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范本)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f1e6960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5.png)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篇一:201X年单病种质量控制总结岳池县人民医院 201X年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总结为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院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的要求我院制定了《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各科室根据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现将201X年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总结果如下:一、纳入单病种控制情况 1、急性心肌梗死(内一科) 17例2、心力衰竭(内一科) 0例3、脑梗死(内一科) 29 例4、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内二科)56例5、髋关节置换术(骨科)63例6、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儿科) 65例7、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1074例二、每季度质量控制情况【内一科】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一)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除外);(二)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床旁左心室功能评价2例;(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溶栓和PCI治疗我院均无条件未实施。
(四)病人到达医院后心动过缓立即使用β-受体阻滞剂15例(有禁忌者除外);(五)住院期间使用、ACEI/ARB、他汀类药物15例;(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AC EI/ARB、他汀类药物17例;(七)病人接受血脂评价与管理:饮食控制、检验、调脂和危险因素控制17例;(八)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提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17例;(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合理(9天)(7249.78元);(十)患者对服务评价均为满意。
心力衰竭0例脑梗死29例(一)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神经功能缺失评估及C T等检查29例;(二)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29例;(三)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吞咽困难评价29例;(四)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7例;(五)住院期间接受血管功能评价;(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29例;(七)病人接受血脂评价与管理:饮食控制、检验、调脂和危险因素控制;(八)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提供的脑梗死的健康教育;(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合理(15天);(十)患者对服务评价均为满意。
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本
![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本](https://img.taocdn.com/s3/m/fe07a55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1.png)
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本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制度规定了医院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的规范,适用于医院各科室。
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包括《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与评审细则》、《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3.0版》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本制度中还定义了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的概念,强调了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以及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的重要性。
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和单病种需要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4 在院长和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工作的管理和督导。
医院成立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小组和指导小组。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指导小组负责对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个案管理员和主管医师主要负责实施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评价和分析实施过程的效果。
医务部负责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工作,负责相关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信息的分析和反馈。
4.5 质量控制、评估和改进4.5.1 临床路径质控流程4.5.1.1 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4.5.1.1.1 选择本地区常见的病种和多发病,以及覆盖率较大的病种。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参照卫生部已经制定的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选择最能代表临床科室医疗特色的病种,并能对应一个明确的ICD-10编码或一定的编码范围。
4.5.1.1.2 纳入与排除标准:诊断明确;没有其他明显的合并症;初步判断可以按照路径管理正常进行;可以合并其他疾病,但不影响路径正常进行或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
4.5.1.2 实施过程控制和变异分析:各临床科室确定的临床路径病种,凡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必须进入路径并向患者告知征求同意。
2016年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制度(20)0428
![2016年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制度(20)0428](https://img.taocdn.com/s3/m/9c73fbc85022aaea998f0fd2.png)
20、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制度(2016年3月制订)(医院制度汇编)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二、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要求和《湖南省二级医疗机构评审标准》(2012年版、2015年版)条款要求,为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改进医疗服务水平,本院开展了6个单病种质量管理相关工作。
现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与我院临床实际情况,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一、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或指导评价小组),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其三级管理组织成员与临床路径管理相关组织一致。
单病种质量管理具体实施工作是在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指导评价小组的指导下,由相关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具体实施,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二、各科室单病种质量管理出院病历实行病案首页的计算机管理,严格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单病种质量控制的通知要求,对公布的6个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开展特定监控(在医院信息化管理软件尚未建成之前,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控暂行人工统计)。
三、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要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登记簿,记录患者进入或离开管理的相关住院信息。
四、开展单病种质量综合管理考核与督查,相关控制指标:(一)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二)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同病种一周内再住院率;(三)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四)常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五、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一)严格执行专科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二)坚持三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三)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四)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五)使用适宜技术,合理检查,提高诊疗水平;(六)调查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六、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或指导评价小组)组长由业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质管部主任担任,成员由医务部、质管部、护理部、院感科、药剂科、医保办、医技功能科室、信息统计与病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组成。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0e932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f.png)
2.科室对临床路径及单病种开展质量监控。
3.质量考核与督查的控制指标:(1)诊断质量指标。
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先后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15 日内再住院率。
(3)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
(4)常用指标。
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4.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1)严格执行专科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
