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清华大学2017版宣传片发布!
《大学》大学之道PPT课件
历史地位
《大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于后世学者和统治者都有深远影响。
大学之道的意义
建立社会秩序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实践,大学之道旨在建立和谐 稳定的社会秩序。
提供人生指导
大学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人生 目标、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 的指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具有指导意义。
2
修身的方法包括学习、思考、实践和反思,通过 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实 现自我完善和提升。
3
修身的目标是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具 备诚实、守信、正直、勤奋等优秀品质,为社会 做出积极贡献。
齐家
齐家是大学之道的重要组成部 分,指在家庭中遵循一定的道 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家庭
对未来的展望与启示
展望未来
大学之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和更美好的社会。
启示
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同 时,要关注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大学》大学之道
目录
• 引言 • 大学之道的核心思想 • 大学之道的实践与应用 • 《大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结语
01
引言
《大学》简介
儒家经典之一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与《中庸》、《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内容概述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 ”的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重要性。
03
大学之道的实践与应用
个人层面的实践
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提升个人 素质。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反映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个是儒家提出来的,首先明白儒家的思想是中庸积极用事的。
他们可以是那种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提出这个也就是人要作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需要走过的路程。
而且先后顺序不能改变,要平天下就要有治国的才能。
而才能当然包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还有自己的修养,所以有修身齐家。
这些的前提则是对世界有个正确或者是客观的认识这样提出了格物致知之说。
按照这样来修养,人的确会是很杰出优秀的人,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助益。
这个问题很大,可以说很多的,这里提示一二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被朱熹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之首”。
朱熹认为《大学》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大学”之义为“大人之学也”,是治国安邦的高深道理。
《大学》共十一章,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是基本的观点,“传”是对“经”的解释和论述。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围绕“仁政”阐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实现这个根本目标,要经过八个方面的努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有所遗弃,也不能有所跨越?“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之间的逻辑顺序。
【知心小语】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选择离群索居是不可取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所提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更是对大学之道的核心概括。
“明德”所要求的是一个人要有清晰的道德认识,要求其明白何为善何为恶,能够自我约束和规范。
这种明德的要求并不仅仅关乎于表面的行为和言语,更关乎内心的诚实与纯洁。
只有明德,才能成就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为他人树立榜样,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亲民”强调了一个领袖或者思想家对待民众的态度。
亲民的领导者不仅能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能够真正为了民众的利益而行动。
他们不轻视民众,不自以为是,而是真心真意地关心民众,努力为他们谋福利,使他们受益。
亲民的领导者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从而更好地进行工作并实现其理想。
“止于至善”更是大学之道的高境界。
它所要求的是一个人不断追求至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智慧水平。
这种至善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提高,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
只有在不断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人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够真正成就自我。
大学之道所蕴含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堪称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代表。
这些理念不仅是对古代人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指导,更是对现代社会人们行为准则和思想品质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虽然传统思想观念已经逐渐淡化,但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却仍然发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力量。
”这种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更反映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
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不断学习和汲取其中的精华,以此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
明德是大學之基。
一個人的道德修养是他成为一名合格人的基本要求。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其中最大的前提就是明志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
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 则为王者之政。儒家的人格理想。
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 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日:“夫仁者,已欲立而 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解释: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 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 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 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行彰明于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 治理好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 整齐有序;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使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 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 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真诚;想要使心意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或: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向极致)。而要获得 知识 ,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拓展一】孟子设计的儒家理想人格是大丈夫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
人,一生光明磊落,举凡行事做人,“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民族和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做到“杀身成 仁,舍生取义”。
如何养成大丈夫人格呢?孟子提出他著名的“养气说”,“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 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这里讲的“养气”就是 培养精神,培养人格。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正气”,培
《大学之道》(实用课件)
研读文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 知道要达 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 不移。 (2)静: 心不妄动。 (3)安: 性情安和。 (4)虑: 思虑精祥。 (5)得: 处事合宜。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 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因此,大学之道的首要目的就是“明明德”,即除蔽复初、除暗复明,彰 显“明德”之本然之明。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晓、领悟、崇尚天道、天德、 天理,以此修养内心品德而成为君子。
研读文本
【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终追求)
朱熹: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 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亳人之欲 之私也。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 人,交止于信。《大学》
研读文本 三纲领的逻辑关系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 的德行, 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 最高境界。
叹为观止, 古文观止
大学之宗旨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 但这种善 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 就是把 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 “明明德” 是自身的修养。
导入:四书是指哪四本书?
