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激励理论与应用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P 8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P 12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对人进行管理的思想是一直发展的。
但是从科学管理到 X、Y理论,都受着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
在人力资源学派成长的过程中,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并不等于没有理论,而是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
3、案例分析的方法 P19案例分析是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如实记载,形成案例。
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1、了解社会知觉的定义 P29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特征:①、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②、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③、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④、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⑤、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
2、知觉错误的五种类型(PPT)找不到。
3、归因的定义 P 30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就叫做归因。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715010【开课对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分】:3【总学时】:48【实践学时】:16【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理论课。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导论,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脉络等;第二单元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与组织的匹配等等;第三单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沟通,冲突,团队等等;第四单元组织行为过程;第五单元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第一单元导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重点、难点第二单元个体行为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个体行为的变化、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部分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一)教学要求1、掌握个体的需要与动机的概念,以及它们和行为之间的管理,了解组织中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的差异.2、掌握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了解个性的概念、各种个性特征之间以及它们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应用员工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掌握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2、难点: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领域。
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类在组织内部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旨在利用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潜力,实现组织目标。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一、招聘与选拔招聘与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组织行为学应用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
在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专员可以借助组织行为学的理论,针对不同岗位的需求,设计面试问题和考核方法,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个性和适应性。
例如,可以采用行为描述式面试,让应聘者讲述过去的具体经历和行为,以预测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是否能够胜任。
此外,通过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人格测验和能力测试,可以系统地评估应聘者的职业兴趣、人际关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员工培训与发展员工培训与发展是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员工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人力资源专员可以设计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以提高培训效果。
同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培训师更好地理解学员的行为和学习动机,从而调整培训形式和内容。
例如,对于具有不同工作背景和经验的员工,可以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团队合作等,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激励与激励理论激励是员工工作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员工的工作表现,可以通过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来实现。
例如,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设计激励措施,满足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同时,通过应用赫兹伯格的两因素理论,了解并满足员工的成就需要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动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立目标和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员工的竞争性和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四、员工参与与沟通员工参与和沟通是组织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的基础。
通过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沟通理论和方法,人力资源专员可以促进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组织内部的协作和合作。
MBA核心课程组织行为学7
MBA核心课程组织行为学7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第七讲需要和激励第一节需要及其产生第二节激励的主要理论第三节激励理论的应用第四节员工挫折及其处理引导案例案例1李工辞职事件王经理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了台子上的高级工程师老李的辞职报告。
王经理感到很突然,想想公司对李工不薄,为什么他要辞职呢?李工是王经理亲自从人才市场招聘来的研发人员。
公司要发展少不了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而李工正好是这方面的人才,为了公司的发展,王经理给予李工特别待遇,高工资外加年终的红包。
李工来公司后提出了一些新产品开发的创意,但无奈公司条件有限,还难以在短期内实施这些创意。
虽然如此,王经理还是很器重李工,没想到今天李工会提出辞职,这弄得王经理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案例2硅谷高科技员工的激励一些人认为,典型的加利福尼亚人与世界上别的地方的人有所不同。
