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一书读后感-李俊强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7e6560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5.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近年来,“少刷朋友圈”“远离社交媒体”等警惕互联网弊端的文章屡见不鲜。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文章本身往往就源自社交媒体。
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相比之下,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有理有据,既有实践准则,也有对当前社交媒体深入渗透生活之原因的深入分析,还探讨了为何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拥抱这些弊端。
在书中,“深度工作”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在这个“赢者通吃”的时代,要想成为赢家,就必须具备快速学习和产出的能力,而这两点都需要专注的刻意练习。
作者指出,深度工作之所以如此罕见,首先是因为存在“度量黑洞”。
许多知识型工作难以衡量产出,因此公司往往采用工业时代的标准,即用生产力来衡量工作产出。
这导致了表面上的忙碌和高产,但实际上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和销售并无明显帮助。
深度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衡量标准。
为了实现深度工作,作者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技巧。
其中之一是抓住引领性指标。
这意味着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关注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最终目标的先行指标。
例如,如果你想提高考试成绩,就应该关注自己在考试前阅读了多少书籍、完成了多少作业等引领性指标,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的考试成绩。
通过及时获得这些指标的反馈,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不要将网络作为消遣工具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在忙碌了一天后,选择刷社交媒体来放松自己,但这种消遣方式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注意力残留的状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工作状态。
事实上,大脑具备进行长时间高强度活动的能力,它需要的是变化和挑战,而不是无休止的停止思考。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业余时间,将其用于有意义的活动,如阅读、学习或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通过合理利用业余时间,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尽管这些观点看似老生常谈,但“深度工作”确实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加专注和高效地工作和学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a9c6c5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6.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深度工作的概念对于我来说是新颖而有意义的。
它不仅仅是长时间的专注,更是一种能够深入思考、创造和学习的状态。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往往被各种干扰和分心所困扰,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深度工作。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深度工作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提高创造力和效率,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
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指出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并不会直接减损我们大脑专注的能力,真正削弱这种能力的是我们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活动的行为。
这种经常性的转换会破坏我们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减少向分心屈服的次数,增强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警惕,学会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避免被它们所左右。
书中关于避免原地打转的建议对我很有帮助。
当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倾向于避免浪费过多的能量,因此会出现围着难题的已知部分不断打转的情况。
这种原地打转的行为可能会破坏整个有成果的冥想。
通过提醒自己可能在原地打转,并将注意力推向下一步,我能够更好地克服这种思维定式,推动自己继续前进。
此外,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原因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作者认为,社交媒体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导致我们更容易被短暂的刺激所吸引,而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习惯,意识到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关注的对象和内容,避免被无意义的信息所浪费。
针对这些问题,书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保证每天一定时间的深度工作、在社交网络的选择上断舍离、避免用社交网络来放松等。
这些措施为我提供了实际的指导方向。
我计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天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同时,我也会审视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分心,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活动中。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e33104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8.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深度工作的本质是高专注力的工作。
在当今快节奏、信息过载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干扰和诱惑,难以集中精力完成重要任务。
然而,深度工作能够让我们摆脱浮浅工作的困扰,进入心流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正如作者所说:“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
”只有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果。
为了实现深度工作,我们需要选定属于自己的深度哲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节奏哲学可能更容易实践。
将深度工作转化为一种常规习惯,整合到日常安排中去,或者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划分出固定的时间段进行深度工作。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提升专注力。
家里不是没有单独的书房,但总觉得还是在图书馆或者咖啡馆里效率高一点。
环境的改变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更加专注和投入。
同时,劳逸结合也是深度工作的重要原则。
