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现象学

第十一章   现象学

第十一章现象学本章概述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他的思想直接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形成一种以现象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广泛的哲学思潮,对整个现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它与存在主义的关系。

第一节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l,1859-1938)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

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

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

本章主要介绍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现象学与欧洲大陆思辨哲学传统关系比较密切,它对经验主义一般持否定态度,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比较关心,认为人的意识和实际的生活是比包括逻辑形式在内的语言形式更深的层次,非常重视意识分析和对生活世界的研究,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历史的目的的问题是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

胡塞尔生于当时属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是犹太血统的德国人。

1876-1878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物理学、天文学和数学,接着去柏林继续学习,188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数学博士学位。

1884-1886听过布伦塔诺心理学和哲学的讲座,并受其影响而决心献身哲学。

1887-1901任哈勒大学讲师。

后来应邀任哥廷根大学的副教授,1906年升正教授。

从1916-1928年退休止一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

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1900-1901)、《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1913)、《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1929)(1928)、《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1936)等。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以《算术哲学》为代表;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阶段,以《逻辑研究为代表》;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以《观念》I和《危机》为代表。

胡塞尔现象学通俗理解

胡塞尔现象学通俗理解

胡塞尔现象学通俗理解1. 什么是现象学?说到现象学,很多人脑海里可能冒出一堆复杂的公式、理论,甚至是高深的哲学家们在书本上摇头晃脑的样子。

但其实,现象学的核心可以用几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关注“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对了,就是这么简单!想想看,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眼花缭乱地接受各种信息。

可我们真的有认真去思考这些信息背后的意义吗?1.1. 胡塞尔是谁?那么,胡塞尔这个名字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他可是现象学的创始人,像是哲学界的“开山鼻祖”。

胡塞尔相信,人的意识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周围的一切。

但这海绵不是随便吸水,而是有选择性地吸收,懂得过滤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

这种思想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审视自己的经验,不再盲目接受外界的干扰。

1.2. 意识与经验胡塞尔告诉我们,意识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存在,而是充满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比方说,当你在阳光下散步,感受到微风拂面,那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其实就是你的意识在运作。

你会注意到周围的花香、鸟鸣,这些都在构成你的体验。

现象学就是在这种经验中,揭示出那些被忽视的细节,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2. 如何理解现象学?接下来,我们来聊聊,怎么才能把现象学应用到生活中呢?其实,这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小确幸。

你可以用现象学的视角来观察身边的一切,像个侦探一样,捕捉那些细微的感受。

2.1. 注意身边的细节比如,你在咖啡馆里,点了一杯香浓的咖啡。

很多人只是在喝,但如果用现象学的眼光去看,你会发现这杯咖啡的香气、温度,甚至是杯子的触感都在与你的意识互动。

每一口咖啡,都是一段独特的体验。

这时候,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在忙碌中匆匆而过。

2.2. 反思自己的感受再比如,假设你今天心情不好,想去大街上散步。

你会发现,行人的神态、街道的声音,这些都在影响着你的情绪。

用现象学的方式去反思,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对这些感到特别敏感呢?”这样一来,你不仅能更了解自己的内心,还能学会接纳这些情绪,把它们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负担。

胡塞尔 世界的三项结构

胡塞尔 世界的三项结构

胡塞尔世界的三项结构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世界的三项结构”的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进行解析,以及对其意义和影响的探讨。

第一部分: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

他首先提出了现象学这一独特的哲学方法,旨在研究和描述人类经验中的现象和意义。

现象学注重对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抛开先入之见和预设观念,寻求直接接触和理解客观世界。

第二部分:感性层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发生在感性层。

在感性层,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物体和事件,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感性层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交流的第一步,是我们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初始阶段。

第三部分:知性层在感性层之上,是知性层。

在这一层次上,我们对感性层所传达的感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知性层关注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它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运作所在。

在知性层上,我们可以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抽象、归纳和推理,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精神层在胡塞尔的理论中,精神层是最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精神层涉及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超越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精神层上,我们思考着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价值,从而超越了个体层面,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结论: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

通过感性层、知性层和精神层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不仅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胡塞尔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主体性反转: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以主体性反转为出发点,即从人类以往对于经验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心化转向到受经验世界的支配的思考方式。

这种反转是为了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本质和基础。

2. 以现象为中心: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以现象为中心,试图通过详细描述经验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方式来洞察现象的本质。

