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及骈文的形成

合集下载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7篇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虽然如此,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文体,骈文自有其地位与魅力。

王勃《滕王阁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筠《与朱元思书》、庾信《哀江南赋序》等都是值得一读的骈文名篇,其中《滕王阁序》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

1《滕王阁序》王勃节选《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作于675年,是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

文章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试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

试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

试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
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骈文和散文都在此时期有所发展。

以下分别对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作简要概述。

1. 骈文的发展:
骈文是一种具有对偶、声韵、典故等特征的文体,主要流行于南朝。

在南朝,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

骈文注重形式,讲究对偶和声韵,因此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在南朝,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骈文形式写成的,例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 散文的发展:
散文在南北朝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

虽然骈文在南朝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散文在历史、地理等学术性著作中仍有所运用。

例如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作品,以其朴素真实的描写和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了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之一。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骈文的束缚,为散文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发展繁荣的阶段,骈文和散文都在此时期有所发展。

然而,由于骈文在南朝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散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历史、地理等学术性著作中,散文仍然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是指一种特定的文字,是从古代到中国封建时期间传统文学
语言。

在汉语体系中,汉字是用来表达语言,而骈文则是用于写作的
一种文字,以便表达特定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骈文最早被认为是“音文”,在这里引入“笔文”这一概念——即文
章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来写成的:一种以椭圆形为基础的折痕正切,
用来表达思想和意义。

骈文既有古老,又有新奇的特征:它以对称,优雅的书法为特点,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雅致之美;其次,骈文笔法极具创意地
将书法和结构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书写层次分明;最后,骈文的书写
和运用也有一定的艺术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形式,而且也是一
种艺术形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文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骈文写作技巧被称为“八纲”,它包括:写作结构、字势分析、
笔画多样性、书体选择、字形正确性、语义整理、出线精确性、暗记
分四象征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写作骈文的关键技能。

骈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也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著作形式。

在古代,骈文不仅被用于叙述小说,也被用于戏剧、论著等文学作品的写作。

今天,骈文仍然是一种流行的文字,用来表达传统文化,不断地
激发新的文字创意,并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涵。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中国文学发展之骈文介绍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骈文

骈文

骈文的构成特点
1、语言方面:骈偶和“四六”
2、用词方面:即用典和藻饰
一、骈偶和四六
1.骈偶常见形式
1)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
故情者文之轻,辞者理之纬。 《文心雕龙·情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与朱元思书》
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萧统《文选序》
2 ) 骈文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 联的
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 3)骈偶要求对仗工整。 即把事物分成许多“事类”, 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语句相对。
骈文的发展
唐代科举以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 骈文的律赋。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 六体。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 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 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 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 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 故世称“三十六体”。入宋之后,在欧 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 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 衰。
2、“四六”的基本结构
(1)四四: 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吴均《与朱元思书》
(2)六六: 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
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鲍照《登大雷岸与姝书》
⑶四四四四: 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吴均《与朱元思书》
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 正采耀乎朱蓝,问色屏于红紫 《文心雕龙· 情采》 《论语· 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
(二)藻饰:追求词藻华丽
骈体文用的最多的词语是 颜色、金玉、山水、风月、灵禽、 奇兽、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 产生于魏晋时代,受到了汉代辞 赋的影响,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 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 种特殊文体在六朝广为流行。 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 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骈 文”“骈丽文”的名称,是在唐 代以后才有。

说说骈文的发展历程

说说骈文的发展历程

说说骈文的发展历程
骈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

骈文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然后逐渐走向衰落,最后在元代基本消失。

在东汉末年,骈文首先出现在《世说新语》中,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学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直到南北朝时期,骈文开始真正兴盛起来。

北朝时期的骈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内容丰富多样,风格也相对庄重。

随着南北朝的消亡,唐朝成为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这时期的骈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唐朝的文人士大夫受到上层统治者的赏识,他们开始追求创作多样性和表现个性化。

这一时期的骈文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庄重形式,出现了更多的创意和诙谐的风格。

到了宋朝,骈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学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他们追求清新明快的风格,注重用字和格律的巧妙运用。

宋代的骈文以切中时弊、咏史抒怀为主题,并以诙谐幽默的手法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思考和评论。

