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范文
科学发展模式范文科学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过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模式是指科学发展的方式和规律。
在人类的科学研究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科学发展模式,其中最为典型和重要的有传统科学模式、现代科学模式和综合科学模式。
传统科学模式是人类最早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模式。
在传统科学模式中,科学家以观察、实验、验证和推理等方法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
这种模式强调观察和实验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通过试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来确定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与否。
这种模式在科学史上有很强的普遍性,适用于绝大多数科学领域。
但是,传统科学模式也有局限性,例如它对定量数据的更多兴趣,对定性数据的忽视,对不可重复实验的无能为力等等。
现代科学模式是对传统科学模式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强调科学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现代科学模式在传统科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数学和统计学等工具和方法,以提高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现代科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理论驱动,科学家通过建立和发展适合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规律。
现代科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避免主观偏见,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加强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然而,现代科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它可能过分追求理论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忽略了一些不符合现有理论的实验现象。
综合科学模式是传统科学模式和现代科学模式的综合和整合,是对科学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综合科学模式强调多学科合作和综合利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和特长。
综合科学模式的典型特征是跨学科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集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复杂和综合性的科学问题。
综合科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突破学科的边界,提高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整体性,加强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然而,综合科学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可能会存在困难,不同学科之间的权威和地位可能会存在竞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的发展路径和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材培养、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辟和应用。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直接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2. 纺锤模式:纺锤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即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而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会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在纺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一个多元化、复杂化的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主体的合作。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建立起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合作。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社会对于经济、环境、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于医疗技术和健康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2. 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地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政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等各方都在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 人材培养:人材培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
各国都在加大对科学技术人材的培养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科技人材。
4.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经费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科学技术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式和推动力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和动力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期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该模式认为科学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会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
这种模式下,科学和技术是线性关系,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技术领域。
2. 线性模式的扩展:线性模式的扩展是对线性模式的一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需求也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关系。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着多个节点和相互连接的关系,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经济驱动力:经济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创新驱动力: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创新可以带来新的技术和产品,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创新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 教育驱动力: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优质的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高科学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政策驱动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 国际合作驱动力:国际合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难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 革命,并使产业结构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 起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 的新兴产业。 •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第一、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且使金 融、运输、科研、教育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 展。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自身结构发生 了质的变化,从中又形成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技术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 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形成了以电 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再 次飞速发展,并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得以极大的发 展,而且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促使 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 • 但科学技术既不能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消灭,更 不能使资本主义返老还童、永葆青春,资本主义的 固有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必将引起新的社会革命, 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剧增长,新知识 在不断涌现,我们要将这些知识都学会都背过是 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 识为主的教育思想,要在注意传授一定量知识的 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人才的智能的培养, 使之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⒊科学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 前苏联的凯德洛夫指出:“当一个知识门类完成 了整个科学运动的带头职能后,便让位于其它学 科了,而且是让位于一组学科,就是说单个学科 将由一组学科取而代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 会出现一个十分明确的学科作为单个带头者显著 向前发展,并为所有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进一步 发展开拓道路,当完成这一职能之后,在更高一 级水平上又被一组领先发展的学科所取代。”这 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可表达为如下形式: • 单一学科带头→一组学科带头→单一学科带头→ 一组学科带头……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方式和动力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模式或路径,动力则是指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力量。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线性的,即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和应用。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明确的顺序和关系。
2. 级联模式:级联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过程。
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在级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网络化的过程,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形成一个复杂的科学技术创新网络。
