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音乐

合集下载

怀旧资料: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怀旧资料: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怀旧资料:20世纪华⼈⾳乐经典⼆⼗世纪华⼈⾳乐经典(曲⽬)⼀、歌曲(作品作词作曲)《黄河》(1905)杨度沈⼼⼯《⼤江东去》(1922)苏轼(宋)青主《问》(1922)易韦斋萧友梅《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刘半农赵元任《我住长江头》(1930)李之仪(宋)青主《思乡》(1933)韦翰章黄⾃《渔光曲》(1934)安娥任光《江城⼦》(1934)秦观(宋)陈⽥鹤《码头⼯⼈》(1934)百灵聂⽿《毕业歌》(1934)⽥汉聂⽿《救亡进⾏曲》(1935)周钢鸣孙慎《义勇军进⾏曲》(1935)⽥汉聂⽿《松花江上》(1936)张寒晖张寒晖《岁⽉悠悠》(1936)黄嘉谟江定仙《中华民族不会亡》(1936)施谊吕骥《游击队歌》(1937)贺绿汀贺绿汀《武装保卫⼭西》(1937)⽩炎吕骥《⼤⼑进⾏曲》(1937)麦新麦新《故乡》(1937)张帆陆华柏《故乡》(1937)潘⼦农刘雪庵《延安颂》(1938)莫耶郑律成《嘉陆江上》(1939)端⽊ 良贺绿汀《⽩云故乡》(40年代)韦翰章林声翕《在那遥远的地⽅》(1945)王洛宾王洛宾《团结就是⼒量》(1945)卢肃卢肃《咱们⼯⼈有⼒量》(1948)马可马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红太阳》(1950)美丽其格美丽其格《歌唱祖国》(1950)王莘王莘《愉快的歌声》(1950)王毓 吕泉⽣《歌唱⼆郎⼭》(1952)魏风时乐蒙《我的祖国》(50年代)乔⽻刘炽《让我们荡起双桨》(50年代)乔⽻刘炽《我们的⽥野》(50年代)张⽂纲张⽂纲《我们⾛在⼤路上》(1963)劫夫劫夫《马⼉啊,你慢些⾛》(1964)李鉴尧⽣茂《边疆的泉⽔清⼜纯》(1976)凯传王酩《梅花》(1979)刘家昌刘家昌《我爱你,中国》(1980)瞿琮郑秋枫《在希望的⽥野上》(1982)晓光施光南《那就是我》(1982)晓光⾕建芬《长江之歌》(1984)胡宏伟王世光《黄⼟⾼坡》(1986)陈哲苏越《红楼梦》套曲(1987)曹雪芹(清)王⽴平《篱笆墙的影⼦》(1989)张藜徐沛东⼆、合唱曲(作品作词作曲)《春游》(1913)李叔同李叔同《海韵》(1927)徐志摩赵元任《抗敌歌》(1931)黄⾃、韦翰章黄⾃《长恨歌》清唱剧(1932)韦翰章黄⾃《秋⼣》(30年代)张秀亚黄友棣《在太⾏⼭上》(1938)桂涛声冼星海《歌⼋百壮⼠》(1938)桂涛声夏之秋《黄河⼤合唱》(1939)光未然冼星海《中国⼈》(1940)侯尹佩吴伯超《半个⽉亮爬上来》⽆伴奏合唱(1949)王洛宾词曲蔡余⽂改编《⼈⽣如蜜》(50年代)李抱忱李抱忱《阳关三叠》(1965)古曲王震亚改编《牧歌》⽆伴奏合唱(1957)东蒙民歌瞿希贤改编《葬花吟》(60年代)曹雪芹(清)许常惠《长征组歌》(1965)萧华晨耕等《⾬後彩虹》(80年代)芦芒陆在易《云南风情组歌》(1985)张东辉⽥丰三、歌剧(作品编剧作曲)《⼩⼩画家》⼉童歌舞剧(1927)黎锦晖黎锦晖《⽩⽑⼥》歌剧(1945)贺敬之、丁毅向隅、陈紫、刘炽《洪潮⾚卫队》歌剧(1959)朱本和张敬安、欧阳叔谦《伤逝》歌剧(1981)韩伟、施光南施光南《原野》歌剧(1988)万⽅⾦湘四、器乐独奏曲《病中吟》胡琴曲(1918)刘天华《空⼭鸟语》胡琴曲(1928)刘天华《良宵》胡琴曲(1927)刘天华《⼆泉映⽉》胡琴曲(40年代)华彦钧《豫北叙事曲》胡琴、钢琴⼆重奏(1958)刘⽂⾦《渔⾈唱晚》筝曲(30年代)娄树华改编《⼤浪淘沙》琵琶独奏(40年代)华彦钧《彝族舞曲》琵琶独奏(1960)王惠然《阳明春晓》笛⼦曲(1960)董榕森《秋湖⽉夜》笛⼦曲(1981)于逊发、彭正元《牧童短笛》钢琴曲(1934)贺绿汀《快乐的节⽇》⼉童钢琴组曲(1953)丁善德《百鸟朝凤》钢琴曲(80年代)王建中《他⼭集》钢琴前奏与赋格(1981)江⽴三《长短的组合》钢琴曲(1983)权吉浩《多耶》钢琴曲(1983)陈怡《内蒙组曲》⼩提琴曲(1937)马思聪《幻想曲》⼤提琴曲(1951)桑桐五、室内乐⼩提琴与中提琴⼆重奏(1944)谭⼩麟《⼩河淌⽔》(1980)钱南章《Mong Dong》(1983)瞿⼩松《响晴》(80年代)罗永晖弦乐四重奏第⼆号(1992)罗忠熔弦乐⼗五重奏(1992)卢炎丝弦五重奏《跃龙》(1985年後)胡登跳六、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姐妹》(1972)吴祖强、刘德海、王燕樵梆笛协奏曲(1981)马⽔龙《汨罗江幻想曲》筝与乐队(1981)李焕之唢呐协奏曲《天乐》(1989)朱践⽿⼩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何占豪、陈钢《青年》钢琴⼩协奏曲郭芝苑钢琴协奏曲《⼭林》(1979)刘敦南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8)杜鸣⼼长笛协奏曲(1990)⾦载复七、民族管弦乐《赛龙夺锦》(20年代)何柳堂《平湖秋⽉》(30年代)吕⽂成《流⽔操》(1979)彭修⽂《秋诀》(70年代)林乐培《灵界》(80年代)曾叶发《千春乐》(1986)梁铭越⼋、管弦乐《台湾舞曲》(1934)江⽂也《故都素描》(1944)江⽂也《⼭林之歌》(1953)马思聪《貔貅组曲》(1954)王义平《春节序曲》(1956)李焕之交响曲第⼀号(1959)罗忠熔交响曲《长征》(1960)丁善德《花落知多少》(1961)周⽂中交响曲《⼤理⽯花》(1968)张昊交响曲第⼆号《清明祭》(1980)陈培勋《黔岭素描》组曲(1981)朱践⽿《地平线》(1984)叶⼩钢《敦煌梦》(1985)黄安伦《飞渡》(1988)陈永华交响乐与⼈声《道极》谭盾九、舞剧⾳乐《鱼美⼈》(1959)吴祖强、杜鸣⼼《红⾊娘⼦军》芭蕾舞⾳乐(1965)吴祖强、杜鸣⼼、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

