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f39d485852458fb760b56bd.png)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广斌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2009年第02期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它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甚至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配合教师的教。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既能充分发挥授课时间的效益,又能省时省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方法之一。
我以义务教材第五册的小说和第三册的说明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尝试比较法的几点做法。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抓住“三要素”不放,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比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文的异同:(一)主要共同点是:①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无反抗精神,甘心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受科举制度的愚弄,热衷功名,迂腐可笑。
②都用人物的语言摹状人物的心态,如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几十层地狱”的谈笑,“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的夸张;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显示出鲁迅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③人物动作用词精当。
如胡屠户接银两时的“攥”、“舒”、“缩”、“揣”等动作,像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排”、“摸”,如银幕上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
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
![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c7918983d049649b6658e7.png)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
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
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
“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
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
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
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
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f6b7d3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6.png)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它是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彰显事物的异同,展示事物内在的结构与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比较法,指的是将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其放在一起对比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比较法是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是由对比产生的顿悟性启发,可以达到启发的效果。
因此,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本,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写作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口语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句型,让学生了解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区别,并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常识教育中的比较法在常识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并且加深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5.文化教育中的比较法在文化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不同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三、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66cb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4.png)
教育新探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李君莉前不久,我到县城听了一节名师的公开课,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刘老师将曹操的《观沧海》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联读教学。
课堂上老师设计了“读读比比”这一教学环节。
老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碰撞出火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学生说,这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景,后面是抒情;《次北固山下》前三联是写景,尾联也是抒情。
就在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学生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最大的特点——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又一生说,两首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中水是动景,山岛是静景;《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青山是静态,行舟是动态。
又一个学生接着说,两首诗都写了山与水,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观沧海》是曹操借“观沧海”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北固山下》表达的却是王湾的思乡之情。