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容易让人感到疲劳和厌倦,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适当休息和放松,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在工作之余,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如运动、阅读、冥想等,来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
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是深度工作的关键。
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等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让人陷入浮浅工作的陷阱。
作者深刻地指出:“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真的是深度工作的敌人。
”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打扰。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提前做好计划和规划的重要性。
尽量提前一天做好第二天的计划,把每天的每个小时都规划好,可以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减少浪费和拖延。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时间轴等工具来记录和管理时间,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工作进度和时间分配。
作者提出了“固定日程生产力”的概念,即尽量不要加班,提高在固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d30474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7.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深度工作》这本书主要分为“为什么”和“如何做”两个板块,阐述了深度工作的价值和实现深度工作的方法。
我非常认同书中关于深度工作价值的观点。
作者认为,深度工作的稀缺性和价值极高。
而我自己也长期处于不停切换“频道”的状态,很难忍受中间的间隔期,这种状态显然无法实现深度工作。
基于核心观点,即我们的意志力、注意力和时间非常宝贵,且容易被各种事情和工具所瓜分,我们需要以目标为导向来分配这些资源,并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来实现深度工作。
我们需要确定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风格。
由于我无法在不同状态中迅速转换,因此我选择了固定节奏的方式。
确定了深度工作的开始时间,每天完成任务后在日程上标记,这就是作者所说的“链条方法”。
在确定整体基调后,我们可以设置深度工作前的时间、时长以及可帮助深度工作的仪式性行为,然后将其流程化。
然而,这些方法可能听起来很熟悉,但实际上很难实施。
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坚持预设流程更是具有挑战性。
但别担心,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来帮助我们逐渐改善。
其中一种训练注意力的方法是改变观念,不要试图在分散注意力的事情中挤出时间来进行深度工作,而是要挤时间来完成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
另一种方法是确定一项深度工作任务,并设定紧迫的截止日期。
此外,利用散步、慢跑、洗澡等时间进行有效思考,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同时,进行记忆练习、警惕社交网络、明确少数重要事项以及避免使用无聊的网络视频等工具来娱乐自己,也有助于提高注意力。
通过这些训练,我们可以逐渐实现深度工作,并区分哪些是深度工作,哪些不是。
我们可以记录时间,以便进行规划和调整。
除了上述方法,作者还提到了一些更为严格的邮件管理方法等。
年底是阅读这本书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反思这一年,为下一年做规划,看看是否能够实现目标。
自律虽然困难,但并非没有入手的地方。
挑战一件虽然困难但可以不断进步的事情,本身也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c7867eb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b.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第一,我阅读的是中译版,没有看原版,因此一些观点可能因翻译原因,与原作者的表达有所不符。
第二,我对这本书的观点仅代表个人角度,是否适合各位读者,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
即使我对本书持批判态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也有所启发,所以对于各位读者能起多大的作用,能吸取多少“干货”,在于各位自身。
第三,每个人的观点其实都是“偏见”,各位看官,看看就好。
我们来看下这本书的目录,这样可以了解作者是从什么角度,用何种方式阐述“深度工作”的。
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七个篇章。
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和准则,很容易理解,即先告诉读者“深度工作”是什么和相关的理论,然后说明我要深度工作,我应该怎么做?作者在理论这个部分,写了三个篇章,分别是“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深度工作是少见的”“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看到这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这种阐述逻辑就是在告诉大家“深度工作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而且掌握的人很少!你看了这本书,就掌握了当今社会很少人掌握的技能,你就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那少部分的精英”。
这种逻辑是不是跟当今的知识焦虑很像?而“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是少见的、是有意义的”结构组成都是先确定了要售卖这个焦虑,为了迎合大家口味而决定了要写这个内容。
观点先入为主,再用理论支撑,这种探寻的逻辑是不对的。
看到这里,我想各位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觉得只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通俗易懂,所以进行了这样的组织。
那我们再看里面的内容。
第一章里,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作者是如何来论述这个观点的呢?他例举了高级技术工人、超级明星、所有者的精英都是深度工作的受益人,然后又回顾了当今新经济形势下,此种技能的必须。
通过这种方式的阐述,再一次呼应了我对于本书主题的判断。
除此之外,作者关于深度工作的解释非常之少,反而用大量的文字去证明它的价值、它的意义。
对于售卖知识焦虑,这点很有用,对于急于寻找“干货”的人,其实他需要的并不是理解这个概念,需要的是形成“读了这本书,‘我就能成为精英’的成功错觉”。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09a4c5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1.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状态。
我发现,自己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浅浮工作所困扰,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完成重要任务。
作者对深度工作和浅浮工作的定义,让我对自己的工作习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深度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能够激发创造力,而浅浮工作则相对简单,无处不在。
我们往往更容易被浅浮工作所吸引,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容易完成,能够给我们带来短暂的满足感。
然而,这种浅浮工作的沉迷,却让我们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和机会。
书中提到的“极端重要的目标”和“工作计划”,为我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任务,哪些是可以舍弃的琐事。
然后,我根据这些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用于深度工作。
这种改变让我感到更加充实和有成就感。
