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第一节:引言1.1 背景介绍。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例如,EDTA的水溶性很大,根本无法透过细胞膜,因此,更无从谈 其生物活性了。将其转化为二酰亚胺后,水溶性降低而脂溶性增加,便具 有弱的抗癌活性。再在其亚胺的氮上引入吗啉甲基,不断具有较强的抗癌 活性,而且具有治疗银屑病作用。
同样,乙酰水杨酸带有羧基,具有一定的酸性,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 即使注射给药也会造成胃出血或胃损伤,将其变为原酸酯便可避免对胃粘 膜的刺激性。
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一)利用酶系差异的前药设计
这种设计的前提是某些特定活性的酶必须只能局限于 某一特定组织中,而不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中。例如,曾经 为了减少雌激素在治疗前列腺癌时的女性化副作用,将其 设计成磷酸己烯雌酚,由于酸性磷酸酯酶的分布很广,其 副作用与母体没有多大差异。
秋水仙碱磷酸酯是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底物,
后来,根据正常组织和肿瘤中的酰胺酶水平上的差异,设计成了N, N-二烯丙基-3-(1-氮丙哑叮基)丙酰胺,使其在肿瘤组织中被酰胺酶降解为 母体药物,对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有活性,但不会引起白细胞降低的毒副作 用。
采用手性羧酸或手性醇与原药中的醇或酸形成酯,由于酶对底物的解 裂具有立体的选择性。因此,可以这一思想进行前药的设计。例如,下列 前药的R异构体对肝癌细胞Anr4酯酶的立体选择性与体外肿瘤组织培养杀 伤试验相吻合。
方法:成酯、酰胺、代谢前体等方法进行修饰。
第二节 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一、改善药物的体内动力学特性 前药具有如下的特点:
(1)对于水溶性大的药物,通过引入亲脂性基团,提高药物 的脂溶性,使药物易于透过脂质膜,促进药物的吸收,而 后在酶的作用下使药物缓释和长效化;
(2)通过引入保护性载体,掩蔽结构中的易变功能基,以增 强药物的稳定性,尤其是体内代谢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有 效血浓度,如阿糖胞苷;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

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

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 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1.1酯类前药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勺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

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

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B-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 ]。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

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

1.2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

第3章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

第3章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

2018/10/11
11
第六节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简介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CADD)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是以药物分子和受体分子的 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分析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定量关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辅助分子模拟技术(computer aided molecular modeling)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得以迅速发展。
直接药物设计常用的方法 模板定位法
分子对接法 (Docking)
活性位点分析法(Active
Site Analysis,ASA)
首先要建立拥有大量化合物的三维 结构数据库,用 DOCK程序,把 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 “对接”(Docking),通过不断优化 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寻找小分子 与靶标大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 算其相互作用能,并在三线数据库 搜寻与受体受点区域中心相匹配的 2018/10/11 最佳分子。
2018/10/11 3
Hansch方法认为,药物能呈现生物活性,是药物小分子与生物 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与药物的各种热力学 性质有关,而且这些热力学性质具有加和性,Hansch分析法又 称线性自由能相关模型。
Hansch方程的基本通式是:
Log 1/C = a2 + b + c + dEs + · · · +k Log l/C = a logP2 + blogP + c + dEs + · · · +k
直接药物设计又称全新药物设计 受体靶点的三维结构是已知 该法的 设计思路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

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关键词:前药原理结构修饰新药设计进入21世纪H我国新药研究从仿制向创制转轨已成共识。

然而,新药创制是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难能一蹴而就。

但是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服药的重要性不亚于吃饱穿暖,是迫在眉睫一天也不能或缺的国计民生大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新药研究应以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作为主攻方向【1】。

前药原理是将已知有生物活性而又存在某些缺点(如:生物利用度差、性质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有异味等)的药物经结构修饰制成新药即前药,后者体外无活性,在体内分解释放出原药产生药效。

与原药相比,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又克服原药的缺点。

前药属于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类型,其特点为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因而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适合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既有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新药研究工作的发展,现按照结构修饰类型综述有关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1、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1.1成酯前药设计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极性大是影响口服吸收的关键,将羧基成酯,发现其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血药浓度达不到峰值,其原因是氨苄青霉素分子中羧基邻位的两个甲基占有较大空间,其屏蔽作用阻碍酯酶水解所致。

