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5-3

合集下载

沉积岩

沉积岩

松散堆积物的形成阶段
堆积物的主要来源: 母岩的风化产物 生物物质 火山物质 宇宙物质 堆积物的种类: 碎屑物质: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生物碎屑等 不溶残积物(胶体物质) 可溶物质(真溶液)
堆积物的搬运和沉积阶段
机械(物理)搬运 ——碎屑物质 搬运方式 化学搬运(溶运)——可溶物质和不溶物质 生物搬运
固结成岩阶段
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固体岩石阶段,在常温、常压 下进行。 由固结成岩地质作用完成该阶段的转变。 地固 质结 作成 用岩 压固作用: 由于上部沉积物重量使下面沉积物体积 减小,密度增大。 胶结作用: 化学沉淀物及其它物质将松散物质胶结 起来成为坚固的岩石。 重结晶作用: 矿物颗粒借溶解和扩散作用重新排列 组合形成较大的晶体。
Metamorphic Rocks
一、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 变质作用:
由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如岩浆作用,地壳运动等)引 起物理和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促使岩石在固体状态下改变其 成分、结构和构造的作用。
•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二、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
• 温度: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来源 地热 结果 岩浆 岩石的断裂挤压 静压力(均向压力)
七、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常见的代表性岩石
砾岩、角砾岩
碎屑岩类
砂岩 粉砂岩
粗砂岩 中砂岩 细砂岩
石英砂岩 长石砂岩 杂砂岩
含×、 × ×质 、× ×岩 5~25% 25~50% >50%
粘土岩类 化学及生物 化学岩类
泥岩 页岩 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结构及构造是鉴定沉积岩的主要依据!
第五节
变 质 岩
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日 月引力能)引起岩石圈成分、结构构造、地表形态发 生变化的作用。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

《石油地质基础》题库第一章地球概况及地质作用1、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2、所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3、地球的形状为:扁率不大的三轴椭球体。

4、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可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形单元。

5、根据海拔高程和地形起伏特征,陆地地形主要可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单元。

6、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及大洋中脊三部分。

7、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地球的密度、地球的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内部温度、地球的弹性及塑性。

8、常温层以下,温度随深度而逐渐增加。

9、地温梯度:常温层以下,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升高的温度值称为地温梯度。

10、地温级度: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值称为地温级度。

11、地球的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

12、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13、由于软流层温度约为700~1300℃,已接近地幔物质熔点。

据推测,地幔物质已部分熔融,故此认为软流圈是岩浆的发源地。

14、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即地壳中元素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15、自然界中岩石种类虽然很多,但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三大类型。

16、地质作用:把自然界引起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过程,称为地质作用。

17、地质营力:把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18、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19、内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高温、高压)和地球自转的动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20、内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

21、外力地质作用:是指以外能为主要能源而引起地表形态和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22、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球表面进行,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 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 (800~1200℃)熔融体。它不 连续地发源于地幔顶部或地壳深部。岩浆形成后循软弱 带从深部向浅部运动,在运动中随温度、压力的降低, 本身也发生变化,并与周围岩石相互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岩石在 风化带以下,受温度、 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 响 ,在固态下转变 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 岩石变质后,其原有 构造、矿物成分都有 不同程度的变化,有 的可完全改变原岩特 征。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三、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表生条件下(常 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 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 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 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有 以下3种类型: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在自然界以上3种风化作用可能 并存,但在不同的地区可能 以某一种或两种为主。
(3) 基岩岩性
基岩岩性是影响风化作用的内在因素。岩石的 种类,造岩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岩石的结 构和构造都影响风化作用。此外,岩石中胶结 物的成分和胶结方式、岩石裂隙发育程度等, 也都影响岩石的抗风化能力。
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 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地质学基础
地质营力与地质作用
外地质营力/作用 内地质营力/作用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一、地质营力
地质营力,一般指引起岩石圈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运动和变化的自然动力。 根据能量的来源,可将地质营力分为外地质营 力和内地质营力。
地质作用既发生于地表,也发生于地球内部。有的 强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缓慢,如风化作用。 地球的地表现状是地质作用对地球表面长期改造 的结果。

