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学试剂极性
氯化胆碱介绍
LC-MS法
质谱可将各种有一定极性的化合物通过大气压电 离,形成与其化学结构直接相关的准分子离子和离子 碎片,根据总离子流图中这些离子或离子碎片的存在, 可准确定性,并根据准分子离子峰面积和外标法在不 必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定量。 特异性好,识假能力强,能作为确证方法,定性 准确性最高,也能同时定量。
三、胆碱的缺乏症
大多数的动物都具有合成胆碱的能力,但 这种能力受到动物体内与胆碱合成和分解有关 的酶的活性的影响,并且受到饲料中蛋氨酸、 甜菜碱、VB12 等因素的影响。 饲料原料中尽管存在天然胆碱,但其含量 可因栽培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比如气候、品种、 土壤、地域、肥料、灌溉等。
若干饲料原料中氯化胆碱含量 分析值同表格值的比较
一、胆碱知识概述-生理功能
基本代谢功能: 作为磷脂的组成成分,是构筑和维持细胞结构所必需 的,同时也是软骨基质正常成熟所必需的; 是副交感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前体,如对消化 道、输卵管的收缩的制约; 是肝脏脂肪代谢所必需的,促进肝脏脂肪以脂蛋白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磷脂、蛋白的复合物)形式输 送、脂肪酸的氧化,防止脂肪在肝脏中反常积聚; 非必需代谢功能 提供活性甲基,合成激素、核酸、蛋氨酸、肉碱(促进 肝脏中的脂肪氧化利用)等。这种功能可与Met、甜菜碱协同。
一、胆碱知识概述-生理功能
胆碱首次于1849年由牛的胆汁中分离到。人们自 1939年以来认识到了胆碱在营养上的重要作用, 现在已成了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中常用的添加剂。 美国的《联邦法典》将胆碱列为“一般认为安全”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的产品。欧 洲联盟根据1991年颁布的法规将胆碱列为允许添 加于婴儿食品的产品。 胆碱具有甜菜碱和蛋氨酸无法取代的基本代谢功 能和可取代的非必需代谢功能。
苯二胺详细资料大全
苯二胺详细资料大全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 又名乌尔丝D,是最简单的芳香二胺之一,也是一种有广泛套用的中间体,可用于制取偶氮染料,高分子聚合物,也可用于生产毛皮染色剂,橡胶防老剂和照片显影剂,另外对苯二胺还是常用的检验铁和铜的灵敏试剂。
对苯二胺是极为重要的染料中间体,主要用于芳纶、偶氮染料、硫化染料、酸性染料等。
基本介绍•中文名:苯二胺•外文名:p-Phenylenediamine•熔点:137~140℃•分子量:108.1426•分子式:C6H8N2简介,编号系统,物性数据,化学性质,毒理学数据,生态学数据,分子结构数据,计算化学数据,性质与稳定性,贮存方法,合成方法,用途,安全信息,用途,合成染料、颜料,合成树脂,橡胶防老剂,环氧树脂固化剂,石油产品添加剂,炭黑处理剂,处理绝缘纸,阻燃剂,其它,急救措施,危害,应急处理处置方法,个体防护,简介中文名称:苯二胺别名:1,4-苯二胺;对二氨基苯;对苯二胺;乌尔斯D; 英文名:1,4-Benzenediamine;1,4-Diaminobenzene 分子式:C6H8N2 分子量:108.1426编号系统CAS号:106-50-3 MDL号:MFCD00007901 EINECS号:203-404-7 RTECS号:SS8050000 BRN号:742029物性数据1.性状:白色至淡紫红色晶体。
2.熔点(℃):145~1473.沸点(℃):2674.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75.饱和蒸气压(kPa):0.14(100℃)6.临界压力(MPa):5.187.辛醇/水分配系数:-0.25~-0.78.闪点(℃):1559.爆炸上限(%):9.8 10.爆炸下限(%):1.3 11.溶解性:微溶于水,溶於乙醇、乙醚、苯、氯仿、丙酮。
化学性质对苯二胺分子中有苯环、氨基,所以有这两种官能团具有的性质。
(1)可燃性。
(2)弱碱性:因为有氨基,因此有弱碱性。
中药化学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化学⼁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注意:在提取前,应对所⽤材料的基源(如动、植物的学名)、产地、药⽤部位、采集时间与加⼯⽅法等进⾏考查,并系统查阅⽂献,以充分了解和利⽤前⼈的经验。
(⼀)溶剂提取法注意:⼀般如⽆特殊规定,药材须经⼲燥并适当粉碎,以利于增⼤与溶剂的接触表⾯,提⾼提取效率。
(教材内容)补充: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根据中药化学成分与溶剂间“极性相似相溶”的原理,依据各类成分溶解度的差异,选择对所提成分溶解度⼤、对杂质溶解度⼩的溶剂,依据“浓度差”原理,将所提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法。
其作⽤原理是溶剂穿透⼊药材原料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将其渗出细胞膜,达到提取⽬的。
⼀般提取规律:(教材内容)①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类化合物因为极性较⼩,易溶于三氯甲烷、⼄醚等亲脂性溶剂中;②糖苷、氨基酸等类成分则极性较⼤,易溶于⽔及含⽔醇中;③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或离⼦形式)随溶液⽽异,故溶解度将随pH ⽽改变,可⽤不同pH的碱或酸提取。
补充:溶剂的选择1.常见溶剂类型 溶剂按极性可分为三类,即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性有机溶剂和⽔。
常⽤于中药成分提取的溶剂按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油醚<四氯化碳<苯<⼆氯甲烷<氯仿<⼄醚<⼄酸⼄酯<正丁醇<丙酮<甲醇(⼄醇)<⽔。
2.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的极性: 极性较⼤的:苷类、⽣物碱盐、糖类、蛋⽩质、氨基酸、鞣质、⼩分⼦有机酸、亲⽔性⾊素。
极性⼩的:游离⽣物碱、苷元、挥发油、树脂、脂肪、⼤分⼦有机酸、亲脂性⾊素。
(以上不是绝对的,具体成分要具体分析。
⽐如,有的苷类化合物极性很⼩,有的苷元极性很⼤。
