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视角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测度及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21 0 2年第 2 2期
新生代农 民工城市融人进程测 度及路径创新研究
基 于 文 献 综 述 的 视 角
许 光
( . 江 省 委 党 校 经 济 学部 , 江 杭 州 3 1 2 ;. 学发 展 观 与 浙 江 发 展 研 究 中・ , 江 杭 州 3 12 ) 1浙 浙 1 1 12 科 , 浙 1 2 1 1 1 摘 要 : 生 代 农 民 _城 市 融 入 事 关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稳 定 大局 , 新 T - 对提 高 城 市 化 水 平 、 大 内 需 、 决 “ 农 ” 扩 解 三 问题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理 论 界 现 有 研 究 集 中在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群 体 特 征 、 入现 状 和 影 响 因 素 、 入 困 境 及 破 解 思 路 等 方 面 , 导 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
实践 的 作 用 比较 有 限 。通 过 构 建 基 于 经 济 、 治 、 会和 心 理 的“ 维 度 ” 析 框 架 ,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 市 融 入 的 进 程 、 平 政 社 四 分 对 水 和 效 度 潮 耸 提 供 了新 方 法 , 利 于结 合各 地 实 际提 出 加 快 城 市 融 入 的 政 策 建议 。 有 关 键 新 生 代 ; 民 工 ; 市 融 入 ; 述 司: 农 城 综 畔 圉分 类 号 : 9 C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2 2 — 0 40 1 7 — 1 8 2 1 ) 20 3 — 2
主 流 “ 维 度 ” 析 框 架 , 过 实 证 调 研 和 深 度 访 谈 等 多 种 四 分 通 方 式 ,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个 案 进 行 研 究 。根 据 研 究 重 点 的 对 不 同 , 者们对“ 维 度 ” 理 解 也存 在 差异 , 王 桂新 、 学 四 的 如 罗 恩 立 ( 0 7 从 经 济 、 治 、 共 权 益 和 社 会 关 系 四 维 度 对 上 20) 政 公 海 市 农 民 工 的 社 会 融 合 进 行 调 查 ; 文 宏 、 春 开 ( 0 8 则 张 雷 20 ) 文 身 入 f 发 展 路 径 、 变 规 律 和 融 人 障 碍 , 尝 试 从 政 策 层 面 提 从 心 理 、 化 、 份 和 经 济 四 维 度 刘 城 市 新 移 民 的 社 会 融 合 . ! 勺 演 并 进 行 判 断 。研 究 发 现 ,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城 市 融 入 总 体 偏 低 新 出 相 应 的解 决 策 略 。 ( 强 ,0 4 郑 杭 生 ,0 7 , “ 城 市 化 ” 王 春 光 , 0 1 、 李 20 ; 2 0)呈 半 ( 2 0 ) 1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特 征 及 城 市 融 入 “ 缘 化 ” 陆 学 艺 ,0 6 和 “ 市 民化 ” 李 迎 生 ,0 7 状 态 , 边 ( 20 ) 准 ( 20 ) 1 1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概 念 与 特 征 . 新 生 代农 民 工 客 观 上 成 为 生 存 在 城 市 主 流 社 会 之 外 的 “ 双 王 春 光 ( 0 1 首 次 提 出 了“ 生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 概 20) 新 的 ( 程 2 0 ) 念 , 让 为新 生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与 第 一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 在 重 边 缘 人 ” 刘 传 江 、 建 林 .0 8 。 他 2 2 城 市 融 入 度 低 的显 性 表 现 . 卒 会阅历上有 明显差别 , 介于第 一代 和第 二代 之 问的“ 十 是 过 李 培 林 ( 0 7 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 市 融 入 状 况 不 佳 主 20 ) 渡 性 ” 动 人 口 。陆 海 深 ( 0 7 将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特 征 概 流 20 ) 要 体 现 在 经 济 融 合 层 次 低 、 治 融 合 边 缘 化 、 化 归 属 感 缺 政 文 括 为“ 一 低 ” 即 受 教 育 程 度 高 、 业 期 望 值 高 、 质 和 , 职 物 失 、 会 关 系 网 络 狭 隘 四 个 层 面 。 他 认 为 “ 工 荒 ” 社 会 距 社 民 、 精 神 享 受 饕 求 高 、 作 耐 受 力 低 。作 为 三 元 社 会 结 构 的 重 工 离 增 大 和 社 会 结 构 紧 张 ( o i tut r S ri) 最 具 代 表 S c l r cue tan 是 aS 要 形 成 力量 ( 学 艺 ,0 4 和 我 国 农 民 工 群 体 的 主 体 ( 陆 20 ) 唐 20 ) 绰 ,0 0 ,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外 出 动 机 发 生 了 显 著 变 化 。他 性 的 三个 现 象 。周 明宝 (0 4 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 市 融 人 2 1)新 状 况 不佳 突 出 表 现 在 认 同 焦 虑 和 认 同 闲 惑 的 “ 份 认 同 危 身 们 基 本 不 是 基 于 “ 存 理 性 ” 出 , 是 倾 向 于 将 流 动 视 为 生 外 而 机 ” 以及 社 会 认 同 “ 卷 化 ” Iv lt n 。魏 晨 (0 7 和 陈 , 内 (n oui ) o 20 ) 改变生活 方式和寻求 更好发展 机会 的契机 , 从单 纯 的“ 即 经 济 型 ” f “ 济 型 和 生 活 型 ” 存 或 “ 展 型 ” 郑 功 成 , 占江 (0 7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城 市 融 入 是 一 种 “ 范 性 转 经 并 发 ( 20) 失 2 4)。 00 融 入” 即 融 人 目标 与 实 现 手 段 之 间 存 在 差 异 , 而 更 倾 向 , 因 1 2 城 市 融 入 的 维 度 及 实 践 层 面 . 于采 取 非 合 法 手 段 达 到 目的 。 康 强 (0 0 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21 ) 即 城 鼍融 人 是 一 个 多 维 度 概 念 田 凯 ( 9 5 认 为 城 市 融 工 的 城 市 归 属 感 具 有 一 种 矛 盾 和 不 协 调 的 态 势 , 对 城 市 19 )
农民进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家庭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
2020.02 LANZHOUXUEKAN 作者简介:黄佳鹏,博士,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治’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CZZ037)阶段性成果。
农民进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家庭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黄佳鹏摘 要 农民进城能力的核心在于家庭发展能力的差异化表达。
文章从“半工半耕”的构成、代际合力的强度和家庭目标与策略三个维度建构家庭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以此探讨同属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农民城市化路径的区域差异。
农民城市化研究应摒弃制度决定论的单一视角,注重从城乡关系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农民进城的主体性及其与农村家乡之间的经济和制度关联,从城乡互动的角度讨论农民进城的弹性选择空间。