(2)坚持三级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3)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4)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5)使用适宜技术,合理检查,提高诊疗水平。
(6) 调整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5.由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定期检查临床路径径及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和考评奖惩。
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控制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执行。
6.质量控制实行“检查、备案和督查”制度。
每月、每季度按医院质控要求填报月报表及季度报表,每月定期开展质量控制活动进行质控督查、整改。
第二篇: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一、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小组,承担医院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
二、指定专人负责单病种资料采集、整理工作。
三、按季度对单病种质量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和信息反馈。
四、按季度对单病种质量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浮现缺陷的科室或者个人要求限期整改。
五、定期进行单病种质量控制会议。
六、按照部、厅相关政策、文件对临床路径进行修订,切实贯彻政策精神,提高单病种质量控制水平。
七、认真听取医保、新农合部门对医院单病种质量评价,针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篇:单病种质量管理和费用控制(省必修)项目编号:xx-16-01-005 项目名称:单病种质量管理和费用控制(省必修) dbbdda1.北京全市实施的9 个单病种管理不包括(单选题)a 、急性阑尾炎、b、白内障c、胆结石d、肾结石2.欧洲医疗保险的起始时间(单选题)a 、1921 年b 、1922 年c 、1923 年d 、1924 年3.目前国际上实行的医疗服务收费的主要方式不包括(单选题)a、按服务项目收费b、按医院级别收费c、按住院床日收费d、按单病例收费e、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定额(drgs)收费4.关于单病种管理办法的排除条件以下哪项描述不正确(单选题)a、一个年度内医疗费用超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最高支付数额的参保人员。
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
![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36d399437c1cfad6195fa7f5.png)
100%新生儿患者总住院死亡 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人数 同期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和提高医 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 的指示精神【卫办医政函〔2011〕54号】,开展单病种质量 管理控制工作,我院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 指标,使单病种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主要分 6类:住院死亡类指标、重返类指标、医院感染类指标、手术并发症类指标、患 者安全类指标、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
分别具体为:一、住院死亡类指标(一)住院总死亡率表达方式:(二)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1.新生儿患者总住院死亡率表达方式:住院总死亡率 住院总死亡患者人数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2.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表达方式:100%100%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 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患者住院死亡人数住院死亡率(三)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1.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 二 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100% 2.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表达方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 住院死亡率 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 死亡人数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100%3.手术并发症患者住院死亡率表达方式:手术并发症患者 住院死亡率 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 ’100%同期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手术患者出院人次二、重返类指标(一)住院患者出院 31天内再住院率1.住院患者出院当天再住院率表达方式: 同期发生医院感染的 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100%。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1135b3287c24028915fc39a.png)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卫生部卫医发(2008)27号(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年版)》的通知)、28号(卫生部关于印发《2008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中,将开展“单病种质量监控管理”列入医院管理年重点工作。
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政司的指导和支持下,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编写《单病种质量手册》1.0 版。
本书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的模式与理念,结合近年组织对医院定期检查积累的经验,探索我国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模式,通过选择代表医院医疗核心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社区获得性肺炎、脑梗死、髋与膝关节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六个病种和术式。
每一个单病种、每一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解释与计算公式、质量信息输入、评价分析流程都进行了详述。
以利于医院管理工作者加深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内涵的理解并付诸实践。
为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医院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医院管理评价制度和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并附有医院自我评价试用表、“单病种质量报告系统”网上直报简介。
本书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和《2008年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医院质量管理的主要参考书,适于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生,以及医学院校师生阅读。
本书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图书征订电话:目录第一章急性心肌梗死(AMI)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急性心肌梗死(AMI)质量控制指标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第四节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与分析流程第二章心力衰竭(HF)第一节概述图书征订电话:第二节心力衰竭(HF)质量控制指标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第四节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与分析流程第五节《慢性心力衰竭诊治疗指南》摘录第三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质量控制指标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第四节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与分析流程第五节《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沃疗指南》摘录第四章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质量控制指标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第四节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与分析流程第五节量表第五章髋、膝关节置换术图书征订电话: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髋、膝关节置换术质量控制指标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第四节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与分析流程第六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质量控制指标第三节质量控制指标之解释与计算公式第四节质量控制指标评价与分析流程第七章医院自我评价用试表第八章单病种质量报告系统网上直报简介与单病种专家组成员名单附件:中英缩写对照表护理执业风险防范指南内容简介本书对护理纠纷和护理风险的现状进行了研讨,系统阐述了护理风险的基本理论,从临床各科室的实践出发,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各科室各部门存在或者潜在的护理执业风险,对于各种风险的发生原因、风险表现、处理策略和防范措施进行了讲解。
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4.0
![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4.0](https://img.taocdn.com/s3/m/a92df9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7.png)
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4.0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
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作为医疗机构管理质量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4.0的相关内容,帮助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全面了解并应用该手册。
一、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简介1.1 概述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是为了提高对特定单病种管理质量的水平,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操作,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时间,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一项管理工具。
1.2 目的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全面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1.3 适用范围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诊所等开展特定单病种治疗和管理工作的单位。