温故知新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程颢和程颐所提出的大学之道。
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核心理念,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
这三个简短而深刻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对于当今大学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大学之道中的“明明德”,意味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品行端正。
在古代中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德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当今社会,尽管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道德教育依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将道德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并在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和师生交流上,都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和引导。
大学之道中的“亲民”,强调了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服务于人民大众。
传统的中国儒家教育是以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社会为理想的,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也应当注重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实际联系,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大众,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大学要坚持以服务社会和人民为宗旨,努力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端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止于至善”,是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最高尚的品质和境界。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主张“至善”的理念,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也应当追求“至善”,通过知识与道德的双重培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觉负责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
大学教育要立足当代社会实际,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世界的繁荣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国古代大学之道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
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要场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大学都需要立足自身国情和民族特色,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理念和方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人类的共同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大学之道》ppt课件
1936年,河南大学南大门建成后,学校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镌刻在正 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正中上额横书“止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 “新民”,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 达到完善。
04拓展探究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2、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
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指引者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例如教材《“探界者”钟扬》写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钟扬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 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100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 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深扎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写道: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 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 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 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三纲”“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起着潜移默化 的作用。
02文言落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 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状语后置,“于天下明明德”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是中国古代经学重要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中的“大学之道”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德行高尚、人民亲近、追求至善的境地。
本文将从德行高尚、人民亲近和至善追求三个方面对《大学》中的“大学之道”进行解析。
德行高尚是《大学》中“大学之道”的第一个核心概念。
德行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所展示出来的道德品质。
《大学》中提到的“明明德”就是指要追求光明正大、高尚美好的德行。
一个人若能具备高尚的德行,就能够塑造出崇高的人格,体现出真善美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临各种选择和困难,只有通过不断修养个人的品德,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
德行高尚也要求人们要有执政为民的公仆之心,能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福利,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展现出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感。
人民亲近是《大学》中“大学之道”的第二个核心概念。
亲民是指领导者要亲近人民、贴近人民,密切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倾听人民的心声。
只有真正了解和关心人民,领导者才能够做出符合人民意愿的决策,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人民亲近的理念也要求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引领人民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亲民还要求领导者要善于倾听和有效沟通,做到公开透明,让人民更好地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至善追求是《大学》中“大学之道”的第三个核心概念。
至善即追求最高尚、最完善的境地。
《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就是指要追求道德境地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种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思想态度,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以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
至善追求还要求我们要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
通过普及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大学》中的“大学之道”通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表达出一种追求德行高尚、与人民亲近、追求至善的理念。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被教育学家视为“中国教育的宪法”。
其中,大学之道这一章节,对于大学的定义和办学理念进行了阐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视为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下面进行解析。
“明明德”,即明确地强调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这里的“德”不仅指个人品行,更是指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只有养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在大学期间充分掌握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并且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因此,大学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
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提高全体人民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
“止于至善”,则强调办学应该追求卓越,以至善为目标。
大学作为高等学府,不能满足于教授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以视野卓越、目标高远为标准去要求自己。
大学必须追求卓越,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人才,推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
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至善,大学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一句话是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
只有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学校才能把教育的全套方案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句名言,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大学的目标和使命,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对待教育问题的思考。
“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首要任务。
德,它不仅包含了道德的含义,更涵盖了广义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让他们明辨是非,勇于担当,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规范的公民。
培养学生的德行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责任,更是对社会的责任。
大学应该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他们的品格,使他们成为充满正能量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亲民”是大学之道的重要要求。
亲民意味着大学应该关注社会大众的需求,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普及。
大学应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亲民的理念,大学应该为社会提供卓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并积极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以回报社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终极追求。
至善,意味着完美和卓越。
大学应该努力追求最高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大学应该是一个追求真理和完善的学术殿堂,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卓越能力的人才的摇篮。
要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大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素养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任务。
大学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到真正有意义的道德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
要实现亲民的教育理念,大学需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教育的方向和内容,实现教育的人本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要追求至善的大学之道,大学需要加强研究和创新,建立良好的科研体系和创新培养机制,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和创新的成果。
《大学之道》课件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篇章之一。
其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一重要思想,下面将对其进行解析。
“明明德”一词表示要使人们的道德品质变得清晰明亮。
这里的“明”可以解释为明智、明确和明察,即要具备正确的理性认知和判断力。
而“德”则代表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的价值观和准则。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体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品质,通过明智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断力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使德行达到较高水平。
“亲民”意指要与民众保持亲近关系。
儒家强调要贯彻“仁”的原则,即为人之道德最高境界。
为政之道,就是要亲近人民,关心百姓的疾苦和福祉。
这种亲民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包括在个人关系中。
亲民不单指对待人民,也包括对待朋友、家人的态度。
以亲民为准则,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和谐、和睦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止于至善”强调要追求最高的善。
这里的“止”并非停止不前的意思,而是指准则和目标。
