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考研笔记-文学理论_下_
(完整版)文学理论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论1、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2、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3、文学概论的学习方法:a 、视野开阔,阅读面广 b、联系当代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作家作品。
C、联系自己的创作于欣赏实践 d、学以致用,尝试评论语研究4、学习文学理论的作用及意义:确立文学观指导文学与审美实践指导文学的研究与批评5、历史上对文学性质的不同认识: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文学作品无认识价值)两者都重视认识艺术真实的标准不同布瓦洛别林斯基} 文学对于生活的模仿,不仅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还在于描绘可能发生的事。
6、表现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奠基人,知、情、意理性、情感、道德修养),雪莱,诺瓦里斯,柏格森(《创造进化论》自觉本能),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被压抑的生命冲动)}迷狂说:宗教神秘说(神灵附体)7、亚里士多德:一桩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8、再现论的优点:1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2、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3、引导作家深入生活缺点:1、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2、把艺术创作的最高目的视为忠于现实,忽视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
9、表现论的优点:1、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2、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缺点:1、把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 2、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 3、把表现与规范队对立起来10、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反应.11、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方式:概念、范畴、推理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宗教方式:{实践方式:主体亲自实践,主客和一,追求意义与价值审美方式:理性直觉}12、文学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整体性:文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
情感性:以形象具体的东西作为观照的对象来感受体认事物及其特点。
无功利性:创造性:12、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1、虚拟性: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真实是指艺术形象不能离开依托假定是指通过艺术方式来接近本质2、情感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指人的喜怒哀乐愁等的心理内容3、模糊性:朦胧与明晰的统一具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4、涵盖性:特别与一般的统一作家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社会内容5、生动性13、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情感性2、形象性3、陌生化4、音乐美5、蕴藉美14、文学的功能一、历史上关于文学功能的两种认识1、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文学发挥影响人生干预生活功能2、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以自身为目的,超越现实,不受任何限制,纯娱乐、纯形式王尔德:美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态,只有艺术美才能超越时空永恒不变二、文学功能系统的基本层面1、认识功能指文学可以扩大人的认知领域,增强认知的深广度,增进对自然,社会,历史的了解,开阔人的认识视野,强化对社会历史规律发展的了解。
文学理论(下)课后答案

文学理论(下)课后答案1.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思考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答: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
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
所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2.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第十四章基本概念1.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2.文学传播:泛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准确地说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
7.文学接受:以文学文本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使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思考问题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消费对象,规定消费方式需要;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和联系: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未含阅读行为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文学理论下册笔记

文学理论下册笔记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三阶段:发生、构思、物化)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文学材料的形成: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二、艺术发现含义: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三、创作动机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创作动机与创作结果不完全对等?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分类: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1、何谓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本文介绍了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包括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其中,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旨在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而文学活动则是人类一种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包括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在第二章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产生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同时,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和符号的观点看,文学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反映活动、艺术产生活动、审美意识形态、交往对话等。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探讨了文学作为活动的美学意义,包括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的本质。
同时,介绍了文学活动的要素包括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起源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发生说等。
