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合集下载

心跳骤停与复苏

心跳骤停与复苏

因为这一年龄段常为窒息性心脏骤停。
CPR期间已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通气
成人、儿童及婴儿
无循环周期要求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按压者的更换

为避免按压者的疲劳,专家建议每2分钟
轮换按压者一次

交换间隔时间要少于5秒
3. 除颤
(Defibrillation)
(1)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cardioversion)是用电能治 疗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 心律的方法。最早用于治疗室颤,故又 称心脏电除颤(defibrillation)。
检查呼吸的时间
--检查成人、儿童及婴儿呼吸情况, 时间要少于10秒
B、人工呼吸
(6)人工呼吸 Rescue Breaths
在畅通呼吸道、判断病人无呼 吸后,即应给予人工通气。 (1)口对口人工呼吸
Mouth-to-Mouth Rescue Breathing
(2)口对鼻人工呼吸
Mouth-to-Nose Rescue Breathing
在2005CPR指南中,所有的专家
都支持重点强调复苏者提供高质 量的CPR。
In
CPR Guideline 2005, all experts support to increase emphasis on ensuring that rescuers deliver high quality CPR

--怀疑有外伤,应用推/托颌法(jaw thrust)
A.判断和畅通呼吸道
仰头/举颏法 (head tilt - chin lift) : 一手置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 食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颏或下颌 角处,抬起下颏(颌)。不要将手指 压向颏下软组织的深处,否则会阻塞 气道。不要用大拇指抬颏部。口不要 完全关闭。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一)、心搏骤停的常见心律失常
室颤
是指心室肌发生快速、不规则、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 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可为200400次/分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因室颤而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可为单形性或多形性 室速表现,但大动脉没有搏动。
(一)、心搏骤停的常见心律失常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
●首选胺碘酮,序贯应用CPR- +电击-→CPR→血管收缩药治疗却无法取 得疗效的室颤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静脉注射150~300mg胺碘 酮
●如果没有胺碘酮,可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初始剂量为1~1.5mg/kg,每 隔5-10min减半重复,最大剂量3mg/kg)心脏骤停期间不推荐常规使用 的措施
1.静脉通路(IV):推药后再快速推20ml生理
盐水利于药物进入循环;实验证明,从外周静脉 给药自然达到心脏约10-15s)
04
2.骨髓通路(IO): 药物剂量与静脉给药相同, 但国内难以实现3.中心静脉给药:熟练操作的急 救人员实施
3.气管内给药(ET): 如果不能建立以上通道
03
可气管内给药,通常气管内给药剂量是静脉剂量
4.其他可选择的声门上部高级气道
。 包括食管—气管导管、喉罩气道、喉导管等
(二)氧疗和人工通气 B
对心搏骤停患者,置入高级气道(气管插管)后,应每6 秒钟进行1次通气(10次/分),同时持续进行不间断的 胸外按压。
如果有氧气,应给予高浓度或100%氧(FiO₂=1.0)。
患者出现ROSC后,再根据动脉血气分析情况调节氧浓度 ,维持血氧饱和度大于或等于94%,避免体内氧过剩。
(二)、心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 心搏骤停后,心泵的功能完全丧失,血液因失去推动循环的动力而停止 流动,血氧浓度显著降低,全身组织器官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导致细 胞内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多种酶功能失活,造成组织器官损伤。缺血缺氧 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头,颈,躯干平卧无扭曲,双手放于两侧躯干旁. 方法 如病人摔倒时面部向下,应在呼救同时小心转动病
人,使病人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 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着肩部,使病员平稳地转动 至仰卧位. 注意点 抢救者跪于病人肩颈侧旁,将病人手臂举过头,
拉直双腿,注意保护颈部.最好能解开病人上衣,暴露胸 部,或仅留内衣.
B
C
三,CPR 的简单原理
现场CPR主要为徒手抢救操作,这在许多场合下是 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如应用器械操作,则往往为寻找 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
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 松弛下堕,因此阻塞了呼吸道通路.采取头后仰,抬举 下颌或下颏,可使舌根部向上提起,从而使呼吸道畅通. 现场CPR的顺序应为A,B,C,即在开放气道下人工呼 吸吹入新鲜氧气,再进行胸外按压,将带有新鲜氧气的 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 胸外按压是利用人体胸腔及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特点来起 作用的.胸外心脏按压的机制有两方面因素:
呼吸道后,呼吸恢复,而致心跳亦恢复
(二)B(breathing)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畅通呼吸道,判断病人不 存在呼吸后,即应作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 (1)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位置下进行. (2)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 (3)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要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并且病人的口应该打开着). (4)用力向病人口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观察病人胸部有无上抬. (5)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 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 可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部向下恢复,有气流从病人口内 排出.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