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

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

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20世纪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

以下是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介绍其中的一些代表作品。

1.《黄河钢琴协奏曲》 -王建民《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部曲子以黄河为背景,曲调激昂,充满了民族气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壮丽和豪情。

2.《奔马》 -齐秦《奔马》是中国钢琴家齐秦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明快的旋律和丰富的节奏感,描绘了奔放的马匹奔驰的场景,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3.《光明行》 -张燕霞《光明行》是中国著名钢琴家张燕霞的作品,曲调流畅动听,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

这首曲子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斗志和激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4.《黄昏》 -蔡琴《黄昏》是中国著名音乐家蔡琴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曲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旧之情,旋律优美,抒情深沉。

5.《雪之梦》 -陆毅《雪之梦》是中国钢琴家陆毅的作品,它以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描绘了冰天雪地中的静谧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6.《黄山早钟》 -文化宫《黄山早钟》是中国文化宫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钟声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和弦和复杂的旋律,重现了黄山的宏伟和雄浑。

7.《大河之舞》 -李铁映《大河之舞》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李铁映的代表作,以雄壮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节奏,描绘了大河奔流的场景,充满了力量和磅礴感。

8.《沧海一声笑》 -许嵩《沧海一声笑》是中国钢琴家许嵩的作品,它以轻快的旋律和细腻的音色展现了海洋的奇幻和浩渺。

9.《天空之城》 -久石让《天空之城》是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一。

这首曲子旋律婉转动人,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10.《致梦光年》 -朱俊义《致梦光年》是中国作曲家朱俊义的代表作,以流畅的音乐语言和激情澎湃的旋律展现了梦想和希望的力量。

以上只是20世纪中国钢琴名曲100首中的一些代表作品,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意境。

20世纪音乐风格多元化现象浅析

20世纪音乐风格多元化现象浅析

20世纪音乐风格多元化现象浅析【摘要】20世纪是音乐风格多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景观。

本文从20世纪音乐风格的分化与融合、电子音乐的兴起、跨文化融合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音乐的影响以及流行音乐的崛起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对音乐风格多元化现象的影响。

通过对20世纪音乐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多元化趋势在当今仍然持续发展,将来也将继续有新的音乐风格涌现。

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不仅丰富了音乐表达形式,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音乐风格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音乐将在不断融合与创新中迎来更加辉煌的时代。

【关键词】20世纪音乐风格多元化现象、分化、融合、电子音乐、跨文化融合、后现代主义、流行音乐、影响、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是一个音乐风格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个时期迅速兴起并相互融合。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如民谣、爵士、流行等,都展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音乐的多元化现象不仅体现在音乐的风格上,也体现在音乐的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音乐的多元化现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加深。

在这个时代,音乐家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他们开始尝试创新和突破,使得音乐风格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的音乐风格多元化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1.2 研究目的20世纪音乐的多元化现象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的背景和原因。

具体来说,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世纪音乐风格的分化和融合、电子音乐的兴起、跨文化融合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音乐的影响以及流行音乐的崛起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20世纪音乐风格的多元化现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可以为未来音乐风格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文献导读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文献导读
落成典礼上,布里顿为新教堂的而创作 的《战争安魂曲》,进行了首演并一举成功。这是是20世纪最宏 伟的音乐巨作之一。作品中,作曲家将独唱、重唱、管风琴、室 内乐重奏、两个混声合唱团、一个童声合唱团和一个庞大编制的 管弦乐团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显示出良好的音乐驾驭能力。 作品的歌词分别取自英国诗人欧文(Wilfred Owen 1893-1918) 的战争诗篇和传统的拉丁文弥撒。“诗篇”通过室内乐重奏和独 唱声部用英文来演绎,“弥撒”则采用多个合唱队和管弦乐队用 拉丁文进行渲染。这种融古今于一炉的组合模式,也是其他许多 20世纪作曲家所追求的一种结构形式关系。 这部作品,十分清楚地体现出一种传统的“古典”风格特征。
福莱
(法国,G. Fauré,1845-1924)
主要作品
合唱《安魂曲》 (1887)
声乐套曲三首《美好的歌曲》(1891-1892) 管弦乐《洋娃娃组曲》(1893-1896) 歌剧《普罗米修斯》(1900) 钢琴与乐队《幻想曲》(1919)
雷斯庇基
(意大利,O. Respighi,1879-1936)
/art/gdyy/eyymt/ge70009.htm

