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期末常考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精心整理政治经济学论述题1、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答:(1)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2)生产对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方式和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和性质。
二是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水平。
(3)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有可能对生2?答:(1(2(3?3?(1?(2(3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
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画括号部分用自己语言概括)4、试述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1)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有两方面的原因: 内在动力: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剥削程度以外,资本家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外在压力:竞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们不断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力图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大小。
(均成正比)(老师说应适当解释)5、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的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
资本的集中是指资本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大资本。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简答题(每题5分)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2、简述垄断价格出现后,并不意味着垄断可以废除价值规律? 3、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4、社会主义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论述题(每题10分)1、试论述决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2、试论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99年4月简答题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2、简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4、简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论述题1、试论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2、试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内容?99年10月简答题1、简述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2、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3、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的含义?4、简述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客观必然性?论述题1、试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实质。
2、为什么说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4月简答题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2、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4、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论述题1、论述优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与原则方向。
2、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月简答题1、简述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及认识经济规律客观性的意义。
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
3、简述资产阶级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
(完整word)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4.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1)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
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
(2)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3)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1)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
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
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1-6。
政治经济学-填空题+问答+论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填空+问答+论述)一、填空题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5.商品是和的矛盾统一体。
6.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 , 价值是交换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决定的。
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决定的。
9.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成反比。
10. 币的基本职能是和。
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与存在的矛盾。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和的统一。
13.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14.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1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和。
16.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和两部分。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的转化形式。
18.剩余价值既不能 , 又不能 ,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9..............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0.......... 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2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和的统一。
22...... 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资本积累又......... 的重要源泉。
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一般是以为前提的。
24.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5..... .....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26.产业资本循环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 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27.产业资本循环是和两个过程的统一。
28.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
29.资本循环重点是考察资本运动的 , 而资本周转考察的重点是则资本运动的。
30.资本的周转时间是和的总和。
31.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32.资本周转速度与成正比, 与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说明这些变化对我国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启示。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工人由单纯的得到货币工资,到可以获得激励工资,再到可以得到部分股权分享。
启示:从多方面提高劳动者报酬,例如:建立健全激励制度;给予工人更多的股权分享,完善股票期权计划,送股和购股,信托式利润分享计划等。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家可以随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4: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转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要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哪些借鉴意义?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
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
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为什么说经济规律是客观的?(1)经济规律实在客观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些客观的经济条件不变,经济规律就不变,客观经济条件改变,经济规律才会改变。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价值规律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从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协作的优越性(1)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2)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3)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4)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5)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6)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什么?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再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资本经营的方式有哪些?(1)利用证券市场或其他形式的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资产的收购、出售、并购、托管、租赁等。
(2)利用金融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
(3)对资产存量或所积累的资产增量进行调整,用以改变资本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形态,以改变投资规模、方向和结构。
(4)无形资产经营。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1)可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2)可节省资本投入量,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3)可使资本更加增殖,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4)可节省所用资本,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生产成本对企业经营的意义是什么?(1)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
(2)生产成本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较低的成本会使企业商品的售价由较大的浮动空间,从而产生较大的市场竞争力。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第一篇:政治经济学论述题政治经济学论述题(改革开放成就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一、简答题第一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关内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①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力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人是最根本因素);物的因素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②生产关系(人与人):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反应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是社会在生产的起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并非商品(2)价值(社会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而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相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相关。
(3)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兼得。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政治经济学八大论述题
