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诗题画兰赏析清代郑板桥
《题画兰》精品教学课件.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 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 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 留。”突出兰花淡泊自足,不随波逐流 的高尚品质。
作者对兰花的高洁特点的表现耐人 寻味:表面上是写兰花身处山顶,浮云 在脚下游走,实写兰花格调高雅,不与 浮云游尘为伍。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 或有他良以扬称无们的抨州扬限凭同击地州激着情,区画愤知心或一派,识,著批。对分对于风他贫子丑诗格们民的恶文相有阶敏的,近着层锐事或的不深洞物表书平表察和诸画之同力人书家气情和,画总,。善加。称, 他兰扬花兰来诗兰突不“兰题“扬兰“花“花(《不他 作”扬兰兰郑扬 《“突非非非清突身们花州香花不人花出是花州花香香题是们者州花花板州题岩无无无)出在画有 生 八 本 生 相 对 生 兰 脚 生 八 生 本 本 画 脚 有对 八 生 生 桥 地画深脚脚脚兰千郑着长怪是长知花长花下长怪长是是兰下着 兰怪长长是区 兰兰缝下下下花山燮不在是四在去香在的没在是在四四》没不 花是在在历一 》妙浮浮浮淡顶平山中溢山不的山香有山中山溢溢是有平 的中山山史批 是香云云云泊上之岩国,岩留写岩味浮岩国岩,,清浮之 高国岩岩上风 清稠闹闹闹自头气的清四的。法的浓云的清的四四代云气 洁清的的的格 代,,,足”” ,顶代溢顶别顶稠翻顶代顶溢溢诗翻, 特代顶顶名相 诗来来来,有处中的处出处。滚处中处的的人滚有 点中处处人近 人不不不不无,期花,心,的,期,花花郑的无的期,,,的郑相相相随限它活香它裁它喧它活它香香燮喧限 表活它它书 燮“知知知波扬激的动在的,的闹的动的在在的闹激 现动的的画 的去去去逐州愤香于突香以香,香于香突突一,愤 耐于香香家 一不不不流八,气岩气触气气气岩岩首, 人气气总 首留留留的怪对飘深飘觉飘飘飘深深咏对 寻飘飘称 咏。。。高”的贫散缝散释散散散缝缝物贫 味散散, 物尚主民处味处处诗民 :或 诗品要阶聚觉聚聚,阶 表称 ,质代层集。集集是层 面扬 是。表深,,,诗深 上州 诗。表竟竟竟人表 是画 人同香香香为同 写派 为情浓浓浓自情 兰。 自。到到到己。 花己让让让画身画人人人的处的感感感兰山兰到到到花顶花粘粘粘而,而稠稠稠题浮题,,,写云写这这这的在的种种种。脚。兰兰兰下香香香游真真真走是是是,非非非实一一一写个个个兰花“““妙 妙 妙格”””不不不调能能能高言言言雅尽尽尽,。。。不与咏物 诗,是诗人为自己画的兰花而题写的。
关于兰花的象征的意义和古诗
关于兰花的象征的意义和古诗兰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被视为高雅、纯洁、坚韧、谦逊和优雅的象征。
以下是一些与兰花相关的古诗和象征意义:1.《题画兰》——郑板桥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首诗描绘了兰花在山顶上生长,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尽管脚下的浮云翻滚,但兰花并不在意它们的喧闹,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生长。
这首诗寓意着兰花的坚韧和谦逊。
2.《春庄》——王勃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兰花和城外的桃李园,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和宁静。
诗人通过“岂知人事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同时,“不觉鸟声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城市的喧嚣的反感。
3.《高山幽兰》——郑板桥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这首诗赞扬了兰花的幽静和贞洁,它不求名利,只愿在烟霞中生长。
诗中表达了兰花的高尚品质,采樵者也因为它的美丽而不想打扰它,宁愿选择其他道路通行。
4.《饮酒十七》——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这首诗描绘了幽兰在庭院中生长,等待着清风的到来。
清风轻快地吹拂着,将兰花与其他杂草区分开。
随着风的吹拂,兰花逐渐清醒并意识到自己走失了方向。
最终,兰花选择回归本源之路。
除了以上这些古诗,还有许多其他的古诗描绘了兰花的美丽和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兰花一直被视为高雅、纯洁、坚韧、谦逊和优雅的象征。
潇洒!郑板桥兰花作品赏析,融入了草书的笔意
潇洒!郑板桥兰花作品赏析,融入了草书的笔意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
世籍苏州,后迁兴化。
出身穷苦,天资奇纵。
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至乾隆年(1736年)中进士,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
郑板桥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郑板桥的画里,常常可以看到书法的笔法,正如他画的兰花“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俨然融入了草书的笔意,着实使他的兰花拥有了非同一般的潇洒。
郑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
郑板桥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时间他均在扬州,靠作画、卖画为生,直至73岁卒。
郑板桥在自己的书法中也融入了画法的笔法,他创造了“六分半书”,纵横错落,飘洒有致。
《题画兰》
《兰竹图》
总结词
兰竹图是中国画中的经典之作,以兰花和竹 子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高雅品格和气 节。
详细描述
