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犯罪动机

合集下载

第五章+主观要件

第五章+主观要件

主观要件示例
四个场景案例
(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 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 (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 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 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 结果将该人打死; (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 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 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 (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 后将该人打死。
第五章 主观要件
内容要点:
♫ ♫ ♫ ♫ ♫ 主观要件的内容 犯罪故意: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犯罪过失: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 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行为人的认识错误
第一节 主观要件概述
主观要件: 刑法规定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 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 心理态度——故意、过失(合称罪过),以及动 机和目的。 罪过是必要要件,目的是选择要件,动机不是犯 罪成立的要件,但能够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 小。
案例
• 张友(男,45岁)驾驶本公司乐山牌大客 车,从沐川县载客14人驶往仁寿县,途中 又上乘客6人。当日12时许,当车行至国道 213线1340公里处时,遇洪水猛涨,已将全 长34.4米、宽6.7米的桥面淹没近0.5米深。 张友即停车等候,后见有两辆东风牌大货 车顺利通过,就驾车过桥,致使车驶出桥 外,坠入桥下8.5米深的洪水中,造成11人 泥水死亡,3人轻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后张 友上岸到交警大队投案。
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打击的错误 • 甲本欲杀乙,但由于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丙,导致 丙的死亡,法定符合说认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 遂,具体符合说认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对象认识错误 • 对象甲与对象乙属于同一构成要件,成立犯罪既 遂

第五章 犯罪动机

第五章 犯罪动机

4、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侵害对象特征 2、犯罪行为的时间特点 3、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犯罪之间的关系 4、犯罪的组织形式 5、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 罪动机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 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 是危害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表现。犯罪目 的不仅反映出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程度,而且 还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方向,决定行为的 性质。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 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要真 正了解犯罪人为何去追求某种犯知特征 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熟练的盗窃技能 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薄弱的意志力 侥幸心理严重
2、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野蛮的英雄观 暴躁、兴奋的性格 复杂的动机特征
3、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高自我评价的认知特征 虚伪性和狡猾性的个性倾向 高冒险性的个性特征 稳定的情绪特征 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
2、心理特征

异常的自尊心理水平 消极的情绪情感品质 挫折承受能力差
3、行为表现

盲目性 冲动性 戏谑性 情绪性 残暴性
4、主要的情绪型动机犯罪心 理

反社会情感的犯罪 挫折情绪状态的犯罪 激情犯罪 应激状态的犯罪 消极心境的犯罪
四、信仰型动机犯罪

1、概念 2、主要类型
2、主要类型

政治信仰型犯罪 宗教信仰型犯罪 邪教信仰型犯罪 封建迷信型动机犯罪
五、集合型动机犯罪

第五章 犯罪动机

第五章 犯罪动机

少年犯动机的特点:
更容易为外界刺激引起 犯罪动机容易变化、不稳定 产生恶性转化的情况较多 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未被意识到的特征比较显著

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不确定性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之后不久,李某就给了张某几包老鼠药,教唆张 某杀死自己的丈夫,还威胁张某如果不干,他就 杀死张某的全家。 张某拿到毒药之后,开始犹豫不决。一方面丈夫 对自己很好,另一方面如果不动手,家人也不安 全。后来她下定决心下毒。一次丈夫感冒,她在 给丈夫的清汤面中放了毒药,但是又临时后悔, 将丈夫的面打翻。李某得知后,毒打的张某一顿, 张某一气之下,趁李某不注意用凳子狠击李某后 脑部,将李某杀死。
中介认知变量的影响

第二节 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犯罪动机:推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力 因素。是促使犯罪人处于实施犯罪行为的积极 状态的内部原因。 犯罪动机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当犯罪的某种内在需要或欲求被罪 犯主体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的出现而激 活犯罪主体的某中需要,且需要与抽象的犯罪 条件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形成故意犯罪的意向 和想法时,就意味着犯罪意图的形成。

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

动机转化和犯罪情境相关巨大。
转化的主体因素: 生理状况 个性的影响 犯罪经验的影响 共同作案人的变化

客观因素
环境变化 目标的变化 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 被害人态度的变化 突发的障碍因素

第四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成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少年犯特有的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第5章 犯罪动机