反馈和检查也是书中强调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比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我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调整工作计划,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让我明白,深度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实践和调整。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减少分心和提高专注力的方法,这对我也很有帮助。
我意识到,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学会拒绝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务上。
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如定时休息、远离电子设备等,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专注力。
《深度工作》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找到了一些提升自己工作效率的方法。
我相信,通过实践书中的建议,我能够逐渐培养出深度工作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创造力。
如果你也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感到困惑,或者想要提高工作效率,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我想说的是,阅读一本书的收获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会在书中找到与自己心意相通的部分。
希望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所收获,找到属于自己的“勺子”,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
读《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读《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faff0f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d.png)
读《深度工作》阅读感想本书的架构清晰,分为前言、第一部分理论、第二部分准则和注释。
前言部分主要定义了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并通过大量事例进行了论证。
第一部分理论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价值和意义。
第二部分准则则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帮助读者实现深度工作。
注释部分可能包含了一些英文版本的内容。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初对书中倡导的远离网络社交和专注于深度工作的观点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然而,随着深入阅读,我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并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书中提到的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产出实现,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
以前,我总是觉得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不断地接受信息和处理工作,结果常常感到疲惫不堪。
而现在,我明白了可以通过切换工作状态,将一段时间完全专注于某项研究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
这种与世隔绝、全情投入的工作方式,能够让我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出色的成果。
此外,书中关于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观点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工作的意义时,书中提到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具有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能够让人积极参与并全身心投入。
相比之下,休闲时光往往较为松散,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这一点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
下班后,我常常想要学习一些新知识,但由于感到疲惫或被其他娱乐活动吸引,最终选择了看电视、玩游戏等方式来放松。
然而,这种娱乐往往并不能真正让我感到满足,反而会消耗我的精神,降低专注度。
相比之下,学习新的领域需要更多的专注力,而经过娱乐后,我很难再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书中还提到了闲散时光对于大脑的重要性,它就像维生素 D 对于身体一样不可或缺。
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切断工作的时间,为深度工作和闲散创造空间。
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平衡,给自己留出更多的闲暇时间,以恢复精力和创造力。
最近两年,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升职场能力,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不足之处,因此一直在寻求生活中的更多可能性。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c6680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6.png)
深度工作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叫《深度工作》的书,读完之后,感触还挺多的。
书里提到的“深度工作”这个概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日里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可到了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这一天,又好像没做成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事儿。
这感觉,就像在大雾天赶路,走啊走,累得够呛,却不知道到底走了多远。
就拿我前段时间写方案的事儿来说吧。
领导交代下来一个重要的项目方案,要得还挺急。
我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不就是个方案嘛,凭我的经验,几天时间肯定能搞定。
第一天,我坐在电脑前,打开文档,准备大干一场。
可刚写了个开头,手机响了,是朋友发来的一条微信,聊了几句闲天。
放下手机,再看电脑屏幕,思路好像断了。
好不容易重新找回点感觉,又想着先查点资料吧,结果网页一打开,各种新闻、八卦就把我吸引过去了。
一上午就这么过去了,文档里还是只有那可怜的几行字。
下午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了,得专心。
可办公室里一会儿有人来讨论问题,一会儿又有电话响,我这心啊,根本静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点思路,也被这些零碎的事儿给搅和没了。
到了晚上,我想着回家加班吧,可回到家,吃完饭,往沙发上一躺,打开电视,想着就看一会儿放松放松,结果一看就是两小时。
等我反应过来,已经很晚了,困得不行,只能安慰自己明天再好好写。
就这样,一天拖一天,眼瞅着交方案的日子快到了,我开始着急了。
那几天,我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手机调静音,电视也不看了,告诉家里人没事儿别来打扰我。
我开始真正地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我把相关的资料都整理好放在眼前,脑子里不断想着这个方案的框架和重点。
一开始也挺难的,总是想分心,想起来还有这个事儿没做,那个事儿没弄。
但我咬咬牙,坚持住了。
我一个点一个点地攻克,先把方案的大纲列出来,然后一点点填充内容。
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深入研究,不再像之前那样随便糊弄过去。
我发现,当我全身心投入进去的时候,效率出奇地高。
