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反射检查

合集下载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病理征的检查及意义


此征实质上是脊髓失去高级控制而出现 的防御反射的亢进和释放。因此刺激病 灶以下身体任何部位,皆可出现防御反 射,这对判断病灶下界很有参考价值。



具体表现 三重弯曲——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Babinski氏征 内脏反射亢进——如膀胱、直肠的排空而出现 的尿、便失禁,病灶以下皮肤多汗、反射性充 血和立毛反应,这些可统称为“总体反射”。 三重弯曲必须存在,这是脊髓自动反射的主征。
Babinski氏征的等位征

Babinski氏征是在刺激足趾外侧缘引起,但是 其诱发区有时很广泛,可以扩大到足背、小腿 部,因此在这广泛的诱发区内表浅感觉的刺激 或深部感觉刺激,被动运动等皆可诱发,在这 些诱发区刺激的征象与Babinski氏征表现完全 相同。但由于刺激部位与方法不同,故名称也 不同;将这些病理征统称为Babinski等位征, 它们的临床意义亦与Babinski氏征完全相同。
其它特殊类型的病理反射

钟摆样腱反射 患者坐位,小腿和足悬垂,叩击股四头 肌键时,小腿呈现钟摆样运动。有时在 上肢叩击肱三头肌键时也可出现前臂的 钟摆样运动。产生这种钟摆样腱反射的 机理是因为肌张力减低之故,多见于小 脑病变。
脊髓自动反射

具体引出方法是:反复刺激病灶以下的 皮肤或深部感受器,瘫痪的肢体出现几 个关节自动的屈曲、短缩。对侧肢体如 果预先处于屈曲位的话,此时表现为各 关节自动伸直。如果在刺激前,两侧肢 体皆在伸直位,在刺激一侧肢体时,可 引起双侧肢体的屈曲、短缩。此反射的 潜伏期相当长,必须连续刺激。

有时除拇趾背屈之外,其余四趾也都背 曲,应认为是不典型的Babinski氏征。当 足趾(包括拇趾在内)呈现有时背屈、 有时趾曲交互出现时,要根据临床表现 综合分析,不要轻易做出存在Babinski氏 征的结论。

病理反射检查

病理反射检查

精心整理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2?特点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

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当锥体巴彬这1.征,2.3.4.1.2.基征。

3.卡道克征: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

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4.欧笨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鉴别诊断】(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早期一侧上肢运端肌肉萎缩,逐渐出现其它肢体肌萎缩,下肢及躯干偶可受累,最后面肌及舌肌受累才出现萎缩,1-2年才发展到全身肌萎缩。

早期锥体束损害不明显,故早期诊断较困难,必须有明确的锥体束征才可确诊。

约半数以上有Babinski征,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失禁,发生褥疮者罕见,早期有蚁行感、疼痛等。

(二)脑出血(cerebralhaemorrhage)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50~60岁发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部症状,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四肢肌张力低,鼻声呼吸,反复呕吐,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出血灶的对侧偏瘫,肌张力偏低,巴彬斯基征阳性。

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反射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反射检查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等方面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神经反射情况,进而对病情进行评估和诊断。

以下是神经反射检查的评分标准。

1. 深反射
深反射是指肌肉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引起的收缩反应。

深反射的评分标准如下:
* 正常:肌肉收缩反应正常,无减弱或增强。

* 减弱:肌肉收缩反应减弱,力度不足。

* 增强:肌肉收缩反应增强,力度过大。

* 消失:肌肉无收缩反应。

2. 浅反射
浅反射是指刺激皮肤或黏膜引起的反射反应。

浅反射的评分标准如下:* 正常:刺激引起的反射反应正常。

* 减弱:刺激引起的反射反应减弱,力度不足。

* 增强:刺激引起的反射反应增强,力度过大。

* 消失:刺激引起的反射反应消失。

3. 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刺激引起的异常反射反应。

病理反射的评分标准如下:
* 阴性:未出现异常反射反应。

* 阳性:出现异常反射反应。

4. 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是指脑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症状。

脑膜刺激征的评分标准如下:
* 阴性:未出现脑膜刺激征症状。

* 阳性:出现脑膜刺激征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在神经反射检查中,评分的具体标准可能因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神经反射检查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体格检查之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