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

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

无法想象的。

医院在目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维持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显然是行不通的。

要想在竞争中不被对手击倒,就应该具有“忧患意识”。

首先,在管理上要科学化。

即科学地制定一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

其次,要树立竞争意识。

人员管理是核心,积极培养员工竞争意识非常重要。

第三,要强化服务意识。

医院药房作为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服务行业,应加强服务营销的理论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21采取联合或合作策略。

合作(或联合)的目的就是融集资金和资源互补。

上海、苏州等地在2002年率先提出了“托管药房”的创新模式,奏响了我国医药分业的前奏曲。

所谓“托管”,即是医院与第三方合作,在药房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原职工编制不变,只是返还一定比例利润并承担职工工资、奖金、社会福利等一切费用的前提下委托第三方来进行经营管理。

以上海公惠医院为例,托管前药房药品的月销售额为150~160多万元,托管后为300多万元,足足翻了一番,药房的利润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至少提高了近3%。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经过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以经济作为杠杆整合了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药房的服务质量,大大节约了医院的管理成本,使医院的收益得到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医院在市场化经营理念下的效益竞争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综 述・新药研究中的前药原理刘剑峰,徐文方(山东大学药学院 济南 250012)摘要:前药具有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加水溶性,减少不良反应,定位到达靶器官等特性。

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同时又克服了原药的缺点。

本文主要综合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典型实例,介绍前药原理的应用规律。

关键词:前药 前药原理 新药研究 靶向药物 生物利用度中图分类号:R91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7738(2005)02-0099-06The principle of prodrugs in new drugs designLiu Jian 2feng ,Xu Wen 2fang(Pharmacy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 ’nan ,250012)Abstract :The prodrugs can change the physico 2chemical property of drugs ,increase bioavailability ,enhance water 2solubility ,re 2duce side effects or attach to the target 1The prodrugs can retain or improve effects of the parent drug ,meanwhile ,overcome the draw 2back of the parent drug 1The paper introduced and exemplified the principle of the prodrugs used as a method in new drug design 1K ey words :prodrugs ;principle of prodrugs ;new drug design ;targeting drugs ;bioavailability 保持药物的基本结构不变,仅在某些功能基上做一定的结构修饰得到的化合物,在体内又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疗效时,称原来的药物(原药)为母体药物(parent drugs ),结构修饰后的化合物为前体药物(prodrugs ),简称前药。

-前药设计与新药研发

-前药设计与新药研发

前药设计与新药研发胡园园生药学211107069摘要利用前药原理进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可以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或提高药物对靶部位作用的选择性,或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与代谢等药代动力学过程,或延长作用时间,或提高生物利用度,或降低毒副作用,或提高化学稳定性,或增加水溶性,改善药物的不良气味,或消除特殊未到及不适宜的制剂性质等多种作用。

是药物研发的很具有前景的方法。

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查阅资料,综述了前药设计的原理,前药的性质,前药设计及其目的,列举相关的药物说明前药设计的应用。

加深前药在药物研发中的的认识。

关键词:药物研发,前药设计,匹氨西林,舒他西林,舒林酸目录1.前言 (2)2.前药原理 (2)3.前药的一般特征 (2)4.前要修饰的目的和作用 (3)4.1提高药物的选择性 (3)4.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3)4.3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3)4.4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4.5改善药物的溶解性 (4)4.6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5)5.前药设计 (5)5.1前药的载体材料 (5)5.1.1 基本化合物 (5)5.1.2 高分子材料 (5)5.1.3 高分子载体材料的改性 (6)5.2高分子前药的化学合成 (6)6. 前药设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6)6.1匹氨西林(P IVAMPICILLIN) (6)6.2舒他西林(S ULTAMICILLIN或S ULTAMICILLIN TOSILATE) (7)6.3舒林酸(S ULINDAC) (8)参考文献 (9)1.前言药物开发过程,设计活性高、选择性强、药理作用确切、毒副作用小、应用广泛的新药不但是新药开发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临床用药的发展需要。