)1.煎煮法 定义:中药材加⽔浸泡后加热煮沸。
优点:简便 缺点:①需加热,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
②多糖类成分含量较⾼的中药,⽤⽔煎煮后药液黏度较⼤,过滤困难,不宜使⽤。
③对亲脂性成分提取不完全2.浸渍法 定义:在常温或温热(60~80℃)条件下⽤适当的溶剂浸渍药材,以溶出其中的有效成分的⽅法。
温州医学院天然药物化学考试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1.正相/反相分配色谱:当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的极性时,可称为正相分配色谱,在正相色谱中极性小的化合物先流出柱,若因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的极性时,可称为反相分配色谱或简称反相色谱2.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3.二次代谢产物:植物机体生命活动中不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如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
4.分配系数:K=Cu/Cl,K越大则被分离的在上相居多,反之则下相居多5.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6.诊断试剂:通过加入某些试剂,使化合物中的-OH 全部或部分解离,或形成络合物,使光谱发生规律性变化,用以判断化合物的结构。
因为这些试剂对化合物结构具有诊断意义,故称之为诊断试剂。
7.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第一章总论1、简述聚酰胺的吸附能力强弱取决于什么,有何规律可循?聚酰胺的吸附能力强弱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规律: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
2)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
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减弱。
4)溶剂也会参加吸附剂表面的争夺,或通过改变聚酰胺对溶质的氢键结合能力而影响吸附过程。
2、常用溶剂的极性排比顺序: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乙腈<水<吡啶<乙酸第二章糖和苷2 萜类、甾类化合物均由哪种生物合成途径生成答:甲戊二羟酸(MVA)途径3 什么叫做提取,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是什么?溶剂提取法的原理:相似者相溶原理,通过选择适当溶剂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和溶剂
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和溶剂有机合成试剂和溶剂在有机化学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提高反应的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和溶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用途和特点。
一、有机合成试剂1. 有机溴化物:有机溴化物是一类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具有良好的亲电性。
它们可用于亲核取代反应、偶联反应和芳香化合物的合成等。
常用的有机溴化物有溴乙烷、溴苯等。
2. 有机酸:有机酸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酸性试剂,广泛应用于酯化反应、酰化反应、酮醇互变反应等。
常见的有机酸有乙酸、苯甲酸等。
3. 有机碱:有机碱是有机合成中的碱性试剂,可用于缩合反应、脱羧反应和亲核加成反应等。
常用的有机碱有三乙胺、吡啶等。
4. 金属试剂:金属试剂通常用于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羧酸的活化等。
常见的金属试剂有锂铝烷、格氏试剂等。
5. 有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是有机合成中的氧化剂,可用于氧化反应和环加成反应等。
常见的有机过氧化物有过氧化苯乙酮、过氧化苯甲酰等。
二、有机合成溶剂1. 稀有溶剂:稀有溶剂是一类常用的有机合成溶剂,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较低的挥发性。
常见的稀有溶剂有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等。
2. 氨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是常用的有机合成溶剂,其能够通过氨基与底物发生氢键相互作用,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常见的氨基化合物有三氟乙酸胺、三乙胺等。
3. 极性溶剂:极性溶剂可以提供较高的溶解度,促进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极性溶剂有乙腈、二甲基亚硫酰胺(DMSA)等。
4. 芳香烃:芳香烃是常用的无极性溶剂,适用于一些需要无极性条件下进行的反应。
常见的芳香烃有苯、甲苯等。
5. 水: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特别适用于水溶性化合物的合成反应。
此外,水在某些酸碱催化反应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有机合成试剂和溶剂,涉及了有机溴化物、有机酸、有机碱、金属试剂、有机过氧化物以及稀有溶剂、氨基化合物、极性溶剂、芳香烃和水等。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参与的化学反应 王竹青 29号 应化09-2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参与的化学反应应用化学09-2班 王竹青 29号一 碳正离子参加的反应含有一个外层只有 6 个电子的碳原子作为中心碳原子的正离子。
常见的碳正离子如下:(一)碳正离子的形成一般有三种方法产生碳正离子。