/group/modern_music

印象主义音乐
历史背景
印象主义一词首先出现在绘画领域。19 世纪中后期,法国一些反对学院繁琐教学 并向传统绘画原则进行挑战的年青画家举 办画展,画家莫奈展出的一幅风景画,标 题叫做《日出﹒印象》,当时由于人们对 这种绘画风格并不理解,称这幅画为“印 象主义”绘画。艺术家对此并不介意,这 个定义“含混不清”带有贬意的称谓竟得 以保留并流传开来。
Credo —为5位独唱者、童声与混声合唱和交响乐队而作
创作于1997-1998年间。36年之后,作曲家 的创作取向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 风格特征方面,明显地显露出‚回归‛ 趋势。 在作品的创作构思中,通过对旋律、和声、节 奏等常规音乐要素的渲染,以一种新浪漫主义 的技术风格,揭示出作品的音乐结构意义。

20世纪西方音乐鉴赏复习资料

20世纪西方音乐鉴赏复习资料

简答1、简述表现主义的音乐特点?答案:与印象主义音乐一样,表现主义音乐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延长线上的一个音乐流派,但两者之间有很大差异。

印象主义的目标在于捕捉于内心地感受推向外界。

表现主义所要表达的内心体验,往往是潜意识的、非理智的,无疑与世纪末德奥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形势感到绝望,以及心理学家佛罗伊德的理论有关。

表现主义用反抗蔑视就有秩序来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从而使它又具有20世纪的特征。

代表作曲家有勋伯格。

2、新古典主义的“新”体现在何处?答案:新古典主义并非真正回到古典、巴洛克,甚至更远,时处20世纪,一方面,音乐家有着不同的艺术目标,另一方面,种种新技术手段,诸如运用自由的不协和音响、多调性、复杂的节奏组合,都被广泛运用,所以才称为“新--古典主义”。

3、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案:旋律常以短小的动机缀合而成,避免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发展等手段。

声乐旋律与语言音响相吻合,器乐旋律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

喜用复节拍和复节奏,节奏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

重视调式的表现力,如运用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阶。

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终止式。

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音色丰富新颖,广泛运用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

配器及织体安排及其细腻,是管弦乐色彩缤纷,并把力度与音色联系起来。

较多采用小型体裁,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不少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性结构的轮廓。

论述:1、你如何看待20世纪音乐?2、20世纪民族乐派与19世纪民族乐派的异同点是什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相比:19世纪的民族主义和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都与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在内容的充实性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深度上都比19世纪少很多,他们更多的关注与音乐本身,对民族音乐特征的新发现则表现的更加突出。

20世纪西方音乐史

20世纪西方音乐史

一、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是二十世纪音乐流派的先行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主义潮流的影响下产生,因德彪西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

特征:1)印象主义音乐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注重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音乐大多具有神秘和飘忽朦胧的意境。

2)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节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题材。

代表人物:1)德彪西:法国作曲家,他深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诗人的影响,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从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中获得新音响的灵感,同时受到穆索尔斯基独创性音乐的启发;他称颂瓦格纳但又认为瓦格纳的道路独一无额二不适合任何人,于是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代表作:钢琴有《版画级》两集《前奏曲》和《意象集》《月光》等管弦有《牧神午后》《夜曲三首》《大海》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合唱《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创作特征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

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3.善于使用小型题材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

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2)拉威尔:法国作曲家。

早年受夏布里埃和萨蒂等人影响,并热衷于浪漫主义音乐。

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和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作品:舞剧:《达芙妮斯与赫洛埃》《鹅妈妈》歌剧《西班牙时光》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波莱罗》《圆舞曲》钢琴曲《水的游戏》《镜》《小奏鸣曲》等。

创作特征:1.音乐具有印象主义特征追求明亮色彩和动力性节奏,旋律具有调式倾向,采用五声音节平行和弦和附加音的和弦,配器清晰,作品题材短小。

论20世纪西方音乐及其发展

论20世纪西方音乐及其发展

论20世纪西方音乐及其发展20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由此西方音乐大转折,跨步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音乐时代。

20世纪的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体系迥然不同,不仅有所突破,还对固若金汤的作曲技法有所创新,审美视角、表情风格和作曲理念由此焕然一新。

一、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初步认识以20世纪为分界线,之前的音乐特色更多的表现人民的愿望、生活色彩、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作曲技法与创新上也无突破,比如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作曲技法遵循的是理性为先,稳重而严肃、严谨和谐、曲风淳朴;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曲技法在很多时候还保留和继承着古典主义音乐的手法,注重来自民间的曲风素材并加以升华,但在整体上还是没有挣脱结构严谨的束缚。

然而,随着20世纪的到来,音乐在形成各种流派的同时,出现了形式各样的音乐语言和风格。

作曲家们也百花齐放,为自己的独树一帜和新异技法而废寝忘食。

1909年8月是西方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随着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创作定音,音乐正式迈入一个崭新的辉煌时代。

人们的耳朵也随之享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音乐洗礼。

一个世纪的时间让人们应接不暇的是各种各样奇特怪异的音响、技法、谱式、观点、理论与创新想法。

比如说电子音乐、表现主义音乐、计算机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偶然音乐、序列音乐等。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让人惊异的新事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过去几百年音乐发展的必然走势。

经历每一个音乐巅峰时,总会适时出现新的音乐模式将其取代并把音乐发展延续下去。

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然后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继而在浪漫主义的后期阶段当时固有的音乐形式、语言和风格都发展到了顶峰。

此时出现的音乐作品如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与德彪西模糊的调性,它们让当时的音乐创作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音响的效果更加丰满并复杂化,调性此时也面临着土崩瓦解。

这些就成为了新音乐即将诞生的明显预兆。

二、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两次高潮不断标新立异的20世纪音乐发展中,经历过两次巅峰期。

