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5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5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为文学选读课,教学内容为鲁迅的小说《呐喊》中的自序部分,目的为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理解其思想倾向及写作风格。
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了解《呐喊》的成书过程。
2.理解自序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思路,掌握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促进其对文学的热爱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鲁迅生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学习环节(3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并思考以下问题:1.自序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是什么?2.鲁迅在自序中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他的思想倾向是什么?3.自序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引导环节(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学生依据鲁迅的思想,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4. 总结反思环节(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学反思,探讨本次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师为学生提供文学赏析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加强自己的文学阅读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1.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呐喊》自序中所表达的思想;2.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3.学生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的思考和启发程度。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有着很强的读物森力和文学素养,但是在对于文本的深入剖析和思考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引入更多的文学阅读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呐喊》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2.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3.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二、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法引导一、课前预习。
(作业:序言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呐喊”;我眼中的鲁迅)二、理解文意时,结合鲁迅小说、散文、杂文,鲁迅研究的相关评论等加以说明三、课后阅读鲁迅作品及读本中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习惯于将鲁迅称之为“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试着把鲁迅当作一个朋友,不关注他辉煌的结果,只来看看过程,关注他在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复杂万端的心态、情绪,他的焦躁、感伤、痛苦、孤独以及更重要地鲁迅怎样从这内心的炼狱中挣扎出来,找到正确的道路,成为“反抗绝望的战士”。
问:初中时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小说?明确:《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
《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简要谈序自序: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他序: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代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特点: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浓厚三、分析课文引出“梦”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作者何翔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投影题目、作者)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参看注释1)二、新授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问题?:“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找出并读)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投影这段文字)?引导?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点拨]《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国的脊梁的文字(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引导?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讨论)?点拨?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问题?“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
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点拨?“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呐喊〉自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一方面,第四单元是序言单元,《〈呐喊〉自序》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这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对其余四篇序言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鲁迅作品中蕴涵着极强的“立人”思想,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因时代差异,学生对于社会背景的不了解必然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从教材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思想上的剖析就应该更加透彻、有力,把握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清思路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确定: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难点:明确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关键:抓住点睛的议论性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1)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是所学不甚深入,加之其思想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也尚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剖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都难以达到深刻。
(2)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为此,本堂课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评价观、认识观。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活动的规律,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过程和方法:请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通过学生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呐喊〉自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一方面,第四单元是序言单元,《〈呐喊〉自序》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这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对其余四篇序言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鲁迅作品中蕴涵着极强的“立人”思想,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因时代差异,学生对于社会背景的不了解必然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从教材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思想上的剖析就应该更加透彻、有力,把握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清思路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确定: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难点:明确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关键:抓住点睛的议论性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1)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是所学不甚深入,加之其思想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也尚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剖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都难以达到深刻。
(2)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为此,本堂课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评价观、认识观。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活动的规律,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过程和方法:请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通过学生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和寓意;(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2)认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呐喊》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2.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感悟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2. 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本内容,分享阅读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组织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4. 文本解析:(1)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2)强调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3. 推荐一篇关于《呐喊》的评论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观点和态度。
(3)品味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复杂思想。
(2)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梳理文本脉络。
5.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和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4.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探讨鲁迅在自序中表现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动机。
(3)了解《呐喊》小说集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探讨。