劳动发生说认为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述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文学发展的原因是生产劳动,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
最后,在第四章中,介绍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的文化传统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有三种含义: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
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表现领域,主要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1文学概念“三义”——三中部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2、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3、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释,就是“人类远古的深层集体无意识”,是自远古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时代遗传下来的深层心理经验,是一种亘古绵延、无所不在、四处渗透的最深远、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类思想,即人类精神本体。
4、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6、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7种)都属于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的概念首见于《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等著作中多次出现)7、文学创造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8、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过程的最后阶段。
它是指作家将在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9、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0、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专业课文学理论考研复习资料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专业课文学理论考研复习资料华中师范大学中文专业课文学理论考研笔记绪论文艺学:是一门科学地研究文学的学问,包括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文学批评: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的分析、比较、评价,最后达到对它们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给与它们一定的历史地位。
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
文学发展史上关于文学(艺术)本质的看法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的看法,如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康德的“天才说”,黑格尔的“理念的显现说”等。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文学的看法更多了:有的从认识论角度,把文学看成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把文学看作是克服异化、使人性暂时获得复归的一种手段;有的从价值学角度,认为文学是人格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文学是苦闷和欢乐的象征,使人的内心感情的升华;有的从审美学的角度,认为文学是有缺陷的世界的一种理想之光;有的从符号学的角度,认为文学是语言符号的结晶;也有的从政治和阶级的角度,把一定时期的文学看作阶级斗争的工具……近几十年来,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向文学理论作多方渗透,渗透的结果一方面使文学理论派别繁多,各种文学观念体代频率增快;另一方面,既由于它们的不无合理的发现和见解而雄视文坛,却又因为把赋予其生命特征的东西推举到极端而产生了相应的谬误,最终只能悄然引退。
这种情况之下,有的文学理论家企图通过对各种派别的文学理论的综合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点。
关于文学的性质与特征,可以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来概括,涉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基本属性,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串讲】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考研复习笔记导论1、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2、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另一个分支,其指导思想是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以及其他一切人文社会科学。
文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一切文学现象。
3、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
具体说来就是: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的学科。
4、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区别:⑴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区别:⑴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区别:A 、文学理论:共时的(把其当作静态的放在一个平面上研究)。
文学史:历史的(文学史:历史的(a a 、按照历史的自然分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b 、按照文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如小说的发展史:《山海经》海经》--魏晋志人志怪魏晋志人志怪--唐传奇唐传奇--宋话本宋话本--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
B 、文学理论:抽象的。
、文学理论:抽象的。
文学史:具体的(具体的作家、作品;思潮、流派)。
⑵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即文学评论)的区别:⑵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即文学评论)的区别:A 、文学理论:抽象的。
、文学理论:抽象的。
文学批评:具体的(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
B 、文学理论:基础的、非实践的(不可能对文学现象发挥现行作用)。
文学批评:实践的(可及时的对文学现象发挥作用。
如西方现代小说之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发表小说时屡屡受挫,后因别林斯基的推崇才得以顺利出版)。
得以顺利出版)。
$ Q1 t: t4 E( H! r9 L" C, d2 n5、思考题:、思考题:5 f2 q0 U/ ?9 n: s( }$ z, X. m⑴掌握文艺学、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概念。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共时← —————————————→历时↓特殊6、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5)、文学价值学6)、文学信息学7)、文学文化学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笔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五) 第五章文学创作一、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1、创作主体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
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创作题材、主题意蕴、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并不是作家被动接受而是能动选择接受的结果。
2、创作动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临近动机作家创作源于一定的创作动机。
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
深层动机是指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集体无意识)。