二十世纪音乐概论

二十世纪音乐概论
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到无调性、十二音技法的转变。代表作品有管弦 乐《夏日的风》、《帕萨卡利亚》,无伴奏合唱《轻舟飞逝》,《弦 乐四重奏“6首小品”》、《5首管弦乐小曲》、《小提琴与钢琴的3 首小曲》等。
第二个时期(1928-1945)包括作品21-31,形成韦伯恩成熟稳定的风格。 代表作有《交响曲》、《9件乐器的协奏曲》、《管弦乐变奏曲》、 《第一康塔塔》、《第二康塔塔》等。
二、表现主义音乐产生的时间、地点、代表人
表现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于二、三十年代,创立 者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后得到其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继承和发展。 产生地点在维也纳,所以又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以别于以“海顿、 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是德国人对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回答,从印象派与表现 派的对比,可以看到这两个乐派分别在音乐描绘上的侧重点。
节奏:自由多变,捉摸不定,有时频繁变换节拍,不限于单一的节拍 形式;有时多奇数拍子,如7拍子、9拍子,甚至11、13拍子;有的 有小节线,有的没小节线,把节奏从小节线中解放出来;如果说,过 去的音乐经常从乡村舞曲和大自然风光中获取节奏的话,那么,现在 是从城市生活,从工厂和机器声中获取节奏,它更有动力,更有现代 气息;也有的是从非欧洲的、特别是东方原始艺术、爵士乐以及欧洲 古代自由诗中寻找不寻常的节奏。
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音乐也随之产生让人耀眼夺 目的音乐,追求新的创作手法,新的技法,新的音乐语言, 新的材料等等。二十世纪五花八门音乐的产生,让我们对 传统音乐理论中对“音乐”这个词的肯定产生了疑问。一 些噪音,未经艺术再创造的声响,居然也是音乐。在舞台 上坐一阵,毫无音响可听,也是音乐,一些离奇怪尖叫刺 耳的声音也是音乐。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判 断、审美的理想出现前所未有的“是与否”的挑战。

考研西音史 第六课 20世纪

考研西音史 第六课  20世纪

补充:圆舞曲之王七、二十世纪音乐三大流派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音乐的观念以及写作技术特征。

解释勋伯格(Schoenberg)创立的“12音体系作曲法”(12音序列作曲法)并举出代表作。

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弟子贝尔格、威伯恩,他们三人也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

表现主义主张艺术要直接表现思想的本质、内在的灵魂。

用梦魇、幻觉来影射客观世界,用刺激、不协和的音响来揭示心灵的孤寂、恐惧、绝望以至疯狂,成为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他们抛弃了传统大小调体系,采用无调性技法,勋伯格在二十年代系统提出了无调性作品的结构原则——“十二音体系”。

勋伯格的代表作是《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乐队而作),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受纳粹迫害的真实故事。

贝尔格(Berg)的浪漫主义气质使他在接受了十二音风格以后,还保留着某些浪漫主义传统。

他的著名歌剧《沃采克》是一部表现人性的悲剧性的作品。

威伯恩(Webern)是新维也纳乐派几位作曲家中最彻底地割断了与过去音乐精神及风格联系的一位作曲家,他把十二音规则运用得更加彻底,更理性化,因而使他的音乐语言更加抽象,带有更多的实验性。

“音色旋律”、“点描”代表作品有《五首管弦乐作品》和《交响曲》等。

预示了20世纪下半叶的“整体序列音乐”。

新古典主义(neo-classcism)音乐的观念和风格特征。

“新巴洛克主义”“纯音乐”新古典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乐坛兴起的一股音乐潮流。

新古典主义并非单纯要恢复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传统。

他们把目光投向更远的过去,提出“返回巴赫”、“新巴洛克主义运动”的口号。

对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狂热和梦想,特别是晚期浪漫派的夸张、矫饰,以及印象主义的精美和虚幻他们都感到厌烦。

他们认为瓦格纳的“综合艺术”是“对音乐的可怕的打击”,音乐应该“回到巴赫”“在听众面前保持自己的本色”——要纯音乐,而不要文学、戏剧等其他手段的依托。

西音史720世纪音乐概述

西音史720世纪音乐概述
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几乎使用了所有的传统体裁进行创作,并为差不多所有常用的乐器写出了重要作品。他钻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到巴赫的复调音乐传统,偏爱对位的织体和控制得体的不协调和声,音乐的抒情性隐含而不外露。
法国作曲家萨蒂(Erik Satie,1866—1925)是德彪西的同代人。他认为法国音乐应该是朴实、简单、自然、明确、平凡的,他的观点影响了一代法国作曲家。1920年法国记者科莱的一篇文章标题为“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其中评论了六位青年作曲家的音乐会。他们是涅格、米约、普朗克、奥里克、杜列和泰费尔。六人团作为创作团体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不同程度上受萨蒂和新古典主义影响,音乐风格发展倾向却差异很大。他们的代表性作品有米约的《巴西组曲》、奥涅格的《太平洋231号》和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乐坛时兴的一种音乐潮流。战争带来的社会、政治的剧变,心灵的创伤,引起了艺术趋向传统的回归。这是一场“返回巴赫”的“新巴洛克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仿效18世纪作曲像亨德尔、库珀兰、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等的某些风格。他们以不同于战前的方式否定着19世纪。他们极力排斥浪漫主义音乐中那种强烈的主观性,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因素作为自己艺术的准则。他们注重复调技法和18世纪音乐体裁形式的运用,在模仿过去音乐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他们努力摆脱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姻,提倡纯音乐,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
巴尔托在1911年创作的钢琴曲《猛烈的快板》中,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用敲打和捶击的方法代替钢琴传统优雅的技巧,加之二度密集音群的和弦,产生了狂暴和骇人的音响。
《月迷彼埃罗Biblioteka 是勋伯格1912年创作的独唱套曲。人们熟悉的昔日喜剧中的恋爱失败者、丑角彼埃罗,孤独病态,精神恍惚地回忆着过去。象征主义抽象的歌词,用说与唱紧密结合的“念唱”音调吟出。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

20世纪西方音乐调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个复杂而又奇特的世纪。

它既是动荡、倒退的世纪,又是繁荣、进步的世纪。

人类对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和感悟,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深刻。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大部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另类复杂的形态,二十世纪的音乐也就此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之前,音乐的结构基本采用固定通用的形式,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音的音高组织而进行发展。

按照这个特点,就可以把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按“前调性音乐”(出现在巴洛克之前)、“调性音乐”(巴洛克至浪漫主义时期)和“后调性音乐”(单一调性中心瓦解后)划分成三个时期。

