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初二下)2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湖心亭看雪》全文。
(2)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雪景及自然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从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湖心亭看雪》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雪景及自然景色。
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文中意境的深入领会。
3. 创意写作练习的展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色。
3.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心得。
4. 运用朗读、默写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问题。
3. 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分组合作探讨,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雪景及自然景色。
5. 创意写作练习:以“雪”为主题,进行片段写作。
6. 学生分享写作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7. 布置作业:背诵《湖心亭看雪》,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写作评价: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思维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张岱的其他作品,如《陶庵梦忆》等,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陶庵梦忆》。
(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看过雪?雪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在湖心亭看雪时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湖心亭看雪》。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4. 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于雪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古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七、教学过程:1. 讲解难点句子和词语:(1)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八级下2
29、湖心亭看雪张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及明清小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目标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味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痴”与情趣,了解小品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如果此时我们窗外正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屋中的我们又正上着《湖心亭看雪》,那该多有情趣,可惜课不逢时,很是遗憾。
那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仿佛整个大地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而历来吟咏“雪”的诗歌散文数不胜数,其中你是否还记得的一些著名诗句或诗篇呢?——有岑参《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美丽想象,有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的沉重苍凉;有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的夸张想象;也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伟人气魄!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雪景,伟人眼中的雪景充满着帝王的大气,那么张岱笔下的雪景又如何呢?那我们先来了解张岱其人,正如孟子曾说的“知人论事”,也就是说知其人才能真正读懂其文。
二、走近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
今天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堪称是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
〖过渡〗: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偌大的西湖,作者为何要选取了这个位置来看雪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湖心亭。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了解作者
导学阶段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一、.整体把握课文
(1)朗读后注音:
更( )定 毳( )衣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喃喃( )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义:
是日更定: 余拿一小舟: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焉得更有此人:强饮三大白:
莫说相公痴:
(3)对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概括文章内容,并写出叙事的要素。
二、赏读探究:
1、分析人物:概括文中“相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文中“痴”都表现在哪里?
3、文中是怎样描绘雪景的?(从顺序、角度、感官来分析)
4、“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5、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三、“白描”专项训练: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白描——(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第28课《湖心亭看雪》学案(语文版初二下)
第28课《湖心亭看雪》学案(语文版初二下)一.自主探究一二三1.重点字词大集中⑴读准以下的加点字音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铺毡.〔zhān〕喃喃〔nán〕⑵辨析词义余.住西湖〔代词,我〕强饮三大白.而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此指酒杯〕余白不遗余.力〔剩下来的,多出来的〕上下一白.〔白色〕⑶讲明词语喃喃〔nán〕连续不断地小声讲话。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终止。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充满。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充满的模样。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背景资料全搜索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园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杰出评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显露出许多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张岱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风景名胜,世情风俗,戏曲技艺,直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记。
这些作品不但记录了他实际的生活经历,同时也反映了明末的某些生活侧面,内容比较充实。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
如何将这篇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
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
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篇文章可用一个字“奇”来串领全篇。
通过“奇”这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一、以欣赏西湖美景,背诵诗句导入新课。
二、走近张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
1、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湖心亭看雪》,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奇”在哪里。
3、教师归纳:“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
4、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1、、把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小节内容改写成一段生动描写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点来描写。
2、课后讨论:假使时间倒流,张岱在湖心亭上奇遇..“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认为他们会成为知己吗?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时间奇大雪三日更定时分雪景奇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手法奇白描手法量词奇(堤)痕、(亭)点、(舟)芥、(人)粒奇人物奇痴迷雪景行异于众情趣奇高雅脱俗…………。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28湖心亭看雪》word教案 (2).doc
湖心亭看雪教案〖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
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侨寓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
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
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
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
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
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合作探究〗(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本篇课文全文一百五十余字,作者X岱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强烈地抒发了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文章有益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学习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
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X的散文进行教学。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设计理念: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词语。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自我活动和探究为中心,以“听、说、读、写”为活动方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白描手法。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
2、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
