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人本主义文学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ee7b1be1a37f111f1855b96.png)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试论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涵和你的理解与评价一、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
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
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3、创造观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
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
”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
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
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
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7cb6cd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7.png)
▪ 强行性规定:第一敬重生命〔自己的和他 人的生命〕;其次敬重人体;第三敬重人 格。
▪ 制止性规定:第一制人。
▪ 非人道行为消失的缘由
▪ 第一,利益〔物质和精神〕冲突,极端敌 视
▪ 其次,追求极端强势
▪ 第三,自我否认、压力转移〔学生中的以 强欺弱〕
▪ 2023年5月7日下午,商丘中院递交了对赵振晌身份确认 的证据材料。
▪ 2023年5月8日下午,省法院召开审委会,认为赵作海有 意一案是一起明显的错案,
▪ 2023年5月13日上午,河南省高院召开新闻公布会宣布: 赐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共计65万元,商丘 市中级人民法院宋海萍院长亲自交付给了赵作海。
▪ 二、什么是人本主义:
▪ 是指以人为本的主见或思想体系,人本位 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 。三、人本主义的内容:
▪ 1.人性认知 ▪ 2.崇尚人权 ▪ 3.坚持人道
▪ 1.人性认知
▪ 人性认知也就是对人性的了解与把握。它 是人本主义的前提,只有了解人性特点并 顺应这些人性,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否则 就可能事与愿违。
▪ 〔4〕公共表达权:包括选举权、评价权、监视 权、罢免权等等。
▪ 人是以群体、国家的形态生活在一起,而在群体 生活中肯定会消失公共领域、公共事务,这就需 要专人负责处理,并对群体的行为进展治理、指 挥、协调等,虽然人人都希望自主权完整而不受 人干预,但由于公共事务无人解决、群体行为无 人协调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 ,所以人们将自己的主权局部的出让出去,也就 是授权专人负责公共事务,对群体进展治理,这 就形成了公共权力。
▪ 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1994年1月2 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丧失失踪,张的家人 疑心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 因涉嫌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 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后因行政区划 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 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 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事后女儿 辍学、其母病故、亲友为他上访时曾被扣押 。 2023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 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 ,宣判佘祥林无罪。 39岁的佘祥林走出了沙洋 苗子湖监狱。曾经身强力壮的派出所治安联防队 员,如今脸色苍白,孱弱不堪……他披露当时认 罪因被殴打了十天十夜,2023年9月2日佘祥林领 取70余万元国家赔偿。
人格心理学第五编 人本主义学派
![人格心理学第五编 人本主义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4822761dcf84b9d528ea7a94.png)
第六节 理论评价
• 一、理论贡献 • "第三思潮" 超越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 • 建立在对健康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 肯定人生的价值,认为人有能力拥有快乐、健康和幸福的
人生。 • 二、理论不足 • 方法不够科学精确、样本太小、缺乏实证研究
第五编 人本主义学派
第二章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 (三)建议 • 二、高峰体验 • 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极
乐体验,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满足和完 美体验。 • 自我实现的人,即处于需要金字塔的 顶层的人,更可能发生高峰体验,因 为达到这个阶段的人有一种个人发展 的需要,他们不会像我们大多数人受 焦虑的折磨,对现实进行曲解,这使 得他们能更清楚地评判他人和环境。 他们可以用很高的心理能力在很多领 域,如科学、艺术甚至是社会服务行 业表现优秀。
• 以上需要通常是无意识的。 • 越高级的需要,越不易被察觉,但满足后幸福感
越强烈持久充实。 • 低级需要部分满足时,也可以有高级需要产生。 • 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几种需要共同决定。(吃饭)
第三节 研究主题
• 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 (一)对杰出者的研究 • 假设:每个人都会在基本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达到自我实现
第二节 理论观点
• 一、人性观 • 人性本善,朝着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 不需要对人类进行控制,企图控制人类的欲望使人变坏。 • 恶来源于社会。 • 二、人格界定 • 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的心理倾向,是生物进化过
程中所遗传的内容。 • 三、现象场 • 现象学: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知世界 • 现象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时刻变化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并且自己
• 1931年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 芝加哥大学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任教及实习。
文学理论第五章课件
![文学理论第五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313efeae45c3b3566ec8b19.png)
学习交流PPT
16Biblioteka 欧阳修 填词度曲,游戏消遣,华靡艳丽; 写诗严肃,欣赏李白,豪迈雄奇; 作政论文,国计民生,淋漓透辟。
学习交流PPT
17
创作冲动
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
创作冲动 创作动机
指向创作过程本身 非理性的心理驱力 指向创作过程结果 有意识的行为目的
学习交流PPT
33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学习交流PPT
34
❖ 艺术知觉与艺术直觉 ❖ 艺术情感 ❖ 艺术想象 ❖ 艺术理解
学习交流PPT
35
一、艺术知觉与艺术直觉
艺术知觉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知觉:指客观事物的外部形式作为一个整体 投射于人的大脑皮层而产生的映象。