课后习题答案_重庆大学_工程地质_试卷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_重庆大学_工程地质_试卷答案

思考题及答案第1章【1】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答: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地基沉降变形问题,地基、斜坡或洞室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渗漏问题等问题。

【2】工程地质学的定义。

答:工程地质学广义的讲是研究地质环境及其保护和利用的科学。

狭义的讲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地质条件与人类的工程建筑活动的矛盾。

【4】工程地质条件有哪些?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种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天然建筑材料等六大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什么?答: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貌、岩石与岩体、岩体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堆积物与土的工程性状、地表水与地下水性质、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对策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

【6】工程地质学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工程地质学常用分析方法包括自然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建模与计算,工程地质实验与现场试验,工程类比法。

上述4种方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应用才能事半功倍。

第2章[1] 地球的内圈和外圈各分为哪三圈?各圈层的性质如何?各有哪些特点?答:地球的外部层圈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层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地壳厚度是变化的,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密度增大。

地壳通常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地幔是位于莫霍面之下,古登堡面之上。

体积约占内圈总体积的80%,质量约占内圈总质量的67.8%,主要由固态物质组成。

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却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 g/cm3。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习题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习题

大庆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网上习题(全部)绪论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2 、地质学研究对象具有哪些特殊性?3 、地质学主要研究方法有哪典?4 、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具有什么关系?5 、何谓历史比较法,其具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地球1 .名词解释:软流圈、岩石圈、重力、地温梯度、地温深度、磁偏角、重力异常2 .地球的层圈构造是如何划分的?3 .地壳可划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二者的差异有哪些?4 .试述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差异。

5 .试述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6 .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以分为哪几个层,他们的特征是什么?第二章地质作用1 、名词解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震源、震中,、震中距、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风化作帮、风化壳、残积物、基岩、露头、剥蚀作用、河谷、水系、分水岭、河流纵剖面、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流的平衡剖面、潜水、层间水、落水洞、溶洞、冰川、风蚀城、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横向搬运、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掺和作用、成岩作用、重结品作用2 、论述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内外地质作用的关系。

3 、简述火山的类型及火山机构。

4 、论述基性熔浆与酸性熔浆的差异。

5 、论述岩浆侵入体的类型及特征。

6 、论述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7 、论述风化作用(类型、方式、产物)8 、论述风化壳的研究意义。

9 、论述河流侵蚀作用。

10 、论述单向环流的成因及地质作用。

11 、论述地下水的水源、存在形式及其类型。

12 、论述岩溶地貌的类型13 、论述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的区别。

14 、论述常见冰蚀地貌和风蚀地貌的类型。

15 、论述基岩海岸的侵蚀地貌。

16 、论述海洋的环境分区。

17 、论述湖泊的沉积作用。

18 、论述滨海的沉积地貌。

19 、论述浅海的沉积作用。

20 、简述风积的原因。

21 、论述风成砂和风成黄土的特征。

地质学基础 讲7-讲10-外动力地质作用

地质学基础    讲7-讲10-外动力地质作用

河流机械搬运物的运动方式与磨圆示意图
悬移式 跳跃式 悬移式
棱角状
椭圆状
河流搬运物形态、组分变化示意图
上游区
中游区
下游区

二、海洋的搬运作用 1.机械搬运作用 ⑴ 海浪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悬移,跃移和推移 分选和磨圆程度比河流更好。 ⑵ 浊流的搬运作用:流动持续时间短,分选和磨圆不明显; ⑶ 洋流的搬运作用:流速缓慢,只能以悬移方式搬运极细物质, 搬运能力不大; 2.化学搬运作用: 可溶性物质以真溶液形式在海水中扩散,被长距离搬运 胶体溶液与海水混合发生凝胶沉淀,一般在浅海近岸带沉淀。
三、其他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 1.风的搬运作用:只有机械搬运 搬运方式:悬移、跃移和推移; 分选和磨圆良好。 2.冰川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载运、推运; 不具有分选和磨圆 3.地下水的搬运作用 搬运方式:溶运; 溶洞和地下暗河中的地下水也有一定的机械搬运能力,搬 运的物质是泥质和少量细小砂粒。
第四节 沉积作用
一、河流的沉积作用 1.概述:一般没有化学沉积,只有机械沉积; 机械沉积分异规律:当流动介质的运动速度和搬运能力在一定方向 上作有规律的降低时,被搬运的物质相应按粒 度,密度和形状分异,依次沉积。