急救护理学-心搏骤停

根据研究的结果,胸前捶击可以治 疗室性心动过速。不过,通过病例分 析发现,在心室颤动病例中进行胸前 捶击不能恢复自主循环。与胸前捶击 有关的已报告并发症包括胸骨骨折、 骨髓炎、中风以及诱发成人和儿童的 恶性心律失常。胸前捶击不应延误开 始心肺复苏或除颤。
快速测定按压部位
①以右手食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滑移 ②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以切迹 作为定位标志。③然后将食指及中指横放在 胸骨下切迹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 为按压区
心肌梗死、心肌炎、缺氧、 酸中毒、麻醉药、电解质紊乱
冠脉硬化 冠脉栓塞 冠脉痉挛 休克
图1 心脏骤停环及发生原因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
心室颤动
在临床一般死亡中占 30%,在猝死中占 90%。 此时心肌发生不协调、快速而紊乱的连续颤动。心电图上 QRS波群与T波均不能辨别,代之以连续的不定形心室颤动波。
有效胸外按压的指标
昏迷变浅,出现各种反射。 肢体出现无意识的挣扎动作。 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触摸到规律的颈动脉搏动,可测出血压, SP 60mmHg左右。 面色转为红润。 双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应恢复。 心电显示明显的RS波。
胸外心脏按压常见的错误
①按压时手指也压在胸壁上,容易引起 肋骨或肋骨肋软骨交界处骨折。 ②按压定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易使剑突 受压折断而致肝破裂。向两侧错位易 致肋骨或肋骨肋软骨交界处骨折,导 致气胸、血胸。 ③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因而用力不 垂直,按压力量减弱,按压深度达不 到5cm。
C(circulation) 循环支持
1.判断大动脉搏动
2.心前区捶击
3.胸外心脏按压
判断患者有无颈动脉搏动
方法:
用示指及中指指尖 先触及气管正中部 位,男性可先触及 喉结,然后向旁滑 移 2 ~ 3cm,在胸锁乳 突肌内侧轻触摸颈 动脉搏动。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模式:闭式按压,开胸按压。 ·闭式按压术: 适应症:心搏呼吸骤停者主要无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 及胸壁有关疾患者,均可实施闭式按压术。 方 法: ·术者位于患者右侧。 ·以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点为按压部位(中、下1/3交界处); 儿童与婴幼儿则以双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横指为按压部位。 ·用一手的掌根紧贴患者胸壁按压点。 ·另一手掌根重叠复盖于第一只手掌根的手背上。 ·手指并拢或相握持。 ·双肘伸直。 ·以髋关节作为支点,以躯干作为力臂,以双上肢作为活塞。 ·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背及上肢肌肉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1.3心搏呼吸骤停猝死的临床诊断。
1.3.1病因学诊断——心搏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 A.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 (室颤);主动脉夹层瘤;肺动脉栓塞。 B.呼吸系统:气道梗阻(气管异物,喉炎)窒息性哮 喘。 C.神经系统: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 D.内分泌系统:甲亢危象、肾上腺危象。 E.电介质紊乱:严重酸中毒、低血钾、高血钾。 F.精神刺激:高度恐惧惊吓而死。 G.各种急性严重中毒:一氧化碳、DDV、鼠药。 H.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2.1.4.2.2胸外按压恢复血液循环的双泵机制:
胸外按压形成血液循环的原理是胸泵(胸腔内的 整体压力变化产生的心脏泵血)和心泵(心脏直 接受到压力产生的泵血)机制并存发生作用的结 果,肥胖者可能以胸泵为主,瘦弱者则以心泵机 制为生,停搏时间短者心泵机制占主导地位,停 搏时间长者则以胸泵和左房泵占主导地位,另外 按压力度、频率、气道阻力、心率等因素也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泵机制产生影响。
2.1.4现代CPR技术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及其 最新相关指南解读:
2.1.4.1实施CPR的时间窗与疗效比: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1)复苏给药途径:以静脉途径为主(中心静 脉置管或肘前穿刺静脉置管)
(2)常用药物: 肾上腺素、阿托品、抗利尿激素(ADH)、
胺碘酮、碳酸氢钠、利多卡因
(五)开胸心脏按压
(1)适应证 (2)优点: a.心排血量和脑血流量都远高于胸外心脏按
压达到的效果。
b.可直接观察心脏情况,确定心肌张力,便 于心内注药和电击除颤。
基本生命支持 BLS
CPCR
高级生命支持 ACLS
持续生命支持 PLS
上述CPCR步骤不能完全按先后次序排列,往 往有些步骤是同时进行的,且相互关联,不 能截然分开。
一、基本生命支持(BLS)
概念:又称初步生命急救或徒手心肺脑复苏, 其目的是尽快恢复全身组织器官的供血 供氧,尤其是保证提高最低限度的脑供 血供氧。
心室纤维性颤动 胸内电击除颤术
如果按压有效: (1)可见心肌张力逐渐增强,柔软、扩大的 心脏变硬、变小、心肌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 (2)如有心室纤维性颤动时,肌纤维细小的 颤动可逐渐变粗,最后甚至自动恢复心跳。 (3)此外,和胸外按压一样,可见面色好转, 瞳孔缩小,呼吸恢复,并触及大动脉搏动,听 到血压。
(2)操作者姿势:操作者肘关节伸直,借 助双臂和躯体重量向脊柱方向垂直下压。
不能采取过快的弹跳或 冲击式的按压;
忌用力过猛。
(3)深度:每次按压,成人使胸骨下压不少 于 5cm ; 儿 童 3cm± ; 婴 幼 儿 2cm 。 按 压 后立即放松胸骨,便于心脏舒张,但手不 能离开按压部位。如此反复进行。
根据病例,分组讨论: • 1.什么叫做心搏骤停?其临床表现有哪些? • 2.简述现场对该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步骤。
【课外学习】
课外可参阅以下网站,了解更多资讯与进展: 1.中国急救网:/ 2.中华急诊网:/ 3.急救快车:/ 4.美国心脏病协会:/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宋瑞蓂卿恩明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在当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抢救无效则称为猝死。