在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农民进城的主体选择,最终实现“人的城市化”和弹性的城市化秩序。
关键词 家庭发展能力;农民进城;城乡联动;人的城市化;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0)02-0170-12一、引言城市化依然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主题,而农民成为这个变迁的主体。
城市化的推进必定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行的,否则难以真正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目标。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目标,即如何立足国情实现“人的城市化”战略目标。
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历史环境及农民的生活习惯等均有差异,因而面对国家提出的统一性的城镇化目标,各地的实践路径存在差异,应注重因地制宜、协调城乡关系,真正做到农民有主体性的城市化路径。
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主体大多集中于中西部一般农业型村庄的农民,而同属农业型村庄的宏观经济发展差距一般较小,但农民城市化的水平、能力及实践路径均表现出较大差异。
因此,需要深入农民家庭实践逻辑本身,探讨同属农业型地区不同村庄农民的进城实践。
《2024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范文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篇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_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孩子由于家庭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在融入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以发展主义为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公平、社会融合、人口流动等多个领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发展主义的视角来看,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因此,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社会融合度、推动人口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本文以发展主义为研究框架,采用文献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框架:以发展主义为指导,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
2. 现状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学生心理状况等方面。
3. 问题剖析:针对现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其原因,包括政策制度、教育资源、文化差异等方面。
4. 解决路径: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融入和发展。
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现状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此外,由于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融入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诸多困难。
五、问题分析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本文从政策制度、教育资源、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政策制度方面存在不足,如户籍制度、教育政策等未能充分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维度的厘定与量表开发
工人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ꎬ 城市化进程加剧ꎬ 一些大城
[关键词] 城市融合ꎻ 经济融合ꎻ 社会融合ꎻ 文化融合ꎻ 外来务工人员 [ DOI] 10������ 13939 / j������ cnki������ zgsc������ 2018������ 34������ 005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ꎬ 我国经济发展良好ꎬ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 快ꎬ 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涌入城市ꎬ 逐步进入公众视野ꎮ 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户籍的限制ꎬ 使得外来务工人员 融入城市非常困难ꎬ 因此ꎬ 城市融合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ꎮ
廉串德ꎬ 等: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维度的厘定与量表开发
前沿理论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维度的厘定与量表开发
廉串德ꎬ 韩 圣ꎬ 孙 迪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ꎬ 北京 100192)
[摘 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ꎬ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持续增长ꎬ 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状况急需一套量表加以测量ꎮ 故此ꎬ 文章首先通过查考文献和实地访谈ꎬ 厘清城市融合的概念和初步测评维度构想ꎬ 收集大样本的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和 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项目质量和维度结构ꎮ 研究结果发现ꎬ 城市融合包括经济融合、 社会融合、 文化融合三个维度ꎬ 每维度 5 道试题ꎬ 验证了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量表信度和效度ꎬ 为城市融合领域提供有效的测评研究工具ꎮ
综上所述ꎬ 本研究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包括普遍意义 上的农民工ꎬ 还包括任何到城市工作且无当地户口的人群ꎬ 如北漂求艺和求学人员及部分白领工作人员ꎬ 其范围会更加 广泛ꎮ 2������2 城市融合 2������ 2������ 1 城市融合概念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社会排斥,导致其边缘化问题凸显。
本文从社会排斥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的定义与现状,分析社会排斥对农民工的影响,深入剖析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提升农民工权益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
通过对比社会政策倡导与执行情况,揭示问题所在并指出提升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改进和执行,为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排斥、边缘化、症结分析、对策探讨、社会政策、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社会排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