这种方法认为,除了现象本身外,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和可知的。

3. 描述性重建:胡塞尔认为,描述性重建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对现象进行描述,可以重构和揭示事物本身的真实和内在结构。

4. 意义分析: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对现象的意义和涵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研究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它们背后的深层次现实和本质。

总之,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强调以现象为基础,采用反转主体性的方法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和本质,通过描述性重建和意义分析来达成这一目的。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

论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哲学家之一,他被誉为现象学之父。

《现象学的观念》是他在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

胡塞尔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并非简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事物,而是通过主观活动对外部事物进行塑造和构建。

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他提出了“超越之物”的概念。

这一概念指的是那些超出我们单纯感知能力范围的对象,即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世界的存在。

这种“超越之物”既包括实在世界中的物体,也包括一些普遍的概念和原则。

胡塞尔认为,正是这些“超越之物”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我们认识活动的先决条件。

通过研究胡塞尔的“超越之物”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和结构,探讨认识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超越之物”在现象学中的作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论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超越之物”是胡塞尔对于客观存在的思考,通过探讨“超越之物”,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和根源。

而在实践上,“超越之物”则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通过研究“超越之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理解他者,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因此,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中的“超越之物”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领域的发展,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探究“超越之物”的概念,对于促进人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文2.1 胡塞尔对于“超越之物”的定义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对于“超越之物”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

他将“超越之物”定义为一种存在于经验之外的对象或实体,超越了我们所能直接感知或理解的范围。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世界哲学源流史》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 现象学之二:胡塞尔1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不仅对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和世纪中期以让——保罗.萨特(1905-1980)、莫里斯.梅洛- 庞蒂(1908-1961)等人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越出德语和法语地区,演变成世界性的" 现象学哲学运动"。

这一运动的精神甚至越出哲学,渗透进文学、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经济学等极其广阔的领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它们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象学这个术语最早是由18世纪德国科学家和哲学家拉姆伯特(1728 -1777)在其《新工具》(1764)一书中提出的。

他主张建立一门叫做" 现象学" 的学科,并把它定义为关于幻觉的理论;认为现象是对实在的歪曲或掩盖,因此它只能把我们引入歧途。

与拉姆伯特同时代的哲学大师康德,通过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赋予" 现象" 以极为广泛的意义。

不过,实际打开现象学研究之路的乃是德国哲学家哈特曼(1842-1906)和布伦坦诺(1838 -1917)。

哈特曼在《道德意识的现象学》(1878)一书中把现象学理解为对意识的一种纯描述性的研究。

布伦坦诺反对康德割裂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做法,主张把一切关于现象的判断都还原成对存在自身的判断;他还把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 意向性" 概念改造成心理学的记述概念,将其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这些思想构成了现象学重要的理论渊源。

现象学的真正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

自他于20世纪初使用" 现象学"这个术语以来,现象学就成了研究哲学的方法的一个名称。

现象学家们认为,现象学方法是研究哲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现象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哲学概括。

但其他学派的哲学家则把现象学理解为现代哲学的一个流派或一种运动。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名词解释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名词解释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名词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胡塞尔(Husserl)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被誉为现象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和其他学科领域。

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纯粹现象学。

纯粹现象学是胡塞尔的主要贡献之一,它是一种对人类经验的研究方法和哲学体系。

纯粹现象学的基本思想是要解释和分析人类意识的结构和内容,揭示人类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在纯粹现象学中,胡塞尔强调要把握“事物本身”的意义,而不是抽象概念或符号的意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接观察和描述现象,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在纯粹现象学的框架下,胡塞尔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人类经验。

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意向性”。

胡塞尔认为,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意向的”过程,意识总是指向某种对象或现象。

我们的意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总是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表现”(表识)。

胡塞尔认为,所有的意识都是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而表现则是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表现,我们可以揭示出人类意识的结构和特点,以及人类如何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纯粹现象学中,胡塞尔还提出了“归纳意识”和“描述”等概念来进一步解释人类经验的本质。

他认为,只有通过归纳意识和描述现象,才能揭示出人类意识的本质和特点。

这种方法不仅在哲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体系,它不仅对人类意识和认知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来揭示人类的实践活动。

这种方法对当代哲学和其他学科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是现代思想史上的一大重要篇章。

