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doc
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发布时间:2021-12-27T02:54:31.96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3期作者:万珊宏[导读] 群众文化活动以娱乐休闲为主要内容,以人民群众为活动主体,其主要作用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平南县文化馆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537300摘要:群众文化活动以娱乐休闲为主要内容,以人民群众为活动主体,其主要作用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
优秀的传统文化涵盖了一定的群众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准则以及时代创新的精神,所以要大力发掘我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究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整体的国民文化素质水平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文化活动引言传统文化的定义主要是悠久的文明历程演变成为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或名族特点的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演变过程中人文思想和思想观念相互结合体现,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世界各个国家乃至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主要蕴含人文思想、文字形式、地方性语言、名俗活动等多方面,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更需要大力宣扬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传承。
1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背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党的正确领导方针下,我们国家始终秉承物质文明与人文精神共同发展的策略,进一步强调加速建设并完善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并且在完善传统文化的同时指出要从多个方面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普及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意义和文化底蕴,从根本意义上落实人民群众对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建设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2 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困境2.1 活动形式简单内容与形式是事物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其中事物形式指其内在要素表现或结构。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

探究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方面的文化表现形式。
而群众文化则是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流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艺术、庆典活动、民间习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融合和传承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 传承文化传统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包含的歌舞、戏曲、传统技艺等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通过与群众文化的融合,非遗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弘扬。
2. 丰富民众精神生活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激发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体验,民众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促进文化创新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中,可以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从而丰富当代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二、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现状1. 改变传统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戏曲演出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传统的技艺也通过设计创新,更好地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2. 文化节庆活动越来越多的地方在日常的节庆活动中,加入了非遗文化的元素。
在春节庆祝活动中,城市、乡村的非遗文化展演成为重要的节目,吸引了众多民众的参与和观赏。
3. 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也催生了文化产业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项目得到了商业化的支持,在市场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1. 传承人才短缺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来继续传播。
但是当前,传承人才短缺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 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摘要:如今,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可以发现:各地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进一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传的那些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它们最初的起源,也许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典故或历史契机,但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生活习俗,即群体生活中约定成俗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模式如今,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可以发现:各地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以及强烈的亲切感和可参与性。
它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喜庆热烈的气氛和欢乐祥和的氛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所谓“民俗”,一般解释为民间(民众)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代代相传的那些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
它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象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与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创造结晶,它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应对生存环境、维系人际关系,满足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和积累起来的社会文化产物,它往往纯朴而感性、神圣而热烈,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人们常说:“积久成习,约定成俗”,一旦成为习俗,这一社会群体内的所有成员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群体生活的模式。
例如春节、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全体民众、不论年女老纪,富贵贫贱,都在这一天过年。
同样;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时节赛龙舟,中秋祈盼亲人团聚等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文化。
它们最初的起源,也许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典故或历史契机,但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一种规范的生活习俗,即群体生活中约定成俗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模式。
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功能、作用与发展

民俗文化是群 众文化的一种沉 淀 , 随着群众文化 的发 且伴 民俗 文化是依 附人 民的生活 、 习惯 、 情感与信 仰而产 生的 展而发展。( ) 众文化的不 断创新 , 一些为大众所 接受的 一 群 让 种文化 . 它具有历史 性、 传承性和大 众性等特点 。 如我 国的春 文化 自然变成 。 昨天 ” 的民俗文化 。社会 在不断发展 。 而群 众文 节、 腊八节 、 中秋节 、 阳节 、 重 二月二等 。 群众文化则是人们职 业 化是一定的社会生 活的反映 ,是一代甚 至几代人通过继承 、 改 外, 自我参 与、 自我娱 乐 、 自我开发 的社会性 文化 , 显然 它也 具 造、 创新 、 积累发展起 来的。在这个过程 中 , 必然有新 的文化元 有集体性特点[] 1 。从历史发展看 , 民俗文化可 以被视 为群众 文 素加入 , 也有 旧的文 化元素 的祛 除 . 这使得 群众文 化在 内容 和 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沉淀 下来 的一种文化 , 同时群众文化也 包 形 式上不断得到创新 。 如舞 龙舞狮等文化在思想上 由传统 的祛 含 民俗文化 . 由此可见他们有 着天然 的联 系, 即你 中有我 . 中 我 邪驱恶 、 祭祀神灵转 变为今天的表达丰收喜 悦、 预祝吉祥 , 又如 有你。 首先 , 他们 两者 的创造者和需 求者 都是人民大众 . 而且都 端午 节 , 在我 国和韩 国其表 现内容 就有很 大区别 . 这都是 民俗 是 非物 质文化 。 都呈现 出一定 的区域或 民族特色 。 其次 , 民俗 文 文化被 不断创新的结 果。( ) 二 民俗文化具有 一定的时代性 , 随 化和群 众文化有着相同 的社会 功能 ,他们都通过 文化活动 。 能 着群众 文化 的发展 .民俗 文化不可避免 受到其 影响甚至限 制, 增强群体 的凝聚力 . 形成共 同的价值 观和 民族心理 与感情。最 这使 得部 分 民俗 文化 会消 失 , 的 民俗 文化 会呈现 【】 新 3。本质 后, 就表现 形式而言 , 民俗文化是群 众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 群 上, 文化是 由社 会经 济基础 所决定 的 , 生产力 的某种社 会反 是 众文化开展过程 中. 离不开对 当地 文化资源 、 民俗 资源的利 用。 映。虽 则经济基础 的变化 . 有些会被保 留. 有些 会消失 . 有些会 因此 , 发展群众 文化 . 一定要 发展 与群众文化 密切相 关的 民 就 新生 。 是历史的必然 。如我国的古诗 、 这 词等尽 管保 留 , 生命 但 俗文化 资源 , 在传承民族文化 的同时 , 创造新 的群众 文化。 力大大被削 弱, 些群 众文化 . 民间文学 、 某 如 山歌 、 烹饪 、 武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关系及价值分析