抢救的目的在于恢复心跳和自动呼吸,还要保证神智恢复。

近年有人提出称为心肺脑复苏是更为全面。

传统认为脑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限为4-6分钟,超过此时限,则发生不可逆的脑损害。

但对超过上述时限的患者仍不应放弃抢救,还应给以及时有效的脑复苏措施,有些患者还有可能得到恢复。

心跳停止时间越长,复苏难度越大,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地尽快开始抢救,在四分钟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直至心跳、呼吸和神智全部恢复。

心跳骤停常是心律失常的结果,也有少数患者临床上没有预兆。

猝死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室纤颤。

也有少数猝死者尸检并无严重的冠状动脉硬化。

猝死的临床表现为病人突然昏迷、虚脱、神智丧失、呼吸停止,颈部大动脉摸不到搏动,则猝死的诊断即可成立。

一旦确诊,必须争分夺秒开始抢救,切忌再进行其它不必要的检查而浪费时间,延误治疗,影响预后。

心肺复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初级复苏处理(基本生命支持),(2)二期复苏处理(心脏复苏后处理),(3)后期复苏处理。

心肺复苏初期处理近年来提出存活链的概念,存活链包括早期诊断、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击除颤及早期进一步治疗四项。

初期复苏的目的是对心、肺、脑等生命器官保持供血、供氧,以便使后继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得以收到最大的效果。

初级复苏处理包括A、B、C三个步骤,即迅速完成气道通畅(Airway)、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及胸外心脏按压(Cardiac Compression)。

一、维持气道通畅:心跳停止后,由于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下颌及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堵塞(图2),因此,维持气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条件。

具体方法:头极度后仰,托下颌或将颌部抬起,可保持气道通畅。

对误吸食物而致气管堵塞者,可采用在病人上腹部猛压,迫使肺部排除足量的空气,形成人工咳嗽,使气道内的堵塞物排除。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CPR的发展历史