第二篇示例:在胡塞尔的纯粹现象学中,他设想了一个纯粹的主观领域,即“现象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主观没有任何外在世界和客观事物的干扰,只有直接的感知和表达。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结构,而不受到主观观念和主客观对立的干扰。

胡塞尔现象学述评

胡塞尔现象学述评

胡塞尔现象学述评
弗雷德里克·赫尔塞尔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
著作影响了整个世界,突破了传统哲学的想法。

赫尔塞尔渴望入门于
哲学,并用他的思想寻求新的答案,以便满足他的智慧的渴求和想象
的渴求。

他回答了复杂的人类问题,他提出了关于宇宙、弥撒、上帝、人性、历史和社会的宏观思想。

赫尔塞尔现象学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他将这本书看作是他一
生最重要的成果。

赫尔塞尔在书中阐述了他对哲学的独特见解,他认
为理性的表征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客观认知,而是来自一个主观的源头,这个源头在人的中心经历过一种“渴望”。

他认为,我们通过一种弹性而非确定性的“建立”,用渴望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构建出我们使用的概念。

赫尔塞尔的现象学为人们建立了一个创新的哲学体系,但他也受
到了许多批评。

一些学者反对他在“理性表征”上的解释,他们认为它只是一种隐喻,而不是实际的人类经验或情感。

此外,一些哲学家认为
他过度理解了主观的概念,使得它们没有得到客观的认可。

尽管有批评,但赫尔塞尔的现象学对许多哲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并惊讶地发现了新的视角。

它提供了一种开放而又有启发性的
方法来理解世界,它也是重新审视哲学中人类经验的伟大而卓越的文本。

因此,可以说,赫尔塞尔的现象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文本之一。

现象学

现象学

胡塞尔对以往真理论的批判
①胡塞尔首先反对心理主义的真理论;
②胡塞尔还坚决反对真理符合论;
③胡塞尔还批判了科学主义的实证主义;
④胡塞尔还反对人文科学中的历史主义的方法。
现象学还原方法
1、如何认识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中性的“自 我意识”呢?胡塞尔认为应采用“现象学还原方 法” 2、胡塞尔提到许多“还原”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先验的还原方法”,“本质的还原方法”。 3、先验的还原方法
先验的第一哲学
1、反对历史上种种否认真理的虚无主义的观点; 2、反对肯定真理的相对性,即认为真理是可以变 化的观点; 3、认为作为真正科学的哲学,其目的就在于寻求 超越于一切相对性的绝对、终极的有效真理,以 往的哲学家只是在制造混乱,他的哲学的任务就 在于批判种种有关真理的谬论,为人类提供永恒 绝对的真理; 4、胡塞尔对以往真理论的批判。 5、先验第一哲学
意向性学说
意向性行为
质性与质料
充盈
立义形式
意向性行为
1.所谓意向性,简而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其实质就是意识在自身活动中构 造出种种对象的能力。 2.意识的意向性的三种构成因素:(1)意向性活 动的主体(自我)(2)意向性活动(3)意向 性的对象(客体)。 3.胡塞尔意向性行为的唯我论悖论
本质还原方法
1、通过前面两种括号法,前人留给我们的间 接知识,以及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统统被 我们清洗掉了,剩下的就只是那个“纯粹意识” 或者“纯粹现象”了。但它还不是绝对真理,因 此要本质还原。 2、胡塞尔认为本质并不是隐藏于现象背后, 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本质就是现象。 3、本质还原的方法是一种“直观的方法”, 即对事物“直接把握”的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是 “面向事实本身” 4、胡塞尔认为存在两种直观:感性直观与本 质直观。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爱德华·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意识现象的分析和反思,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

胡塞尔的哲学思想极为深奥,他强调现象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并认为现象才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根基。

下面本文将深入探讨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

1、现象学哲学思想的出发点胡塞尔认为,人类的认识始于感性经验,在感性经验中,我们首先感知到的是非常具体的现象,比如颜色、声音、形状等等。

这些现象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建构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胡塞尔认为,研究现象的性质和本质,是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他强调现象是哲学的真正出发点和根基,只有从现象开始,才能逐步揭示出真正的本质和本体。

2、现象学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有很多方面,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本体学和现象学。

本体学是研究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学问,而现象学则是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