药物设计方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处于经典的药物设计方法阶段;随着计算机和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在药物研发中的广泛运用,目前已经可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去认识疾病和药物的作用机制,给药物设计提供了更新,选择性更强的靶点,是药物设计发展到分子水平阶段。

前药原理

前药原理

O O OH N H COOH
glutamic acid CO2 NH
dopa decarboxylase
选择性肾血管扩张
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 O HN HN O SO2 NH N-acylamino acid deacylase O O SO2
O OH HN
O
1.2增加溶解度改善吸收

成盐 引入酸, 醇,胺 成酸根
1.2
O R1 Cl O R2 O CHCl
+
O
R2 CHO
R1
R2 O CH N DRUG
R1
1.2
+ N C O H2 O N O C 15 H31
C 2 H5 O
1.2
OR CH2-N Cl N Cl Cl Cl C4 H9 C4 H9 R=H COCH2 N(CH3)2 COCH2 N(CH3)2CH2OCOC6 H5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

前药:
D
+
T
D
D + T
前药原理
D
+
TT T T
DT
D + T-T-T
D
+
T
共 结合 价
合成 药 物
+
暂 时 结 合 载 体 部分 的
药 物 体内 再 生
暂 时 结 合 载 体 部分 的
前体药 物


药物和载体以共价键结合 前体药物和母体药物相比活性非常弱,或者没 有活性 母体药物与载体见的共价键一定能被打开 前体药物和在体内释放的载体一定是无毒的 为保证作用部位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母体药 物的释放一定要快

《前药原理》课件

《前药原理》课件

前药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词
前药的作用在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 用、实现药物的定位释放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详细描述
前药的作用包括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 用、实现药物的定位释放等。通过前药的设计,可以改善药 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组织分布等性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1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如何与靶点相互作用并发挥治疗作用的 过程。
02
前药原理有助于揭示药物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前药在体内的代
谢和转化过程,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机制。
这有助于优化药物设计和改进现有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
0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副作用。
新药临床前评价与筛选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评价与筛 选是关键的环节,前药原理在这一过 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前药的设计原则
总结词
前药设计应遵循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原则,同时需考虑药物的性质、靶点以及治疗 需求等因素。
详细描述
前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性质、靶点以及治疗需求等因素,以确保设计的前药具有 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在设计中,应关注前药的代谢过程、转化机制、药代动力学 特性等方面,以确保前药在体内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并发挥治疗作用。同时,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前药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更有效地被吸收和利用。
详细描述
前药通过改变药物的形式,使其更易于通过生物膜,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例如,一些前药设计成能在肠道内释放药物,以增加药物的吸收。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总结词
前药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其在 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易分解或变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导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药物研发的追求,前药设计策略作为一种新颖的方法在新药设计领域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前药设计策略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前药设计策略的定义与原理1.1 前药的概念前药,即指药物的不活性衍生物或先导化合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才能形成活性物质,从而发挥药效。

前药的设计与合成是一种重要的药物设计策略,可通过调整化学结构、改变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来提升药物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1.2 前药设计策略的原理前药设计策略基于两个主要原理:代谢酶介导的活化以及控制性释放。

代谢酶介导的活化是指通过酶在体内催化前药代谢反应,将其转化为活性物质;而控制性释放则是通过调控前药内部的化学特性,使其在特定条件下释放活性物质。

这些原理的应用使得前药设计策略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药物设计方法。

二、前药设计策略的应用2.1 改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前药设计策略可通过调整化学结构,使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后形成更活性且选择性更好的物质。

通过加入酯基或酰腙基可以改善药物的脑血管选择性,从而提高药效和减少副作用。

2.2 增强药物稳定性前药设计策略还可以通过保护活性物质、避免药物的酶降解和酸碱水解等方式,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采用丙酸酯等化学修饰团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2.3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过前药的设计,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药代动力学参数,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对于需要口服给药的药物尤为重要,因为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最便捷的给药途径。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设计方法,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研发中呈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改善药物的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以及生物利用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前药设计策略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药代动力学和药动学参数的优化,以及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等。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近年来,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前药设计是指将药物的药动学和代谢动力学性质考虑在内,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合理的修饰和设计,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稳定性,从而提高药效学和安全性。