1955年,我国王永昶成功采用胸外心脏按压 抢救心脏骤停患者。 1956年,Zoll首次成功应用体外电除颤技术。 1958年,Peter Safar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 方法。 1960年,Kowenhoven明确提出胸外心脏按压 的概念。 1961年,Lown等发明R波同步电复律技术。
自动除颤仪AED
自动除颤器(AED)的使用


AED 开启连接电极后可自动分析心律并作出是 否需去颤的建议,若需去颤, AED 自动选择一 合适能量,并提示操作者让病人周围的人全部 撤离后按放电按钮。AED 在院前急救使用广泛, 尤其适合于经培训的非医务人员。 使用AED的优点包括人员培训简单,培训费用较 低,而且使用时比传统除颤器快。 影响我国推广使用的主要在于电极片没有国产 化。
CPR------CPCR

现代心肺复苏术创建于1960年 20世纪70年代,扩展为CPCR,更加注重脑保护 和脑复苏。 2000年8月国际心肺复苏新指南。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 急救指南。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生存链(chain of survival)
(1)口对口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捏住患者的 鼻孔,形成口对口密封 状。 每次吹气超过1秒,然后 “正常”吸气(不是深 吸气),再进行第二次 吹气,时间超过1秒。深 吸气易致救护者头晕。
按压-通气比值


对于成人,无论是单人施救还是双人施 救,均采用 30:2按压-通气比方案。
儿童和婴儿,单人施救用30:2按压-通气比CPR 方案,双人施救用15:2按压-通气比方案。 新生儿采用3:1按压-通气比方案。如果心脏停 止已知是由心脏病因性心律不整所造成,应考 虑提高比率 (15:2)。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1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1

开胸指征: 1、胸部穿透伤引起的心脏骤停; 2、体温过低、肺栓塞或心包填塞; 3、胸廓畸形,体外CPR无效; 4、穿透性腹部损伤,病情恶化并发生心 脏骤停。
(四)、药物治疗
1、 给药途径: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气管 内、心内(不提倡)。 2、心肺复苏常用的药物: (1)肾上腺素: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 的CPR指南推荐首次静脉推注肾上腺素标准剂 量为1mg,且提出两次应用肾上腺素的时间间 隔为3-5min;如1mg无效,使用更大剂量肾上 腺素可能会有效,应逐渐增加剂量(1、3、 5mg),直接使用中等剂量(每次5mg),而非 原来的1mg),也可根据体重增加剂量 (0.1mg/kg) 。
胸外按压技术:
1、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简便的确定方法为两乳头间。 2、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患者的胸廓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找到 肋骨与胸骨连接处上二横指。 3、将另一手掌贴在紧靠手指的患者胸骨的下半部,原手指移动手掌重 叠放在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保证手掌全力 压在胸骨上,可避免发生肋骨骨折,不要按压剑突。 4、无论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都应离开胸壁,手指不应用力向 下按压。 5、使自己与伤员胸部垂直,双臂伸直,按压胸骨下陷4-5cm,以可触 及到颈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 6、注意抬起时手掌不能离开胸骨,按压频率为100次╱ min,下压与放松 各占50%时间。 7、每进行30次按压,就给予2次人工呼吸;如此重复进行。
二 、 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1、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 2、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 4、电击或雷击。 5、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1、 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 90%,复苏成功率最高。 2、 心室静止:多在心搏骤停3-5分钟时出现。 3、 心电-机械分离:此种情况也是缓慢而无 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逐 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min以 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复苏较困难。