农民工往往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化认同的差异、工作机会的不平等等原因,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处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底层。
这种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社会地位、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深入研究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探讨其症结所在及解决对策,对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有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1.2 研究意义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有的劳动力群体,其处于城乡转型过程中的边缘地位,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排斥与歧视。
本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揭示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为促进农民工群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弥补现有文献对于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认知盲区,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民工群体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对农民工的包容和关爱。
通过对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也有助于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行动情境: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
行动情境: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日益增多,引起了乡城关系的变化。
通过分析IAD框架的理论基础,探讨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对乡城关系的影响,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揭示农民工家庭化迁移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在总结对乡城关系的启示,提出政策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理解和促进乡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乡关系、农民工家庭化迁移、IAD框架、乡城情境、结构性分析、实践案例、挑战与策略、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日益突显,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受到广泛关注。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即农民工随同家人迁徙至城市定居的现象,成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形式。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不仅改变了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也对城市社会和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家庭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例如孩子教育、就业机会、医疗保障等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了解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对乡城关系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能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从IAD框架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探讨其对乡城关系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为更好地促进乡城关系的和谐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探讨其对乡城关系的影响,揭示其中存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展现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在乡城情境中的实际运作情况,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本研究旨在从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角度出发,为乡城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为促进乡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福祉,也对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交往受限等。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代际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职业期望、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揭示两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和谐融合。
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群体也在发生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这种代际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具体而言,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哪些具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
这些代际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制度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如何促进农民工的更好融入?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如何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融入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创造更好的条件。
贵州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社会心理分析
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un lo ih u Unv ri o t n lis( hlsp y a d S ca ce c ) o r a fGuz o iest frNai ai e P i o h n o ilS in e y o t o
基金项 目:0 1 贵州省社会科 学院重 大课题 “ 21 年 贵州社会发展形 势分析 与预 测” 子课题“ 贵州省新生代农民工 问题研 究”
阶段 性 成 果 。
作者 简介 : 刘 玉连 (9 8一) 女 , 1 17 , 汉族 , 建龙岩人 , 福 贵州民族 学院 民族 学与社会 学学院讲师 ; 2周芳苓 ( 97一) 男, 17 , 仡
贵 州不仅 是个 劳 务 输 出大省 , 时在 全 省 各 同
地、 各城 市 中也 吸纳 了大量 的农 村 外 出务 工人 员 。 据 贵州 省就业 局统计 数 据 显 示 ,0 8年 末 全 省长 20
No 3 .
