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论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论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论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构成了我国的主要社会组织。
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快速发展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社会成熟的现代政治学是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三种力量的基本均衡点。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需要,社会领域发挥人的精神力量为基础,个人自愿的组织。
社会组织是培育公民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协助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社会监督公共权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社会组织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作用日趋见易。
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效果,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与政府、规范市场秩序、行业协会上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再一个就是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起到了有益补充的作用。
社会福利、医疗、民办教育、卫生、体育组织、贴近群众、发挥群众、机制灵活等等方面的特点。
提供公共服务薄弱环节的不足、公共服务扩大供给、社会保障的不同需要。
一、“中国梦”与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体制融合国内社会组织的概念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家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随即把原来的“民间组织”这一叫法改为现代的社会组织。
这一新概念社会组织主要分为第一,人民团体类组织。
如工会、妇联、青年团、作家协会、新闻协会、贸易协会、红十字会、基金会等。
第二,由政府发起成立的事业单位。
第三,由政府发起成立的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基金会。
第四,民间发起成立的互益性社会团体以及管理下的组织。
第五,挂靠在合法组织下的各种民间组织,社区内部活动的各种民间组织,单位,或者在合法民间组织下的分级机构和以企业法人身份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
第六,街头兴趣组织和群众团队组织。
还有由民间发起,游离于政府制度之外的民间组织。
再有一种是民间发起的,多以非法的地下形式存在的政府绝对禁止的政治反对组织。
1.中国梦思想与社会组织管理实践理论融合“中国梦”宏观上建构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层面,微观上架设在华夏子女的共同梦想层面。
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推进北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的思考
公 认 的世 界城 市 有 纽约 、伦敦 和 东京 。 毋庸 讳 言 ,与 国 际公 认 的 世界 城 市相 比 ,当前 北 京在 经 济发 展 水平 、国 际化 功能 、 创 新 能 力 、生 态环 境 等 方面 ,特 别 是在 社 会服 务 、 社会 管理 、社 会 参 与 、社 会 文 明、社 会 关 系等 方面还 有 一定 差 距 ,影 响 力仍
与之相适应 的社会组 织发展 建设成 为重大现 实问题 、文中阐明建设世界城 市及其 内涵,简要对 比 目前公认的世界城 市 与北京的社 会组织现状 ,提 出建设 中国特 色世界城 市大背景 下的加 快首都社会 组织培 育发展 的创新举措 ,针对 当前不 同类型社 会组织发展 建设 实际需要 明确不 同工作重点 ,从而使 首都社会 组织又好 又快的发展 ,推动 北京社会建设 不断
区建 设 活动 ,振 兴 学 术 、文 化 、艺 术 及体 育 活动 ,环境 保 护 活 动 ,灾 害救 援活 动 ,地 域 安全 活动等 1 项 内容 。 7
外大 型 企 业 、办 事机 构 首 选地 ,全 球5 0 企业 总{ 2 家在 京 0强 3 16
发展 、 二百 多家来 京 投 资。 北京 经 济社 会 发展 在 有 些 方面 已经 与 国际 公认 的世界 城 市相 媲 美 ,具 备 了建 设世 界 城市 的基础 条
服务 中 ,只 有在成 人 安 置计 划 ( d lp c me t c e A u l e n h me) t a s 等 特 定 的服 务 类型 中 ,政 府承 担 较 多责 任 ,其 他服 务 都 是 由私 营 机构 、志愿 和 慈善组 织来 提供 的。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策略
研究结论
管理制度创新是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手段。
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上应采取差异化策略,以适应各自特点和需 求。
管理制度创新应关注组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提 供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具有公益性、自愿性、民主性和互助性等 特点。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取 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不足之处。
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但管 理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缺乏统一规 划和协调,存在多头管理和各
自为政的情况。
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日本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的经验
01
官民协动的社会治理 模式
日本社会组织在政府的主导下,与政 府合作开展社会治理,发挥了社会组 织的作用。
02
多元化的社会组织体 系
日本社会组织在类型、功能和地域上 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包括社区组织、 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服务组织等。
03
严格的监管制度
日本政府对社会组织实行严格的监管 制度,确保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自律机制, 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加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力量 的合作与互动,促进多元参与 和协同治理。
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 量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形成多 元投入和有效合作的格局。
强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法治保障
完善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权利
义务。
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的惩处 力度,强化法律责任和威慑力。
研究的目标、目的和具体问题
社会建设要加强社会的“基本建设”——以北京市实践为例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O1 0.1
机制;五是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 发挥党的领
规范化社区试点工作,制定了7 2 方面的 1 类 6 0 0多项
据此对社区工作体制机制、社区党的建设、 导和龙头的作用。构建五大体系,达到五大体系目标, 指标体系, 是北京对社会建设总体思路的一个初步探索。
第三,社会建设应当按照社会建设 自身规律和特
点,建立新机制, 搭建新平台。北京市在社会建设方
・
社区居委会工作、社区服务站工作进行规范。当前工 作核心有两:一方面是把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分 开,让居委会承担更多 自治职能,让社区服务站承担
2 ・ 0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1 0。1
本 期 焦 点
政府职能,使它成为政府功能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平台。
建设的 “ + ”文件,明确了社会建设的基本工作思 14 路和工作目 标。第二是紧紧抓住筹办奥运会的历史性
机遇,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把筹办奥运会
成立社会建设信息报道,跟媒体互动;形成社会建设
的信息交流平台;五是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共建七个研究基地,分专
本 期 焦 虑
社会建设要加强 社会的 “ 基本建设"
— —
以北京 市实践 为例
宋贵伦
党的十七大以来 , 北京市委市政府将社会建设放 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紧抓历史机遇,创新实践 ,使 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第一是抓住学 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历史性机遇,在全 国率先成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摘要: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公益性和自治性的民间社团组织。
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北京市社会组织依托于公民参与意识提高、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政府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等外部环境,取得显著的成绩。
