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ppt课件(43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追求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目光转 向社会的底层的市井平民,“四大奇 人”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 修乐器的倪老爹,看坟的邹吉甫,开小米 店的卜老爹,开小香蜡店的牛老儿等等, 他们朴实善良,相濡以沫,古风犹存,充 满人间真情的温馨。
• 6、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 友人到他家聚会,“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 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 便”。
6、《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擿时弊”,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 新的境界。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鲁迅说,《儒林外史》诞生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 有足称讽刺之书”。他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 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 就可以谓之绝响。”
一、叙事艺术:
4、自然景物的描写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 袭的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 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
5、《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 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 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 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者尽量 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 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科举制度开创于隋唐,唐朝时分秀才、明经、进士等 八科,主要考诗、赋或儒家经典。这种考试制度和选拔 人才的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依据门第、身份得官的九 品中正制相比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可是,到了明代,只 设进士一科,而且变为主要考八股文,八股文的特点是, 题目限于四书五经以内的文句,考生作文章阐释经义的 时候,只能依照题目的意思,摹仿古人的语气。“代圣 人立言”,不许自我发挥,更不能联系当前政事,只能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以朱熹的注疏为准绳,文章格式 有非常刻板的规定,一篇里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

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程晋
的 创 作
芳《怀人诗》十八首之十六,同前 卷二)《儒林外史》主要是在移家
南京之后写作的,大约在乾隆十四
年(1749)49岁时已基本完
稿。此后数年,他还在不断修改,
但主要精力已转向学术研究。


林 外
• 2、取材。
史 》 的
• 《儒林外史》所写人物,大都 实有其人。吴敬梓取材于现实
最后一回:“神宗帝下诏 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 以 “幽榜”回映“楔子”。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 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 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 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 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 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 正出路。
创 作
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 友、相识相知者。如杜慎卿、
马纯上、虞育德、庄绍光、迟
衡山、牛布衣等等。杜少卿则
是作者的自况。
同治版《儒林外史》
内容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 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 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 其实,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
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这就
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
2、在生活和治学中敢于向封建权威和 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 拘束的生活。
朱熹对《诗经》的解说,大胆提出质疑 ; “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 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使 “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一、叙事艺术:
2、在题材上,以描写世俗生活为主, 以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 世界为展现对象,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 会风俗画,完成了古代小说从描写传奇 到描写世俗生活的转变。
3、在人物性格上,《儒林外史》所写 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 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并且摆 脱了类型化,写出了人物丰富的个性和 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写出来人物性格的 发展变化。
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 治批判结合起来,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 官酷吏,就是土豪劣绅。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 举制度的腐败,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贪官污吏:贪婪成性、敲
骨吸髓的贪官猾吏,如王
惠、汤奉等。
官 绅 土豪劣绅:戴着科举功名 张静斋 形 的帽子而横行霸道、堕落 象 无行的在乡士绅,如严贡
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 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一、儒生形象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1、热衷功名、可怜可叹的腐儒: 如:二进(周进、范进)
2、迷信八股、笃守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如:马纯上(二先生)、王玉辉
第七第节 七 讲
• 18世纪中叶的《儒林外 史》是我国古代中最杰出 的代表作,标志着我国古 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 阶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 粒民。安徽全椒人。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

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 自号文木老人。


科举世家、名门望族的高贵出身。 曾祖弟兄五人四进士,其曾祖父吴国
生、严监生、张静斋等。
严贡生是一个典型。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三、形形色色的假名士
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 的终南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 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 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 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 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 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 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 不忘。
1、《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 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 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 “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 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 说史略》第二十三篇)的独特形式。它 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 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 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 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
里传为子弟戒”。

第三阶段,在他33岁时,变卖了全椒

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

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 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他接触了代表