第5章 犯罪动机

2.2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无意识化) 演化阶段 (意识化) 成熟阶段(对象化)
3.犯罪动机的冲突与变化
3.1犯罪动机的冲突 3.1.1 概念 3.1.2 形式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3.2 犯罪动机变化
★ 异化 ★ 退化 ★ 恶化
3.3犯罪动机冲突与变化的原因
3.3.1主体因素 : 3.3.2外部因素
第五章 犯罪动机
1
第四章 犯罪动机
1
犯罪动机概述
2
犯罪动机的形成 犯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个体进行 犯罪行为的直接的心理动因,是促使个 体实施犯罪行为满足其需要的内部力量。 1.1.1动机与犯罪动机 1.1.2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 1.1.3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
1.2 犯罪动机的特征
有害性
特 征 隐蔽性 复杂性
对应性
动态性
低级性
1.3犯罪动机的功能
激发
犯罪 行为
引导
推动
维持
2.犯罪动机的形成
2.1犯罪动机的形成机制 2.1.1内在需要引发的犯罪动机
2.1.2外部诱因激发的犯罪动机
2.1.3消极情绪积累培养的犯罪动机 2.1.4不良个性倾向诱导的犯罪动机
主体因素 外部因素
生理状态
环境变化
目标变化
情绪状态
被害人 态度
• 马某,1981年5月4日出生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 2004年2月13日至15日三天内用事先准备好的榔头杀害其四名同班同学,并藏 尸于寝室壁橱。2月17日逃窜,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落网。在公安机关对 马某的讯问笔录中,马某说杀人是因为与这些同学打牌时吵架,同学指责其 作弊,而自己根本没有作弊,认为受到了侮辱,并且还是自己平时认为对自 己不错的同学的侮辱,因而产生极端愤怒导致杀人。该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 震动。据记者调查,马某家庭比较贫困,从小看着母亲替人烫衣挣钱维持生 活的马某立志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从小学到高中,马某始终成绩优异,高 中时曾获全国奥林匹克物理大赛二等奖,家人视其为骄傲。自中学起马某就 住校,很少回家,也不与外界接触,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虽然马某 成绩很好,但因家庭的贫困也曾受过同学的嘲笑,他自己也很自卑,很少与 同学交往,支撑他坚持读书的信念就是考上大学后一切就会改变。然而到了 大学的马某发现大学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贫富差距更明显,同学们并不以 学习成绩好为骄傲。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他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同学圈子, 因而更加自卑,几乎没有朋友,孤独的马某为了不让父母替他操心,从不把 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父母,整个大学期间的寒暑假他都不回家,独自在外打 工挣学费、生活费。生活的艰辛、朋友的缺乏、前途的不明确,让马某始终 生活在困顿、孤独、彷徨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敏感的性格,如何改 变自己的命运始终是他最关注的事情。另外,从马某的日记中,还发现,他 的父母经常争吵,使得他的脾气中也有不少暴躁的成分。在遇到一些事情时, 他总是一个人思考,一个人应对,不向他人透漏,包括他的家人、老师以及 为数很少的朋友。 • 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某的犯罪动机以及影响其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论犯罪动机

论犯罪动机

论犯罪动机【摘要】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为之的一种动力。

所谓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

犯罪动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

犯罪动机无论其本身的社会性质如何,在它推动下产生的行为都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把犯罪动机与其所导致的犯罪行为联系起来,就会看出犯罪动机具有反社会性。

正像犯罪学家塔拉鲁欣所指出的:“绝大多数诱发犯罪的动机都是反社会的或非公益的。

”【关键词】犯罪动机犯罪动机犯罪形成一、犯罪的涵义犯罪亦称犯法,广义上是违反了法律,不同于违反了道德、宗教或者习俗的罪行。

被裁定罪名成立的人即罪人或称罪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犯人或者犯罪分子,在中华民国称为犯罪行为人、犯罪人或者行为人。

犯罪的形式概念源于罪刑法定原则,可以说是从罪刑法定原则引申出来的犯罪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注重的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将刑事违法性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

犯罪的形式概念之所谓形式,是指从法律规范的意义上界定犯罪。

因此,犯罪的形式概念,又可以称为犯罪的法律概念。

法律相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形式的东西,是对某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认可。

但法律这种形式又具有对于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的规范作用,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或者社会事实法定化。

在犯罪问题上,犯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是社会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予以否定评价的行为。

但在经刑法规定以前,这种行为尚不具有刑事违法性,不能成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

正是通过刑法的规定,一定的行为才由社会否定评价的行为转换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

由此可见,犯罪的形式概念具有实体的法律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犯罪的形式概念赋予犯罪以刑事违法性,从而为认定犯罪提供了法律标准,这对于保障人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