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法规体系尚未健全、政府和社会经济性支持不足、信息技术给社会组织管理带来难题等等。
这就需要分类指导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外部环境;公众参与一、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目前,北京市社会组织已遍布城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其作用、社会地位、影响范围都不断提升。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市社会组织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政策环境、人才等优势。
本文将对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为国内其他城市的社会组织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为社会组织、社会建设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进一步推动公民社会、民主参与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二、北京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条件(一)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1、城镇化水平推动公民参与意识的提高根据统计资料,北京城镇化水平相比国内其他城市要高得多,达到83.62%,按照学术上的观点,北京已经达到国际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有利于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打破城乡二元分割格局。
城镇化正在改变中国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拓展社会组织发展根基和发展空间。
[1]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公民社会的群众基础和公民意识的提高。
2、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公民参与北京市始终坚持基础教育在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同时,北京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最集中、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
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与思考
“三社联动”中社会组织的行为逻辑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东风试点”为例
2021年3月第3期总第388期学会SocietyMar.2021No.3Total388th“三社联动"中社会组织的行为逻辑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东风试点”为例李慧慧(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350)[摘要]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过程的重要主体,通过个案分析探究社会组织的行为逻辑,有利于深入理解“三社联动”。
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三社联动”过程中形成了协调、协作、协助与合作四种主体关系结构。
基于关系约束与组织基础,支持性社会组织呈现出协作关系下的专业支持与协助关系下的专业服务两种行为选择,而社区社会组织呈现出协作关系下的自我选择、协助关系下的成长发展与合作关系下的参与融合三种行为选择,由此呈现出“主体关系-行为选择”的社会组织行为逻辑。
[关键词]“三社联动”社会组织行为逻辑[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一、问?的提出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域。
作为近年来社区治理的创新模式之一,“三社联动”源于2004年上海市提出的三社互动概念与工作思路。
2013年,民政部门正式以“三社联动”代替三社互动,并于全国大规模展开这一治理模式,强调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机制”⑴,较为明确地指出了“三社联动”的含义,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明晰的指导方向。
此后,上海、北京、南京、浙江、广州等地继续深入实践探索,总结发展经验,“三社联动”日益成为社区治理发展创新的重要方向。
[文章编号]1001-9596(2021)03-0012-08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当前有关“三社联动”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三社联动”的概念探析与角色分析。
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对“三社联动”的统一认识,但大多认为其是“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联动',三者分别担任资源与服务平台、工作载体以及专业指导的角色二是对“三社联动”模式经验的总结分析。
“枢纽型”社会组织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 ) 京市社 会组 织发展 存在 的 问题 一 北
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 , 构建以工 、 、 青 妇等人 民团体 为骨干的“ 枢纽型” 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逐步形成了
以“ 社管社 ” 的社会 组织 管理 北京 实践 。 本文 以调 研
体制改革深化 、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的形势
下, 北京 市社 会组 织 得到迅 速 发展 , 量显 著增 加 , 数
算, 约为 6 二是政社不分 、 家; 管办不分的现象仍 比 较普遍 。许多社会组织 由政府部 I ̄ 立 , ' ' 在人 、 、 -J l 财 物上严重依赖行政部门 ,成为行政机关 的附属机 构, 自主发展 、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 三是管理分散 、 疏于管理的问题 比较突出。 仅市级社会组织的业务 主管单位就多达 10 多个 , 3 绝大多数是各行政委办
杨 丽 : 枢纽 型” “ 社会 组 织研 究— — 以北京 市为例
“ 枢纽型 ’ ’ 社会组织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杨 丽
( 清华 大 学公共 管理 学 院 , 京 北
10 8 ) 00 4
[ 摘
要 ]枢组型” ‘ ‘ 社会组织 , 指对 同类别、 同性质、 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 系、 服务和管理的大型联合
市商业联合会 、 市建筑业联合会 、 民办教育协会嗍 市 。 《 北京 市“ 十二 五” 时期社会 建设 规划纲要》 提出 ,
“ 加快构建以人民团体为骨干的社会组织“ 枢纽型” 工作体系 , 使市级 ‘ 枢纽型 ’ 社会组织达到 3 0家左
右, 并健 全市 、 ( )街 道 ( 区 县 、 乡镇 ) 级 ‘ 纽 型 ’ 三 枢 社 会 组织 工作 网络 , 本 实现社 会 组织 ‘ 纽 型 ’ 务 基 枢 服 管理 全覆 盖 。”
我国社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社会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以北京地区为研究案例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二〇一一年四月目录1.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1)1.1 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1)1.2 社会组织基本分类 (3)1.2.1 社会团体 (4)1.2.2 民办非企业单位 (6)1.2.3 基金会 (8)1.3 社会组织的功能异同分析 (9)1.3.1 社会组织功能共性分析 (9)1.3.2 社会组织功能差异分析 (10)2. 社会团体的创新分析 (11)2.1 社会团体创新案例分析 (12)2.1.1 综合性社团 (12)2.1.2 行业性社团 (14)2.1.3 专业性社团 (16)2.1.4 联合性社团 (17)2.2 社会团体创新过程的特点 (18)2.2.1 社团创新的社会背景变化 (18)2.2.2 社团创新的主要内容 (19)2.3 社会团体创新过程存在的问题 (20)2.3.1 资金短缺 (20)2.3.2 可持续发展机制缺乏 (21)2.3.3 双重管理体制有待创新和完善 (21)2.3.4 政府职能转移缺少长效化、制度化保证 (22)2.3.5 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2)2.3.6 高水平特色服务供需不匹配 (23)2.3.7 组织间有效合作机制缺乏 (23)3. 其他社会组织的创新分析 (24)3.1 民办非企业单位 (24)3.1.1 民办非企业单位创新案例分析 (24)3.1.1 民办非企业单位创新过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5)3.2 基金会 (27)3.2.1 基金会创新案例分析 (27)3.2.2 基金会创新过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8)4. 国外社会组织的创新分析 (30)4.1 德国 (30)4.1.1 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的重要组成 (30)4.1.2 法律框架完备、登记注册可享受优惠待遇 (31)4.1.3 财政资助和税收减免的双重扶持手段 (32)4.1.4 政府仍是社会组织发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32)4.1.5 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组织服务递送的中坚力量 (33)4.2 美国 (33)4.2.1 社会组织数量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广泛 (33)4.2.2 国际化程度较高,突出的专业商展和研讨活动能力 (34)4.2.3 政府半数以上的社会服务通过社会组织提供 (35)4.2.4 政府重点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间接支持,管理监督严格细化 (35)4.3 日本 (36)4.3.1 社会组织分类详细,涉及各个领域 (36)4.3.2 法律明确、实行认证制度,增强民众参与度 (36)4.3.3 会员入会实行考察,组织市场化程度高 (37)4.3.4 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较高,与政府保持密切关系 (38)4.3.5 建立社会组织支援中心,支持社会组织发展 (38)5. 