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玉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提纲青铜器与甲骨文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打制石器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磨制石器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青铜器青铜时代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3)代表:○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3利簋[guǐ]○2、制作工艺高超:(1)成分:铜锡、铅;(2)方法:泥范铸造法二、甲骨文记事:1.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发现意义:(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名称春秋时间前770——476年前475——前221年历史特征奴隶制瓦解: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社会特点?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战国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鲁教版初一上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1、时间:距今_____万年2、地点:云南省_______3、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三、北京人。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北京西南__________的山洞里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1、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
2、北京人过_______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四、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距今约______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______和________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_______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______结合起来的氏族。
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___________(打制石器就是旧石器)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_____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取火方式:北京人使用__________,山顶洞人人工取火。
④、观念上: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
⑤、北京人过________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原始居民时间:距今约___________ 地点:长江流域____________生产生活情况:1、种植_________饲养家畜。
2、磨制石器用________耕地。
3、居住_________房屋,挖水井。
4、制造陶器玉器等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时间:距今约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产生活情况: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_________耕地,石刀收割庄稼。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新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了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的革命斗争。
内容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本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主义革命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系统地掌握新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同时,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新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主义革命的主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主义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新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对比法:引导学生对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新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事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唱祖国》等歌曲,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新主义革命的主要事件,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鲁教版七上历史知识点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列强为了
,扩大侵略权益。
起止时间:
年——
年
侵略国家:
和
发动,
和
是帮凶。
结果:①
年,
联军火烧
。
②
强迫清政府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
多万平方千米,其中,《
》割地最多,割地范围
是:
; 《北京条约》割占
范围是中国
以东,包括
在内。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间: 代表:
年;地点 、
,后转移到浙江嘉兴____ _一只游船上进行。
、
等 13 人。
意①义通:过这党是的中纲国领历,史确上定党的奋斗目的标大是事推。翻从资此产,阶中级国政革权命,建面立貌无产阶级 。
内
专政,实现 ②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
。
容 ③ 选举
为党的中央局书记。
知识 迁移: 陈独秀的主要革命活动? 1)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陈独秀与李大钊一起领导五四爱国运动。 3)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改编为中国 工农红军 第 军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
,创建
、
建立
的开始。
知识迁移:毛泽东的主要革命活动?
1)1921 年 7 月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
2)1927 年 9 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1928 年 4 月,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5 年 1 月,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鲁教版复习巩固九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鲁教版复习巩固九第1题【单选题】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够看出( )A、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B、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C、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洋务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从此敢有帝制自为着,天下共击之。
”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帝制B、建立了中华民国C、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①维新思想——百日维新②三民主义——五四运动③“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建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毛泽东曾经说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下列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B、都大力主张“实业救国”C、都为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D、都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
他的主张在当时思想界引发极大轰动。
这是因为他提倡( )A、废除君主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发动革命【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请将下列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国民党在屠杀大量的共产党员②日本企业家在中国开设工厂③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④北京高师被捕的学生返回校园。
鲁教版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古代人类知识点:(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2)人类进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
(3)人类进化中重要的一步:学会使用火。
(4)使用火的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5)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一.元谋人地点:山西省元谋县。
距今:一百七十万年。
技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提纲史 陈诺\编中国古代史二.北京人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
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特征:①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②能够制造可使用工具,可以使用火,并且会保存火种。
③过群居生活,组成早期原始社会。
三.山顶洞人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距今:三万年。
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技能:①使用打制石器。
②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③采集、狩猎、捕鱼。
④用骨针缝制衣服。
⑤死后要埋葬。
⑥过氏族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氏族:距今:七千年。
地域: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房屋:干栏式房屋。
粮食:水稻。
能力: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二.半坡氏族:距今:五六千年。
地域:黄河流域。
工具:普遍适用磨制石器、木制耒耜、石刀、骨制箭头、渔叉、渔钩。
房屋:半地穴式房屋。
粮食:主食:粟;副食:鱼、肉、蔬菜。
能力:打猎、捕鱼、纺线、织布、制衣、烧制彩陶。
三.大汶口氏族距今:四五千年。
地域:山东大汶口。
主要成就与特色:①磨制石镰、石锄。
②黑陶、白陶。
③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导致原始社会最终解体,奴隶社会开始走进历史舞台。
(贫富分化出现的原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华夏之祖一.炎黄战蚩尤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地域: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人物:黄帝(轩辕)、炎帝、蚩尤。
战役:涿鹿之战。
族群:华夏族(由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共同组成并经过长期发展)。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都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章节的内容,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难点: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近代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鲁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鲁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
第1课鸦片战争一、知识结构:1、时间:1840.6—1842.82、侵略者:英国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二、重点内容提要: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⑴时间:1842年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知识结构:1、时间:1856.10—1860.10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二、重点内容提要:★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
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
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
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学问点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
假如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须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七年级历史的学问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学问点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确定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分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4、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确定作用。
P25、北京人运用自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驾驭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运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其次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觉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特别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旺盛,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绚丽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课件

禹 汤
桀 纣
周幽王
西周 东周
二、夏商周的政治 1、夏朝第二代国王 启 ,从此,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世袭制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标志 着 早期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镐京 洛
列举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国君、内容、意义。 1.这次改革是什么性质的改革?从哪一内容能够证明? 2.哪一措施触犯了大贵族的利益?
