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生石灰》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生石灰》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碱的定义、分类及其性质,特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和生石灰的化学性质。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掌握碱的化学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3.分组讨论,促进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讨论氢氧化钙和氨水的性质差异,分析原因。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分析为什么氢氧化钠可以用于清洁油污,而氢氧化钙则不能。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碱物质,如肥皂、洗涤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为什么具有清洁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碱。
2.提问学生对碱的了解,让他们分享所见过的碱及其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学生的回答,简要介绍碱的定义、分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6.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关于盐的性质和分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作业质量,书写工整,表达清晰。
2.教师批改作业后,学生要认真查看反馈,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碱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溶解热的原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表现,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及其原理,学会运用溶解热解释生活现象。
重难点:溶解热的原理及其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重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热的概念及其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2.学会运用溶解热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如热敷、冷敷等。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溶解热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初中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实验准备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3Fe+2O 2Fe 3O 4。

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结晶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原理、结晶方法,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结晶实验,观察不同结晶方法下的晶体生长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结晶现象。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
1.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结晶现象,如窗玻璃上的冰花、厨房中的糖结晶等,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条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结晶现象的产生原因。
2.知识巩固: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实验题。重点关注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以及结晶方法的应用。
判断题:判断以下关于结晶现象的说法是否正确,并给出理由。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结晶现象?结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结晶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晶现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来自类。2.介绍不同的结晶方法,如冷却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升华结晶等。
3.分析影响结晶速率和晶体质量的因素,如温度、搅拌、溶剂等。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结晶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结晶现象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开展化学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结晶现象为例,如雪花、盐结晶等,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难点。

初中九下化学备课教案

初中九下化学备课教案

初中九下化学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掌握分子结构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活动导入中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结构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分子结构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仍有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引导活动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0分钟)1. 教师利用PPT或实物展示一些物质的分子结构图,并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质的性质有何不同,从而引出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物质的分子结构是什么,介绍分子结构的概念和性质;2. 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讲解不同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实验一:观察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的性质差异;2. 实验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自行探究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加深理解。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不同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拓展思维。

【课堂作业】1. 思考: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是怎样的?2. 实验报告:写出本节课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

【板书设计】化学分子结构- 概念:物质的分子结构是什么?- 性质:分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子结构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导入、实验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文7篇化学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二、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直观性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发现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突破难点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练习、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化学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而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为大伙整理的5篇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信息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1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汉英词典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解释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基本概念,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反物质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抑制作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临床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不可思议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找不出、手纵然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怪象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胶体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游艺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爱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现像: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才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散发出了硝酸盐的刺激性气味。

九年级化学下册《氯化钠粗盐提纯》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氯化钠粗盐提纯》教案、教学设计
(1)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3)实验结果及讨论。
(4)实验心得与反思。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1)氯化钠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2)其他物质的提纯方法及原理。
(3)化学实验中的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方法。
4.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相关概念和实验操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以下书面作业:
(1)简述粗盐的成分、杂质以及氯化钠的提纯原理。
(2)描述过滤、溶解、蒸发等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提纯后氯化钠的纯度。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3.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溶解:将粗盐放入水中,搅拌至溶解,去除部分不溶物。
(2)过滤:用滤纸将溶液中的不溶物过滤掉,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3)蒸发:对过滤后的溶液进行蒸发,观察晶体析出的过程,掌握蒸发的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1.学生分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和粗盐样品。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教学设计
3.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4.情感教育:结合盐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生活中常见盐的定义、分类、性质和用途。
2.学会使用化学式表示盐,并能正确书写生活中常见盐的化学式。
3.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新知
1.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化学名称,如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等,并讲解它们的性质、用途和化学式。
2.以食盐(氯化钠)为例,详细讲解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以及如何根据离子的价数确定化学式。
3.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过程,讲解盐的溶解性、酸碱性等性质,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分类、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生活中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注重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盐的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盐的性质与分类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不同盐的性质差异及其原因。
2.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以及如何将化学式与实际物质联系起来。
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规范、实验技巧等。
4.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规范、实验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和合金》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和合金》教案、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观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掌握了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概念,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金属和合金的学习将更加具体和深入。然而,由于金属和合金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但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合金性质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酸反应、金属置换反应等现象,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合金的概念与性质:教师结合实例,如不锈钢、黄铜等,讲解合金的定义、组成及性质,分析合金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4.金属及合金的腐蚀与防护:教师通过实验、案例等方式,介绍金属腐蚀的原因,讲解常见的金属防护方法,并引导学生关注金属资源保护。
2.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制品会选择金属或合金作为材料?金属和合:金属和合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
(二)讲授新知
1.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通过实验、视频等方式,介绍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物理性质,并让学生观察、总结不同金属的性质差异。