外科学(第9版)第八章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外科学(第9版)第八章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器和其他急救设备
2.对于专业救援人员,可以同时检查有无呼吸和大动脉(颈动脉)搏动,如果没有脉搏 或者在10秒内还不能判断是否有脉搏,均应视为已发生心脏骤停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外科学》第9版
第一部分基础生命支持
(二)尽早开始CPR
1.CPR是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启动EMSs的同时立即开始CPR
(1)阿托品 仅适用于治疗自主心律恢复后的心动过缓 (2)钙剂 仅在合并低钙血症、高血钾症、高镁血症和钙通道阻滞剂中毒时考虑使用
(3)碳酸氢钠
仅在事先已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或三环类抗抑郁药或巴比妥类药物过量 的情况下,可考虑给予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
《外科学》第9版
第二部分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4.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ScvO2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有很好的相关性,是反映组织氧平衡的重要参数, ScvO2的正常值为70%~80% 在CPR过程中,如果不能使ScvO2达到40%,即使可以间断测到血压,复苏成功率也很低; 如果ScvO2>40%,则有自主循环恢复的可能;当ScvO2大于72%时,自主循环可能已经恢复
2.抗心律失常药
用于对除颤、CPR和缩血管药物无反应的心室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 (1)胺碘酮(amiodarone) 对室上性的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效 CPR时作为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推荐首剂300mg静脉推注,必要时重复注射150mg,一天总量不超过2g
(2)利多卡因(lidocaine) 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对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般无效 在胺碘酮无法及时获取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1.5mg/kg,5~10分钟

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

The ABC’s of CPR
• A: Airway • B: Breathing • C: Circulation
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概 论
• 本指南的新进展
➢ 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 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 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 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不得要领
胸外心脏按压
✓ 按压部位 ✓ 按压深度 ✓ 按压频率 ✓ 按压姿势 ✓ 按压与通气比
判断抢救环境
• 判定事发地点是否易于就地抢救
启动EMS系统与取得AED
If a lone rescuer finds an unresponsive adult (ie, no movement or response to stimulation), the rescuer should activate the EMS system (phone 911), get an AED (if available), and return to the victim to provide CPR and defibrillation if needed. When 2 or more rescuers are present, one rescuer should begin the steps of CPR while a second rescuer activates the EMS system and gets the AED. If the emergency occurs in a facility with an established medical response system, notify that system instead of the EMS system.

心肺复苏说课比赛课件PPT模板(一等奖)知识讲解

心肺复苏说课比赛课件PPT模板(一等奖)知识讲解
心肺复苏说课比赛课件PPT模板 (一等奖)
1Part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所用 《急危重症护理学》 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版
讲述 内容
第八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二节 心肺复苏术
教材 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 护士临床操作能力,培养 急救意识
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基础生 命支持的CAB步骤、注意事 项;掌握进一步生命支持的 控制气道方法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和难点
教学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评估病人,发现 心搏骤停,以及对病人 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能力 培养的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 人工呼吸的方法,提高复 苏的有效性
简单有效意义大
古人云:“死而复生谓之苏”,复苏就是对濒 临死亡患者的拯救。心搏骤停后,患者立即进 入临床死亡状态,只有复苏才能起死回生。
学情分析
新入院的规范化 培训期护士
教学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学习基础
■经过了学校理论学习 ■有近一年的临床实习经历
学习认知能力
■专业素养薄弱 ■临床经验不足
课程特点
3个特点
本课程的三个特点
教学分析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先进性、科学性
参考国内外急危重症最新理论的技术进展,对 第二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内容进行了更新 和修改,突出了急危重症护理特有的逻辑思维 方式和实际临床护理的可操作性。
重要性、实用性
心肺复苏术是所有抢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 术,是临床护士必备的操作技能,在本教材中 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重要的作用。

急救护理学_课程课件_6.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文档资料

急救护理学_课程课件_6.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文档资料

(二)心脏停搏(心室静止):
心电图呈一直线
(三)心电-机械分离 :指心肌仍有电生理活
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
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 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20- 30次/分,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 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一)心室颤动
重肺气肿、心包填塞者;②经常规胸外心脏 按压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无效 者;③胸外心脏按压时的舒张压小于 40mmHg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ALS 主要指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及 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 环,它是心脏骤停后5-10分钟的第二个处 理阶段,一般在医疗单位中进行.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进一步心脏生命支持ABCD四步法 A(Airway)确定初次开放气道技术和通气 是否适当,必要时,气管内插管; B(Breathing)评估气管内插管通气是否充 分,经气管内导管作正压通气; C(Circulation)连接心电监护,电除颤,开
放静脉通路,给抗心律失常药; D(Differential diagnosis)识别心搏骤停
天后可自行缓解 6 开胸除颤时,电极直接放在心脏前后壁。
检验除颤的效果
除颤之后先进行CPR,然后再检查脉搏 即:除颤→ 2分钟的CPR → 检查脉搏
C:心脏循环支持
2)静脉通道的建立:
首选外周静脉,如肘前静脉、颈外静脉。 在紧急情况下,亦可行中心静脉置管。
目的:①保证复苏用药或液体迅速、准 确进入血液循环及主要脏器; ②获取静脉 血进行实验室检查; ③将导管插入中心循 环,进行血液动力学或病理生理学监测。
利多卡因。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