J n 2 1 u .0 l
贵 州 新 生 代 农 民工 的城 市 融 入 与社 会 心 理 分 新
口 刘 玉 连 周芳苓 ,
( 1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 贵阳 5 02 ; 5 05 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k 贵 阳 500 ) 贵, l 1 502
摘
要 : 经济、 会、 从 社 制度 等 多元视 角着手 , 面透视 贵 州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城 市融入 状 态及 困境 、 全
、
当前 贵州新 生代 农 民工 的基本状 况
周 围或 附近 的 普 通 市 民 。从 现 实 生 活看 , 前新 当 生 代农 民工 的社 会 交 往 范 围 , 多仍 限 于 原 有 乡 大 土社会 的人 际关 系 , 活空 间狭 窄 , 生 与市 民之 问缺 乏 有益 的 、 经常性 的互 动 。问卷 统计 显示 , 目前新
关于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
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一、关于城市化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
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回答。
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
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
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
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
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个案素描——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视角
新 生代 女 性农 民工城 市 融 入 的个 案 素描
— —
基 于生命历程理论研 究的视 角
何 晓 红
( 湖北文 理 学院 经 济与政 法 学院 , 湖北 襄 阳 4 4 1 0 5 3 ) 摘要 : 通 过 个案研 究 的方 式对 湖北农 村一 个 出生 于 2 0世 纪 8 0年 代 的 新 生代 女性 农 民工进
万人 , 而新生代女性农 民工正是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 的方式对一出生于 2 0 世纪 8 0 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母亲的人生重要事件进行考察 , 从生命历程研究的角度分析新生代女性农 民工
城 市融 人 的特殊 因素 。
一
、
生 命历 程理 论及研 究 综述
所谓生命历程 , 埃尔德认为 即“ 个体在一生 中会不断扮演的社会规定 的角色和事件 , 这些角色或事件的 顺序是按年龄层级排列的” 。埃尔德《 大萧条的孩子们》 中有对生命历程理论 的完整叙述 , 概括 了生命历程 的四个范式性主题 : “ 其一 , 个人 的生命历程嵌人 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 岁月 中所经历的事件之 中, 同
学、 人 口学 领域 都相 继涌 现 出了不少 关 于生命 历 程 的研 究 和 著作 , 为 社 会科 学研 究 带 来 了一 种 崭 新 的视 角 。
“ 从 已有的研究来看 , 所谓的生命事件一般包括接受教育 、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结婚或离婚 、 生养子女、 参加 工作或辞职、 居住地的迁徙、 退休等事件 ; 通常考察的角色或地位大致包括阶级或家庭成员资格 , 教育、 婚姻 和受雇 的状况 , 有时还包括政党成员资格 、 宗教归属、 自愿者团体及 活动 的参与等。在上述研究中, 个人 的 生 命历 程被 主要 看成 是更 大 的社会 力 量 和社 会 结 构 的产 物 。 ” _ 3 发 掘生 命 历程 研 究 作 为一 项 跨 学科 的研 究 计划 , 从2 O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来 , 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 过程中的一些事件 和角色 ( 地位 ) , 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 。 生命历程大体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 的, 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 生命事件序列 。它关注的是具体 内容、 时 间的选择 , 以及构成个人发展路径 的阶段或事件的先后顺序。从 1 9 9 9 年李强介绍该理论和方法以后 , 国内运用此理论对不同社会问题进行 了分析 , 如包蕾萍以生命历程理
统筹城乡中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思考
典 型 的二 元 结构 特 征 是 中国 国 情 的缩 影 。 重 庆 自身 实 际来 从 看 , 城 乡 统 筹 改 革 带 来 的 社 会 的 空前 变 革 使 社 会 管 理 的对
象 、 围 、 制发 生 了根 本 变 化 。[ 范 体 5 1 其 次 , 会 意 识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性 。 社 会 意 识 与 社 会 存 在 社 不 同步 , 即社 会 意识 的 变化 有 时 落 后 于 社 会 存 在 并 阻 碍 其 发 展 , 时 又 能 在一 定 程 度 上 预见 社 会 存 在 的发 展 趋 势 并 指 导 有
所 以 , 们 制 定 的 各 项 方 针 政 策 都 必 须 从 现 实 的 市 情 、 情 我 国 出 发 , 到 主 观 与客 观 具 体 的 历 史 的统 一 。城 乡发 展 失 衡 、 做 区 域 发 展 失 调 是 全 国性 的普 遍 问题 , 庆 的 改 革单 纯 解 决 哪 一 重
周 晓 红 , 9 8 ,9 8 ; 立 华 ,0 3 0 4 ; 是 基 于社 会 化 19 a 19 b 江 20 , 0 ) 二 2 视 角 ( 力 ,o 2 的 研 究 , 有 的则 是分 析 农 民工 社 会 化 过 朱 2o ) 还 程 中 的 不 彻 底 性 ( 春 光 , 0 1 唐 斌 ,0 2 ; 是 农 民 工 与 王 20 ; 2 0 )j
起 消 极 的 阻 碍作 用 。 马 克思 认 为 : 们 在认 识 世 界 和 改 造 世 我 界 的活 动 中 , 须 坚 持 一 切 从 实 际 出 发 , 到 主观 符 合 客 观 。 必 做
民 从 农 村 走 向城 市 、 传 统 走 向现 代 、 封 闭 走 向 开 放 转 变 从 从 的过 程 和变 化 以及 由此 所 获 得 的 现代 性 特 征 ( 培 林 ,9 6 李 19 ;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证研究
和精 神 手 段 对 社 会 弱 者 进 行 无 偿
帮助 的 一种 选 择性 社 会行 为 ” 周 林 刚 在对 国 内外 学 者研 究 基 础上 . 对社 会 支持 进 行 了梳 理 和总 结 . 他 客观 规 律办 事 . 这 是 坚持 和 树立 科
度。
减 轻 心理 应激 反 应 . 缓 解精 神 紧 张
状态 , 提 高社 会 适应 能 力 的影 响 ” 。
2 O世 纪 7 0年代 .社 会 支持 才
首 次作 为专业概 念 由 C a s s e 1和
C o b b在 精神病 学 文献 中提 出 . 之后
陈 成 文从 社会 网络 . 物 质 和精 神 支 持 相 结 合 的 角 度 将 社 会 支 持 定 义 为“ 一定 社 会 网络 运用 一 定 的物 质
是 的基本 原 则 . 离 开 一切 从 实 际 出
发、 从 客 观 规律 出发 的马 克 思 主义 认 识论 的基 本原理 当前 我 国经济 社 会 发 展 中 出现 的一 系列 问题 .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因 为我 们 一 些 领 导 干 部主观臆断 . 盲 目办 事 . 不 尊 重 发 展 的 客观 规律 . 不按 规 律办 事 所造
角 度将 社 会支 持 定义 为 “ 从 社会 心
3 . 5 一 定 要 从 马 克 思 主 义认 识 论 出发 . 认识 和把 握好 科学发 展观 错 误 的 片 面 的发 展 观 还 可 以
学 发展 观 首先 要解 决 的基本 问题 .
