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上课讲义
劳动关系管理培训讲义
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生产过程中以其他要素投 入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其他要素投入的工 给弹性;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如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已其他要素投入替代劳动力很困难,其 他要素投入的供给弹性小,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很少,那么, 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缺乏弹性,工资的提高也不会因为就业量的减少而 受阻。反之...
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争议处理的新规范
劳动合同制度的新规范
我国合同制度的发展
1986年以前,劳动合同制度开始实行时,只适用于国有企业招用的 临时工;
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以后,进 一步适用于国有企业新招用的职工;
90年代,逐步推广到各类企业的全体职工,实行“全员劳动合同 制”。
2011年高级人力资源师培训
2
我国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新发展
1、劳动合同制度的新规范 2、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新规范 3、《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制 度的部分新规定
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劳 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部分新规定
2019/12/20
2011年高级人力资源师培训
3
我国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新发展
劳动法的监督检查薄弱。
制定和实施《劳动合同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 利益的需要。
2019/12/20
2011年高级人力资源师培训
5
我国劳动合同与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新发展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新规范: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劳动关系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经劳动关系当事人的请求,由依法建立的处理机
协商的结果也可能是一种“双赢”的结局。合作型协商。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nian教学文稿
2016年《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第十章劳动关系-第一节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架
第十章劳动关系主要理论框架【本节知识点】【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知识点】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和环境因素【知识点】劳动关系的运行【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以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为基本主体。
●员工和雇主以及他们的组织,构成了狭义的劳动关系主体;●广义的劳动关系主体还包括政府。
以劳动与劳动报酬相交换的利益分配关系;也是一种组织与个体、群体之间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1.雇佣关系2.冲突与合作3.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三、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3个)★1.(狭义)—具体的企业或劳动单位中劳动者个人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涉及劳动行为的实现和劳动标准的保障。
2.—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
集体劳动关系的主要功能:交涉、谈判和协商确定劳动条件和劳动标准。
3.—又称产业关系,包括劳方、资方、政府的三方关系。
●最重要的特征: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
●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
(1)个别劳动关系:是基础构成 (2)集体劳动关系:是核心构成 (3)社会劳动关系:是总体构成【2016真题:单选】关于社会劳动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社会劳动关系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 B . 社会劳动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雇主 C . 社会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公会代表各方利益 D . 社会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 【答案】D【解析】社会劳动关系通常是指一个大的产业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范围的劳动关系。
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是社会劳动关系最重要的特征。
社会劳动关系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构成,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核心构成,社会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系统的总体构成,这三者相互关联,逐级包容。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
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重点归纳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选择)(一)定义●我们给的定义::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
●劳动关系的三要素:主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客体: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如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福利保险、教育培训、劳动环境等内容: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二)称谓(国家、体制)⏹劳资关系:体现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含有对立的含义⏹劳工关系:以劳动者为中心,强调劳动着组成的团体(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劳雇关系(雇佣关系):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强调权利义务结构⏹劳使关系:源于日本,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中性概念⏹产业关系(工业关系):源于美国,狭义的产业关系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广义的产业关系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在我国,通常采用劳动关系这个概念,但在研究国外劳动关系制度时,也会用到劳资关系等概念(三)劳动关系的本质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
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我国的劳动关系(看看)●劳动合同生效不同于劳动关系建立。
建立劳动关系的唯一标准是实际提供劳动●从产业部门看,雇员的范围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服务业),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尤其是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一般不属于雇员的范畴。
●有些国家的劳动法规定某种或某几种人员不属于雇员,如公务员、军事人员、农业工人、家庭佣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家庭保姆与其雇主间的纠纷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也不属于法院或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仲裁机构裁决不予受理于某的申诉正确。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复习提纲第一章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用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用行为管理有关问题为核心内容。
2.劳动关系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综合,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3.劳动关系的主体包括:员工、员工团体(工会)、管理方、雇主协会组织、政府。
4.员工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5.员工团体指因共同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员工协会或职业协会。
工会是员工团体的最主要形式。
6.管理方指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7.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以行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不直接介入员工于管理方的关系中。
8.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公共部门的雇主。
9.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力量、权力、合作与冲突。
10.简述劳动关系的性质。
(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2)劳动关系具有不平等的性质。
(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性质。
(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11.投入-产出模式,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从而把劳动关系调节看成是一个把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
12.产业关系系统模式归纳了所有劳动关系领域的现象和内容,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组成。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1.劳动关系理论代表性学派: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激进派。
2.简述新保守派主要观点。
