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说木叶教案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766a3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7.png)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材内容:《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说木叶》教学目标:1. 了解《说木叶》的背景和内容,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1. 分析文本,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本深层意义,把握木叶的智慧和美丽。
2. 运用修辞手法,写好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讲述木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 给学生时间阅读课文《说木叶》,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分组讨论,回答课后习题,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分析文本(20分钟)1. 分析文本,找出描写木叶的词语、句子,了解木叶的形象和意义。
2. 学生自由发表对木叶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讨论。
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木叶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写作训练(15分钟)1. 阅读示例文,学习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木叶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木叶的感受和认识。
3. 学生互相交流作文,提出改进建议。
五、总结提高(10分钟)1. 老师点评学生作文,给予肯定和指导。
2. 整理总结修辞手法的应用,强化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写作作业:写一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自己身边的景物。
2. 预习下一课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说木叶》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应用。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并互相交流讨论,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下一步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说木叶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78cd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27.png)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cc87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9.png)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木本植物的叶子。
2. 木叶的特点:形状、颜色、纹理等。
3. 木叶的分类:针叶、阔叶、常绿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的辨别。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各种类型的木叶。
2. 工具:放大镜、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新课: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用彩笔描绘木叶的形状和纹理。
5.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木叶,进行观察和描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发现木叶的美。
鼓励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木叶的美。
1. 木叶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介绍中国画中木叶的描绘技巧和意境。
2. 木叶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诗歌、散文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木叶作品展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
2. 开展“最美木叶”评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和描绘木叶的能力。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物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木叶作品。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木叶的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285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6.png)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
![《说“木叶”》优秀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e673a6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1.png)
【导语】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固定的暗⽰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的这篇《说“⽊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反三,提供了⼀个很好的范例。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指导学⽣了解⽂中引⽤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
能⼒⽬标 培养学⽣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彩,⽐较同⼀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诗歌赏析的能⼒。
德育⽬标 培养学⽣热爱⽣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内容。
2.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进⾏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法 1.⾃读法。
尽可能让学⽣⾃⼰仔细体会本⽂所辨析的“⽊叶”“树叶”“落⽊”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般,使他们明⽩诗歌语⾔的暗⽰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通过鉴赏实践,提⾼诗歌的解读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问:其中的“落⽊”何意? 学⽣思考后明确:“落⽊”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边落叶萧萧下”呢?“⽊”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起阅读林庚的《说“⽊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默读课⽂,找出⽂中难懂的诗句。
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再读课⽂,试⽤简洁的语⾔概括每段段意。
四⼈⼀⼩组交流后明确: 第1⾃然段,以众多诗⼈作品中的“⽊叶”形象作引⼦,引出议论话题。
第2⾃然段,探寻古诗中多⽤“⽊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们考虑⽂字洗练的因素。
由“⽊叶”⽽“落⽊”,指出古代诗⼈们在前⼈的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
![《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9c9ac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e.png)
《说木叶》说课稿《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木叶》说课稿(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木叶》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主要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探讨某种美学现象。
《说“木叶”》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阐述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和提问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法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提问法可以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51e75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d.png)
说木叶教案(优秀11篇)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1《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d326b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a.png)
说木叶教案精选7篇高二语文《说木叶》教案篇一课前预习1.基础字词(1)识读字音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流传留传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饱含包含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6d66ed172ded630b1cb6b4.png)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
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作者 出处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句:
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
2. ,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② 西陆:指秋天。③ 南冠:指囚徒。 ④ 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 《九歌》 2.谢庄 《月赋》 3.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 《渡 河北》 5.萧纲 《折杨柳》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b8243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3.png)
《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说木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引言《火影忍者》无疑是一部珠玑。
拉开了一个忍界鸿蒙到教皇火影的篇章。
《说木叶》是知名“卡卡西老师”撰写的以《火影忍者》为主题的文章,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火影忍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和总结。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发现《说木叶》的阅读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有极大帮助。
因此推出《说木叶》教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及写作能力进行全方位地提升。
一、教学目标1.1 阅读通过本单元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卡卡西老师”的观点及其对《火影忍者》的解读。
1.2 口语表达通过小组活动以及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安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且能够表达自己对《火影忍者》的看法。
1.3 写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及个人写作,学生能够分析文章并撰写符合语言和思想的阅读体验及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阅读:《说木叶》2.2 口语表达:小组活动,学生以3-4人为一个小组,采用PPT形式,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以15-20分钟为限,进行组内讨论以及与其他组的互动。
2.3 写作能力:分组合作写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撰写一篇文章,包括:摘录喜欢的一段话,解读这句话的意思,且可以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扩展,最后将文章公开发表。
