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较少使用“文化”概念。

查阅2009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仅有十八处。

对“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后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把文化当成一个一般的、不证自明的概念使用; 第二,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文明使用的频率大大超过文化,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他所说的文化也就是指文明。

首先,文化概念等同于文明概念,文化泛指人类文明。

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

”其次,将文化概念限定在文艺领域,用“文学”、“文艺”、“艺术”等词直接表达现在的文化概念。

例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在比艺术领域和知识教育水平更为宽泛、抽象和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意义上使用,此时的文化是和意识形态相似的一个概念。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使用过“文化斗争”这一概念。

从文本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他们对文化的基本观点是通过“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意识形态”等概念来阐发的。

马克思文化观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实现了研究精神文化问题方法论的重要变革,使研究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这主要体现在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看做有机的整体,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政治的分析相联系,注意文化的整体性的把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运动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对文化领域的深刻思考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视为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产物,认为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对于当代文化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被剥削阶级所控制,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阶级性质,揭示了文化的统治功能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引导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从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文化现象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文化生产的理论。

文化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文化的创造和生产过程,强调文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告诉我们,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因此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来探讨文化现象。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意识形态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教导我们,要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审视文化现象,揭示其中的思想观念和权力关系。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批判与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文化批判是对社会现实和权力结构的解构和批判,是对文化话语权和话语权的反思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提醒我们,要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文化现象,从而揭示其中的社会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

文化变革是要求我们从社会实践出发,通过改革和革新来实现文化的转变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社会分析和批判方法论,为当代文化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文化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规律,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变革的学说,不仅是关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理论,也包含着文化领域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基本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文化不仅仅是精神生活的表现,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表现。

只有通过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和阶级斗争的解决,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核心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中,最为核心的观点就是文化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生产力的表现和促进者,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和巩固者。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变革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激化也会反映在文化领域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框架,更是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内涵和要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等多种挑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对我们理解和改变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深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才能不断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共同繁荣。

愿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为建设美好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和认识文化的本质、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本文将从文化的概念、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包括人们的生产技术、社会制度、物质产品等,而精神文化则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作品等。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对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意识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文化发展的驱动力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其中,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而且对文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政治、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而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产生反作用力,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理念1. 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化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文化是社会的产品,它是在具体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2. 文化的阶级性和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揭示了文化领域存在着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现象。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必然通过文化领域进行表达和较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因此,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要求的影响。

3. 文化的创造性和变革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是社会实践的指导。

人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文化,同时又通过接触和接受文化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强调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目标,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基础,分别是文化的历史性、文化的社会性和文化的创造性。

1. 文化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

文化在社会中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文化的历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得以改善,从而促使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生产力,通过对物质生活的改造和精神追求的不懈努力,人们逐渐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成果。

其次,文化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反映了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下,封建社会的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致。

2. 文化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指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利益密切相关。

文化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是社会关系的产品。

不同社会阶级、群体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出社会各个阶级、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文化不仅构建了社会的认同共同体,更是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维识载体。

其次,文化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

文化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评价和价值取向。

人们通过文化传统、观念、艺术等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理解和态度,这种表达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最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文化是社会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通过传播、创新等方式塑造社会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3. 文化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定义探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定义探析
problem.Therefore,if not in-depth 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culture,it is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se issues,it i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Marx’S cultural philosophy connotation.Then Marx is how to understand and use of culture?The author thinks,study of Marx's philosophy of culture,not just stay in the
This article from the Marx text and related theories,the Marx culture thought includes seven aspects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mainly on the study of Marx philosophy of cultur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Status were analyzed;the second part to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a research culture question methodology,description of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culture generation and forms;from the third part of the Marx culture view nature show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subject;the fourth part to practice and dialectics弱the kernel.Marx culture view of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the fifth part of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by Marx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对文化的看法独一无二,它完全反映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官僚社会的
现状。

他认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文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是官僚主义社会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劳动者的劳动只是一种工具,为了达到资本家的追求,即获取收益。

另一方面,马克思把文化分为三个维度:社会文化、机构文化和行为文化。


会文化特指一个社会的精神趋势,主要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机构文化是社会各种机构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行为文化则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承认,接受,实行的价值观念,或其习俗性行为。