直觉:指一种不依靠逻辑推理的过程而能够 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黑格尔:《美学》
学习交流PPT
53
艺术想象的类型
再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 相似性想象
学习交流PPT
54
四、艺术理解
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 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 思想,便只是个做粗活的工 匠;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 想,便只是个供玩乐的艺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
学习交流PPT
31
“隔”
文字使用拙劣 用事用典过多 真实情感淹没
“不隔”
文字运用恰好
直接体会内涵
“直寻”方式作诗
学习交流PPT
32
文学创作的语言运用问题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恰如其分。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丰富的表现力。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又要有独创性。 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应该富于情趣。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9a65d322ba0d4a7303763a5a.png)
列宁论文艺
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 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 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只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 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 和文化。
——列宁:《论无产阶级文化》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主要 特征 工人阶级及其先锋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 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 本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 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 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惟一的永不 枯竭的源泉,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 就创造天才来说,人民总是第一个哲 学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一切伟大的 诗歌、大地上的一切悲剧和悲剧中最 宏伟的悲剧——世界文化的历史。
多样性
➢ 人民的审美需要也是多方面的,文学活动绝 不应是单调划一的,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 公式化
➢ 社会主义文学活动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和多 样性的统一
➢ 文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能促进社会主义文 艺事业走向新的更大的繁荣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鲁迅、郭沫若、茅 盾、巴金、老舍、曹禺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宋词在当时与诗相比 是“俗”作品,所谓 “诗庄词俗”,但从今 天看来,许多优秀的词 作已属高雅作品了。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章
雅与俗的相对性
明代优秀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西游记》, 也是在通俗文学的基础上加 工创作而成的经典作品。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f20061a844769eae109ed0f.png)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反对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生物还原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及自我实现等,故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人性观、动机理论和人格理论的基础。
(2)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核心。
包括自我实现的内涵(完满人性与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健康型超越型)、15条人格特征和高峰体验等。
(4)以人为中心的疗法,旨在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来访者内部资源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矫正,以达心理健康。
(5)教育改革论是人本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教人胜于教书,强调有价值的经验学习和过程的学习方式,建立真诚互信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培养能适应变化和懂得如何学习的人。
(6)超个人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其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在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但作为一个学派它缺乏公认的强有力的领导人。
因此被认为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种同观点学者的广泛联盟。
其创始人是A.马斯洛,后来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这就是机体潜能说。
人的机体除具有一般生物潜能外,还有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称“现象学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
人格心理学第五编 人本主义
![人格心理学第五编 人本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47e459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e.png)
的系主任,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69年。
1962年,马斯洛和其它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一起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Abraham H. Maslow
1967年到1968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 1908-1970
长,1969年退休。1970年6月8日,马斯洛因心脏病
突发去世 。
生平
学术作品
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理论观点
(一)生理需要
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对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 休息等的需要
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具有保护自我和种族的意义
理论观点
(二)安全需要