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丢了一颗“比较”的石子,在求知的海洋中上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老师是教材的引领者,把握着教材的主动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节课学生是学的热烈、愉快、有效又轻负。
这“石子”也让我心潮澎湃,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加上对信息理解可能有偏差和记忆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分析和讲解,效果不大;或者学生听着会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时老师可以依托文本,甚至调整文章顺序,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不难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文章都采用了比较这种表现手法,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它挖掘并呈现出来。
大至整篇文章,小至语法修辞,都可以拿来比较。
浅议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34f35cdaa00b52acfc7ca8e.png)
教学 中 , 努力 做到教学 为写作服 务 , 课文与学 生的习作进行 比 将 较。如 : 写人记 事的作文 , 小学里就开始 了, 可相 当一部分初 中生 还是写 不好 , 常是轻描 淡 写 , 几笔带 过 , 不具 体 , 欠生 动 , 枯燥得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 笔者在语文教学 实践 中作 了一些 尝试 , 归纳起来 主要有 如下
丝方 尽》 , 先让 学生 回顾第 二册 的散 文《 枝蜜》 时 就 荔 中有 关“ 蜜
蜂 ” 段 描 写 , 后 导 人 新 课 。通 过 比较 法 教 学 , 生 对 说 明 、 一 然 学 描
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 同的 。为能把 握文章 的思想 特征 , 领
略 文 章 的艺 术 特 色 , 们 运 用 比较 法 教 学 是 必 要 的 。 我
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 象能力 、 造能 力。运 用比较 法教 学, 想 创 可使 教学 内容丰富 , 学思路 宽广, 教 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 想 象和思维能力。 【 关键词】 比较 法; 同单元 ; 文章标题 ; 同体裁 ; 不 文章 结构
由 于 作 家 思 想 素 质 、 化 修 养 的 不 同 , 文 章 中表 现 出 来 的 文 在
、
同单元 课文 的 比较法 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 , 由专 家精心设计 的。同单元 的课 文一般 是 体裁 是相 同的。有的在 内容上是 同类 的 。将 单元里 的课文进行 比较 , 常能起到事半 功倍 的教 学效果 。如 :故 宫博物 院》 《 常 《 、雄
伟 的人 民大 会 堂 》 这 两 篇 均 属 课 内 自读 课 , 就 先 引导 学 生 阅读 , 我 这 两 篇 课 文 的“ 自读 提 示 ” 然 后 辅 导 学 生 根 据 “ 示 ” 计 一 个 对 , 提 设 比表 格 , 内容 有 :事 物 特 征 ” “ 明 重 点 ” “ 明顺 序 ” “ 明方 “ 、说 、说 、说 法 ” , 课 时 只 抓 住 说 明 的 重 点 进 行 教 学 , 学 生 了 解 了故 宫 、 等 上 使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07cf3ee009581b6ad9eb10.png)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
“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
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比较法教学思维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
《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
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
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
”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bd94fc7c1cfad6195fa75a.png)
个 教 时 的u l l , ̄,解 决 了 原两 个
教 时 才 能 解 决 的 问题 。 三 、 不 同 体裁 课 文 比较 教 学
及第二 次考试失败的原因用侧面 描写 ,更能突 出陈伊玲乐于助人
的精 神 和谦 虚腼 腆 的性 格 。
同一类型 的内容 ,因体裁不 同 ,其表达方式是不 同的。为让 学生理解体裁与表达方式之 间的
代 ,德 的标准是不 同的 ,当今我 们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五 、课 文 与 学 生 习 作 的 比 较 教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目的 ,是 培 养学
七 、表 现 手 法 的 比较 教 学 表 现 人 物 , 可 从 正 面 来 表 现 ,也 可 以 从 侧 面 来 表 现 。 这 两 种 表 现 手 法 的 艺 术 效 果 各 有 千 秋 。 但作 者 在选 择 表 现 手 法 上 不 是 随 意 的 , 而 是 经 过 酌 斟 再 三 的 。 我 在 教学 中 , 常 常抓 住 一 些 典 型 的课 文进 行 比较 法 教 学 ,使 学 生不 仅 知 其 然 ,而 且 知 其 所 以
学生审题 ,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
比较分析 ,能让学生领会 作者命
要的。当代著名教育心理 学家布
鲁纳 指 出 : “ 识 乃是 一 个 过 知
程 , 不 是 结 果 。 所 以 ,语 文 教 ”
题的严 密性 。如 :我在教 《 》 春 、
《 济南 的冬天 》 《 滨仲夏夜 》 、 海 、
定 为秋 天 , 空 间 限 为北 京 香 山 , 且 主要 的表 现 对 象 应 为 “ 叶 ” 红 。 二 、 同 单 元 课 文 的 比 较 法 教
学
围 ;② 点明文章 的中心 ;③ 确定 《 海滨仲夏夜 》 ,从时间上看仅 限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557dade80eb6294dd886c57.png)
神 州 教 育
语文教学 中“ 比较法”的运用
郭 从 文
河北省磁县光禄镇第一 中学
一
一
匆匆》 文字较为浅 近, 应尽量启发学生 自行理解课文。 我的做 摘要 : 教 学方法多种 多样 , “ 比较 法” 就是 其中应用广泛 的 《 种。恰 当地使用比较法, 学生的视野 易拓宽 , 不局 限于一 字 法是 : 1 . 利用投 影 , 结合 预习题 , 区别《 今》 与《 匆匆》 的异同点 词一篇章 , 从而丰富词汇 , 增 强阅读、 欣 赏和写作能力。 ( 从文体 , 艺术手法 , 感情表达 , 材料组织 , 意境 的创造等方面 关键词 : 初 中语 文 课 堂教 学 比较教 学 考虑 ) 。 2 . 归纳相同点( 题材 , 主题等方面 ) 。 不 同点 : 文体不同。 教学方法 多种多样 , “ 比较法” 就是其 中应用广泛 的一种 。 《 今》 是议论文 , 它 以理服人 。文章首段 就开 宗明义地提 出论
字中的“ 吃” 、 “ 啄” 、 “ 缚” 、 “ 系” 等展开讨论研究 , 直到一致认 为 “ 啄” 比“ 吃” 要传神 , “ 系” 比“ 缚” 更妥贴 为止 , 这样就分出了优
再看下面两句话 , 都是表达要珍惜时间的: A: 吾人若要糊糊涂涂 丢掉 , 岂不可惜?
