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于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些都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经验。
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
为此,构建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这一节内容,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
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
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数学回归生活展现自身魅力的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展现自身魅力的论文让数学回归生活展现自身魅力的论文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虽然有人会觉得数学很枯燥,但是如果能够全身心投入地对数学进行钻研,就能体会到数学自身所具备的魅力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生活现实化,并鼓励学生自编习题。
这样,学生就能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感悟和认识,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进而爱上数学,爱上数学学习。
有人曾经说过:“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能爱上数学,并对数学抱有一种长期的浓厚兴趣,我们必须要努力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受年龄限制,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并不长,如果教师采取简单直白的讲解,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极为枯燥,丧失学习兴趣。
而由于生活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乐趣,使他们觉得轻松、自在,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因此,只要教师努力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们的数学教育就会散发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投入其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满满的生机和活力。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很多人对于数学的认识就是“计算”,学生也觉得数学就是做题。
但是经过了新教材的熟悉和使用,笔者对数学有了很大的改观,其实,从数学本身来讲,它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符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和应用,目的是要将数与形的规律挖掘出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生活是数学的根源在现实世界中,数学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如果脱离了生活,数学就会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与魅力。
同时,人类的生活是与数学无法分割的,否则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笔者就经常督促学生写一些数学日记或周记,让他们记录下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数学问题。
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数学与生活论文数学与生活论文篇1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与生活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缺乏生活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比较系统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一些困难,这就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是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数学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1、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表象。
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抓住知识传授与知识应用之间的联系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析、比较、推理和交流、调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中应用题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应用题和生活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调查家里洗衣粉、味精、大包小包零食的重量。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因此,我们要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学生活中的数学;结合生活实际,求解数学问题;活用数学知识,让数学指导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生活;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01-0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数学这一学科一开始便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而他的产生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为了让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在枯燥无味,我们就要重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引入学习。
这就告诉我们,要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呢?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浅谈让数学回归生活
浅谈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课中,假如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质密切联合,那么,在学生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无聊无聊的数字游戏。
这就要求:数学知识一定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课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识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渐领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重点词】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
任何数学观点都能够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仔细地察看四周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各处都是数学。
在教课中要着再生活实质,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课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识题生活化,表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教课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教材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你知道吗?”栏目。
在教课时,常常组织学生仔细学习,并要修业生发布学习心得。
这些资料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质密不可分的关系。
2教课过程生活化2.1 导入的生活化: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习的生活情境越切近,学生自觉采取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识题,惹起学习需要,使学生踊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如在教课《认识人民币》时,用多媒体出示到商场购物的画面,接着问:“到商场去买东西需要用什么?” 学生会众口一词地回答:“人民币。
”这时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了虚构的现实生活中去了。
经过近似与生活亲密有关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系,进而领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2.2 例题的生活化:教材中有大批的情形教课内容,依据这些精巧的图画和生动仔细的场景,我奇妙的设计故事,把每一节课都用一个漂亮的名字命名,如:动物餐厅,利用动物餐厅开业小猴子和小狗竞赛端盘子这个情形,进而引出两位数的大小比较,经过创建动物餐厅的生活背景,给无聊的数字的大小比较内容给予生动的详细情形,激发了学生极高的参加热情,使学生融入到小动物竞赛的情境中去,进而更为关注竞赛的过程,主动探究比较的方法,学生关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就”分外珍爱,特别愉悦。
论文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贾改玲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
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
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
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
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
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精选2篇)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1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让数学回归生活空间篇2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
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
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
然后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论文 :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摘要]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必须联系现实,必须与社会相联系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它产生兴趣。
数学应用问题的创设,其素材源于其他相关学科,也可源于社会和生活。
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为数学问题提供了广泛的应用背景,同时也提出许多应用性数学问题。
通过给学生呈现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分析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
[关键词]实际生活应用问题应用意识教学培养途径学生常常这样问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在学生潜意识中,数学没有语文那样贴近自然情感与社会生活,没有物理、化学那样有趣的实验与操作;没有历史、地理那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专业课的贴近需要;也没有音乐、美术的赏心悦目,只有抽象的符号推演。
而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学科将伴随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的每一天,难怪很多学生害怕数学、厌恶数学,甚至毕业后发誓不再与数学打交道。
有调查表明:目前高中学生中有27.6%的人对数学无兴趣,15.6%的人对数学感到痛苦。
只有22.7%的人认为数学和自己的工作有关系,而24.1%的人认为数学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无联系。
可见,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培养了不少数学人才,可也造成了一批数学成绩低下的学生,更为严重的是这部分人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初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
初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即通过数学应用问题教学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理财,到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决策,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探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从购物中看到数学的影子。
在购物时,我们经常需要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性价比,这就需要运用数学中的比较大小、百分比等知识。
另外,在打折促销活动中,我们也需要计算折扣后的价格,以便决定是否购买。
这些都是数学在购物中的应用,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进行消费。
其次,数学在理财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存款、投资还是贷款,都需要进行复利计算、投资回报率分析等数学运算。
通过数学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财务,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