我国社会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 (39)5.1 社会组织的机能发展 (39)5.1.1 建立健全组织运作的体制机制 (39)5.1.2 创新组织的管理模式 (40)5.1.3 打造核心价值,保证财务独立 (40)5.1.4 规范运作,增强组织公信力 (40)5.1.5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职业社会地位 (41)5.2 社会组织的职能发展 (41)5.2.1 政府职能的承接者 (41)5.2.2 社会诉求的反映者 (41)5.2.3 专业服务的提供者 (42)5.2.4 精神文明的倡导者 (42)5.3 社会组织的科学引导 (43)5.3.1 更新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认识理念 (43)5.3.2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43)5.3.3 严格对社会组织的监督 (44)5.3.4 增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 (45)附件1:实地调研访谈名录 (47)1.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1.1 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组织制度形式,“社会组织”一词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北京社会治理成效研究——一个评估的视角
2021年2月河南警察学院学报Feb.2021第30卷第1期Journal of Henan Police CollegeVol.30No.1社会安全研究收稿日期:2020-10-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矛盾纠纷风险预警预测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20BSH07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实证研究”(2020JKF51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项研究课题“‘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农村警务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河南‘一村一警’的考察”(2020SZQH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李斌(1985—),男,河南新蔡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保安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政策评估。
①检索时间为2020年3月9日。
北京社会治理成效研究———一个评估的视角张李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摘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其中。
文章首先建立了北京社会治理成效评估的分析框架,然后基于一项北京市的问卷调查,用群防群治参与力量、群防群治品牌建设、群防群治作用展现三个指标开展具体评估。
结果显示,群防群治在北京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支力量有较好的认知度;群防群治品牌认可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总体偏低;群防群治作用展现主要体现在巡逻防控方面。
长远来看,为提升群防群治工作水平进而提升北京社会治理成效需要多措并举,包括构建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注重群防群治品牌体系化建设以及彰显群防群治成果的层次性等。
关键词:社会治理;成效评估;群防群治;治安志愿者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33(2021)01-0016-07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一)问题提出“人类正处在风险社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加上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社会问题复杂,社会矛盾交织。
社会学研究作业答案
社会学研究作业答案社会学研究一、简答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
3、什么是现代化?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此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4、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区域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加速,消费型中心城市崛起,并向群体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将长期存在,小城市将重新焕发活力,沿海发达地区城市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城市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信息化重构城市空间体系,信息城市形成与发展;郊区与城市中心区共同发展。
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有力地推动城市化进程,未来中国城市将向国际化、连绵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5、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案例
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统的政府治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因此,社会组织的出现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组织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列举了10个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案例。
1.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治理+”模式北京市朝阳区采用“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治理的全方位覆盖。
社区居民委员会负责居民的基本服务和管理,社区服务中心负责社区服务和公共设施的管理,社区志愿者负责社区文化和公益事业的推广。
这种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2. 上海市“城市社区治理”项目上海市“城市社区治理”项目是由上海市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提高城市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该项目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治理的全方位覆盖。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深圳市“社区共治”项目深圳市“社区共治”项目是由深圳市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该项目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治理的全方位覆盖。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北京市“社区警务室”项目北京市“社区警务室”项目是由北京市公安局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该项目通过社区警务室、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实现社区治理的全方位覆盖。
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项目是由上海市卫生局和社会组织共同发起的,旨在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该项目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全方位覆盖。
国家与社会互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北京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为例
国家与社会互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以北京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为例
王海军;简小鹰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32)004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内涵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此背景下,借鉴西方学术界以"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对社会组织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梳理了中国社会组织的本土化研究进展,提出超越二元对立的"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分析框架,阐释了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学理可能性,并结合北京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实践分析了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机制,从而提出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基本路径.