1922年《苏俄刑法典》第6条规定:“威胁苏维埃制度基础及工农政权在向共产主义制度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法律秩序的一切危害社会的作为或不作为,都被认为是犯罪。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1、概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 达到的结果,即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 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
2、分类: 1)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自 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 2)指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 的直接危害结果后,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 法利益或者结果。如刑法分则所规定的非法 占有目的、牟利目的等等。……目的犯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的动机和目的是支配行为人实施犯 罪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犯罪主观方面 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决定并影响犯罪行为 的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对定罪与量刑具 有直接的重要意义。、犯罪目的 虽然不具有故意与过失的行为不可能 成立犯罪,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故意的 行为也可能不成立犯罪,因为某些犯罪的 成立除了要求故意以外,还要求特定的目 的。
(二)、犯罪动机

1、概念: 指刺激、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 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行为人基于 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犯罪动机 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 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2、产生犯罪动机的条件:

一是行为人内在的需要和愿望; 二是外界的诱因与刺激。
3、犯罪动机的意义
三、注意:


1、一般认为:犯罪目的之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 间接故意与过失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研究的余地。 2、刑法中有的条文尽管以“目的”自居,但仔细 分析却是动机。例如:破坏生产经营罪“由于泄愤 报复或其它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
从内容上此目的是说明行为人为什么实施破坏行为,而不是说明 行为希望达到的目的。

3、表现形式: 1)刑法分则明文规定; 2)分则虽然未规定,但根据条文对客观要 件的表述及条文之间的关系,而为成立犯罪 所必需的目的。 目的犯的目的被称为“主观的超过要 素”,即:犯罪目的只要存在行为人的内心 即可,不需要存在与之对应的客观事实;目 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也不影 响犯罪既遂的认定。

第五章 犯罪人

第五章  犯罪人

(二)对人以及犯罪人一般属性的理解

1、人(包括犯罪人)是自然属性(生物属性)和 社会属性的统一或融合,其中社会属性是人(包括犯 罪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表现一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人科。” ------林奈 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衣、食、住、行等都是从自 然界索取而来。
ego 在现实环 境中由本 我分化产 生 id 人格结构中 最原始部分
意识: 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稍 纵即逝的心理现象 服从 于现实原则, 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 着心理中那些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 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指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 物.具有能动作用, 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 和影响. 一般情况下,它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 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 的本能或欲望 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聚众淫乱罪? 传播淫秽物品罪?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 通过语音、视频等现代通讯介质,看客虽能达到生 理与心理上的刺激,但看客与表演者并没有实际的、直接 的身体接触与行为 —— 看客行为各具独立性、并未实际参与淫乱活动 —— 没有刻录的淫秽画面,事后具有不可现性,很难认 定为淫秽物品 —— 利用网络聊天室进行色情活动,按《解释》对传播 淫秽物品的定罪标准虽不要求牟利,但仍规定了一定数量 —— 张某仅仅是寻求刺激,并不具备牟利目的
持续:这是指犯罪生涯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就好比职业球 员有绿茵生涯,职业演员有舞台或者荧幕生涯。犯罪分子作为特定 的行为人在不特定的时间地点实施犯罪,我们将这个时间跨度配合 空间的转换,一般可以将其认定为是犯罪分子的职业生涯。它同样 具有持续性,短则数月,长则几十年甚至是贯穿犯罪分子的一生。) 加重:这是指犯罪生涯逐步升级、犯罪行为加重的现象(所谓的 变本加厉、得寸进尺,有些犯罪分子的犯罪生涯是由一个低潮向高 潮涌动的,他们的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可能会愈发严重,这种情形普 遍发生在累犯身上,他们会从初犯的抢劫、盗窃等财产类犯罪人群 慢慢转向强奸、故意杀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人群,这应该引起我 们全社会的重视,要敲响警钟。)

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

几乎所有荒谬的行为均源自于模仿那 些我们不可雷同的人
放松疗法

松 弛 疗 法 、 放 松 训 练 (Relaxation therapy) 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 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 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 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 了的功能。

放松疗法

① 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使两边面颊感到很紧,然后 再将牙关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产生松弛感。逐次一一将头部各肌 肉都放松下来。

② 把注意力转移到颈部,先尽量使脖子的肌肉弄得很紧张,感到 酸、痛、紧,然后把脖子的肌肉全部放松,觉得轻松为度。
③ 将注意力集中到两手上,用力紧握,直至手发麻、酸痛时止, 然后两手开始逐渐松开,放臵到自己觉得舒服的位臵,并保持松软 状态。 ④ 把注意力指向胸部,开始深吸气,憋一二分钟,缓缓把气吐出 来;再吸气,反复几次,让胸部感觉松畅。 这样,依此类推,将注意力集中肩部、腹部、腿部,逐次放松。最 终,全身松弛处于轻松状态,保持一二分钟。按照此法学会如何使 全身肌肉都放松,并记住放松程序。每日照此操作2遍,持之以恒, 必会使心情及身体获得轻松,睡前做一遍则有利于入眠。