1 .由反应物直接生成 :RXRX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着一对成键电子裂解,产生碳正离子。
极性溶剂、Lewis 酸常有促进效果。
1.1 X=H 。
烃很少自动失去氢负离子,只有在强亲电试剂如Lewis 酸或其它稳定正离子的因素存在下才能发生这一反应。
CHCH 3CH 3H 3C3C CH 3CH 3H 3C+HAlCl 31.2 X=F 、Cl 、Br 或I 。
这是SN1异裂反应。
Lewis酸可加速这种电离作用。
CClCH 3CH 3H 3CAlCl 3C CH 3CH 3H 3C+HAlCl 4CH 3CH 3CH 2(CH 3)3C1.3 X=OTs 酯类衍生物。
OTs 是一个很好的离去基团,这类酯很易 解离。
1.4 X=OCOZ ,其中Z= Cl 、Br 或I ,其推动力是由于形成二氧化碳。
氯亚磺酸酯,X=OSOCl 也属于这一类。
其推动力是由于排除SO2。
COSOClRR R3C RRR+Cl+SO 21.5 X=H2O 或ROH 。
断裂是由醚ROR 中氧原子的质子化引起的。
1.6 X= N 2。
亚硝酸和伯胺的反应生成的重氮离子很容易分解成碳正离子,推动力是由于生成了氮气。
1.7 X=CO 。
当相应的正离子稳定的时候,某些羧酸先质子化,然后脱去羰基。
C CH 3CH 3H 3CAlCl 3C CH 3CH 3H 3C+OTs -+C OCOClR RRC R RR+Cl -CO2+OR'RH OR'RR +R'OH+N 2H +N 2+COH 2OCOH 2O++CO 1.8 X=CO2。
羧酸氧化脱羧,生成碳正离子和CO2。
RCOOAgBr 2R+Br+AgBr+CO 22 质子或其它阳离子与不饱和体系加成质子或其它阳离子与不饱和体系加成,留下的临碳原子带正电。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强极性溶剂:水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苯丙素二、提取分离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二、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
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与稀碱水感化可水解开环,构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
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
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1.异羟肟酸铁反应内酯在碱性前提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前提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白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2.酚羟基回响反映➢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回响反映产生绿色至茶青色沉淀➢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代替,可与重氮化试剂回响反映而显白色至紫白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回响反映、FeCl3、绿色]3.Gibb’s回响反映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前提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
6位无代替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4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
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一)提取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
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2.3.3 芳香族环上氢的亲核取代 反应
• .3.4.2 反应历程 • 1. 双分子历程 • .2. 单分子历程 • 3. 去氢苯历程
2.3.4.3 芳环上其他取代基对反 应的影响
• 在S N2反应中,当取代基x的邻位或对位有 吸电基时,反应较易进行;
• 当吸电性基在x的间位时,对反应的影响很 小。
2.2.3.2 两类定位基
• 属于第一类定位基的主要有: • 一Oˉ、一N(CH3)2、一NH2、一OH、一 OCH3、…… • O N(3) C(R) X • 第二类定位基的主要有: • 一N+(CH3)3、一CF3、 一NO 2…… • S N+(5) C(O=C< CN CX )
3
• 第一类定位基使苯环各碳原子的电子云密 度均有所增加,邻、对位增加得相对较多。 • 第二类定位基使苯环各碳原子的电子云密 度均有所减少,邻、对位减少得相对较多。
第二章 精细有机合成的理论基础
• 2.1 反应试剂的分类 • 有机化学反应通常是在反应试剂的作用 下,有机物分子发生共价键断裂,然后与 试剂生成键,提供碳的物质叫“基质”, 从基质上分裂下来的部分叫“离去基”。 促使有物共价键断裂的物质叫进攻试剂, 也称为反应试剂,有如下两种。
• 2、1、1、极性试剂 • 极性试剂是指那些能够供给或接受一对 电子以形成共价键的试剂。极性试剂又分 为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 • 2.1.2 游离基试剂 • 含有未成对单电子的游离基或是在一定 条件下可产生游离基的化合物称游离基试 剂。
亲电试剂
• 1) 阳离子:N03、NO+、R+、R—C+=O、A rN+、 R+N+等。 • 2) 含有可极化和已经极化共价镀的分子:C12、Br2、 HF、HCl、 SO3、 RCOCl、 • 3)含有可接受共用电子对的分子(未饱和价电子层原于的 分子) • 4)羰基的双键。 • 亲电试剂是从基质上取定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 这种试剂具有亲电性能,包括以下几类: • 5)氧化剂:Fe+3· 、O 3、H 2O2等。 • 6)酸类。 · • 7)卤代烷中的烷基:R—x。 • 由该类试剂进攻引起的离子反应叫亲电反应。
四氢呋喃的回收提纯工艺研究
四氢呋喃的回收提纯工艺研究四氢呋喃(THF)四氢呋喃是一类杂环有机化合物.它是最强的极性醚类之一,在化学反应和萃取时用做一种中等极性的溶剂。