心脏呼吸骤停与心肺复苏护理一、概述(一)心脏骤停的概念心脏骤停一般是指患者在心脏相对正常或无全身性严重致命性疾病情况下,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脑及全身器官组织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二)心肺复苏的概念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三)临床表现及判断标准(1)意识突然丧失。

(2)大血管搏动(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瞳孔散大。

(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

(5)手术患者创面血色变紫,渗血或出血停止。

临床上只要具备前述临床表现中的前两项,即可判断为心搏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

二、心肺复苏(成人,使用简易呼吸器)(一)评估和观察要点(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二)操作要点(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10s,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仰卧在地面或坚实的垫板表面。

(3)暴露胸部腹部,松开腰带。

(4)开始胸外按压。

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连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为10~12L/min(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s,使胸廓抬起,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次/min.(6)按压和通气比为30:2.(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果未成功则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评估时间不超过10s.(三)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1)病人散大的瞳孔缩小。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一、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一)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导致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

1.心源性原因心源性原因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1)冠心病:是造成成人心搏骤停的最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

(2)心肌病: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率失常型心肌病等。

(3)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2.非心源性原因非心源性原因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1)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如气管异物、溺水、窒息等引起的气道阻塞,各种休克以及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均可导致呼吸停止,引起心肌严重缺氧而发生心搏骤停。

(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严重低血钾、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酸中毒等可影响心脏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最终可引发心搏骤停。

(3)突然意外事件:如严重创伤、电击伤等可导致心搏骤停。

(4)其他:低血容量、各种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或过敏反应、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等均有可能造成心搏骤停。

不论何种原因,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成为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1.临床表现(1)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5)面色苍白或发绀。

2.判断标准心搏骤停时,出现较早而最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胸 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和药物
复 治疗等。

目的是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
CPR的三个阶段
基本生命支持(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延续生命支持(PLS)
三个阶段——核心技术
·第一阶段——第一个CABD(基础生命支持)
C心脏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D除颤
• 理由: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将依赖他们的社区获得救助 , 直到接受过紧急医疗服务(EMS)培训的专业团队接手后, 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和 / 或心导管室。相反,院内心脏骤 停的患者依赖于专门的监控系统(例如快速反应或早期预 警系统)来预防心脏骤停。如果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依赖 于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服务间的顺畅沟通,以及由专业医 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 队。
心脏骤停和 心肺复苏
➢前言 ➢2015心肺复苏指南10大更新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成人高级生命支持
一、前言
前言
• 心脏骤停是美国和加拿大患者死 亡的首要病因,每年约33万病人 因冠心病死于急诊室和院外。
•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约 54.4万。约占死亡总人数的5%,
• 2004年 • 北京马拉松赛 • 一名大学生猝死
• 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 检查呼吸和脉搏,然 后再启动应急放映系 统。
4、放置体位:摆置复苏体位
☺ 呼救的同时,应迅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位。保持身体平直, 无扭曲。头部的姿势要能让口中的分泌物流出。
☺ 注意解开病人衣领、领带以及拉链,不可造成胸部压迫,影 响换气。
☺ 摆放的地点:地面或硬板床。
☺ 翻身时整体转动,注意保护颈部。
低阻、高容器官,通气/ 血流比值必须保持0.8左 右,才能维持正常气体 交换。

急危重症护理学解答

急危重症护理学解答

急诊重点第一章绪论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医学-2022年学习资料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医学-2022年学习资料