在胡塞尔看来,存在的两种形态是现象和本体。

现象是存在的表面现象,本体则是存在的本质。

胡塞尔强调,本体不是被揭示出来的,而是透过现象展示出来的,因此现象对于本体的揭示极为重要。

他认为,现象是比本体更加根本和重要的,因为没有现象,我们根本无法对本体进行认知和理解。

3、胡塞尔的「回到事物本身」原则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哲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事物本身上,而不是被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所束缚。

这种原则可以理解为哲学思考的重要标准或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4、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和反思三个方面。

描述是对于事物的直接感性体验,分析是对于这种体验的概括和整理,反思则是对于分析的思考和归纳。

胡塞尔认为,哲学研究应该从经验和直觉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直接的描述和体验,然后进行分析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本体。

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

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

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针对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的文章胡塞尔提出了一种“现象学”(Phenomenology)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强调个体对物体的主观观察与体验。

换句话说,它被认为是个体受到世界上所有感官刺激的哲学描述。

这个体系在美学思想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审美观念方面。

在胡塞尔看来,审美体验是关于作品和观察者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可以被感知和理解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哲学思想,探讨审美的观念,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

首先,从胡塞尔的角度来看,审美体验与其他体验有着相同的基本特征。

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是在感知它,而在我们的意识内,我们真正经历的是作品产生在我们内在的情感、想像力以及我们与作品之间的互动。

这种互动建立在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上,同时也建立在作品所代表的观念和社会价值上。

例如,当我们欣赏悬挂在墙上的画作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它的颜色和线条,还能够感受到它所传达的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

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直觉式的经验,胡塞尔认为,直觉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用来理解并与世界交流的途径。

在所有感知方式中,审美这种直觉体验尤为复杂和单独。

因为它涉及到艺术作品的感知,而艺术作品往往是我们无法用其他方式来描述的。

例如,当我们欣赏每一幅画作,我们感知到的是它的形状,颜色,以及线条,而我们感知到这些因素的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元素的感知质量和方式。

第三,审美体验是个人化和情境化的。

这种个人化和情境化,专指审美体验是一种独特的和仅仅为观察者所有的经验。

每个人都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一个艺术作品。

同样的,每个人都会在相似的情境下有不同的经验。

例如,当我们看同一个音乐会的时候,我们的背景、经历和兴趣爱好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对这个文化体验的感知质量和方式不同。

第四,审美体验必须兼容现实世界。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魅力要兼容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不是与之相矛盾。

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

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

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简评近读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并浏览了网上的一些诠释,以厘清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考特点和问题,结合本人多年来对人类意识结构特别是概念意识的考察,提出不同领域的审视评析。

一,自然思维和哲学思维。

胡赛塞认为,生活和科学中的自然思维对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是漠不关心的,而哲学思维则追究认识的可能性,即:认识是如何能够确信自己与自在的事物一致,如何能够“切中”事物的。

这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要解决的形而上学至理。

在胡塞尔看来,自然思维的知识形成是有种种前提和预设的,这些前提和预设既不具有绝对的被赋予性,也不具有思维的明见性,并陷于自身的矛盾和背谬。

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自然思维从不考虑认识的可能性和切中,笛卡尔“我思”的怀疑一切,更是击中了自然思维的软肋。

认识论是从来不能并且永远不能建立在任何一种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任何把认识论建立在心理学或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做法都是一种背谬。

唯有通过哲学的现象学还原的新维度、新出发点、新方法,才能赋予认识的绝对被给予性,回到事实的本身,进入认识论的新大陆。

二,实项可见和思维明见。

胡塞尔以实项可见和思维明见为认识的原初直观和本质直观。

这样的原初直观和本质直观提供了认识的绝对被给予性,使认识的可能性和切中性在认识的绝对被给予性中获得了终极依据。

现象学还原以实项可见为原初直观,思维明见为本质直观,从而使直观的含义完全冲破了直观无思维,思维无直观的传统束缚,把直观从感性表象的领域贯通到了知性思维的领域,从而能够直观纯粹的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三,绝对被给予性。

绝对被给予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确立认识可能性和切中的终极所在:1、绝对被给予性显现于实项可见的原初直观和思维明见的本质直观;2、绝对被给予性源自对象在意识中的自身构造,由意向性和时间性达到意识和对象的一体化涵盖。