THF是一种澄清、低粘度的液体,具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室温时THF与水完全混溶。
THF在储存时很容易变成过氧化物。
因此,商用的THF经常是用BHT,即2,6一二叔丁基对甲酚来防止氧化。
另外,THF也可以通过氢氧化钠臵于密封瓶中存放在暗处。
THF是芳香族化合物呋喃的完全氢化的类似物。
[英] Tetrahydrofuran。
hydrofuran、oxolane、oxacyclopentane[别] 氧杂环戊烷[缩] Sqtn[化学结构] OCH2CH2CH2CH2[化学物征] 无色液体,有类似已醚的气味,能溶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有毒,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200PPM,小鼠一次吸入米数致死,浓度65毫克/立方米。
相对密度0.888(200C)、凝固点-108.50C、沸点65.40C、闪点-200C、自燃点3210C、爆炸点极限2.3%---11.8%、最小引燃能量0.54毫焦。
[极限参数] (当3.67浓度时)蒸气压15.2千帕。
[火灾危险]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物,与酸接触能发生反应,遇明火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危险,与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有反应,未加过稳剂的四氢呋喃暴露在空气中能形成爆炸性的过氧化物。
[处臵方法] 泡沫、干粉、砂土。
[用途] 四氢呋喃具有低毒、低沸点、流动性好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和优良的溶剂,具有广泛的用途,四氢呋喃对许多有机物有良好的溶解性,它能溶解除聚乙烯,聚丙烯及氟树脂以外的所有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对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和叮苯胺有良好的溶解作用,被广泛用作反应性溶剂,有“万能溶剂”之称。
作为常用溶剂,四氢呋喃已普遍用于表面涂料,保护性涂料,油墨,萃取剂和人造革的表面处理,四氢呋喃是生产聚四亚甲基醚二醇(PTMEG)重要原料,也是制药行业的主要溶剂。
有机试剂极性大小
有机试剂极性大小下面这份溶剂极性表列出了常用有机溶剂极性顺序,并有常见溶剂的粘度、沸点、吸收波长等物理参数,在进行薄层色谱柱(TLC)洗脱的时候时很有帮助。
可能有不准确的,希望在留言处给予更正。
化合物名称极性粘度沸点吸收波长i-pentan e(异戊烷) 0 - 30 -n-pentan e(正戊烷) 0 0.23 36 210 Petrol eum ether(石油醚) 0.01 0.3 30~60 210 Hexane(己烷) 0.06 0.33 69 210 Cycloh exane(环己烷) 0.1 1 81 210 Isooct ane(异辛烷) 0.1 0.53 99 210 Triflu oroac eticacid(三氟乙酸) 0.1 - 72 - Trimet hylpe ntane(三甲基戊烷)0.1 0.47 99 215 Cyclop entan e(环戊烷) 0.2 0.47 49 210 n-heptan e(庚烷) 0.2 0.41 98 200 Butylchlori de(丁基氯; 丁酰氯) 1 0.46 78 220 Trichl oroet hylen e(三氯乙烯; 乙炔化三氯) 1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 hlori de(四氯化碳) 1.6 0.97 77 265 Trichl orotr ifluo roeth 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1.9 0.71 48 231 i-propyl ether(丙基醚; 丙醚) 2.4 0.37 68 220 Toluen e(甲苯) 2.4 0.59 111 285 p-xylene(对二甲苯) 2.5 0.65 138 290 Chloro benze ne(氯苯) 2.7 0.8 132 -o-dichlo roben zene(邻二氯苯) 2.7 1.33 180 295 Ethylether(二乙醚; 醚) 2.9 0.23 35 220 Benzen e(苯) 3 0.65 80 280 Isobut yl alcoho l(异丁醇) 3 4.7 108 220 Methyl ene chlori de(二氯甲烷) 3.4 0.44 240 245 Ethyle ne dichlo ride(二氯化乙烯) 3.5 0.78 84 228 n-butano l(正丁醇) 3.7 2.95 117 210 n-butylacetat e(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4 - 126 254 n-propan ol(丙醇) 4 2.27 98 210 Methyl isobut yl ketone(甲基异丁酮) 4.2 - 119 330 Tetrah ydrof uran(四氢呋喃) 4.2 0.55 66 220 Ethylacetat e(乙酸乙酯) 4.30 0.45 77 260 i-propan ol(异丙醇) 4.3 2.37 82 210 Chloro form(氯仿) 4.4 0.57 61 245 Methyl ethylketone(甲基乙基酮) 4.5 0.43 80 330Dioxan e(二恶烷; 二氧六环; 二氧杂环己烷) 4.8 1.54 102 220Pyridi ne(吡啶) 5.3 0.97 115 305Aceton e(丙酮) 5.4 0.32 57 330Nitrom ethan e(硝基甲烷) 6 0.67 101 330Acetic acid(乙酸) 6.2 1.28 118 230Aceton itril e(乙腈) 6.2 0.37 82 210Anilin e(苯胺) 6.3 4.4 184 -Dimeth yl formam ide(二甲基甲酰胺) 6.4 0.92 153 270Methan ol(甲醇) 6.6 0.6 65 210Ethyle ne glycol(乙二醇) 6.9 19.9 197 210Dimeth yl sulfox ide(二甲亚砜DMSO) 7.2 2.24 189 268Water(水)10.2 1 100 268下图是混合有机溶剂极性顺序(由小到大,括号内表示的是混合比例)一: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
常见有机溶剂的性质大全
