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呼吸(动物生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的性质
(1)分子量
(2)气体的温度
(3)溶解系数:
2、气体的分压差
(1)肺泡通气量
(2)肺毛细血管血流量
(3)化学反应速度
3、肺的特性
(1)呼吸膜面积
(2)扩散距离
(3)扩散介质的粘滞度
故: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四)肺扩散容量:
影响因素: 1、体位:卧位比直立位大 2、个体大小: 3、肌肉运动:DL增加。 4、肺部病变: DL降低。
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A、作用于肺,牵张其扩张。 B、作用于胸腔内壁薄而扩张性大的腔 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
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二、呼吸阻力
弹性阻力:包括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占70%。 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
占30%。 (一)弹性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顺应性 C=1/R,或 C=容积变化/压力变化(L/CmH2O)
4)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3-DPG浓度升高, 右移曲线。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一) CO2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的占95%。 结合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1、血浆中的CO2 :R-NH2 + CO2 2、红细胞内的CO2碳酸氢盐 1)溶解状态
㈠肺通气的动力
1.呼吸运动 胸廓 呼吸肌 呼吸类型和频率
2.肺内压
3.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负压、气胸、生理意义
呼吸肌
4-1
吸 气及 和潮 呼气 气量 时的 肺变 内化 压 、 胸 膜 腔 内 压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功能结构 (一)呼吸道和肺
1、呼吸道 2、呼吸道平滑肌受交感神
经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3、解剖无效腔 4、肺泡
A平面( 中脑与 脑桥间)切断: 呼 吸节律无明显变化
B平面(脑桥上 、中部之间)切断: 长吸呼吸(呼吸调整 中枢)
C平面(脑桥和 延髓间)切断:喘息 样呼吸
D平面(延髓与 脊髓间)切断:呼吸 停止
(二)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调整中枢
+
+
中枢吸气活动发生器, -
吸气神经元
+
+
吸气切断机制
+
吸气肌运动神经元
(二)胸廓与呼吸肌 1、胸廓 2、呼吸肌 1)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主);
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辅) 2)呼气肌:腹肌、肋间内肌 3、呼吸运动 1)概念 2)型式:
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三)胸膜腔 1、胸膜腔形成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 A、胸膜腔为密闭的腔隙。 B、胸膜腔内压 =肺内压-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条件:在吸气末或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若大气压=0) C 、在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为负值。原因:在生长发育过 程中,胸廓生长的速度比肺快,其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 然容积,所以肺始终处于扩张转态。
(二)肺牵张反射 包括:
1、肺扩张反射:是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 2、肺萎陷反射:是肺萎陷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1)机制:
吸气 肺扩张 支气管、细支气管牵张感受器兴奋 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多 延髓吸气神经元抑制 脊髓前角吸气肌运动神经元抑制 脊神经传出冲动 减少 吸气肌舒张 吸气停止,转入呼气 2)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过深,防止肺通气过度 3)特点:
(四)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四)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P50:正常值26.5mmHg,为氧解离曲线移位程度的定量指标 2、影响因素: 1)Hb的质和量 2)血液中的pH和PCO2的影响: pH降低或PCO2升高, P50增大,曲 线右移——表现为波尔效应, 其机制与pH改变时Hb的构型发 生变化有关, 3)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曲线右移,其机制与温度影响 了H+活度有关。
VA/Qc升高: —肺泡无效腔增加 VA/Qc下降: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2、通气-血流比值的区域性差异
3、正常肺对VA/Qc区域性差异的生理性调节 VA/Qc比值降低区域: VA/Qc比值升高区域:
(二)肺内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所需经过的结构——呼吸膜 肺内气体交换分为:肺泡内气相扩散, 穿越呼吸膜的液相扩散, 血液中的化学反应。
+
吸气肌收缩 吸气 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神经元网络学说示意图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化学感受性反射
适宜刺激—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O2、CO2和H+
1、化学感受器 1)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 传入神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 中枢—延髓; 效应——颈动脉体传入的冲动主要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2、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1)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1)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占1/3) 2)肺的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占2/3)。
(2)肺表面活性物质 A、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B、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C、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
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减小肺回缩力,增大肺
(1)解剖无效腔: 呼出气与肺泡气的差异:
(2)肺泡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
无效腔 无效腔效应=
潮气量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通气效率高: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包括肺换气、组织换气 交换方式:扩散 扩散动力:换气组织两侧的分压差
来自百度文库
一、肺换气 (一)肺的通气与血流 1、肺通气-血流比值 (1)概念 (2)VA/Qc异常:
出现肺通气增加。严重低O2时,呼吸障碍。 机制:1)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2)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 3)轻、中度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大于对呼
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
4)严重低O2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不足以克服低O2对 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3、O2、CO2、H+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CO2的作用最强,而且比单因素作用时强;H+的作用次之; O2的作用最弱。
第四章 呼吸
呼吸概念及其意义: 呼吸过程的三环节:
1)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组织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概念 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呼吸肌、胸膜腔、肺泡和胸廓。
呼吸的意义 呼吸的各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4-1肺通气
二、肺通气原理
(3)补呼气量 (6)肺总量
2、动态肺容量 (1)用力肺容量(FVC) (2)用力呼气量(FEV)
阻塞性肺疾患者: FEV1、FEV1%降低
限制性肺部疾患者 FEV1降低 FEV1%正常或上升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最大随意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3、无效腔通气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呼吸中枢 1、概念:
2、各级部位呼吸中枢的作用 1)脊髓:是联系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
初级中枢。 2)低位脑干:指脑桥和延髓。
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 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称为呼吸调整中枢。 其主要功能是限制吸气,控制吸气深度. 3)高位脑: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脑桥以上部位。 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系统是随意的调节系统,其下 行通路与低位脑干的不随意的呼吸调节系统是分开的。
1)对流加速阻力
2)气流形式
3)气道口径
4)肺容积
(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是主要成分,约占80-90%。
1、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1)对流加速阻力
2)气流形式
3)气道口径
4)肺容积
2、气道阻力的分布 3、动态顺应性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静态肺容量、动态肺容量
1、静态肺容量 (1)潮气量 (2)补吸气量与深吸气量 (4)肺活量 (5)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
3、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胸廓的弹性阻力方向视胸廓的位置而定(胸廓的自然
位置的肺容量,相当于肺总量的67%)。
Cr=胸腔容积的变化/跨胸壁压的变化
4、肺和胸廓的总顺应性 CLT 1/CLT=1/CL+1/CT CLT =ΔV/ΔPth
(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是主要成分,约占80-90%。
1、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吸入气中CO2适当增加,对呼吸有刺激作用。 机制:1)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这两条途径中,后一条途径是主要的。 (2) H+ 动脉血[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机制:1)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3)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
(3)O2 吸入气PO2降低时,一般在动脉血PO2降低至80mmHg以下时,
顺应性。
(3)肺顺应性=肺容积的变化/跨肺压的变化 CL= ΔV/ΔPtP CL= ΔV/ΔPtP= ΔV/Δ(PA-Pip)= ΔV/ ΔPip=
ΔV/ΔPes 静态顺应性: 影响肺顺应性的因素: 1)肺容积的大小:
平静呼吸的顺应性 比顺应性= 肺容量(L)
) (L/cmH2O
2)呼吸时项 3)体位 4)肺组织疾病和肺表面活性物质异常
(五)O2和CO2扩散的时程及其特点 1、O2的扩散 2、CO2的扩散
二、组织换气 (一)组织换气过程 (二)影响组织换气过程
1、细胞和毛细血管间的距离 2、组织代谢 3、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两种形式。
在1个大气压、温度37血液中溶解系数: O2——0.024ml/ml;CO2——0.49ml/ml
R-NHCOO- + H+
2)碳酸氢盐形式——出现氯转移
3)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二)CO2解离曲线 1、 CO2解离曲线
2、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这一现象称霍尔登效应。
综上所述,O2及CO2的运输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
影响的。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O2又通过何 而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二、氧的运输 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 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HbO2)。
(一)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一)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和的影响。
2、该反应是氧合,不是氧化。 3、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发绀不是缺氧的标志 (二)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
理想 1g Hb可以最大限度结合1.39 mlO2, 实际 1g Hb可以最大限度结合1.34 mlO2,
Hb的氧容量;Hb的氧含量;Hb的氧饱和度。
(二)氧解离曲线 1、概念:表示PO2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氧解离曲线图
O2含量 (ml/100ml):
Po2为100mmHg ——19.4;
主动脉体传入的冲动主要引起血液循环的变化; 生理作用—机体低O2时维持呼吸
2)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延髓腹外侧浅表部分(头、中、尾); 适宜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 效应—兴奋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生理作用—调节脑脊液的H+浓度,维持神经系统pH值稳定
2、 CO2 、H+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 CO2
Po2为40mmHg ——14.4;
Po2为15mmHg ——4.4;
3、氧解离曲线的形态特征
A、上段: 相当于PO2在60-100mmHg,曲线较平坦。 生理意义:只要吸入气或肺泡气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 度仍能保持在90%之上。
B、下段:相当于PO2在60mmHg以下的部分,曲线较陡。 生理意义:PO2在此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 因而释放大量的O2,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