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考点归纳(一)意象与意境的定义①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物象)。
②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③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美好的春天如果意象是落叶,意境就是冷萧的清秋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二)常见的意象: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挺拔、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悲伤。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坚贞。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勇敢面对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荒凉、偏僻、离根,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子规:悲惨、凄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试论述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作用。
意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形象等手段呈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或符号,它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作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
而意境则是指通过意象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情感和氛围,它是作品所要传达的基本思想和情感,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意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永恒性等特点,是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部分。
意象和意境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形式与内容”、“表象与内涵”等词语来概括。
意象是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具体的形象、情节、语言等手段来表现出作品中所要传递的情感、思想和意义。
而意境则是意象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它通过意象的组合、排列、演绎等方式来表现出作品的整体情感和氛围,是作品最为核心、最为深刻的部分。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文学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只有在意象和意境两方面都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具有艺术的魅力和深度。
- 1 -。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
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1)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氖围。
(2)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
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3)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氖围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
”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渡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
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
意象&意境
常说的意象、意境概念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心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1、平时接触过的和常识性的典故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
例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
附: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意象意境
三、意象、意境类(一)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声声慢》中表现寂寞伤感的梧桐、细雨。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意境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氛围和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如《登高》中的猿、鸟、落木、长江……构成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
(二)常见题型1、意象类:①这首诗(或者是“某一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景物)②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展现边塞风光③本诗中的××意象什么特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2、意境类:①本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场景/场面)③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试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
(三)解题技巧(自然物象的鉴赏)(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四)答题步骤1、意象类:①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景物、事物)②概括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意境类:①概括画面: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时间、地点、特点)。
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画面特点,)②结合诗句分析:通过描写××、××、××……意象,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营造的意境。
(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③抒情的作用:抒发了(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
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
“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在大脑里的意思图象”。
意象通过抽象、通象等来产生更有深度的意象。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凡能感动欣赏者(读者或观众)的艺术,总是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表现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
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
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古诗中的常见意象、意境与赏析
常见意象:1、 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4、 长亭——陆上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 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 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 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6、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歌鉴赏-意象和意境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 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 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详、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4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4)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
5
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2)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象的特点: 1.意象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2.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意象意境
四、意象与意境(一)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下:折柳: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①惜时,人生苦短。
②知音。
③离情。
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春天:伤春,感叹时间易逝。
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
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愁绪、郁闷。
玉门关:征夫离绪。
浮云: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
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漂泊不定。
菊花:傲然不屈恬然自处,,隐逸。
莲花: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伤春、伤别。
流水: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思乡,思人。
大海: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桃花: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什么叫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为此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
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
大家比较熟悉的组合意象诗有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组合了千山、飞鸟、万径、行人、孤舟、渔翁、寒江、大雪八个意象,塑造了一个孤独傲然的渔翁形象。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叠用九个意象,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暮色中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一、意象“意象”,就是指诗歌中渗透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简而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这些物象在诗人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
意: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意念等。
象:诗中客观形象(人、物、景)意象=物象+情感(一)意象类别1、植物类:松柏、竹子、梧桐、梅花;2、动物类:杜鹃、蝉、燕子3、乐器类:羌笛、胡笳;4、自然景观类:斜阳(落日)、浮云、明月5、送别场所:长亭、南浦;6、人造物象类:舟、湖、镜、灯(烛、蜡)等。
7、行为类:登高、凭栏、吹笛、吹箫、捣衣。
8、人物形象:描写或抒情的对象(《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杜甫《咏怀古迹》王昭君)、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二)意象作用意象从作用上分为描述性意象(实生活意象)和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实生活意象):在诗歌中,作者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渲染某种情感,就会极力铺陈一些意象,以达到意境的完美和情感的强烈,所以运用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用这种象征性的方式,意象可以反映人意识中或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补充知识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喜鹊象征吉祥、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茅盾《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散文《海燕》1、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准确理解修饰词。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如何区别“意象”与“意境”