尽管这是人们的某种成见,但是至少有一部分加州人确实与众不同。
这部分人在硅谷工作,就职于那些推动科技与信息发展前沿的高科技公司。
以他们当中的一员凯西小姐为例,她典型的一天是这样渡过的:白天工作12个小时后,晚9点锻炼身体,接着工作到深夜,然后再休息。
这就是她一贯的作息安排,每周6天,并一直能坚持好几个月。
凯西是某公司娱乐产品部的项目经理,主管电脑游戏光盘的制作。
她一般每周工作100小时左右。
和她在硅谷的那些同事们一样,她并不需要遵守严格的时间规定,而只是在自己想工作的时候才工作,只不过她大多数时候都想工作而已。
硅谷高科技员工的激励(续)什么可以激励人们过这样一种生活呢?在硅谷,很多特殊的机会层出不穷,这就为某些人提供了强大的激励力量。
在这里,一种普遍的激励因素是金钱。
在今天,硅谷有1/3以上的高科技公司给员工以股权,而对非高科技公司,这一比例不到1/12。
因此,在高科技公司中,短时间内暴富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即使有人赚不到钱,他能得到的基本补偿金也非常诱人。
例如,硅谷的软件、半导体工人每年平均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补偿金,而美国普通工人平均每年只能得到2·7万美元。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种激励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有一系列的需求,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只有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工作环境中,组织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第二种激励理论是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主要来自两个因素:满意感和不满意感。
满意感来自于工作内容的挑战性、成就感和晋升机会等,而不满意感则来源于工作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工资待遇的不合理等。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应该注重提升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员工的成就感,同时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待遇,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种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们对于工作绩效和奖励之间的期望关系。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可以带来良好的绩效和奖励,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奖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期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动力。
第四种激励理论是公平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与他们对于公平的感知关系密切相关。
如果员工认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得到了公正的回报,他们就会更加满意和积极地工作。
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绩效评价和奖励分配机制,以确保员工对于公正感有真实的体验。
综上所述,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可以运用不同的激励理论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然而,不同的理论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组织文化,组织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激励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除了上述提到的激励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激励概念和理论,例如团队激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等。
组织行为学 讲义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组织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或者听说各种各样组织类别,例如学校、公司、政府、政党、医院、军队以及宗教团体。
那么什么是组织呢?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一般组织都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1、目标。
目标决定了任何组织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资源。
一个组织需要把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当作投入,通过转化变成其他组织或个人所需要的各类产出,才能生存与发展。
3、结构。
只有分工清晰,协作通畅,组织才能正常运作。
4、互动。
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任何组织都有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它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按照组织目标,组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营利组织;(2)非营利组织;(3)公共组织。
二、行为提起行为,人们容易想到上班、娱乐、社交、旅游、学习、健身活动。
这些都是别人可以不借助仪器而直接观察得到的人的外显活动。
组织行为学所谈论的行为主体是人,或称为人类行为。
影响人类行为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分。
影响行为的内在因素又称主体因素或主观因素,包括人的身体因素、情绪因素、素质因素、性格因素、思想因素等。
影响行为的外在因素是人所处的环境因素。
环境就是围绕在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环境,指的是人的种族背景、民族背景、社会政治背景、社会经济背景、语言文化背景等;微观社会环境指的是具体的家庭背景以及邻里、学校、企业、地方性的风俗习惯等。
综上所述,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三、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应当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成以下两种:1、微观组织行为(1)个体行为,如态度、能力、认知、学习等。
(2)人际行为,如沟通、领导、谈判等。
(3)群体行为,如群体动力、工作团队等。
浅析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企业 间人才竞 争的不断加剧 , 人才制度 的竞争 , 特别是 薪 酬制度 的竞争愈加突出。激励理论强调 , 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 设计 目标 , 就是 吸纳 、 维系和激励优秀员工 。因此 , 企业薪酬设计 应 打破传统 的平均主 义、 资排 辈的工资分配形式 , 论 薪酬设计要 突出岗位绩效 , 从品位分类转 为职位分类 , 身份工资转为职位工 资, 强调关键 岗位 、 核心 岗位与一般 岗位 的差别 , 并根据员工对企 业贡献 的大小 , 导入成就工资 、 激励工资 , 逐步建立具有较强激励 功能 的收入分配机制 , 为企业发展 营造 良好 的政策环境。与此同 时 , 注 重 内部 报 酬 的公 平 性 , 要 因为 企 业 员 工 工 作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的有效发挥 ,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每个员工 的工作绩效与所获 得 的报酬是否相等 。如果员工感到企业分 配制度和竞争政策是 公开 的, 有透明度 , 具 他们 的公平感就会得 到满足 。在现代企业 管理 中, 分配的公平不仅体现在薪 酬的高低 , 也体现在工作任务 的内容和轻重 、 学习和接受培训 的机会 、 评价 体系的科 学与公正 等方 面。同时, 晋升政策关 系到员工的个人成长机会 、 责任与社 会地位 的体现以及 他们 的长远利益 , 因此更受关注。
得其所 , 各显其能 , 实现工作绩效 的同时能够展现 自己的个性 在 特征 和发展潜力 , 并有充分 的 自由度来实现 自身 的价值 , 而且还 能增强企业 的向心力 , 真正做到人才招得进 、 留得住 、 用得好。
12 报酬 的公 平 性 .