然而,随着宋代的灭亡,元代开始统治全国。

元代文学受到外族统治者的审查和限制,骈文等传统文体逐渐式微。

元代虽设有科举制度,但明显弱化了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力,并且对文学创作施加了压力。

传统的骈文形式不再受到重视,逐渐淡出了文学舞台。

总结而言,从东汉末年到元代,骈文经历了兴盛、改变、消亡的发展历程。

其中,唐宋时期是骈文发展的巅峰阶段,而元代则是其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

尽管骈文的发展逐渐停滞,但其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骈文和骈赋的文学常识

骈文和骈赋的文学常识

骈文和骈赋的文学常识
,及文章对于骈文和骈赋的相关情况的分析
骈文和骈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者组成的古代文学享有盛誉。

它们都属于古典文学,其文体都很繁复。

骈文是由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等组成,它将情感和思想结合在一起,表现
了古代文人对礼仪、物态、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高度认识。

它以它复杂的自由体式写作而著称,文章通常在数百至上千字之间,有着让人入神的优美句子和节奏流畅的行文。

骈赋是中国古代著作的一种小说体裁,它的形式比骈文简单,语言也比较活泼,主要写神仙的神话故事,也可以写人看法和描写生活的细节,内容更接近现实。

它以其写作的简明易懂、夸张生动而广受大家的喜爱,其精妙的分离手法之间充满不可多得的寓意,耐人寻味。

骈文和骈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代表性的文体。

两者都不仅体现了当时文
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观念,而且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真正欣赏他们,除了要学习文体特点,更要学习他们背后的民族文化,进而探究古代文化深层内涵含义。

谈谈魏晋南北朝的骈文

谈谈魏晋南北朝的骈文

谈谈魏晋南北朝的骈文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0期在骈文走过的漫长历史中,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是最为重要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无论是写景状物、缘情抒怀,还是论事说理,都出之以骈文。

什么是骈文?骈是成双作对之意,一篇文章之中,有较多的对偶句子,即称之为骈文。

骈文之历史骈文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早在先秦时代,诗歌文章里便有对偶。

经由两汉,对偶成分渐多。

到了东汉末,尤其是建安时期,骈偶已常见于不少作者的笔底,也日趋工整。

试看蔡邕《郭有道碑序》“若乃砥节砺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

……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蹈鸿涯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云云,已经是典型的骈文语感:对偶工整,句子较短,以四字、六字为多。

多用四字、六字,形成一种既整齐又有变化的节奏,后世骈文往往如此。

到了西晋陆机,可以说典型的骈文已经成熟。

这不仅因为他的作品骈偶成分多而工整,更由于他运用这种文体得心应手。

钱锺书先生曾说:“汉魏文章,渐趋偶俪,然时有单行参乎其间。

蔡邕体最纯粹,而庸暗无光气,平板不流动,又多引成语,鲜使典实。

及陆机为之,搜对索偶,竟体完善,使典引经,莫不工妙,驰骋往来,色鲜词畅,调谐音协……俪之体,于机而大成矣!”(《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此后至于南朝,骈俪作风成为文坛主流。

齐梁时在声律理论的影响之下,在搜对索偶时更加注意音声的和谐,同时在用典、辞藻方面也越发讲究,南朝末期的徐陵、庾信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骈文至此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余风一直及于唐代。

整个唐代,骈文都还是占主导地位,虽有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有意识地反对骈体,以“古文”相号召,但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直到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方才逐渐改变骈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但是骈文并未绝迹,而且在一些应用文体中,还是必须使用骈文的。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如果一篇文章四点具备,就是成熟的骈文了。

从文字上看,汉语的单字单音宜于从声形方面形成均衡相侔。

汉语词性灵活,亦容易配成对偶。

至于对偶为何在南朝特兴,盖因对偶本为回环之美,不似散体单行有直贯之势,而南朝士人以柔靡为尚,故以风行,“俪采百字之偶,价争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遂成风尚。

再看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隶事。

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但南朝骈文作者以用事繁密为尚,则有矜博耀学、显示才华的心理。

