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 三块钱国币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四册 三块钱国币1
三块钱国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教学过程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
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总结扩展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
教学过程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
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
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
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试讲课教案设计《三块钱国币》
教案设计课题:《三块钱国币》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12课(119~126页)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了解大学生与女主人的三次交锋,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认识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能够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巧妙写法,把握剧本的主题。
(2)品味戏剧语言的特点,能够比较丁西林与老舍的不同的幽默。
3.情感目标:通过把握剧本主题,体会作者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态度。
二、教学重点:(1)梳理剧本故事情节,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发展的。
(2)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揭示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三、教学难点:分析矛盾冲突的发展,以小见大,升华剧本主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1.启发研讨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1分钟)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对“戏剧”这一文学体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戏剧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按内容性质分类,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作品题材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等等。
(二)导入(1分钟)我们之前学习的三部戏剧,都是多幕剧。
今天我们所要鉴赏的戏剧则有所不同,是由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丁西林先生所创作的一部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三)新课学习1.作者简介(2~3分钟)了解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丁西林先生。
教师强调:丁西林(1893—1974),剧作家,物理学家。
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等太太回来的时候》等。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唯一专门写喜剧的剧作家,尤其是他的独幕喜剧,深受观众喜爱。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丁西林先生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2.概括全剧故事情节(5~6分钟)这部独幕剧,篇幅较短,情节也较为简单。
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快速阅读全文,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戏剧的故事情节。
提问:这部戏剧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简单概括回答、补充。
2023三块钱国币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3三块钱国币高二下册语文教案2023三块钱国币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特点。
2..通过剧本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时数:1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1.丁西林简介2.背景介绍本剧是一部独幕喜剧,写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
3.独幕剧介绍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
三、整体感知1.分角色朗读课文,归纳故事情节。
明确:开端:吴太太索赔发展:杨长雄争辩高潮:杨长雄掷瓶结局:杨长雄赔钱2.本剧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作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的?明确:戏剧冲突:①主仆矛盾;②大学生和女主人矛盾巧妙安排:主仆矛盾本是主要矛盾,但作者巧妙处理情节,让次要矛盾大学生和女主人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主仆矛盾通过吴杨矛盾体现出来。
这样可以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主题。
四、人物形象分析(一)析吴太太1.吴太太抗战前养尊处优,去牯岭避暑;抗战后逃往西南后方避难,牢骚满腹。
课文舞台说明是怎样介绍吴太太的?明确:“擅长口角,说得出,做得出”――泼辣2.李嫂无意打碎了吴太太的一只花瓶,怎样对待她?明确:索赔→搜身→典当:自私吝啬刻薄欺人成性3.吴太太是怎样和杨长雄展开三次交锋的?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结合文中有关的吴太太的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
明确:索赔、典押的理由⁄谩骂(三逼杨长雄)→伶牙俐齿、胡搅蛮缠4.小结吴太太形象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活画出了一位自私、尖酸、肆意施疟的阔太太形象,她是作者讽刺的对象。
(二)析杨长雄1.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
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
舞台说明怎样介绍他的?明确:“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年轻人爱管闲事之美德”。
2.课文是怎样具体刻画这个可爱的年轻人形象的?结合文中有关杨长雄的台词和舞台说明分析。
明确:见义勇为:为李嫂→仗义执言、打抱不平能言善辩:与吴太太→三次交锋◆难点点击能言善辩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⑴偷换论题吴:“照道理…赔我…”。
三块钱国币..