溶剂的定义溶剂(solvent)这个词广义指在均匀的混合物中含有的一种过量存在的组分。
狭义地说,在化学组成上不发生任何变化并能溶解其他物质(一般指固体)的液体,或者与固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固体溶解的液体。
溶解生成的均匀混合物体系称为溶液。
在溶液中过量的成分叫溶剂;量少的成分叫溶质。
溶剂也称为溶媒,即含有溶解溶质的媒质之意。
但是在工业上所说的溶剂一般是指能够溶解油脂、蜡、树脂(这一类物质多数在水中不溶解)而形成均匀溶液的单一化合物或者两种以上组成的混合物。
这类除水之外的溶剂称为非水溶剂或有机溶剂,水、液氨、液态金属、无机气体等则称为无机溶剂。
溶解现象溶解本来表示固体或气体物质与液体物质相混合,同时以分子状态均匀分散的一种过程。
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是描述液体状态的一些物质之间的混合,金与铜、铜与镍等许多金属以原子状态相混合的所谓合金也应看成是一种溶解现象。
所以严格地说,只要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相混合组成一个相的过程就可以称为溶解,生成的相称为溶液。
一般在一个相中应呈均匀状态,其构成成分的物质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原子状态相互混合。
溶解过程比较复杂,有的物质在溶剂中可以以任何比例进行溶解,有的部分溶解,有的则不溶。
这些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其影响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与溶解过程有关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相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与不同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的相互关系(主要是范德华引力);⑵分子的极性引起的分子缔合程度;⑶分子复合物的生成;⑷溶剂化作用;⑸溶剂、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⑹溶解活性基团的种类和数目。
化学组成类似的物质相互容易溶解,极性溶剂容易溶解极性物质,非极性溶剂容易溶解非极性物质。
例如,水、甲醇和乙醇彼此之间可以互溶;苯、甲苯和乙醚之间也容易互溶,但水与苯,甲醇与苯则不能自由混溶。
而且在水或甲醇中易溶的物质难溶于苯或乙醚;反之在苯或乙醚中易溶的却难溶于水或甲醇。
这些现象可以用分子的极性或者分子缔合程度大小进行判断。
17种实验室常见剧毒化学品
17种实验室常见剧毒化学品17种实验室常见有毒化学品1.DMSO:DMSO是二甲基亚砜,用途广泛。
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
是一种即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
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
也可作为农药的添加剂。
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
DMSO也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
但是研究表明,DMSO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
DMSO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最为常见的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
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
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性不为人所知,而二甲基亚砜却可能会渗入肌肤,在一定条件下会将有毒物质代入肌肤。
吸收:吸收危险性很低。
2.EB:EB(Ethidium bromide,溴化乙锭)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
溴化乙锭用标准302nm 紫外光透射仪激发并放射出橙红色信号,观察琼脂糖凝胶中DNA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荧光染料溴化乙锭进行染色,溴化乙锭含有一个可以嵌入DNA堆积碱基之间的一个三环平面基团。
它与DNA的结合几乎没有碱基序列特异性。
在高离子强度的饱和溶液中,大约每2.5个碱基插入一个溴化乙锭分子。
当染料分子插入后,其平面基团与螺旋的轴线垂直并通过范德华力与上下碱基相互作用。
这个基团的固定位置及其与碱基的密切接近,导致与DNA结合的染料呈现荧光,其荧光产率比游离溶液中染料有所增加。
亲核亲电反应
亲电取代反应是亲电试剂进攻化合物负电部分,取代其它基团的化学反应。
一般发生于芳香族化合物,是一种向芳香环系引入官能团的重要方法,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之一。
被取代的基团通常是氢原子,但其他基团被取代的情形也是存在的。
一般来说,亲电取代特指芳香亲电取代。
另一种比较少见的亲电取代反应是脂肪族的亲电取代。
芳香系亲电取代机理一致,下图给出了苯环的一般历程,亲电基团首先与芳香环电子结合形成π络合物,之后再过渡到一个中间体σ络合物。
最后当新基团亲电能力强于氢离子时,就会从芳香环上脱去氢离子完成反应。
亲核取代反应是指有机分子中与碳相连的某原子或基团被作为亲核试剂的某原子或基团取代的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取代基团提供形成新键的一对电子,而被取代的基团则带着旧键的一对电子离去。
亲核取代反应,或称亲核性取代反应,通常发生在带有正电或部份正电荷的碳上,碳原子被带有负电或部分负电的亲核试剂(Nu:−)进攻,与该碳原子相连的某原子或基团被取代。
常分为两种反应机构: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第一步是原化合物的解离生成碳正离子和离去基团,然后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结合。
由于速控步为第一步,只涉及一种分子,故称SN1 反应。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较强亲核剂直接由背面进攻碳原子,并形成不稳定的一碳五键的过渡态,随后离去基团离去,完成取代反应。