这三个维度并不是纯属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关联的。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同
时改变社会文化、机构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三个维度的基础上,才能使文化走向真正的革命,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而这些改变的前提是改变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及时促进全社会的向上发展,以及实现有效的政治参与和参与方式的优化,实现人民对政治和文化运动的真正自由,实现解放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把人们从经济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自由地参与和有效参与大众创造的文化建设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概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通过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概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出发,深入探讨其核心内容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概述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文化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所创造的,并且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阶级性和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致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文化被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文化不仅仅是个别人的思想和精神活动,更是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和共同实践的结果。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与经济基础存在着密切联系,文化不是超结构,而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还强调文化的变革,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会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内容1. 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文化与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制度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2. 阶级性和阶级斗争文化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表现。

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具有资产阶级的特点,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则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人民大众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他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大众应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通过广泛参与文化生活和活动来培养和发扬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的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意义和现实价值1.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一、引言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之一,对文化的界定在其众多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

本文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文化的定义和内涵1.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即使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经常直接谈及文化这个概念,但他的很多理论和方法都具有明显的文化内涵。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曾指出:“一切固着的、历史的观念和制度都不过是阶级统治的表现方式。

”这就表明了文化是一个反映社会关系的标志。

2. 阶级斗争和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说明了文化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核心来决定的。

这就是他对文化联系思想的观点。

3. 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往往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家通过媒体和教育,塑造了一种符合他们利益的文化,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就是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变质,从而导致了社会的文化异化。

三、文化的外延和价值1. 文化对个体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对每个个体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资本论》中,他讲到了文化对劳动者的影响。

他指出,资本主义剥夺了劳动者的创造性,使他们变成了机械化的劳动者。

这就说明了文化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2. 文化的社会意义文化不仅仅对个体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整个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文化是阶级统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因此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个人看法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界定深刻而全面,从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要深入理解文化的本质,就必须从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出发,思考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用以分析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

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即建立在其基础之上,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而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文化理论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1]。

人的这种类特性导致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促使“自然的人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增长了认识自然的知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也被从原始的自然状态“人化”了。

“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

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

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使用的概念是“人民”,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

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

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所以,毛泽东要求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2]。

以人为本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而在人的诸多社会关系中,首要的正是经济关系。

应当理解,经济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经济是人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以及文化理论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在探讨这一理论时,我们将通过梳理其基本原理、核心概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来加深对其的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推崇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文化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serves as a tool for dominant class to maintain its social control。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被用来维持剥削和压迫的秩序。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它被定义为特定社会阶级的利益和意识的表征。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意识形态是经济阶级利益的反映。

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和文化机构等传播渠道被广泛传播,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核心概念1. 超结构与基础:文化被视为意识形态和超结构的表现形式。

它反映了经济基础的阶级关系和生产方式。

超结构包括国家、法律体系、教育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2.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套思想观念、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它被特定的社会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

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宗教、媒体等渠道传播。

3.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被商业化和商品化的过程。

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的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面对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揭示了大众传媒如何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操控。

媒体集中度的提高导致了少数媒体巨头对信息的掌控。

这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大众接收到的信息偏向于服务于特定利益集团。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 3 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

在这一概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进行复习,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理论。

1. 文化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人们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工具、器物等;精神文化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各种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2.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对文化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鲜明地指出,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矛盾和冲突。

3.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强调了文化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它明确提出,文化是阶级之间进行斗争和统治的手段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着文化的制造和传播权力,通过文化意识形态的渗透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而无产阶级则要通过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批判和革命来实现自己的解放。

4.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演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经历了多次历史演进。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到社会主义文化观,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5.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当代意义及启示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文化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较少使用“文化”概念。

查阅2009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仅有十八处。

对“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后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把文化当成一个一般的、不证自明的概念使用; 第二,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文明使用的频率大大超过文化,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他所说的文化也就是指文明。

首先,文化概念等同于文明概念,文化泛指人类文明。

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

”其次,将文化概念限定在文艺领域,用“文学”、“文艺”、“艺术”等词直接表达现在的文化概念。

例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在比艺术领域和知识教育水平更为宽泛、抽象和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意义上使用,此时的文化是和意识形态相似的一个概念。

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使用过“文化斗争”这一概念。

从文本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他们对文化的基本观点是通过“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意识形态”等概念来阐发的。