二、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内容2.1 法律法规依据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管理办法》、《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等,确保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2 体系架构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职责、质量管理文件、质量管理程序等内容,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操作程序。
2.3 质量管理目标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需要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治疗风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为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4 岗位职责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需要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包括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都能够有序进行。
2.5 质量管理评价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需要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患者满意度评价等,为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6 风险管理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预防、危机处理等,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c149a5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6.png)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包括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整形外科等。
三、管理原则1. 遵循“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 遵循“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制度,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4.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信息,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
五、责任与监督1. 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进展,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范本)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232df545d4d8d15abe234ef1.png)
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单病种质量管理总结篇一:201X年单病种质量控制总结岳池县人民医院 201X年单病种质量控制实施情况总结为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院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的要求我院制定了《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各科室根据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方案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现将201X年我院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总结果如下:一、纳入单病种控制情况1、急性心肌梗死(内一科) 17例2、心力衰竭(内一科) 0例3、脑梗死(内一科) 29 例4、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成人)(内二科) 56例5、髋关节置换术(骨科) 63例6、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儿童)(儿科) 65 例7、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1074例二、每季度质量控制情况【内一科】急性心肌梗死17例(一)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除外);(二)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床旁左心室功能评价2例;(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溶栓和PCI治疗我院均无条件未实施。
(四)病人到达医院后心动过缓立即使用β-受体阻滞剂15例(有禁忌者除外);(五)住院期间使用、ACEI/ARB、他汀类药物15例;(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ACEI/ARB、他汀类药物17例;(七)病人接受血脂评价与管理:饮食控制、检验、调脂和危险因素控制17例;(八)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提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17例;(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合理(9天)(7249.78元);(十)患者对服务评价均为满意。
心力衰竭0例脑梗死29例(一)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神经功能缺失评估及CT等检查29例;(二)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29例;(三)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吞咽困难评价29例;(四)病人到达医院后立即实施血脂评价与使用他汀类药物7例;(五)住院期间接受血管功能评价;(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29例;(七)病人接受血脂评价与管理:饮食控制、检验、调脂和危险因素控制;(八)患者接受医生和护士提供的脑梗死的健康教育;(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合理(15天);(十)患者对服务评价均为满意。
卫生部三批单病种质控目录及详细内容
![卫生部三批单病种质控目录及详细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3b73493482fb4daa48d4b98.png)
卫生部印发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文件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卫办医政函〔2009 〕425 号)1. 急性心肌梗死,2. 心力衰竭,3. 肺炎,4. 脑梗死,5. 髋、膝关节置换术,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卫办医政函〔2010 〕909 号)1.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2. 肺炎(儿童、住院)质量控制指标第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卫办医政函〔2012 〕376 号)1. 剖宫产、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3. 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质量控制指标目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 (1)一、急性心肌梗死( ICD-10 I21.0-I21.3 ,I21.4,I21.9) (2)二、心力衰竭( ICD-10 I50) (3)三、肺炎( ICD-10 J13-J15,J18) (4)四、脑梗死( ICD-10 I63) (5)五、髋关节置换术( ICD 9-CM-3 81.51-52 ) (6)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ICD 9-CM-3 36.1 ) (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 (8)一、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9)二、肺炎(儿童、住院)质量控制指标 (1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 (12)一、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1..3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质量控制指标 (14)三、围手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质量控制指标................... 1.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单病种质量控制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部分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学(协)会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为基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研究与探索。
单病种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单病种围手术期预防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a7097ca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e.png)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意见》的原则。
重点加强I类切口的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及持续时间。
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择抗菌药物,给药方法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词>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量;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別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监测指标1、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首先选择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二)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三)大环内酯类。
(四)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丙烯、头孢克洛等)。
(五)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六)β-内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氨苄西林/舒巴坦)(七)其他(需注明抗菌药物名称)未按要求选择,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一)在病历中的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为感染者(二)有记录明示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进程之中(三)临床医生认为有使用上述抗菌药物治疗的禁忌症者(四)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五)其他(病程记录中有副主任医师同意用药的说明)2、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通常是在手术前0.5-2.0小时内开始使用,若将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用于预防,则为术前2小时。
未末按要求使用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3、手术超过3小时可加用抗菌药物一次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双側关节同时手术、或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者,术中应加用抗菌药物一次,以维持血药浓度。