也是 科 学 发展 观 本 身 的重要 内容 正 确认 识 客 观规 律 . 尊 重事 物 发 展
工融入 城 市社 区的意见》 , 更 凸显 了政府 对该议 题的 重视 , 然 而我 国却在 促进 新 生代农 民工城 市 融入过 程 中遇 到 了问题 。对 此 . 笔 者运 用社 会 支持 系统 的相 关理论 分析 了新 生代 农 民工的 融入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C 1 .2 9 2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152 0 )30 0 -3 0 99 1(0 90 -1 50
Re e r h o h t n e r to f a a t b r rf o t e s a c n t e Ciy I t g a i n o s n Pe La o e r m h
isi t n le c u i n t h o i le cu in t e r .T e r p s s t e me s r s o o n e -o i le c u i n ih f a l n t u i a x l s s wi t e s c a x l so h o y h n p o o e h a u e fc u t rs c a x l s s wh c n l t o o h o i y p o t ep a a tlb r r u y i t g a e t ec t r e e l et e f wi g p p lt n c mp e e sv e eo me t n e r mo e t e s n o e st t l n e r t i i o d r o r ai h l n o u a i o r h n i e d v lp n d t h a o r h y n t z o o a h
(. 1 南开火学 周 恩米政府管理学 院,天津 3 0 7 ;2开滦唐钱 社区服务中心 ,河北 唐 山 00 1 . 030 ) 60 0
摘
要 :当前 ,农 民工在城 市融入的过程 中,遭受着户籍 、就 业等多方面 的制度排斥 ,这种制度 性排斥极 大
地 阻碍 了农 民工 的城市 融入进 程。运用 ‘ ‘ 社会排斥”理论 ,探讨 对农 民工的不 同制度性 排斥 的运作机制 ,并据此 提 出反社会排斥 的对策 ,最终促 进农 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实现流 动人 口 面发 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 全
农民工二代的城市融入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民工二代的城市融入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徐晴刘海鹰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19期农民工二代是一个处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由于现存的种种因素使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排斥,从而导致他们融入城市困难重重。
研究发现,在户籍制度的障碍下,农民工工资歧视﹑社会保障低﹑子女教育受限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为了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教育投资,开展农民工二代的职业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社会认同;同时加强对农民工二代的心理疏导和心理问题的关注,激发他们的自信﹑乐观和希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二代享有公平权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农民工二代城市融入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户籍制度固化了农民工二代的制度性身份农民工二代大多数是随着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村子女,他们在城市中接受教育,毕业后一直留在城市就业与生活。
农民工二代大多数没有城市户籍,也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
在就业﹑生活﹑住房以及城市融入等多方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障碍。
因此户籍制度成为了进一步制约了第二代农民工的发展的一个因素。
没有诚市居民身份使得农民工二代面临着各项保障与权益的缺失。
一方面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排斥与歧视,进一步导致难以融入城市的问题。
因此,户籍制度成为了制约农民工二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保障和社会权益的缺失使农民工二代面临严峻的困境当今民工市场,农民工二代普遍年轻,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求职心态要比父辈们平和很多,也挑剔了很多。
在他们看来,适合的工作无非就是:合理的工资,缴纳保险,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
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要。
目前,农民工二代的劳动安全,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仍不如人意。
(三)自身能力与素质方面问题农民工二代缺少指引和培训机会,使他们自身素质难以提升。