通过网络化的合作,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经济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经济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 社会需求驱动力:社会需求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政策支持驱动力:政策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科技政策和法规,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策的支持可以激发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4. 人才驱动力: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进步的本质。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传统模式,即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直接联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
1.2 环状模式环状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兴模式,即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互动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1.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模式,即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在一个复杂的网络中相互连接、相互影响。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多元化联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2.1 经济动力经济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即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动力强调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动力。
2.2 政策动力政策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力量,即政府政策和法规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
这种动力强调政府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动力。
2.3 社会动力社会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参与力量,即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动力强调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动力。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3.1 跨学科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跨学科融合,即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趋势强调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整合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2 开放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开放创新,即开放式创新和协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这种趋势强调科学技术的开放性和合作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3.3 智能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发展,即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集约型,生态经济、循 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提出并逐步实施。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一)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 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所以文明的进 步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需要经济、政治、哲学、教 育等各方面的支撑,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基础。
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运行观 社会需要社会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不同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差异。 2.科学技术政策和体制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政治思想和军事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四)哲学的影响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 2.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服务 (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科学技术研究 (四)科学主义和“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否定一切 与科学不符合的认识和价值信仰,把科学技术看成社会解决人类一切 问题的工具。 和上述观念相反的是“反科学”观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自考00395科学技术社会第四章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 复习资料(56个考点)
科学、技术与社会复习资料知识桥良心出品有标红地方的考点为高频考点,易考点。
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标红的地方就是考试的题眼,需要我们背诵和理解的。
有些考点,反复考,从不同题型、不同角度考察,在此会尽力全部提供。
第四章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模式第一节科学发展的模式一、单选题1【单选】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知识论模式、历史主义模式、综合实践模式。
2【单选】确认度,是指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的严格程度。
3【单选】证伪主义模式通过证伪而排除错误环节,也被称为后验环节。
4【单选】证伪论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强调科学始于问题,认为问题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5【单选】拉卡托斯把发展中的理论称为“研究纲领”,认为它是科学最基本的结构单元。
6【单选】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保护带(或保护法)和助发现法。
7【单选】硬核是研究纲领的核心。
8【单选】知识论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9【单选】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创始人是英国奥地利裔犹太哲学家波普尔。
10【单选】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范式更替模式。
11【单选】科学发展的进化主义模式的创立者马诺·邦格,认为知识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但又前后相继、连续的历史过程。
二、多选题1【多选】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知识论模式、历史主义模式、综合实践模式。
2【多选】社会文化综合实践的科学模式的代表人物:皮克林、米歇尔·卡龙。
3【多选】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义模式认为,科学发展内容: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本质论阶段。
三、填空题1【填空】“证伪”是证伪主义模式的核心概念。
2【填空】确认度,是指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的严格程度。
3【填空】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保护带(或保护法)和助发现法。
4【填空】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创始人是英国奥地利裔犹太哲学家波普尔。
5【填空】“范式”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词尾变化”。
6【填空】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
自然辩证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对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 告围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四大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这四项任务中,前三项任务的完成都与“推动科学技术进 步,实现经济转型”紧密相关。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为解放的杠杆,增 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 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一,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 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信息化和智能化。所有这些不仅大大延伸了人的感觉器官、 效应器官,而且还大大延伸了人的思维器官,使人类摆脱繁 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本章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 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经济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 增进了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 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异化现象,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 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正反两个方 面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之一。
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是线性关系,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技术领域,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模式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2. 纺锤模式纺锤模式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相互促进,不断循环发展。
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技术领域,而技术领域的需求也会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
这种模式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更为常见,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