3、了解雪后的西湖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用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语文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体会文本写景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课文在叙事、写景中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某某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
”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X岱笔下雪湖的魅力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X岱的〈〈湖心亭看雪〉〉也就足矣!二、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活动一:我听我积累(听读课文)1、用勾画的方式找出自己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关注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难点。
(3)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难句的理解与运用。
(2)作品背景的了解。
(3)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翻译、图片等。
2.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自主学习和拓展视野。
3. 课堂练习题: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难点,并尝试自行解决。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难点: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展示湖心亭的雪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雪景的感受。
1.2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湖心亭看雪》的背景。
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和重点词语,并查找注释。
3.课堂讨论3.1.1课文描绘了哪些雪景?3.1.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1.3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有何特点?3.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课堂讲解4.1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4.2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4.2.1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雪景的变化。
4.2.2课文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景。
4.2.3课文以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比较阅读5.1让学生比较《湖心亭看雪》与《咏雪》两篇课文,分析它们的异同。
5.2学生分享比较结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方面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在自主学习环节,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引导: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阅读课文时,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绘雪景时用了哪些词语?能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吗?”学生甲:“我发现作者用了‘白茫茫’、‘雪压’等词语来描述雪景。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28、湖心亭看雪
5、自读课文,读准句子的节奏。
(学法指导:句子朗读的节奏应以意义为单位划分,不能把一个意义单元划断。)
①湖 中/人 鸟 声/俱 绝。
②余/强 饮 三 大 白/而 别。
③莫 说/相 公 痴,更 有/痴 似 相 公 者。
【探究活动三】读懂课文,翻译课文
操作流程:
1、选取2个小组推荐的学生上黑板演板,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
2、同桌互改、纠错。
3、齐读一遍,强化记忆。
过渡:能读准字音还只是学习的一小步,要读懂课文还要能读准句子的节奏。
操作流程:
1、同桌为一组准确、清晰地诵读全文。
2、互相听、读,能指出对方同学在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3、完成第2小题。
2、断桥残雪
断桥位于杭州市西湖白堤的东端,背靠宝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断桥势较高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去处。每当瑞雪初霁,站在宝石山上向南眺望,西湖银装素裹,白堤横亘雪柳霜桃。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在阳光下冰雪消融,露出了斑驳的桥栏,而桥的两端还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稀可辩的石桥身似隐似现,而涵洞中的白雪奕奕生光,桥面灰褐形成反差,远望去似断非断,故称断桥。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西湖的美。
2、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情思。
【学习重点】
感受雪后西湖的美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情思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读课文,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在重要句子下面划上记号,再加以概括。)
1、写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作铺垫。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基础目标〗1、读准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熟读课文,在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当堂成诵。
〖深层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什么叫白描,加深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3、感受本文作者的那种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旷世独绝的孤怀雅兴。
【教学重点与难点】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正确掌握本文写景、叙事、抒情三者相结合的特色。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展示图片)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没落,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态度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
这点在他的文章中时有体现。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出示疑难字词的图片崇chóng是日更定gēng毳cuì凇sōng沆砀hàngdàng芥jiè强饮qiǎng四、默读文章,听文章录音五、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一起解决1、提出重点字词: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雪天你们都会做些什么?2.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湖心亭看雪》,就是一篇描写雪景的美文,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笔下,感受雪的韵味。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的大意。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湖心亭”有何象征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三、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雪景的短文。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拓展训练: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关于雪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哲理。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哲理,如“人生如梦,世事如烟”等。
2.学生举例说明哲理在课文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湖心亭”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具有相似之处?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读后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湖心亭看雪》。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3)了解作者张岱及其写作背景,掌握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2)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宁静与和谐,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湖心亭看雪》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3)掌握作者张岱及其写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诗词解释与理解。
(2)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湖心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作者张岱及其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湖心亭的美景。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演示(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古诗词,解释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宁静与和谐。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湖心亭看雪》。
2. 写一篇关于自己欣赏自然景色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解与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湖心亭看雪》,掌握作者张岱及其写作背景。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但在讲解古诗词方面,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展示湖心亭的自然风光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
1.学生齐读文章。
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
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3.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是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一段。
(5)齐读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课《湖心亭看雪》教案(语文版初二下)2张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课文,进一步积存文言词汇,更好地培养文言语感;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及明清小品的语言风格。