与农民工一代相比,农民工二代的学历相对较高,他们更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培训和知道机会,以寻求更好的职业。
外出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研究-基于城市融入的视角
保障民生2017年第11期总第464期摘要:医疗保险问题始终是外出农民工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外出农民工融入当地、实现市民化问题关系到国家一系列重要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文基于农民工城市融入视角,考察了外出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从制度和非制度因素方面找出影响外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政府制定有关农民工医保政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外出农民工;医疗保险;城市融入;解决路径农民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就业过程中由城乡二元体制分割产生的群体。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数2.77亿人,比2014年增长了352万人。
总数中,外出农民工有1.688亿人。
外出农民工离土离乡在陌生城市生活、工作,为城市繁荣作出贡献,但却因户籍身份是农民,使得许多合法、合理权利丧失,特别是日常急需的医疗保险方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保障农民工和市民享有同等权益方面做出不少努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促使农民工进一步加快向市民的转化[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即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为农民工异地就医、结算带来便利。
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路径依赖,导致外出农民工城市融入缓慢、市民化程度低,在参加医疗保险上存在很多障碍。
近年来,国内对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有很多研究。
睢党臣、张朔婷(2014)认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率低。
[2]邵长龙、秦立建(2013)认为,筹资负担较重、补偿标准过低,导致农民工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
[3]尤泽西(2014)通过对重庆市农民工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影响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意愿的因素。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基于城市融入的视角
殊 群体 。进城 农 民工 如何 融 人城 市 问题 成 往 ,并 参 与 当地 社会 生 活的 条件 ;最后 , 为了当前我 国理论 界关 注的热 点。 由于这 种 生活方 式 的影 响和 与 当地 社 会 的 接 触 ,使他 可 能接受 并形 成新 的 、与 当地
神上 的 ,反 映 的是参 与城市 生 活的深 度 , 完 全地 融人 于城 市社 会 。
理 、 业技 术 人 员和公 司 职员作 用 在统 计 专
业 和 工业 生化 的适 应 ,才 说 明流动 人 口 上非 常显 著 ; 职业 培 训 对 劳动力 在 服务 行
市化 是近 代所 有传 统社 会 迈 向现 代社 会 的 件 :首先 ,在 城市 找 到相对 稳定 的职业 ;
必 由之路 , 国也不 例外 , 市化成为 我国 其 次 ,这 种 职业带 来 的经济 收入 及社 会地 我 城 现代 化 发展 进 程 中不 可逆 转 的潮 流 ,农 民 位 能 够 形 成 一 种 与 当地 人 接 近 的 生 活 方
U b nIs h , 0 1 r a n i tNo 2 2 1 g
:
EW P0l NTS
为这 3 个不 同方 面是 依 次 递进 的 ,经 济 层 人 力资本对其 经济收入 的关 系。 姚先 国、 俞
面 的适 应是 立 足城市 的基础 ;社 会层 面是 玲 (0 3 对杭 州地区农 民工 问卷调查表 明 20 ) 城 市生 活 的进一 步要求 ,反 映 的是融 入城 文 化程 度 和职业 培 训对外 出劳动 力职业 分 市 生 活的广 度 ;心理 层面 的适应 是属 于精 布有 显著 影 响。文化 程 度 对 劳动力 成 为管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几种理论视角
岁 的 女 性 农 民可 从 第 二 个 月 起 按 月 领取 养 老 金 。三 是 要 建 立 失
参 考 文献 :
[ ] 国 家统 计 局 , 1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2 1 0 1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统 计 公报 [ . 华 网 ,02 0-2. R]新 21-2 2 [ ] 吕强 , 科 院报 告 指 出中 国失 地 农 民 已 达 4 0 2 社 0 0万一 5o O o万 [ B E/ OL . 经 网 .0 1 0 一 9 ]财 21- 8O . [ ] 民 进 中央 , 家应 出 台 法 规 保 障 失 地 农 民权 益 [ ]中 国 青 年 报 , 3 国 N .