1 公 平 的激 励 机 制 和有 效 的激 励 手 段 是 强化 激 励 作 用 的前 提条 件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一)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一)(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人类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可能影响其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这表明人们行为特征的______ (分数:1.00)A.自发性√B.因果性C.持久性D.目的性解析:[解析] 人类行为时自动自发的,外力可能影响其行为,但无法发动其行为,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得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这是人们行为特征的自发性。
2.以下关于动机与行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分数:1.00)A.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B.动机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总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C.错误的动机可能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D.好的动机必定引起合理的行为√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复杂性。
其中,好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例如望子成龙的动机可能引起过分娇惯、溺爱或用棍棒体罚等错误的行为,造成子女的不良习气和逆反心理。
由此可知,D项表述错误。
3.在现实生活中,外在的权力、命令无法使得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这体现了人类行为的______ (分数:1.00)A.目的性B.因果性C.自发性√D.可变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类行为的自发性的特征。
人类行为是自动自发的,外力可能影响其行为,但是无法发动其行为。
外在的命令、权力、无法使一个人产生真正的效忠行为。
4.人们为了追求目标的达成,不但常改变其手段,而且因学习或训练而变换手法,这表明了人们行为特征的______(分数:1.00)A.自发性B.持久性C.目的性D.可变性√解析:[解析] 人们行为的可变性体现在:人们为了追求目标之达成,不但常改变其手段,而且因学习或训练而变换手法。
这是区别于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具有可塑性。
5.动机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和进行学习的基础,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从而使行为朝向特定的方向和预期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之激励
3.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1)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②具体、可操作、分 阶段性目标比空泛的号召性目标好;③有一定 难度的目标比随手可得的目标好;④能被人接 受的目标比不能接受的好。
(2)目标设置理论示意图
目标难度 目标具体性
员工的目标接受度
向目标努力
绩效
员工对目标的承诺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M=V×E
M( )代表个人所受激发的程度;
V()指个人对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 某一成果或目标的偏爱程度,是个体对这一成 果或目标之有用性的主观估计;
E()指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预期成果(或 目标)的概率,即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自己 所采取行为将会导致某种预期成果之可能性的 主观估计。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2.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 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为和努力,并使员 工满意。一定要认识到, (1)对员工的激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任何一种激励模式都很难包容一切。 (3)必须根据现实问题的不断变化,灵活应 用各种激励理论,并高度重视激励理论的创新。
1.佛隆(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佛隆在1964年首次提出了期望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为有助于 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地激励起 来,产生内在的激发力量,从而产生真正的行 为。这种激发力量(M)的大小等于该目标对 人的效价(V)与人对能达到该目标的主观估计 ( E,即期望值)的乘积,即
③在组织中注重发现、培养、宣传有高成就需 要且获得成功的杰出员工并树为楷模。
④为避免员工想入非非,在激励他们成就需要 的时候,一定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三)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三)(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16.00)1.职业生活质量的核心是______(分数:0.50)A.劳动付酬√B.雇员福利C.参与有关决策的程度D.利润分享解析:[解析] 美国工作研究所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衡量职业生活质量最重要的11个方面,其中,77%的工人视为头等重要的是劳动付酬,即劳动付酬是职业生活质量的核心。
2.职业生活质量的理论依据是______(分数:0.50)A.成就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C.期望理论D.需要层次理论√解析:[解析] 职业生活质量是以内容型激励理论为基础的,在11个方面中,基本上反映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方面。
3.职业生活质量的理论基础是______(分数:0.50)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C.行为型激励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解析:[解析] 职业生活质量是以内容型激励理论为基础,衡量职业生活质量最重要的11个方面中,基本上反映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方面。
4.JK活动的基本概念不包括______(分数:0.50)A.提出工作中的问题B.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创造性C.积极向存在的问题挑战所开展的小组活动D.为解决问题职工献计献策√解析:[解析] JK活动的基本概念是:提出工作中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创造性,积极向存在的问题挑战所开展的小组活动。
5.自主管理活动的最高目标是______(分数:0.50)A.使人感到生活充实B.生气勃勃的人和企业√C.尊重人的精神D.企业的繁荣和对社会的贡献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JK活动的理性概念图,自主管理活动要完成的最高目标是生气勃勃的人和企业。
6.宝钢的激励机制是以以下哪一理论为基础的?______(分数:0.50)A.过程激励理论B.内容型激励理论C.综合激励理论√D.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解析:[解析] 宝钢的激励机制是以综合激励理论为基础的。
激励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
浅析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的应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班2009年10 月26 日激励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摘要:针对激励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组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采取了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出只有适时更新和完善组织激励政策,才能使员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保障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激励理论,激励方式,组织,应用。