新保守派又称新自由派、新古典学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该学派认为,市场化是解决效率与公平两大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劳动生产率高的员工将获得相应的、较高的工资报酬,而市场竞争机制能保障员工获得较为公平公正的待遇。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 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 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 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 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4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 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 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 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 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一一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 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 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 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 意识5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 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 2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 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 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冲突的表现形式(1)明显的冲突:罢工(2)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 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 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 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
劳动关系及劳动法辅导资料一,名词解释、均衡型劳动关系指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相差不大,能够相互制衡。
、谈判社团主义谈判社团主义;也称社会社团主义,指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利益的阐述和政策确实定都要通过怍为其成员和田家间的合法中介而行事.集体谈判指雇主和工会之间针对工作报酬、工作时间及其他雇佣条件,在适当时间以坦诚的态度所进展的协商和交涉。
、“效率工资〞理论在某些就业组织中,有些员工会得到超出其他雇主所提供的工资和福利水平的报酬,因为较高的工资福利会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工作,提高效率,因此这局部超出其他雇主的工资被称做“效率工资〞。
、协调性谈判指不同的集体协议虽然分别由不同的组织谈判而成,但是所有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在根本内容、根本条件上却几乎一样,至多仅有细微的差异。
、工业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足以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获得开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自然开展过程的主流,而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的问题。
、弹性工作时间是指在标准工作时间的根底上,每周的总工作时间不变,每天的工作时间在保证核心时间的前提下可以调节。
、“野猫罢工〞是指未经过工会、由工人自发组织的罢工。
也叫非法罢工。
、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前者是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后者足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交。
、霍桑试验是指在年间由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展的一系列试验,他们认为,照明强度和其他工作条件对生产率变化没有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劳动过程中的士气及其成员的满意度及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管理等因素有关。
霍桑试验的重要之处在于把人当作社会的人,从而要更多地考虑岗位上的人的情感、心理、期望等。
、沟通是人及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传播的过程。
]、借调合同指借调单位、被借调单位及借调人员之间,确立借调关系,明确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关系学复习总结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 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培训讲义
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培训讲义一、劳动关系管理1. 劳动关系的定义和意义劳动关系是指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
良好的劳动关系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提高工作满意度。
2. 劳动关系的原则和特点劳动关系应当遵循公平、平等、协商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同时要兼顾雇主和员工的权益。
劳动关系的特点包括持续性、政治性、科技性和法律性。
3. 劳动关系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劳动关系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和促进雇主和员工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方法包括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沟通和协商,依法合理解决劳动纠纷。
4. 劳动关系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劳动关系管理的重点在于平等竞争、协商和协调,难点在于员工的利益诉求和员工与雇主之间的矛盾。
5. 劳动关系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良好的劳动关系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促使员工更加忠诚和积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民主管理1. 民主管理的概念和原则民主管理是指在企业中推崇和实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文化。
其原则包括平等、公开、有序、民主和依法。
2. 民主管理的特点和优势民主管理的特点是广泛参与、深度沟通、协商决策和依法规范。
其优势在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集体智慧的发挥和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 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民主管理的途径包括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民主服务和民主监督,方法包括听取员工意见、尊重员工选择、促进员工发展和培养员工参与。
4. 民主管理的挑战和难点民主管理面临的挑战在于员工的参与度、企业文化的转变和领导者的改变,难点在于民主管理的实践和落实。
5. 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民主管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激励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结合1. 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的关系和联系劳动关系与民主管理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劳动关系决定了民主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而民主管理又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学总结导论一、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二、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三、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四、劳动者及劳动者组织——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五、雇主及雇主组织——(自学),概念、性质、功能六、政府——劳动关系中的政府及其功能、作用七、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有哪些机制,各自的功能八、劳动法制——作用,劳动法的本质特征九、集体合同制度——概念,主体、内容、程序、作用十、工人参与制度——概念,性质,中国的工人参与的形式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知晓劳动争议的概念,我国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企业规章和三方机制没有讲,不作为重点)第一章导论(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了解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劳动关系学是以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劳动关系是指由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从属性的雇佣关系,是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和社会劳动关系的逐级包容,是劳动的层级结构特点。
劳动关系学是将劳动关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
劳动关系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如何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网络,以及这一系统网络通过何种规则和程序来实现良性运行。
良性运行。
劳动关系系统的主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劳工组织、雇主及其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三方构成。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劳动关系的运行包含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标准的确定和实施、劳动争议的处理和解决。
这一运行是通过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的。
劳动关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