马克思文化观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实现了研究精神文化问题方法论的重要变革,使研究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这主要体现在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看做有机的整体,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政治的分析相联系,注意文化的整体性的把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精神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的最基本的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精神文化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结果,并受物质生产的决定,同时精神文化也会作用于物质生产领域。

此外,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精神文化的研究中还意识到精神文化的发展最终还是人的发展,所以精神文化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合理性。

当然,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中也必然强调精神文化的科学性问题。

标签:文化观;精神文化;阶级性;合理性;科学性马克思最大的贡献是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就唯物史观而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和总结,从深层洞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他既承认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分析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以及对这种精神文化的基本看法和评价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有着许多具体而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剖析和探索。

一、精神生产受物质生产的决定并作用于物质生产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促成了人与人的交往,伴随着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的出现,作为思维结果的各种思想观念也随之产生,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和精神文化的生产。

同时,马克思也看到了精神文化生产对于物质资料生产的促进作用。

第一,文化生产阶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相应的社会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产生着不同领域的物质生产者,也使精神文化生产者逐渐脱离物质生产者阵营,形成新的阶层。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能动因素,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前提。

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劳动由简单到复杂,有关劳动的一些意识活动进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经过几次社会大分化,文化生产渐渐“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 第1期JOU RN AL O F TSIN GHU A UN IV ERSITY V o l.12 No.1 1997马克思的文化概念王仲士 摘 要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著作中,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偶有使用。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化一文化一词,在西文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的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以后逐渐引伸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伸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19世纪中以来,文化一词成了学术旧和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也是歧意最多的用词之一。

不仅各门学科对它定义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学科中对它的定义也往往大相径庭。

1952年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收集了1871—1951年间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164年,也就是说,尽管都用文化一词,实际上至少有164种文化概念。

20世纪中以后,文化概念就更多了。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怪事,同一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作两种概念使用,既泛指生产一般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指生产特殊商品即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

他解释说:“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种现象在任何科学中都不能完全避免。

”[1]像文化这样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出现不同的表意,诚属难免,只是数量之多,实为少见。

马克思的论著中,常常论述文化问题和用到文化一词,包含着极其丰富和深邃的文化思想和理论。

但他没有对文化理论作系统的阐述,也没有对文化概念下专门的定义,而且直接使用文化一词,比起使用生产、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词,要少得很多。

那么马克思到底是怎样理解和使用文化概念的呢?我们认为,这是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问题。

马克思文化的作用

马克思文化的作用

马克思文化的作用马克思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化体系。

马克思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将从思想启蒙、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文化的作用。

马克思文化在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文化通过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自我完善。

马克思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文化在社会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前进的过程,社会的进步需要通过革命和斗争来实现。

马克思文化通过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文化在革命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革命的进程,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文化在人类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人类的进步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

马克思文化通过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有助于人们树立追求真理和创新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文化在思想启蒙、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文化通过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文化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中,为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 第1期JOU RN AL O F TSIN GHU A UN IV ERSITY V o l.12 No.1 1997马克思的文化概念王仲士 摘 要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

马克思的著作中,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仅偶有使用。

关键词 马克思 文化一文化一词,在西文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指的是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

以后逐渐引伸到精神生活,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德行和风尚的培养教育,引伸到泛指一切知识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19世纪中以来,文化一词成了学术旧和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也是歧意最多的用词之一。

不仅各门学科对它定义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学科中对它的定义也往往大相径庭。

1952年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收集了1871—1951年间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164年,也就是说,尽管都用文化一词,实际上至少有164种文化概念。

20世纪中以后,文化概念就更多了。

其实,这也不算什么怪事,同一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作两种概念使用,既泛指生产一般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指生产特殊商品即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

他解释说:“用同一术语表示不同的意思是容易发生误会的,但这种现象在任何科学中都不能完全避免。

”[1]像文化这样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出现不同的表意,诚属难免,只是数量之多,实为少见。

马克思的论著中,常常论述文化问题和用到文化一词,包含着极其丰富和深邃的文化思想和理论。

但他没有对文化理论作系统的阐述,也没有对文化概念下专门的定义,而且直接使用文化一词,比起使用生产、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词,要少得很多。

那么马克思到底是怎样理解和使用文化概念的呢?我们认为,这是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问题。