B: 我赤裸裸来 到这世界 ,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 回去罢? 但
不能平 的, 为什 么偏要 白白走这一遭啊? A句语言概括抽象 , B句语 言形象生动 , 风格迥异。
相同点 : 《 今》 与《 匆匆》 两篇文章 , 题材相同 , 主题近似 , 都 劣精次 。最后又 比较 出“ 百草 园” 的捕鸟描写动词 丰富 , 用 了 是晓谕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每一点结合到课文的具体 内容 中 l 1 个动词 , 而《 故 乡》 中只用 了 8 个 。而后我才告诉学生 : 《 故 去, 学生在欣赏品味的同时 , 从不 同角度都能深刻感 受到时间 乡》 写在前 , 《 百草 园》 写在后 , 后者的描写是建立在前者 之上 的可贵啊 !通过这样的 比较学 习, 既拓 宽了学生 的视野 , 又开 的, 后者虽然只是几个字词 的更易 , 却传神地勾勒出冬 日捕鸟 通 了学生的思路 , 训 练了学生们用不同文体来构思 、 表达相同 的生动情景 , 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明澈的文风 , 从而可见 或相似的题材的写作能力 ,为以后 的同一题材 的教学提供了 鲁迅先生的炼字炼意上用心何其 良苦 ;再从两者词句 的调配 方法 。 来看 , 前者多短句 , 更适合少年闰土的 口气 ; 后者多长句 , 这是 有 比较才能有鉴别 。这“ 比较” 与“ 鉴别” 过程就是思维过 鲁迅惯用的语言技巧。比较讲解后 , 学生理解甚深 。 程。 因此 , 在运用“ 比较法” 中, 我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 , 充分发 二、 同一题材 比较教学 挥学生 的学 习能动性 , 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 , 语 文能力得到提 在同一题 材的教学 中 , 运用 “ 比较 法” , 对 开拓学 生 的视 高。 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 进一步提高运用不同写法来表达思想 的 能力 , 都很有意义。例如《 时间篇》 , 设 了两篇同一题材的文章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ce3974b69eae009581becfe.png)
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较就是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
在比较中,我们应当按比较的标准进行,注意在不同事物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在差异里发现类似之处,在类似里发现相同之处。
因此比较法是积极有创造性的,是培养活跃且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客观事物;阅读分析;共性与差异初中是学生们思维开始健全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其灵活地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发现所学知识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们是尤为重要的,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发展。
一、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我们会明白作者由于不同的阅历和生活状态可以得知作者身后的成长经历及背景,了解到由于时代变迁所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现在拿李清照的词做例子,当李清照年少时,生活无忧无虑,不断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训练,几乎在同时,李清照边创作,边评判他人的思想,不断研究文艺的理论。
李清照不但能享受美,而且能驾驭美,她一下跃上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时她采是一个待嫁闺中的柔弱少女。
就在这期间,李清照创作出《如梦令》这样欢快的词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当她出嫁后,由于刚刚陷入爱情的美好意境中,和赵明诚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使得她情志高昂,在这时她写出了《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而当李清照步入晚年,由于丈夫的死去,自己报国无门,只剩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求不到知己时,她有写出《声声慢》这样忧愁的词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51772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6.png)
也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合理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
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引导学生研究、运用比较法,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还可以迁移到学生作文、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可以说利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另辟蹊径”,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而是凝结了教师的创造力的设计。
真正有智慧的教师能够透过无声的文字,设计出独有的“语文味儿”的课堂“盛宴”。
一、什么是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将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放在一起找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的一个过程,即我们常说的求同或者求异的过程。
在这一過程中进行探究、归纳、总结,是一种思维过程。
在语文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事半功倍,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的品味文章的艺术手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归纳、创造等思维发展,收获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更好地促进知识迁移。
二、语文教学中比较的类型近几年,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比较教学也受到教师的青睐。
在课堂的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独特的思路,也为学生的研读提供了角度与方向。
“比较教学”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整本书阅读的比较。
在新课标中,将“整本书阅读”作为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可见其重要地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著作本身的研读,也包括比较阅读,例如《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阅读,在教学中很容易将两本书的阅读进行比较。
整本书阅读比较还涉及中外比较:司马迁《史记》和希罗多德《历史》《封神演义》和奥维德的《变形记》;古今对比,例如清代刘宝楠所撰的《论语正义》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阅读比较等等。
整本书阅读的比较不仅仅能够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在比较过程中扩展思维、拓宽眼界,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2.新旧教材中同一篇课文编排上的比较。