(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现实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呐喊》自序2. 教学重点:(1)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特点。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人性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阐述《呐喊》自序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解析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作者的民族意识和人性探讨。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幽默讽刺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鲁迅作品,关注现实,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及回答问题的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呐喊》自序说课教案
高一语文?呐喊?自序说课教案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展教学争辩、教学沟通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争辩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进展,而说课稿那么是为进展说课预备的文稿。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呼喊?自序说课教案,欢送参考!高一语文?呼喊?自序说课稿?呼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1、地位及教学目的:它是谈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课内自读课文,但列在会考必考篇目中,地位超过〈〈崇高的抱负〉〉,并驾于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围绕中心论点开放论述',这就必需从把握剖析谈论文构造、理清思路入手,训练"观全文'的力气,再结合本文特色,定教学目的为:1、理解序言文体特点,把握思想进展历程;2、体会比方说理的艺术特色。
2、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合高一同学读写谈论文实际培育技能点,订重点为:1、把握思想进展线,理解"呼喊'含义;2、比方说理含义及运用。
难点为:1、寓意深广的词、句、段。
二、说教法: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预习、定向、自读、作业、商量、答疑、自结、迁移)它符合同学认知规律,利于自学,突出同学主体,举一反三,养练力气。
教法:突出原文语境,瞻前顾后,商量点拨,引其主动思维,热忱参与。
故教法为:1、定向自读法明目标;2、提问法引导深化;3、商量法参与、激活思维;4、练习迁移法;动手、稳固提高。
三、说学法:高一同学初有读的学问和浅近力气,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学问易,迁移力气难。
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进展,应早读预习,做自读提纲,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化,由表及里,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养练读写力气。
四、说教学程序:课前检查作业,口头作文。
1. 导课:同学齐诵鲁迅诗?无题?,"躲进小楼成一统',老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呼喊',请翻开课本,读自读提示,找重要信息点序言,老师板书课题。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优)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课题:《〈呐喊〉自序》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学:预习、阅读、解读、拓展,尝试“问题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2.考虑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重、难点:学习目标1为重点,学习目标2为难点。
授课人:石建柱教学时数:三课时或两课时授课班级:高一年级班教学设想: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会问、善问是学习能力强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每个教师都了解的;可是在教学中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一是教师本身根本没有认识到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重要,自己就没有形成问题意识,二是根本没想过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甚至会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影响学生考出好成绩!岂不知,当学生“会问”的时候,他什么知识学不到呢?“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而生活却是常常出现许多问题,考试之中问题更多,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基于理性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好奇心”的培养。
”好奇心”是智力活动的开端和创造能力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称之为“神奇的好奇心”。
语文教学重视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的培养,便是体现了对人生的尊重,特别是体现了对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
能关心学生的智力活动和心灵活动,这才是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
阅读教学必须通过研读文本发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培养能力,通过感受文本陶冶情操。
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怀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这是不是一种教学高境界?本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采用“问题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点拨学生善于解析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
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操作指针。
需要提醒的是,对“问题”要正确理解,问题不一定带问号,它可以是question,也可以是problem,甚至还可以是matter、task,比如我们让学生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掌握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自序;(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热情和民族责任感;(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作用;(3)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观念;2. 鲁迅的文学创作动机和自序的文学价值;3. 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鲁迅文学观念的理解和分析;2. 自序中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相关评论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内容和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自序,了解其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鼓励学生思考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自序中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和作者心情;(2)分析鲁迅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动机;(3)阐述自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5. 实践与拓展(2)鼓励学生阅读《呐喊》其他作品,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3)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掌握自序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自序的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自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文学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作用,培养关注现实的写作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序的艺术特色,如讽刺、对比、象征等。
3. 自序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文学观点和创作理念。
2. 自序中涉及的复杂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
3. 如何将自序的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课堂提问。
(3)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呐喊》自序,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提问:同学们对《呐喊》自序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自己的预习心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自序,理解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阅读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自序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自序的背景、主题思想。
(2)分析自序中的讽刺、对比、象征等手法。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自序中的手法。
(2)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自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学概念和观点。
(3)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2)领略鲁迅先生的文学情怀,树立正确的文学观。
(3)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和创作动机。
(3)欣赏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深奥的文学理论和观点的理解。
(2)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理解文本内容。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文学概念和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讲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
5.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针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文学观点的理解程度。
《呐喊》自序(教案) 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背景简介】1.《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己》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明天》1920年6月《一件小事》1920年7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风波》1920年10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端午节》1922年6月《白光》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2.鲁迅办《新生》1907年,鲁迅27岁。
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等人积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
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的筹办人之一。
为了办好《新生》,鲁迅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的安排。
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
但是《新生》终未能出版。
此后,鲁迅集中全力搜集资料,阅读书报,进行译著,积极地开拓文艺运动的新天地。
3.钱玄同(金心异)与鲁迅的交往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复,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玄同,后废姓,称疑古玄同。
浙江吴兴人。
早年留日,和鲁迅同时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
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中文系主任,积极从事国语运动和语文改革。
五四运动前夕,参与《新青年》编务,发表大量文章,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
1920年后,认为白话文运动已胜利,遂“功成身退”,并逐渐与鲁迅疏远。
据《鲁迅日记》,自1917年8月9日起,钱玄同为《新青年》约稿,曾多次访问鲁迅。
4.在“绍兴县馆”(1912年5月6日-1919年11月20日)1912年5月5日下午7时左右,鲁迅安全抵京。
5月6H上午,移人绍兴县馆。