九年级化学下册《海水制碱》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海水制碱》教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下是本章节的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内容包括:
-书写海水制碱的化学方程式。
-列举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析实验结果,提高产率和纯度的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海水制碱的原理、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海水制碱原理的理解。
3.在实验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海水制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水制碱的原理,掌握海水中的碱资源及其提取方法。
2.学会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海水制碱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技巧。
3.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能正确书写海水制碱过程中的相关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下册《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教案、教学设计
4.实践活动: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进行一次联合制碱法或侯氏制碱法的实验操作,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并撰写实验报告。
5.拓展阅读:阅读有关制碱工业的科普文章或资料,了解制碱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拓展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2.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需体现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任务。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碱的广泛应用,如玻璃、洗涤剂、化工原料等,进而介绍制碱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在制碱技术方面的突破。
3.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联合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的原理、优缺点及化学反应过程。
(1)联合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侯氏制碱法在我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从环保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哪种制碱法更具优势?
2.教学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两种制碱法的优缺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可借此契机,将化学知识与环保理念相结合,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经验,但还需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实验探究中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联合制碱法和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化学反应过程。
2.小组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以下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燃烧与燃料》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下册《燃烧与燃料》教案、教学设计
4.燃烧过程:通过实验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本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燃料的种类、性质、优缺点及环保性能进行讨论。
2.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纠正错误观念,强化正确认识。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化学方程式书写:给出几个燃烧反应,让学生独立书写化学方程式。
2.计算题:设计与燃烧相关的计算题,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应用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灭火原理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知识讲解:讲解燃烧的定义、现象和特点,介绍燃料的种类及其性质。
3.实验演示: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燃料的优缺点,探讨如何合理使用燃料资源。
5.灭火原理:讲解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展示现象:向学生展示火柴、酒精灯等燃烧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的神奇。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现象背后的原因,如:为什么物质会燃烧?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3.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已学的化学方程式、能量转化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导入新课:通过以上环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燃烧与燃料》。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燃烧与燃料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中与燃烧与燃料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设计方案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设计方案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设计方案5篇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设计方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交流回答】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展示交流】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阅读回答】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设计:实验活动5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4.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经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和方法,自主探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盐水、生理盐水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溶液的制备过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方法,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应用。
2.难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及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水的制备,引出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实验操作要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提升实验经验。
2.讲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通过公式和实例,让学生明白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3.针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详细讲解实验步骤、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初三化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5篇初三化学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初三化学教学案例篇一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

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化学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化学与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保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活方面的作用。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知识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关注化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化学与生活》面向初中九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应用、实验操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2.提问:“为什么这些现象会发生?它们背后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由此导入新课《化学与生活》,强调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实用价值。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食盐、醋、酱油等,以及它们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
2.详细讲解化学原理,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并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变化过程,如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铁生锈等。
4.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及化学原理的应用”,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新课标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套教案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性质,理解物质的酸碱性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3、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了解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了有关单质、化学用语和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化合物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本单元中除了学习有关酸和碱的知识外,对学过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对以后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重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难点:酸、碱的性质及中和反应。

学法建议:1、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习法,根据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可以归纳出一般酸碱具有的性质。

2、注意社会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注重形成基本概念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揭示中和反应的实质4、要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在活动与探究中掌握化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⑵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

2、过程与方法:⑴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⑵通过亲历探究实验,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1、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本节知识点:1、酸碱指示剂2、酸碱的共性3、原子团4、酸和碱与溶液的酸碱性5、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6、pH的测定7、酸和碱与人的生理活动8、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相关知识:⑴ 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原因,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⑵生活中接触到一些有酸味的物质,如食醋、西红柿等,也接触到一些有涩味,滑腻感的物质,如肥皂水等。

方法技巧:⑴采用类比法记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以及pH与酸碱性的关系,使溶液的酸碱性→指示剂→pH三者的关系理清。

⑵总结归纳法学习酸碱的特点与共性,总结出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使化学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

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本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维误区:⑴本节知识中酸与酸性,碱与碱性这两组概念容易混淆,酸溶液中都含有H+,溶液显酸性;溶液显酸性,说明溶液中含有H+,但并不是只有酸的溶液中才有H+。

