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人本主义文学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汝信的《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批 评了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把人吞没在观 念里”,造成了“非人主义”的观点,认 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不仅不忽视人,而且 始终是以解决有关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出 发点和中心任务的” 批判了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对立 的片面性,尤其是不能将人道主义视为修 正主义来批判

2、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内涵
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意识,是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 重要旨趣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缺乏对中国问题的深刻理解, 因此,无法从历史和政治的多维度解释现实问题的 复杂性。(随意消极、盲目乐观)





朦胧诗中的问题意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史铁生文学中的生命超越情怀:不可能的 可能 张承志等的心灵与信仰:对现实的超越 启蒙浪漫主义:诗人之死(海子)





改革文学:从历史转向现实和未来。存在对社会问 题简单化、乐观化处理的弊病 新写实小说:基于平民生活展示人性。一是对个体 生活的关注(小时代的莅临);二是对现实生活的 朴素理解(凡人与烦人);三是写作上的客观冷静 的“零度”叙事姿态,回避价值(隔膜) 新写实小说使传统现实主义的家国宏大叙事转向普 通人的个人叙事,文学从英雄进入平民时代,为 90年代文学和文化世俗化、平民化准备了基础, 也成为市场经济时代新的意识形态

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种新思潮

基本主张:人类自由权利不可侵犯,即自由意志 论 人本主义哲学: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 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只要把人当人看,那么,人就决不会是工具, 而是目的本身。”(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伤痕文学从社会外在层面对文革和极左政治反思中的人道主义情结 反思文学从精神和意识层面对非人道和非人性的全面深刻反思,从历 史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清算长期以来极左政治对人从肉体到精神 的伤害 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戴厚英的《人啊,人》,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 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的《芙蓉镇》等 局限:50至70年代的文学思维,鉴于文学的现实关怀,使其本身缺乏 超越当时的政治语境,无法从更深层次解释现代政治的权力本质与人 性之间的冲突。(人受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规训)




新的理论资源,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透视溢出以往阶 级视角,使文学对人进行丰富的表现成为可能 张贤亮、王蒙、王安忆等创作中的意识流 余华、苏童、莫言小说中的暴力、仇恨、幽暗书写 90年代的“性话语”:下半身写作




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启蒙理性神话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知识分子理论:否定辩证法,以防止因肯定 而造成的片面和虚假性。通过否定达到对事物矛盾的正确认识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生存意志论;尼采强力意志论 生命哲学——狄尔泰、柏格森 精神分析哲学:弗洛伊德的意识学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现象学哲学:胡塞尔 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弗洛姆、哈贝马斯) 哲学人类学:舍勒 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参见 黄见德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人道主义是80年代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之一

70年代末期兴起,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80年代末期渐 渐趋于终结
涉及到文学、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多方面,对社会意 识形态造成了重要影响 人道主义文学理论的时代语境: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运动,人主体性的高扬



人道主义的论争涉及到人性与异化、马克思主义与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文学、阶级性与人性等重要 理论问题,是新时期最复杂的一场文艺理论论争 论争的两个理论焦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 义的关系问题;一个是异化问题 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潮,是对中国极左政治运动不 尊重人进行的一次“人学”请愿
美学解放乌托邦:韦伯面对“铁的牢笼”所设想的“审美救赎”方案, 被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为审美乌托邦的理论想象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批判,属于新人本 主义社会文化思潮。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方流行, 70年代后渐趋衰落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加缪、梅洛· 庞 蒂、蒂利希、巴尔特等 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能说明自身;人按 照自身塑造自身;人具有自身设想性。(人不是一个先在的 存在,而是一个此在的存在,即人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人性的 ,而非本质的设定) 存在主义的一些关键概念:虚无、荒诞、他人就是地狱、恶 心感等


3、新时期引入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 20世纪初叶中西文化和文明冲突、交流、对话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解放后直至文革结束,文学中人本主义的缺失 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新时期对西方人文精神资源的利用几乎涵盖了西 方从古典到当代人文精神在哲学、美学、文艺学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其内容的复杂 和驳杂性 建设性方面:西方人文精神打开了一个异质化的 西方精神世界;为新时期文学建立了一个新的人 文精神和艺术精神的价值参照系 消极影响: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 往往脱离西方语境而被强行移入,未充分注意到 西方的文化危机、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感性与 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冲突

对西方人文主义从古典到当代的共时性移 植,容易给文艺思维造成混乱,有可能进 一步加深自五四以来与传统疏离的断裂感 和民族文化危机感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生本能说: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增进,代表着 人性中爱与建设的力量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说:人性中的恨和破坏的力量。这在新 时期后文学中表现较多,如80年代文学的暴力书写,审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人的行为动机还原为人的本 能活动,轻视人的社会性,倾向泛性论,具有片面的深刻 性






1、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2、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主要方面 写荒诞:如刘索拉的《无主题变奏》,韩少功的《爸爸爸 》等 写人性扭曲:如刘恒的《伏羲伏羲》,张贤亮的《男人的 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 写性:如张贤亮的《习惯死亡》、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 列》《红蝗》,王安忆的“三恋”等 写形式: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奔丧》, 格非的《褐色鸟群》等 写意识:王蒙的《夜的眼》《蝴蝶》《春之声》,李陀的 《自由落体》等



人道主义论争是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道 主义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论争敞明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识


发现了人道主义理论的偏狭,防止了片面夸大人道主义的倾 向(但整体上推动了对康德“人是最高目的”的认识)
明确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人的学说之间的关系



1、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王若水的《为人道主义辩护》,认为人道主义反对的是神 道主义和兽道主义。一个是抬高神而贬低人,一个是将人 降低为动物看待。认为马克思的实质是人的全面解放与自 由,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经济—政治—文化—人 性) 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认为人是马克思 主义的出发点,驳斥了“社会主义异化论”。区分了资产 阶级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胡主要是将马克 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区别,认为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是资产 阶级的意识形态 主要文献见:《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国内哲 学动态》编辑部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




1、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文化语境

人本主义哲学;资本主义的危机;科学对人的异化
2、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内涵 文学要表现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丰富性、矛盾 性;文学要表现人非理性的丰富性;文学要表现人 与社会的冲突;文学的反抗性;文学要以自己的方 式揭示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