如著名的梁武帝与沈约、刘峻数典争胜的故事。

此时大编类书,亦由此种心理驱使,而又推波助澜。

关于声律,是指骈文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而不能相同。

这当然首先基于汉语有四声之分。

从陆机、范晔以来,已都体会到声有高下低昂之分。

所以齐梁声律说未开之前,行文亦多有声调相对者。

齐梁四声说发明以后,平仄之分在理论上也尚未总结出来,但他们还是自发地以平声对上去入三声,只能说是一种实践中的体会,感觉到平仄相对会使文章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

骈文不要求两句之间每字声调都平仄相对,只要求重音部分(如尾字、第二、第四字等)声调相对。

虚字可以不对。

最后是辞藻。

藻绘之美自建安就已开其端,西晋以来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又推进了一大步。

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形成期。

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

对偶,俪采百字之偶;用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辞藻,铺锦列绣,错彩镂金;声律,别宫商,识清浊。

此期骈文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颜之骈文有《陶征士诔》,范晔《后汉书》的论赞全是骈文。

骈体文

骈体文

骈体文禇斌杰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

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

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

^^一、骈体文的名称和骈体的起源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但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论文》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昔贤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他所说的“今文”和“今体”,就是指当时新起的骈体文说的。

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著名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讲述文章中的对偶问题,但他只从一般修辞的角度而言,所谓“丽辞”,也并不是给这种文体的一个定名。

“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得颇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

”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

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

《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笔句无常,而字数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

”这就是说,骈体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

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严,更趋于定型化,一些关于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为名,如王 铚的《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这样,“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又一名称了。

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运用得当,能够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所以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而许多作者只追求句式工整、词藻华丽,使文章内容空洞,这是它最大的弱点。

骈体文

骈体文

一、骈文的概念: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

骈文在形式上讲究对偶,因其多偶句似两马并行而称之为骈文。

在声律上虽不如诗歌严格,但追求平仄配合、音韵谐和。

其他如讲究文采华美,讲究用典等等。

骈文因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称“四六文”。

二、骈文的产生和成熟:先秦散文中已出现偶句,在汉赋中骈偶的成分增加,进而影响到散文,散文骈偶化的倾向渐渐抬头。

魏晋时期日趋定型,骈文初步形成。

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完全成熟而极度兴盛的地步。

三、南北朝骈文的创作情况:南北朝骈体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

宋代的骈文名家有鲍照,其代表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和《哀江南赋序》。

齐、梁时代骈文名家、名作有:孔稚珪与《北山移文》;陶宏景与《答谢中书书》;丘迟与《与陈伯之书》;吴均与《与宋元思书》等。

此外像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也都是优秀的骈体文。

四、南北朝辞赋的创作情况:南北朝辞赋大多呈现出骈体化的趋向。

宋代有鲍照的《芜城赋》;齐、梁时代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庾信的《小园赋》和《哀江南赋》。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骈体文是一种古典文体,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它以词句紧密排列、连续并行的方式表达思想,给人一种流畅、华丽的感觉。

下面将
简要介绍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
什么是骈体文?
骈体文又称为“骈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
指一篇文章中,每一句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短
句组成。

骈体文通常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人以韵律感和节奏感。

骈体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骈体文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对偶句:骈体文的句子通常是由两个对偶的短句组成,
即前后意义相同或相近,形式对称。

2.节奏感:骈体文中的句子往往有一种明显的节奏感,
让人感觉整篇文章流畅而有韵律。

3.修辞手法:骈体文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
对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意境美:骈体文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能够给读者以
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5.语言华丽:骈体文追求语言的华丽和诗意,常常使用
修饰华丽的词语和长句结构。

综上所述,骈体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通过对偶句、节奏感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骈文是什么意思 代表作品有哪些

骈文是什么意思 代表作品有哪些

骈文是什么意思代表作品有哪些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

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是什么意思1骈文的起源与发展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即为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韩、柳去世之后,影响又起,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称“三十六体”。

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2骈文的代表作一、哀江南赋哀江南赋由南北朝时期庾信所写,主要用来伤悼梁朝的灭亡和感慨个人的身世。

二、北山移文北山移文是孔稚珪所写的骈体文。

文章一开始表彰真隐士以树立榜样,接着指出假隐士周颙的名字,并把他隐居时与出仕后截然不同的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层层揭露其虚伪本质,描绘其丑恶面目。