第二节死亡的过程-临床-濒死期-生物学-死亡期->意识模糊或丧失、->心跳和呼吸停止、瞳->全身各组织细胞 -生理反射减弱或迟钝-孔散大和固定及各种反-新陈代谢全部停止,-血压下降、心跳和呼-射消失。-并出现不可逆 变化-吸减弱或出现周期性->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整个机体的复苏已-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不可能。->数秒 至数小时->降温可明显减少脑组->尸冷、尸斑、尸僵->迅速积极抢救,可-织耗氧量而使临床死亡-等早期尸体现 相继-使此过程逆转-期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出现。-26
第一章心搏骤停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ppt医学课件
概论-十->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 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 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康复。
心搏骤停的原因-十->心源性->非心源性-6
一心源性心搏骤停->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或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 心肌炎-心肌病(以肥厚型多见,扩张型次-冠心病:-之-健康第二杀手-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电 理紊乱-7
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十-1.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和过敏反 -心搏骤停原因-4.电击或雷击-5.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8
心搏骤停的类型-十-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 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心室颤动-心室静止-心电一-机械分离-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是 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 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 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丧失为特征、 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引起心搏骤停的四种常见心律失常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 腕、肘、肩关节伸 直,以髋关节为支 点,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重力 进行按压。
一、基础生命支持
• 2、循环支持 • ⑴判断大动脉搏动 • ⑵胸外按压 ①按压部位: ②按压方法:频率≥100次/分;下陷≥5㎝;充 分回弹;中断≤10秒;按压通气比30:2; 快速、足够深的胸外按压有利于冠状动脉和 脑动脉的灌注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 • • 控制气道(airway, A) 氧疗和人工通气(breathing, B) 循环支持(circulation, C) 明确诊断(differential, D)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 • • •
(一)控制气道(airway, A) 1、口咽气道 2、鼻咽气道 3、气管插管(二氧化碳波形图) 4、其他可选择的声门上部高级气道:食管气管导管、喉罩气道、喉导管
心搏骤停的判断
• 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 • 成人查颈动脉、股动脉 • 儿童查肱动脉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脏、呼吸停 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 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 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 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 挽救生命的目的。
1、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是指心 室肌发生快速、不规则、不协调的颤动,心 电图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 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200—400次/分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VT,VT)
• 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失去有效的机械 收缩功能。
停搏(asystole)
• 是指心肌完全失去机械收缩能力。心 电图往往成为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
心脏骤停后病理生理变化
• • • • • • • 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代谢 全身各器官、组织无氧代谢 脑对缺氧的反应 10S引起晕厥、抽搐 30S呼吸断续、面色苍白发绀 60S瞳孔散大 4—6分钟脑组织不可逆
基础生命支持
• • • • 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 C A B 人工循环 (Circulation) 开放气道 (Airway) 人工呼吸 (Breathing)
一、基础生命支持
• 1、在安全的情况下,快速识别和判断心搏 骤停 • ⑴判断患者反应 • ⑵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胸部按压: 部位: 胸骨下1/3交界处 或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 定位:用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 侧的胸廓肋缘,手指向中线 滑动到剑突部位,取剑突上 两横指,另一手掌跟置于两 横指上方,置胸骨正中,另 一只手叠加之上,手指锁住, 交叉抬起。
基础生命支持 BLS
基础生命支持的目标 • ⑴迅速判断心肺功能衰竭或停止。 • ⑵立即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术,从体外支持 患者的通气、氧合、心泵循环功能。 • ⑶通过基础生命支持,至少能维持人体重 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至延续到建立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或回复自主循环、呼 吸活动,或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 • • •
2、心搏骤停后治疗后续目标 ⑴控制体温,优化生存和神经功能恢复 ⑵识别并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⑶优化机械通气,尽量减少肺损伤 ⑷降低多器官损伤的风险根据需要支持脏 器功能 • ⑸客观评估预后恢复情况 • ⑹需要时协助生存者进行康复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 • •
生存链
•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 存链包括以下5个环节 ⑴立即识别心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⑵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⑶快速除颤 ⑷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⑸综合的心搏骤停后治疗
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