原本觉得很复杂的问题,也能慢慢找到解决的办法。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4cc0e6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e.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书中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深度工作的能力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被复制。
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陷入了浅度工作的陷阱,看似忙碌,实则效率低下,无法产生真正的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工作呢?书中给出了四个准则:准则一:工作要深入。
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深度工作时间和开放时间,明确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深度追求,其余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这种专注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准则二:拥抱无聊。
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从分心状态切换到专注状态的能力,而一旦适应了分心,就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拥抱无聊,减少外界的干扰,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准则三:远离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们以精心雕琢的标题和易于理解的内容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同时通过算法不断推送新的信息,让我们陷入持续点击的循环中。
为了实现深度工作,我们需要远离社交媒体,减少干扰。
准则四:摒弃浮浅。
在日程计划中,我们需要正确定义浮浅工作,即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
只有准确识别浮浅工作,我们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深度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准则来调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每天的工作中,设定专门的深度工作时间,关闭手机和其他干扰源,专注于重要的工作任务。
在休息时间,也可以选择一些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避免过度使用社交媒体。
此外,深度工作不仅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具备深度工作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然而,要实现深度工作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改变一些习惯,克服一些困难。
但正如书中所说:“深度工作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出深度工作的能力,让自己在忙碌中更加从容,更加高效。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d149413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5.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网络时代,我们时常思考如何成为引领时代的赢家。
而在工作中,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并取得优势,成为了关键问题。
通过阅读《深度工作》一书,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此,我将从输入、更新糅合、输出三个方面,阐述我对工作和竞争的一些思考。
一、输入输入是个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它可以来自多种途径。
读书能让人了解他人的知识和经历,学习课程可获得专业知识,旅行则是对未知区域的探索。
这些都是输入的方式,但我们曾进入过一个阶段,看到别人读书,我们也跟着读书;别人报课程,我们也争相购买。
可最终,我们发现自己并未真正获得知识,这就是“伪输入”。
因为忽略了输出结果,单纯复制输入形式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创造新的价值。
二、更新糅合在输入之后、输出之前,我们需要进行更新糅合。
更新是对已知容量的扩张,加入新的知识;而糅合则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新的个体。
例如,读书、学习、旅行等活动,都会使我们的大脑与已知的旧知识库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全新的认知。
个体 B 便是个体 A 的升级版,是输入更新后糅合出来的新个体。
三、输出输出是将升级后的自己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完成成果展示。
如果学而不用,那么知识就无法发挥作用。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这是一种输出;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后,我们可以用新知识进行实践探索,这也是一种输出;去旅行时,我们可以提前做好攻略,旅行后写下自己的感想或攻略,这同样是一种输出。
通过不断地输入输出,我们能够不断升级自己,提高竞争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在当今的知识型工作者中,各个领域的赢家都在潜意识里进行着输入输出的过程。
他们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成果。
然而,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写作和演讲才能成功,而应该追溯到源头,即输入。
通过输入来配合输出,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深度工作》一书中就“深度工作”做了很好的阐述,值得我们一看。
我现在也在努力实践自己的观点,即读书后一定要写书评或读后感。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68edcb1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8.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深度工作》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尤其是在论证方法和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方面。
在信息极易获得的时代,如何让人知其所以然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论证深度工作的目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他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案例,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深度工作的价值。
在论证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时,作者提到了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
这让我明白,我们所关注的事物会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同时,作者还引用了加拉格尔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关注事物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时,书中提到了“心流”的概念,即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的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这与我的个人体验不谋而合,高强度的工作更容易带来满足感,而休闲时光则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创造值得享受的事情。
关于深度工作的方法,作者以不同的人为例,分别论述了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等不同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些方法都有其意义和价值,需要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和需求来选择。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观点。