绍兴县馆原名山会邑馆,供绍兴府属山阴、会稽两县来京候补的官员住宿。
宣统年间,废除旧制,山阴、会稽合并而成绍兴县,山会邑馆因此改名为“绍兴县馆”。
县馆的门额是鲁迅的父亲周凤仪的朋友所写。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呐喊》自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二、学习过程:1.导入前面我们学了汪曾祺先生写作的《北京胡同》,大家还记得汪曾祺先生是为何写这篇文章的?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末》写作的序。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学习的课文《〈呐喊〉自序》也是一篇序,与前面所学的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所的,属于自序。
2.出示目标学习本文,主要有三个目标。
出示投影片。
3.学习过程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大家说说看看,有没有预习。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的意思。
鲁迅先生是要为谁呼喊呢?课文中有没有答案?请大家快速地找一找。
学生找出并读。
(投影幻灯片)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提问:由这句话可知,作者他是在给一些猛士呐喊助威。
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一下。
提示:同学们初中阶段曾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而写的,作者针对少数人的一些错误论调,提出了什么样的见解。
明确:(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2)(出示幻灯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呐喊》自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近些年,我们的教育让很多人忧虑:学生变得越来越笨,文化水平下降,考试成绩不断下降,人们认为,这是学习方式和教育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呢?《呐喊》自序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了解《呐喊》自序,可以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呐喊》这一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篇作品中,鲁迅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反映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不幸遭遇。
在文中,鲁迅特别强调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他批判了这一社会风气中对知识和教育的轻视、对学习的懒惰。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落后的根本原因是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那种反动的腐朽的教育,使广大人民长期处在无知和奴役中。
这样的阅读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和了解到知识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呐喊》自序中的描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鲁迅在自序中特别强调了自己的学习历程,说明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鲁迅认为,学习是需要投资的,投资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知识,优秀的思维和好的文章才会出现。
学生们在阅读和分析中,可以感受到和理解到知识的累积和提升的过程,并且可以掌握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使得知识可以更好地被掌握和消化,从而开启学生的学习之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探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表现的崇高的品格,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性格和情感识别。
在这篇自序中,鲁迅表现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捍卫真理、为了奋斗而牺牲的一生的品格。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四、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讲清“(好)梦”、“寂寞”和“呐喊”,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序”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呐喊〉自序》,也就是作者鲁迅为《呐喊》一书写的序言。
在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复述鲁迅的生活经历1、在这篇序言中,鲁迅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
请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鲁迅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2、通观全文,你认为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的关键词有哪些?——“(好)梦”、“寂寞”和“呐喊”(三)鲁迅的好梦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是指什么?为什么称之为梦?——“好梦”在该文中是一种比喻说法,是鲁迅年青时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理想。
因为在当时的理想未能实现,后来回忆起来,就如梦幻一般,所以称之为“梦”。
2、作者有怎样的梦想?他的梦想有怎样的变迁?——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
3、在鲁迅年青时的三个“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在鲁迅年青时的三个“梦”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那就是他“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精神。
鲁迅是怀着一个梦,一个救国梦走上文学道路。
(四)鲁迅的寂寞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之中。
1、朗读课文“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到“在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呐喊〉自序》教案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疾苦,鲁迅以文学为武器,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呼唤民众觉醒。
3.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阐述创作《呐喊》的动机、经过和目的,表达了对民众觉醒的渴望和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4. 重点句子解析:a. “我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在我写作《呐喊》的时期内,我所见到的一些事情。
”b.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木偶人,被一种力量牵着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说话。
”c. “我既然觉得群众是伟大的,我就不能不为了他们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文学追求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重点句子。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3. 分析《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 解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1. 阅读《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鲁迅作品的了解程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呐喊》自序(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呐喊》自序(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wzx108学习目标:1、了解xx 的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重点:1、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3、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二、介绍课文出处并释题:(参看注释1)初中时学习过《故乡》、《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等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 篇。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介绍序言知识(结合课本P66页),强调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写《呐喊》的宗旨是什么呢?“呐喊”是大声呼喊助威的意思,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突出三点。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
《〈呐喊〉自序》教学实录背景《呐喊》是鲁迅先生于1922年发表的一部小说集,全书十篇,以压抑、无力和绝望的现实主义精神,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疾苦和抗争。
现在,随着《呐喊》这部经典之作被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范畴,《呐喊》自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以《〈呐喊〉自序》教学实录为标题,介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讲解和探讨《〈呐喊〉自序》这一篇自序。
实录第一步: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谈笑风生的方式将大家的注意力聚集到课程内容上来。
因此,在开始讲述《〈呐喊〉自序》之前,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自序,然后在班级内开展知识竞赛或者知识问答等活动,通过竞赛和问答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重点解析在进行完导入的工作后,我们会着重讲解《〈呐喊〉自序》的重头戏——《为什么写自己的小说》这一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鲁迅先生写道:“我自己的小说,是中国的,不是中国的;是从中国的土壤长出来的,不是绝对的艺术,却也不是纯粹的政治宣传。
”通过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为什么鲁迅自己的小说不是绝对的艺术?•鲁迅自己的小说是从哪里长出来的?•鲁迅自己的小说除了政治宣传还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同桌讨论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步:拓展讨论在完成对《为什么写自己的小说》部分的剖析和探讨之后,我们还可以对自序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讨论:•鲁迅在自序中对于社会、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看法•鲁迅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其对于自身创作的影响•《呐喊》的创作背景及其与当时历史环境的联系在拓展讨论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问题,还要督促学生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呐喊〉自序》这一篇文章讲解开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2008-01-21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指导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介绍“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投影显示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三:分析课文
1.引出“梦”
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
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写作特色。
(用投影复片)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
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
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
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
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
学医之梦很美满。
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原因是看时事画片。
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