197作者简介:杨映华(1983— ),女,彝族,云南临沧人。
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对推动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构成,通过文化活动的高效开展,对群众的思想情感形成科学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树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的科学融合,对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但是在实际的文化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基层文化部门结合两者间的关系,优化融合发展思路,借助非遗优势,推动群众文化工作效果的提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推动群众文化发展起到有效地推动作用,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其在群众文化中的高效渗透,能够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质量,与群众实际生活形成有效地结合,提升群众文化的吸引力,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优质载体,群众文化涉及到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活动形式较为丰富,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有效条件[1]。
二、群众文化中非遗文化的价值体现非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科学融入,对提升群众文化工作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群众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力量,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质量,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利用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高效弘扬,推动非遗文化的科学创新[2]。
三、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的问题(1)非遗文化价值得不到体现。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构成,非遗文化的科学融入对提升群众文化效果起到积极作用,而在实际的文化活动中,缺乏非遗文化的有效融入,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无法保证非遗价值的高效实现。
同时非遗文化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缺乏有效地结合,无法把握准确的切入点,使得文化活动无法形成较强的针对性,不利于非遗文化的科学发展,影响群众文化水平[3]。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发展群众文化中,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激发民族自豪感、传播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
民族民间艺术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底蕴。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来自外部文化的冲击,传承民族民间艺术能够帮助人们坚定自己的文化认同,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是一种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形式。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播得更加广泛和深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互鉴,为构建一个更加充满活力和多元化的社会做出贡献。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性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生活、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进民众之间的情感认同和社会凝聚力。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民族民间艺术以其鲜活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能够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享受。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2、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承?3、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4、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5、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习俗6、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一是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团体参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组织“非遗”普查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性。
各种社会团体则要扛起保护的大旗,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开展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唤起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活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团体,要予以尊重、善待,给予稳定的经济资助,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培养、造就传统艺术的特色人才。
二是发挥市场作用,防止过度商业开发。
针对“非遗”保护中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基础和运营平台,还能促成传统的文化瑰宝转化为时下的文化产品,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然,市场开发是一种有区分、有限度的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人文蕴涵、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屈从市场需求,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规模效应。
三是应时创新,重在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贴近时代、应时创新,融入时代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进行创新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衍变趋势一脉相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最大限度地保持、还原、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质,让传统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传统的体现,它代表了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民俗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食粮。
传统民俗文化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本文将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应用现状以及应用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它蕴含着民族的历史、宗教、道德、风俗和习惯,反映了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
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自身文化认同的产物。
它包括了民间故事、传统节日、习俗礼仪、传统工艺以及口头文学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情。
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人民群众情感归属的根基和精神寄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也有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因为各种原因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
传统民俗文化的应用现状表现为: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在一些重大节庆、宗教活动以及民间传统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应用,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由于城市化进程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一些传统习俗和风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失传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这包括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调查研究、文献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民俗艺术的传承等工作。
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应用与传播。
刍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刍议传承民族民问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马 泽 玉
( 重 庆 市 石 柱 土 家族 自治县 文 化 馆 。重 庆 石 柱 4 0 9 1 0 0)
摘要 :中华 ̄ - F  ̄q - 年 ,历史赋予时代以重任 ,群众在记 录历史的同时也传承 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在传统 文化底 蕴做基础 的前提条件下 .民族 民间民俗文化艺
( 一) 传承民族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发 展群众文化提供 了重要途径。
间存在继承关系
群众文化发展到 了今天 , 其中的历史 继 承性 已经显露无疑 , 群众文化虽然具有很 强 的独立性 , 但是 由于它受一定经济条件的制 约 ,并 不会跟 随 旧的经济调 价 的消失而 消 亡,一些精华的部分得 以保 留下来 ,在面对
展 的节奏 ,人类文明也不断走向繁荣 昌盛。
( 二) 群众文化只有在传承民族 民间民
俗文化艺术基础上才能得 到创新 发展 群众 文化 的 内在 动力无 疑就 是 是
个 时代存 在 的群 众文化 是一 定时 期