体格检查之神经系统病理反射检查

精品文档
1.锥体束征
(1)巴彬斯基氏征:以竹签或叩诊锤柄沿足底外侧从后向前轻划,至小趾跟部再转向拇趾侧,正常反应为拇趾及其他四趾断屈,称为正常跖反射;如拇趾背屈,余四趾呈扇形展开则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奥本海姆氏征:检查者用拇指及食指沿病人的胫骨前侧用力由上向下推动,出现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3)戈登氏征:握挤腓肠肌,有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4)夏达克氏征:以竹签由后向前上方向轻划外踝关节下方皮肤,有拇趾背屈,余四趾扇形展开者为阳性。

(5)霍夫曼氏征:左手托住患者的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甲,如有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反应,提示上肢锥体束损害。

(6)阵挛:①髌阵挛:嘱病人伸直下肢,医生用食指及拇指持髌骨上端,并用力向下快速推动数次,且保持一定的推力。

阳性反应为髌骨呈自发性的节律性上下运动。

②踝阵挛:检查者一手握住病人的小腿,另一手突然将病人足底推向背屈,并持续加压力,如踝关节部有自发的节律性伸屈性运动,为踝阵挛阳性。

阵挛均为肌张力增加的结果,见于锥体束损害。

2.脑膜刺激征
(1)颈强直:如无全身肌张力增高,颈部被动前屈时有明显抵抗者称为颈强直。

(2)克匿格氏征:患者仰卧,下肢髋关节向前屈曲呈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度以上。

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与屈肌痉挛。

(3)布鲁津斯基氏征:病人仰卧,两下肢自然伸直,然后被动向前屈颈,两侧大腿及小腿出现自发性屈曲运动者为阳性。

.。

医学体格检查-病理征

医学体格检查-病理征

深反射异常深反射是肌肉受突然牵引后引起的急速收缩反应,反射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直接联系而成。

一般用叩击肌腱亦可引起深反射,肌肉收缩反应在被牵引的肌肉最明显,但不限于肌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的任何部位的中断可产生深反射或减弱或消失。

深反射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一个重要体征。

麻醉、昏迷、熟睡、脑脊髓的断联休克期、大量镇静药物也可使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人精神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可使反射受到抑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克服。

深反射的增强是因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所引起,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深反射增强常伴的射区的扩大,即刺激肌腱以外区域也能引起腱反射的出现,如叩击胫骨前面也会引起股四头肌有收缩。

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普遍增高的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番木鳖碱中毒等患者也可出现对称性的腱反射不同程度增高。

深反射增高的病人尚可出现阵挛、霍夫曼氏征、罗索里莫氏征等体征,以征看成是病理反射,现认为是反射增强的结果。

一、肱二头肌腱反射异常biceps reflex abnormalitg【病因和机理】传入神经为肌皮神经,中枢在颈髓5.6.7,传出神经为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反射属于生理反射。

脊髓的损害、肌肉疾病、周围性神经病可引起增强或减弱。

【临床表现】检查者用拇指按拄肘关节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肌腱,叩击检查者之拇指,出现前臂屈曲。

如反射亢进、减低或消失均为病理性改变。

【鉴别诊断】(一)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s syndrome)多有感染病史,主要表现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可波及躯干和颅神经,四肢末梢手套、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严重的可累及肋间肌和隔肌导致呼吸肌麻痹。

瘫痪为弛缓性,肌张力低,肱二头肌肌腱反射及其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有远端肢体麻木、烧灼感、神经根性痛、感觉过敏、可有植物神经损害。

口腔分泌物增多、血压升高、出汗、流涎、皮肤潮红、心律不齐及皮肤营养障碍,少数病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神经反射的实训报告

神经反射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学习神经反射的基本知识,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了解正常与异常神经反射的临床意义,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神经病学实验室四、实训器材叩诊锤、棉签、血压计、听诊器、神经电生理仪等。