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充分自信和良好感觉;二是指邻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确切、深刻的理解和生动、丰富、真切、入木三分的感觉,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种理解和感觉表达出来。
3、创作主体应具有的素养和能力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审美感知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创作客体是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1、规定性创作主体同样具有规定性。
首先,创作客体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存在;其次,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
2、创作客体有着丰富的内容创作客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同时还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意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
三、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1、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作为创作客体的山川风物、社会生活、意识心理只有先融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灵并同作家的审美心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对象;作家也只有动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消化、升华客观的对象,才能使自己的审美心理附着在客观对象上。
华师考研笔记文学理论下

第六章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2、文学思潮有着严格的规定性①文学思潮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②文学思潮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③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旗帜④文学思潮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作作为实绩。
3、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①(外在原因)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根本原因②(内在原因)文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的需要4、文学思潮出现的意义文学思潮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是文学进一步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一种努力。
它对于文学的革新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从宏观视野把握作家的创作;其次,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含义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2、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彼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文学思潮既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又可以推动文学流派向前发展;文学流派本身的不断运动,可以导致文学思潮的产生,以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依存文学流派的。
(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促成了乡土派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等文学流派,它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影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3、文学流派形成的标志文学流派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标志之一。
文学流派的形成至少要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家群:首先使思想倾向的一致,其次是文学观念的相近,文学见解、创作主张、审美追求等有共同之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风格。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和体系建构
学科归属
属于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学科,与文学 史、文学批评等密切相关。
体系建构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 优秀文学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 色、时代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研究方法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运用社会 历史研究法、传记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型批评研究 法等多种方法。
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02
强调反映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认为文学反映生活不是
机械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反映论
03
认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
的产物。
文学反映论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
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 信息加工过程,文学反映生活也 是作家对生活信息进行加工和创 造的过程。
心理学的情感理论
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和接受的重 要心理因素,文学反映生活也包 含了作家和读者的情感体验和表 达。
心理学的想象理论
认为想象是文学创作和欣赏的核 心能力,文学反映生活需要借助 想象的力量来创造艺术形象。
文学反映论的社会学视角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为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 约和影响。
文学接受的影响
效果与影响的关系
文学接受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对读者和 社会的影响程度,同时这种影响也会 反过来作用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 。
包括对读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影响,以及对社会文化、历史传承 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作品
文学活动的成果,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具有审 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理论笔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五) 第五章文学创作一、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的主体是作家,即从事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并最终写出文学作品的作家。
1、创作主体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创作主体有着相应的规定性(能动性、受动性)。
受动性是指作家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其创作题材、主题意蕴、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
能动性是指作家的创作以及审美智能结构和心理结构虽然受制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并不是作家被动接受而是能动选择接受的结果。
2、创作动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临近动机作家创作源于一定的创作动机。
表层动机是最初诱发作家对文学创作产生兴趣并将作家引入特定艺术对象的一种动机。
深层动机是指植根于作家心胸、融进作家血肉、构成作家生命一部分的心理原动力(集体无意识)。