问 题 探 讨
农 经 与 村 济 科技21年 3 第0期 总 9期) 0 第2卷 7 ( 第2 2 7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几种理论视角 苏 苏 州 2 52 ) 江 1 13
[ 摘 要 ] 民工 的 城 市 融入 是是 近年 来 学 术界 研 究 的 重 要 议 题 , 中 国社 会 转 型 过 程 中 出现 的 个 重 大理 论 与 农 是 现 实 问题 现 有 的相 关研 究 主要 从 现 代 性 、 会 排 斥 、 会 网 络 、 会 距 离这 四 种理 论视 角展 开, 得 了丰 富 的研 究成 社 社 社 取 果 . 时也 还 存 在 一 些不 足 。 同 【 键 词 ] 民工 ; 市 融 入 ; 角 关 农 城 视 城 市 融 合 是 个 体 和 个 体 之 间 、 同群 体 之 间 、 不 同文 化 不 或
戴 年 红 (9 4 ) 男 , 族 , 南 双峰 人 , 南 科 技 大 学 管 理 学 院讲 师 , 17 一 , 汉 湖 湖
主要 研 究公 共 管 理 问题
农民工城市融入最新研究综述
屋极少 , 而且这些 居住场 所往往 房屋 简陋冬 冷夏热 , 拥挤
工适应城市的内容 、 障碍 、 社会距离等等 。
不堪 , 生条 件差 , 卫 安全 性低下 。而 消费水 平作 为反 映生 活质量的一个 重要方面 , 示农 民工 月平均支 出绝 大部分 显
作者简介 : 赖晓飞(94 , 庆人 , 士研究生 , 师 , 17一)重 博 讲 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赖 晓飞 , : 民工城 市融入 最新研 究综述 等 农
总的来说 , 年 大量 的实证 研究 表 明 , 民工在 城 近几 农
市的经 济适应 程度 比较 低 , 多维 持在基 本生 存 的水平 , 大 他们还处在城 市生 活的边 缘 , 有真 正融 入城 市 , 没 只停 留
理层面的适 应 是属 于精 神 上 的, 映参 与城 市 生活 的深 反
度。心理和文化的适应 , 明流 动人 口完全地 融入于 了城 说 市社会 。 11 经济适应 .
主流动为 国家缓解农村大量 剩余劳动 力的矛盾 , 为我 国的 城市建设和发展做 出了巨大 的贡献 ; 另一 方而 , 他们 的流
农 民工城 市 融入最 新研 究综 述
赖 晓飞 邹 滨2 ,
(. 1厦门大学 公共事物学院, 福建 厦门 31o; . 605 2漳州师范学院 经济系, 福建 漳州 330) 6 0 0
摘要 : 依据近几年(05 以后 ) 20 年 的文献资料 , 从经济学 、 社会学 、 心理学 、 口统计学 、 治学以及 人 政
2o 年发布的《 06 中国农 民工 调研 报告》 示 , 收入 方面 , 显 在 我国农 民工 的月 工资 比较低 , 主要集 中在 5 0 0 0 ~8o元之 间 。尽管如此 , 民工对 目前 的工资 总体认 可 , 农 只有 2 % 0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公平感
数达 23 ( . 亿 刘铮,00 。 2 1 ) 他们的 自主流动为国家缓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矛盾 , 为我国的城市 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另一方面, 他们 的流动受到了包括户籍制度 、 用工制度、 社会保障制
度在内的种种 限制 , 使得 他们 无法 共享 城市文 明 的成 果 , 离于 城市 和农 村 的边缘 ( 游 许传新 ,
的因素是农 民工融 人城市 的程度 , 即构成农 民工城 市融人 的四个方面 , 差异 趋 同、 心理认 同 、 交往
融入和受歧视感受均对 公平感有着重要 的影 响。因此 , 民工 的公 平感与这 一群 体的稳定 有很大 农 关 系。为 了构建和谐社会 , 相关部 门应高 度重视农 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 。
民工进 城是 个继 续 社会 化 的过 程 , 还有 学者 在社 会距 离 的视角 下来 研究 这 一 问题 ; 三是社 会 网络或 社会 资本 的视 角 , 种 观点 认 为农 民工 的社 会资 本影 响 了他们 有效 融人 城 市社 会 ; 这 四是 相关 的经验
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研究
/调查思考/・75・DOI:10.16675/14-1065/f.2021.07.030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研究□孙冉,焦靖仁,郭仪凤(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摘要:着眼于“建筑之乡”河南省林州市两代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基于林州市茶点后子岗村、五龙镇渔村、桂林镇七泉村、东岗镇教场村4个村庄调研收集的数据,从受教育情况、社会关系网络、外出务工情况、城市感知与城市融入等视角剖析林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从家庭负担、社会保险、城市融入等角度分析潜在问题,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农民工;城市融入;代际差异文章编号:1004-7026(2021)07-0075-04中国图书分类号:F321.32文献标志码:A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人口流动限制逐渐放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
这既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工作大量依靠体力劳动输岀,技术难度较低,学习强度较小,成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要选择。
林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在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林州建筑”,其中包括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和国家体育场鸟巢,林州市因此被誉为“建筑之乡”。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建筑业从业人数5427.37万人,比2018年增加122.14万人,我国建筑业农民工仍然具有基数大、增长幅度大的特点叫《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岀大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76万人,2019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040.89万人[2]。
《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1980年及以后岀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1.5%,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讥在我国的老一辈农民工中,29.5%从事建筑业;在新生代农民工中,14.5%从事建筑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
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
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
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
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
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
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
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
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
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
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
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
农民工只有在完成了地域迁移和身份的认同之后,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成了城市融入。
因此,了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提高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还是从促进城市化的角度出发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政府制订各项相关政策提供导向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城市和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农民工在对城市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如大量农民工盲目的涌进城市,给城市社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如:住房急缺导致的棚户现象、城中村现象、城市交通拥挤、治安混乱等现象。
而且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子女的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向上流动、融入城市社会的进程。