1.激励的概念激励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换句话说,激励就是促动他人去做你想让他做的某些事情,并能成为他的意愿。
激励之所以不容易,就在于要给他人一个想去做的理由,完成了则能实现他的愿望。
这就要求你必须是适应他的愿望,而不是你个人的愿望。
在组织当中,激励就是将组织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的过程。
个体的目标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的愿望。
个体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更有兴趣,热情度更高。
而管理职能就是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职能又必须由员工来完成。
因此,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给员工一个想去实现组织目标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让员工认识到组织目标实现的同时,也是在实现他个人的目标,这样才能够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激励的类型了解激励的类型,管理者就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对策。
(1)根据激励的影响力,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
外激励是组织的激励措施意在通过改善员工的外部环境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例如,改善福利制度、提高薪水、奖励等,内激励是组织通过改变个体的内在综合素质水平来激发其工作行为。
例如,提供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培养员工对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来缩短个人目标与组织日标的距离。
外激励见效快,不稳定;内激励见效慢,但一经形成,有较强的持续性。
在管理中应注意两者的结合。
(2)根据激励的内容不同,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就是实物式的激励,运用可见的金钱、物质作为激励手段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度。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6) 激励理论
介绍过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后,作为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可以在员工既有的各种背景因素之下,去改变员 工的表现?这就涉及激励的理论和它的应用了。
(6.1) 激励概念
差不多所有自觉性的行为都是来自本身的激励(motivation)。激励实际上包括三方面:(1)需求(needs), (2)为满足需求而争取的目的或目标(goal),及(3)为实现目标而作出的行动(action)。由此可见, 激励是为满足需求的历程。
在工商机构中,要避免或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必须常常补充“保健因素”。例如员工本身有定期调整薪 酬的需求,即使他们的工作成果没有增加,这一期望亦不会降低。但是,如果要真正达到激励他们的目 的,必须用“激励因素”,给予员工富挑战、有创意和有事业发展机会的工作。只有增强员工的工作意义 和责任感,使员工感到自已的重要性,自我激励便得以发挥。
望不能满足,个体将产生驱力,进而有寻求满足的行为。内容理论包括需求层次理论、X 理论和 Y 理论、 激励-保健理论、ERG 理论和麦克莱兰德(David McClland)的需求理论过程理论则强调心理过程,讨论
人如何由需求和欲望的不满足而达到满足的过程。过程理论包括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
1. 生理(physiological)的需求 — 包括饥饿、口渴、蔽体、性,及其它身体上的需求。
2. 安全(safety)的需求 — 即保障身心不受到伤害的安全需求。
3. 社交(social)的需求 — 包括感情、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求。
4. 尊严 (esteem) 的需求 — 包括内在的尊重因素,如自尊心、自主权与成就感,以及外在的 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同、受人重视等。
论、公平理论和期待理论。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二章是个体行为;第三章是激励,这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都涉及的问题,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章来重点讲授;第四章是群体行为;第五章是领导行为;第六章是组织行为;第七章是组织发展与变革;最后第八章,我们收集了一些综合案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6、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时,目前常用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五种。
7、什么是X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假设认为:(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因此,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2)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3)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4)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组织行为学-激励从概念到应用
3.2 怎样支付:浮动工资方案
7-19
技能工资–根据员工所获技能而非工作职级来支付薪酬
具有灵活性,当员工技能能够互换时易于弥补职位空缺 有利于鼓励那些有理想但缺乏升职机会旳员工 带来更高旳员工绩效(跨行业经验)、满意度和对工资体
3.1 支付多少
7-17
建立薪酬构造 需要平衡:
内在平衡–支付与该项工作旳价值等同旳薪酬 外在平衡–组织提供旳薪酬与人才市场旳薪酬相比要
有竞争力 权衡之后旳战略决策
3.2 怎样支付:浮动工资方案
7-18
浮动工资方案:将员工旳一部分薪酬与个体/组织旳绩效测 评措施相结合 计件工资–按照工人完毕旳每个生产单位支付一定数额
系旳公平感知 环境更具有挑战性,技能易过时,员工会有挫折感,降低
工资也不可取 有时技能与职位所需不相符 没有关照绩效水平 正在日益推广
3.2 技能工资和鼓励理论旳联络
7-20
强化理论
技能工资
公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长)
麦克莱兰旳 成就需要理论
3.2 怎样支付:浮动工资方案
7-21
利润分享方案–根据企业利润设定旳某一特定公式在组织 范围内分配酬劳旳方案,现金支付或股权分配
是工作场合最有力旳鼓励措施,而且成本最低! 应和其他鼓励配套使用,应用到绩效原因相对客观旳岗位
上更为公平
全球化旳启示
7-24
鼓励方案是否因文化差别有所不同? 工作特征和工作丰富化: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和工作旳关 系更弱某些 远程办公、浮动薪酬和弹性福利:虽然这些鼓励方案旳 应用在增长,但是没有充分旳研究能够得到结论 员工参加:需要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主要修改以反应民族 文化旳差别,如参加旳内容和方式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
组织行为学--领导理论组织行为学 - 领导理论导言:领导是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导的概念也不断演化和发展。
从传统的权威领导到现在的变革型领导,领导理论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领导理论,包括激励理论、道德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领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通过提供激励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动机。
这些激励可以是物质奖励,如薪酬和福利,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如赞扬和认可。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多种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领导者可以通过提供满足这些需求的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动机。
另一个重要的激励理论是期望理论。