要求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未来有保障 具体表现: 1、物质上:操作安全、劳动保护和保健待遇等 2、经济上:失业、意外事故、养老等 3、心理上:希望解除严酷监督的威胁、免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 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 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Keating)却一改 学校的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 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 生们要“把握当下”。基廷甚至要求学 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 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 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 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 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 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 人生。
的结果一定成功。 5.要坚持真理,即使众人反对,也要挺身而出,为正义而奋斗。 6.不要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留一份宽松的空间;偶尔
的身心放松,有助于潜力的发挥。 7.与人交往要坦诚,既要让别人了解你的优点和缺点,也要
与别人分享心中的快乐和痛苦。
研究主题
二、高峰体验
第五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第五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3675e75fbfc77da269b1fc.png)
☆促进来访者成长的条件:真诚、无条件的 积极关注、共情。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
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关注经 验世界、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
2、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
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人性的内核中包含有 趋向实现的潜能,等待着个体对它进行主观的开发和实现。
二、主要代表人物
(一)马斯洛简介
1、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 心理学家。人本主义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和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第三势力的重要领导者 。 2、主要著作有《动机论》、《自我实现的人》、 《动机与个性》、《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 《科学的心理学》和《一种存在的方式》等 。
经过引导人能 认识自我实现 的正确方向
按照自己机体 估价过程而不 是价值条件来 生活的人
自我论
自我发展论
健全的人
来访者中心疗法
☆又称非指示疗法,患者中心疗法 ,以人 为中心理论。
☆基本观点:任何人都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 自我肯定的、具有无限成长的潜力。 ☆患病原因:个体对自己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 或否认,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者阻碍。
3、重要的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
1
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 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 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 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 理需要要,向上依次是 安全、爱与归属、尊重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 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 。 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 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 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 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 遍的自我实现。
科学主义: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 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501080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e0.png)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课程应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课程理论。
这种理论的出现,是为了克服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的弊端,强调课程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个人经验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情感和认知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将情感和认知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
3.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4.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强调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师的角色是促进者和引导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其次,它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和社交能力。
第三,它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第四,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da9d3d192e45361166f518.png)
第二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类型 学习动机(马斯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罗杰斯)
9
第二节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
学习即理解 学习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的 总和;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知觉的解释。 学习即潜能的发挥 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或学习的 内在潜能,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愉快的过 程;教学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 的情境,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 而不是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 学习即“形成”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不是从现成 的知识中学到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 学习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学习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 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 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 现的需要。