临近动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更加切近文学创作本身的动机,主要指作家对自己艺术才能的充分自信和良好感觉;二是指邻近创作状态的动机,主要表现为语感动机,即作家不但对民族的语言有着确切、深刻的理解和生动、丰富、真切、入木三分的感觉,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种理解和感觉表达出来。
3、创作主体应具有的素养和能力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表现为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审美感知能力、艺术构思能力、艺术传达能力。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创作客体是进入创作主体的实践和创作活动领域、和创作主体发生对象性联系的客观对象。
1、规定性创作主体同样具有规定性。
首先,创作客体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存在;其次,创作客体不能脱离创作主体而存在。
2、创作客体有着丰富的内容创作客体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自然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同时还有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意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
三、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统一1、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客体的审美特征的融合作为创作客体的山川风物、社会生活、意识心理只有先融入创作主体的主观心灵并同作家的审美心理联系起来,才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对象;作家也只有动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消化、升华客观的对象,才能使自己的审美心理附着在客观对象上。
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绪论一、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1。
文学描写的生活范围和创作领域不断扩大描写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的题材有了新的开拓,过去没有涉猎或涉猎很少的题材也有长足发展张贤亮《绿化树》知识分子在西北农场劳动改造张炜《古船》传统文化观念和心理的变革陆文夫《美食家》资本家“善吃”汪曾祺《受戒》僧人生活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监狱生活2.文学主题从单一转向丰富,从直露转向深邃五六十年代,因强调为政治服务,主题比较单一;新时期以来,作品的主题丰富多样,意蕴进一步深化.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和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三千里江山》相比,作家对当代军人精神世界的揭示,不再是单一的颂歌,而是走出了融颂歌、战歌、悲歌和挽歌于一体的浑厚、优美的交响乐章。
描写改革,蒋子龙和张洁笔下题旨不同;描写女性,李国文《月食》、王安忆《流逝》、宗璞《心祭》、孔捷生《普通女工》,在主题的开掘上也各有自己的发现.人物形象也由类型化转向写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矛盾性、复杂性3.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并创造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五六十年代:山西作家群(赵树理)、河北作家群(孙犁)、湖南作家群(周立波)80年代:京味小说作家群(邓友梅、刘绍棠)、秦晋作家群(贾平凹、路遥、陈忠实)、津味小说作家群(冯骥才、林希)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兼用,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
刘心武《钟鼓楼》,展示了一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寻根文学;谌容《减去十岁》、刘奈拉《你别无选择》、莫言《红高粱》4。
少数民族文学恢复了生机《阿诗玛》《百鸟衣》《格萨尔王传》《嘎达梅林》5.形成了一支经受严酷考验、能够勇敢战斗的文艺队伍二、当代文学的经验和教训1。
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和政治的关系①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当作了文艺工作的终极目标②把文艺为政治服务变成为中心工作服务③把文艺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狭隘,忽视人民群众的多种需要3。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完整版)

笔记打印版本《文学概论》复习指导 (6)《文学理论》学习大纲 (14)《文学理论教程》讲稿概要 (15)绪论 (25)第一章文艺的本质 (25)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 (27)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发展和继承 (28)第四章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29)第五章文学的分类特征 (30)第六章艺术的分类特征 (31)第七章文学创作过程 (31)第八章文艺的创作原则 (32)第九章文艺风格和流派 (33)第十章文艺欣赏 (34)第十一章文艺批评 (35)《文学理论教程》应试指导 (36)[一]概念 (41)[二]基本理论 (42)[三]文论部分 (43)[四]例题 (54)《中国古代文论》精华笔记 (57)中国古代文论概说 (59)一、文学的本源——心与道 (60)二、文学创作的构思——虚静说 (61)三、文学的创作方法——言与意 (68)四、塑造形象的美学原则——形与神 (69)五、文学的风格美——刚与柔 (69)第一、先秦时期 (70)(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 (70)(二)孔子 (70)(三)孟子 (71)(四)荀子 (71)(五)老子 (72)(六)庄子 (72)(七)墨子 (73) (73) (73)第二、两汉时期 (75)(一)司马迁: (75)(二)《乐记》(被收入《礼记》) (76)(三)《毛诗大序》 (76)(四)扬雄 (77)(五)董仲舒 (77)(六)王充《论衡》 (77) (78)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79)(一)曹丕《典论.论文》 (79)(二)陆机《文赋》 (80)(三)刘勰《文心雕龙》 (81)(四)钟嵘《诗品》 (83) (83)第四、隋唐五代时期 (85)(一)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85)(二)皎然《诗论》 (86)(三)韩愈诗文论 (86)(四)白居易诗论 (87) (87) (88)第五、宋金元时期 (89)(一)欧阳修诗文 (89)(二)苏轼诗文论 (90)(三)李清照《论词》 (91)(四)严羽诗论 (91)(五)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92) (92) (93) (94)(一)谢榛诗论 (94)(二)李贽文学论著 (95)(三)袁宏道诗文论 (95)(四)金圣叹小说论著 (96)(五)李渔《闲情偶寄》 (96)(六)王夫之诗论选录 (97)(七)叶燮诗文论选录 (97)(八)王土禛诗论选录 (97)(九)沈德潜诗论选录 (97) (98) (98)第七、近代时期 (100)(一)刘熙载《艺概》选录选录 (100)(二)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100)(三)王国维《人间词话》选录 (100) (100) (101)概述 (101)先秦文学理论批评 (105)汉代文学理论批评 (109)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 (111)三国两晋文学理论批评 (113)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114)金代文学理论批评 (117)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118)元代文学理论批评 (121)明代文学理论批评 (122)清代文学理论批评 (124)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126)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 (130)革命时期文学理论批评 (132)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35)总结 (137)139139139139140140141141142142 (144)144144145148148149152152154154155156157157158160160160161162165167167167 (171)《文学概论》复习指导下列书籍仅供参考。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能够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经过创作~作品以表示她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
~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