本文将深度探讨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科研领域。

1. 前药设计策略的基本原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前药设计策略的基本原理。

前药设计旨在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通常包括改变药物的亲脂性、亲水性,以及降低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变,可以减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前药设计策略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在药物化学领域,前药设计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子的合成和改进中。

通过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结构基团,可以改变药物的性质和代谢途径,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有机药物化学中的前药设计策略,常常通过调整分子结构中的酮、羰基等官能团,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前药设计策略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除了药物化学领域,前药设计策略在药代动力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药物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性质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前药设计策略,可以调整药物的代谢途径和速率,减小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和药效持续时间。

这对于一些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慢性疾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我对前药设计策略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前药设计策略的应用是药物研发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合理地设计和改进药物分子结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从而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尤其是在个体化药物治疗和精准医学方面,前药设计策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我对于未来前药设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充满了期待。

总结前药设计策略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新药研发-前药设计

新药研发-前药设计

前药设计原理与应用实例张世平制药工程2111107010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前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并列举了几个相关的前药设计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前药设计,应用实例,药理学和药动学The principle of pro-drug design and Applied CasesABSTRACT :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pro-drug desig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new drug discovery a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and some relative cases about pro-drug design were listed.Key words : pro-drug design ; applied cases;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kinetics1 前药概述前药是指在口服后经体内化学或酶代谢,能释放出有药效活性的代谢物或原药的化合物。

它是将原药与一种载体经化学键连接,形成暂时的化学结合物或覆盖物,从而改变或修饰了原药的理化性质,随后在体内降解成原药而发挥其药效作用[1]。

前药设计在克服药物用药障碍、增强化学及代谢稳定性、提高水溶性或脂溶性、增加口服或者局部给药的吸收度、增强血脑屏障渗透性、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减轻不良反应等应用中,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策略而广为接受。

前药是一类由于结构修饰后分子中的活性基团被封闭了起来而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在体内,尤其是作用部位经酶或非酶作用,如水解或氧化还原反应,前药的修饰性基团被除去,恢复成原药而发挥药效。

这种利用在体内逐渐转变为有效药物而把有生物活性的原药潜伏化的道理,称之为前药原理[2]。

前体药物的研究不仅可以在新药研发中作为一种解决药物缺陷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me-too”或“me-better”新药开发模式。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药物设计是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生机制,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和优化,设计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药物设计原理主要包括结构基础、药效基础、结构活性关系和理论计算。

药物设计的应用涉及药物发现和优化。

药物设计的结构基础是指根据靶点的三维结构,通过分析靶点和药物结合模式的空间构象关系,设计药物的结构。

在药物设计中,结构基础是指从已知活性分子中提取出活性的药物骨架,然后根据结构骨架进行修改和优化。

药物设计的药效基础是指根据药物分子与靶点结合后的相互作用,分析药物对靶点产生作用的机理。

药物设计的药效基础可以通过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靶点结合的热力学参数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结构活性关系是指药物分子的结构和药效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已知药物的结构和活性数据,建立结构活性关系模型,进行药物设计和优化。

理论计算在药物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理论计算可以通过计算化学方法预测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效,加速药物的发现和优化过程。

理论计算可以用于药物分子的构象生成、虚拟筛选、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

药物设计的应用主要涉及药物发现和药物优化两个方面。

药物发现是指通过药物设计的方法,从化学库中筛选和发现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药物优化是指基于已有活性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提高药物的选择性、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药物设计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节省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提高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药物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

应用药物设计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具有更好疗效和更小副作用的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总之,药物设计是一门基于分子结构和药理学的学科,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和优化,设计出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药物设计的应用可以加速药物的发现和优化过程,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选择。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

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关键词:前药原理结构修饰新药设计进入21世纪H我国新药研究从仿制向创制转轨已成共识。

然而,新药创制是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难能一蹴而就。

但是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服药的重要性不亚于吃饱穿暖,是迫在眉睫一天也不能或缺的国计民生大事。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新药研究应以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作为主攻方向【1】。