砾 砂 粉砂
锡石
磁铁矿
琥珀
石墨
石英
(0.05-0.005mm) (>2mm)(2-0.05mm)
河流的碎屑沉积物为冲积物,具有层理,砂砾层中具斜层理,粉砂层中
二十世纪重大成就
橙色:表层流; 蓝色:底层流 80年代末提出了“全球输送带”概念,这是深海热盐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 述了北大西洋下沉的深层水南下,通过南极绕流进入印度洋和太平洋,然后上翻 到上层,再返回北大西洋。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特征及岩石类型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特征及岩石类型
2.风化作用的类型:
根据风化作用的方式和特点,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3
第二节 风化作用 2.1 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是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
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只是从整体或大 块崩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物理风化常有温差风化、冰冻作用、 层裂或卸载作用三种方式。 2.1.1 温差风化
12
第四节 搬运作用 三)搬运作用 1.定义: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除少量残留在原地外,大部分
都要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 作用。
2.搬运作用的类型: 碎屑物质的搬运主要以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的方式来进行, 又称为机械搬运;溶解物质的搬运以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的形式 进行,故称为化学搬运。
重结晶作用是指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 中的矿物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 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35
第六节 成岩作用
Chapter one Ends
36
第二章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
沉积岩:由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作用)
及部分火山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沉积作用),经成岩作用 后形成的岩石。
7
第二节 风化作用
2.2.1 氧化作用:是指矿物、岩石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 应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常把在地表能够发生氧化作 用的地带称为氧化带。
如黄铁矿(FeS2)在地表(氧化环境)的条件下很容易氧化成 褐铁矿(Fe2O3·nH2O):
4FeS2+14H2O+13O2→2(Fe2O3·3H2O)+8H2SO4

中国科学院大学620普通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620普通地质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普通地质学》主要讲授地质学入门知识体系,是地质学各二级学科或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常见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特征、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地质历史上地球生物演化概况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准确掌握地球的时空演化,尤其要深刻理解岩石圈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四维动态演化过程。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考生应关注我国乃至全球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最新研究进展,学会运用基础数理知识分析重要地质现象和过程。

一、考试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发展历史2. 地质作用的特点和地质学研究方法2. 中国地质学研究优势(二)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态和大小2. 地球的物理性质2. 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三)矿物1. 定义及主要性质2. 常见造岩矿物(四)岩浆作用和岩浆岩1. 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2. 火山与火山活动3. 侵入岩的基本特征4.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5. 岩浆岩的基本类型及其代表性深成岩与喷出岩6. 常见岩浆岩的肉眼鉴定(五)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1.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2. 沉积岩类型3. 沉积构造及其地质意义4. 常见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六)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 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变质作用的方式2. 变质岩的结构、构造3. 四类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4. 常见变质岩的肉眼鉴定(七)地质年代学1. 相对地质年代2. 标准化石3. 同位素地质年代、常见同位素测年方法与新进展4. 地质年代表5. 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的含义及其地质意义(八)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1. 地震基本概念与地震波2.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及其划分依据3. 地球内部主要的地震不连续面4. 岩石圈与莫霍面5.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九)构造变形与地质构造1. 岩石变形与地质构造2. 褶皱与断层3. 脆性断层与韧性断层4. 地层或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十)板块构造学基础1. 大陆漂移2. 海底扩张3. 板块构造基础知识(十一)风化作用1. 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2.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3. 风化作用的产物4. 古风化壳与残积物5. 夷平面(十二)河流及其地质作用1. 河流的形成2. 阶地的成因分类3. 河流的侵蚀作用4. 河流的搬运作用5. 河流的沉积作用(十三)海洋及其地质作用1. 海洋概况2. 海水运动及其地质作用3. 海底沉积物(十四)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1. 湖泊概述2. 湖泊的沉积作用3.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十五)冰川、地下水和风的地质作用1. 冰川地质作用2. 地下水地质作用3. 风的地质作用(十六)块体的地质作用1. 崩塌2. 滑坡3. 泥石流(十七)地球的演化1. 地球的天文时期2. 隐生宙时期3. 显生宙时期(十八)人类社会和地质环境1. 城市兴衰与地质环境2. 人体健康与地质环境3. 废物处理的地质环境4. 人为地质作用(十九)常见地质图件的制作和解译1. 地质图的制作和解译2. 地质剖面图的制作和解译3. 综合地层柱状图的制作和解译二、考试要求(一)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 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及发展历史。