人民社会 生活的反应 , 历代人 民经过对文化
的保 留与创 新对社 会的发展 产生 了重要 影
统文化的一种传递 ,为群众文化 的发展开辟 了重要途径。经过历史积淀流传下来 的民族 民间民俗文 化艺术 是 中国人 民辛 勤劳 动 的
支持下得到健康 发展。 2 . 民族 民间 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地方 经济的发展
结晶 , 是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世界文化做 出贡
献 的见证 ,同样是 中华 民俗历史 文化 的见
活。
是 ,群众 文化来源于群众本身 , 反应 了群众 的愿 望和 意志 ,在群众 文化薪 火相传 的今
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非正式文化形态。
它包括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概念。
民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
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2、具有群众性和多样性。
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人民中的文化,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3、具有民间性和生活性。
民俗文化是民间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形态。
4、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民俗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的历史文化。
二、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1、在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民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习俗,如腰鼓、秧歌、民间婚礼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民俗文化在社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民俗文化中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和行为准则,也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体系等。
它既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个体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3、民俗文化对于文化旅游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成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挖掘深度特色文化,可以持续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1、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并接触到民俗文化。
2、社区活动。
社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因此,社区应该鼓励和支持一些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特色活动。
3、家庭教育。
由于民俗文化是源于家庭的文化,所以家庭教育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中也非常关键。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

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民俗和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承载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些传统元素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民俗与民间文化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民俗的特点中国传统民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节日庆典、婚嫁葬礼、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民俗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产生了许多各具魅力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次,中国传统民俗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最后,中国传统民俗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它们传承自民间,反映了百姓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充满了朴实和亲切的氛围。
二、中国传统民俗的代表性节日1. 春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农历的年初一。
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走亲访友,互道新春祝福。
传统的庆祝方式包括贴红对联、放鞭炮、舞狮子、舞龙灯等活动。
此外,春节还有丰富多样的吃食文化,例如吃年夜饭、包饺子、煮元宵等。
春节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希望。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前后。
人们会前往祖坟、墓地献上鲜花、祭品,祭拜祖先。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叫做踏青,人们会在春天的大自然中郊游、野炊,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该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最有名的就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参加龙舟赛,欣赏划龙舟的壮观场面,并品尝美味的粽子。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这是一个月圆之夜,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同时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是对家庭和团圆的祝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结合

•民俗文化18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结合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间手艺人的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那么非遗必定会遗失。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可以将非遗与群众文化相融合,让非遗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得以传承,这样在非遗的发展中扩大群众文化的范围的同时,还加强了群众文化在广大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力度。
关键词 群众文化;非遗;融会贯通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在满足自身要求、解决基本衣食问题的前提下,并且从繁忙的生活琐事中抽身,为了缓解生活、工作压力而自发组织形成的社会群体活动。
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说,群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分,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群众文化包含了我们社会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文化活动,可以是为了放松身心的娱乐活动,也可以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的文化培养活动,以各种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吸引不同的人群参与,从而形成一种以人群为主体,文艺娱乐为主线的这样一个活动形式。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在历史中形成的世代相传并且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也离不开群众文化这个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民间,是民间人民群众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创造出来的,并且在民间得以传承。
群众文化是我们一直提倡要发展、要大力推广普及的,而非遗也是我们一直倡导要传承的,通过二者的融会贯通,就能够在发展群众文化的同时传承非遗。
1 非遗为群众文化提供原材料我们以往所知的群众文化是遍布于城镇的诗书礼乐,而那些逐渐被遗忘在乡村的非遗往往都不在群众文化的考虑范围内。
但非遗属于群众文化吗?当然是属于的。
非遗是我们广大的农村人民群众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群众文化的内容有限,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固定在传统文化中,固定在我们在生活中所能接触的那些文化。
而非遗的结合为了群众文化增添了一笔不一样的色彩。
我国农村地区不仅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并且依据地理位置还具有各式各样的风格。
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及发展群众文化的有效途径

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及发展群众文化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步伐,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地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及发展群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传统,更是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历史和时代的追忆和回溯。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有效途径: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包括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加大财政投入、培训和支持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等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部门来推广和宣传传统文化,在全社会上树立起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加强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互动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联合活动、文化艺术展览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宣传并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例如,青少年文化俱乐部、文化交流会等等,可以带动年轻人更加关注民俗文化艺术,了解其文化、风俗、历史,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文化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科技手段来推广民俗文化艺术。