因此,调性成为作曲家们创作改革的第一步,其次再追寻新的音色,节奏和旋律织体等要素。

一、半音化和声语言的发展半音化和声是在变音使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旋律中的声部进行以半音围绕为基点,其半音化的程度越高,相对于调性的离心力也就越高。

半音化和声的写作手法通常采用增加变音和弦的方法,这不仅是对传统调性的延伸,也是对和声进行的扩张,并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与冲击力。

在巴洛克时期,半音化和声的运用就已经显现。

有的作曲家在乐段或乐曲的终止处,通过经过半音的解决回到调式主音。

有的作曲家则在原有调式的基础上,临时加入半音作为变化音,导致新的音响效果建立。

这些都是在调式的基础上进行半音的运用,调式基础的半音化倾向,成为了巴洛克时期典型的半音化运用。

进入古典主义时期,半音化的运用得到了新的延伸。

由于古典主义时期器乐曲的高度发展,半音化的运用逐渐渗入到织体、节奏、和声等方面,在各式体裁的套曲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此时的半音化运用表现为不协和和弦或变音和弦的进行。

半音化的音乐形态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再局限于悲伤和哀痛,在当时的器乐曲或声乐曲中,情感表达的范围被逐渐扩大。

半音化的发展在经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洗礼后,以极具表现力的姿态呈现在浪漫主题时期。

此时音乐的调性逐渐被弱化,趋向模糊。

音乐的和声进行也朝着不断游离的方向发展,和弦间的功能关系被削弱,织体语言也更加隐蔽。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

浅谈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20世纪是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国音乐家以本国传统音乐为基础,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从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背景、代表作品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传统音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作曲家们开始尝试将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作品中,寻求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音乐逐渐兴起,成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创作趋势。

各国音乐家开始重视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探索民族音乐的特点,力求创作出具有本国独特特色的音乐作品。

二、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1. 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贝拉·巴托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民族主义音乐家之一,他对匈牙利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其中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他的《匈牙利民歌集》和《弦乐协奏曲》等作品,充分展现了匈牙利的民族音乐特色,成为匈牙利音乐的杰出代表。

2.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多次融入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元素。

尤其是他的《春之祭》和《火鸟》等作品,使俄罗斯民间音乐在世界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3.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莫扎特虽然是18世纪音乐家,但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土耳其进行曲》和《G小调第41交响曲》等作品,融入了土耳其音乐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的特色,成为了跨时代的经典之作。

三、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影响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兴起,不仅仅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音乐形式的一种挑战和创新。

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以其鲜明的本国特色、丰富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音乐语言,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试析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及其演变

试析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及其演变

试析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及其演变20世纪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音乐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钢琴音乐也不例外。

20世纪的西方钢琴音乐在风格、形式和演奏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征。

本文将试析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特征及其演变。

一、前卫主义和实验性20世纪初期,西方音乐开始出现了前卫主义和实验性的风潮。

这种风潮在20世纪钢琴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钢琴作曲家如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等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大胆地尝试了新的和前卫的音乐语言。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观念和形式结构,利用了大量的音色效果和琶音技巧,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富有现代感的作品。

例如德彪西的《月光》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肖邦变奏曲》都是钢琴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它们展现了20世纪早期钢琴音乐的前卫主义和实验性特征。

二、民族主义和民间音乐20世纪的西方音乐还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主义和民间音乐特征。

在这个时期,许多西方作曲家对民族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

例如巴托克的《匈牙利狂想曲》和德彪西的《伊比利亚组曲》等作品就充分展现了西方音乐的民族特色和风情。

在钢琴音乐方面,许多作曲家也借鉴了民间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创作出了许多极具民族风情的作品。

这些作品使得20世纪的西方钢琴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民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三、序列主义和电子音乐20世纪后期,西方音乐出现了序列主义和电子音乐的新风潮。

序列主义是一种以全音列为基础的新的音乐组织技术,它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和调性观念,使得西方音乐在旋律、和声和节奏上呈现出了全新的特征。

钢琴作曲家如韦伯恩、布列兹和斯托克豪森等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运用了序列主义的技法,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极具挑战性的作品。

而电子音乐则是20世纪后期西方音乐的另一大特色,它利用电子设备和技术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

在钢琴音乐方面,一些作曲家也开始尝试运用电子音乐技术,创作出了一些充满未来感的作品。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从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到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

这学期我对西方近代音乐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分析一下西方现代音乐的几种流派与形式。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十分复杂,一百年间,音乐思潮、作曲风格、音乐技法和表现手法变化十分迅速而频繁,日新月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化和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随之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风格一样,主要表现倏忽朦胧的主观现象,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闪烁的气氛和色彩。

创作手法上打破了完整的旋律和曲式,配乐上和声纤细柔和,展现给人一幅模糊的、色彩捉摸不定的音画,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

如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的主旋律就奠定了全曲田园风的基调,柔和的音色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梦一般的世界。

如果说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那么,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就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音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个现代流派,同样是由绘画、诗歌领域扩展到了音乐领域。

印象主义常常以大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体验。

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作品强调夸张手法的应用,表现内心强烈的感受,通过梦境象征的手法来释放出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并广泛性地运用无调性的作曲技法,作品极富表现力,如勋伯格的《乐迷披埃罗》。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诞生了新古典主义乐派。

它强调艺术整体各方面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

提倡纯音乐,使听众集中精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

代表人物有著名的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时,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古典音乐进行改造。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20世纪是西方音乐历史上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一个时期,包括许多新的音乐流派和风格的出现,也开始探索各种新的音乐技术和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一些重要的创作和表演者和他们的作品。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开始经历一个重要的变革,这个时期被称为现代主义音乐,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古典音乐的风格和创作模式。

这一时期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了各种新的技术和手段,如序列技术、直接钢琴、电子乐器和随机音乐等,这些新的技术和手段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可能性。