三、吊古战场文吊古战场文是唐代诗人李华写的一篇骈赋。

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四、洛神赋洛神赋是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

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洛神赋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五、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王勃书写的骈文名篇。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有千古第一骈文的雅称。

《唐代骈文的发展与特点》

《唐代骈文的发展与特点》

唐代骈文的发展与特点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骈文则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本文将探讨唐代骈文的发展与特点,并从不同角度介绍其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1. 骈文的起源与演变骈文源自古代文章“对偶”的写作形式。

在唐代,骈文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创作手法,并且在后来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这种编排技巧包括从字、词、句到段落等层面,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精心布局和策划,使文章更加有力和富有表现力。

2. 骈文特点(1)对仗工整:骈文追求左右平衡、前后呼应,在节奏感上追求音调和谐统一,并注重字词间的对比与呼应。

(2)图画意境: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排比等技巧,使骈文具备画面感。

作家常用丰富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示鲜明色彩或具象事物。

(3)情感表达:骈文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还要传递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深入参与其中。

3. 骈文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性(1)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唐代骈文为其它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等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正是这种跨界融合,使得唐代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2)推动社会发展:骈文成为当时社会上层人士以及政治精英之间交流思想和观点的重要载体。

通过骈文的书写和互相较量,可以推动许多重大事件或改革进程。

(3)塑造独特风格:唐代许多著名作家如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善于运用骈文技巧,因而形成了他们各自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论唐代骈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卓越表现力,成为当时一种重要而受欢迎的创作方式。

通过对仗工整、图画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运用,骈文在唐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的产生和发展催化了艺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并成为塑造作家风格的有效手段。

唐代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

诗歌形式知识:什么是骈文?骈文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什么是骈文?骈文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什么是骈文?骈文在诗歌中的运用有哪些骈文是一种文体,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方式。

骈文的特点是将几个意义相似或相关的词语用“并列”、“对偶”、“重叠”等方式表现出来,使文章更加严谨、精练、富有节奏感。

在古代中国,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骈文这种修辞方式,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中,它是构成中国古代诗歌的核心元素之一。

骈文在诗歌中的运用形式包括对仗、对偶、对仗叠句、夹承对、绵联对、附会对等。

对仗是最为基本的骈文形式之一,它是指在诗句中两个字或词的意思要相近或相反,语音要相同或相似,构成一种呼应的关系。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中“依”、“尽”和“河”、“流”等都是意思相近、语音相同的对仗词。

对偶是指在诗句中两个不同的意义,但在语音和语法上相互呼应、相互牵制、相互依附,构成一种完整的形式。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对偶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中,每一句话都是对偶的关系,甚至一字一句都是反复对偶。

对仗叠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仗句子堆叠在一起,形成一种对仗诗歌。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飞来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夹承对是指将一种内容嵌套在另一种内容中,穿插起来表达主题,形成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唐代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绵联对表示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仗句,大多用于叙事诗,通常要有一定的前后关联性。

例如唐代张旭的《赋得古藤附桐》:“不雨沾云带,常花傍路生。

因风成秀实,向日净深明。

”附会对是指在对仗句中,用一句简单的直接句子表示想到的事物或感慨,是对直接句子的扩展和弱化。

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附会对诗。

总体而言,骈文是古代中国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不论是对仗、对偶还是绵联对、附会对等各种形式,都让古代中国的诗歌具有了非常高的韵律和节奏感,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和思考方式。

骈文与写作教学

骈文与写作教学

骈文与写作教学骈文与写作教学1、定义什么是骈文骈文,古称骈定,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是古代古文规范化的文字艺术,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骈文从形式归类上属于“连珠文”,也称为“一篇文”,采用整体分析立意的方法,通过把多个具体命题当作同一个总体来分析,以增加熟悉知识细节、熟练把握句法构造和修辞手法的机会。

2、骈文书写格式与要点(1)骈文书写格式:骈文节以一字骈两字骈为主,骈句以比价、夸赞、反诘、推理、婉言为主。

(2)骈文书写要点:要求全面、着重、独特。

合在一句的内容联结自然、顺致,然后作点评指正。

3、骈文写作的步骤准备(1)理解原文:首先,学生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原文中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原文的思想内涵,抓住关键概念。