32
要求被试读每张卡片上的句子,考虑是否与自己 相同,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到从“真是我的特征” 到“一点也不像是我的特征”的九个等级上。 在分配这些卡片时还要求被试按正态分布的原则 确定各等级上应分到的卡片数目,即中间等级分 到的卡片最多,两端的等级分到的卡片最少。这 样既可以防止被试的反应定势,也有助于资料的 处理。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比较常常运用Q分类法。 第一次按照“现实自我概念”来进行分类。然后, 将卡片全部弄混,按照“理想自我概念”对卡片 进行重新分类。
企业中的例子
成就
地位 友谊
挑战性工作 职务头衔
工作团体 中的友谊 退休金 计划 基本 工资
18
安定
食物
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解释
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 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但 有例外。 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 百分比愈少。在进入高一级需要之间,低一级地 需要无需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 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满足而消失,高层次需要 发展时,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 在不同文化中,满足每一种需要的方式不同。 行为是受多元动机(需要)驱动的结果。 同一时期,个体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要,每一个 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3f0985d15abe23492f4d18.png)
简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孙莉????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创立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此流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采取积极乐观的看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价值和主观体验。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主张,课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人。
因此,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学生间情感的交互作用,允许学习者犯错误,鼓励学习者去实验,去表现自己,去发现自己。
强调人的自身内部有理解自己并改造自我概念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广阔能源;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气氛,这些能源就能开发出来。
这种适宜的气氛主要有三条:真诚、无条件关怀和移情的理解。
????人本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如下:一是培养“完整的人”或“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
人本主义提出的“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和心理力量融贯一体”。
具体地说,完整的人是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知性、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人,即知情意行统一的人;二是强调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统一,并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
强调人的情意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统一,进而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强调课程的个人意义,强调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知识对学生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然而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内在于课程之中。
怎样呈现课程内容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个人意义。
因而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材料是学生所关心的,能够打动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去行动。
它不但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意活动,它涉及整个个性的发展;四是设置并行和“统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
为了实现认知教育与情意教育的统一,实现儿童人格的整体发展,人本主义者设立了并行课程。
5第五章 人本主义文学理论
![5第五章 人本主义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7f4f9e2770bf78a652954ec.png)
对西方人文主义从古典到当代的共时性移 植,容易给文艺思维造成混乱,有可能进 一步加深自五四以来与传统疏离的断裂感 和民族文化危机感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生本能说: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增进,代表着 人性中爱与建设的力量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说:人性中的恨和破坏的力量。这在新 时期后文学中表现较多,如80年代文学的暴力书写,审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人的行为动机还原为人的本 能活动,轻视人的社会性,倾向泛性论,具有片面的深刻 性
美学解放乌托邦:韦伯面对“铁的牢笼”所设想的“审美救赎”方案, 被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为审美乌托邦的理论想象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批判,属于新人本 主义社会文化思潮。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方流行, 70年代后渐趋衰落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加缪、梅洛· 庞 蒂、蒂利希、巴尔特等 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能说明自身;人按 照自身塑造自身;人具有自身设想性。(人不是一个先在的 存在,而是一个此在的存在,即人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人性的 ,而非本质的设定) 存在主义的一些关键概念:虚无、荒诞、他人就是地狱、恶 心感等
1、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文化语境
人本主义哲学;资本主义的危机;科学对人的异化
2、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内涵 文学要表现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丰富性、矛盾 性;文学要表现人非理性的丰富性;文学要表现人 与社会的冲突;文学的反抗性;文学要以自己的方 式揭示真理
新的理论资源,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透视溢出以往阶 级视角,使文学对人进行丰富的表现成为可能 张贤亮、王蒙、王安忆等创作中的意识流 余华、苏童、莫言小说中的暴力、仇恨、幽暗书写 90年代的“性话语”:下半身写作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https://img.taocdn.com/s3/m/6c68fde0f61fb7360b4c65c0.png)