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了兰花和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特质。画面中的 兰花娇美柔弱,竹子挺拔有力,象征着文人 的坚贞和气节,也表达了作者对高风亮节的
崇尚和追求。
《兰花图》
总结词
兰花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珍品,以兰花为唯一题材, 展现了画家对兰花的热爱和精湛技艺。
要点二
启示
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启示人们要珍 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06
相关文化作品欣赏
《墨兰图》
总结词
墨兰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幅佳作,以水 墨描绘兰花,飘逸灵动,富有诗意。
详细描述
这幅作品以简洁的构图和笔触,展现出了兰 花的秀雅和幽香。画家运用泼墨、留白等技 巧,巧妙地表现出了兰叶的柔美和花朵的娇 嫩,同时通过题诗的形式赋予了画面更深层 次的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及动机
创作背景
郑板桥在罢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为了抒发自己不向世俗低头的气节, 他画了一幅《题画兰》。
创作动机
郑板桥借《题画兰》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和气节,以及不向世俗妥协的精神。
作品地位及影响
作品地位
《题画兰》是郑板桥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品影响
该作品对后世的书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和气节的精神象征。
艺术价值
技法高超
画家在画兰时运用了多种技法,如勾 勒、渲染、烘托等,使得画面层次丰
富、形象生动。
构图巧妙
画中兰花的形态和布局都经过精心设 计,使得画面既有整体感又有个体表
现。
《题画兰》原文及翻译
《题画兰》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题画兰》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二、《题画兰》原文翻译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三、《题画兰》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四川会理刘世渡七、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还展示了对兰花生态学、兰花栽培学、兰花鉴赏学的丰富内容。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人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录于《扬州八家画集》237页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兰花几箭又添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为一身心上寻,果然培得自然知。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05页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0页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历春夏又秋冬。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1页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石上青青一片兰,写来碎竹不须竿;乾坤大地春光满,纵有微霜那觉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44页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02页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力足长儿孙;莫嫌今岁花犹少,请看明年花满盆。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7页叶少花稀根亦微,风前亦有清香飞。
何人种我砂盆钵,固本添泥雨后肥。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万里关河异署寒,纷纷灌溉反摧残。
不如归去匡庐阜,分付诸花莫出山。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6页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174页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
今朝满把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8页画兰且莫画盆罂,石缝山腰寄此身,总要完他天趣在,世间栽种枉多神。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9页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以清新淡雅、含蓄婉约而著称。
以咏兰为题材的诗歌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郑板桥咏兰诗五首,描绘了兰花的风姿和品性,表达了他对兰花的喜爱之情,更融入了他对人生境界和人格追求的思考。
郑板桥咏兰诗《山中兰花》山中兰花翠叶丛,一阵幽香远万重。
幽深洞口无人到,凉露无声静夜中。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兰花的幽静神秘之美。
郑板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兰花的清雅和妩媚,将兰花与山水相互融合,表现出了它的高洁灵性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郑板桥借兰花之美,抒发对生活宁静美好之情怀,体现了他崇尚自然、向往宁静生活的理念。
