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6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如饮料的配制,提问学生:“如何表示饮料中不同成分的比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浓度的盐水图片,激发学生对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好奇心。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学习兴趣。例如,以配制饮料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不同成分的比例。
2.通过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概念,并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和pH值测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6.2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掌握溶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概念,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使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溶液的制备过程,并能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反应物的摩尔比。
3.能够通过实验操作,熟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等实验仪器,掌握溶液配制的技能。
8.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调整。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化学实验中应遵循的环保原则,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影响。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学习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3、物质溶解的现象:(2)温度改变: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等;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5、讨论:如何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三、小结学生练习: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水中。
2024年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范本(二篇)
2024年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范本一、学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知识目标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二〉技能目标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一、学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知识目标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二〉技能目标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
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
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
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8
-食物来源:介绍富含各类维生素的食物,引导学生关注膳食平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食物来源。
-维生素的分类、功能、缺乏症及食物来源。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8.3蛋白质维生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人体中的作用。
-掌握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了解常见的蛋白质食物来源。
-掌握维生素的分类、功能及食物来源,了解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
2.学会使用化学实验方法分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
3.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蛋白质和维生素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生活常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引发学生对运动员饮食的关注,提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需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
2.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蛋白质在人体中的作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3.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将学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相关知识,强调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6.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47页精品】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下册六-九章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
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明液体(稳定)酒精: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沪教版)
第6章溶解现象课题第一节物质的溶解课型实验探究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说出溶液的特征。
2.能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4.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课前准备仪器:试管、药匙、试管架、滴管。
药品:蒸馏水、植物油、泥土、食盐、蔗糖教学过程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创设情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呢?请你把你已经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并互相交流,讨论.物质分散到水中的事例和应用事例应用洗衣粉分散到水中洗涤衣服1.探究实验:演示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被分散物质原有状态振荡后实验现象分散微粒静止后现象分散特征共同点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K+、MnO4-不分层不沉淀无明显变化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无色晶体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蔗糖分子粉笔灰白色固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固体小颗粒产生沉淀不均一不稳定食用油黄色液体不溶解,液体变浑浊液体小液滴产生分层学生讨论总结2.结论(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探究体会: 你能说出他们的特征吗?(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探究问题:你知道物质是有颜色的,那么形成溶液后还有颜色吗?(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上海教育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
上海教育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已经结束。
化学回顾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篇上海教育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成都教育版初三化学下册教案1教学过程:【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臭氧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察觉到目前为止,数学方法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2.蜡烛燃烧3.木炭燃烧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所燃烧5.木炭还原氧化铜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7.碳酸受热分解8.人或动物的呼吸9.高温煅烧石灰石……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制法的条件是:1.制取应简便迅速;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电学的需要;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第三种制得实验室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麦芽糖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学术研究改进,氮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出水,故最终中间体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
(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之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太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
2024年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2篇)
2024年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物质与变化第一课: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第二课:固体的性质和变化第三课:液体的性质和变化第四课:气体的性质和变化第五课:溶液与晶体的性质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课: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第二课:化学反应速率第三课:化学平衡第四课:氧化还原反应3. 第三单元:金属与非金属第一课:金属的性质与常见应用第二课:非金属的性质与常见应用第三课: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比较第四课:金属与非金属的离子化和电解质4. 第四单元:空气与氧气第一课:空气的组成与性质第二课: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第三课:氧气与燃烧的关系第四课:氧气与生命的关系5. 第五单元:酸、碱和盐第一课:酸和碱的概念第二课:酸碱中和反应第三课:常见酸碱溶液的性质第四课:酸碱中和的应用6. 第六单元:有机化学基础第一课:碳的特殊性质与化合价第二课: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第三课:烃的结构与性质第四课:有机化合物的常见反应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授课方法:讲授、实验演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3. 活动设计:开展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研究等活动;4. 多媒体教学:利用化学软件、实验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5. 课外拓展:组织实验比赛、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准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上一课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参与度、合作学习能力;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4. 参加课外活动的评价,包括科技创新竞赛、实验比赛等的表现评价;5. 定期进行半月考和月考,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时一]第§-1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学习目标: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1.溶液的组成;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3.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堂学习:一、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_1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工作方案网发布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更多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方案网工作方案频道。
一、学期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目标.〈一〉学问目标⑴、学习有关溶液的学问`;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洁学问;⑷、熟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二〉技能目标1、自主力气:能联系旧学问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2、综合力气: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学问综合解决问题;3、拓展力气:由所学学问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4、创新力气:改进演示试验和同学试验,进行小制造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欢快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育同学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2、培育同学乐观、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依据课程标准的力气要求来辅导同学,让同学理解基本原理。
了解有关学问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学问。
初步把握试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神奇,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究、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2、培育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同学顺当毕业,成为合格的学校毕业生。
4、提高同学各种力气,主要包括动手操作力气、试验观看力气、综合运用课本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和创新力气。
5、通过学习提高同学的规律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同学基本状况分析:初三两个班共有同学近百人。
下面就从同学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同学的学问水平、同学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一)学问基础:同学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确定的化学学问基础,但从化学学问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学问,所学的学问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同学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熟识也是浅显的。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6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
a.解释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b.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某物质的溶解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分析解答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新课: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微观结构。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过程,探讨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4.应用: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a.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b.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3.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一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对溶解度的影响。要求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数据记录和实验结论。