3. 网络模式网络模式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多元化的网络。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通过合作和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模式在跨学科研究和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因素1. 经济需求经济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 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善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满足社会需求。
3.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探索自然规律,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这些科学知识可以应用于技术领域,推动科技的进步。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开辟出新的技术和产品。
技术创新可以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科技的发展。
5.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材。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式和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技创新的本质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期模式,它认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技术应用。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
2. 线性模式的扩展线性模式的扩展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科学研究可以为技术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技术应用的需求也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3. 互动模式互动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模式,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密切结合,强调创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1. 知识驱动知识驱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动力。
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新知识的积累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探索和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2. 经济驱动经济驱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经济利益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研发力度。
同时,技术创新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3. 政策驱动政策驱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4. 社会驱动社会驱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促使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可和支持,激发了科学家的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目录第一章科学技术概述 (1)第二章现代科学技术的由来与演化 (1)第三章现代科学的发展 (2)第四章现代技术革命 (4)第五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6)第一章科学技术概述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界定及关系 1一、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界定与特征----1(一)科学1、科学的含义6点2、科学的特征3性1力----3(二)技术1、技术的含义4点2、技术的特征2产物1标志---5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7(一)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科学“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
技术“做什么、怎么做”。
2、遵循两条不同的创新路线;3、具有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4发展有不同的动力和机制------8(二)科学与技术的联系1、---条件2---手段3、---桥梁-----8第二节科学共同体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9一、科学共同体二、科学共同体的表现形式----10(一)科学组织的社会内在形式:1、科学学派;2无形学院(二)科学组织的社会外在形式:1、学会;2、---科研组织;3、科研中心。
三、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5个要求-------11第三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13一、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3个阶段----13二、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14(一)现代科学的宏观结构(二)现代科学的微观结构三、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15(一)技术体系的宏观结构(二)技术体系的微观结构:三个要素----16第四节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及趋势----17一、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一)带头学科更替(二)科学中心转移模式(三)指数—逻辑增长模型----18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18(一)大科学及其特点:3点(二)高技术:六大领域----19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20(一)综合化、(二)加速化、(三)数学化、(四)社会化:表现为三个方面----21第二章现代科学技术的由来与演化第一节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与发展----22一、科学与技术的早期萌芽(一)科学知识的萌芽(二)技术的早期发展:1、石器的发展;2火的利用;3、手工业的发展;4、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引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1. 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模式之一。
它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线性关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辟→产品生产。
这种模式强调了科学研究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
2. 纺锤模式纺锤模式认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相互关联的,两者相互促进。
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而技术创新则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和挑战。
3. 网状模式网状模式强调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领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多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一个网络。
4. 开放创新模式开放创新模式认为创新不仅仅发生在企业内部,也发生在企业与外部合作火伴之间。
通过与其他组织和个人进行合作,共享知识和资源,实现创新的加速和跨领域的融合。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因素1. 经济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
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2.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材支持。
4. 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研机构可以提供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实验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创新平台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5. 国际合作与交流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可以共享知识和资源,加速科技创新的过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 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造就 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 素的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 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 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 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活动 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 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实行 着相应的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的组织保证。
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组织有: 各种组织机构,如科学学会,技术学会,科研院所, 研究中心,科学技术研究联合体,科学家和技术专 家被组织到这些机构中从事科学技术活动; 各种科学技术工程出版物,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 学术交流与讨论提供平台; 大学与专科院校,为科学技术界提供源源不竭的智 力资源; 科学技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 动中,国家专门设置关于科学技术的、各层次的决 策、管理与咨询机构。 在各种科学技术组织中,科研组织是核心。但避免 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对科研的不利影响,是当代科研 组织发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 动化,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 所有制形式并存;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 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 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 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 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 之一就是交往手段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 经济时代的形象思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 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指科学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方式和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包括线性模式、螺旋模式和网络模式,而动力则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人材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一、线性模式线性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早模式,也是最简单的模式。