比较阅读,有效学习——谈比较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阅读,有效学习——谈比较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d5fff1559eef8c75fbfb343.png)
需要指出的是 , 在阅读教学 中运用 比较 法 , 防止什 么都 要
可 以 比较 的 误解 , 惕 因滥 用 比较 使 教 学 陷入 旁 枝 末 节 的 纠缠 警 之 中 , 学 生 钻 入牛 角尖 而 不 能 自拔 。要 明 白使 用 比较 法 是有 使 条件 的 : 是 要选 择 必要 的 比较对 象 , 准 事 物 的 可 比之 处 ; 一 抓 二 是 要 有 利 于 突破 教 学 难点 , 出教 学 重 点 ; 是 要 开 阔 阅读 过 突 三 程 中 的视 野 , 帮助 学 生 建 立 合 理 的 阅读 知识 结 构 ; 四是 要 有 助
系的对比中, 排除其本质的相 同点 , 突出其本质的相异点 ; 排除
其 非 规 律 性 的相 异 点 , 出其 反 映 规 律 的相 同点 , 分 析 到 抽 突 从 象 , 纳 出事 物规 律 的 方 法 。 归 比较法 比较 的是 事物 现 象 , 析 的 分 是 事物 关 系 , 探究 的是 事物 特 征和 内在 规 律 。在 高 三 阶 段 的 语 文 教 学 中 , 导学 生 通 过 比较 来联 系新 旧知识 , 中求 异 , 中 引 同 异 求 同 , 有 效 扩 大 学生 学 习视 野 , 能 帮助 他 们 构 建 比较 合 理 的知 识 体 系 ; 过 比较来 反 思 自己学 习 中 的思 维 过 程 , 助 于 培 养 通 有 发现 问题 的眼 光 , 而不 断 增 强 学生 的探 究 意 识 , 善 学 生 的 从 改 思 维 品质并 提 高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一
服务的。 比较所学的议论文, 可以明白议论文重在使人 “ , 信”其 语言运用 、 论据选择、 论证结构安排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 都是为 增强作者观点的说服力服务的。比较文学作 品 , 可以明白其语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59116415b7360b4c2e3f64eb.png)
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 时 , 横 向方 面让学生 找出两种环 从
境下人物的不同感受 , 再从纵 向方 面让学生挖掘 出封建
再 如 : 国作家列夫 ・ 俄 托尔斯泰 的《 颗钻石》 七 和丹麦作 家安徒生的《 皇帝 的新装》 两篇童话 , 由于创作 的角度不 同, 作品的主题则不 同。 2 . 把相 同题材 、 体裁 的文章 作 比较 。如学 习宋学 孟 的《 叶儿 》 柳 一文 , 我将刘绍棠的《 榆钱儿 》 一文 提供 给学 生, 让学生通过 比较 , 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 内容 , 从 而体会作者在作 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这样不仅避 免了教师单一 的讲解 , 而且活跃 了课 堂气氛 , 扩大 了学 生 的阅读面 ,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 比较 中学会 了如何发现 问题 , 提高了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3 不同形式 的作品 ( . 把 如小说 、 戏剧 、 影视 剧本等 )
语 文教 学 中 , 比较 有 着 较 为 广 阔 的 空 间 。从 主题 内
容到表现手法 , 文章体裁到语 言风格 , 从 从结 构特点 到 人物形象等 , 无一不能成为 比较的对象。教者在教学过 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 比较法 , 一定会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
果。
一
思想 , 诗作常流露 出“ 其 古来万事东 流水 ” 点 , 特 这点是 屈原作 品中所没有 的。 中教材选录的屈原的《 初 涉江 》 与 李 白的《 梦游天姥吟 留别 》 就体 现了这一点 。 师如能 因 教
时代 , 教育对人 性的摧 残 , 这样纵横连 比, 学生对作 品内 容理解得就更全 面 、 透彻 、 更 更深刻 。 不管是 哪种 比较 , 无论是从某一点 , 某一方面 , 进行 单 方面或多方 面 比较时 , 一定要 灵活恰 当的应用 , 这样 才 能收到 良好 的效果 。 二、 运用 比较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比较的文章之间一定要有类 比性 , . 相 即文章之 间 要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 , 切忌将 两篇毫不相关 的文章生拉 硬套到一起作 比较 , 强附会 。 牵 似是而非的比较 , 往往适 得其反 , 比性 是 比较 的基础 , 类 任何 比较 都是建 立在这 个基础 之上 的。 有了这个基础 , 才能 实现比较 的价值 但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https://img.taocdn.com/s3/m/81a8a6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8.png)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正确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
一、理论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方法。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让他们在比较中积累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的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比较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之处,纵向比较是指比较不同类事物的相同之处。
通过这两种比较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比较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正确运用比较法。
比如,通过对两篇作文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选取一篇好作文和一篇差作文,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篇作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好作文的优点和差作文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改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句型、段落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可以选取两种句型、段落结构相似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或段落,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和灵活性,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积累知识,丰富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比较法,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0e527627284b73f2425037.png)
在语文教学中巧用比较法摘要: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得法的话,会有助于语文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巧用比较法比较法既可以作为阅读鉴赏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作为作文写作的一种有效技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写作能力,因此比较法于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使用比较法而有所收益的一些心得体会。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如果与比较法结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写作中巧用对比,提高写作水平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果教会学生用它来构思文章,不但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