(2)把握节奏:其次,学生要把握节奏,比如细节解释或分析的点过程,以及各段之间的主从关系等。

(3)连接思路:最后,要把前文记住的思路、观点,和之前熟悉的知识进行联想和结合,形成相应的思路脉络,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一篇有素描具体。

4、骈文写作的三个重要环节(1)体裁:学生在写骈文之前要了解骈文诗体的特点,做到审题、审体。

不同文体有自己的特点,学生要认真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有效拟定表达方式,构思主旨、梯次等,形成理性的创作。

(2)内容:学生要正确把握主从结构以及比较、夸赞、反诘、推理等内容,把具体的细枝末节的关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加贴切,更加具体。

另外要注意夸言抒情隐喻的表达方式,将诗歌的气氛融入到文章中去。

(3)形式:注意文章的形式,尤其是字符的组合搭配、句式的选择和使用,有利于展现骈文之美。

5、总结由上可见,骈文与写作教学是学生在习得古典珍贵文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深对文学语言的理解。

要想写出优秀的骈文,学生需要扎实的知识准备和良好的思维结构,让文字的艺术华美尽显,表达出情绪的动人之处。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名词解释
骈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骈文特指汉代至唐代初期的一种特殊文体,又称合文。

骈文的主要特点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并列的语句结构。

骈文的名词解释,即用骈文的方式来解释一个名词。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能够增加语言的趣味和娱乐性。

下面以“夜明珠”为例,来解释这一名词。

夜明珠:寓意本是黑暗的夜晚,有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般的存在。

夜明珠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形容一个非常独特且突出的存在。

夜明珠的“夜”代表黑暗的夜晚,寓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时光,象征着一个谜一样的故事。

它与夜晚产生联系,并通过光明来照亮黑暗,向人们展示真实的世界。

而“明珠”则是用来形容夜明珠的珠宝宝石。

明珠象征着珍贵、宝贵和珍珠的价值。

它是沿海生长的贝类动物中某些激列的软体动物壳腔内的分泌物,是自然形成、珍贵稀有的海洋宝石。

将“夜”和“明珠”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夜
明珠”这个名词。

夜明珠寓意了黑暗中突出的存在,同时还带
有珍贵和宝贵的含义。

骈文是一种充满诗意和修辞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把不同的字句
进行拼接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含义和形象。

夜明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将黑暗与珍贵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寓意。

这种用骈文解释名词的方式让人们在阅读时不仅能获得信息,还能感受到文学的美感和创意的触动。

骈文名词解释的方式赋予了名词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骈文 散文

骈文 散文

骈文散文骈文和散文都是文学中的重要形式,虽然它们虽然不同,各有特点,但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就围绕“骈文散文”进行一篇探讨。

一、什么是骈文?骈文是指两个以上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组,通过韵律、平仄、声调、意义等方面相互配合、结合,以达到修辞、升华、美化、概括表达等效果的文学形式。

骈文可以分为对仗、交互、堆叠等几种方式。

二、骈文的作用骈文的作用是对内容进行概括表达,同时也可以表达依偎、依恋、缠绵的感情,使语言更加优美、富有韵律美。

有时,它也可以起到升华意境、凝练思想的作用。

三、什么是散文?散文指的是没有严格的韵律、节律,但是在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同时也要有思想感情和文字表达的特点。

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游记散文、叙事散文等等。

四、散文的作用散文的作用是表达作者的感情、观点,概括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笔墨的精细表达,产生美学、情感上的享受。

五、骈文与散文的差异骈文和散文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是通过平仄、韵律、声调等美感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意义,而后者则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骈文更加注重形式上的美,而散文则更加注重内容本身的美。

另外,骈文大多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而散文则可以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最常见的体裁。

六、总结在文学中,骈文和散文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骈文的韵律美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散文则可以让人以更加深刻的方式理解文化、历史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或者学术研究时,无论是采用骈文还是散文,都需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感情来选择适当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骈文及骈文的形成
导读:什么是骈文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句子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骈文的形成: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