1.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信用的本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其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等且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如下双重作用:1.信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可以增加投资机会,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节省了流通费用,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并且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利润率平均化 2.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首先,信用的发展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其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如何实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2..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3.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4.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5.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现象6.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7.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3.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在高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从经济上保证国家的独立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要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4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关系1.公平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2.效率是指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较快增长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4.公平绝不是平均分配,搞平均主义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6.公平和效率互为基础,互相促进7.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所应包括的内在要素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加快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这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3.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6.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及其应用(政府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膨胀与紧缩两种情况下的稳定器作用)目标:1.提高经济效率,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2.实现社会公平3.充分就业4.稳定物价5.平衡国际收支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应用:货币政策三工具应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财政政策五工具应用(财政收入政策两工具、财政支出政策三工具)(1)当经济过热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供不应求、需求过旺、物资紧张、就业旺盛等)①从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卖出公债,就收回了货币,实现了货币回笼)②从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增加税种(财政收入政策两工具);减少政府采购、减少公共建设、减少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政策三工具)(2)当经济衰退时(具体表现为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疲软、内需不足、就业不足、失业率升高等)①从松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买进公债,就放出了货币,实现了货币投放)②从松财政政策:降低利率、降低税种(财政收入政策两工具);增加政府采购、增加公共建设、增加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政策三工具)7.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必要性、重要意义)1.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2.资金供给缺口较大3.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4.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5.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6.经济增长长期以资本,土地,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为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辅,虽然也可增大全国经济的总量,但人均占有量的增长却很缓慢。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和计算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和计算题政治经济学论述题:1、如何科学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2、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3、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6、如何认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7、试分析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和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8、试述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9、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0、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比较分析。
11、试述虚拟资本的相对独立运动,对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产生的影响。
12、试述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与区别1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4、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5、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后果,为什么说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16、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何借鉴意义?17、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何意义?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8、试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和原则。
19、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0、怎样认识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本表现形式?政治经济学计算题1、现假定某国当年要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000亿元,其中赊销商品价格总额为450亿元,当年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600亿元,其中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350亿元,该年市场上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为6次,若发行纸币400亿元,试计算:(1)当年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2)纸币贬值后,每元纸币价值多少?2、假定某企业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亿元,其中固定资本8000万元,平均周转时间为10年;流动资本为2000万元,周转时间为2个月。
试计算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政治经济学简答及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及论述题简答题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P6答:1、经济规律的含义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b人不能任意创造、消灭、改造经济规律。
3、两者的关系: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掌握、认识、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2、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是什么?P24答: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 是待售商品的总量,2.是商品的价格水平,3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价格总额。
相互关系: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什么是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包括的内容有哪些?P28答: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包括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3.产品的社会化。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p57 答: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什么是经济资源,衡量经济资源的合理标准是什么?P88答:经济资源是指经济活动不可缺少而又数量有限的因素,经济资源包括土地及与之相连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信息等。
资源配置好坏的标准有三条:1.是否能充分地开发利用资源,2.是否能使资源被用在效益最好的方面,3.是否有利于保持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合乎比例的分配利用。
6、市场机制包括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p90答:市场机制包括供求与价格相互作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
相互关系:1利益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必然展开竞争.2市场主体的竞争出现了三种情况:a卖方之间的竞争b买方之间的竞争c买卖双方的竞争,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动。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精选)
7.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财富积累,贫困积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尖锐化。
8.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技术不提高,延长时间——增加剩余时间
相对:时间不延长,技术提高——增加剩余时间
超额:个别追求提高技术,大家追求提高技术,相对产生
25. 市场规则
市场进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
26. 现代企业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
27. 当代经济危机
从滞涨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先发生在金融领域,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从发达国家往新兴国家蔓延。
原因:过度创新监管不力,过分虚拟化脱离实体经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6. 产业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职能形式货币,为m生产做准备
生产阶段,职能形式生产,生产m
销售阶段,职能形式商品,实现m
17.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需要,社市经发展完善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18. 商品经济
社会胡生产,等价交换,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
制度决定体制的特点,决定体制的发展方向。制度的性质特征通过体制反映,体制是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21. 经济全球化新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推进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重要表现方式
国际经济协调推动全球化不断加强
22. 外贸政策
关税政策:进口税出口税
非关税政策:进口配额,行政手段,自愿出口限制等
4.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
内因:逐利性带来的欲望无止尽:加重剥削,扩大生产。内在动力。
政治经济学期末常考论述题
1.经济规律、作用、特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特点: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在根据的。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因此,从两者的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聚在商品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一、简答题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
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
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如何实现?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以下哪一项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A.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B.阶级关系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C.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正确答案:C.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2、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A.计划和市场相结合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国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D.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资源,反对平均主义和极端化分配正确答案:C.国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