兰花美丽脱尘尘,别离时节几时春。
倩人湔衣披锦绣,安得湖心放瑶琴。
这首诗表现了郑板桥对兰花之美的赞誉和惜别之情。
他将兰花比喻为“美丽脱尘尘”,将其置于尘世之外,高雅超然。
在别离时节,郑板桥对兰花的离别感到无限惋惜,希冀倩人能继续欣赏兰花之美,传承兰花之灵性。
这首诗流露出郑板桥对美好事物的珍藏之心,反映出他对纯洁高尚品质的追求。
晨起散步花间过,缓缓清风绕兰蕊。
红妆玉质花如梦,何惧尘埃污朱楼。
这首诗刻画了清晨散步时咏兰的情景。
在细腻的笔触下,兰花鲜艳娇媚,仿佛红装玉质,梦幻般的美丽令人心驰神往。
郑板桥通过晨光照射下的兰花,表现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展示了他对清雅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充满了纯粹、高雅的意境,展现了郑板桥对精神追求的热爱和心系自然的情怀。
兰之真气肃如冰,千里不变应先灵。
夜半霜凝香悄悄,台前燕子声长鸣。
这首诗写出了兰花清冷高洁之气质和超然不群的品性。
郑板桥通过对兰花的描写,表现了其高贵典雅的气质和不俗的品性。
他认为兰花有着不变的真气,秉承着先灵之所见。
在静夜中,兰花幽香袭人,凝结如霜,散发着淡淡清香。
这首诗通过兰花的形象,传达了郑板桥对高洁品格和清雅气质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纯洁高尚境界的追求。
兰翠皆如玉,檀珠照波痕。
空庭绕琴声,翠叶伴清风。
浅论郑板桥的题画兰诗
浅论郑板桥的题画兰诗
孙璠
【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6)003
【摘要】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诗书画“三绝”,其中蕴含着他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创作个性.郑板桥最擅长画兰、竹、石,而其中淡雅飘选、坚贞不渝的兰花尤其能体现他高洁的品格.郑板桥既是画家,也是诗人,他的题画诗很好地融合了两者的优点,诗画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此外,他对生活哲理、造艺过程的揭示新颖而深刻,更为他的题画兰诗增添了意趣和理趣.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孙璠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7
【相关文献】
1.郑板桥题画诗探究 [J], 杜春霞
2.萧萧风竹见真情——郑板桥题画竹诗赏读 [J], 张玉红
3.郑板桥题画诗的艺术价值分析 [J], 范震
4.咏竹咏兰咏石有节有香有骨——郑板桥题画诗思想价值漫评 [J], 张汉清; 方弢
5.诗含画意画寓诗情——郑板桥题画诗谈片 [J], 洛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题画兰
郑燮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秆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秆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秆
竹 石 图
兰 石 图
兰竹石图
墨竹
兰泉图
háng
cháng
jiān zhēn huán在幽静的山谷中,Fra bibliotek兰草茂盛的生长着
香味悠长 独立高山 与世无争
呈现出一种安闲的美。 诗人赞美兰草不与群芳斗艳, 远离尘嚣的高尚品质, 表达了一种脱尘离俗的精神向往。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注释:在幽静的山谷中,兰草茂盛的生长着。香味悠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这首诗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 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 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 可以清高自立。
注释:兰草坚贞高洁,与世无争。
读出兰花独立高山、脱离尘世的品格
题 画 兰
清 郑燮
兰 草 已 成 行,
山 中 意 味 长; 坚 贞 还 自 抱,
何 事 斗 群 芳。
庭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 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 无地不相宜。
刘禹锡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 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白居易 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 锡又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 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题 画 兰
欣赏郑燮的画
1.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 • 咬定青山不放松, 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 一枝柱石上于霄,
•
•
千磨万击还坚劲, 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斗何能折我腰。
回忆作者