二、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 现论
• 需要层次论 • 自我实现论
•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 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还有人这样 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 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 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 与我们一起分享。”
• 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一)自我实现的两个层次: 作为一种基本需要的自我实现。(人人 都有可能体验到) 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只有极少数人 能做到)
“自我实现”概念的提出
• 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1878-1965),德裔, 美国神经病学家,首次提出自我实现的 概念。 • 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机体潜能发挥的 一种内驱力。
(三)人格发展的理论假设--自我
实现倾向与积极尊重的需要 •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建立在两个重要的理 论假设基础上:
• 人的行为是由独一无二的自我实 现倾向引导着; • 所有的人都需要积极看待(尊 重)。
自我实现的倾向(趋势)
• 这是对人类基本特性进行多年观察后得出的结 论。 • 人类和所有的生物(不论是植物或动物),与 生俱来就有一种不断发展、增长和延续其机体 及机能的趋势。 • 环境因素--“价值条件”,可能妨碍人类机体的 实现趋势。
• • • • • • • • •
有独立自主性,不受环境和文化的支配; 能认识人类; 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厚的友谊; 有与众不同的鉴赏力和审美观; 具有民主的价值观; 有一种哲理性、无敌意的幽默感; 具有创造力; 有较多的高峰体验; 有高度的社会兴趣,但不墨守成规(陈 规)。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概括为5点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ed3a0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7.png)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经验,他的自我概念与整个经验结构是和谐一致的,他能经验到一种无条件的自尊,并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本主义人格论
![人本主义人格论](https://img.taocdn.com/s3/m/db51247b02768e9951e73861.png)
自我实现的15个特征:
• 1、现实的知觉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3、 能自然表达情绪和思想4、以问题为中心5、超然 的独立性6、对自然文化的自主性7、对日常生活 永感新鲜8、周期性的神秘和高峰体验9、爱人类 10、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温暖的家人11、民主 性12、强烈的审美感、和道德标准13、幽默感14、 创造性15、对现有文化的批判性。
• 3、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 自我 是我们真实觉察、理解事物意义、与外在世界进 行联系的基础。存在感是自我发展的先决条件, 扎根于个人存在的经验之中。
二、人格理论观点
•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 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
• 自由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病态心理是把自由 选择权交给社会或他人,产生空虚、自我疏远、 生活无价值等痛苦体验。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人格
• 一、理论基础 每个人都有一种促使我们鼓起勇 气,维护和肯定自我存在的本能需要。
• 存在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 1、内部与外部世界,人只 有适应和接受;
• 2、由他人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人只有在集体、 朋友亲人为其提供的人道的、可信赖的人际世界 里,才可能反抗自身的消极力量,形成健全完整 的人格;
• 3、个体的现象学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别人 的建议只是参考,自己必须作出自己的决定,自 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 4、人的成长 当一个人眼前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他们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地寻求发展;除非 有困难阻碍,我们会不断朝着满意的状态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种新思潮
基本主张:人类自由权利不可侵犯,即自由意志 论 人本主义哲学: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 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只要把人当人看,那么,人就决不会是工具, 而是目的本身。”(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9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道主义内涵
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意识,是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 重要旨趣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中的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缺乏对中国问题的深刻理解, 因此,无法从历史和政治的多维度解释现实问题的 复杂性。(随意消极、盲目乐观)
朦胧诗中的问题意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史铁生文学中的生命超越情怀:不可能的 可能 张承志等的心灵与信仰:对现实的超越 启蒙浪漫主义:诗人之死(海子)
伤痕文学从社会外在层面对文革和极左政治反思中的人道主义情结 反思文学从精神和意识层面对非人道和非人性的全面深刻反思,从历 史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清算长期以来极左政治对人从肉体到精神 的伤害 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戴厚英的《人啊,人》,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 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古华的《芙蓉镇》等 局限:50至70年代的文学思维,鉴于文学的现实关怀,使其本身缺乏 超越当时的政治语境,无法从更深层次解释现代政治的权力本质与人 性之间的冲突。(人受文化与人性的双重规训)
人道主义论争是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人道 主义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 论争敞明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认识
发现了人道主义理论的偏狭,防止了片面夸大人道主义的倾 向(但整体上推动了对康德“人是最高目的”的认识)
明确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人的学说之间的关系
1、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3、新时期引入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 20世纪初叶中西文化和文明冲突、交流、对话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解放后直至文革结束,文学中人本主义的缺失 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