儒家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美好和完善的事物,这是个体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至善即指最高的善,要达到完善和圆满的境地。
个体应该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实现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和谐与统一。
从整体上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中蕴含着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这一思想提倡个体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力来引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要亲近人民,关心百姓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追求最高的善,实现个体的完美和圆满。
这一思想对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应该通过明智和客观的判断力来引导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在社会层面上,亲民的态度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寻求更高层次的美好和完善,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大学之道PPT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 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 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 也。孟献子曰:“畜马乘, 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 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 之臣,宁有盗臣。”
•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 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 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 为利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 广体胖,故君子必诚 其意。
•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 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 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 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 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 也;
•赫兮喧兮则,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煊 兮者,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诗云: “于戏!前王不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 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 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 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 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 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 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 之道。
•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 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 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 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
•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 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 人。所藏乎身不恕,而 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 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 正是四国。”其为父 子兄弟足法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 之有也。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 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 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壹是:一律,一概。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 表达;表示 焉。”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致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任务二 “大学”之道
何谓“三纲”“八目”,它们内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何解读?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 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朱子认为大学 之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 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ppt课件
B 比喻论证”错误,语段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 “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如“如恶恶臭,如好好 色”是举例论证,“君子……小人…”则是对比论证。
• 3.《大学》论述微言大义,“慎独”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 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①“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遵守道德规范。
释题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 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 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
作业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整理到 笔记本上。
感谢聆听
宣传画册|国风古韵|古典文化|教学课件
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 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 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课堂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 的一致性。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是一本传统典籍,里面阐述了很多关于修养和道德的观点。
其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准确概括了大学修养的核心要义。
下面将对这个论断进行详细的解释。
“明明德”强调了人的德行要明确明晰。
这里的“明德”指的是明确的、清楚的道德规范。
在现代社会,道德规范常常不明晰或者流于表面,很多人对于什么是对和错的界定模糊不清。
而大学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明确道德规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明确德行,才能够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亲民”强调了修养的目标是为了造福人民。
大学对于修养追求的目标在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这里的“亲民”指的是与人民贴近,关注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一个修养完善的人,应该拥有同情心和善意,关心弱者,倾听他人的声音,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真正关心人民,才能够带动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止于至善”强调了修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至善。
这里的“至善”指的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即完美的人格和行为。
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自己,朝着达到至善的目标前进。
大学的修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至善的过程,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完善自己。
“止于至善”也提醒我们要有止境的意识,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权力,要有自我约束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1000字解析强调了大学修养的核心要义。
明确德行,实现道德规范的明晰;亲近人民,关心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追求至善,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这样的修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关心他人、追求卓越的个体,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解析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作为《四书五经》之一,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开篇精华所在,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明明德”,意思是追求明晰和明智的道德品质。
在儒家伦理观中,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仅要有知识的广博和深刻的见解,还要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明确正确的道德准则。
只有懂得明晰的道德价值观,才能在人生的众多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亲民”,意思是和民众亲近、贴近。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领导者应该服务于人民,亲近人民,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为人民谋福利。
亲民的思想使领导者能够更好地领导和管理人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亲民也是普通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使人们能够关心和帮助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止于至善”,意思是追求最高的善。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的高尚和追求至善的重要性。
只有将道德修养提升到最高层次,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完善。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过程,人们可以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几个核心价值观。
在儒家伦理观中,一个人的德行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有德行的人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具备明晰的道德判断能力,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亲民的思想使领导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理解和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追求至善是儒家伦理观的最高追求,只有达到最高境界的善,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个多元化、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明明德的要求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开放的思维,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伦理冲突。
亲民的思想要求领导者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止于至善的追求要求我们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中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自我和社会的不断提升。
大学之道
《诵读经典、导引人生》公益广告
第一组镜头:(10秒)
字幕:诵读经典,导引人生,传播爱心,从我做起
(爆炸声音)
第二组镜头:切换镜头
学生1:大学之道
学生2:在明明德
学生3:在亲民
学生4:在止于至善
学生5:知止而后
学生6:有定
学生7:定
学生8:而后能静
学生9:静
学生10:而后能安
学生11:安
学生12:而后能虑
学生13:虑
学生14:而后能得
学生15:物有本末
学生16:事有终始
学生17:知所先后学生18:则近道矣。
第三组镜头:
家长1 :诵读经典家长2:导引人生
家长3:传播爱心
家长4:从我做起
家长5:诵读经典
家长6:导引人生
家长7:传播爱心
家长8:从我做起
家长9:诵读经典
家长10:导引人生
家长11:传播爱心家长12:从我做起
第四组:结尾镜头,与第一组镜头相呼应(10秒)
字幕:诵读经典,导引人生,传播爱心,从我做起
(爆炸声音)
(完,全程3分钟)
珠海市斗门区儿童经典文化导读中心
二O一四年一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之道清华大学2017版宣传片发布!
4月29日,在即将迎来清华大学106周年校庆之际,以“大学之道”为主题的清华大学宣传片(2017版)正式发布。
该片时长约9分30秒,回顾了清华百余年来源
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从育人为本、学术为魂、开放为新、责任为重四个方面,多维度地诠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要举措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以丰富详实的内容和新颖生动的形式,立体化地展示了在深化综合改革和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清华大学的探索创新和所取得的进展成果。
新的百年,清华大学正在展现她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海纳百川、锐意进取,向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方向持续迈进,坚持服务国家、造福人民,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繁荣,共同创造新的光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