•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 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 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 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丼 人,44岁乾隆迚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丌肯逢迎上司, 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 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 民如子,“恨丌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 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 十二年之丽,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丌舍,郑板桥吐潍 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丌为官,
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 是非一个“妙”丌能言尽。)
题画兰
非无脚下浮于闹, 来丌相知去丌留。
非无脚下浮于闹,来丌相知去丌留。
• 【注释】
• 非:丌。 • 丌是脚下没有浮于的喧闹,只是兰花丌愿意 去理睬他,浮于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相知,浮 于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诗后总结
• 本文是一首咏物诗。一、二句写了兰花生活 环境的恶劣:兰花生活在山顶、突岩、深缝 中。后两句赞美了兰花孤芳自赏而丌为世俗 所打动。整首诗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也 借此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丌随波逐流的高 尚情操。
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鉴赏
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鉴赏作者:刘世渡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常务理事刘世渡中国兰文化能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知识的积累和心血的结晶。
出于对中国兰文化的仰慕和爱戴,也出于对中国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在爱兰、养兰、写兰和画兰的学习过程中,对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的阅读和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并被其深深的感染。
用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揭密红楼梦》的前言所说:“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
”郑板桥先生作为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正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在中国兰文化史上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阅读出来朗朗上口,直抒胸臆而又意境深远,同欣赏他的兰竹石画一样,给人以淡雅、清秀、爽快和愉悦之美。
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任他雷雨风,终久不凋残。
录于刘清涌著《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75页春日渐添长,春兰满径芳;画家无别个,只画郑家香。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序言14页两峰夹兰竹,幽香在空谷。
何必世人知,相知有樵牧。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山中自有芝,人寻寻不到。
千岩万壑深,但闻波浩浩。
录于吴应祥编著《中国兰花》126页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录于张同标李键强编著《书画题跋必备》126页几笔新篁几笔兰,芳条翠叶碧琅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1页半边修竹半边兰,碧叶清芬满近山;总是一团春夏意,略无秋气杂其间。
录于紫都、赵丽编著《郑板桥》116页画得盆花蕙草新,春风已过有余春;折来数片新篁叶,好为名葩小拂尘。
录于《郑板桥书画集》210页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录于邢立宏梁雪健编《中国画名著兰》126页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兰姿诗词 兰姿蕙质的意思
兰姿诗词兰姿蕙质的意思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兰姿诗词,以及兰姿蕙质的意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有关兰的著名诗句有关兰的著名诗句1、《题画兰》清:郑板桥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释义: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2、关于兰的诗句古诗_经典诗句华岩《兰》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
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
高凤翰《题郑板桥画兰陈溉夫画松》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
兰离披,兰有香,松枝拂之松风长。
3、咏兰诗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关于兰花的花语和诗句关于兰花的花语和诗句兰花兰姿诗词的花语兰姿诗词: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
外国的兰花花语兰姿诗词:热烈、友谊、自信。
兰花最早的含义是爱的吉祥物。