前药原理是将已知有生物活性而又存在某些缺点(如:生物利用度差、性质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有异味等)的药物经结构修饰制成新药即前药,后者体外无活性,在体内分解释放出原药产生药效。

与原药相比,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又克服原药的缺点。

前药属于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类型,其特点为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因而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适合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既有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新药研究工作的发展,现按照结构修饰类型综述有关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1、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1.1成酯前药设计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极性大是影响口服吸收的关键,将羧基成酯,发现其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血药浓度达不到峰值,其原因是氨苄青霉素分子中羧基邻位的两个甲基占有较大空间,其屏蔽作用阻碍酯酶水解所致。

专题七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专题七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现代前药的概念
前药(prodrug)泛指一类体外活性较小或 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出活 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前药特指将活性药物(原药)与某种化学 基团、片段或分子(或称暂时转运基团) 经共价键连接,生成的新化学实体。
前药的特征
原药与载体一般以共价键连接 前药可在体内断裂形成原药,为可逆性或生物
前药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提高药物的选择性
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原药经修饰后, 可以达到提高药物对靶部位作用的选择性 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与代谢等 药代动力学过程 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改善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降低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可增加水溶性 改善药物的不良气味 消除特殊味道及不适应的制剂性质等多
前药设计的目的在于克服药物在体内传 输性质的缺陷,也就是克服药物到达作 用部位的“障碍”。因此,在进行前药 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药物必须要克服哪 些障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设计前 药

前药设计的3个步骤:
1. 明确前药设计需克服的主要问题
2. 确定药物产生最佳疗效所需要具有的理 化性质
3. 选择合理的结构修饰方式使药物具有合 适的理化性质并能在作用部位释放出母 药
可逆性药物 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低于原药 前药与载体分子应无毒性 前药在体内产生原药的速率应是快速动力学过
程,以保障原药在作用部位快速释放,有足够 的药物浓度,并应尽量减低前药的直接代谢。
前药与药物制剂的区别:
药物制剂主要是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 使之更容易发挥药效,它并不改变药物 分子的化学结构。
2. 甘油酯前药
羧酸基类药物经甘油二酯酯化得甘油酯 前药
口服抗淋巴瘤药物苯丁酸氮芥经甘油二 酯酯化成棕榈酸甘油酯前药(有利于靶 向传输),以播散的淋巴白血病小鼠为 模型,口服前药小鼠的存活时间延长