再者,数学在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销售数据的分析、生产成本的计算,还是市场调研的统计分析,都需要数学的支持。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和工作。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的学习,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数学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优质文档 新
浅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精华,并最终要回归生活,用于生活;生活让数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所以我们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做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为了让数学变得有趣,生活变得有味,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要善于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在学习《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这一节,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梯子入手,从比较梯子AB和梯子CD斜放在墙上,(梯子AB的上顶端距墙角5米,它的下端距墙角2米;而梯子CD的上顶端距墙角5米,它的下端距墙角2.5米,)哪个梯子更陡?引出数学问题——锐角的正切。
2、要善于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他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他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寻找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
如在讲《二次函数的图象》这节时,从学生熟悉的投篮入手,先让学生想一想篮球入篮时的路线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探索并接受新知识了。
3、要善于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规律事实证明:有些知识可以从生活的典型情境中生发出来。
鲜活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讲《圆锥的侧面积》一节时,先利用学生手中的扇子,问学生如果将打开的扇子的两边粘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形状?学生马上就回答说是圆锥。
然后我接着问学生说扇面变成了圆锥的什么面?扇面的半径和弧长分别与圆锥的什么有关?学生马上回答说扇面变成了圆锥的侧面,扇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扇面的弧长等于圆锥的底面周长。
最后我又问学生,你们知道如何求圆锥的侧面积吗?学生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知道,圆锥的侧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扇形面积=圆周率*圆锥底面半径*母线长二、让数学回归生活1、要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解题为:某旅行社组团去外地旅游,30人起组团,每人单价800元,旅行社对超过30人的团给予优惠,即旅行团每增加一人,每人的单价就降低10元。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服务于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最终又回归生活,用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为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领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一、在生活中发现并运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眼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捕捉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看到大街上的建筑物,观察它们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没有对称性。
走进超市,从超市购物架的实物引出数学问题,架上的实物可以怎样分类,价格多少,买几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乘公交车自己购票。
观察自己在教室里的方位,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前后左右各是谁。
每天观察钟表,,记下一天的作息时间,还可以用数学模具自己拨一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在小学数学中,如果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数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对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运用数学,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如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一课时,教师安排这样的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讲秩序、将规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有序,做事情才不会影响他人。
生活中的数也是这样的,他们有大小、有顺序、各有不同却又互相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不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乐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数学(心得)之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
数学(心得)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数学论文之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让同学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学问来源于生活。
引导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沟通的方式参加学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看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索问题,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力量。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爱好有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胜利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同学的爱好。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猎取学问的直接动力。
学校生的爱好,是从对详细事物和详细活动中获得的。
胜利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老师要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细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唤起同学的学习爱好。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时,我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评比栏绽开教学。
一开课,我就直奔班级里的争分夺星竞赛。
我对同学说今日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班同学得星的状况。
谁情愿告知同学你得了几颗五角星?你还想知道谁的五角星数?你和他比谁的五角星多,多几颗?同学对于评比栏上的五角星非常敏感,问题一提出,同学的爱好马上被调动起来。
数的数、比的比,教室里非常喧闹,每个同学都争先恐后,乐观地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高涨。
例如在教学一班级数一数时,老师问小伴侣,你们喜爱去儿童公园玩吗?今日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公园玩,好吗?接着用多媒体演示儿童乐园的活动场景可爱的动物小火车,天空中放飞的各式各样的风筝、花丛中飘舞的蝴蝶、欢乐做嬉戏的小伴侣美丽的画面配上奇妙的音乐,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细心地观看、数数,乐观参加数学活动。
二、提取生活例题引导主动参加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老师要擅长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借助生活阅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数学贴近生活,转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同学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比如在教学四舍五入时,我们可以利用超市的发票老师问发票上明明写着131.43元,可是妈妈却只付了131.40元,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四舍五入。
让数学回到生活当中
让数学回到生活当中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有时候让人感到很遥远,很难以理解。
但实际上,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生活的计算,到工程技术的发展,再到科学研究的探索,数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数学,甚至认为数学只是学校课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
所以,我们有必要让数学回到生活当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能够从中受益。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计算入手,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计算问题,比如购物结账、理财投资、健康饮食等等,都离不开数学的运算。
你是否曾经为了购物结账而计算折扣,或是为了合理安排时间而计算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数学的运用。
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计算背后的数学原理,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不再只是学校课本上的知识,而是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学习投资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理财,让资金更有效地运转;通过学习饮食中的热量和营养成分的数学计算,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数学回到生活当中,首先要让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我们也可以通过工程技术的发展来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
工程技术是数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论是建筑工程、交通运输、通信技术还是生产制造,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在交通运输中,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最优的路线和交通流量;在通信技术中,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设计高效的编码和解码算法;在生产制造中,数学可以帮助我们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这些都是数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让数学回归到生活当中。
让数学回到生活当中,也可以通过工程技术的发展来实现。
除了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探索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科学研究需要以数学为基础,进而推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技术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水平才能得到发展。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
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水准就越高,兴趣也就越浓。
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所以,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二、数学语言使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水准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
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
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不过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
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
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三、注重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对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能够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理解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测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相关知识后,让学
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来说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