这对那些怕写作文的学生是一种福音。
实践证明,各种文体都可以用对比。
记叙文中的对比可以使文章反映的面更广,主题更深刻。
说明文中作比较是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可以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明确。
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小说中用对比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散文中对比是最好的陪衬。
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文。
下面继续以课文为例介绍对比在学生习作中的运用。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就用了三组对比:北平的冬天刮风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比,伦敦的冬天多雾与济南的冬天响晴对比,热带的冬天太阳毒辣与济南的冬天温晴对比。
对比之后引出“冬天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很有说服力。
我们写同类型的作文如《家乡的冬天》完全可以用北方冬天的寒冷、南方冬天的温暖无雪与扬州的冬天少寒却又不失冬的情趣对比,以展示扬州冬天的神韵,抒发热爱家乡之情。
这样篇幅长了,内容又丰富了,一举多得。
说明文也一样,《环球城市风行绿墙》一文就以中国传统的砖石结构的围墙与世界各地的风格各异的以绿色植物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围墙对比,以突出绿墙的优势,提倡环保。
学生在介绍学校、教室、家乡……时就可以用现在的情况同过去进行对比,用这里的现状同别处的状况进行对比。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34c711e00975f46527d3e15a.png)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地运用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才能有创造。
下面笔者就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比较阅读为例)谈下自己的见解。
语文总复习运用比较阅读法,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阅读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
相同或不同作者作品的章、段之间,只要具备“新知点”,就应进行比较“启悟”。
学生阅读后,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新知”的获取可多可少,哪怕“一丁点”也行,最忌无意义地让学生被动的阅读。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获取新知呢?现就鲁迅作品的不同肖像片段,作一下例析。
片段之一:“……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藤野先生》片段之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之三:“……却见一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片段之四:“……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片段之五:“……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以上五个肖像描写片段,课前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
启悟之一:学生比较阅读之前,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一把开启新知的钥匙。
学生平时的作文一定写过肖像,运用过这一塑造人物的方法。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比较法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比较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956a0779563c1ec5da7139.png)
同之处 。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品是《 念奴娇 ・ 赤壁怀_ 占》 , 辛 弃疾豪
放词的代表作品是《 永遇乐 - 京 口北 固亭怀古》 , 这两首词都是怀 摩“ 别” 的内容进行 思考 。学生会产生不 同的看法 , 有 的认为 , 徐志 词 , 都气魄宏大 , 都表现作者建功立业 的理想 。但如果仔细分析这 唪是在 与“ 云彩” 作别, 有 的认 为 , 是和 “ 康桥” 作别, 而还有 的人认 两篇作 品, 就会 发现 , 东坡 词的风格 是豪迈奔放 ; 而稼轩 词是刚柔
感 受 语 言 文 字 的魅 力 , 从 而 进 一 步 体会 作 者 的思 想 感情 。
1 . 诗 词教 学 中应 注 重 “ 诗眼” 的把 握
过两首《 望岳》 诗, 分别是中年游华山和晚年游衡 山的作 晶, 町以把 这两首诗展示出来并讲解 ,使学生可 以看到杜甫不同的人生 阶段
和际遇诗风的转变。 3 . 同一风格类型作品的比较
治 学 之 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3 - 0 8
如何在 中学语 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比较法
文/ 陈 健
摘
要: 《 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 指 出: “ 阅读教 学应让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 加 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情感 熏陶, 获得 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 本中每篇文章都具有 自身的特色 与韵味, 在思想、 语言以及结构安排上都具有许
例如 , 在教学《 木兰诗》 后, 播放美 国的动画片《 花木 兰》 让学生 是别离 的笙箫 ; 夏虫也为我沉 默, 沉默是今 晚的康桥 ! ” 中的“ 悄悄 ” 观看 , 同时提出了一个课题 : 《 木 兰诗》 中的木兰到底是怎样的英雄
例谈比较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比较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f02b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2.png)
例谈比较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1-03-30T11:14:47.3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作者:黄巧丽[导读] 本文从日常教学实际出发,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选择面黄巧丽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新楼小学 321317【摘要】本文从日常教学实际出发,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选择面,即生字新词的积累、字词句的运用、对立点蕴含的情感、材料的巧妙安排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探讨在比较教学中提高学生识记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关键词】比较语文教学乡下人家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教师知道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是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及文本这四者之间展开的对话。