【总页数】9页(P84-92)
【作者】王海军;简小鹰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推动政府与社会互动合作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第三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之“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分论坛综述 [J], 杨丽
2.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J], 李劲涛
3.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专家座谈会综述 [J], 朱巍巍
4.王勇在广东、上海调研社会组织工作时强调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加快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J],
5.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J], 熊勇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案例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党建引领小商会大作为——商会参与街区治理的北京东城案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之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参与是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这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正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在党建引领下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视。
其中,作为新型社会组织中的行业协会商会是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全国工商联关于开展“四好”商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协同管理,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要求。
这使得商会承接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被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统战部、工商联提上了议事日程。
北京市东城区在推进商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南锣经验”,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推动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秉承了“枫桥经验”的传统,化解矛盾在基层,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一、问题倒逼北京市东城区的南锣鼓巷是一条787米长的小胡同,虽然范围不大,却享誉海内外。
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胡同,近代以来很多历史名人曾在南锣鼓巷居住过。
作为北京的名片、中国的窗口,南锣鼓巷是老北京传统文化与新北京现代文明交融的代表作,每天的游客达数万人,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25个必去的旅游体验地之一;2008年更是借力“北京奥运”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随着“南锣鼓巷”的飞速发展,业态开发背离了原有的文化氛围,导致一些问题日渐凸显。
一方面,南锣鼓巷是历史居住区,但是新商业没故事,历史文化展示差;低端业态商铺和历史文化融合差。
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展开研究。
在引言部分中,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阐述。
接着在分别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路径,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影响及推动因素分析展示了创新的价值和优势。
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促进社会治理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路径探索、实践案例、影响、推动因素、结论、展望、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发展中,为了保障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社会各种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置的一种社会行为。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效果和社会发展进程。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治理的需求,管理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在我国,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足,如权责不清、管理制度落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治理效果的提升。
对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研究,探索适合当前社会治理背景的管理模式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的建立,正是针对当前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奠定了基础。
1.2 研究意义需要2020字。
: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关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的现状及路径,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XX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
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
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
我国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
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X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
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
“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
“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X围,应与社团的住所X围相一致。
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社会身份”,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
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
一些业务X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
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
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
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X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
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注册。
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
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
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众信任上等等,都需要依靠相关政府部门。
久而久之,社会组织逐渐演变为一种准政府组织,丧失其民间性、独立性和自治性。
同时,这种“双重管理体制”还造成了“严审批、疏监管”的现象,许多“业务主管单位”并不熟悉社会组织的业务,不能有效地对其发挥指导作用,无法履行应尽的管理职责。
就目前来看,虽然社会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目前仍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无法真正发挥其公益性功能。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为社会组织“正名”,为其提供合法的“社会身份”,进而通过制度创新,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二、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推动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并要求相应的政社分离、企社分离、事社分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角色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大服务”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的成长也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国家与社会合作型转变,社会治理不再是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而是不断转向由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进来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独揽,而是不断转向与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合作共赢。