该理论认为,员工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取决于他们对特定结果的期望值、价值观和工作方面的期望。
领导者可以通过增加员工对成功的期望和增加期望的价值来提高员工的动机。
二、道德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道德领导者通过以身作则和倡导正义来激励和影响员工的行为。
道德领导理论将道德规范与领导实践相结合。
它强调领导者的道德行为对员工的行为和绩效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道德领导可以提高员工的道德行为,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参与度,并提高组织的绩效。
三、情境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强调领导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风格。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情境需要不同的领导行为和风格。
情境领导理论主要有两个经典模型,即Fiedler的情境模型和赫茨伯格与布鲁斯的路径—目标模型。
Fiedler的情境模型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他们的领导风格和情境的匹配程度。
赫茨伯格与布鲁斯的路径—目标模型则认为,领导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和需求来制定并实施激励计划。
激励理论及应用
员工激励的方法 员工激励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
度的满足或者限制,以激发员工的需要、动机、欲望,从而使员工形 成某一特定目标并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保持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 积极状态,充分挖掘潜力,全力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激励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2)、内激和外激相结合。 (3)、正激与负激相结合。 (4)、按需激励。 (5)、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效价)和期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V * E
M=∑V * E
其中: M ——激励力,是指个人对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程度 ,或者说是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 ——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同一 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 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 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亚当斯提出“贡献率”的公式
QP / IP=QX / IX
横向比较—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同他 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社会比较 纵向比较— 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同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所 得报酬进行历史的比较
横向比较过程
QP / IP
纵向比较过程
QP / IP
激励理论分类
早期激励理论
当代激励理论
需求层次论 X理论和Y理论 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需要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早期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X_Y理论
双因素理论
麦克利兰需要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授课内容应包括哪些
第一章:导论1、重点掌握: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特点和主要理论来源。
2、掌握: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主要概念: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3.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4.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摸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5.模型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6.量表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7.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8.调查法这种方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9.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刨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10.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个体行为1、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情绪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二)
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与应用、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12.00)1.需要层次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分数:0.50)A.马斯洛√B.赫兹伯格C.亚当斯D.斯金纳解析:[解析] 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心理过程的诸多要素,认定需要是引发行为的源泉。
与此同时,他又把众多需要归纳为五大类并区分层次、阐明它们的内在联系,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2.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以下哪一方面直接相关?______(分数:0.50)A.政治稳定性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文化水平D.人们素质水平解析:[解析] 马斯洛和其他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3.下列关于需要的基本原理中,不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论点的是______(分数:0.50)A.普遍性原理B.主导性原理C.再生性原理√D.层次性原理解析:[解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的论点是:(1)强调需要对激励的重要关系即需要的普遍性原理。
(2)强调需要分为层次,成阶梯式逐级上升,即层次性原理。
(3)高层次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需要广泛,而且实现的难度愈益增大,激励力量增强。
这就是主导性原理。
4.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激励因素有关的是______(分数:0.50)A.工作内容√B.工作环境C.组织变革D.决策解析:[解析] 赫兹伯格称能够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这一类因素为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也就是说,激励因素是在工作进行时发生的。
5.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双因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______(分数:0.50)A.赫兹伯格√B.弗鲁姆C.霍斯曼D.亚当斯解析:[解析]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能够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这一类因素为激励因素,相应地称另一类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此即双因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