三块钱国币..人教版《语文》(必修)第四册三块钱国币丁西林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
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
鉴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能力目标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
情感目标学会表演短小的戏剧。
教学重点鉴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会表演短小的戏剧。
教学方法品味演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所学的戏剧都是多幕剧还是单幕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幽默的独幕剧——那就是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
多幕剧知人论世青年时代曾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
1920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
自幼喜欢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
其剧作数量不多,但独具风格,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
其中虽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担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1。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江苏泰兴人,现代戏剧家、物理学家。
2。
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
抗战期间,创作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以及《三块钱国币》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3。
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他的剧本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
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
解说体裁教师讲解,学生识记:独幕剧是全部剧情只用一幕演完的戏剧。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三块钱国币》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了解丁西林及其作品《三块钱国币》的文学地位与背景。
o深入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与冲突发展。
o鉴赏剧本中的语言特色与幽默讽刺手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o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与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o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维护正义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与情节结构,理解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难点:鉴赏剧本中的幽默讽刺手法,理解丁西林的创作意图与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块钱国币》剧本、丁西林生平及作品介绍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三块钱国币》剧本,了解丁西林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走进丁西林的戏剧世界1.导入新课o提问:你们对戏剧了解多少?有没有看过或听说过哪些经典的戏剧作品?o播放一段戏剧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戏剧的魅力。
o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丁西林先生的经典作品《三块钱国币》。
2.作者及作品介绍o简要介绍丁西林的生平、创作风格及《三块钱国币》的创作背景。
o引导学生思考:丁西林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戏剧作品?3.初读剧本o学生分组朗读《三块钱国币》剧本,注意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o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情节发展与舞台说明。
4.人物关系与情节梳理o教师出示人物关系图,学生根据剧本内容填充和完善。
o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关系如何推动剧情发展?o学生分组梳理剧本的情节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三块钱国币》1.人物性格分析o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o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人物性格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2.情节冲突分析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冲突,如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冲突、李嫂的困境等。
o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冲突如何推动剧情发展,反映社会现实?3.语言特色与幽默讽刺手法鉴赏o学生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色,如口语化、方言、幽默等。
《三块钱国币》课例(人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三块钱国币》课例(人教版高二课堂实录)一.说教材《三块钱国币》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话剧,是1939年剧作家丁西林写的独幕话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即篇幅短,容量小,情节相对简单。
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之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
(一)教学目标⑴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感受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⑶理解抗日期间大后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意义。
⑷提高学生鉴赏戏剧的水平,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大胆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本剧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学习独幕剧严谨的剧情结构和集中的矛盾冲突。
二.说教学方法针对本文特点,主要选用"探讨法"对课文的重、难点通过分析讨论明确认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优秀的人才是科学和艺术整合而一的。
而这一点我们从本课的作者身上就可以知道。
那么我们大家就先来看看它的这部作品《三块钱国币》。
(二)学生自渎作品。
(三)学生自读后教师提问。
四.课堂实录(一)导入课文。
(二)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0分钟)(三)学生自读后教师提问。
(20分钟)1.在这不多的人物中间,谁是主要人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吴太太和杨长雄。
因为他们的语言最多,他们俩一直在争吵。
教师总结:对,他们俩一直在争吵也就是说他们俩之间有矛盾了。
而他们俩又是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所以他们俩的矛盾也就是冲突就成为了(学生齐声回答)戏剧的冲突。