四,意识构造的意向性和时间性。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中,意识内涵意向对象,对象内涵意识构造,意识构造有两大特征:一是意向性构造。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展开全文要想一窥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之堂奥,意向性、直观和还原是我们必须对之有所领会的三个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需要长篇大论才能予以充分说明。

考虑到引论的篇幅和本疏的主旨,我打算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谈谈对这几个概念的思考和理解。

意向性。

谈到意向性,我们自然会想到它是意识的最重要的特征。

意识作为意向性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意向性就是意识对某物的指向或朝向。

这么一句常见的口号似的定义,好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却又像什么也没有说。

这里的关键之处是要弄清楚“某物”的性质和特点。

这个“某物”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事物,也不是内在的心理表象,这两者都是后于意向性且由意向性构造出来的东西。

大致说来,这个“某物”有时指一般对象,有时指普遍意义,但首先是上文所说的在对象和意义形成之前的康德意义上的图型。

不管是对象也好,意义也好,还是图型也罢,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它们总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是与意识活动成对出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将其称为意向相关项(Noema),而相应地将意识活动称为意向活动(Noes is);第二,它们的存在方式很特别。

它们既不存在于意向活动的内部,也不存在于它的外部,因为在意识的内部我们找不到它们的半点踪迹,而在意识之外,本来一无所有,所谓的主客观对象都是意识通过意向相关项逐步构造出来的。

我们只能说,意向相关项是一种“意向的”存在或超越(意向活动)的存在。

既如此,意识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意向活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组成部分:感觉材料或体验,这是实实在在流淌于意识之中的,它可以为我们每个人切身感受到,胡塞尔将其称为“实项的”存在,以对应于意向相关项的“意向的”存在或超越的存在;意识的行为特征,如感知、回忆、判断、愿望等等,这些也是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而且不会弄错的,具体来说,我们在感知时不会不知道我们在感知,也不会认为我们是在回忆或愿望等等。

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胡塞尔的主要哲学观点胡塞尔,这位哲学界的大神,真的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物。

他的思想简直像是万花筒一样,五彩斑斓,让人目不暇接。

得说说他的“现象学”理论。

简单点说,现象学就像是一种探究我们如何感知世界的工具。

想象一下,咱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感觉到的事情,都是通过我们的意识来理解的。

换句话说,咱们生活在一个个体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又是被咱们的意识给“过滤”过的。

哎呀,听起来有点高深,其实就是在说,我们的感知有时候跟真实的事物相去甚远。

就像你早上醒来,发现窗外的阳光好得很,但一旦你没睡够,心情就直接掉进了谷底。

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看法也特别有意思。

你知道的,意向性就是咱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

比方说,你在吃冰淇淋,那冰淇淋就是你意识的“目标”。

但是,要是你正在吃草莓味的,而你心里想着巧克力味,那这个意向就有点跑偏了,对吧?这就像在玩一场“真心话大冒险”,你的意识总是想把你拉向某个特定的方向。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咱们的情感、记忆、想象力就全都参与进来了,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意识网络”。

再说说他的“生活世界”。

这个概念听上去很抽象,但其实它就是指咱们每天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

就是那个你喝咖啡、跟朋友聊天的地方。

胡塞尔认为,咱们的哲学思考应该扎根于这个生活世界,而不是空洞的理论。

就像一个花匠,得先了解土壤才能种出花来。

这种扎根现实的理念,让咱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接地气。

想想看,如果咱们总是飘在空中,根本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真实,那日子简直就没法过了。

得聊聊胡塞尔的“时间意识”。

你有没有想过,时间是怎么在我们心中流逝的?胡塞尔觉得,时间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不断流动的“现在”,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

就像咱们在看一部电影时,虽然画面是连续的,但回忆和期待常常让情节变得更为丰富。

你会发现,回忆起一段往事,心里会涌起一阵暖流,仿佛那一刻又回到了眼前。

说到这里,胡塞尔的哲学真的让人感觉像是在跟时间赛跑。

10.现象学之胡塞尔

10.现象学之胡塞尔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一、描述现象学(一)意向性(intentionality)理论1.近代意识理论的“非意向性”。

在近代哲学那里,意识始终是自我封闭的,意识活动所关涉的仅仅是自我及其观念或印象,全然不指向它的对象,就是说,意识根本不是“关于”什么的意识。

于是,这个完全“内在的”意识如何能够“走出”自身,达到“外在的”世界,进而形成关于后者的经验或知识,就成了近代哲学家殚精竭虑地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