例如,体力劳动者根据数量来衡量工作的价值,而知识工作者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当对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会演变出“忙碌代表生产能力”的评价标准。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表现出肤浅工作的倾向,以及为什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会经常陷入无意义的忙碌。
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这对成年人尤其重要。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学生对弈时,我发现自己很难像七岁多的孩子那样全神贯注地投入棋局。
这让我意识到,为了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刻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阅读完本书后,我决定尝试一些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创作效率。
例如,在处理难度较大的工作时,我会退出 QQ 等通讯工具,手机调至静音模式,设置免打扰工作牌,并断开电脑网络连接。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f3c24e5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d.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每天都在忙碌,但却常常感到庸碌无为;生活看似丰富多彩,内心却时常感到荒芜;我们总是有很多想法,但却总是被“没有时间”所束缚。
《深度工作》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解答了这些疑惑,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作者认为,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与之相对的是肤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越来越下降,在极度肤浅的状态下时间长了,这种影响甚至是永久性的。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焦虑并非毫无缘由,在这个时代,深度思考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能力,而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将在新经济中成为赢家。
深度工作与专注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工作产出源于时间与专注度的叠乘。
正如书中所说:“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深度工作不仅是生产力,也是幸福的源泉。
当我们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满足感甚至比闲暇时光更加强烈。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目标,然后全情投入,为自己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实现深度工作的实践策略包括:内化习惯、保持协作、像经商一样执行、刻意安排注意力休整时间和刻意训练。
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工作,也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刻意安排一些闲暇时光,让自己放松身心,恢复精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为深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读来简单实践不易。
要实现深度工作,我们需要摒弃一些不良习惯,如频繁查看社交媒体、长时间浏览网页等。
这些习惯不仅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还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其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b8f55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b.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各种琐事和娱乐所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
《深度工作》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我们提高深度工作的能力,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
书中提到的利用引领性指标带领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滞后性指标,如减重 10 斤或在本周结束前学完第四章,往往只有在完成后才能看到成效,缺乏引导作用。
而引领性指标,如在今天学完行列式的第一节,将学习时间拆分成小目标,并设定具体的时间限制,更能激发我们的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逐步推进目标的实现。
给自己设定停工仪式的建议也很有启发。
在工作时设定一个固定的停工时间,让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然后安心享受停工时光。
这样可以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在停工时光里也可以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避免沉迷于网络而产生空虚感。
此外,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或学习中,我们往往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和诱惑,从而分散注意力。
然而,只有保持专注,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取得更好的成果。
因此,我们可以在时间里预留出一小部分时间用来分心,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专注地工作或学习。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避免在工作时间内进行过多的社交媒体浏览或其他无关活动。
计划好自己的每一分钟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通过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避免无所事事或浪费时间。
同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调整,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关于刻意练习(深度工作)的有用之处的科学支持部分,让我对深度工作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髓磷脂是一种在神经元周围生长的脂肪组织,它可以起到绝缘保护和促进神经回路运转的作用。
通过专注于特定技能的训练,可以促使少突细胞在相关神经元周围包裹髓磷脂,从而固化这种技能。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700ec7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5.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不论你是作家、营销人员、咨询师还是律师,你的工作就是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轮匠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深度的人生是美好的,不论从何种角度审视。
”书中的这些话语引人深思。
近两个月我换了一份工作,相对于我上一份工作来说,这个公司的管理会松散一些。
以前上班时电脑是不能登录其他网站的,以前的经理十分重视培养专注工作的环境。
现在我终于领悟到专注工作的好处。
自从我上班开始登录其他网站后,一开始我会庆幸终于感受到了摸鱼的快乐,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在工作时间的效率变得很低,比如最近忙着做一个项目,但是一天两天我都没有完成到一个板块的内容,反省后发现是生活对我的影响。
我开始怀念以前那种专注干活的感觉,于是我决定上班时再也不登录其他网站,只登录工作需要的网站。
并且我告知家人,有重要的事情直接打电话给我,非重要的事情可以发信息。