比较是指辨别两种食物之间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思维过程,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就是实现高效对话的媒介。
同样一个字、词语、句子或语段学生是怎么想的,教师是怎样认为的,教课书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文本给出了什么明显的信息又蕴含什么文字背后的信息?这些对话可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达成共识,取得收获。
一、音形比较,积累生字新词(一)创编口诀,辨清形近字在《乡下人家》一课中,“例”是本课生字,但是学生容易与“列”混淆。
教师想起以往教学形近字时,有过多次运用口诀辨析的方法。
如教学“己、已、巳”时,教师编的口诀是“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教学“戍、戌、戊”时,口诀是“点戍横戌戊中空”;教学“秘密”时,教师说“大前秘密在禾旁,小后秘密在山上”……从以往教学来看,朗朗上口的口诀法对于形近字的辨别有显著效果。
于是,教师对于“例”和“列”,编了口诀“列列列,立刀旁,歹字带到刀请出列;例例例,单人旁,人在列旁开大会”帮助学生学生辨清字形。
(二)以义定音,区别多音字教学“冠”这个生字时教师,出示字典里的读法“guān”和“guàn”,再出示读“guān”时的义项“帽子”和“形状像帽子的东西”,学生根据意思就很快领悟到在“鸡冠花”一词中,“冠”应该读“guān”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安雪梅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5期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比较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较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对孙犁《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寻夫时两处划船声的比较:一处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节奏缓慢,表现她们边划边聊,轻松愉快的心情;另一处是当鬼子出现时,她们“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节奏逐渐加快而不乱,表现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神态。
比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例如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可以联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比较点可定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上。
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比较,还可以与刘鹗的《明胡居听书》中音乐描写作比较,比较点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侧面烘托等。
二、精读作品找出其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
例如同是名家词作《卜算子·咏梅》,可比较毛泽东与陆游两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对两人时代、环境、世界观的本质差异的高层次的理解上。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概况可有三种情况。
1.同中求异。
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选择贾谊的《过秦论》与之比较,两文都是史论,立意都是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两文均采用评述结合,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有:(1)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第一段记述自秦孝公始至秦二世末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灭亡的过程;第二段通过对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用具体事实证明论点;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以事物的类别为序。
(3)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则先评后述,以评为主,边叙边评。
(4)评论点位置不同:《过秦论》在文后,卒章显志;《六国论》在文首,开门见山。
明确两文异同点,就有利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大有裨益。
2.异中求同。
同类题材可以出现在不同体裁的作品里,而相同或相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为不同的体裁的作品采用。
对不同文章的某些部分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
针对相同话题或内容,经过比较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例如,就“死亡”而言,虽然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但讳饰的语言不同。
(1)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是这样来写马克思之死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2)黄宗英写演员赵丹的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
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的殷切期待中,落下了生命之幕。
”(3)对音乐家聂耳的死是这样描写的:“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在这些语境中,“停止了思想”“落下了生命之幕”“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的讳饰语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包含了人们何等沉痛的哀悼之情。
3.相似中求异同。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相似但又有区别,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比较分析。
例如在修辞教学中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在词语教学中近义词的区别;在诗歌教学中同题材诗的赏析;在散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就很多,如胡适、邹韬奋、老舍、丰子恺都写过,以《雨》为题的,巴金、郁达夫、阿灵、周立波等都写过。
这些内容既有相似又有异同,仔细比较,受益无穷。
比如以前的课本中有三个典型的说客形象:《赤壁之战》的诸葛亮,《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
三篇课文文体不同,风格迥异,对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各尽其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达到阅读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说,上善若水,而水的流动是差异性造成的,差异性本身就是学生产生比较的核心动力,本身就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教师“教”的实践中,贯穿到学生“学”的实践中,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衍生出更多的比较形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