修改意见:
引导学生说出速度包括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时间单位,还要有在这些时间里行的路程。
一人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集体汇报。
师:70千米/时225米/分,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
生:速度
师:4小时 10分钟我们把它又叫做什么呢?
生:时间师:ຫໍສະໝຸດ 到的280千米 2250千米 叫做什么呢?
生:路程
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时间×速度=路程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师:我们把汽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可以写成70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学生观察,了解书写的格式。
2)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完成53页的做一做第1题。
集体订正。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出示题目: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4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