2、培养古文的阅读明白得能力,明白得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目标明白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的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痴〞与乐趣,了解小品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假如现在我们窗外正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屋中的我们又正上着«湖心亭看雪»,那该多有乐趣,惋惜课不逢时,专门是遗憾。
那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看起来整个大地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而历来吟咏〝雪〞的诗歌散文数不胜数,其中你是否还记得的一些闻名诗句或诗篇呢?——有岑参«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的漂亮想象,有白居易:〝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的繁重苍凉;有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的夸张想象;也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的伟人气概!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雪景,伟人眼中的雪景充满着帝王的大气,那么张岱笔下的雪景又如何呢?那我们先来了解张岱其人,正如孟子曾讲的〝知人论事〞,也确实是讲知其人才能真正读明白其文。
二、走近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
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
喜游山水,一生未曾仕宦。
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浙江剡溪山中,用心从事著述。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
今天要学习的«湖心亭看雪»堪称是张岱也是晚明诗化小品文的代表作。
〖过渡〗: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偌大的西湖,作者为何要选取了那个位置来看雪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湖心亭。
三、有关〝湖心亭〞:湖心亭在西湖中央,小于三潭印月。
在湖心亭极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
清帝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以及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因此,作者选择了湖心亭去看雪是个绝佳的位置。
四、疏通文意〖过渡〗:刚才我们差不多了解了张岱其人,也了解了其看雪的绝佳位置:湖心亭,那让我们一起来配乐朗读和观赏这篇美文。
1、配乐朗读:先让一位同学来朗读。
2、自由质疑:不明白的重点字词和难词、难句,快速梳理文章。
3、再次齐读朗读文章。
以便进入课文情境五、整体把握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方便我们快速把握整体内容。
时刻——崇祯五年十二月/〔有没完整?〕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
还有舟子、小童;事件——仅仅是看雪吗?还有湖心巧遇同好。
2、既然题目是«看雪»,请大伙儿快速划出作者所〝看〞到的雪景。
投射相应地西湖雪景图片,学生将文字对应图片。
3、作者是如何样来写雪景的?找出你喜爱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连空气看起来也冻结了。
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②作者连用三个〝与〞,着眼于〝大〞字,写出了雪后的天地上下一片混沌,难以辩清;③作者选择四个特写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诗意盎然的景物:随着小舟的慢慢行进,移步换景,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写其依稀可辨,而且其镜头那么是从大到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是简约的画,给人一种似有假设无、依稀恍惚之感。
这的确符合大雪中的景物特点。
给人以超然物外,悠远脱俗之感。
——白描:原是一种国画技法,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以纯朴的文字,寥寥几笔,不雕刻,不渲染,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提咨询】:那文中哪些地点能够表达这种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犹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这也符合作者的态度举止,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品味。
4、作者又是如何样写湖心亭巧遇的呢?遇到谁?他是如何样的人?你何以见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如何?〖明确〗:虽在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
由景写到赏景之人,人是景中景,看起来给冷寂的湖山增加了一分暖色。
作者的心情并不直截了当描写,反而写二客〝见余大喜〞,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声。
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点,差不多上从他人写出。
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
他始终是淡然的,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文章做到那个地点,在我们看来也算可收尾了。
为何还要借船夫之口点出自己的〝痴〞?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把一个〝痴〞字写透。
〝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且与作者自己高雅乐趣形成鲜亮对比,以他人之口隐隐道出世俗之人与高雅文人的判然之不。
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六、探究交流1、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什么缘故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呢?〖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从结构上来看,上段是观赏湖中之雪景,下段那么是观赏湖中赏雪之人。
为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两个同好而惊喜,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
西湖的奇景是因西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
人的参与,为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气。
2、王国维讲:〝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迷恋于雪景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作者的情致乐趣。
请你在文中找出作者〝痴〞在何处?〖明确〗: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可文章开头的纪年仍用〝崇祯〞〔正所谓〝羁鸟恋旧林〞,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表现了作者对故国旧朝的怀念之情:痴情。
〕〝独〞〔充分展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大喜〞,〝强饮〞,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现在,酒逢知己千杯少。
饮罢相不方才〝咨询其姓氏〞,却又语焉不详,只讲:〝是金陵人,客此。
〞可见只讲心灵相通。
3、舟子言作者〝痴〞,是褒是贬,如何明白得?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衬托相公之〝痴〞。
大凡世间彻悟人一辈子,超脱世事者多有〝痴〞意,〝痴〞态,〝痴〞行。
正如张岱在«五异人传»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舟子等常人的眼中的确是一种痴举。
但难道有二客早就煮酒赏雪于湖心亭上,这在舟子看来更是〝痴〞举。
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常人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不有怀抱、孤高冷寂的品行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样〝俗人〞所不能明白得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其间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作者在那个地点表现的是一种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
悠远脱俗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他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统一和谐。
往常我们差不多提到过中国古代文人如此钟情山水,是因为自然山水足以给我们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
〝痴人〞是对张岱的确切评判,他迷恋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迷恋于人与自然的交融,迷恋于世俗之外的高雅脱俗的雅情雅趣。
因此,湖上的雪夜奇景因此值得梦忆,而奇景背后超尘脱俗的情致和夜逢知己的奇遇那么更值得欣喜。
七、课文延伸1、联系«补充资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痴〞呢?〝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用心,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痴〞表现了美好的乐趣,对生活的热爱;〝痴〞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个性;〔1〕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王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咨询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为必见戴?’〞——«世讲新语·任诞»〔2〕[明]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而〝童心〞即〝真心〞(«焚书·童心讲»)。
因此,他认为文学创作差不多上作家〝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焚书·杂讲»,主张〝发乎情性,出乎自然〞〔3〕明代以公安派的〝性灵讲〞——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合,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
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余那么极喜其疵处。
〞公安派散文堪称晚明散文的典范,其差不多特点是:玲珑剔透,自然意趣,不假人工雕饰;有时也专门通俗朴素,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
〔4〕苏轼之«记承天寺闲人夜游»、李白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都因其享有专门的精神境域。
曹雪芹云:〝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正是千古文人心中之块垒。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承天寺夜游»〔5〕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红烛赏残花。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月光〕,香雾空朦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6〕黄庭坚«小山词·序»:宋词人晏几道有〝四痴〞,即〝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而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