3.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什么样的人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2课 原始 居民 距今 时间 活动 区域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 原始农耕 (工具、作物) 饲养业 原始 手工业
河姆渡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原始居民
磨制石器、耒耜 饲养家畜 玉器、 种植水稻 原始乐 干栏式房屋 水井 器 彩陶
半坡原 始居民
磨制石器、耒耜 饲养猪. 狗 约五六 陕西西安 粟 等动物 千年 (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子
周武王 周平王
3、 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在 牧野之战 战役大败商军,商朝灭亡。 4、西周: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 巩固统治
(2)分封制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 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 (3)分封的作用: 盛的国家。
第6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商朝 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 造型奇特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 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的独特的青铜文化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瓷器 的国家。 三星堆文化
五四制鲁教版初一上历史复习

第17、18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 西汉 早期已出现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宦官 蔡伦 改进造 纸术,发明了优质价廉的“ 蔡侯纸 ”。 2.成书于东汉的《 九章算术 》,总结了 春秋战国 以来的数学成就, 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东汉科学家 张衡 发明的 地动仪 ,是世界 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3.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有 华佗 和 张仲景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 醉药剂“ 麻沸散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编制了医学体操 “ 五禽戏 ”,能强身健体。东汉张仲景写成《 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 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疗原则,后世尊称他为“ 医圣 ”。 4.佛教起源于 古印度 , 西汉 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 明帝 时, 有的地方兴建起佛寺。 道教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 时期在 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 张陵 ,尊 老子 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它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逐渐传播开来,对我国文化也 有深远影响。 5. 司马迁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的 《 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通史,记述了从 黄帝 到 汉武帝 时 期的史事,书中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大胆的评论了汉 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 史书的典范,这部书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6.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第16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两汉时,人们把现今甘肃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也就 是今天 新疆 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招募使 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 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毅 然应募。公元前 138 年和公元前 119 年, 张骞 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 丝绸之路 。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 西域都护 ,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 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2.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 河 西走廊 、今 新疆 ,运往 西亚 ,再转运到欧洲,这就 是历史上著名的 丝绸之路 。 3.东汉初年,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 府派 班超 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曾经派 甘英 出使 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 的首次直接交往。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解放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分析战争进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和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掌握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战争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战争进程、英雄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相关内容。
2.多媒体课件:战争场景、英雄人物图片、战役地图等。
3.教学资源:相关历史文献、视频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进程、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复习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复习教学设计的教材内容包含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丰富历史。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四大发明、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辉煌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科学技术发明和思想文化流派的了解存在模糊之处,需要通过复习教学来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关联性、影响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提高历史知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联性、影响以及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科学技术发明和思想文化流派,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科学技术发明和思想文化流派的特点和差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单元复习课件

整理笔记
将本单元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 ,有助于巩固记忆和理解。
多做练习
通过做习题和模拟试卷,检验 自己的掌握程度,并针对薄弱
环节进行强化。
讨论交流
与同学、老师或家长讨论本单 元内容,通过交流加深理解。
学习方法建议
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 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培
养自主学习能力。
单元目标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 事件的时间、背景、内容 和影响。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改革事件的原因、 过程和结果,培养历史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于社会发展的 重要性,培养改革创新的 精神。
单元内容概览
•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分别是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 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每课内容包括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等。
03
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起因分析
历史事件的起因往往复杂且多变,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 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 ,其起因不仅与英国的对华贸易逆差有关,还涉及到国际政 治格局的变动。
影响探讨
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深远且多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政治 、经济产生影响,还可能对后世产生连锁反应。例如,法国 大革命不仅改变了法国的政治格局,也对全球民主运动产生 了重要影响。
难点一: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事件间联系
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例如,一战和二 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一战的结束方式决定了二战的爆发。
综合分析
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时,需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 析。例如,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关系 等多个因素。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复习课学案鲁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复习课学案鲁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复习课学案鲁教版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为: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三、讲授新课: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
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 1、开始标志:(湖北)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 日,派别:革命党 • 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 3、结果: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 革命的意义)。 • 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任务。 • 4、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就叫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1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游行,6月 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 斗争,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到了巨大作用,这是我国工人阶级第 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我国的历史舞台。 3、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4、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 德和约上签字。 5、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 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 •