新时期对西方人文精神资源的利用几乎涵盖了西 方从古典到当代人文精神在哲学、美学、文艺学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果,有其内容的复杂 和驳杂性 建设性方面:西方人文精神打开了一个异质化的 西方精神世界;为新时期文学建立了一个新的人 文精神和艺术精神的价值参照系 消极影响: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 往往脱离西方语境而被强行移入,未充分注意到 西方的文化危机、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感性与 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冲突
1、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2、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主要方面 写荒诞:如刘索拉的《无主题变奏》,韩少功的《爸爸爸 》等 写人性扭曲:如刘恒的《伏羲伏羲》,张贤亮的《男人的 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 写性:如张贤亮的《习惯死亡》、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 列》《红蝗》,王安忆的“三恋”等 写形式: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奔丧》, 格非的《褐色鸟群》等 写意识:王蒙的《夜的眼》《蝴蝶》《春之声》,李陀的 《自由落体》等
1、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文化语境
人本主义哲学;资本主义的危机;科学对人的异化
2、西方人本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内涵 文学要表现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丰富性、矛盾 性;文学要表现人非理性的丰富性;文学要表现人 与社会的冲突;文学的反抗性;文学要以自己的方 式揭示真理
汝信的《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批 评了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把人吞没在观 念里”,造成了“非人主义”的观点,认 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不仅不忽视人,而且 始终是以解决有关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出 发点和中心任务的” 批判了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对立 的片面性,尤其是不能将人道主义视为修 正主义来批判
美学解放乌托邦:韦伯面对“铁的牢笼”所设想的“审美救赎”方案, 被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为审美乌托邦的理论想象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的批判,属于新人本 主义社会文化思潮。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方流行, 70年代后渐趋衰落 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加缪、梅洛· 庞 蒂、蒂利希、巴尔特等 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必须存在,然后才能说明自身;人按 照自身塑造自身;人具有自身设想性。(人不是一个先在的 存在,而是一个此在的存在,即人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人性的 ,而非本质的设定) 存在主义的一些关键概念:虚无、荒诞、他人就是地狱、恶 心感等
新的理论资源,对人与社会关系的透视溢出以往阶 级视角,使文学对人进行丰富的表现成为可能 张贤亮、王蒙、王安忆等创作中的意识流 余华、苏童、莫言小说中的暴力、仇恨、幽暗书写 90年代的“性话语”:下半身写作
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启蒙理性神话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知识分子理论:否定辩证法,以防止因肯定 而造成的片面和虚假性。通过否定达到对事物矛盾的正确认识
1、人道主义是80年代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之一
70年代末期兴起,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80年代末期渐 渐趋于终结
涉及到文学、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多方面,对社会意 识形态造成了重要影响 人道主义文学理论的时代语境: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运动,人主体性的高扬
人道主义的论争涉及到人性与异化、马克思主义与 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与文学、阶级性与人性等重要 理论问题,是新时期最复杂的一场文艺理论论争 论争的两个理论焦点: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 义的关系问题;一个是异化问题 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潮,是对中国极左政治运动不 尊重人进行的一次“人学”请愿
王若水的《为人道主义辩护》,认为人道主义反对的是神 道主义和兽道主义。一个是抬高神而贬低人,一个是将人 降低为动物看待。认为马克思的实质是人的全面解放与自 由,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经济—政治—文化—人 性) 胡乔木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认为人是马克思 主义的出发点,驳斥了“社会主义异化论”。区分了资产 阶级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胡主要是将马克 思主义和人道主义区别,认为资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是资产 阶级的意识形态 主要文献见:《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国内哲 学动态》编辑部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生存意志论;尼采强力意志论 生命哲学——狄尔泰、柏格森 精神分析哲学:弗洛伊德的意识学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现象学哲学:胡塞尔 存在主义哲学: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萨特的存在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霍克海默、弗洛姆、哈贝马斯) 哲学人类学:舍勒 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
参见 黄见德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研究》
对西方人文主义从古典到当代的共时性移 植,容易给文艺思维造成混乱,有可能进 一步加深自五四以来与传统疏离的断裂感 和民族文化危机感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生本能说:生的本能指向生命的增进,代表着 人性中爱与建设的力量 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说:人性中的恨和破坏的力量。这在新 时期后文学中表现较多,如80年代文学的暴力书写,审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将人的行为动机还原为人的本 能活动,轻视人的社会性,倾向泛性论,具有片面的深刻 性
改革文学:从历史转向现实和未来。存在对社会问 题简单化、乐观化处理的弊病 新写实小说:基于平民生活展示人性。一是对个体 生活的关注(小时代的莅临);二是对现实生活的 朴素理解(凡人与烦人);三是写作上的客观冷静 的“零度”叙事姿态,回避价值(隔膜) 新写实小说使传统现实主义的家国宏大叙事转向普 通人的个人叙事,文学从英雄进入平民时代,为 90年代文学和文化世俗化、平民化准备了基础, 也成为市场经济时代新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