碱与碱性的关系也是如此。

⑵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本节的易错点,正确理解和掌握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考点分析: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的变化以及根据信息分析自制酸碱指示剂在实践中的应用,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2、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常结合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3、溶液的酸碱性与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

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

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教师归纳: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板书】1.盐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烟与雾的区别。

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二、硫酸(H2SO4)展示浓H2SO4样品(请学生回答色、嗅、态)【板书】1.浓H2SO4(1)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高沸点(338℃)。

常见浓H2SO4密度1.84g/cm3、H2SO4的质量分数是98%。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演示实验,“浓硫酸特性的有关实验”请学生回答浓H 2SO4具有哪些特性?[讲解]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浓H2SO4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具有吸水性,可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脱水性:即按水的组成从有机物中夺取氢、氧元素。

纸和木炭均含C、H、O元素(属碳水化合物)可以被脱水成碳。

浓H2SO4和金属反应不放H2,而生成H2O、二氧化硫和其他产物,表现出强氧化性。

【板书】浓硫酸的特性①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放出H2②吸水性——可作气体干燥剂③脱水性——如使蔗糖变黑【思考】1.如果不慎将浓H2SO4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如何处理?2.长期敞口放置浓H2SO4质量如何改变?【提问】实验室中常用稀H2SO4,如何将浓硫酸稀释呢?实验“稀释浓硫酸”(可请同学用手接触烧杯外壁)。

浓H2SO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提问】为什么切不可将水倒入浓H2SO4中?(请同学参考课有关内容回答)【板书】 (3)浓H2SO4的稀释:酸入水、沿内壁、慢慢搅动。

【小结】浓H2SO4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一、引入二、【板书】1.酸的化学性质(1)酸与指示剂作用【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与金属的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演示】酸与锌粒、铁丝反应。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氯化亚铁(Fe为+2价)Zn+H2SO4=ZnSO4+H2↑(置换反应)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硫酸亚铁)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酸→盐(氯化物)+H2↑新课标第一网(3)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 6HCl= FeCl3+ 3H2O不溶(红色)溶(黄色)【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

(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CuO + H2SO4= CuSO4+ H2O不溶(黑色) 溶(蓝绿色)现象:黑色CuO溶解,溶液呈蓝色。

Fe2O3+ 3H2SO4= Fe2(SO4)3+ 3H2O现象: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金属(碱性)氧化物+酸→盐+水一、引入二、新课教学:酸的化学性质(4)酸与碱的反应【演示】 NaOH溶液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盐酸浓度稍大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 + 2HCl = CuCl2+ 2H2O不溶(蓝色) 溶(蓝绿色)Cu(OH)2 + H2SO4= CuSO4+ 2H2O现象:Cu(OH)2溶解,溶液呈蓝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酸+碱→盐+水(中和反应)[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酸电离出的H+ 所表现的性质。

(5)酸与盐的反应【演示】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AgCl↓+HNO3( AgCl↓: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BaC12+H2SO4=BaSO4↓+2HCl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和稀HNO3)在盛少量Na2SO4的试管中;加几滴BaCl2溶液和几滴稀HNO3.Na2SO4+BaCl2=BaSO4↓+2NaCl【小结】此反应用于检验(硫酸根)包括硫酸和可溶性的硫酸盐。

【思考】1.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小结】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

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酸+盐→新酸+新盐【小结】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复分解反应一般要在溶液中进行。

复分解反应条件应从两方面去考虑。

对反应物而言,酸和碱中只要有一个是溶液,盐和碱、盐和盐的反应要求二者均为溶液才能发生反应。

对生成物而言,交换离子后,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水或气体、沉淀,三者有其一,反应即可发生。

此条件可概括为几句顺口溜:复分解,要发生,溶液当中来进行,生成水、气或沉淀,交换成份价不变。

【思考归纳】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练习:学生举例,教师指正讲解w W w .x K b 1.c o M[归纳] 稀H2SO4和盐酸一样也能电离出H+和酸根离子,其化学性质相似。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其性质和用途。

2.进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

3.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是重点,碱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教学用品:仪器:试管、镊子、表面皿、平底烧瓶、滴管、单孔塞、玻璃管。

药品:氢氧化钠固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其它:小气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碱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学习氢氧化钠这种常见的碱。

回忆、回答碱的概念,写出电离方程式。

二、新课[演示实验]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将少量氢氧化钠分别放在几个表面皿上,给各组学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色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固体氢氧化钠表面的变化;再将其中的一块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大试管里振荡,并让学生触摸管外壁温度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