劳动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劳动关系历史与理论——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第二世界大战以后至今五个阶段的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劳资关系与劳工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劳动分工和劳工运动思想、马克思的劳资关系和劳工运动理论、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马克斯.韦伯的工业资本主义理论。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是邓洛普首先提出的,他将系统理论的模型引入劳动关系研究的领域中,用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来探讨劳动关系问题。
《劳动关系系统》(1958),标志着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创立。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在邓洛普创立的基础上,经桑德沃、安德森等人的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意识。
劳动关系策略理论主要是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理论。
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学派有希克斯的罢工与谈判理论、库克的劳资合作绩效理论、海曼的产生冲突理论、寇肯等的策略选择理论等。
第六章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劳动关系转型——(自学),何为劳动关系转型?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具体指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中国经济转型期影响劳动关系转型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即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以及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因素的作用。
并对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即劳动关系的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中国的三种主要企业所有制形态,即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动关系的性质、特点,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劳动标准现状和劳动关系的运行。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转型”。
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一)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就是传统的劳动关系的主要代表。
市场化以来,国有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还是处于转变过程中的劳动关系,新旧体制的痕迹都有显现:政府的控制、主体的形成等方面都是如此。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问题,是与改革、转制密切相关的。
体现了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性特征•改革、改制引发利益关系格局的改变——补偿问题——安置问题——劳动标准降低——工会和民主参与滑坡(二)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私企的两种类型:原生型转制型•私企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1、受约束的劳动关系2、雇主主导的劳动关系3、规范化程度低的劳动关系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劳动者——构成复杂,力量薄弱•企业主——成员复杂、掌握资源丰富、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力较大•劳动关系运行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劳动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劳动标准的执行极不规范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严重(三)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关系外资企业类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特点:1、资本对管理权和劳动的绝对占有2、劳资利益对立且差别悬殊3、公司社会责任影响下的规范运做现状:•劳动者:年龄低、文化程度高、组织发育欠成熟•管理方:差异大,因投资国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劳动关系运行状况也各不相同工资偏低、大量加班加点、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恶劣、管理方式也存在问题第七章劳动者(劳动者——劳动者概念,劳动者权利)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基本含义是受雇于个人、公司或机构,使用雇主提供的劳动工具或设备,在工作中根据上级的指挥或指令完成一定的生产或经营任务,由雇主付给劳动工资的工作者。
从社会阶层角度来看,当代劳动者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下层阶层。
从工人阶级的构成来看,劳动者属于工人阶级的基本构成。
按照劳动力的素质及在劳动分工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来看,劳动者分为白领工人、蓝领工人、农民工和失业人员四类群体。
劳动者所享有的权利可以分为个别和集体劳权。
个别劳权主要包括就业和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集体劳权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民主参与权、集体争议权。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者的地位、身份、权利、利益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国有企业转制后的工人和农民工成为当代中国劳动者的基本构成。
中国的劳动者正在形劳动关系学总结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关系调整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第八章工会(劳动者组织——工会概念、特征、作用、组织结构、中国工会)工会运动的实践历程和理念发展表明了工会作为劳动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既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目标下的多元化特征,也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性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会作为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主结合的组织,根本的宗旨在于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正是这一宗旨推动了工会成为现代劳动关系体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中国工会面临着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的历史任务。
也只有建立市场化的组织体制和运行体制,工会才能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作用。
工会的概念:工会( trade union)——字面含义是指具有共同技艺或技术的劳工的结合。
这个定义反映了工会形成时期的特征:最早是有技术的手工艺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业领域、排除外人进入、维系已有的工资水平而建立的组织。
著名的工联主义者韦伯夫妇为工会下的定义为:“工会者,乃工人一种继续存在之团体,为维持或改善其劳动生活状况而设者也。
”劳动经济学对工会的定义为,“工会是一种集体组织,其基本目标是改善会员货币和非货币的就业条件。
”《牛津法律大辞典》关于工会的定义为:工会“是现代工业条件下雇佣工人自我保护的社团。
”旧中国工会法专家史太璞教授关于工会的定义为:“工会系工资工人以维持改善劳动条件为主要目的所组成之永续的结合团体。
”法律上的定义:英国《工会与劳资关系条例》定义工会为,“全部或主要由工人组成的组织,这一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劳资双方的行为规范”。
美国《国家劳资关系法》则认定“‘劳工组织’这个词是指职工参加的任何种类的任何组织,或任何代理机构,或职工代表委员会或计划,其存在的全部或部分目的是为了就各种申诉、劳资争议、工资、待遇等级、工时、工作条件等问题同雇主进行交涉。
”日本《工会法》规定:“工会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以维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其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而自主地组织起来的团或其联合团体。
”从上面定义中总结出工会一般要义为:1.工会因劳动关系冲突而产生;2.工会以维护会员利益为首要职能;3.工会以集体谈判为基本手段;4.工会由雇员自愿结合而成并代表会员意志。
综上所述,我们一般认为工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雇员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在特定工作场所自主设立的组织。
(工会的概念是这个哈)工会的特点特征:民主性、阶级性、独立性(详细内容找书看吧,太多了)工会的本质:工会是市场经济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工会是劳动者自由结社权的实现工会的类型:职业工会、产业工会、企业工会、区域性(或地方性)工会(详细内容课本见)工会作用、职能:本质职能就是维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利益。
美国学者米尔斯认为工会既是经济组织又是社会组织:作为经济组织,职能是追求更高的工资作为社会组织,职能是反映社会的呼声美国学者德斯勒,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认为工会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工会自身保障二是改善会员经济、工作条件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工会职能、任务的界定基本限于经济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大多数工会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工资、增加福利和改善会员的劳动条件”。
中国工会理论界持的观点:一、多项职能论:中国工会有四项社会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四项职能同等重要二、单项职能论:维护职能是工会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都是维护的途径、方法、方式中国工会:特点:1工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中国工会章程所规定的工会主要社会职能有四项:维护、建设、参与、教育。
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是工会的基本职责;3、中国工会实行产业和地方相结合的组织领导原则;根据《工会法》,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国工会章程》总则: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会员构成:凡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工会章程,都可以加入工会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