2.意识的意向性。

意识是一种主动的“指向”活动,是“关于”或“对于”什么的意识。

意识自身所固有的这种“指向性”就是意识的“意向性”。

不是先有意识,此外这个意识还指向对象。

意向性是“意识的根本特征”。

3.意向性与事情本身。

现象学的一个基本口号是“回到事情本身”,而所谓的“事情本身”就是事物在意识中的“源始”显现即现象。

所以,“回到事情本身”不是把我们引导到远离意识、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把我们引向意识的“活动”及其“结构”。

4.意向性的“存在独立性”。

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并不和在意识之外实际存在的事物相关。

比如,我可以想像独角兽、方的圆,但这些东西并不实际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意识仍然是意向性的,就是说,它仍然可以有所指地关联于某种“东西”,尽管它实际上不存在。

甚至在知觉活动中,意识的意向性也不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的。

这是意向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存在独立性”(existence-independence)。

5.意识对象的超越性。

我可以幻想独角兽,因而独角兽可以成为我的意向对象,但这种动物并没有因此成为我的意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具有我的意识所没有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意识对象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

现象学不是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论,它明确无误地表明:在意向体验中,我们可以并且一直“超越”意识而达到对象。

这就是意识对象的“超越性”。

6.意向性的发生并不需要预设两个不同的实体即意识和对象的存在,它所需要的唯一条件是:一个具有指向性这种内在结构的意识活动。

胡塞尔地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地现象学思想简介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首先要了解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

(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

然而,描写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

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

(二)自由想像法先举个例子: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当然,这样叫做独臂人。

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

相同的,断了一只脚叫做独脚人;就算两只手、两只脚都断了,也还是人。

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了,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

这就是自由想像法。

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间:“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

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念什么科系、成绩如何、有什么嗜好、参加什么社团等。

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

(譬如:如果他身高没这么高,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消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

涌常这些东西会g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

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感,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部是可以去掉的。

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

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干容易被外表迷感.举例来说.电现新闻的主播一个个都很上相,每天报新闻看起来好像很有见解,但是他们真的很明智吗?这就说明了,判断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问:“什么是它的本质?进而使用描述法与自由想像法去思考,如此才能发现真相。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初论——事实与本质及各类本质之
间的联系与区分
马克思·胡塞尔(Max Hork-heimer)于1937年提出的“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本质与事实关系的理论。

主旨是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历史事实来勾勒出本质的”蓝图。

胡塞尔把这种概念与社会现实的解释、认识甚至改变联系到一起,因而彰显了现象学的社会洞察性。

首先,要明确事实和本质的概念:事实是指社会实际发生的过程;本质是指看待事实所形成的、真实存在的社会背景结构以及自上而下对实际活动以及社会士气的法律一般性定律。

此外,还要明确哲学本质、经济本质、宗教本质等形式的本质与之之间的区别;这些形式的本质中,以哲学本质为主线。

它坚持以实证视角来振作社会的精神;而实证的核心,就是发现和落实本质,以把握社会复杂的变化规律、关键症结——从而深入认识社会的实质。

因此,胡塞尔认为,要获得更深刻、客观、准确、全面的社会认知,就必须做到:一是了解社会现实状态,从而明晰它的实质理论和规律;二是把整个事实体系包含在研究的范围中,而不能笼统化和曲解;三是尊重本质对问题的结构与变化规律——从而“推离事实,考察本质”,最终找出本质,解读社会的轨迹。

综上所述,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理论,强调了事实与本质关系的分析,即通过客观实证考察,研究和看待事实,以明晰其本质;又要清晰区分存在诸种形式的本质;从而来深入认识社会实质,从而全局性、系统性地畅通社会状态的变化规律、症结和客观特征,即便是那些潜藏在背后的复杂因素,也不能置之不理或轻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简介首先要了解他思想中的三个概念:描述法、自由想像法、地平线法。

(一)描述法描述法是指,如果想分辨一样东西,先不要认定它是什么,而要先作一个客观的描写。

然而,描写是相当困难的,并且每个人对同样一种东西的描写可能不太一样。

因此,必须把所要描写的对象直接凸显出来,周边的东西先存而不论,一样一样地排除,此时就要配合自由想像法。

(二)自由想像法先举个例子:如果想要知道“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可以问:“如果一个人车祸受伤.断了一只手,这样还算是人吗?”当然,这样叫做独臂人。