20世纪初,阿诺德·勋伯格创作了一部混合儿童合唱、头声和管弦乐的歌剧《海盗》,被视为现代主义音乐的开始。

在他随后的作品中,他运用序列技术和其他创新手段,如《五首管弦乐奏鸣曲》和《瑰宝内的瑰宝》等,使他成为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人物。

此时期还出现了其他重要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斯特拉夫斯基、肖邦、拉威尔、巴托克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音乐的像样。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爵士音乐兴起,为一位名叫路易斯·阿姆斯朗的音乐家所代表。

他具有宏伟的人物和优美的音乐作品,如《夏威夷音乐》、《老同志》、《卖花的小姐》等。

他的音乐风格与前面所提到的现代主义音乐大相径庭,展现出了新的音乐形式和创作模式。

在他之后,纪录艺人和爵士音乐家如比莉·海曼、艾拉·菲茨杰拉德、弗兰克·达贝勒等人相继出现,以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和突破性的摇摆乐曲表达了这一音乐风格的特征。

西方另一大流派则是摇滚音乐,起初是由黑人爵士音乐演变而来的,逐渐在青年之间流行开来。

这一时期的创作和表演者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披头士乐队。

他们的音乐风格突破了以往的传统,仅限于乐器、和弦和节奏的现有界限,将自身的曲式和张力赋予了歌曲里的每个音符。

他们获得了全球性的声望和各种荣誉,如《没人比你更好》、《樱花草载着我回家》和《黄色潜水艇》等成为摇滚音乐的经典之作。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NOTES (1)西方音乐史纲‎1、西方音乐是一‎个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

2、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散(地域散点移动‎)而有序(时间发展连续‎)、乐以表情3、七个阶段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BCE11-BC5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表情克制‎含蓄感伤塞吉洛斯的墓‎志铭(BC1)生便乐之,遇事莫怨人生苦短时运自转as long as you live,be lighth‎e arted‎.let nothin‎g troubl‎e you.life is only too short,and time takes its roll.②中世纪时期BCE5-BC15 法国神权时代教会音乐音乐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分为圣乐与俗‎乐office‎+mass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唱经歌集》单声古谱发展‎为复调多声部‎单声圣咏:《慈悲经》奥尔加农(最晚在BC9‎)表情肃穆排斥‎激情男声咏唱‎③文艺复兴时期‎BC16-BC17 意大利原为复古,实际弘扬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反对神权文化‎表情愈发鲜明‎多声音乐成主‎流器乐发展④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德奥神权过渡到君‎权声乐器乐并驾‎齐驱复调大发展歌剧出现主旋律清晰表情更加丰富‎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茜》晚期三杰巴赫(德)亨德尔德维瓦尔第意⑤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奥地利维也纳‎君权过渡到人‎权克制的激情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感官愉悦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贝多芬莫扎特⑥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整个欧洲感性理性双重‎特点泛欧洲浪漫主‎义风潮抒情激情奔放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后期世纪末风‎潮德彪西转型施特劳斯马勒结束浪漫‎主义开始表现‎主义)⑦二十世纪1900至今‎美国纽约古典流行民间电影电子1945年为‎界现代后现代结合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4、20世纪西方‎音乐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百‎年,一方面这一百‎年是西方音乐‎进程的阶段成‎果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百年的价值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积累和‎体现。

我眼中的20世纪音乐

我眼中的20世纪音乐

我眼中的20世纪音乐20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巨变的一个时代,作曲家不在对瓦格纳的无终旋律顶礼膜拜,不在为贝多芬的曲式结构所束缚,更加放弃了浪漫主义以来如歌的旋律,这些变化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音乐史终于迎来了一个“我行我素”的时代。

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因为其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对西方以后出现的各种流派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的目标是力图将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早期的音乐和20世纪新的创作技法结合起来,建立自己的风格体系。

它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在情感表现方面,它追求适度、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通的感情,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的、象浪漫主义那种过浓的感情;在形式和结构方面,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代替和弦织体;提倡“纯音乐”,尽量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

这些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大致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的音乐特征概貌。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俄罗斯时期的成熟代表作,其余的两部代表作为《火鸟》和《彼得鲁什卡》。

如果说《火鸟》和《彼得鲁什卡》让人们知道了谁是斯特拉文斯基,那么《春之祭》就是让斯特拉文斯基成为一流作曲家的直接驱动力。

1913年的首演后,出现了音乐史上罕见的骚乱,一派是攻击斯特拉文斯基的,因为《春之祭》刺耳的音响、不谐和的和弦、粗暴的节奏等等,是对传统音乐的颠覆。

而另一派是赞扬斯特拉文斯基的,为他奇特的、新颖的创作手法所吸引,这些都说明了这部作品在上演之初的巨大争议性。

然而,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时,会发现它终于闪烁出自己的光芒,成了20世纪音乐的典范。

这部作品共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大地的仪式。

第二部分,祭献。

两个部分衔接的很紧,更加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品的主要主题首先在一个由立陶宛民歌改编的旋律上出现,神秘而孤独。

随后,其他乐器做对答,表现了北国大自然的广袤无垠。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

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是20世纪音乐史上的一种重要音乐潮流,它在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壮大,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表现主义音乐以其复杂的和声,激烈的旋律和情感表达而著称,其音乐语言在当时是极具挑战性的。

本文将从表现主义音乐的概念和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

一、概念和特点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的强烈性。

表现主义音乐对情感的表达非常直接和强烈,它强调通过音乐来传递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2. 和声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表现主义音乐在和声上往往是复杂而不稳定的,它强调对和声的自由运用和改变,以达到情感上的表达。

3. 对乐器和音色的多样性。

表现主义音乐倡导对乐器和音色的多样性运用,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

4. 对节奏的变化和处理。

表现主义音乐在节奏上常常采用不规则的变化和处理手法,以反映内心的不安和混乱。

5. 对形式的突破和创新。

表现主义音乐常常对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突破和创新,其音乐形式常常具有自由性和不规则性。

二、代表作品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在后来的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主义作品之一。

它的音乐语言复杂而激烈,旋律和和声的处理都展现出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

2. 贝尔格的《维特·沃夫冈》。

这部作品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音乐语言非常新颖和富有挑战性,对和声和音色的运用都显示出了表现主义的特点。