如何区别“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在诗词中系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意象”包含“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意”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物象一进入作品中,就会蒙上作者的主观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此意。
故“意象”就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
“意境”则是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无数个意象及其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意境。
比方如,“雪”是一种客观物象,但它一进入诗词就可以表示纯洁无瑕、高洁傲岸、凶狠冷酷等不同的情调,这时诗人的意趣、情感就包含到这“雪”中了,“雪”就成了意象。
再如“柳”(谐“留”)象征送别,“菊”、“兰”象征高洁、隐逸,“松”、“柏”象征高洁、正直,“落叶”象征悲秋、失意等。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十种物象融情于景,构成一幅形象可感的有明显深秋特色的游子悲秋思乡的图画,这图画就是意境。
简言之,“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意境”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境界,前者重在“象”,后者重在“境”。
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一、意象和意境1、意象,就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
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
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神与物游”地展开想象、联想,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
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XXX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
2、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
如XXX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XXX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
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XXX《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特别是XXX《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福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语重心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天然境界体会人生。
2.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定义
意象和意境是两个相关但有着不同含义的概念。
下面是它们的定义:
意象(Imagery):意象是指通过文字、语言或其他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形象或感官上的印象。
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描述,唤起读者或观众的感官体验和想象力。
意象可以涉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用以传达情感、表达主题或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意象常常用于描绘场景、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等,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体。
意境(Atmosphere):意境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氛围或情绪气氛。
它是通过作品的情节、语言、符号、色彩、音乐等要素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感觉和情感状态。
意境可以给人以某种情感的体验,如悲伤、欢乐、恐惧、紧张等,以及创造出某种氛围,如神秘、浪漫、压抑等。
它通过创造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读者或观众更深入地融入到作品的世界中,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总结来说,意象强调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描绘和描述创造出生动的感官印象,而意境则强调的是通过情感氛围和情绪状态传递给观众或读者的感受和体验。
它们在艺术作品中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完整版)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学习要点】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3了解考查模式,弄清景物形象命题指向4掌握答题步骤,归纳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取得答题的最佳效益。
【知识铺垫】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卢纶《送李端》(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范例剖析】赏析意象与意境:【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例2】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一、意象,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其中,以“物”为意象的占大多数。
意象的特征:自身个性特点鲜明(有“型”)被赋予相对“稳定”的意义(有“意”)与“语境”有较大的关联性(有“缘”)代表的内涵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有“变”)古典诗词意象歌:梅菊松竹有人格,冰雪鸣蝉寓高洁。
鸿鹄志远秋水盼,高山流水知音绝。
五柳东篱三径隐,长亭南浦是送别。
月亮团圆乡思苦,折柳芳草离情多。
芭蕉梧桐愁寂寞,春水绵绵愁漠漠。
杜鹃猿啼伤凄清,羌笛凄切琴瑟和。
蟋蟀声中听惆怅,鸡鸣祥和云漂泊。
鸿雁双鲤是书信,青梅竹马儿时乐。
连理比翼夫妻爱,豆蔻年少泰斗杰。
秦晋婚姻月老媒,红豆红叶传情多。
请缨问战胜折桂,问鼎逐鹿引战祸。
黍离之悲源盛衰,乌鸦哀鸿言败落。
三尺法律杜康酒,春来燕子黄鹂歌。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自然山水系列、动物植物系列、人事器物系列。
二、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意境与意象的区分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意象构成并创造了意境。
常见意境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可供两两组合的词:宏阔一一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一一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繁复一一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一一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常见意境术语举例: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象和意境
P75
5 题(1)
答案:上阕写实景(眼前景), 下阕写虚景(想象之景),手法是 虚实结合。写出了深秋苍茫萧条、 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 悲凉的心境。
答: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②画 面以诗人登高远望为中心,看到是落日的余 辉中树叶凋零、山山错落、牧人驱犊猎马带 禽返家的一派萧瑟景象。③这一景象和诗句 “相顾无相识”“徙倚欲何依”结合起来表 达了作者落寞欲隐的心情。
练习 《名师面对面》
P76 9题
P74 12题(1)
P75
5 题(1)
P76
“意象” 与“意境”的不同点
• 它们的细微区别在于“意境”可 指作品的全部或局部所描绘的图 景及所融合的思想感情。 • “意象”可以只指一个词语或一 组词语。 • “意境”是空灵抽象的,“意象” 是具体。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 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 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 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9题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 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望我 回家,看到了多少次天边驶回来的 船只,误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 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 步深化自己盼归之情。营造了辽阔 高远又空寂凄凉的意境。
P74 12题(1)
答案:①作者用正侧面结合的方 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意境 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 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②暗示 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高考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二)
——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象”和“意境”?
《名师面对面》P65 • 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 “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 情思的客观物象。
• 意境——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 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艺术境界。 例:《秋思》——马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
1.定义:诗歌中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客观事物
2.常见意象:往往有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象征性、比喻性、描述性】
例:明月——思乡怀人杨柳——离别梧桐、清秋——感伤、悲秋流水——时间流逝菊花——隐逸、高洁杜鹃——思归
在把握常意象含义的共性的基础上,也要结合具体诗句去分析(共性+个性)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思乡念远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年老迟暮
3.意象叠加
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妙处。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赏析“写法上的妙处”要针对这一首、这一句的具体特点。
首联正是用了“意象叠加”的方式,将“细草”“微风”“岸”“危樯”“夜”“独舟”六个意象并列连缀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表意完整的“意象群”。
答案:我们借助想象,脑海中出现一幅图景。
孤独如舟,这正是诗人杜甫晚年漂泊无依、凄清孤苦的人生写照。
“意象叠加”凸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孤独清冷的意境。
二、意境
1.定义: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意境,一般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2.
3.例题: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赏析本诗首联营造的意境。
分析:先从发现意象入手,江边繁茂的林木,绚烂的落日与周遭的云霞,构成了一幅春日傍晚的画面。
这幅画面从天到地,视野开阔:红的红,绿的绿,色彩鲜明:构成开阔明丽之境。
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会感到身心舒畅,不自觉地引发愉悦感,与下面诗句中的“渺然”“自得”一致,从而领悟这正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和意境的营造所要抒发的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2012年高考上海卷)
①答案示例: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发现意象,还原画面)色彩艳丽,(展开想象,描摹感受)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理解意图,领悟情感),领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小结:赏析意境的思考路径
②发现意象,还原画面
③展开想象,描摹感受
④理解意图,领悟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
1.注意的几对关系:
(1)动与静
(2)虚与实:虚实结合是古诗文的常见技法。
虚与实,常指虚景:想象或联想而出的景物,心中之景
常见的虚景如梦境、想象、回忆等
实景:眼前之景
(3)曲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