未按要求加用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4、手术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外科患者在手术结東后24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6cc6408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3.png)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水平,我们制定了《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
这个制度是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和本院的实际情况,经过讨论研究而制定的。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管理单元,利用具有统计学特性的医疗质量指标进行质量管理评价。
通过单病种质控,我们可以对疾病诊疗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诊治技术,评价医师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合理,进行持续改进。
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科室,要求严格规范单病种日常管理工作。
单病种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要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
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订我院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协调临床路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专家组由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承担,主要负责制订单病种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单病种质量管理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组长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个案管理员负责与实施小组、专家指导组的日常联络,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我们实施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三级管理,纳入医院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计划。
在选择单病种时,我们遵循了选择本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选择覆盖率较大的病种;选择最能代表临床科室医疗特色的病种;病种能对应一个明确的ICD-10编码或一定的编码范围的原则。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d59d43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e.png)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各个阶段,针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医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篇关于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各个阶段,针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医院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维护医院形象。
三、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1. 制定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医院感染的发生原因、医院感染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
2. 实施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实施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手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和分泌物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3)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器械、敷料、药物等物品的无菌性。
(4)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手术室、手术器械、手术敷料等进行定期消毒和灭菌。
(5)患者管理: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6)监测和报告: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事件。
四、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评价和改进1. 评价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评价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统计和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了解围手术期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单病种质量控制
![单病种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e06c255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c.png)
术时间3小时以上等。 √心脏外科、脑外科、骨关节置换、盆腔等大型手
术。 √临床医师认为有预防深静脉栓塞必要的病例。
风险评估: DWT-WELLS评估值 PE-WELLS评估值
识别高危临床特征的常有评估方法:
深靜脉血栓(DWT)WELLS评估值 临床特征与分值
第二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适用病名ICD-10编码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 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 (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 家族合作中心编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用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采用《国际 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九版临床修订本 2008版(刘爱民主编译),人民军医出版社。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
(一)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 求;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在手术前一小时内开始 使用;
(三)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
(四)择期手术在结束后24、48、72小时内停 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五)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侧下肢有症状,以症状严重的一侧为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肺靜脉血栓(PE)WELLS评估值 临床特征与分值
既往PE或DVT病史+1.5分; 心率>100次/分+1.5分; 近期外科手术或制动+1分; DVT的临床表现+1分; 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小于PE+1分; 咯血+1分; 肿瘤+1分。 临床可能性:低度,0~1分;中度2~6分;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 指标检查用简表H:\单病种质量控制\围手
单病种质量控制专业科室评价反馈表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
![单病种质量控制专业科室评价反馈表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https://img.taocdn.com/s3/m/2069add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0.png)
0.00%
PIP-6.1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参与评价)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PIP-6.2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参与者中评分7或8)
0.97%
PIP-6.3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参与者中评分9或10)
99.03%
2.资源消耗
PIP-21平均住院天数
6.88
PIP-22平均住院费用(元)
14480.14
PIP-23其中,药费(元)
2、临床药学分析: 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比例较低。 2.首剂抗菌药物使用起始时间(手术前0.5小时-2.0小时开始使用)比例较低。 3.预防性抗菌药物停药时间(72小时内结束使用)比例较低。
3、xxx科整改意见:
4、临床药学整改意见: 1.对于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患者,无特殊情况下,建议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首选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 2.建议首剂抗菌药物使用起始时间按照抗菌药物指导原则要求手术前0.5小时-2.0小时开始使用。 3.建议术后预防感染时间不超过24h,必要时可延长至48h,且需在病程记录对延长预防感染原因 进行分析。
国家卫健委单病种质量控制专业科室评价反馈表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PIP))
1. 质量控制
2021指标运行 2021年XXX科
情况
指标运行情况
国家值
PIP-1围术期期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6.57%
1.1预防性抗菌药物种类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 22.29%
1.2首剂抗菌药物使用起始时间(手术前0.5小时-2.0小时 开始使用)
5、评价小组成员签名:
6、质控科审核意见:
评价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
第七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严格控制I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I 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I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小时。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监测指标
1 、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2 、在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 、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
使用的时间。
5 、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
指标代码:PIP-1 指标名称: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首选使用第
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
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未按要求选择,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1 、甲状腺切除术ICD-9-CM-3:06.2,06.4,06.5
2 、半月板摘除术ICD-9-CM-3:80.6
3 、子宫摘除术ICD-9-CM-3:68.3 ,68.