3. 韦伯恩的《3部交响曲》。

这部作品以其极具表现力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被认为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以上这些作品都展示出了表现主义音乐的特点,它们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成为了20世纪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影响和意义20世纪表现主义音乐对后来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20世纪外国著名歌曲1000首

20世纪外国著名歌曲1000首

20世纪外国著名歌曲1000首:音乐里的经典历史20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

这些歌曲不仅仅是音乐,它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20世纪外国著名歌曲1000首。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使用新的技术录制音乐,这也催生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流派。

比如,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

1920年代,爵士乐变得越来越流行,这也带来了狂欢的时代。

代表作品有《唐尼表演艺术家》、《纽约的租界》等。

而布鲁斯音乐则深受黑人的喜爱,代表作品有《卡门》、《烟斗布鲁斯》等。

到了1930年代,大萧条的出现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格局。

音乐也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和重情感风格。

代表作品有《过去和现在的爱情故事》、《当我回家》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音乐也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慰籍和希望。

代表作品有《我们彼此相爱》、《深蓝色的夜》、《魅力的荷兰人》等。

而迪斯科音乐则成为了70年代的代表音乐,代表作品有《星际漫步》、《向左向右》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乐发展的同时,各种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涌现。

比如摇滚乐、流行音乐、嘻哈音乐等。

代表作品有《恭喜发财》、《披头士乐队》的多首歌曲、《好莱坞学院》等。

除了音乐风格和流派的变化,音乐中也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的变化。

比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期间,许多歌曲也反映了黑人的处境和呼吁平权。

代表作品有《像一座桥》、《走在革命的前列》等。

而在越南战争期间,反战主题的歌曲也层出不穷,代表作品有《天竺鼠合唱团》、《反抗歌》等。

总的来说,20世纪外国著名歌曲1000首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反映了文化、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变化,同时也传达了音乐家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音乐作品也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对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的音乐特点印象主义音乐反映的是绘画上的一种主张,表达了直接感受的事物印象的真实再现,注重色彩及光线的描写,尽量捕捉事物一瞬间的活动情景,不为任何形式所拘束。

它的音乐给人捉摸不定的、闪烁的图画性质,常用色彩来代替音乐内容。

印象主义音乐在20世纪头三十年极为流行,形成一个国际性的乐派,对欧美各国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接连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动荡和破坏。

成千上万的人民在经受战争的创伤后,急切地要求重建和变革社会秩序,他们摈弃老的传统,发展新的思想,探寻新的出路。

战后社会的振兴、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的猛增和广播、唱片、电视的普及,促使音乐的国界逐渐被打破,为音乐与科技的结合开辟了新的领域。

这样就形成了整个20世纪的西方音乐集多种流派、风格、手法为一体,各种音乐现象并存的复杂多样化局面。

除了法国音乐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外,还有以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为首的后期浪漫主义,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的民族主义,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表现主义,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西德斯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美国音乐家凯奇的偶然音乐,捷克作曲家哈巴的微分音乐等等。

另外,爵士音乐、流行歌曲等也是20世纪音乐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音乐总的特点为:1.节奏上的复杂性节奏摆脱二拍、三拍、四拍的有重音的格律式标准,代替以不对称的,以奇数为基础的节拍,如五拍、七拍、十一拍、十三拍。

在吸取亚洲、非洲节奏的复杂性与灵活性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几种节奏型,造成紧张的、具有强大力度的、爆炸的基本节奏和效果。

2、和声上的不协和性打破以三度为基础的和弦构成方法,改用二度、四度、五度为基础,制造一种刺激音响。

由六、七个音组成“摩天大楼”式的复和弦,如1-3-5-7-9-13-15,加强了音乐的紧张度。

3、调中心的模糊性无调性,废除主音,把十二音作为同等重要的音来对待,排列成十二音音列,形成十二音法。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现代音乐代表人物无调性atonality现代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之一。

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由19世纪后期音乐中变音体系的极度发展、调性的频繁变化、和弦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功能联系的消失等因素而逐步形成。

它的特点为无中心音或中心和弦,无调号,无调式特性,半音阶的各音均可自由应用,尽可能不采用传统的和弦结构,避免能产生调性作用的和声进行。

与此有关的是旋律、和声、曲式、节奏与音乐构成方法均与传统有极大的差异。

由于无调性音乐乃逐步形成,因此,调性模糊的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在感觉上常无明确的界限。

2由来无调性一词最初用以形容A.勋伯格作品中开始完全脱离传统的作品(自作品10号《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最后乐章起至作品22号,均属这一类型)及其学生A.贝格、A.von韦贝恩等同类作品的特性。

现代一般通用的无调性一词,并不局限于勋伯格等作品的特性,而是所有具备无调性音乐特点的一种现代音乐类型的总称。

无调性音乐与勋伯格在1920年后开始应用的十二音技法(亦称十二音序列音乐)不同,一般的无调性音乐并不根据某种特定的音列构成。

而十二音序列音乐则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调性的残存影响和中心音的作用,根据特定要求将半音阶的12个音,编排成序列原型进行创作,是一种有特定含义的无调性音乐。

总体特征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出现了众多流派。

总体特征上可以分为5个方面:1 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 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2 节奏、节拍上:节奏是传统音乐的骨架,而且组织严格;而现代音乐则是节奏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节奏,还有的是“唯节奏”3 和声上:传统音乐以和谐为美,以三和弦为基础;而现代音乐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4 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也就失去了调式调性的意义。

5 配器上:传统音乐将各组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而现代音乐则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2 0 世纪是音乐多元风格并存的时期,不以全面概括,那些非传统手法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等,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要素,是和传统音乐的彻底决裂,因此对这些音乐不能用传统概念来解释,只有通过音响逐步感受,认识它。