这类反应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不论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有机合成实际中都是极其有用的一类反应。
影响因素1.底物的烃基结构:反应底物的分子烃基中C上的支链越多,SN2的反应越慢。
通常,伯碳上最容易发生SN2,仲碳其次,叔碳最难。
的碱性愈弱、愈稳定,就愈容易离去。
:-C公用的一对电子离去的。
通常,Lα2.离去基团 (L):一般来说,离去基团越容易离去,SN2越快。
反应时,L是带着原来与3.亲核试剂(Nu:):亲核试剂的亲核性愈强, 浓度愈高,反应速度愈快。
4.溶剂的种类:极性溶剂中,sn1反应容易发生。
国药甲苯化学试剂说明书
国药甲苯化学试剂说明书《国药甲苯化学试剂说明书:探索化学式背后的化学世界》嗨,同学们!今天咱们就以甲苯为例,来讲讲那些看起来有点复杂的化学概念。
一、甲苯的化学式与化学键甲苯的化学式是C₇H₈。
那这里面就涉及到化学键啦。
化学键就像是原子之间的小钩子,把原子们连接在一起组成分子。
在甲苯分子里,碳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就是共价键。
这共价键呢,就好比原子们共用小钩子连接。
比如说,你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一个小玩具,这就有点像共价键里原子共用电子的感觉。
而对于甲苯中的碳 - 碳键也是共价键,这些共价键就像桥梁一样,将各个原子稳稳地固定在特定的结构里。
二、化学平衡与甲苯的反应咱们再来说说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
假设甲苯参与了某个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就像两队人。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某一队力量大,反应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得比较快。
但是随着反应进行,就像拔河双方都在用力,慢慢地,就会达到一个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状态,这时候就好比两队人都使着同样大小的劲儿,谁也拉不动谁了。
而且呢,这个时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就不再变化了,这就是化学平衡状态。
就像拔河比赛中场休息时,两边的人数和力量对比暂时稳定下来一样。
三、甲苯分子的极性甲苯分子也有分子极性的特点。
咱们可以把分子的极性类比成小磁针。
像水这种极性分子呢,氧一端就像磁针的南极,带负电,氢一端就像北极,带正电。
但是甲苯分子的极性比较特殊,它的结构使得它整体表现为非极性分子,不像水那样有明显的正负电端。
和甲苯类似的二氧化碳也是非极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是直线对称的,就像一个对称的哑铃,两边的力量(电荷分布)是均匀的,没有像小磁针那样的极性表现。
四、配位化合物与甲苯反应中的类似情况(如果有涉及的话)在化学里还有配位化合物这个概念。
这就好比一个聚会,中心离子就是聚会的主角,而配体就是那些提供孤对电子共享的小伙伴。
比如说,在某些复杂的化学反应里,如果有类似的情况,就像小伙伴们都围绕着主角一样,它们通过共享电子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关系。
分离色素的试剂及原理
分离色素的试剂及原理
分离色素的试剂及原理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的色素成分。
在实验中,常用的试剂包括有机溶剂、特殊染料与稀酸碱溶液等。
下面将对这些试剂及其原理进行详细描述。
1. 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是一类非极性溶剂,常用来分离色素。
常见的有机溶剂有醇类、醚类、酮类等。
有机溶剂在实验中的分离色素作用主要是依靠其非极性的特点,可以与非极性色素物质相互溶解,使其从混合溶液中分离出来。
例如,常用的乙醇、丙酮等溶剂可以溶解极性较小的蓝素、黄素等色素。
2. 特殊染料:
特殊染料是指具有特殊性质的染料,如光敏染料、荧光染料等。
这些染料具有特殊的吸取/放出光的性质,常被用来检测和分离色素。
例如,用荧光染料染色后,在特定波长下能够发出荧光,可用于对混合溶液中不同色素的分离和检测。
3. 稀酸碱溶液:
稀酸碱溶液是常用的试剂之一,可以通过调整试剂的酸碱性质来分离色素。
不同的色素对酸碱性质的敏感性不同,可以利用酸碱溶液改变混合溶液中各色素的电离程度,进而实现分离作用。
例如,使用酸性溶液可以将一些带有碳酸根离子的色素转变成非离子形式,使其析出而分离。
类似地,碱性溶液可以将一些以非离子形式存在的色素转变成离子形式,从而分离它们。
以上是常用的分离色素的试剂及原理的简要介绍,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可能还会使用到其他试剂和技术手段。
分离色素的试剂及原理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所需分离的色素成分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
正相试剂和反相试剂
正相试剂和反相试剂正相试剂和反相试剂是分离化合物的两种基本方法。
正相试剂分离法是一种基于化学物质的亲和性,将相似极性的化合物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分离。
而反相试剂分离法则是基于化合物和溶液之间的亲和性,将不同极性的化合物结合在一起,使其相互分离。
正相试剂分离法正相试剂分离法是一种以无极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为基础的分离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涂层材料为极性低、非极性的物质,如硅胶、余苯等。
试剂材料通常选择极性差异较小的物质,如固态脂肪酸、脂肪醇、醚、酯等。
这些物质与涂层作用后,非极性物质在试剂和固定相中的作用相等,极性物质与涂层有更强的亲和性,因此,极性物质的保留时间短,非极性物质的保留时间长。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正相试剂分离法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电荷量、分子量及极性都会影响其分离效果。
分子量越大,极性越强的有机化合物,其保留时间越长。
因此,要根据化合物的特性选择对应的正相试剂进行分离。