例如,通过线上展览、在线文化课堂等方式,让大众更加方便地接触文化艺术,了解民俗文化的瑰宝。
同时,可以运用大数据等工具,推动文化艺术消费需求,从而推动民俗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民俗文化的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办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对民俗文化艺术的传统和熟练技巧的教育和培训。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年轻人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和传统技艺的实践学习,进一步增加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热情。
五、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与当代文化进行融合,利用现代文化的创意、艺术手段和表达方式,创新传统艺术形式,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例如,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民俗文化的异彩和活力。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文化纵横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刘辉重庆市武隆区文化馆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成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发展的重要凭证,两者的相互协调发展可以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发展。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非遗传承保护;群众文化工作;对策分析人们在社会职业外参与的娱乐性社会文化就叫做群众文化,从广义上来讲群众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从狭义上来讲,是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群众组织机构。
随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质就是群众文化,所以要增加两者的契合度。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五十六个民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文学、语言、书法篆刻、舞蹈、音乐、喜剧、杂技、曲艺、传统技艺、民俗等等。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非物质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无形性。
从字面意思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无形性的特点,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存在的物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如果将非物质文化比作果树,那么物质文化就是果树上的果实。
第二,传承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群众进行继承及开发。
我国的劳动人民运用智慧长期积攒下的文化,经过祖祖辈辈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传承下来,逐渐形成了文化习俗。
它是祖先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很少,部分创始人也是根据前辈的经验和习俗进行创新改进形成的。
第三,口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数都是师徒继承的模式,师传一般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传承模式,其中主要还是靠口头传授的方法,师父以身作则,口头性较强[1]。
第四,可塑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的特点,所以其可塑性极强。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需要,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方式,更是激发和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意义、作用和挑战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意义1. 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
而传统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的基因,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民族生存智慧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
民族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国家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最具鲜明地方特色和传统气息的代表,它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着当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独特魅力的具体体现。
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对于促进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民族民间艺术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它不仅是普通百姓对生活的诗意表达,更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在现代社会,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更多的人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珍惜自己的艺术传统,培养起文化自信心。
文化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大多数人们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开始追求精神与文化层面的需求。
因此,社会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而传统的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悠久的历史,是国家的瑰宝和精神的基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出现在教育的书本里,更加应该深入人民群众,让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增加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对于增加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基于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的价值意义与应用实践,进一步探讨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有效传承。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传承引言: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历史,更加具有深刻的文化与精神。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对中华珍贵的文化的理解往往并不深入。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传承,都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得到群众的认可,社会才能发展,民族才有希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应该回归到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让群众在学习与传承中找到共鸣,激发人们自觉弘扬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广泛深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去,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一)提升群众社会道德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阶层对于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人们必须主动提高自身修养,自觉学习文化内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抓住生存的机会。
与此同时,社会也要同时发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自觉学习优秀文化的机会。
人们接收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将会激发其自觉学习的渴望,对提高人们学习意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民间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与民间艺术,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智慧,丰富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并探讨它们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的定义和特点民俗是指长期流传于人民群众中的习俗和风俗,反映着民族历史、地域特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以地域性强、群众性广泛和传承性深厚为特点。
中国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多样,不同的地域、民族和习俗都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北方的农耕文明中有丰收祭祀、腊八蒜头节等习俗;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俗则有舞狮、赛龙舟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则有独具特色的火把节、皮肤画等。
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同时,民俗活动的举办也成为了传统节庆和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间艺术的种类与表达方式民间艺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
它与民俗紧密相关,通常会在节庆、婚丧嫁娶等社会场合中表演。
音乐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最基础的表达方式之一。
中国民间音乐多种多样,如民歌、山歌、器乐等。
这些音乐作品通常以简单明快的旋律和动听的节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喜悦、思乡之情等各种情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舞蹈可以分为宗教舞蹈、节日舞蹈、劳动舞蹈等多种类型。