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线性的,即科学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模式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二、螺旋模式螺旋模式是对线性模式的一种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科学研究的成果不仅应用于生产实践,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这种模式强调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促进关系。
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三、网络模式网络模式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强调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开放性和合作性。
在网络模式下,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国际合作等方式进行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从而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例如,开源软件运动和共享经济模式的兴起,推动了软件开辟和创新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支持。
例如,发达国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2. 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双一流”建设等政策,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人材培养人材培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培养高素质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材,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科技发展对商业模式的影响研究
科技发展对商业模式的影响研究第一章科技发展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技术发展给商业模式带来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是数字化的体现。
科技持续发展,为商业模式的改变提供了需要的条件。
从最早的巨头们开始到今天的创业公司,科技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已经是显而易见的。
科技开创了许多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社交媒体、云计算等等。
这些商业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在此背景下,科技发展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章新商业模式的出现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商业模式成为了一种常态。
例如电子商务的出现,推动了线上购物的普及和快速的增长。
共享经济的兴起,则创造了新的模式和商业机会。
社交媒体的普及,则为商家和品牌带来了一种覆盖广泛、影响力强的营销手段。
科技的发展使得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
低成本、高收益,为这些新模式的流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章商业模式的数字化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商业模式也变得更加数字化。
各公司将消费者需求拉倒前台,将产品信息与扩大网络传播。
这种数字化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传统的商业模式与文化方式被颠覆,商业运营也越发的依赖于数据的分析。
数字化带来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的运作更加灵活、高效,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商业模式的数字化显著改变了商业、金融、零售等行业的面貌,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第四章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技术正逐渐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推动商业模式不断向前。
例如云计算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无需对IT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就可获得IT资源。
在此背景下,云计算成功地推动了那些缺乏IT资源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技术的发展还使得人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不断更新。
技术革命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全球教育的科技化。
大量的数字化及智能化教育资源的问世,以及大批教育科技公司的涌现,则成为了技术革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五章科技对供应链的影响再一次,科技为商业模式增添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电子商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研究纲领模式 研究纲领模式是由波普尔的学生和同事、生于匈牙利的犹太裔学者拉卡
托斯提出的。 ①研究纲领。拉卡托斯认为“研究纲领”是科学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是
具有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理论体系。对“研究纲领”的理解有三点:①研究纲 领内部是有结构的。②研究纲领是可以发展变化的。③研究纲领是理性的产物, 而不是心理上的信念。
②范式更替模式。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他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前 科学一常规科学(形成范式)一反常一危机一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一新常规科 学”。 典范(或范式)的形成是常规科学阶段的特征,典范的产生也是一门具体科学达到成熟的标 志。
③“范式论”发展模式的特点:①避免了证伪主义割断历史,忽视实际存在的科学发展的 长期积累的弊端。②突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主体性条件,突出了新生力量、年轻人在科学发展 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鲜明的面向未来,着眼于未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心态。③把“范式”变 革作为科学技术发生的标志,突出了认知结构和学科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②研究纲领的结构。包括硬核、保护带和助发现法。硬核是研究纲领的 核心。保护带是硬核外围部分,保护硬核免受冲击。“助发现法”包括“正 面助发现法”和“反面助发现法”两种。
③“科学研究纲领”模式与其他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三 个方面: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的坚韧性与整体性;该模式坚持了科学理论发 展中理的继承性和必然进步性,较之库恩和波普尔的理论更符合实际;该模 式的“助发现法”所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发展了与亚里士多德动力学完全 不同的新动力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考核目标
识记(20%):要求考生能记住本课程中的重要历史实践、法案或模式等 概念,能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30%):再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 联系。 简单应用(30%):要求再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本课程中的某些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20%):要求能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现实做出相应的论述、借鉴, 或是对某个实践、法案、模式等进行论述和评价。
(一)证伪主义模式 ①证伪与证伪度。“证伪”是证伪主义模式的核心概念。波普尔不仅把有无“可证伪性” 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标准,而且把“证伪”作为他方法论的基础。证伪主义模式的创始人 是英国奥地利裔犹太哲学家波普尔。 ②确认度与逼真度。所谓确认度,是指一个理论所经受的检验的严格程度。确认度和证伪 度之间的关系是,证伪度高的理论确认度不一定高,因为它可能很快被实验证伪了,但确认度 高的理论必须有很高的证伪度。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中,通过证伪而排除错误观点的环节 是后验环节。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认为其逼真度比旧理论高。 ③“P1—TT—EE—P2”科学发展模式 具体表述为:科学始于问题,由问题引出许多试探性理论,经过批判性的检验,排除试探 性理论中的错误,得到暂为大家确认的理论。 所谓前验评估,就是运用注释逻辑的方法,从每一个试探性理论中推导出若干个结论,然 后对这些结论在它们之间并与其他陈述加以比较。 ④“证伪论”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特点:一是强调科学始于问题,认为问题是推动科学发展 的动力。二是强调了科学技术发展中“否定的辩证法”。三是“P1—TT—EE—P2”发展模式中,强 调科学发展的不断推进,并敢于为追索真理而不断革命的精神。
二、历史主义模式
(一)“范式论”发展模式。“范式”是库恩科学技术发展理论的关键词,“范式”一 词来源于希腊文Paradigm,原意为词尾变化。
①范式与科学范式。“范式”是“范例”、“模型”以及“模式”的意义,可分为三类: 元范式、社会学范式、人造范式。元范式也称为形而上学范式,如一组信念、有效的形而上 学思辨、标准、看法及统率知觉的条理化规则等;社会学范式指公认的科学成就、具体科学 成就、一套科学习惯等;人造范式指科技书或经典著作、工具仪器、类比及格式塔图像等。
01 科学发展的模式 02 技术发展的模式 03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模式
01 科学发展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机制、表现形式、主要特征和内在 机制等规律性问题的概括和描述。一般所谓的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有知识论 模式、历史主义模式及综合实践模式三大类模式。
一、知识论模式
知识论模式因其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得名,其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拉卡托 斯的研究纲领模式是典型代表:
二、历史主义模式
(二)进化主义模式 进化主义模式的代表人物马诺·邦格。邦格在分析了经验论、唯理论、 心理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学社会主义等四种传统知识观之利弊得失的基础上, 提出了他自己的生物心理社会学的科学发展模式。 ①生物心理社会学的知识观。着重于对知识做整体的、历史的各因素综 合的考察。 对于研究对象,其认识领域中的概念框架∑α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 (∑α=(G、F、B、P、K、A、M)):G—普遍观点和哲学背景;F——形式 背景(逻辑或数学假定);B——特殊背景(借用来的知识);P——问题集 (可能在Σc中研究的问题和集合);K——研究共同体、成员以前获得的知识; A——研究的对象或目标;M——方法集(∑a中方法的集合)。
三、综合实践模式
(一)作为社会文化综合实践的科学发展模式,其基本观点是: ①科学生产的社会文化本性。科学生产的本性是实践,这一实践的文化 与社会成分不亚于对“语境”的描述。②对科学“行动者”的理解。在科学 知识发展的动力学中科学实践的行动者并不局限于实验人员和理论家。③共 识的形成路径。该模式认为,对科学家之间共识的解释方式必须等同于对其 他社会行动者共识的解释。 (二)实践主义模式。武谷三男提出的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为:现象 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 ①在作为第一阶段的现象论阶段,许多互不相干的自然现象在实践中被陆 续发现,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与思考。②在作为第二阶段的实体论阶段,人们在 实践中又发现了联系着这些现象的物质实体结构,并对现象间的一些带规律性 的联系也有所认识。③在作为第三阶段的本质论阶段,则以实体为中介逐步认 识了现象背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