屈原在诗歌中将兰喻为君子兰姿诗词,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
兰花的花语:美好、高洁、贤德。
外国的兰花花语为:热烈、友谊、自信、自傲竹有节而无花:与善人交,确确实实地根无所系兰姿诗词了,志若兰兮终不移:松,松有叶而无香。
兰花的特点是“空谷幽香,与世无争”,花语是高雅与淡泊。
它颜色淡雅香气清丽,在幽僻之处生长,因此总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品格高尚,不沦于世俗。
《兰花诗》唐·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寻兰心仪兰花爱意浓,山中寻踪乐春风。
攀登危岩拨荆棘,一见芳姿露笑客。
采兰云遮雾罩溪水潺,登高攀崖觅幽兰。
采取奇草花悦目,忘尽饥饿和严寒。
养兰阳台莳兰数十丛,朝顾暮看日相逢。
兰花花语:解读兰花的象征意义——美好、高洁、贤德。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张学良诗句),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
郑燮成功的作品-幽兰,生活中忙碌的人才能品味它的真正风韵
郑燮成功的作品-幽兰,生活中忙碌的人才能品味它的真正风韵引言郑板桥的幽兰,在整个清代画坛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扬州画派”中更是独树一帜。
但在他看来:只有那些生活中忙忙碌碌的、得不到休息的人才能体会出这闲静的乐处,才能品味出艺术家创作兰花画的真正风韵。
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其中的原因、欣赏一下他笔的幽兰。
上图!《幽兰图》淡墨写兰花,浓淡相衬,潇洒雅秀有人对这幅《幽兰图》是这样评价:这幅幽兰图是以侧锋浅墨勾勒山坡,略作皴擦,幽兰、稚竹便生长于坡石缝隙间。
兰叶、竹叶均用浓墨撇写,淡墨写兰花,浓淡相衬,潇洒雅秀。
这与众不同的兰...这的确是与众不同的“草”!这里你会不会也和我一样,看着它会有一种孤独、自由的感觉呢?有一种孤独叫“幽兰”“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这是郑板桥所作诗句《破盆兰花》。
郑板桥注定是孤独的,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像他这样反对束缚、追求自由意志的官员,又能找到几个真正的知己?只有孤独了!但是他选择在自然中、生活里汲取灵感;在孤独里找到属于他的精彩!现在看来这说明他的心态不错!其实,郑板桥选择'孤独',是能获得自由感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而这种孤独,在山中的小天地里已经找到了。
是小天地给了他安慰和灵感,哪怕只是点滴已经足够。
也正是这种不同于平常意义的孤独最终转化成别具一格的花作,成就了这幽兰图。
叶长花少的春兰意向的代表者郑板桥一生追求“独异”,被称作扬州八怪之一!其书画个性独特。
尤以以擅画兰、竹、石三者出名。
而这里的幽兰还有修竹、以及画面中出现的丑石,这些其实都是他人品、人格、甚至是人生理想的表现。
这里“幽兰”就生动的展示了他独特审美情趣。
兰自古被看作是人才的象征。
同时兰花以其幽香又被比作君子之德行。
而在郑板桥的理念下,显然让这兰花更加扩大了其内涵。
他还常常将荆棘与兰共处一个画面中,通过对比,更加丰厚了兰的意蕴。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上)
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上)
刘世渡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6(000)021
【摘要】中国兰文化能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
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知识的积累和心血的结晶。
出于对中国兰文化的仰慕和爱戴,也出于对中国兰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在爱兰、养兰、写兰和画兰的学习过程中,对郑板桥先生题兰画诗、词、跋文的阅读和解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并被其深深的感染。
用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揭密红楼梦》的前言所说:“一个民族,她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
”郑板桥先生作为书法家、文学家和画家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正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郑板桥先生的题兰画诗、词、跋文在中国兰文化史上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刘世渡
【作者单位】四川会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中) [J], 刘世渡
2.郑板桥先生百首题兰画、诗、词及跋文鉴赏(下) [J], 刘世渡
3.诗画相逢两相应--论宋代题山水画诗与山水画的和谐 [J], 钟巧灵
4.诗、词、曲鉴赏原创训练题 [J], 焦文林
5.诗含画意画寓诗情——郑板桥题画诗谈片 [J], 洛少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板桥《题画兰》的全诗及赏析篇1《题画兰》朝代:清代作者:郑燮(郑板桥)原文: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及注释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
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参考赏析思想感情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大明王朝享国近300年,共出过十六位皇帝。
这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其中,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仅一个月,而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也仅仅十个月。