书籍介绍《深度工作》这本书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深度工作在当下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实践的具体策略。
作者认为,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
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对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作者纽波特是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的创办者,他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的成功模式,创立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并出版了多本畅销作品,如《深度工作实操手册》《数字极简》等。
重要意义“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
”“如果你在深度工作的状态下度过足够长的时间,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
”“当这种全身关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会使你避免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2d2b4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4.png)
《深度工作》读后感在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到白天被各种琐事打断、无法深度工作的情况。
客户的咨询、同事的打扰、领导的会议以及邮件的不断提醒,使得我几乎没有整块的时间来进行深度工作。
因此,我只能选择在下班后独自整理数据、撰写文章。
这种工作方式让我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作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的肤浅工作时间大于深度工作时间。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提高深度工作的时间。
我们需要明确工作的核心要素和高层次目标。
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活动。
然后,根据高层次目标列出需要完成的具体活动,并将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作者提醒我们,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反而越少。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取舍,专注于最重要的任务,避免被琐事分散精力。
为了达到深度工作时的心流状态,我们需要培养工作时的专注力。
可以准备一个本子,详细记录每天的工作时间安排,并统计深度工作的时间。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发现哪些因素影响了专注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
同时,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减少在无聊时间刷手机的行为,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放松大脑、散步等有益的活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固定日程生产力计划,即设定一个固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专注工作,到时间就停止工作。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谨慎地制定计划,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通过阅读《深度工作》,我深刻认识到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摆脱加班状态。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认识到深度工作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深度工作》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它让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深度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价值。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告别肤浅工作,迎接深度工作的挑战吧!。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4fa34c1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1.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在疫情居家的这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脚本服务中每天大量琐碎的信息也让我的科研和工作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深度工作》这本书的出现,为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它让我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工作需要沉下心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方法,结合番茄工作法等工具,提高自己的效率。
正如书中副标题所说:“世界越浅薄,深度工作的报酬就越可观。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在豆瓣上查看了一些评论,其中有一条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的后篇泛泛而谈,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正是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我在阅读后半部分时不够用心。
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整理读书笔记时,我才发现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它给了我很大的收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将网络作为娱乐方式。
”本书提出了一个深度工作假说:在当今这个时代,深度工作的能力变得越来越稀缺,但它对我们的经济价值却越来越重要。
因此,那些能够培养并善用这种能力的人,将成为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
全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旨在让读者先从相信深度工作开始,然后了解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深度工作。
书中阐述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干扰和分心,深度工作能力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指出深度工作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创造力和更出色的成果。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提高专业技能,实现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作者介绍了深度工作的两种模式:禁欲主义模式和双峰模式。
禁欲主义模式要求完全与外界隔离,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双峰模式则是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深度工作,然后再进行一段时间的正常工作和娱乐。