正相试剂分离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离时间短等优点。
它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分离及分析。
反相试剂分离法反相试剂分离法是一种以极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为基础的分离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涂层材料为极性高、非极性的物质,如硅烷等。
试剂材料通常选择极性较大的物质,如甘油、甲醇、乙醇等。
这些物质与涂层作用后,极性物质在试剂和固定相中的作用相等,非极性物质与涂层有更强的亲和性,因此,非极性物质的保留时间短,极性物质的保留时间长。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反相试剂分离法中,丙酮等弱极性物质一般会表现出与正相试剂相同的保留机理。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反相试剂进行分离。
反相试剂分离法具有分离效率高、灵敏度高、分离时间短等优点。
它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妆品、食品行业等领域的分离及分析。
对比相比之下,正相试剂分离法和反相试剂分离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正相试剂能很好地分离非极性化合物,而反相试剂则能更好地分离极性化合物。
正相试剂喜欢非极性化合物,反相试剂喜欢极性化合物。
核酸提取常见试剂的作用原理
异硫氰酸胍--(二)强用力的蛋白质变性剂,能迅速溶解蛋白质,导致细胞结构破碎,核蛋白由于其二级结构的破坏消失而迅速与核酸分离。
胍盐是破坏蛋白质三维结构的离液剂,在通常使用的蛋白质变性剂中作用最强的是异硫氰酸胍,它们可以使多数蛋白质转换成一随机的卷曲状态。
含有强力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基团,它们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
在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异硫氰酸胍可以断裂氢键,而去垢剂,如SDS存在的情况下,可以破坏疏水作用。
盐酸胍、尿素盐酸胍是一个核酸酶的强抑制剂,它并不是一种足够强的变性剂,可以允许完整的RNA 从富含RNase的组织中提取出来。
4-8M可断裂氢键,有两种可能机制:1变性蛋白和盐酸胍、尿素优先结合,形成变性蛋白-变性剂复合物,当复合物被除去,从而引起N-D反应平衡向右移动,随着变性剂浓度增加,天然状态的蛋白不断转变为复合物,最终导致蛋白质完全变性;2盐酸胍、尿素对氨基酸的增溶作用,能形成氢键,当浓度高时,能破坏水的氢键结构,结果盐酸胍、尿素就称为非极性残基的较好溶剂,使蛋白质内部的疏水残基伸展和溶解性加强,盐酸胍、尿素引起的变性往往是不可逆的。
高浓度尿素使蛋白质变性并抑制Rnase活性十二烷基肌氨酸钠使蛋白质解体变性巯基试剂1防止蛋白质或酶等(如辅酶A)分子中SH基团氧化成二硫键,2在某些酶反应过程中维持体系的还原环境。
DTT,DDTE、巯基乙醇应用最广,谷胱甘肽也常应用,由于他是生物体内的还原剂,同时氧化后能被谷胱甘肽还原酶原位释放。
DNA提取中,常使用巯基乙醇,维持缓冲液的还原环境,防止多酚类氧化,由于具有一定的毒性,浓度不应高于2%。
巯基乙醇β-巯基乙醇的主要作用是破坏RNase蛋白质中的二硫键(肽和蛋白质分子中的半胱氨酸残基中的键)。
1 还原蛋白质二硫键,使Rna酶变性2 抑制酚类氧化,若氧化,核酸会变成灰黑色,苯酚的氧化产物苯醌等氧化物引起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及导致RNA和DNA的交联3 保护蛋白质的巯基蛋白质提取中需要巯基乙醇还原二硫键,使RNA酶失活化学变性剂SDS、尿素、盐酸胍能破坏疏水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使蛋白质变性但不影响肽键和二硫键,不能使蛋白质彻底变性加上还原剂巯基乙醇或DTT,能还原二硫键,使RNA彻底变性DTT二硫苏糖醇刺激性气味要小很多,毒性也比巯基乙醇低很多。
三氧化二硫的性质
...三氧化二硫的性质三氧化硫也叫硫酐,遇水成硫酸,是硫的最高价态氧化物,因此这种物质有强氧化性,化学性能活泼。
三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校讲过的那几个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我相信LZ非常熟悉,在此就不详述了,下面我来讲一讲它独有的性质:1、氧化性,三氧化硫也可以氧化某些非金属和金属,在加热条件下它的氧化性和浓硫酸差不多,LZ可以类比浓硫酸的性质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比之浓硫酸,三氧化硫对惰性金属钽的腐蚀性更为显著。
三氧化硫也可以和硫化氢发生归中反应,但是产物暂无明确记载,LZ可以自己做实验。
2、这条是酸酐的通性。
三氧化硫可以成硫酰。
但是这个性质一般来说很少有实际反应的应用,因为要成酰需要比酸酐更强的质子化试剂;三氧化硫所对应的硫酸酸性之强不言而喻,在六大强酸中超过它的只有三个氢卤酸和高氯酸,可是三个氢卤酸中唯一不会被它氧化的盐酸酸性不够将其酰化,所以若想成硫酰只有用高氯酸或者那些更强的超强酸。
这里说一下,硫酰氯和硫酰胺不是用酰化作用生成的;前者是用氯气氧化二氧化硫得到的,后者涉及有机合成。
3、成磺酸。
如果在三氧化硫的浓硫酸溶液(即发烟硫酸)中通入氯化氢,三氧化硫会与之反应得到氯磺酸。
用三氧化硫处理各种饱和脂肪烃或芳香烃可得到有机磺酸。
4、脱水性,三氧化硫可以和浓(或发烟)硝酸反应,先反应掉被硝酸分子羟基锁住的水分子,然后脱硝酸分子的水,并将其质子化成硝酰。
三氧化硫是一种硫的氧化物,分子式为SO3,是非极性分子。
它的气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强刺激性臭味。
相对密度1.97(20℃)。
熔点16.83℃(289.8K)。
沸点(101.3kPa)44.8℃(317.8K)。
强氧化剂,能被硫、磷、碳还原。
较硫酸、发烟硫酸的脱水作用更强。
对金属的腐蚀性比硫酸、发烟硫酸为弱。
SO3是硫酸(H2SO4)的酸酐。
因此,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和水化合成硫酸:SO3(l) + H2O(l) = H2SO4(l) (-88 kJ/mol) 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而且是放热反应。
有机化学反应之亲电反应与亲核反应详解