4.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分析等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2.强调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P9 1 2 3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的初步概念2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初步了解仪器的使用3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参与交流与讨论观点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重点与难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概念的形成教与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讨论化学研究的对象提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焰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介绍观察的内容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与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变化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等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火焰边的蜡烛熔化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蜡烛燃烧变少了吹熄蜡烛后有一缕白烟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熔化-气化-燃烧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矿石粉碎酒精挥发海水晒盐食物腐败碘升华火药爆炸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的现象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能根据这些判断某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理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活动探究萄葡糖砂糖面粉的加热总结不同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成分--元素不同的物质结构不同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微粒构成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学生讨论生产生活实际中产品的使用了解物质的用途以及制备的重要作用交流自己的看法化学史的教学了解化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明发现成果交流与讨论化学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学习化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研究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方法为了简便地描述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还要使用化学符号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一探究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氮气和稀有气体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提问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其它火柴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不易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二氧化碳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助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三氧气的获得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意图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教学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教学意图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教学意图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教学意图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教学意图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教学意图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记录并加深理解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学习目标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教学过程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说明右边比左边重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3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现象塑料瓶瘪了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演示实验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式二氧化碳水碳酸CO2 H2O H2CO3碳酸二氧化碳水H2CO3 CO2 H2O3学生实验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现象澄清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Ca OH 2 CO2 CaCO3 H2O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镁氧气氧化镁木炭氧气二氧化碳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对人体的影响 1 感到气闷头晕心悸4~5 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学习目标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教学设计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情景导入P47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实验 1 电解水 2 氢气的燃烧水氢气氧气氢气氧气水H2O H2 O2适当讲解 H2O2 H2O交流讨论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二水的净化教学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4.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
(2)溶液的基本特征。
2.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提问】1.以上图片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2.茶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碳酸饮料呢?农药倒入水中为什么在使用时需要搅拌?【过渡】所有这些图片都是物质分散在水中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一种混合物——溶液。
推进新课【设问】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吗?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各有什么用途?【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活动与探究】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蔗糖晶体、食盐、泥土、食用油。
实验内容:在盛有少量上述五种药品的五支试管中,加入约1/4试管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经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静置后的(1)~(5)支试管中的液体又有什么变化?【多媒体】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将食盐投入水中后,水分子会将氯化钠晶体表面的Na+和Cl-解离出来,并扩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的过程都会和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一样呢?【多媒体】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当把蔗糖投入水中,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脱离蔗糖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师生归纳】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讲解】我们把物质分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九年级下册教案化学全套(沪教)
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3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6第一课时溶液组成的表示6第二课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8第三课时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10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2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1节溶液的酸碱性17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20第一课时常见的酸20第二课时常见的碱22第三课时中和反应24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27第一课时盐27第二课时几种常见的盐29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35第2节糖类油脂36第3节蛋白质维生素38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41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42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44第6章溶解现象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1.溶液的概念、形成与性质。
2.溶液组成及其表示方法。
3.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5.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由于本章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性较强,在处理本章教材时,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在“同化”与“顺应”中建构新的知识。
2.本章所涉及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因此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探究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实验,并从中体验与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其次对于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对相关知识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进一步习惯合作学习。
再次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并且都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了解与体会溶液的重要性。
3.本章内容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DOC
沪教初三化学教案全集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
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
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
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
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习目标: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
1.溶液的组成;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课堂学习:
一、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
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
[问题情景]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
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
[
[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
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小结]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
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教师讲解]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
1.10克NaCl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110克食盐水;
2.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20Ml的酒精溶液;
3.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00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 104
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
1.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3. 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活动与探究] 课本P158的活动与探究
[教师设疑] 1.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
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 几种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 在化学上常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1.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
2.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 3. 将某100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
4. 从某100克食盐水中倒出20克溶液后,所剩余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将4中所得的20克溶液和80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小结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10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
(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
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联系生活经验,填空:
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
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
溶解性的定义:
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
性质。
(填“物理”“化学”)
【活动探究】
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
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
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