2.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看看他们俩的冲突也就是说他们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共有三次(1)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陪花瓶。
(2)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3)由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由逼到砸。
3.分析人物形象。
吴太太:尖酸刻薄、出言不逊、缺乏同情心、胡搅蛮缠。
高中语文旧人教第四册 三块钱国币2
三块钱国币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独幕剧的结构及矛盾冲突的经过。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表达人物身份。
2.引导学生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会该剧从女仆不慎打碎主人的一只花瓶起始,到大学生杨长雄故意打碎主人另一只花瓶终结,这样安排结构的巧妙处。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2.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四)美育渗透点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二、学法引导1.从熟悉情节入手,把握结构特点。
全剧情节发展可分三个部分。
开端:吴太太骂街,成众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的争论。
高潮:杨长雄打碎另一只花瓶,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了解情节后,引出对结构安排的思考,如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情节发展的一波三折是如何制造出来的?2.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
女主人唠叨、尖酸刻薄,显示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那么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三、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剧本表现了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这是学习的重点,如果不设计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单调,而且不足以表现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阔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苦人的欺凌压迫,这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1.了解剧情,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
2.体会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课前预习,了解剧情及剧本结构。
2.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身份及性格。
高中语文 12三块钱国币(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12 三块钱国币●从容说课《三块钱国币》是1939年剧作家丁西林写的独幕话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即篇幅短,容量小,情节相对简单。
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之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
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作者构思上的一些特点。
首先,命题独具匠心。
本文所写的事件发生在30年代末期,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使社会鱼龙混杂,各种斗争错综复杂,新、旧思想的斗争也毫不例外。
“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作者把这个带有旧社会痕迹的词语放在题目中心词的位置,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旧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其次,构思巧妙。
戏剧以花瓶事件为线索,围绕杨长雄和吴太太对待花瓶事件的不同态度展开矛盾冲突,穿插成众与杨长雄下棋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实质上是在下一盘棋,最后以成众的一句台词“和棋”结束了全剧,暗示了以杨长雄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的薄弱和以吴太太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的根深蒂固,启示人们未来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再次,结尾出人意料。
戏剧结尾,以“能言善辩”的杨长雄在“擅长口角,说得出,做得到”的吴太太面前无言以对,只好摔碎另一只花瓶,赔上三块钱国币点题结束,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学习的另一个要点。
《三块钱国币》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
例如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
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本课的难点是分析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
剧本最后成众说“和棋”,这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
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并赔她钱,她就等于败了。
杨长雄拿花瓶出气可以说胜了,但一个穷学生平白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吃了败仗。
双方各有胜败,于是就成“和棋”了。
高二语文下册 三块钱国币 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三块钱国币》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及戏剧的一般常识。
二、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把握剧本的主题。
四、初略体味戏剧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与重点通过对矛盾冲突的分析揭示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一、导入新课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
”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
要想知道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独幕剧”。
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独幕剧吗?(请一名学生简单讲讲)二、关于独幕剧1、关于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
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肘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主要可归纳为四点)2、结合本剧本体会独幕剧的四个特点◆短小精悍:特别与本单元前几个剧本比较,篇幅短,这一点比较直观。
◆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个下午◆同一地点:一个旧式住宅的四合院内◆人物不多:杨长雄吴太太成众李嫂警察3、过渡问:在这不多的人物中间,谁是主要人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吴太太和杨长雄,因为剧本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争吵,即剧本主要是描述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1、关于矛盾冲突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矛盾的发展而展开的。
没有矛盾冲突便无从刻画人物形象,没有矛盾冲突便没有情节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吸引观众,也就没戏了。