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详解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1. 掌握共价键的断裂方式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3. 掌握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的概念4. 掌握亲电和亲核概念5. 掌握亲电和亲核反应的历程要求能够辨别亲电反应和亲核反应。
引言(提出问题)我们说乙炔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烯,进一步反应生成1,1,2,2—四溴乙烷的反应为亲电加成,反应式如下:CH CH Br2CCl4CHCHBrBr Br2CCl4CH CHBrBrBr Br+乙炔1,2-二溴乙烯1,1,2,2-四溴乙烷(亲电加成)同样是乙炔,在碱的存在下,和甲醇发生反应生成甲基乙烯基醚是亲核加成反应,反应式如下:CH CH CH3OHKOHCH2CHOCH3+加热、加压乙炔甲基乙烯基醚(亲核加成)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亲电和亲核是让很多同学困惑的概念,为了说明亲电和亲核的概念,让我们从共价键的断裂说起,来阐明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
二、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
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主要是共价键,共价键是由电子云重叠而成,每根共价键由电子对(2个电子)构成,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有两种:1 均裂均裂:A:B →A·+B·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原子上,形成带有单电子的活泼原子或基团——游离基(又叫自由基),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均裂。
2 异裂异裂:A:B →A-+B+(或A++B-)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完全转移到1个原子上,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异裂。
三、有机反应类型分类根据共价键断裂方式分类根据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分类,可分为协同反应、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
协同反应往往有一个环状过渡态。
它是一种基元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型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7
61
245
Methyl ethyl ketone
(甲基乙基酮)
4.5
0.43
80
330
Dioxane(二恶烷;二氧六环)
4.8
1.54
102
220
Pyridine(吡啶)
5.3
0.97
115
305
Acetone(丙酮)
5.4
0.32
57
330
Nitromethane(硝基甲烷)
6
0.67
4
2.27
98
210
Methyl isobutyl ketone
(甲基异丁酮)
4.2
-
119
330
Tetrahydrofuran(四氢呋喃)
4.2
0.55
66
220
Ethyl acetate(乙酸乙酯)
4.3
0.45
77
260
i-propanol(异丙醇)
4.3
2.37
82
210
Chloroform(氯仿)
3
4.7
108
220
Methylene chloride(二氯甲烷)
3.4
0.44
240
245
Ethylene dichloride
(二氯化乙烯)
3.5
0.78
84
228
n-butanol(正丁醇)
3.7
2.95
117
210
n-butyl acetate
(醋酸丁酯;乙酸丁酯)
4
-
126
254
n-propanol(丙醇)
化合物名称
极性
粘度
沸点
吸收波长
i-pentane
(异戊烷)
0
-
30
0
n-pentane
(正戊烷)
0
0.23
36
210
Petroleum ether(石油醚)
0.01
0.3
30~60
210
Hexane(己烷)
0.06
0.33
69
210
Isooctane
(异辛烷)
0.1
1
81
210
Trifluoroacetic acid(三氟乙酸)
0.1
-
72
-
Trimethylpentane(三甲基戊烷)
0.1
0.47
99
215
Cyclopentane
(环戊烷)
0.2
0.47
49
210
n-heptane(庚烷)
0.2
0.41
98
200
Butyl chloride(丁基氯;丁酰氯)
1
0.46
78
220
Trichloroethylene(三氯乙烯;乙炔化三氯)
330
Acetic acid(乙酸)
6.2
1.28
118
230
Acetonitrile(乙腈)
6.2
0.37
82
210
Aniline(苯胺)
6.3
4.4
184
-
Dimethyl formamide
(二甲基甲酰胺)
6.4
0.92
153
270
Methanol(甲醇)
6.6
0.6
65
210
Ethylene glycol(乙二醇)
1
0.57
87
273
Carbon tetrachloride(四氯化碳)
1.6
0.97
77
265
Trichlorotrifluoroethane(三氯三氟代乙烷)
1.9
0.71
48
231
i-propyl ether(丙基醚;丙醚)
2.4
0.37
68
220
Toluene(甲苯)
2.4
0.59
111
285
p-xylene(对二甲苯)
2.5
0.65
138
290
Chlorobenzene(氯苯)
2.7
0.8
132
-
o-dichlorobenzene(邻二氯苯)
2.7
1.33
180
295
Ethyl ether(二乙醚;醚)
2.9
0.23
35
220
Benzene(苯)
3
0.65
80
280
Isobutyl alcohol(异丁醇)
6.9
19.9
197
210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亚砜DMSO)
7.2
2.24
189
268
Water(水)
10.2
1
100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