⑻戏谑动机,指出于追求刺激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⑼恐惧动机,指因害怕而引起的犯罪动机; ⑽好奇动机,指出于好奇心而产生的犯罪动机;
⑾其他动机,如大义灭亲行为中正义感动机。犯罪动机的性质不同, 所反映出来的主观恶性往往大不一样,比如谋财害命的贪利性动机 就比出于自尊动机而侵害他人的主观恶性大。
2005年,9月,骗子张京强骗走其借来的90多万元。




2006年,吴胜明为实现女儿心愿,重操老板旧业,整天忙碌奔波, 现在有杨凌红阳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吴妈妈兴农科技发展 有限公司、杨凌保健鸡种鸡场、吴妈妈连锁聊吧、饭庄等。

刑法中的犯罪事实与犯罪动机

刑法中的犯罪事实与犯罪动机

刑法中的犯罪事实与犯罪动机在刑法中,犯罪事实与犯罪动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犯罪事实指的是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和事实依据,而犯罪动机则是指犯罪者从事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刑法体系中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判定依据。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犯罪事实的作用。

犯罪事实是对犯罪行为的客观描述和呈现,它包括了犯罪行为的行为对象、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

通过对犯罪事实的把握和分析,可以帮助法律机关准确判断被告人是否犯罪以及犯罪的性质和情节。

同时,犯罪事实还为刑事审判提供了证据依据,为法官做出公正的判决提供了参考。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犯罪动机的重要性。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从事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它反映了犯罪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力,是犯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犯罪动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心理学,揭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因,为制定和完善犯罪预防和打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犯罪事实往往可以反映出犯罪动机的表现和细节,通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动机和目的。

例如,当我们审查一起盗窃案件时,可以通过盗窃现场的痕迹和被盗物品的价值来推断出犯罪者的贪婪和追逐利益的动机。

同样地,犯罪动机也可以影响犯罪行为的选择和方式,不同的犯罪动机可能引导犯罪者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犯罪。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并不是判定犯罪与否的唯一标准。

在刑法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则和规定需要考虑,如法定性原则、犯罪主观方面的规定等。

刑法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庞大的体系,它需要通过对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的综合分析和评判,结合法律规定和相关证据,来判断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责任程度。

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的认定和审查需要依法严谨进行。

法庭应当充分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辩护意见,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应当加强对犯罪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对犯罪事实和犯罪动机的判断和评估能力,有效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不同动机的犯罪

不同动机的犯罪

• • • •
三、情绪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盲目性 冲动性 戏谑性 情绪性 残暴性
第四节
信仰型动机犯罪
信仰型动机犯罪的概述 信仰型动机犯罪:指由反社会的信仰 引起的犯罪。
二、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人的心 理特征
严重的反社会意识 强烈的反社会情感 意志特征的两极性 动机的反社会性
三、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的行为 特征
行为实施方式的智能性 行为方式的暴力性 犯罪行为的集团性 犯罪行为的狡猾性 犯罪行为的预谋性 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四、封建迷信信仰型动机犯罪心 理结构特征
错误的认知 情绪情感的狂热性 坚定的犯罪意志 动机的荒谬性
五、封建迷信信仰型动机犯罪的 行为特征
犯罪行为的迷信色彩 犯罪行为的公开性 犯罪行为的狂暴性
第五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
重点掌握:理解物欲型动机、性欲型动机、 情感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及集合型动机犯罪 的概念及心理特征 掌 握:物欲型动机、信仰型动机具体犯 罪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般了解:各类动机犯罪心理形成原因
第一节
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物欲型动机犯罪,又称利欲型动机犯 罪或贪利型动机犯罪,指为了满足衣、食、 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 财富而引起的犯罪行为。
二、物欲型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 畸形的享乐观 膨胀的物欲占有欲 强烈的虚荣心 意志薄弱 不良行为习惯
三、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四、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错误、消极的认识特征 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 相对简单的动机构成 熟练的盗窃技能 不良的性格与习惯 薄弱的意志力 侥幸心理严重

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联系与区别

犯罪⼼理学--犯罪动机与犯罪⽬的的联系与区别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实施犯罪⾏为,以满⾜某种需要的内⼼起因,是犯罪⼼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因素。