戏剧要有戏,就必须注重揭示矛盾和斗争。
2、矛盾冲突分析问:那么在剧本中这两个主要人物中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们冲突的焦点是什么?明确:(先请学生复述剧本情节)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三块钱国币 人教试验修订本 教案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三块钱国币【背景资料】一、作者简介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
早年留学英国,就读于伯明翰大学,获理科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1923年开始从事业余戏剧创作活动,先后结集出版的有《西林独幕剧》(1931)、《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41)、《妙峰山》(1941)、《一只马蜂及其他》(1959)等。
丁西林剧作数量不多,但独具风格,尤以独幕喜剧见长。
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他的剧本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深受读者和观众喜爱。
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
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
其中虽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由于作者的生活范围的局限,戏剧创作又只是作为一种业余活动,故早期有些作品,如《酒后》、《亲爱的丈夫》,题材比较狭窄,虽也有某些艺术技巧,但内容显得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作者思想的前进和视野的扩大,创作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妙峰山》等作品,除了保持作者一贯的喜剧风格外,更洋溢着作者高昂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战斗性明显增强。
那种寓庄于谐、严肃的内容与轻松的形式的完美结合,也十分难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西林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曾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此期间仍坚持戏剧创作,发表过话剧《孟丽君》(1961)等作品,并致力于传统戏曲的改编和戏曲剧本的创作。
高中语文(三块钱国币)教学实录人教版第四册 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学实录[教学设想]《三块钱国币》是独幕剧,剧情简单,很多老师认为没什么东西可讲,一般都布置学生自学或者分角色读一读就行了。
相对于《雷雨》、《茶馆》等多幕剧复杂的情节、众多的人物来说,《三块钱国币》中的辩论技巧是一大亮点,在第四册书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有“辩论”的活动设计,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辩论起来,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辩论中来,这样一方面他们口语得到了训练,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活跃。
因此,本节课将把辩论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了解剧本的情节并把握人物的性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及本剧创作的独特风格。
2、通过课堂大辩论弄清矛盾冲突的展开。
3、借助台词和舞台说明通过讨论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作者把这个带有旧社会痕迹的词语放在题目中心词的位置,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旧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本文写于3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生:记得历史课上曾经讲过,30年代末应该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了吧1师:很好,这位同学历史学得很好,本文写于1939年,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投影)《三块钱国币》写与1939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
我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
一方面是爱国群众同仇敌忾、极力支前,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是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他们发国难财、榨血汗钱。
本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
三、关于独幕剧师:戏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块钱国币》是属于多幕剧还是独幕剧呢?生:独幕剧。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三块钱国币》教学设计
三块钱国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戏剧2、欣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形象和戏剧语言。
重点难点1、戏剧人物形象分析2、戏剧语言分析教学过程一、作者丁西林,现代著名剧作家,物理学家。
他的戏剧创作,深爱英国控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
他的独幕剧,一般情节都委简单,但是结构精练幽默机智,且富于现实意义。
《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与1939年写成的的出独幕喜剧。
以小见大,是《三块钱国币》这出独幕剧构思上的一大特色。
通过抗战时期后方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场口角,抒发了作者对抗战现实的感想,表明对美与丑、善于恶的鲜明态度。
剧中自私、刻薄、欺软怕硬的吴太太,是作者着意讽刺的对象。
对大学生杨长雄,作者肯定,赞扬了他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但又俏皮地揶揄了他的书呆子气和斗争方式。
这出独幕戏,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丁西林的艺术技巧。
全剧事件集中,情节一卸呵成,跌宕有致。
当双方冲突剑拔弩张不可收场时,作者运用喜剧性的“突转”,让杨长雄突然摔瓶赔钱,把吴太太打了个措手不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不但如此,作者接着让成众在一旁收拾残棋,吐出“和棋”一句幽默的结束主席,顿使剧情由紧张转入松弛,再一次引起观众会心的微笑:吴太太虽然得到了李嫂的赔款,但她的嚣张气焰被杨长雄打了下去;杨长雄虽然当面砸花瓶出了口气,却不得不赔上自己的三块钱,冲突双方确实斗了个“平局”。
剧情喜剧性的突转,和小说《项链》的结局多么相似。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家对戏剧性冲突的处理,显然是十分成功的。
在剧中,作者为使戏剧冲突得到集中形象的体现,专门极其精巧地设计了中心道具——一对花瓶。
两只花瓶先后都被打碎,一只出于无意,引发了冲突。
一只出于有心,使戏剧冲突紧丐又紧收。
即是说,李嫂无意打破花瓶带来了悲剧性遭遇,杨长雄有心砸碎花瓶却引起了喜剧性的效果。
这一构思大大强化了剧本的悲喜剧效果。
这出独幕剧不仅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讽刺性,在戏剧语言的运用上,作者独特的幽默感得到了成功的体现。
高中语文 12.三块钱国币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12 三块钱国币名师说课教材《三块钱国币》中人物的性格是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表现出来的。
如戏剧的最后一个回合,女主人一逼、再逼、三逼,大学生却一忍再忍,最后“面白手颤,忍无可忍”,才“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
当另一只花瓶打碎后,大学生“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过了一会儿,才“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而伶牙俐齿的女主人,因事出意外,只是“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