这两位享国短暂的皇帝中,朱常洛是个荒淫无度的昏君,不值一提。
但朱高炽却是个明君,他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与儿子明宣宗一起,被史家称为“仁宣之治”,堪比大汉朝的“文景之治”。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他身材肥胖,脚有残疾,走路时需要两个人搀着,而且还体弱多病。
对于尚武的马上皇帝朱棣来说,朱高炽的这副尊容实在难以入目。
甚至可以说,朱棣讨厌朱高炽。
但是,朱元璋却很喜欢这个孙子。
很奇怪,生性残忍的朱元璋,一直喜欢仁义的子孙。
曾经的太子朱标如此,曾经的皇太孙朱允炆如此,朱高炽也是如此。
正因为受到皇爷爷的喜爱,所以,朱高炽早早地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燕王府的世子。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郑板桥的兰花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郑板桥的兰花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博学多才,能诗、工书、善画,绘画以兰蕙竹石为最工,用笔秀劲潇洒,天趣横溢。
他宣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
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
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
郑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
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
”“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
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
”“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
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郑板桥视兰花为君子,爱兰蕙之忠贞不渝,故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写(兰竹石)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
郑板桥对兰偏爱,“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
观他的画作,的确,除偶见有数的几幅菊花外,主要是画兰竹,配以山石。
郑板桥画兰“以造物为师”。
故时人评他的画,“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郑板桥“择善而学”又“推陈出新”。
郑板桥长期栽植兰花,积累了丰富的兰花知识。
这在他的画题和诗文中时有表述,有许多认识与今日人们对兰花的认识竟十分吻合。
郑板桥在大量的诗文中描写了兰花的生长环境。
当然,一方面他惜此抒发怕尘嚣、愿隐逸的高傲禀性,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他对兰花生长环境的深刻认识。
郑板桥的兰诗、兰画、兰识,是盛开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兰文化花圃中的奇葩,继承、宏扬中华兰文化,不可忘却郑板桥的一份贡献。
郑板桥画兰之妙,以焦墨挥毫,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
郑板桥画兰之妙,以焦墨挥毫,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
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
郑燮《兰石图册》欣赏
郑燮《兰石图册》欣赏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文人写兰始于北宋米芾。
郑燮写兰,却以宋末元初画家郑所南为宗师,曾刻一印,自称“所南翁后”。
郑所南重兰花之质,笔下兰叶如剑,表现的是民族气节。
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兰花无根,寓意南宋为元攫去国土根基。
元代僧人觉隐的体会是:“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以兰叶势飞举,花蕊舒吐,得喜之神。
”“板桥兰”无论是室中之兰,还是山中之兰,皆姿质并重。
他曾写兰赠慎郡王允禧,题句云:“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叶衍兰《清代学者像传》中说:“(郑燮)工画兰竹,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
”在郑燮传世画兰作品中,多为兰竹图、兰石图、兰竹石图,下面欣赏的郑燮《兰石图册》,水墨纸本十二开,尺寸31×59cm。
1、留得根科大,何愁叶短稀,春雷潜夜发,香气入云飞。
板桥。
2、广陵市上卖兰花,现取金钱不肯赊。
一笑老夫无长物,自顽自画作生涯。
板桥道人写。
...................................................3、世间盆盎空栽植,惟有青山是我家。
画入悬崖孤绝处,兰花竹叶两相遮。
板桥。
4、乾隆辛未秋月仿郑所南笔意。
板桥。
5、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板桥道人作。
6、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冷香寒到如今。
板桥。
...................................................7、知君心地有芝兰,含风带露湿的未干。
借问此间谁识得,写将画图与人看。
板桥道人作。
8、高交立阔处,坐追人而从之。
郑板桥写兰: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那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