药物化学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药物化学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CH3
四种环为生物电子等排体
28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后,产生拮抗作用:如抗肿瘤药物氟尿嘧啶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后,毒性可能会比原药低
钙敏化类强心药硫马唑的毒性大
伊索马唑的毒性明显下降 29
用生物电子等排体替换后,还能改 善原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头孢西丁
拉他头孢
氯碳头孢
增加了血药浓度,还延长了作用时间
3 综合技术平台: 最快速的方法。 LC MS/MS作为化合物分离和分析的工具。 与药理学,组合化学 的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 药物设计,分子生物学,受体学,及化学基因组 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可迅速和大量地确定具有不 同活性药物的基本母核,作为先导化合物。 • 目前,随着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大量的疾病相关 基因被发现,使得药物作用的靶标分子急剧增加, 为药物设计开辟了广阔前景。
26
• 3.生物电子等排原理 • 利用药物基本结构的可变部分,以生物电 子等排体的相互替换,对药物进行结构的 改造,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 副作用的理论称为药物的生物电子等排原 理。
27
CH2CH2NH2 HN
组胺
N N
CH2CH2NH2
CH2CH2NH2 N H N
N HN
CH2CH2NH2 N
3
药物设计的两个阶段
•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lead discovery) •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 optimization)。
4
• 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 又称原型物, 或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得到的 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先导化合 物未必是可实用的优良药物,可能由于药 效不强,特异性不高,或毒性较大等缺点, 不能直接药用,但作为新的结构类型,对 其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和改造,即先导 化合物的优化。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先导 化合物的发掘是一关键环节。也是药物设 计的一个必备条件。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收,还有利于形成各种制剂。
OO
O N+ O C15H31 N
H2N
O O
N
N O
O NH
N NH2
HO O
COCH2OCOR
OH
R= -CH2CH2COOH -CH2N(CH3)2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3)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前药修饰
有的药物,其剂量不能太大,如果剂量太大的话,会造成很 大的副作用,而每天给药的次数太多,使用上也不方便。若将其 做成前药,使其缓释,不仅可以延长作用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 服用次数,同时还能减轻高剂量使用时的各种副作用。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二)利用pH差异的前药设计
在肿瘤组织中,由于其细胞代谢旺盛,特别是在癌症发 生初期,糖酵解产生大量的乳酸,此处pH比正常组织的相 对要低,能够使对酸敏感的前药降解释放出活性母体,因 此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较强。例如,5-二甲基三氮亚胺唑4-甲酰胺是一个酸敏感前药,被认为是在肿瘤组织中代谢 释放出活性抗癌药而发挥作用。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2、药物的潜伏化
由于药物自身的理化性质使其不能被吸收或具有较强的刺激性等, 不能直接用作药物。通过在分子中引入某种基团,从而改变其理化性质, 或屏蔽某些能诱发副作用的官能团,当药物进入体内作用部位时,释放出 原药,从而发挥作用,这种设计方法称为药物的潜伏化。
例如,EDTA的水溶性很大,根本无法透过细胞膜,因此,更无从谈其 生物活性了。将其转化为二酰亚胺后,水溶性降低而脂溶性增加,便具有 弱的抗癌活性。再在其亚胺的氮上引入吗啉甲基,不断具有较强的抗癌活 性,而且具有治疗银屑病作用。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第三节 靶向药物的设计
靶向药物是指对特定的病变组织具有特殊亲和力的一种 前药,它利用某些分子作为载体,而这些载体对特定组织的 亲和力,将药物引导进入到病变部位,从而形成靶向药物。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

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

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1.1酯类前药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的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

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

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 但是口服吸收差, 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

分析结构表明, 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 C2 羧基与 C6 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