中南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工程地质作业

中南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工程地质作业

工程地质(作业)绪论1、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答: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把地质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勘探等方法,评价工程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在工程建筑物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选择最佳的建筑场地,提出克服不良的地质条件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从而为保证建筑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学依据。

研究方法有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和工程地质勘查。

2、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是什么?它们具体包括哪些因素和内容?答: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影响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及其稳定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因素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貌、物理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等。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所研究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由于不能满足工程建筑要求而在建筑物的稳定、经济或正常使用方面常常发生的问题,内容包括二个方面:①是区域稳定性;②是地基稳定性。

一、地球的概况1、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如何划分的?答:地球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

2、什么叫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答: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地壳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表现形式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3、什么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答:由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等风华营力的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发生崩解、破碎以至逐渐分解等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按其占优势的营力及岩石变化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及生物风化作用三个密切联系的类型。

二、矿物与岩石1、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答: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形状、颜色、光泽、透明度和硬度及解理与断口。

2、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答:造岩矿物分为三大类型: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及变质矿物。

3、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哪些?答:包括硬度、解理与断口。

4、岩浆岩常见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是哪些?其产状有哪些主要类型?答:绝大多数岩浆以硅酸盐类为主,其中O、Si、AL、Fe、Ca、Na、K、Mq、H等九种元素占地壳总质量的98.13%,以O、Si的含量为最多,占75.13%,这些元素一般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普通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地质学(C)总复习汇总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⑴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⑵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资源严重短缺固体矿产,能源,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⑶人们从改造地球表层正反两方面的收益与教训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受到地球表层的遏制。

人类无限制的发展,只能带来灾难,人类只有与地球表层环境相协调,才能持续发展。

人类要向生物学习,顺应地球表层自然演变规律,与地球表层协同进化。

⑷21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首先在固体地球研究中建立了全球观概念;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现实主义类比研究方法。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彗星:彗星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转)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特征?分类?类型

(转)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特征?分类?类型

(转)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特征?分类?类型一、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一)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是在地表或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等形成的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而形成的层状地质体。

沉积岩分布广,大陆表面约有75%覆盖着沉积岩,其中最大厚度达13km,平均厚度约为1.8km;大洋底部几乎全被沉积物或沉积岩所覆盖,其厚度为0.2~3km,平均厚度约为1km。

沉积岩的种类很多,但分布最多的是页岩,其次是砂岩和石灰岩,它们占沉积岩总量的95%以上。

(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形成一般都经过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四个过程。

1、风化阶段沉积物质的来源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氧和生物等作用,在原地发生破坏崩解,逐步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碎屑物质,岩石中有的成分被溶解,有的则生成新的矿物,这些破碎溶解的物质,就成了沉积岩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另外还有一些火山碎屑、深部的热卤水、温泉喷出物等深源物质和陨石、宇宙尘埃等宇宙物质。

2、搬运阶段原有的岩石经风化后形成的产物,除了一部分残留在原地外,绝大多数被水、风、冰川、海洋及生物等搬运到其它地方。

物质的搬运一般可分为三种方式:(1)机械搬运:碎屑物质在水、风、冰川或重力流中被搬运。

(2)化学搬运:一些母岩风化产物溶解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携带搬运。

(3)生物搬运:生物作用的生物残骸和分泌物的堆积。

3、沉积阶段岩石碎屑物地被搬运途中,由于搬运力的减弱,比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熔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松散沉积物。