三、教学过程3.1 阅读教学3.1.1 预习环节:在课前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提前阅读《说木叶》,并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1.2 阅读环节: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要求学生重点理解“卡卡西老师”的看法,并对文章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3.1.3 阅读再现:通过课内讨论的方式,学生将自己的质疑、思路、感受发表出来,同时进行交流并做好阶段性总结。
3.2 口语表达教学3.2.1 小组组建: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成3-4人为组的小组。
3.2.2 PPT制作:学生准备一份10-15页的PPT,进行自我介绍和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并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论。
《说木叶》教案范文
![《说木叶》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d040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0.png)
《说木叶》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木叶的文化背景和知识;(2)通过分析木叶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木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木叶的奥秘;(2)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木叶的特点;(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和知识;(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木叶特点的能力;(3)讨论木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木叶的特点;(2)如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木叶的资料,制作PPT;(2)设计问题驱动的情境,准备讨论话题;(3)准备木叶样品,以便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关于木叶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讨论成果;(3)自愿组成小组,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美;(2)提问:“你们对木叶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探究木叶的文化背景和知识:(1)教师讲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和知识;(2)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观察和分析木叶的特点:(1)学生分组观察木叶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特点;(2)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讨论木叶在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生活中的应用;(2)各小组展开讨论,提出创新性的应用方案;(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木叶的认识和看法;3.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利用木叶,为环保做出贡献。
说木叶教案上课修改版
![说木叶教案上课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fa178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e.png)
说木叶教案上课修改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木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日本动漫文化中的木叶元素的兴趣和认识。
1.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3 教学内容木叶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木叶的基本概念,解释木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木叶的作用:探讨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木叶在动漫文化中的意义:介绍木叶在日本动漫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
第二章:木叶的定义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教学。
利用图片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
2.3 教学内容木叶的定义:解释木叶的概念,强调木叶是植物的一种器官。
木叶的特点:介绍木叶的形态特征,如叶绿体、气孔等,以及生长环境的要求。
第三章:木叶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教学。
利用图表和动画辅助教学。
3.3 教学内容光合作用:解释木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过程,强调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呼吸作用:介绍木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探讨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木叶在动漫文化中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动漫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教学。
利用动漫作品中的截图和插图辅助教学。
4.3 教学内容木叶的象征意义:探讨木叶在日本动漫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生命、成长等。
木叶的应用:介绍木叶在日本动漫作品中的应用,如场景设定、角色命名等。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反思对木叶的认识和理解。
采用互动讨论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利用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辅助教学。
5.3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木叶的定义、特点、作用和文化意义。
说木叶教案8篇
![说木叶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71cd5648d7c1c708a14540.png)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潜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难重点分析: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忙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代预习状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以前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此刻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十分有帮忙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务必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能够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就应仔细思量、思考。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就应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
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二、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空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那里我们能够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这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
教案《说“木叶”》(大全)
![教案《说“木叶”》(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480a3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6.png)
教案《说“木叶”》(大全)第一篇:教案《说“木叶”》(大全)《说“木叶”》教学设计【课文概述】本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准备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木”的特征和“木叶”的含义,并扩展到课外,让学生感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在前几天上《咬文嚼字》的时候,我举了大量的诗词来证明文中的道理,学生听后感受到了我国诗词的美,同时对诗词产生了兴趣,这对学习引用诗词较多、探究诗词用词的《说“木叶”》来说,无疑是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学习本文,我想让学生多探讨、多思考、多感悟,力求让他们再一次领略诗词的魅力,这对今后做诗歌赏析题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文中关于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的诗句理解“树”与“木”的区别,并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所表现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读诗歌、品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树”与“木”的区别,从而明确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难点】以本文指导学生诗歌欣赏实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理由】用文章中的诗句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投入文章的学习,并初步熟悉文章] 多媒体展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全期《古意》)问题:看多媒体展示的诗句,看看它们有什么明显的共同点?明确:都用了“木叶”来表示落叶。
师:我们刚学完《咬文嚼字》,知道了一个字的不同,诗歌的意境也就不一样,有时甚至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木叶”是以什么样的魅力使得诗人们爱不释手呢?我们今天就在课文《说“木叶”》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二、初读文章【设计理由】理清文章的基本线索1、画出文章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了阐明“木叶”的妙处,用了哪些相似的形象来作对比。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0a8ae9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8.png)
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说“木叶”》创新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理清全文思路;对比“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分析“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能力目标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提升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点燃学生热爱诗歌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讨论诗歌意象中的引申义和象征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互动法。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
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
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初步探讨。
2、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__),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
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
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
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阅读全文,逐段概括意思,理清思路。
提示;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
2. 字音词义:齐读。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7a6d5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f.png)
说木叶(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木叶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包括木叶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等。