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艺术生产是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三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艺术交往论(~活动被看成是一个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所构成的交往结构),6、马义对~理解的特点:科学、全面、极具生命力、深刻、独到7、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神思”“滋味”“物感”“妙悟”“童心”“性灵”“神韵”“出入”8、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康德:18C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华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39文学理论试题(网友回忆版)

华南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839文学理论试题(网友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10*4)
艺术理解、文学象征、感兴批评方法、文学经典
二、简答(10*3)
1、文学的实践性
2、文学语言的特征
3、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
三、论述(20*2)
1、文学体裁的变与不变
2、文学价值的多样性和主导价值
四、材料分析(40分,15分/25分)
材料:王夫之对孔子兴观群怨的一段论述,节选自《姜斋诗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尽矣。
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
“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
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1、结合材料谈文学功能的整体性
2、结合中国传统文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谈“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运动或时代变革的推动下,一些政治文化思想相近、创作主张和审美追求相似的作家共同形成的有广泛社会倾向性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
2、文学思潮有着严格的规定性①文学思潮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②文学思潮表现为一定的文学运动或文学潮流③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作旗帜④文学思潮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作作为实绩。
3、文学思潮出现的原因①(外在原因)由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潮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根本原因②(内在原因)文学自身的运动和发展的需要4、文学思潮出现的意义文学思潮的出现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标志,也是文学进一步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一种努力。
它对于文学的革新和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从宏观视野把握作家的创作;其次,可以从中发现文学发展的规律。
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含义所谓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2、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它们在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出现,彼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文学思潮既可以促进文学流派的形成,又可以推动文学流派向前发展;文学流派本身的不断运动,可以导致文学思潮的产生,以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依存文学流派的。
(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促成了乡土派小说、社会分析小说、京派小说等文学流派,它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影响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3、文学流派形成的标志文学流派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进入成熟时期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标志之一。
文学流派的形成至少要有一个相当数量的作家群:首先使思想倾向的一致,其次是文学观念的相近,文学见解、创作主张、审美追求等有共同之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文学风格。
一方面,各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各个作家合起来又从各自的侧面显示了某些相同或相近的风格。
4、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文学流派形成的原因:社会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也有文学自身的原因。
大量作家意识到只有组织起来形成相应的文学流派才能扩大自己的优势;外国文学理论、美学观念的影响也可以促成文学流派的形成。
5、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文学流派的出现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文学流派在文学发展中各具不同的意义。
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产物的文学流派,除用于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之外,还可以促进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政治主张的文学流派的发展,催生新的文学的产生,如“文学研究会”与“新月派”的论争。
以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主张发表自己的见解,拓宽文学的视野,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学流派,其出现有利于多种风格的竞争共存,让各个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创作出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使文学的百花园呈现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局面,满足读者多样的审美需求。
(丹纳: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是现实主义的首要特征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指渗透在作品中的作家关注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的思想态度,是力求通过文学创作及其作品把握现实的一种文学见解、审美主张。
这种文学精神具体表现为作家按照自己观察到、感受到、把握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
(恩格斯: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高尔基: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地、不加粉饰的描写,谓之现实主义)关注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描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富于真实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与现实主义文学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和表现生活相适应,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具有真实感、真实性,只不过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并不等同于表面真实,而是一种比生活表面更高的真实,是表现和揭示了隐藏在生活表面现象之内的底蕴的真实,这就需要作家对生活现象进行提炼加工,并不抹杀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认为“真”有三层含义:第一,“真”的科学含义,即指称和象征着指称的派生性的表述是真实的;第二,“真”最常见的另一层含义是可接受性;第三,“真”可以等同于真诚,即艺术家这一方面不抱任何明显的企图而想用自己不起作用的效果对读者产生效果。
3、注重写实白描的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又一个特征。