因此,政府一方面要逐渐放权,由对社会组织的严格管控转向“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另一方面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快制定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推动促进社会组织在协同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和承担公共服务工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把社会组织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
目前市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分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模式。
1. 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于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而言,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是关键。
市注重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营造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环境。
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和网上社会组织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及XX活动,保障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行政监管体制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针对由此导致的社会组织活力不够、政社不分,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市改革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
对四类社会组织——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由民政部门协调联系业务主管单位,基本解决了社会组织找业务主管单位难的问题。
同时,民政部门建立“一口审批”绿色通道,完善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服务承诺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将受理社会组织成立审批的时间从法定的60日缩短为10日。
中关村就是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之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市人大颁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X区条例》,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体制等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X区领导小组还下发了《中关村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中关村社会组织建设思路。
五个委办局联合下发了《市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对中关村现有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登记管理扶持发展的工作安排。
现在已经按新体制登记了5个中关村社会组织。
[3] 这些社会组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广泛开展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开辟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新模式。
2. 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是2008年市社会建设大会公布的“1+4”系列文件中出现的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新词汇,体现了市对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的创新性探索。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
[4] 它主要承担其构成体系内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等职能。
2009 年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认定首批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标志着市社会组织与原有的行政部门逐步从“主管主办”关系过渡到“行业指导”关系,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建设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5] 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将替代以往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服务各类社会组织。
首批认定的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包括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侨联、市文联、市社科联、市红十字会、市法学会。
负责领域涵盖职工类、青少年类、妇女儿童类、科学技术类、残障服务类、涉侨类、文学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医疗救助类、法学类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6] 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市又认定了市工商联、市志愿者联合会、市律师协会等12家单位为第二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
两批22家“枢纽型”组织对市级社会组织的工作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2011年下半年市正在加快认定第三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力XX现对市级社会组织的全覆盖。
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培育区县、街道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打造市、区、街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网络。
[7]“枢纽型”社会组织框架逐步建立后,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发展方向,大部分行政部门对社会组织只行使行业指导职责,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
今后,除少部分有特殊职能的部门外,大部分行政部门原则上不再接收新的社会组织申请,逐步实现与其主管的社会组织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交由相关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
“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3. 建立监督管理体制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规X组织行为,市建立健全了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
第一,增强社会组织独立性,实现行政权力有序退出。
采取了“新增严控”和“存量渐减”措施,严格控制新增社会组织中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兼职,现有社会组织中存在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兼职的,采取社会组织自律方式,在下届换届选举中,原则上兼职人员不得当选。
第二,规X组织内部制度。
制定了《社会团体规X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规X了社会团体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行为等。
还建立了基金会年检报告、募捐活动、公益项目公开披露的信息公布制度,实现了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
第三,建立等级评价机制。
按照《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实施办法》,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截至2011年初,已完成评估183家,评出3A以上168家,正在评估300家。
通过评估和等级评价,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的目的,有力促进了社会组织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第四,建立退出机制。
制定《市关于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行政约谈、撤销登记、注销登记等制度。
开始对长期不参加年检、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以及有其他严重XX行为的社会组织进行调查,对调查核实的,启动撤销登记的法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