郑板桥写兰:知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
世上那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
在清代前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个奇才。
这就是自称“青滕门下一走狗”的郑板桥。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代表,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
史称“板桥有三绝,日画,日诗,日书;三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日真气,日真意,日真趣”。
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中,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
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特点。
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
他的“三真”是他内心的表露,集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说:“天地问第一等人,只有农夫,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
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桥特别推崇郑所南、徐渭、石涛的兰竹画。
但又不是刻意摹仿,而是“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
”他的兰画通过形象、位置、笔墨和兰与竹、石的配合,表达自己清雅、幽芳的感情。
艺术上一个突出的创举是,以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疏朗,秀劲绝伦。
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借以寄托其坚韧、倔强的性格。
国画大师傅抱石说,板桥的画兰“决不是仅仅追求它们的形似,而是通过饱满的情绪,生动的笔墨,赋以新的意境”。
他笔下的兰,“已经不是一般肉眼中的东西,而是‘介于石、臭如兰、坚多节’,作为一个道德标准来衡量、来发挥,来鼓吹”。
板桥喜欢画盆兰。
因为盆兰便于携带,可以让兰香随人远去,并且兰芝庭阶,一代一代芳馨不绝。
一次,他在济南,遇好友陶四达正与新婚妻子在历城游玩,陶是绍兴人,热爱春兰,于是板桥就画一幅盆兰作礼物送他,并且热情地题诗一首,“芳兰才向盆中栽,便有灵芝地上生。
寄语青阳司节侯,好春先送济南城”。
诗情画意,表达出画家对友人的真诚祝贺。
在范县为官时,友人杨典史谢病归杭州,他也作盆兰一幅相送,且题诗:“兰花不合到山东,谁识幽芳动远空?画个盆儿载回去,栽他南北两高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 愈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简析: 深谷幽兰,清芳 自足,甘于淡漠,象征 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 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 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 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 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 生。表达了作者乐观豁 达的态度.
影 , 风
色 , 凝
苑 , 淑
李 世 民
里传露景
作轻泫媚
芬重浮兰
芳香光场
。。。。
本诗着重从兰 色、兰光、兰 影、兰香入手 衬托了兰的品 与格,并从育 兰的规模与场景,反 衬了一代帝王的襟怀 与气势。
问沈艾兰溉锄日香茎根兰种 君吟亦亦兰艾夜茎叶荄生兰 合意未未恐恐俱与相相艾不 何不能能滋伤长臭附交亦种 如决除溉艾兰大叶荣长生艾 ?,。,。,。,。,。,
问 白友
居 易
这是一首寄寓深意的诗。兰艾并生, 概况相互纠缠,茎叶相互依附。 “锄 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这构成 了 一个悖论。作者因此而困惑,希望 友人能给出一个完满的答案,遂作 此诗。作者借兰艾说话,虽未明指, 但了解到白居易所处的时代,不难 发现,使作者困惑不已,沉吟未决 的应是君臣关系。
幽 兰 操
幽兰操 演唱:王菲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 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
非 无 脚
身 在 千Βιβλιοθήκη 清 郑题 画下山板兰
浮顶桥
云上
闹头
,,
来突
岩
深
诗文赞美了兰花在 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 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 的心态,借此表达自己坚持操
不 相缝 知妙 去香 不稠
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 留 。
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 。
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兰
——陈汝言
兰生深山谷,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本诗写兰在山野林中的本性, 切合兰花的习性,抒发了诗 人向往山林的隐逸之情。
春庄
王勃
山中兰叶径, 城外桃李园。 岂知人事静, 不觉鸟声喧。
这是一首写景诗, 借景抒情,表达了 作者处世心态,不 喜繁闹的城市而更 喜欢幽静的山间林 里,渴望宁静的生活。
会日映春芳
须 君
丽 参
庭 含
晖 开
兰
子差浅紫
折 ,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