与搬运相对应的,沉积方式也有三种:(1)机械沉积:机械搬运带来的碎屑物质,由于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

(2)化学沉积:化学搬运来的物质通过化学作用形成难溶的物质或通过胶体凝聚进行沉积。

(3)生物沉积:生物的残骸和分泌物的沉积。

4、成岩阶段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在一个新的改变了的环境中,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与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类型
按地质营力分: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风的地 质作用、湖泊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生物地质作用等。
按作用程序分: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是介于内、外作用之间的一个特殊阶段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条件下,由于太阳,大气,水, 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地质作用。
风成沙和风成黄土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的规律性, 其生成条件也不同。
风成沙特点:
分选性极好,大多数颗粒直径为0.1-1mm; 磨圆度好,颗粒基本上无棱角,石英颗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 成分稳定,多以石英为主,云母等片状矿物少见; 常具板状斜层理和风成交错层理; 较粗的沙表面上常有氧化锰和氧化铁薄膜,俗称“沙漠 漆”; 一般不含生物遗体和遗迹。
古风化壳:地质时期形成、已经成岩但仍保留相应 特征的风化壳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结构: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
风化壳的垂向结构
土壤层:经过生物风化作用的改造而富含腐殖质的残 积物。 残积层:经长期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的 风化产物。 半风化层:遭受初步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的结构、构 造和成分尚未发生彻底变化的岩石部分
§1 风的地质作用特点
多发生于植被稀少、地表物质疏松、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 的干旱地区。 是一种纯机械性作用,即风的侵蚀、搬运、沉积均以机械 方式进行。
风是气体介质,多无固定的流动路线;风速和风向变化大。
海陆风的形成与运动
在海洋与陆地交界的部位,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海陆风”。 主要成因是源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容不同,导致了相互间温 度的不同步变化,从而产生了昼夜风向不同的海陆风。
1.大气的结构
大气圈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分别存在着非均一 现象,据此可以对大气进行垂向和水平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主要内容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 五、风的剥蚀作用
一.河流的剥蚀作用 1、河谷的要素: 谷底 河漫滩 谷坡 河
床 阶地
洪水位
6
河谷形态要素图
阶地
河谷
谷底
谷坡
河 漫 河床 滩
2018/7/14
第二篇
7
2、下蚀作用 湍急的河水以其动能冲刷谷底岩石或河水挟带的 砂石磨损和撞击谷底岩石,使河床加深的过程。
75
冰蚀谷 冰蚀谷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其横剖 面呈“U”字形,又称“U”形谷。
76
主要内容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 五、风的剥蚀作用
五、风的剥蚀作用 1、概念 风以自身的动能和所挟带的砂粒对地表岩 石的破坏的过程。 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63
2)作用条件: 1、孔隙、裂隙:裂隙愈发育,岩石与地下水的接触 面积愈大,愈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2、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发育于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 3、地下水的溶蚀力:地下水一般含相当的CO2,有 的还溶有HCl或H2SO4等,是一种较强的溶剂,能较 快地分解可溶性岩石。 4、地下水的流动性:处于循环流动状态的地下水可 将溶蚀物质迅速带走,使岩溶作用持续发展。
• 海蚀洞:在岬角处,由于波浪的折射,在岬角两侧 受能量集中的波浪冲蚀而形成的洞穴。
• 海蚀穹:海蚀洞进一步发育连通扩大而成。
• 海蚀柱:海蚀穹崩塌而成孤立的石柱。
基岩海岸海蚀作用结果---
基岩海岸海蚀平衡剖面:当地壳长期稳定,平均海平 面不变时,随波浪侵蚀作用进行,波切台逐渐展宽, 当其宽度发展到波浪虽在波切台上运动,但能量基本 消耗在克服与波切台的磨擦和搬运碎屑物时,波浪不 再有侵蚀能力,此时,基岩海岸的横剖面呈上凸曲线, 曲线上各点的侵蚀强度趋于零,此剖面称为基岩海岸 海蚀平衡剖面。
16
向源侵蚀与 河流袭夺
2018/7/14
17
E、丹霞地貌: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 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 陡崖坡的地貌。流水下蚀、崩塌、风化等作用 综合形成。
18
4、纵比降(纵坡降G):河流的两点间的高程 差(A-B)与其距离(D)之比。
G=(A-B)/(D) 比值越大,下蚀作用越强。
的寄居的场所,它们在生长过程中或死亡后产 生的腐植酸同样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常见的 生物有以下几种
56
基岩海岸常见生物 海白菜
藤壶
57
6、潮流和洋流的剥蚀作用 潮流的剥蚀作用出现地区: (1)大陆架上地形狭窄并有强潮流通过的地区 ,如我国的琼州海峡; (2)由粉砂、粘土等细粒碎屑物质组成的平坦 海滩,潮流在这类地区往复运动。 洋流的剥蚀作用出现地区: 主要发生在深海底部,长期的侵蚀破坏可以在 海底形成深海海谷。
64
3)岩溶地貌
形成部位
侵蚀地貌
峰林、峰丛、孤峰、溶沟、 地表及包气带 石芽、石林、溶蚀谷地、
溶蚀漏斗、落水洞、天坑
堆积地貌 泉华
地下(饱水带) 溶洞、暗河、地下湖
石钟乳、 石笋、石柱
65
喀斯特地形的组成
溶石 落 沟芽 水