这两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缺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深度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提高生活质量。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cd7bfd2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9.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深度工作》这本书探讨了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实现深度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深度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理论篇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它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并且难以复制。
而浮浅工作则是于深度工作相反,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当今职责细分的职场环境下,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深度工作。
对于个人来说,脑力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浮浅工作,专注在对应专业的价值输出上。
而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分工来说,各个维度的分工达到高度协同,分工有序。
高质量的工作产出等于时间乘以专注度。
因此,能够将深度工作这项技能内化,形成工作习惯,将会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方法论篇1. 如何进入深度工作 - 仪式感:按照个人的习惯,刻意营造出一个深度工作的氛围及流程,加入一些特别设计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自己进入并保持深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最自然。
- 上个厕所,洗把脸;关闭钉钉提醒;关闭电脑中不必要的窗口;手机静音,并且脱网;泡杯咖啡;明确接下来深度工作要做的事情以及产出的结果。
2. 如何持续开展深度工作 - 深度工作四象限方法论:根据文章提到的 4 个方法,按照专注时长、周期规律进行了四象限划分总结。
- 双峰哲学:适合 TL 等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任务的人。
- 节奏哲学:适合一线员工等需要在长时间内持续工作的人。
- 新闻记者哲学:适合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大量信息的人。
- 注意点: - 要有目标及时间计划!不能慢无尽头、无休无止,否则深度工作没有意义,没有集中攻坚难题。
- 不断反省优化深度工作的方式!一旦进入深度工作,就努力按照计划去达成目标,不要在过程中再怀疑此项工作是否值得这样深度的去攻坚,否则怀疑纠结的过程对自己的意志力又是不必要的浪费。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666f257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3.png)
《深度工作》阅读感想在时间管理领域摸爬滚打十年,我自以为对书中提到的理论和方法了如指掌,并在实践中有所运用。
然而,现实中我仍被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拖入时间的黑洞,难以自拔。
我清晰地记得十年前的自己,那时的我能够全神贯注地听完一节课,独自看书一下午。
甚至在高中毕业以后,我还能在洗澡时在脑海中排练英文演讲。
我可以不出声地将五分钟的演讲完整回忆一遍。
大学期间,我坚持规律地写博客,几乎不需要意志力就能每两周写一篇阶段性总结,那些留下的文字对我来说仍具有重要意义。
但如今,我的思绪变得支离破碎,瞬息万变,想要坐下来认真写点东西也变得愈发困难。
我意识到,这是互联网对生活改变的结果。
从最初使用纸笔到电脑,再到现在的手机,我在不知不觉中被互联网包围,难以挣脱。
我曾试图抵抗这种改变,从减少使用电脑和手机的时间,到限定与异地恋男友的联系时间,再到使用手机 APP 监控自己的使用时间,我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
尽管有了这些努力,但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仍然高达七八个小时,拿起手机的次数更是平均七八十次。
而我的Evernote 里,积攒了无数我想写但未写的主题。
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非我们拥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否则无法将互联网与生活完全割裂。
即使我们不完全拒绝,也意味着要持续面对诱惑,与自己的本能作斗争。
作者提出的准则或许有用,但前提是我们要有决心从忙碌繁荣的假象中抽身,愿意付出努力并践行。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带来的不仅仅是消极影响,这也增加了抵抗诱惑的难度。
本书第一部分论证了深度工作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进行深度工作的经济动机。
但对我而言,掌控自己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时间,只需要一个理由:我怀念曾经高度专注的自己,我需要高质量的沉浸时间,去做有价值的工作,以获得幸福感。
无论是曾经流行的时间管理、近两年兴起的极简主义,还是本书提出的深度工作概念,以及专注力、意志力、一万个小时理论,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件事:在移动互联网和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如何专注于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在监控手机使用时间和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
《深度工作》一书读后感-李俊强
![《深度工作》一书读后感-李俊强](https://img.taocdn.com/s3/m/e5feed58aeaad1f346933fe6.png)
读《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有感刚刚阅读完《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给我很大的震撼与启发,觉得自己之前对脑力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并没有好好使用每一点脑力,这本书给我革命性的启发,让我对接下来的脑力使用有了全新的想法。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书中有一些方法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已在运用,只是没有这个概念,看了书之后发现,原来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从不同的途径出发,最终都会探寻到真理。
比如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都会习惯屏蔽网络,只有需要上网的时候才去使用网络;在进行深度思考时会习惯性地寻找一个安静的、无人打扰的环境开展;每一个时间段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紧盯目标,全力以赴去完成等。
原来这样的做法都是有利于深度工作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多成功的人士都在用,当然自己使用的还是很初步的,需要持续加强已有的好习惯,继续刻意练习那些自己还没有具备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养成的好习惯。
书中把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进行了对比。
深度工作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大多数人会陷在浮浅工作中,还自以为很忙碌,却没有警醒到浮浅工作带来的危害。
在采用哪种方法来提高深度工作时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
因此不要盲目跟风采用,要选择最适合自己以及从事的项目类型的。
书中提到“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这种方式目前是比较适合我在公司的工作环境中采取的,因为作为一名专业的知识工作者,我们既要与团队成员沟通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寻求同事的帮助,与团队成员达成对项目的一致的理解,在讨论中不断完善项目的方法论体系,共同推进项目进展,同时在沟通协作中获得的建议与想法需要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专注地完成,这里特别要注意强调协作与专注力,它们只是不同时间段里遵从的侧重点,并不矛盾冲突。
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f6af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4.png)