3、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跨国公司的特点?A.拥有全球化的生产销售网络B.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力C.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D.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摩擦正确答案:D.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摩擦。
4、下列哪一项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A.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B.为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以帮助其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C.监督成员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D.管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事务正确答案:D.管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事务。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A.高科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B.出现“新经济”现象C.对外投资大大增加,资本输出不断扩大D.国有化程度提高正确答案:C.对外投资大大增加,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经济学分支,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
它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和群体,由此产生了剥削和阶级斗争。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存在着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和不稳定。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一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 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2) 它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3) 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 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和生产工具两项要素构成。
(2) 生产力的要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 第一,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也就愈高; 第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愈发展,生产工具也就愈先进。
(3) 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大大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原因有二:(1) 导致经济规律产生,发挥作用,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客观的。
(2) 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5、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了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6、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二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1)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2) 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或交换的物质承担者,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4)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
2、试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二者是统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统一体中,缺少就不成其为商品。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及其区别与联系。
答:
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国际垄断同盟的内部矛盾,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垄断资本的利益而展开的,所以同盟内部的冲突和摩擦都是必然的。
3.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
答: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种管理形式。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加强和完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协调与计划指导,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是什么?
答: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资金交流、技术交流等具体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是由下面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两种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为什么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政治经济学期末常考论述题
1.经济规律、作用、特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特点: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济规律、作用、特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特点: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
(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
(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
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书P32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书P3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书P1294.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
5.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3)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书P42货币,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金属状态下,纸币状态下)。
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书P45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
书P45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大小。
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3)作为贮藏手段的必须是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作为支付手段指的是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书P48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内在联系。
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偶遇滥发纸币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试从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说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同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贵金属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贵金属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纸币的流通总量应该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从这个意义上讲,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和贵金属流通量的规律是同一个规律,即纸币的流通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
由于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并不具有贵金属货币所具有的贮藏手段只能,从而不能使流通中的纸币量自动调节,使之达到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
当纸币流通量持续的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时,每一单位纸币实际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就会降低,物价就会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相反,即通货紧缩。
4.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而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从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联系在于: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越大,越有条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聚和集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
资本循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G-W-G’基本矛盾:根据等价交换原则,资本总公式运动不应带来增值。
但是,资本运动要求其必须增值。
解决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解决矛盾必须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循环形式(三种,各自的表达式),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三形态,三职能),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四个要点)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那个的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阶段:购买、生产、销售5.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速度(次数,天数)资本周转速度与次数天数之间的关系,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
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资本周而复始地,连续不断地循环从而带来剩余价值的循环运动叫做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循环快慢程度。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
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
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上,固定资本比例大则周转慢,流动资本比例大则周转快。
因此,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他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
6.什么是固定资本,什么是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价值转移的方式,固定资本磨损的方式有哪些(物质磨损又叫有形磨损;精神磨损,是因为技术的提升,也叫无形磨损)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固定资本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各种要素自然形态的损耗,也叫有形磨损或物质损耗。
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的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作用引起价值上的损耗,也称无形磨损或精神损耗。
7.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成正比,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越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1)影响年剩余价值量。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影响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因素:(1)资本周转的时间;(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
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
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上,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则较快。
因此,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的大小以及它们的周转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资本运动的速度。
书P72-73 8.社会再生产的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个方面。
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
只有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才能有人类的存在和延续;人口再生产又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的条件。
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进步,总是伴随着人口再生产的不断进步。
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过程既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口再生产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社会再生产类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什么(基本条件,派生条件(课本上公式))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 Ⅱc第一部类中的C被自身消化(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在部类内部交换);第二部类的V+m也被内部消化。
两大部类间交换,一类拿资本品交换二类中的消费品,两者价值相等,使用价值不同但是匹配,所以形成平等交换——达到再生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