2 0 世纪的新潮音乐的生命力是无可置疑的,他不是对调性音乐的否定和取代,而是对调性音乐的补充和扩展,同时也是对新音乐语言的探索。

这段时间读milo word写的《西方音乐史纲》,讲到二十世纪的西方音乐时分为1945年之前和1945年之后。

这样的分法在国际上都是取得一定的共识,无论是从宏观的文化史的角度,还是从微观的音乐创作个例的分析,都是可圈可点。

从一本教科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划分有利于学生能够迅速展开阅读,使头脑中对20世纪音乐纷繁复杂的情况有大致的印象。

在国内,如钟子林先生写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一书,也采用了这种分法,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统一教材,学习20世纪西方音乐之必读。

但读了这本玛丽-克莱尔. 缪萨的《二十世纪音乐》,感觉却如春风扑面而来,——看惯了教科书式的普适性读物,单是读玛丽这本书的目录就已有颇多乐趣: 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是否是维也纳乐派所独有的?二十年代的音乐是否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征?音乐家与其他创作者直接按是否存在特殊关系?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身上能否看出一种对音乐进行反思和扩展的渴望?埃德加. 瓦雷兹在寻找新的“声音世界”的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之间存在历史性差别么? 新素材意味着什么?流派这一概念是否还有意义? ……再翻开德国人写的20世纪西方音乐,同样只字未提二次大战。

忽然想起一句话:历史是经过人们选择的。

同样的音乐历史,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选择。

Milo Word 在讲述二十世纪音乐的第八、九两章开篇之初,都详细分析了当时的一系列的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政治权力的更替、工业革命的影响、电子技术的流行、新兴文化思想的潮水等等;二次大战对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二次大战之前的音乐家们寻求突破是基于对十九世纪以及之前的音乐语言与形式的扩展与反思,那么二次大战之后的音乐家已经将这种反思内化为一种思考方式,因为这种思考的热情太过强烈而要求不得不突破音乐本身的维度扩大到与音乐相关的各个层面,即不仅仅限于音乐语言如调式、调性、节奏、音色、和弦本身,而是扩大到创作者与聆听者的关系互动、乐音与噪音的界限、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借鉴以及由音乐阐发的哲学思考等等。

而这所有的一切莫不与当时外部大环境的剧烈变化息息相关,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实现前所未有的电子音响提供条件。

然而,稍加留心便会发现,由于二次大战之后一大批如勋伯格、梅西安、莱博维茨这样的音乐家从欧洲迁到美国,他们个人的创作是自成脉络的,只是因为在美国的聚首才显得美国在20世纪的创作地位那么的突出。

对于欧洲来讲,音乐家寻求的是对自己传统的突破,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迫切渴求的是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

以1945年之后的序列音乐为例,梅西安得作品《时值与力度》(1949年)在序列音乐响全面序列音乐过渡的时期起到关键性作用,他将音乐中的各个要素看为各种参数,像个数学家那样对每个参数作出全方面的试验,这对斯托克豪森和布列兹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4年布列兹创作了《无主之锤》,秉承他认为“结构在作曲之前,音乐是对素材的整编”的思想,大量使用具有不同结构的音列;斯托克豪森的创作更是突破了严格的序列主义的规则,创作出《泽特玛斯》(1955-1956)以及《克拉维耶斯图克IX》(1962)。

至此,序列音乐已经与20年代以勋伯格和他的两名学生为代表的十二音体系明显区分开来,序列主义音乐突破了十二音体系只涉及到音高的限制,将对半音阶的运用扩展到节奏、力度、音色等各个方面(以梅西安为代表),继而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由这个思维方式产生出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扩充的音乐世界。

如果将音乐分为45年之前和45年之后,我们会说序列音乐是对十二音体系的反抗;但如果暂时将45年这个分界放到一边,我们会发现序列音乐其实是十二音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举一个例子,是关于45年之后的偶然音乐和电子音乐,大家都会第一个想到约翰. 凯奇1940年创作的预置钢琴作品《酒神巴卡诺》,以及他对“生活就是音乐”的理念,在他看来,生活和音乐密不可分,偶然性填充了生活和音乐之间的空隙。

而早在1911年5月11日,音乐家芭比啦. 普拉台就在米兰发表了名为《未来派音乐家宣言》的文章,虽然“未来派”和“偶然性”在称谓上不同,但这份宣言的确启发了弃画从乐的音乐家吕索罗的思想,他提出“声音的艺术”这一说,引导人们去倾听和发现我们身边长期被忽略的声音世界,那里既有大自然的回响,也有城市中机器的喧嚣,吕索罗甚至着手制作特殊乐器,创作了《一个首都的苏醒》、《汽车与飞机的聚会》、《在俱乐部露台上的晚餐》等这几首曲子;1923-1927年间,吕索罗用衣架竖式钢琴和若干音效器制成了“和谐音响器”,这所有的一切从今天看来似乎是幼稚的,技术似乎是有限和落后的,但思想却是相当超前的,如今的电子音乐不就是这种尝试在新兴技术下的延续么?当五十年代人们发现了吕索罗的重要性之后所做的种种尝试,几乎都没有脱离这种跨艺术领域的、发觉不同音效的思想范畴。

且不考证约翰凯奇等人是否受其影响,我们也很难在谈论形态各异的现代音乐的同时不提吕索罗的名字。

还是那句话,历史不是割裂的。

因此,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截然按照两分法区分20世纪的音乐,尤其是面对作品和流派的时候,是否可以从“调性”这一影响音乐整体风格的关键性因素入手来划分?中文中说的“无调性”其实是不得已而翻译之,其真正的特征是:是古典音阶的倾向性不再明显,有利于发挥半音阶的整体效果;拒绝使用功能和弦;抛弃使用调性中心和转调,从而从不协和和弦中解脱出来。

代表作是选伯格的《三首钢琴曲》(op。

11,1909年)、《月光下的彼埃罗》(op。

21,1912年),以及韦伯恩创作了用管弦四重奏演奏的《六首钢琴小曲》(op。

9,1913年)等等;到了1923年,勋伯格第一次将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式用到创作中,写出了《华尔兹》(《钢琴组曲》中的第五首),以及著名歌剧《从今天到明天》,都严使用了十二音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