其形成⼀般经过萌发阶段、过滤阶段、定型阶段和消失阶段四个阶段。

犯罪⽬的是指⾏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动机与犯罪⽬的既密切相联,⼜相互区别。

1、⼆者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产⽣原因相同。

犯罪动机与犯罪⽬的都来源于⾏为⼈过于强烈的或不良、畸形的需要,是客观世界对⾏为⼈产⽣消极影响的结果,也是⾏为⼈对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反映。

(2)从对犯罪⾏为所起的作⽤看,⼆者都对犯罪⾏为有重要影响。

犯罪动机对犯罪⾏为主要起始动功能,犯罪⽬的对犯罪⾏为主要起导向功能,⼆者密切相联。

(3)从表现形式看,犯罪动机往往表现为⼀定的犯罪⽬的,犯罪⽬的也必然是犯罪动机的反映。

即,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的是⼀致的,甚⾄可以互相转化。

如,财物犯罪产⽣盗窃、贪污、受贿等犯罪⾏为,以⾮法获得⾦钱为⽬的。

因此,在具体分析案情时,可将⼆者结合起来考虑。

(4)从相互作⽤看,犯罪动机与犯罪⽬的这两种⼼理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犯罪动机在形成过程中出现动机⽃争时,势必影响到犯罪⽬的选择;另⼀⽅⾯,犯罪⽬的实现与否,也必定会对犯罪动机起强化或弱化作⽤。