2. 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3. 通过学习木叶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形态和结构:介绍木叶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木叶的脉络结构。
2. 木叶的生长环境:讲解木叶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3. 木叶的生态功能:阐述木叶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作用。
4. 木叶的文化内涵:介绍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木叶的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
5. 木叶的观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采集不同种类的木叶,分析其特征和差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文化内涵。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木叶的手工艺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心得和创作思路。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PPT等。
2. 准备户外观察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如采集袋、放大镜等。
3. 准备制作手工艺品所需的材料,如彩纸、胶水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基本知识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户外观察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制作手工艺品的创意和技巧。
4. 学生对木叶文化和环保意识的认知和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木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木叶的形态和结构:使用PPT等教学工具,讲解木叶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木叶的脉络结构。
3. 讲解木叶的生长环境:介绍木叶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4. 讲解木叶的生态功能:阐述木叶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13d3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0.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第一篇:《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教学设计及反思《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艺学论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学习这一单元,既是对高一诗歌鉴赏从感性到理性的提升,也是为高二下半学期选修中国古典诗歌提供理论基础,为高三诗歌鉴赏能力的总体提升做好准备。
《说“木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与第一课《咬文嚼字》中语言与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第三课《谈中国诗》中也涉及到,因此,本节课从本单元的知识体系来看,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加深,也是对下一节课的关照。
这篇课文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渗透于对“木叶”的捕捉和阐释,但刚进入高二的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上,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与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典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文学魅力所在。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对古典诗歌的暗示性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走出课文,触类旁通,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形象化地理解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深入理解诗歌语言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联;2、能力目标: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与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通过对著名诗人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什么是暗示性,虽然文中有明确的解释,但是学生要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将这一概念与诗歌鉴赏的过程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空洞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对语言暗示性的把握其实就是对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说木叶》教案精选十一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十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cba95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5.png)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桔颂灼灼皋B.征戌瘐缠绵褒C.翩荃干燥漂零D. 漂泊迢远桅杆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f8e87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e.png)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认识木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木叶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木叶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与分类2. 木叶的生态功能3. 木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4. 木叶文化及其价值5. 保护木叶,从我做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定义、特点、作用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生态功能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木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木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讨论法:探讨木叶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4. 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保护木叶的行动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木叶的图片、实例和相关信息。
2. 教学视频:介绍木叶的生态功能和应用。
3. 讨论话题:关于木叶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4. 实践活动:设计保护木叶的实际行动方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木叶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木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造纸、制药等。
4. 讨论环节:探讨木叶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5. 实践活动:设计保护木叶的行动方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木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保护木叶的行动方案设计。
4. 环保意识: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评估其环保意识的提升。
八、课后作业:1. 总结木叶的特点、作用和文化价值。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木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
《说木叶》教学设计精品5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e76d7c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6c.png)
《说木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意象微妙的意味木树(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第一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韦应物)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白居易)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第二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杜甫)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说木叶教案范文2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介绍作者,明确目标1、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2、学习目标:学习诗歌的暗示性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
三、学生速读课文(5分钟),理请文章的结构脉络。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一)请同学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明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二)阅读4——6段,结合1、2、3段,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1、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树”和“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春季、夏季。
2、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这些诗句中的“木叶”和“落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想到什么季节?明确:萧瑟、凄凉。
秋季。
3、在此基础上,我们比较一下“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两句诗。
看看诗中的“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的“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
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中的“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和单纯。
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秋天到了,树叶落了。
小结:这就是“木”在古诗中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
4、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让我们比较以下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小结:“木“的艺术特征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具有单纯、开阔的秋的特点;微黄干燥单纯,带来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
而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的浓阴,褐绿色的树皮,充满生机、活力。
7、学生齐读第七段,品味“木叶”与“树叶”、“木”与“树”的区别。
并思考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在艺术语言中。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可提示:文章第5节前3句)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2、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绝句》。
说木叶教案范文3【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四、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
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联系课文,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