接着继续问:“那么如果断了两只手.还算是人吗?”当然还算,因为这样叫做无臂人。

相同的,断了一只脚叫做独脚人;就算两只手、两只脚都断了,也还是人。

那么到底要到什么程度才不算是人呢?思考到最后,可能会认为如果没有头就不算是人了,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一个没有头的人。

这就是自由想像法。

使用自由想像法去认识一个人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间:“如果少了这项特色,他还是他吗?”现象学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

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就要把我们能够掌握的、关于这个人的所有现象写下来,譬如:身高、体重、家世背景、念什么科系、成绩如何、有什么嗜好、参加什么社团等。

写下来之后,开始使用自由想像法,亦即问自己:“如果他少了这一样条件,他还是他吗?。

(譬如:如果他身高没这么高,他还是他吗?)按照这种方式把每个细节一一问消楚,最后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些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一旦缺少了这些东西,他就不再是他了(如:他非常勇敢、非常诚实等)。

涌常这些东西会g跟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有关,而不是与外在条件有关。

由此可知,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被外表所迷感,因为外表很多条件部是可以去掉的。

把这些外在条件去掉之后,内在特质才会凸显出来。

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现象学的思考过程,就很难发现一个人的本质真相,以至干容易被外表迷感.举例来说.电现新闻的主播一个个都很上相,每天报新闻看起来好像很有见解,但是他们真的很明智吗?这就说明了,判断任何东西的时候,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问:“什么是它的本质?进而使用描述法与自由想像法去思考,如此才能发现真相。

(三)地平线法.那么,地平线又是什么呢?英文是horizon ,有时候也翻成“视野”或是'视域”。

人看任何东西都有视域,而这个视域就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

例如.当你走在原野上,看到远处有一根尖尖的东西,很像犀牛角,也很像是教室的塔尖.但你不知道它是什么。

就像我们有时候看电影,会着到一个人在原野上走了很久,看到远处有一个尖尖的角.不知道是什么,于是继续往前走。

一定要走到一个临界点.在那一刹那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而在还没有确定之前,真的是完全没把握。

人的认知也是如此,往往是从模糊到明显,而在这其中有一个临界点,当那一点出现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反应。

我们认识别人的时候也是如此,有些人波此同学了十几年,到某一天才突然觉得:“唉,原来我到今天才认识你的真面目!”这时候你所认识的他已经不再是外表的印象,而是真正注意到了他的本质,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现象学由德国犹太裔哲学家胡塞尔创立,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23岁时在维也纳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并从事过短期的数学方面的工作。

1884年至1886年,他在维也纳听到了F. 布伦塔诺(Brentano, 1838-1911)的课,后者关于“意向性”的讲述使得他的思路大开,从此决定献身于哲学事业。

1891年他发表了《算术哲学》一书,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从意识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它的“心理主义”倾向受到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的批评。

1900年至1901年,胡塞尔发表了两卷本的《逻辑研究》,对逻辑研究中的心理主义、包括他自己的一些过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清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用“意向性”这个居于主体和(感觉经验)对象之间的更本源的思路来理解“意义”的纯构成,并以此为基点,论述了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

此书标志着二十世纪现象学运动的开始。

1901年,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教。

其后,他经历了某种思想危机,最后以1913年发表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下行文中简称《观念1》)一书作结,完成了从“描述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

这之后,他对于意向性构成的思想又有更丰富的论述。

1916年,胡塞尔受聘于弗莱堡大学,接替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的教席,并与海德格尔相识。

1928年,发表了《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海德格尔编辑)。

1929年出版了《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更多地关注“主体间性”问题,而且提出了“生活世界”的学说,撰写了《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由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胡塞尔晚景凄凉,1938年去世时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只有一人参加他的葬礼。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1]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现成)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Idee)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1.胡塞尔为何看重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胡塞尔从布伦塔诺的讲课中获得了什么灵感、以至他一生的学术事业都被其改变了呢?简言之,这就是布伦塔诺关于意向性(Intentionalitaet)的思想,而它的提出则出于区分物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需要。

在布伦塔诺看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心灵”的科学是不合适的,既含糊又带有形而上学的味道。

他认为心理学只能是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而将真正的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区分开就是获得一个科学的心理学概念的关键。