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 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
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
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举业,提倡
以儒家的“六艺”作为教育内容,培养
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时代思潮在他思想
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六朝故都南京的
山水名胜,引发着追慕魏晋文人的情感,
他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
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作 者 介 绍
吴敬梓曾想走科举荣身之路。可是,他以弱冠 之年考取秀才之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 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 官那里,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沉重 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怀疑加深了。36岁时, 曾被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参加了地方 一级的考试,但到了要赴京应试时,却以病辞。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 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 举仕进的道路,
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尊重的“真儒”。体现了 作者对八股取士、理学教育造成的儒林学术空疏、歪曲儒 学真典现象的思考。
作者虽厌弃八股,但以复古寻求出路,连作者自己也 觉得有些迂腐,他笔下这类人物也表现出迂腐的特性。
奇人杜少卿
• 出身世家,为人正直; • 淡泊功名,背弃科举; • 生性狂傲,蔑视权贵; • 恣情任性,倡导自由; • 尊重女性,倡导真情; • 遵守孝道,忧国忧民; • 遭人非议、苦闷孤独:
王冕
第一回楔子以王冕作为“隐括全 文”的“名流”。作者借王冕之口 痛斥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 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 出处都看轻了”,使“一代文人有 厄”。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一部分(2-30)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31-46)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46-55) “市井奇人”的发现
• 3、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性格豪 放狂傲。

对贫贱困难的人,他平等对待,体恤帮助;
杨裁缝母亲死了,无力殡葬,他就慷慨资助;给
领戏班的鲍廷玺一百两银子,让他重操旧业,奉
养母亲。
• 4、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 与摧残。
• 他笃于夫妻情爱;
• 他反对纳妾 ;
• 对敢于争取人格独立的沈琼枝,他充满了 敬意。

变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 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
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
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他以阮籍、嵇康为榜
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
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
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
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
吴敬梓生活的最后几年常从南京到扬州访友求助, 常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的诗句。不幸言中,乾 隆十九年(1754)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在扬州与 朋友欢聚之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 剩典衣钱!” 极其悲惨地 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林 外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1、时间。

•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
对是顺治十五年探花——祖辈两进士,其
中一榜眼;“五十年中,家门鼎盛”。敬
梓乃长房长子。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时代,父母在世

的时候,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第二阶段,吴敬梓的父亲去世,族人欺

他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 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
• 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
• 7、怀有忧国忧民之心。
• 真儒们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赢得他的敬重, 虽然他的家产几乎已经耗尽,但仍然捐三百两银
子修泰伯祠。
市井四奇人


• 季遐年 买字为生,且以此其乐;

• 王太 买火纸筒为业,又棋技高超; • 盖宽 开茶馆谋生,以画画为乐;

• 荆元 身为裁缝,以弹琴自娱。
3、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如:匡超人、牛浦郎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二、官绅形象
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 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他们出仕多为贪官污吏,如王惠; 处乡则多是土豪劣绅,如严贡生、严监生;
而王仁、王德的行径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 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
杜少卿有真儒之操守,而无贤人之迂腐;具名士之潇洒, 而无狂士之荒诞。体现了作者对儒林、对人生的新思考,对 士人新境界的追求:传统儒学精华与时代新精神的融合。
• 杜少卿
• 1、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
“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
出去好”。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
他们谋生有道,精神充实;不慕荣华,安 贫乐道;人格高尚,自重自尊。体现了作者 在真儒、奇人两类士人理想追求破灭后,对 士子人生道路、人格范式的新设计;但作者 还是无可奈何其毁灭的结局。于是,积极的 探索热情与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变主宰了作 者的心灵,弥漫在《儒林外史》艺术世界之 中。
一、叙事艺术:
• 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 •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 •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
理想文士的探求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如:虞博士、庄绍光、迟衡 山等,他们重文行出处,有真才实学;蔑视权贵,淡薄利 禄;鄙视八股,向往真儒。吴敬梓主张以“礼乐兵农”的 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 化无用的科举时文。作品里写了两件大事,一是祭泰伯祠, 一是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 的理想。
在功名上不得志,但也不打算像周进、
范进那样苦熬苦挣,而是投机取巧,以刻

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的“色艺”等形

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

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

莺脰湖名士,娄三、娄四公子;


西湖名士,景兰江、赵雪斋;
莫愁湖名士,杜慎卿、季苇萧等。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 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