4 ,68.
5 ,68.
6 ,68.7
4 、剖宫产术ICD-9-CM-3:74.0 ;74.1 ;74.2 ;74.4 ;74.9
5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ICD-9-CM-3:53.0 ;53.1
6 、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
7 、乳腺手术ICD-9-CM-3:85.4
8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ICD-9-CM-3:51.23
9 、心脏手术(除CABG 外)ICD-9-CM-3:35.0 ,35.1 ,35.2
10 、血管外科手术ICD-9-CM-3:38.0 ;38.1 ;38.3 ;38.5
11 、关节手术ICD-9-CM-3:81.0 ,81.1 ,81.2 ,81.3 ,81.4
12 、颅脑手术ICD-9-CM-3:01.2 ,01.3 分子:首选使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除外病例:
1、在病历中的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为感染者
2、有记录明示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进程之中。
3、临床医师认为有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的禁忌证者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4
指标代码:PIP-2
指标名称: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通常是在手术前1 小时内开始使用,若将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用于预防,则为手术前2 小时。
2、未按要求使用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分子: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的例数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除外病例:
1、在病历中的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为感染者
2、有记录明示手术前患者正处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进程之中
3、临床医师认为有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禁忌证者,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指标代码:PIP-3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4
指标名称: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手术时
间超过 3 小时、或双侧关节同时手术,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 者,术中应加用抗菌药物1 次,以维持血内药物浓度。
未按要求使用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分子: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 )追加一次的例数
分母:所选范围内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 )的例数
指标代码:PIP-4
指标名称: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
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标准类型:过程质量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外科患者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心脏外科、脑外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4
科、骨关节置换等深部大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48-72 小时,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未按要求使用,用药时间超过规定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公式一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二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48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明确术前无感染者)
公式三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四
分子:在手术结束后72 小时内,继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除外病例:
1、在主要或次要诊断中术前有感染,或具备潜在高危感染因2 、术
前24-48 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
3 、在手术后2 天,被确诊为感染并行治疗者。
4、临床医师认为有继续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适应证者,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5
指标代码:PIP-5 指标名称: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标准类型:过程与结果质量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选择适宜的手术野皮肤准备,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手术的种类选择适宜的手术野皮肤准备方式甚为重要,但应避免对皮肤造成的损害而增加发生感染的机会
1999 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 )发布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准则》指出:如果不涉及手术区,毛发可以不去除。
如果要去除毛发,去除的时间距离手术时间越近越好,最好使用剪毛的去毛方式。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①传统的剃毛手工刮毛;② 电动剃刀剪毛;③仅做皮肤清洁;④脱毛剂;⑤清洁+刮毛+无菌巾包裹;
⑥不做手术野皮肤准备;⑦其他方式。
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医嘱记录或护理记录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范围同PIP-1 公式一分子:在手术前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例数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二
分子:手术切口I 甲愈合的例数
分母:所选范围内12 类手术的例数
公式三
分子: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手术切口I 甲愈合的例数分母:在手术前选用各类备皮方法的例数
除外病例:
1、在主要或次要诊断中术前有感染,或具备潜在高危感染因2 、术
前24-48 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
3 、在手术后2 天,被确诊为感染并行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