什么是心理现象呢?布伦塔诺写道:“每一个呈现在感觉和想象中的表象(V orstellung)都是心理现象的一个实例;这里的表象不是指被表象的东西,而是指表象活动本身。

”[2]这样,听一种声音,看一个有色的对象,感到冷或暖,想象这些感觉,乃至思考、判断、回忆、期望、怀疑、相信等,都是心理现象的实例。

此外,每一种感情,比如高兴、愤怒、失望、喜爱、厌恶等,也是心理现象。

那么,什么是物理现象的实例呢?按照布伦塔诺的看法,它们包括我看到的某种颜色、某种形状和某种景观,我所听到的某种音乐和声音,我所感觉到的冷、热和气味,还有在我的想象中对我显现的类似现象。

可以看出,在布伦塔诺这里,这两种现象的不同在于心理现象指的是表象活动本身,而物理现象则仅是被表象的东西。

这样,如果心理现象是听和看,相应的物理现象就是被听到的声音和被看见的色彩或形状。

所以,按照这思路,物理学要研究的乃是纯粹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必考虑对于这些现象的表象过程。

而心理科学则应研究心理现象即表象活动本身。

从以上的说明中还可以看出,心理现象是将物理现象包含于自身之内的更复杂的一种现象。

没有哪个心理现象可以是一个纯粹的表象活动而不含有被此活动表象出来的东西,“表象”这个词的动词(vor-stellen)即具有“将某物置于面前”的意思。

所以,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或表象活动必然有一种物理现象所没有的内在的双层结构,即表象过程、被表象的东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不管这种被表象者是否实际存在。

于是,布伦塔诺选择了一个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使用过的词,即“意向性”,来刻划所有表象活动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的这一特性。

他写到:“每一心理现象可以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说的对象的意向性的(亦即心灵的)内存在(Inexistenz),以及我们略为含糊地称之为对一内容的的指称、对一对象(不一定指实在的对象)的指向、或内在的客体性这样的东西来刻划。

”[3]这也就是说,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意向性的活动,即对某个内在对象的指向和提现。

这种指向和提现的方式,如前面的那些例子所显示的,可以很不同;但这个基本的意谓-被意谓的构造是存在于一切心理或意向性活动中而不存在于物理现象中的。

在知觉中总有某物被知觉,在判断中总有某物被肯定或否定,在爱、恨、怀疑、相信中总有某物被爱、被恨、被怀疑、被相信,等等。

根据这样一种考虑,布伦塔诺断言:“这种意向性的内存在是为心理现象所专有的。

没有任何物理现象能表现出类似的性质。

所以,我们能够为心理现象下这样一个定义,即它们都意向性地把某个对象包含于自身之中”。

[4]这样一种对于心理现象的刻划为什么能给胡塞尔的现象学提供一个“阿基米德点”、从而为他心目中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提供了可能性呢?从表面上看,这样一种意向性所能表达的只是一种经验的、内在于意识的、与实存问题无关的结构。

依靠它怎能解答关于客观认识以及最终实在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涉及到上面已提到的胡塞尔对于哲学应具有的“严格性”的理想。

在他看来,以前所有的哲学都还不是一种具有自身规范性或完全自立的学问,总已包含了某种外在的前提,以至各种任意的思想能够在哲学中泛滥。

胡塞尔去获得这种最终的严格性的策略是:找到一个无可怀疑、无所预设的绝对确定性,并且在此确定性中发现某种可以构成客观性的机制。

他之所以能在布伦塔诺刻划心理现象的“意向性”中看到了实现这个策略的可能,是因为:首先,深受“笛卡尔的沉思”的引导,胡塞尔认为无可怀疑的确定性只能在人的内知觉或意识中找到,而意向性的内存在恰是作为一切心理的和意识的活动的特性提出来的,因此是具有绝对确定性的纯粹现象。

再者,与所有通过反思达到的内在对象不同,意向性包括一个双层的表象结构,即表象行为、被表象的东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就提示出了一种“构成”(Konstitution)的机制,虽然它在布伦塔诺那里还是那么微弱。

但是,对于胡塞尔来讲,“一切问题中的最大问题乃是功能的问题,或‘意识的对象性的构成’的问题”。

[5]布伦塔诺讲的意向性在胡塞尔眼中就潜在地具有了这种“功能”。

选择这样一个起点绝不是没有负面后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