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情,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作品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了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教法1.情景体验法:设置场景,排演全剧,弄清矛盾冲突的过程。
2.分析讨论法:体会“花瓶事件”的妙处,分析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了怎样的矛盾冲突。
板书设计基础整理1.字音认读2.字形辨识⎩⎨⎧扛东西扛敲竹杠杠 ⎩⎨⎧教诲诲反悔悔⎩⎨⎧地窖窖瓷窑窑3.词语积累灵犀:古代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称犀牛角为“灵犀”,比喻心领神会,感情共鸣。
袒护: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
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取物。
流离颠沛: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初出茅庐: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
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理屈词穷:理由已被驳倒,无话可说。
一气呵成:形容诗文的气势畅达,一次写成;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毫无间断。
忍无可忍: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
4.词语辨析权利·权力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
权力:①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②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5.文学常识丁西林(1893—1974),戏剧家、物理学家。
原名丁燮林,字巽甫。
江苏泰兴县人。
主要作品集有《西林独幕剧集》《西林戏剧集》和《丁西林剧作选》等。
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
语文教案-三块钱国币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教学过程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
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总结扩展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结构人物剧情开端吴太太→自言自语埋怨女仆杨长雄→坐着看书与友下棋发展吴太太逼仆赔钱典押铺盖(两次交锋)杨长雄不应赔钱不应典押高潮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花瓶吴太太争吵谩骂不依不饶结局杨长雄握紧拳头掏出纸币吴太太一时语塞抢过纸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
教学过程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西林及其独幕剧。
2、了解剧情结构及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欣赏人物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巴结’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
”他所说的丁先生就是丁西林。
2、丁西林是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
其作品以喜剧为主,如《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
其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被称为“独幕剧圣手。
”
3、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
由于演出要受到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要精炼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较为迅速,人物不宜太多。
二、教授新课:
(一)学生速读舞台说明和台词,理清剧情结构,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1、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2、分析人物形象
吴太太: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如: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欺诈是一要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
开场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
女仆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副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三块钱国币。
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
……
杨长雄: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如: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祖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为李嫂抱不平,与吴太太论情说理。
(二)语言欣赏
1、幽默诙谐、富有讽剌意味的语言风格。
①开头人物介绍中四个“例外”和一个“不例外”,表面上语调松松,语言直白平实,透过这些语言,我们仿佛看到了吴太太的泼妇形象,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警察的趋炎附势。
②杨模仿吴哭穷的论调,“这个年头……,白米卖到……”,“这个年头水笔卖到……”
2、杨长雄的诡辩术
剧中写大学生杨长雄出于义愤与住在同院的吴太太围绕李嫂该
不该为不慎打破的花瓶赔钱而展开的激烈争辩,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遇到一个胡搅蛮缠,尖酸泼辣,善于口角的泼妇,但杨长雄在争辩中巧妙地使用了诡辩术,取得了胜利,使吴太太只好求助于警察。
△诡辩——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做论证。
这是一种巧妙的不易被发现的逻辑错误。
△常见的诡辩手法有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强词夺理,断章取义等。
①偷换论题
剧本开头从吴太太的唠叨写起:“照道理应该照市价赔我才是”,她认为李嫂该赔钱,杨长雄则将“该不该赔钱”的论题偷换成“赔得起还是赔不起”,把“可不可以要求李嫂赔偿”的论题换成了吴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最后“应不应该要她赔”变成了二人争论的话题。
②偷换概念
就“该不该赔的问题的争论中,杨长雄又多次偷换概念,使吴太太逐渐陷入被动。
吴太太所说的“另人”指的是“自己以外的人”,而杨长雄所说的第二个别人则是扣对的“自己人”,即李嫂是吴太太自己方面的人。
吴的“叫”是“容许、听任”的意思,而杨却将其说成“使、命令”了,在他的长篇大论的掩护下,隐蔽了这样的逻辑错误,作为小市民的吴自然难以察觉。
③捏造论据
杨想用论据证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但实际上“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与“被打破后该不该赔”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④强词夺理
杨说“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所以姨娘有打破花瓶的机会”,而后半句却成“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谁有可能把花瓶打破”与“谁可以打破花瓶”本是两回事,但杨的强词夺理只令吴太太听着不对劲,却找不出漏洞反驳,只好大声嚷道:“胡说八道!”
这些诡辩并不是作者犯的逻辑错误,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为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