芳香酯类不够活泼, 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 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 末端酯键位阻较小, 易于发生酶促断裂, 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 自动分解, 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 产生药效, 生物利用度提高 3~5 倍, 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 99%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双甲苯喘啶对狗产生比其母体药物持久的支气管扩张 活性,而且该药是优先分布在肺部组织中,而不是分布到血浆或 心脏。产生支气管扩张作用后,前药的生物转化也不会对心脏和 血管的副作用为长效药物。不仅减少了给药次数,而且也消除 了有时产生的一些副作用。
第三章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第一节 前药原理的概念、设计目的及方法
一、什么是前药和前药原理? 药物经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体外无生物活性或生物活性很
低的化合物,在机体内又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药效时,称 原来的药物为原药,结构修饰后的化合物为前药。前药本身没 有活性,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过程转化为原药。
因此,用化学方法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原药转化为体外无生 物活性的衍生物,后者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水解释放出原药 而发挥药效。这种使药物潜伏化的道理称为前药原理。
方法:成酯、酰胺、代谢前体等方法进行修饰。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第二节 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一、改善药物的体内动力学特性 前药具有如下的特点:
(1)对于水溶性大的药物,通过引入亲脂性基团,提高药物 的脂溶性,使药物易于透过脂质膜,促进药物的吸收,而后 在酶的作用下使药物缓释和长效化;
(2)通过引入保护性载体,掩蔽结构中的易变功能基,以增 强药物的稳定性,尤其是体内代谢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有效 血浓度,如阿糖胞苷;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后来,根据正常组织和肿瘤中的酰胺酶水平上的差异,设计成了N, N-二烯丙基-3-(1-氮丙哑叮基)丙酰胺,使其在肿瘤组织中被酰胺酶降解为 母体药物,对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有活性,但不会引起白细胞降低的毒副作 用。
采用手性羧酸或手性醇与原药中的醇或酸形成酯,由于酶对底物的解 裂具有立体的选择性。因此,可以这一思想进行前药的设计。例如,下列 前药的R异构体对肝癌细胞Anr4酯酶的立体选择性与体外肿瘤组织培养杀 伤试验相吻合。
收,还有利于形成各种制剂。
OO
O N+ O C15H31 N
H2N
O O
N
N O
O NH
N NH2
HO O
COCH2OCOR
OH
R= -CH2CH2COOH -CH2N(CH3)2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3)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前药修饰
有的药物,其剂量不能太大,如果剂量太大的话,会造成很 大的副作用,而每天给药的次数太多,使用上也不方便。若将其 做成前药,使其缓释,不仅可以延长作用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 服用次数,同时还能减轻高剂量使用时的各种副作用。
秋水仙碱磷酸酯是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底物,
能选择性地在前列腺肿瘤组织中释放出活性药物。
O HO P O
OH
C2H5
C2H5
O O P OH
OH
MeO MeO
OMe
NHCOCH3 O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O OH PO OH
环磷酰胺是一个选择性代谢活性前体药物,常用于抗肿瘤药物和器官 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由于氮芥相邻的磷酰基的吸电子效应,降低了β-氯乙 氨基氮原子的亲核性,使强反应性的烷基化乙烯亚铵离子不能形成,因此 在代谢为活性母体前不具有生物烷基化的作用,也不是组织糜烂剂。然而, 虽然预期该前药是在肿瘤组织中被释放,但其烷化作用仍是广泛存在,对 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毒性。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一)利用酶系差异的前药设计
这种设计的前提是某些特定活性的酶必须只能局限于 某一特定组织中,而不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中。例如,曾经 为了减少雌激素在治疗前列腺癌时的女性化副作用,将其 设计成磷酸己烯雌酚,由于酸性磷酸酯酶的分布很广,其 副作用与母体没有多大差异。
这种设计的前提是某些特定活性的酶必须只能局限于某一特 定组织中,而不是广泛存在于机体中。例如,曾经为了减少雌激 素在治疗前列腺癌时的女性化副作用,将其设计成磷酸己烯雌酚, 由于酸性磷酸酯酶的分布很广,其副作用与母体没有多大差异。
秋水仙碱磷酸酯是前列腺酸性磷酸酯酶的作用底物,能选择 性地在前列腺肿瘤组织中释放出活性药物。
(3)而对于极性很小的药物,通过引入亲水性基团,提高水 溶性,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善生物利用度。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一)促进药物吸收的前药设计
药物的吸收主要与脂水分配系数有关,各种青霉素(羧基 为酸)的口服吸收很差,需要注射,而将其制成酯时却能口 服吸收。红霉素类也是一样的,自身口服吸收后被胃酸破坏, 生物利用度很差,而且具有难闻的味道,为了改善其口服生 物利用度,制成了各种衍生物,如对酸稳定的红霉素碳酸乙 酯、红霉素硬酸酯和无味红霉素等,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见下面的结构式: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二、释放前药的酶系统
前药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如酸或醇形成酯,胺形成酰 胺,嘌呤的6位羰基可以变为氢或氨基,利用酶的氧化作用 变为所需的羰基,所以能水解前药的酶也是多种多样。如羧 基酯酶、α-糜蛋白酶、各种氧化还原酶等。
三、前药设计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主要是改变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由于原药存在 一定的缺点,因此通过前药即结构修饰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 吸收、分布、转运与代谢等药代动力学过程,提高生物利用 度。提高药物对靶位的选择性,增加稳定性,去除或降低毒 副作用,改善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氟哌噻唑的癸酸酯,因为长链脂肪酸的存在,使其油溶性大 大增加,因而可以透过血第三脑章前屏药原障理,与新可药设以计作为中枢系统感染的药物。
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将药物转化为前药,一方面可以控制其释放的浓度(或剂量), 减少高剂量使用时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组织中存 在的特有酶的分解,使前药只在病变部位释放,提高其利用度, 也将显著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一)利用酶系差异的前药设计
O H N
NH2 O
S N
COOR
R=H, -CH2OOCC(CH3)3 -CH(CH3)OOCOC2H5
O O
第三章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二)增加溶解度改善吸收的前药
实验发现,许多季铵盐由于表面活性作用,易被吸收
的特点,因而是一类较好的前药形式。对于水溶性很差的药
物,通过形成季铵盐而使其水溶性显著增加,不仅有利于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