2、犯罪动机与犯罪⽬的⼜有很⼤的区别,⼆者产⽣的时间、作⽤等并不完全⼀致。

具体表现为:(1)从产⽣的时间看,犯罪动机是犯罪⽬的产⽣的原因。

即犯罪动机的形成在先,犯罪⽬的产⽣在后。

(2)从意识⽔平看,犯罪动机是⼀种⽐犯罪⽬的更内在、蕴藏得更深的⼼理成分。

犯罪⼈对其犯罪⽬的的意识必定是清晰的,⽽对犯罪动机的意识则未必清晰。

(3)从对犯罪⾏为的作⽤看,犯罪动机向犯罪⾏为提供动⼒,回答为什么要实施犯罪⾏为的问题,起到推动犯罪⾏为的作⽤。

犯罪⽬的决定犯罪⾏为的⽅向,回答⼲什么的问题,引导犯罪⾏为向预期达到的⽬标运⾏。

(4)从相互作⽤看,犯罪动机与犯罪⽬的在许多情况下是⼀致的,⽽在另⼀些情况下⼜不⼀致。

5犯罪动机的形成——唐智强

5犯罪动机的形成——唐智强

犯罪动机的形成,固然有外部环境因素 的作用,但也离不开个体特有的心理特征(一 部分人巳形成的消极心理品质),犯罪动机是 作为个体的消极心理特征的总和并通过它来 折射外部环境作用而表现出来的。犯罪动机 的产生,体现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辩证 统一。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模式
犯罪动机的形成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交互 作用的结果,但犯罪人的内在因素(如需要、 人格缺陷等)与外在犯罪诱因(如环境)在 各种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犯罪人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犯罪诱因引起犯罪动机 需要与诱因共同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三、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对犯罪动机的科学 解释。 犯罪动机的本能说和行为主义学说,看 起来是水火不相客的两种观点,而灾其根本, 实质上都是脱离了人的本质,错误地解释了 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本能说和行为主义 学说,从两个极端出发,殊途而同归,歪曲 了犯罪动机的形成原理。
犯罪动机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具体 的心理活动。而人的心理,从本质 上区别于动物,是人的大脑及其心 理器官对客观世界能动地反映。这 种反映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内在需要引起的犯罪动机
很多犯罪动机是犯罪人需要的直接体现,犯 罪人的需要是引起这部分犯罪动机的直接原 因。 犯罪动机就是引起犯罪人进行某种犯罪活动、 指引这种活动满足犯罪人需要的愿望。 只有在犯罪人的需要不断增强并转化为犯罪 愿望,促使其进行犯罪行为时,犯罪人的需 要才能转化为犯罪动机。
二、行为主义的学说。 这是一种与本能学说相反的观点。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 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不可捉摸和不可接近的 意识,而只应该研究行为。他把行为的研究 归结于揭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用“刺激——反应” (S——R)作为行为的基 本构成要素。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医学课件第五章不同动机的犯罪心理
八、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1、错误、扭曲的性意识。 2、强烈、非道德的性欲望。 3、放荡的、缺乏自我控制的个性。 4、缺乏道德、法律意识,无视女性人格尊严。 5、精神空虚,寻求刺激、腐朽生活方式。
九、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1、行为残暴或威逼利诱,作案方式多样性。 2、出于不同目的和心理,作案手段的复杂性。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及较大社会危害性。
第一节、物欲型动机犯罪
一、物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1、概念:指为了满足物欲需要,或为了聚敛财 富而引起的犯罪动机,并引发的犯罪行为。
2、类型:物欲型犯罪类型很多。指我国刑法规 定的侵犯财产罪中的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 抢夺罪、走私罪、敲诈勒索罪、贪污罪等。
(1)抢劫罪
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 为。是侵犯财产罪中社会危害性最大的犯罪,具有暴力性、威胁 性特征,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之一。
(4)角色错觉。贪污、受贿的犯罪人多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职务 是国家、政府和人民赋予他们的,他们应当认真地履行他们的职 务行为。但往往由于权力较大,想利用他们权利的人就会使他们 产生角色错觉,认为权力是自己的私人产品,可以用它换来自己 的利益,这是一种公平合理交易。
第二节 性欲型动机犯罪
一、性欲型动机犯罪概述
C、投机抢劫犯:”情境”在其犯罪行为里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他们少有计划与组织,被抢对象主要是年老妇女、小孩或醉汉。
D、酗酒抢劫犯:此类型抢劫犯因酗酒导致抢劫行为的发生。 抢劫犯罪的历程: 结伙——〉拟定计划与目标——〉强盗、抢劫
行为 ——〉拟定逃走路线
(2)盗窃罪:
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且数目 较大的行为。是一种隐蔽方式的物欲型动机犯罪。盗 窃罪是整个刑事犯罪中和青少年犯罪中最常见、比例 最大的一种犯罪。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个性心理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3.条件限制。包括生理条件(年龄、体力、 精力不足)、心理条件(信心不足、畏惧刑 法)和强制性条件(如被禁锢)限制。结果 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状态。条件限 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犯罪心理结构弱化。
(二)主体其他影响因素
1.需要的变化。需要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 犯罪动机的强弱变化,影响犯罪行为的发展 方向。需要增强,动机增强,犯罪行为持续; 反之亦然。
(一)从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这一分类,是根据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 情境与主体意识的相互关系谁起主导作用来划 分的。一般犯罪人都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阶 段性变化。由被动到主动,是犯罪心理结构深 化的重要标志。
(二)从主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划分
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的类型:由于主体社会 化不足,不能按社会对其要求满足自身的欲望, 违反社会规范而犯罪。 2.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的类型:主体在内心排 除了“良心”的干预,有明确的反社会的态度, 有意识地犯罪手法,实现反社会的目的。
犯罪心理的固着化和犯罪行为深度的变 化,必然会带动人格状况的恶化。在累犯、 惯犯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犯罪心理由其心理 活动的一部分,最终将发展成为以 犯罪心理 为核心的由人格特征。见书之117页图。
二、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阶段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狭义上指犯 罪心理恶化。大体上分为孕育形成的初始阶 段和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标准不同,分类 有别。
(四)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 理结构强化的结果
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后,仍有待于外界刺激 的引爆。当各种因素都叠加在一起时,犯罪心 理就外化为犯罪行为。 有些突发性、激情性犯罪人,表面看来其 犯罪动机与行为发生是偶然的,但其不良心理 结构、消极心理因素,已经深藏其中,在瞬间 内外合力的情况下爆发。

关于犯罪动机的几个问题

关于犯罪动机的几个问题

犯罪动机干预的案例研究
案例一
小明因家庭环境恶劣,成长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具有攻击性倾向。经过心理咨 询和家庭治疗,小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善,并顺利融入社会。
案例二
小红因沉迷网络游戏,忽视学业和社交活动,最终走上盗窃之路。经过心理治疗 后,小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积极改正错误,并重新融 入社会。
干预措施: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咨询
对有潜在犯罪倾向的人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犯 罪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心 理咨询应针对个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 指导。
治疗
对于已经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治疗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犯罪 行为的错误,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减少再次犯罪的风险。 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在犯罪动机干预 中具有广泛应用。
纵向研究
未来研究将更多地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揭示犯罪动机的 发展变化过程和规律。
研究领域的拓展
1 2
不同类型犯罪动机的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如暴力犯罪、经济犯 罪、毒品犯罪等,将开展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
犯罪动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研究
未来研究将更多地探讨犯罪动机的生理和心理机 制,以揭示犯罪动机的本质和成因。
3
犯罪动机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
未来研究将更多地探讨犯罪动机与社会因素的关 系,如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对犯罪 动机的影响。
研究结论的应用
01
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基于对犯罪动机的深入理解,未来研究将为预防和干预犯罪提供更为科
学和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02
司法实践的应用
犯罪动机研究成果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量刑、犯罪嫌疑人