由于马克思没有专门界定,因此,必须从其历史背景和具体使用中加以探究。

发现、发展和完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也是他毕生的事业。

他的文化思想和理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同德国古典哲学有着紧密联系,而其发展和完善,同摩尔根等文化人类学的成果密切相关,马克思的文化概念,更是受这两者的深刻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是近代哲学枢纽性的人物,他在《判断力批判》(1790年)中指出:文化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的目的的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

”[2]他强调文化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和能力,既是抉择目的(理性思维)的活动和能力,又是实现自行抉择的目的(实践行为)的活动和能力,实出了文化的主体和能动创造性。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是黑格尔,他认为“文化以其绝对的定义说……是解放和高度解放的工作。

”[3]这一简明概括则突出了文化的价值性和客观效果。

唐德和黑格尔定义文化的测重点虽有差别,但都以人与文化的联系为视角,强调文化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以人的对象化为基础的。

尽管两人都是唯心主义者,但他们对文化的定义,标志着人类文化概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预示着人们对文化的研究将跨入一个系统建设的阶段,它对马克思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黑格尔逝世不久,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享在1838年最早提出了建立“文化科学”的任务,提倡要对文化进行专门研究。

过了十多年,德国学者克莱姆在1854年就写出了《普遍文化学》专著,文化的系统研究取出了初步成果。

此后,开始了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人文学科都从各自的专业开展了文化研究,提出了各自的文化定义;文化科学(文化学)的专门研究也百花齐放,形成了各种学派。

尤其是由德国学者巴斯蒂安和拉策尔在《历史上的人》(1860年)中开创的人类学,更是在各国长足发展。

瑞士巴霍芬的《母权论》(1861年),英国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1865年),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1870年),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年),梅恩的《古代法制史》(1875年),美国摩尔根的《人类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和《古代社会》(1877年),俄国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1879年)等,都是马克思在世时取得的重要成果,他晚年对其中不少著作做了认真研究,写下了著名的《人类学笔记》。

在这些人类原始社会研究的笔记中,不但吸取了摩尔根等文化人类学家的成果发展了唯物史观,同时也吸取他们的文化思想,较多地使用文化一词,体现了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我们首先从笔记中文化一词的具本使用开始,然后追溯到早年的具体使用,分析马克思的文化概念。

二《人类学笔记》包括五本著作的摘要,其中对摩尔根和柯瓦列夫斯基的著作持肯定态度,尤其对《古代社会》的摘要,不但落笔最多,而且最为重要,可说是整个笔记的精华所在。

摩尔根(1818—1881年)是美国人类学创始人之一。

他主张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是人类的“生存的技术”(即“生产技术”和“生活技术”)的各种发明和发现以及由此而来的智力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他认为人类这种技术的发展和发现及智力的发展,就是人类的文化,并主张以此来划分历史时期,称之为“文化时期”。

在《古代社会》中他把历史分为蒙昧期(又分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野蛮期(也有三个阶段)和文明期。

“每一期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并呈现出多少独具一格的生活文式”,“弓和箭标志着蒙昧时代高级阶段”,“铁剑标志着野蛮时代”,“火器标志着文明时代”,[4]弓箭、铁剑和火器就是这三个时期文化的代表。

马克思在摘要中对摩尔根的这种文化内容、文化分期法和三大时代的划分,不持异议,对“文化时期”一词有多次使用。

道先,马克思提出了“不同的部落和族系发展道路”,“例如非洲过去和现在都处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两种文化交织混杂状态;澳大利亚和波利尼西亚则曾经处于完完全全的蒙昧状态。

美洲印第安人族系,和其他一切现存的族系不同,他们提供三个顺序相承的文化时21马克思的文化概念22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的人类状态。

”[5]这里的“两种文化”,即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技术上的发明和发展及智力发展。

这里的“三个顺序相承的文化时期”,即从弓箭到制陶术发明的蒙昧高级阶段;从制陶术发明到动物驯养发明(东半球)和灌溉法等的发明(西半球)的野蛮低级阶段;以及此后到铁矿石冶炼的发明的野蛮中级阶段。

很明显,马克思不但沿用了摩尔根的“文化时期”一词,而且也是以生存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以及智力发展作为文化概念的内容的。