深度工作读后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充满各种诱惑和干扰的时代,《深度工作》这本书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对工作和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的深度工作的概念,真的是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窝子。
想想看,每天我们被各种消息提醒、社交媒体还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包围着,注意力总是被分散得七零八落。
真正能静下心来,专注地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变得越来越难。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前阵子我打算写一篇重要的工作报告。
我坐在电脑前,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干一场。
可刚打开文档,手机就响了,是朋友发来的一条搞笑视频链接。
我心想,就看一眼,结果这一眼下去,十几分钟就过去了。
好不容易把心思拉回来,写了没几段,又被弹出的新闻吸引了过去。
就这样,一上午过去了,报告几乎没什么进展。
后来我痛定思痛,决定按照书里说的方法来试试深度工作。
我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把手机调成了静音模式,放在了远远的地方。
一开始真的很难受,总觉得会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能够真正地沉浸在工作中了。
思路不再被打断,效率也大大提高。
以前需要两三天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次居然一天就搞定了,而且质量还不错。
还有一次,我在家里尝试深度阅读。
以前我看书总是翻几页就开始走神,一会儿想起来去倒杯水,一会儿又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
但这次,我专门找了个舒服的椅子,关掉了所有的电子设备,给自己定了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痒痒的,老想着那些没处理的事情。
但我不断告诉自己,就这一个小时,什么都别想。
慢慢地,我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住了,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一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我竟然还有些意犹未尽,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通过这些亲身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深度工作的魅力。
它不仅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还能让我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真正专注带来的满足感。
以前总是觉得,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才显得自己能干,现在才明白,能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才是真正的厉害。
仔细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浅度工作和消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有感
刚刚阅读完《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给我很大的震撼与启发,觉得自己之前对脑力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并没有好好使用每一点脑力,这本书给我革命性的启发,让我对接下来的脑力使用有了全新的想法。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书中有一些方法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已在运用,只是没有这个概念,看了书之后发现,原来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从不同的途径出发,最终都会探寻到真理。
比如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都会习惯屏蔽网络,只有需要上网的时候才去使用网络;在进行深度思考时会习惯性地寻找一个安静的、无人打扰的环境开展;每一个时间段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紧盯目标,全力以赴去完成等。
原来这样的做法都是有利于深度工作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多成功的人士都在用,当然自己使用的还是很初步的,需要持续加强已有的好习惯,继续刻意练习那些自己还没有具备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养成的好习惯。
书中把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进行了对比。
深度工作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
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大多数人会陷在浮浅工作中,还自以为很忙碌,却没有警醒到浮浅工作带来的危害。
在采用哪种方法来提高深度工作时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
因此不要盲目跟风采用,要选择最适合自己以及从事的项目类型的。
书中提到“在深度工作时,恰当的时机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推动你的成果提升到一个新档次。
与此同时,也不要过分追求交流和积极的偶遇,以免破坏了专注的状态,因为我们最终还是靠专注从包围在我们周围的各种想法的漩涡中提取有用之物”。
这种方式目前是比较适合我在公司的工作环境中采取的,因为作为一名专业的知识工作者,我们既要与团队成员沟通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寻求同事的帮助,与团队成员达成对项目的一致的理解,在讨论中不断完善项目的方法论体系,共同推进项目进展,同时在沟通协作中获得的建议与想法需要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专注地完成,这里特别要注意强调协作与专注力,它们只是不同时间段里遵从的侧重点,并不矛盾冲突。
书中提到的“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我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自己也是这样子做的。
如果一整天都处于工作的状态中,整个人的神经都会很绷紧、焦虑,并且思维不会那么活跃,适当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工作以外的活动,比如与朋友轻松地交谈,做饭,和孩子玩玩游戏,跑跑步,听音乐、健身、去郊外散步等,都有助于恢复意志力储备,从而让你在第二天的工作中更加精力充沛地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书中提到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健身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心理过程。
人的大脑时刻接收不同的信息,面临不同的外界刺激,再加上大脑中存储着过往的记忆,如此多的思绪、想法,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学会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当前所做的事情上,就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做事情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也不会产生所谓的心流。
在坐车或者在室内看书学习时,我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确定了我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什么事情,我就会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做。
有时候太过专注了,坐车时常会出现坐过站的情况,在室内的话,有时候会忘了那个时间内要去做的其它事情,所以通常会选择调闹钟。
当然自己的专注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下来将持续实践书中提到的提高深度工作的方法,坚信活出专注的人生——这是最好的选择。
读书人:李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