比如,京剧中的传统舞蹈形式,通过精妙的舞步和手势,表达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美术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剪纸、脸谱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表现了传统艺术的审美观念,也融入了民俗文化和民间传说的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戏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民间戏曲是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京剧、评剧、黄梅戏等都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
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

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种以民间传统为基础,通过艺术表达和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
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作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各地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纽带。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符号,它揭示了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观念。
而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
例如,在中国,京剧、豫剧、越剧等戏曲形式,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二、民俗表演的意义和特点民俗表演是人们按照传统风俗和惯例进行的一种表演活动。
它常常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如传统舞蹈、歌曲、灯会、花车巡游等,展现出民间风情和历史文化内涵。
与传统艺术相比,民俗表演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和参与性。
它不仅在传达人们的习俗和风俗,同时也在不同地域间传递着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三、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在当代社会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快速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文化兴趣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教育和宣传工作需要进行,以引导年轻人关注和参与到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中。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确保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与民俗表演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我们独特的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之中,不仅仅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对本国的文化进行发展,通过革新文化系统来提升综合文化发展能力。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群众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借由群众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群众文化对于当前的文化建设工作非常关键。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时,需要关注民俗文化艺术,本文将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工作与群众文化发展工作进行结合,提供发展传统文化的建议。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群众文化;发展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注重物质文化的摄取,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基于此,各国专业人士纷纷关注和探究民间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发展。
群众文化与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都离不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支持,因此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群众文化的广泛支持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群众文化不断积累和融合的过程,是在群众文化的基础上得以孕育、发展,然后进行不断的传承的,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大型的文化节日,再如各地的剪纸艺术、刺绣、雕塑艺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结等手工艺术,还有京剧、豫剧、花鼓戏、黄梅戏等民间戏剧。
这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需要群众文化的广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且通过固有的形式传承下来。
二、结合时代和地域特点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蕴含着许多的传统文化,是传统精神的良好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俗文化要想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必须跟上时代潮流,并对其进行适当创新。
同时,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化的工艺与技术,让民俗文化、群众文化与时代接轨,得以发展和传承。
如发展民俗工艺品、民俗旅游或者利用网络环境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
除此之外,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性文化工作,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三、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我国的许多传统民俗和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都在渐渐消失,如果国家不采取挽救措施,民间民俗文化势必会一点点的消失殆尽,这对发展群众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许多民族的民间民俗文化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但如今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的人已经非常少。
一方面是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完整的保留,一点点的被城市文化所蚕食,最后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文化,而传统的地方建筑也被改造成具有城市风格的建筑;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已经慢慢变少,随着目前城市里外来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不少村落人员都已经走空大半,留下的只剩老人与小孩,这样也是无法保留地方民俗文化的。
所以,为了保留地方民俗文化和特色建筑,一方面,政府
要减少对有地方特色风俗的民间地区的开发,给地方人民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不让城市文化侵占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政府扶持地方村民的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过上好的生活,不让地方人员流失,这对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也是十分重要。
四、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优秀的古诗、戏剧等,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以及丰富的体裁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杂耍等也都在民间流传甚广。
然而,除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带有封建性质的文化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宗教迷信、“三从四德”等。
这些文化如果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将不利于人们的思想建设。
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应保持理性的思考,采取选择性的继承方式,如此才能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五、群众文化发展中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创新
群众文化自然带有其群众属性,也一定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在一代代人不断地传承、创新、积累之下发展而成。
同时,群众文化在发展中的不断革新,既有保留也有摒弃,正因为时代发展所趋,也铸造了众多新内容、新形势的群众文化,可见唯有创新才能助力群众文化长久地发展。
通常来讲,群众文化的创新包含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相对于形式而言更为活跃且易于变革,而形式相对内容而言则较为保守,表现出稳定性与独立性。
举例来讲,如舞狮、舞龙、划龙舟等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从古代到现今,其表现形式并无过多变化,但其所承载的内容去千差万别。
最早的舞狮舞龙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祭祀神灵,驱散邪灵,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而现如今的舞狮舞龙活动,则主要代表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或是象征万事如意,是一種娱乐活动。
由此可见,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活动形式加以创新,使其能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新思想、新内容,同时为了承载一定的思想内容,在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传承与创新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根基,同时也是新群众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六、结语
民间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群众文化中,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使得群众文化事业朝着健康稳定的道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