其次,摩尔根对人类的家庭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他把家庭形式的发展同社会历史分期联系起来考察,认为家庭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家庭类型和亲属制度本身就是社会制度,而在原始社会一定阶段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制度;氏族缺席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产生的,是同家庭亲属制度密切相联的。

马克思对这一关于人类自身生产方面的问题十分重视,并以这些成果来丰富发展唯物史观的两种生产的理论,并对人类自身生产方面的制度和观念是否也是文化概念的内容问题,在研究专偶制家庭时有所反映。

现已公认,人类蒙昧期的最初家庭是母权制的群婚,父权的对偶制家庭开始萌芽,而在专偶制家庭中便完全确立。

这时起,对待妇女的态度就成了尖锐的社会问题。

专偶婚制正是造成歧视妇女态度的基础。

马克思考察了荷马时代(低级形式的专偶制家庭)的希腊人,他们强制妇女来实行某种程度的幽禁生活。

荷马诗史中关于阿基里期和帕特罗克卢斯的营帐生活,就表明“他们对女俘虏的态度,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文化一般对待妇女的态度。

”[6]马克思十分赞同贝克尔的说法:“希腊人在文明鼎盛时期在对待女性方面仍然是野蛮人;她们所受教育是肤浅的,与异性的交往被禁止,妇女低人一等作为原则被灌输给她们,直到她们自己也承认这是事实为止。

”[7]这种对妇女的态度是“这个时期的文化”决定的,这个文化就是专偶制。

可见,家庭制度是属于文化概念的内容。

马克思带考察了专偶制时期的雅利安人,其亲属制度中亲属关系的固有称谓十分贫乏(其原因是由于土兰尼亚式的称谓消失),而“血亲称谓这样贫乏,本来是不可能达到专偶婚制所要求的那么发达的文化的。

”[8]这里所说的“发达的文化”,即是专偶婚制要求达到的亲属关系的称谓。

可见,亲属制度和亲属关系的称谓,也是文化概念的内容。

由此表明,摩尔根和马克思的文化概念也包含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制度和观念方面的内容。

“文化时期”(也称“文化阶段”和“文化时代”)一词中的文化概念,不仅有技术成果和智力发展等特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也有社会制度的因素。

马克思在研究财产观念的发展即私有制产生时,十分重视在每一个“顺序相承的文化时期”,财产随技术增进而增加,占有和继承的法规随财产形式增加而发展的思想。

“由此可见,财产的增长是与标志着人类进步的各个文化时期的各种发明的发现的增多以及社会制度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9]这里“各个文化时期”的文化,既指各种发明和发现,也指社会制度。

因此,这种文化概念是包含广泛的人类生活内容的广义的文化概念。

由于文化时期的文化是广义的概念,摩尔根还将它同生活一词边缀,使用“文化生活”这个用语。

他的文化人类学是进化论的人类学,主张“每一个文化时期都比前一时期有着显著的进步。

”[10]反对“人类退化的假说”。

但他也承认:“一些部落和民族在体质和精神上退化的情况是可以设想的,其原因也是大家知道的,但是,这种情况从没有阻止过人类整个进步。

”尽管“有些部落和民族由于他的文化生活遭到破坏而灭亡了”,其它部落还是向前发展着的,“人类按照必然的发展规律向前迈进”。

[11]他还举个别的处于灭亡边缘的事例,“美国人的文明以及同美国人的交往,冲击着印第安人的制度;从而他们的民族文化生活正处于逐步崩溃之中”。

[12]这里“民族文化生活”这一用语,进一步说明“文化”包含着极为广泛的生活内容。

这种文化概念涉及人类生活的一切文面,表现在每一时期每一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之中。

总之,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沿用了摩尔根“文化时期”和“文化生活”的用词,吸取了他的文化概念,这是一种包含物质因素,精社因素和制度因素的文化,是可以用“文化”来标志一个民族的历史阶段(文化时期)和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生活)的广义文化概念。

三有人认为,马克思《古代社会》摘要是摘录沿用摩尔根的文字和思想,不能证明马克思自己一定会使用“文化时期”的用词及其包含的文化概念。

这一疑问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们可以作进一步论证和解释。

首先,马克思和摩尔根都是真正的科学家,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历史科学的研究得出的基本观点和结论,达到了不谋而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