它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来组织框架结构,其摹仿的虚拟真实尽可能地保持与生活的一致。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写实白描,强调运用精雕细刻的手法再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重视细节描写的真实可信。
(巴尔扎克: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
乔治.桑:我们倒情愿给现实主义取一个简单的名字:细节的科学)四、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在不同场合指的意义并不相同,或者指一种创作倾向,或者指一种文学思潮,或者指一种文学流派,或者指一种文学类型。
自然主义就是根据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的真实描写。
(左拉: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剖析、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自然主义是真实描写客观外在的现实与人性、人的机体并以这些为突出特征的文学类型。
1、真实是自然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前提,真实性是自然主义的最高品格。
它比现实主义要求有更大范围与程度更为彻底的真实,追求无所不包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严酷的真实、不带任何粉饰的真实。
2、自然主义以自然和人为对象,写人要求首先从人生的真源来认识人。
(遗传学、生理学规律)3、自然主义以科学试验的方法进行写作五、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浪漫主义的突出特征在于向往理想的文学精神浪漫主义并不是追求生活的真实、细节的真实,而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特别执著于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用主观理想代替客观现实,竭尽全力表现人应有的生活图景。
浪漫主义执著于主体的理想,着重传达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个人的主观心灵,抒发个人的主观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朱光潜: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2、着力歌颂大自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浪漫主义崇尚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把大自然当作主要的表现对象,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的美,这些自然美与现实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照。
3、大胆的幻想、奇特的夸张是浪漫主义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为突出理想和表现主观感情,往往运用大胆的幻想、异常的夸张等艺术手法,以超现实的情节、浓郁的色彩、华丽的语言,编织出非同寻常的理想世界。
六、现代主义文学严格说来,现代主义文学并不是一种文学类型,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文学流派,指的是西方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与发展中涌现的诸多文学观点。
文学流派综合而成的颇为庞杂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思潮,是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象征主义文学、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
①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采取否定的态度。
现代主义文学否定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在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上都注重标新立异。
②在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俄一切真实只能是主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
现代主义将自己的任务定为表现内心的生活,心理的真实或现实,并用“心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抗衡。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表现论,反对再现论,强调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主观性、内向性是现代主义文学一个显著标志。
③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质、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非英雄、反英雄、是被社会扭曲了的卑微、孤独、无所作为的弱者。
④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表现手法。
其形式是古怪的、时空是颠倒的、错乱的,情节是离奇的,结构是复杂的,语言是艰涩的。
1.象征主义文学①取材上着重写诗人自我的虚无缥缈的梦幻和神秘莫测的内心世界,抒发主观感受,赋予内心世界的情感或观念以感性形式。
②艺术表现手法上,强调有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联想、象征,表现诗人内心所感到的世界,并力求把人们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
2.意识流小说所谓意识流小说,是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心理时间及精神分析等一系列观点,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方法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流动性、飘忽性、深刻性和层次性,以主观世界和直觉来代替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胆突破自然时空顺序的小说作品。
①意识流小说确立了“意识中心”,致力于深层心理的开掘与表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②意识流小说突破了自然时空的叙事结构,确立了“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③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表现手法④意识流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常常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缺乏逻辑条理,甚至是颠三倒四、混乱不堪的3.荒诞派戏剧①荒诞派戏剧取消了传统戏剧的连贯的戏剧情节,即使有情节,也是荒诞的情节②荒诞派戏剧背离了传统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形象或是破碎的或是极端夸张的物体形象③荒诞派戏剧取消了理性的、合乎规范的语言,而代之以语无伦次的对白或哑剧表演4.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开始指的只是一种写作技巧,即“自动写作法”,虽然它无视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并未超出文学的范畴。
后来“超现实主义研究所”成立,其成员从达达主义分化出来,激烈反对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想用超现实的追求解放人性,成为一种文学流派。
超现实主义崇尚梦幻和无意识,认为梦幻可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无意识甚至癫狂可以摆脱功利的狭隘现实,并有助于把想象和实际结合起来,以成为“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极力倡导“自动写作法”,其目的在于摆脱意识的控制并开发直觉的、非逻辑的无意识的力量源泉。
5.魔幻现实主义既有现实主义的特征,又有非现实主义的特征,甚至还有反现实主义的特征①创作中追求现实与幻象的结合,把现实放在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客观详细地加以描写,努力给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外衣,但自始至终又不损害现实的本质。
②结构方面打破主观和客观的自然时序,使时空错置,混淆神话与现实、实感与虚幻、人与“鬼”之间的界限,大量运用象征、暗示、比喻、借代等艺术手法,以便在朦胧、魔幻、神秘的色彩中包孕更多的内容。
七、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探索文学各自不同类型的属性1、对表现世界的态度高雅文学对“世界”是忠实的,它忠实于“世界”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探索文学对“世界”也是忠实的,忠实于主观的、内在的心理的“世界”;通俗文学对“世界”是不忠实的,是一种富于理想的关系,对现实持“超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