溶 蚀 漏 斗
桂林石林
66
石牙与溶沟
落水洞与天坑
69
主要内容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 五、风的剥蚀作用
79
2、风蚀作用形成的地形 雅丹地貌 蜂窝石 风棱石 蘑菇石 风蚀洼地与风蚀 湖 风蚀城
80
风的地质作用
风蚀作用产物示意图
蜂窝石 风棱石
蘑菇石
风蚀洼地与风蚀湖
风蚀城
81
风蚀蘑菇
82
问题 1、剥蚀作用的概念? 2、基岩海岸侵蚀的基本地貌? 3、河流侵蚀作用及地貌? 4、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结束
39
滨海带 最大高潮面与低潮面之间的地带,是 海陆交互的环境。 后滨带或潮上带:平均海平面以上,最大高潮时 能被海水淹没的地带; 前滨带或潮间带:平均海平面以至平均低潮面的 地带。
40
41
浅海带(陆棚):低潮面至水深200m的浅水海域。 大致为大陆架范围内的海域。 半深海带: 大陆坡范围内的海域,深度200-2000m。 深海带: 大陆基和洋盆范围内的海域,深度大于 2000m。
3、冰蚀地貌 羊背石:形态顶部浑圆,状似羊背,是由岩性坚硬的 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
73
冰斗: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 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 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冰斗多分布在雪线附近。
74
4、冰蚀地貌 刃脊与角峰:刃脊是陡立挺拨状如鱼鳍的山脊;角峰 是三个以上冰斗所夹的金字塔形尖锐孤峰。
42
3.海水的机械剥蚀: • 1)概念:主要是由于海水的波浪运动、潮流等对
海岸产生的破坏作用。可分冲蚀和磨蚀两种。
43
2)剥蚀地形 海蚀穴 海蚀崖 波切台 岩脊滩 波筑台 海蚀洞 海蚀穹 海蚀柱
44
A 海蚀穴:由于基岩 海岸向陆方向海水迅速 变浅,导致拍岸浪,海 水及所带沙石反复冲击 和磨蚀基岩海岸,使下 部岩石破碎,并被掏空, 形成平行海岸延伸的凹 槽。
61
1.机械潜蚀作用 概念 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土、石的冲刷破
坏作用。 通常地下水流速缓慢,机械潜蚀作用强度不大
。但溶洞内的地下暗河,具有较大的侵蚀能力,其 特点类似河流的侵蚀作用。
62
2.化学溶蚀作用 1)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作用称为溶蚀作 用,又称之为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 广泛发育石灰岩地区,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奇异 的石林风光都是岩溶作用的产物。
总之,基岩海岩海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海岸趋于 平直,地形坡度变缓。
岩岸海蚀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52
4、海水的溶蚀作用 1)概念 是由于海水中含多种电解质、CO2等
溶剂,可对海岸及海底岩石产生溶解作用。
53
2)可形成以下海蚀地形: (1)蜂窝石;(2)海蚀 坑;(3)海蚀浅槽。
54
海蚀坑
55
5、生物剥蚀作用 基岩海岸区是各种厚壳型生物与孔穴性生物
蛇曲河流
2018/7/14
截弯取直
牛轭湖形成
33
牛轭湖
2018/7/14
第二篇
35
都江堰排沙、分洪、灌溉原理 ---单向环流、河流侧蚀作用
河流拐弯处,在 单向环流作用下, 砂石排向对岸; 枯水季节水多流 向右侧灌溉支流; 洪水季节,支流 水满,多余的水 亦通过主干河流 流出。
排沙、分洪
枯水拦水灌溉 洪水分洪、排沙坝
8
3、河流下蚀作用的几个现象 A、“V”形谷:在河流下蚀作用强烈的地区, 河谷不断加深,其加深的速度远远大于拓宽的 速度,结果造成谷坡的高度远远大于谷底的宽 度,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故称“V”形谷。
9
金沙江虎跳峡
科罗拉多大峡谷
10
B、瀑布:河水从高空跌落的现象。
11
黄果树瀑布
2018/7/14
主干河
拦水、溢洪坝
灌溉支流
灌溉防洪坝 枯水灌溉
主要内容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 五、风的剥蚀作用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1、概念 海水对海岸和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 海水的剥蚀作用有机械剥蚀、化学溶蚀和生物剥 蚀三种方式。
38
2.海洋环境的分带: 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深海带
2000 吉连卡
1500