现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basi life support BLS) • 二期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adve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ACLS) • 后期复苏---持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30:2 单人施救者 15:2 2名医务人员施救者
通气,在施救者未经培 训或经培训但不熟练情 况下
使用高级气道通气(医 务人员)
单纯胸外按压
每6—8秒一次呼吸(每分钟8—10次) 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秒钟 明显胸廓隆起
除颤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点击前后胸外按 压中断,每次点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 心电图特征为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 缩连续出现,QRS波群畸形,时限超过 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 相反,心室率通常100—250次/分,心律基 本规则,但大动脉没有波动。
无脉性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电-机械分离EMD)
(二)心搏骤停后治疗措施 1、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 2、维持呼吸 3、脑复苏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 • • 1、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 ⑴建立或维持静脉通路 ⑵心电、血压监测 ⑶有创血液动力学监通气 ⑵注意加强气道管理 ⑶注意观察血液动力学变化
一、基础生命支持
• • • • • •
心肺复苏效果的判断 瞳孔 面色及口唇 颈动脉搏动 神志 自主呼吸
一、基础生命支持
• • • •
注意事项 1、按压者的更换:2分钟更换;5秒钟完成 2、预防胃胀气 3、心肺复苏的终止
一、基础生命支持
• • • •
心肺复苏的终止 ⑴院前心肺复苏终止 ⑵医院内心肺复苏终止 ⑶临床死亡判断标准①患者对刺激无任何 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无循环特征,无脉搏, 血压测不出④心肺复苏30分钟后心脏自主 循环仍不恢复,心电图为一直线(三个以上 导联)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四)明确诊断(differential, D) • 应尽可能的迅速明确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 以便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救治
心搏骤停后治疗
• • • •
(一)心搏骤停后治疗的目标 1、心搏骤停后的初始目标 ⑴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官灌注 ⑵转运到拥有心搏骤停后综合治疗系统的 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 ⑶识别并治疗心搏骤停的诱发因素,防止 心脏再次骤停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3、脑复苏 ⑴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①维持血压 ②低温 ③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 • • • • • • •
⑵脑复苏的进程(自下而上) 首先恢复是延髓(自主呼吸恢复)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 咳嗽 吞咽 痛觉 四肢活动 脑皮质功能(听觉) 共济功能和视觉功能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⑶脑复苏的结果 • ①意识、自主活动完全恢复 • ②意识恢复,遗有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或 肢体功能障碍 • ③去大脑皮质综合征 • ④脑死亡 • (4)器官捐献
按压频率
按压幅度 胸廓回弹 按压中断
每分钟至少100次
至少5厘米 至少1/3前后径 大约5厘米 至少1/3前后径 大约4厘米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 医护人员2分钟交换一次按压职责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尽可能将中断控制在10秒之内
一、基础生命支持
建议
内容 按压—通气比率(置入 高级气道之前) 成人 30:2 1或2名施救者 儿童 婴儿
一、基础生命支持
• 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 • ★成人:单相波360J或双相波120J-200J。 如果没有双相波除颤器,可以使用单相波 除颤器。 • ★儿童:尚不确定最佳除颤剂量。建议使 用 2 J/kg 的首剂量。对于后续电击,能量 级别应至少为 4 J/kg 并可以考虑使用更高 能量级别,但不超过 10 J/kg 或成人最大剂 量。
心脏骤停常见的原因
1、心源性 2、非心源性 ⑴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 ⑵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 ⑶突然意外事件 ⑷其他:药物中毒、过敏反应、诊断性操作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
• • • • • •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⑴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⑵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⑶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 ⑷面色苍白或发绀。 ⑸瞳孔散大、固定
第八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本章重点
• • • • • • • • •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脑复苏概念 引起心搏骤停的四种常见心律失常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 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重要知识点) 心脏按压的方法 心肺复苏的效果判断 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 心肺复苏时循环支持中建立给药途径种类
• 除颤之后再给以5个循环高质量的CPR(2 分钟)在检查脉搏、心律,必要时再进行 一次电击除颤 • 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 期除颤,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 证据支持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 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 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 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 脑复苏:是心肺功能恢复后,主要针对 保护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治疗, 其目的是在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加强对 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时间就是生命
• 要尽可能早地进行CPR,不要因为任何原 因而延误复苏时间。 • 现已证实:“4分钟技术” • 4min内50%的存活率; • 4~6min10%的存活率; • 超过6min者4%的存活率; • 超过10min存活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一、基础生命支持
• 2010(重新确认的2005版建议): • 除颤时间要求: • 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并尽快3—5 分钟使用 AED。 • 在医院不应超过3分钟。 • 非目击的心脏骤停(>4分钟),则应进行 5个循环CPR然后再除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