• •
第3课 收复新疆
一、阿古柏侵占新疆 1、1865年,中亚浩罕国的陆军司令阿古柏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侵占新疆。
2、俄国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李鸿章强调东南海防重要,主张放弃西北塞防;左宗棠认为海防塞防并重, 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清军兵分三路挺进 新疆,并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 3、19世纪80年代,中国在另外割地并赔款后,从俄国手中收回伊犁。 4、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收复新疆的原因:①是正义之战得到了人民的支持;②策略方法正确。 (3)左宗棠的个人才能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目的(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1894年—1895年。 3、重要战役:黄海大战,邓世昌牺牲(“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 威。”)。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双方代表: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5、《马关条约》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 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 6、性质: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五四运动中哪个口号最能体现其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外争国 权,内惩国贼 8、提出惩办的卖国贼:曹汝霖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 代表:毛泽东等13人 2、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 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 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 为中央局书记。 3、中国共产党性质: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 华民族的利益。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 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 洋务运动
•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 外交困。 • 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世纪60年 代—90年代。 • 3、代表人物:中央有奕䜣,地方有曾 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4、指导思想:师夷长技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的统治。
• 5、洋务运动的内容 •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民用工业。(如: 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等) • (3)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 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 5、洋务运动的评价。 •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 来。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 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6、洋务运动的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或地主阶级 的自救运动)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指:英、法、俄、美、日、德、 意、奥)
• 1、导火线: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2、开始时间:1900年。(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两次攻入北京的战 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3、义和团在廊坊等地,沉重打击了由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 4、结果:1901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5、条约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 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 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 民巷为使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影响: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 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探究活动
•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新 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 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作为 最高军事和行政机构,管理新疆事务。 • 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驻扎军队,设 置哨所,管理新疆事务;乾隆帝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 • 1、背景:191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 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 2、斗争矛头:尊孔复古的逆流 • 3、开始的时间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 4、主要阵地:《新青年》 • 5、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照片) • 6、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 7、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 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 三国:吴国船队派船队到达夷洲; • 元朝:加强对琉球管辖; • 清朝: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1683年,清 军进驻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为什么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密切了 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 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 政区; • 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规定历世达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军务;达赖、班禅的 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 5、《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成了帝 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反帝活动 清政府在反侵略过程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落后 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 的进一步发展。 帝国主义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 列强与清政府的关系:对抗——勾结(镇压太平天 国运动)——工具(《辛丑条约》签订)
第9课 辛亥革命(1911年) •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 2、1905年孙中山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大大推 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的机关 刊物:《民报》,革命纲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废除 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后来孙中 山又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推翻清政府 的统治)“民权”(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民生”(改革土地制度)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8课 戊戌变法
• 公车上书——中国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发起了公 车上书,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揭开了我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 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之后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政治 团体形成了。 •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 1、时间:1898年。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 2、戊戌变法的内容: •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 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清朝的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 光绪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根本原因),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 4、甘愿为变法牺牲的是———谭嗣同 •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 5、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 习PPT
莱芜市市实验学校 初二· 一班 陈铭玉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 时间:1839年6月3日 地点:广州虎门海滩 皇帝:道光 • 1、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从中牟取暴利。 (理解即可) • 2、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 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削弱中国的军事 力量;腐蚀清政府政府机构等(至少能说出一条) • 3、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 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 族英雄。
• • • • • •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列强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 2、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侵略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4、罪行: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 方千米。(《瑷珲条约》割占领土面积最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 称太平军。 改南京为天京作为都城。 2、为了镇压太平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在青浦,李 秀成率领太平军打败洋枪队。在慈溪,太平军又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