1000
500
0
2018/7/14
局部侵蚀基准面


重 庆
宜 昌
监 利
汉 口
九 江
吴 南淞 京口
21
6、侵蚀基准面
* 概念: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 极限面。
• 它的上升会使下蚀作用减弱或消失;它的下降 会使下蚀作用加强。
• 最终侵蚀基准面:海平面
• 局部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不同地段往往存在局 部侵蚀基准面,如瀑布下面的河水面就是其上 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
58
7、浊流的侵蚀作用 因其具有较大的密度和较快的流速,而具有强 大的侵蚀能力。 浊流侵蚀作用在大陆坡上塑造出巨大规模的海 底峡谷。其深度可达千米以上。
59
主要内容
一、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 二、海洋的侵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 五、风的剥蚀作用
三、地下水的剥蚀作用 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又称潜蚀作用,包括机械潜蚀和 化学溶浊两种方式,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
B 海蚀崖:海蚀凹槽 上部岩石崩塌后形成海 蚀崖。
C 波切台 海蚀崖不断后退,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 个向海微倾斜的基岩平台。
D 波筑台 由波切台上的塌积物随退流搬运至低潮 线以下沉积下来所形成。
海蚀穴、海蚀崖、 波切台和波筑台 的形成过程。
• E 岩脊滩 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差异,波切台表面会残 留许多几十厘米高的岩脊。
2018/7/14
22
7、侧蚀作用 河水以其动能及其挟带的砂石 冲刷并磨损河床两侧及谷坡,使谷坡后退,谷 底加宽,河床左右迁移形成河曲的过程。
23
24
河流的凸岸和凹岸 及其地质作用
站在岸边,观察河岸线, 若突出,则为凸岸,若凹 进,则为凹岸。
凹岸:单向环流的作用下 发生侵蚀。
凸岸:由底流将凸岸侵蚀 的下来的岩石碎屑搬运下 发生沉积
12
C、向源侵蚀:河流的下蚀作用使得瀑布后退、 河床降低、河谷逐渐向上游(源头)延伸发展, 这来自现象称为向源侵蚀作用。13
尼亚加拉瀑布向源侵蚀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