刑法学第五章犯罪构成

刑法学第五章犯罪构成

第二节 犯罪客体
• 一、犯罪客体概念 • 1、犯罪客体是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 、 的利益(社会关系)。 的利益(社会关系)。 • 2、含义:( )犯罪客体表现为法益 :(1)犯罪客体表现为法益; 、含义:( (2)犯罪客体必须是刑法所保护的法益 ) 3)犯罪客体必须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利益。 侵犯的利益 (3)犯罪客体必须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利益。 实际侵害,造成危险) (实际侵害,造成危险) • 二、犯罪客体分类 •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 1、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一般客体: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法益整体。 法益整体: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 9 (法益整体: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
• 3、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积极地、正面地表明成立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积极地、 是指积极地 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 •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否定犯罪性的构成要件要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否定犯罪性的构成要件要 素。 • 如第389条第3款: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 如第389条第3 389条第 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 如第201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 如第201 201条 纳税人采取欺骗、 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 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 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有第一款行为 有第一款行为, 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 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 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 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任; 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任;…”6

第五章_犯罪动机9

第五章_犯罪动机9





4、所谓“激情犯罪”,是指人在某种外界因素刺激下, 因心理失衡而在瞬间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青少年正处于 身心成长时期,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却又缺乏自 动自控能力。 5、所谓激情犯罪,是指人在受到某种外界情境的刺激、 整个身心状态都极其异常时所产生的犯罪。可见,激情犯 罪是个体心理不平衡最激烈的爆发性的反映,其后果十分 严重。 6、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含义与特点所谓激情犯罪,是指 行为人在一种强烈而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下实施的犯 罪行为。 7、激情犯罪是指人处于强烈奢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 暂的鬓情绪体验中,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 罚歌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的特征



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认知水平低下 强烈的情绪体验(稍不如意便勃然大怒,或痛不 欲生或悲观绝望) 丧失理智、肆无忌惮、不顾后果,突发性 盲目性、冲动性、无预谋性和疯狂性 手段残忍,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在成人犯罪中,激情犯罪约占30%,而在青少犯 罪中,激情犯罪约占70%
60(2.31%) 59(2.36%) 182(2.5%)
赌博
报复 主动模仿
恶作剧和 变态心理 犯罪筹资 破产
48(2.35%) 3(1.06%)
18(0.88%) 3(1.06%) 15(0.74%) 5(1.78%) 13(0.64%) 7(0.24%) 4(0.20%) 1(0.35%) 3(1.06%) 1(0.35%)

激情犯罪的含义:



1、激情一般由重大刺激而生,所以,我们不妨将激情犯罪 定义为:行为人在因重大刺激所造成的激情状态(非理性 状态)下实施的犯罪行为。 2、所谓激情犯罪是指人在激情状态下发生的杀人、 伤人、毁物等暴力性犯罪行为.激情是一种爆发性的、短 暂的、比较猛烈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振奋、愤怒、恐惧、 绝望等可分为积极和消极的两种。 3、激情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激情状态下的犯罪,其行为 特征是伤害、杀人、毁物、爆炸等暴力性犯罪,其主体多 为青少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客观因素 • (1)环境的变化 • (2)目标的变化 • (5)突发的障碍因素 • (4)被害人态度的变化 • (3)犯罪工具、手段的变化
第三节 犯罪动机的特殊形式
• 一、不明显的犯罪动机 • 1.少年犯 •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蔡墩铭的研究(蔡墩铭,1979),与成人犯罪相比,
• 其四,从相互作用和转化过程
•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 1.一定强度的需要促使形成犯罪动机 • 2.外部诱因引起的犯罪动机 • 3.内在需要与外在诱因交互作用形成犯罪动机 • 犯罪动机的最终形成,就是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
机冲突、斗争的结果。
第二节 犯罪动机的转化
• 一、犯罪动机转化的类型 • 犯罪动机的转化是指在准备、实施犯罪
少年犯罪中常表现出下列特有的动机: • (1)好奇动机 • • (2)娱乐动机 • • (3)自我显示的动机 • • (4)寻求刺激的动机 • • (5)要求独立的动机
• 我国学者邱国梁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除了具有犯罪 动机的普遍性外,还具有下列特殊性:
• • (1)犯罪动机的产生易为外界刺激(诱因)引起 • • (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 • (3)产生恶性转化的情况较多 • • (4)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 • (5)犯罪动机未被意识到的特征比较显著 •
• 5.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
• 在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主体不仅有明确 的犯罪动机,而且还有明确的犯罪目的。
• 所谓犯罪目的是指直接故意犯罪中,行为 人期望通过实施犯罪来实现的结果。
•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为:
• 其一,从形成过程看,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 目的产生于后,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原因。
第五章 犯罪动机
第一节 犯罪动机及其形成
• 一、犯罪动机的概述 •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主体实施犯罪行为
的动力因素。 • 不同的犯罪动机,不仅直接反映出犯罪
主体的主观恶性程度的大小,而且也表明 了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差异,因此是 量刑轻重的主要依据之一。
• 1.犯罪动机的概念
• ①犯罪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 以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 (1)根据犯罪动机形成的特点,可以将犯罪动机分 为情境性犯罪动机和预谋性犯罪动机
• (2)按犯罪人对犯罪动机意识到的水平划分,可以 分为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和未被意识到的犯罪动机
• (3)根据犯罪动机的作用力,可以将犯罪动机区分 为主导性犯罪动机和从属性犯罪动机
• (4)根据犯罪动机的内容,可以将犯罪动机分为贪 利动机、报复动机、性动机、恐惧动机、好奇动 机等等。
• ②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 的内心起因,它通常表现为行为人希望得 到满足的愿望或需要(赵长青,2000);
• ③犯罪动机就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 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邱国梁,1988)。
• 在一般情况下,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可分 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当犯罪的某种内在需要或欲 求被犯罪主体明确意识到,或者外在诱因 的出现而激活犯罪主体的某种需要,且需 要与抽象的犯罪手段和侵害目标相联系而 形成故意犯罪的意向和想法时,就意味着 犯罪意图的形成。
• 其二,从意识水平看,犯罪动机比犯罪目的更内 在和蕴藏。
• 其三,同一个犯罪动机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犯罪目 的中,而同一个犯罪目的也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犯 罪动机。
• 尽管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有区别,但两者的关系 却非常密切。
• 具体表现为: • 其一,从产生过程看
• 其二,从作用机制看
• 其三,从表现形式看
• 2.犯罪动机的特征 • (1)犯罪动机的主观性 • (2)犯罪动机具有相对性 • (3)犯罪动机具有动态性 • (4)犯罪动机具有低级性 • (5)犯罪动机具有复杂性
• 3.犯罪动机的功能 • 从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看,犯
罪动机有以下功能:
• (1)激发功能 • (2)指向功能 • (3)维持和调节功能
• 2.精神病犯罪人 • (1)缺乏作案动机或犯罪动机 • (2)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 (3)动机所指向的目标的不确定性 • (4)动机缺乏利己性 • (5)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 二、激情犯罪的动机 • 其一,激情犯罪动机是一种瞬间动机。 • 其二,激情犯罪动机具有一定的无意识性。
• 其三,激情犯罪动机导致的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 破坏性和危害性。
• 二、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因素
• 犯罪动机的转化与犯罪人实施犯罪时所 处的犯罪情境有很大关系。
• 犯罪情境是由人(犯罪人、被害人、执法 者及其他现场人员)、物、事件、时间、地 点等因素构成的。
• 1.影响犯罪动机转化的主体因素 • (1)生理状况的变化 • (2)个性的影响 • (3)犯罪经验的影响 • (4)共同作案人的变化
• 第二阶段,当犯罪意图与具体的犯罪手段 或侵害目标相结合,犯罪主体经过内心的 动机斗争和冲突后选择犯罪动机而下定决 心要实施犯罪时,犯罪意图就转化成了犯 罪决意。可见,犯罪决意是犯罪意图发展 的结果,“是一种决定性的犯罪意识,具 有坚决性”(邱国梁,1988)。
• 第三阶段,犯罪决意形成后,在犯罪目的 的指引下,行为人常常会进行犯罪预备, 如制订犯罪计划、准备犯罪工具、了解作 案目标情形等。
行为及犯罪后的过程中,犯罪动机在不同 方面发生的变化。犯罪动机的转化主要表 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 1.表现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动机转化 • 在准备、实施同一种犯罪行为直至犯罪 行为结束的不同时间阶段,都可以发生犯 罪动机的转化。
• 2.表现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动机转化
• 这主要是在准备、实施犯罪的过程中, 发生的所谓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和恶性转 化。
• 其四,激情犯罪动机在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容易 发生。
• 其五,激情犯罪动机导致的犯罪行为结束后,行 为人往往会产生后悔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