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沟通了城乡联系,调整了城乡社会结构,使城乡之间更加和谐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3)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观念、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不断地缩小着城乡之间的差异,使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民工阶层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由户籍制度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与之相关各种制度,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体系之外,被城市社会严重边缘化。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主观愿望与城市体系对这一群体客观的排斥,事实上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鸿沟。
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解决的问题。
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对打破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互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为实现城乡关系的和谐做出贡献。
农民工己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而迄今为止,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城乡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城乡出入差距悬殊。
大量的农民来到城市,使他们的生存基础不再只是单一的依附于土地,为农民工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源。
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途径。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幅的下降主要是农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增幅下降影响的结果,而农民外出务工、从个体经营中得到的其他收入,成为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
农民外出打工,使他们在城市接受到工业社会和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熏陶,一方面,提高了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从事经营活动的经验,培育了市场经济的观念。
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不仅带回来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观念,带回了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观念的转变等,从总体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沟通了城乡联系,调整了城乡社会结构,使城乡之间更加和谐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1.2研究综述1.2.1国外研究综述由于农民工是在中国独特社会与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现象.因此,国外直接对农民工融入的直接研究比较少。
不过,国外对于“移民”的研究可供我们借鉴。
在西方,由于没有农村土地的束缚和城市户籍制度的阻碍,移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只要找到工作定居下来,其地域迁移、职业转换和身份变更便同时完成。
但对于他们来说,由于要经历生活空间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因此他们也有一个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
围绕这些问题,西方的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研究。
西方学者对移民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是移民的动因研究,另一方面是移民对移入地的社会适应研究。
1、移民的动因研究“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和移民动因的重要理论之一。
早在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就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和原因进行总结。
他认为:人口流动和迁移并非随机和偶然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影响人口迁移与否是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推拉模型”中,“推力”指原居地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天灾、战争、动乱、生态环境恶化等对移出地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遇的意外或不幸。
“拉力”则是移入地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良好的生存或者工作环境,也可以是政治自由。
“推拉理论”从宏观层面来研究人口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但随着人口流动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福利保障、收入水平等方面远超过农村,但多数农民工还是没有选择定居在城市。
“推拉理论”把流动行为纯粹看成是个人对收支成本理性比较的结果,忽视了外部因素诸如传统思想观念、国家法律对移民行为的影响。
双重劳动市场理论也被称为劳动市场分割理论,是由迈克尔•皮奥里于1979 年首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层次,即资本密集的主要部门和劳动力密集的次要部门,这种划分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层次化;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动力很乐意从事那些高收入、高福利、工作环境舒适的工作,却很不乐意从事那些劳动强度大、报酬低、危险性高的工作,这就使得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对外国劳动力有着内在的需求,正是经济体制的这种内在需求促进了当代世界人口的跨国迁移。
双重劳动市场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现当代的国际移民很多发生在历史上彼此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国家之间的难题,而且,该理论首次从移民受国内在机制影响的角度探索了国际移民的成因。
同时,这一理论也较好地解释了当代发达国家的一个矛盾的社会现象,即一方面经济生活不断膨胀、对劳工、特别是外国劳工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失业率和失业人员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动力选择的是体面的工作,而很多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是发达国家的本地劳动力不愿意选择的,他们宁愿失业,领取失业保障金和社会救济金生活也不愿意出去工作。
但这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又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正是这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才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国劳动力大量进入发达国家的移民事实。
这有效的驳斥了发达国家中一贯存在的“外籍劳工接受低工资,和本地工人竞争就业机会,影响了本地人的收入和就业的”说法。
与其他移民理论一样,双重劳动市场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只考虑了移民接纳国的对外国移民的需求因素,而忽视了移民输出国的供给因素。
同时双重劳动市场理论忽略了网络移民和移民链在当代国际移民中的重要作用。
移民一旦产生,往往会自成一体,本身形成供给,创造需求。
2、移民社会适应研究目前,由于西方国家存在大量的跨国移民,学者对移民的社会适应还是很多的,主要有两大流派:“同化论”和“文化多元论”。
20世纪30年代,罗伯特·帕克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将“社会同化”定义为“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