五、实训内容1. 神经反射概述神经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有规律的反应。

根据刺激的性质,神经反射可分为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两大类。

2. 浅反射检查(1)角膜反射①被检查者睁眼,眼球注视内上方。

②检查者用棉签的细棉絮从旁边触及一侧角膜。

③观察两侧角膜反射是否对称,反应是否灵敏。

(2)腹壁反射①被检查者仰卧,使腹壁完全松弛。

②用棉签分别在两侧上、中、下腹壁上自外向内轻轻划过。

③观察两侧腹壁反射是否对称,反应是否灵敏。

3. 深反射检查(1)肱二头肌反射①使被检者的上肢于肘部屈曲,并使前臂稍内旋。

②检查者以左拇指置于患者的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的左拇指。

③观察两侧肱二头肌反射是否对称,反应是否灵敏。

(2)肱三头肌反射①使被检者的上肢于肘部屈曲。

②检查者应托住其前臂及肘关节。

③用叩诊锤叩打尺骨鹰嘴的上方1.5-2厘米处,(三头肌附着部)。

④观察两侧肱三头肌反射是否对称,反应是否灵敏。

(3)膝腱反射①被检者取坐位,小腿自然下垂或仰卧位。

②检查者用左手在病人腘窝部托起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曲。

③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

④观察两侧膝腱反射是否对称,反应是否灵敏。

(4)跟腱反射①使被检者仰卧位。

②检查者用左手将足跟提起,使下肢呈屈曲位。

③用叩诊锤叩击跟腱。

④观察两侧跟腱反射是否对称,反应是否灵敏。

4. 病理反射检查(1)霍夫曼征①被检查者坐位或仰卧位,双上肢自然下垂。

②检查者用拇指与食指捏住被检查者中指远端指间关节,使拇指指甲轻触被检查者中指指甲。

③迅速用另一手拉住被检查者的中指,使拇指指甲弹击被检查者的中指指甲。

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

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

神经反射检查-全身体格检查1.浅反射刺激皮肤或黏膜引起的反应。

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等。

腹壁反射: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

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

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7~8节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节病损。

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

肥胖者、老年人及经产妇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2.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

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系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脑或脊髓的急性损伤;骨关节病和肌营养不良。

(1)肱二头肌反射(c5-6):被检查者屈肘,前臂稍内旋。

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查者肘部,以左手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拇指。

观察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

(2)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颈6-7-8)copyright zhikaoy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的肘部,嘱病人肘部屈曲,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3)桡反射(radial periosteal)(颈5-6)医师以左手轻托患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便发生前臂屈曲和旋后的运动。

有时检查者可以左手握住患者两手各指,两前臂屈曲120度,然后叩击两侧的桡骨茎突。

(4)跟腱反射(s1-2):被检查者仰卧,下肢屈曲,大腿稍外展外旋,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足趾使踝部稍背屈,叩击跟腱。

观察腓肠肌收缩引起的足背屈。

(5)膝反射(l2-4):膝关节自然弯曲,用叩诊锤叩击髌骨和胫骨粗隆之间的股四头肌腱附着点。

观察股四头肌收缩引起膝关节背伸。

深反射亢进常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之表现。

异常亢进的腱反射常同时合并持久性的阵挛。

神经系统原始反射、深反射、浅反射及病理反射的评定及检查

神经系统原始反射、深反射、浅反射及病理反射的评定及检查
7
(一)屈肌收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
• 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 诱发刺激:刺激一侧足底。
(一)屈肌收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
阴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 速地退缩。 阳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足趾伸展, 踝关节背屈。不要与挠痒相混淆。 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在这 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二)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 射(Symmetrical Tonic Neck 1)
阴性反应:四肢肌张力无变化。 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 肌张力增高。 临床意义:出生后4~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出生6 个月后阳性反应的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三)第二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临床意义:出生后4-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但任 何时候出现的强制性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都是病理 性的,出生6个月后的阳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发育
(二)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Symmetrical Tonic Neck 1)
• 检测体位:病人取手足着地俯卧(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 者膝上。
• 诱发刺激:将头向腹侧屈曲。
临床意义:出生后4~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6个月后 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四)仰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Tonic Labyrinthine Supine)
• 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头置正中,双上下肢伸展。 • 诱发刺激:维持仰卧位。 • 阴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力无变化。 • 阳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力增高。 • 临床意义:出生后4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4个月之后仍存
阴性反应:屈肌张力无变化,头、躯干、四肢伸 直。

神经系统查体8个病理征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查体8个病理征检查方法

神经系统查体8个病理征检查方法神经系统查体是临床医生在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神经系统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从而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神经系统查体中,有一些病理征检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方法。

1. 视觉检查,包括检查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眼底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视觉神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视觉神经疾病非常重要。

2. 运动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肉协调性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运动神经疾病有重要意义。

3. 感觉检查,包括对患者的触觉、疼痛感觉、温度感觉等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感觉神经疾病非常重要。

4. 肌张力检查,通过对患者的肌肉张力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况,对于诊断神经肌肉疾病有重要意义。

5. 肌腱反射检查,通过对患者的肌腱反射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脊髓、周围神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非常重要。

6. 平衡和协调检查,通过对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小脑功能状况,对于诊断小脑疾病有重要意义。

7. 脑神经检查,包括对患者的脑神经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脑神经疾病非常重要。

8. 自主神经检查,通过对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进行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对于诊断自主神经疾病有重要意义。

总结,神经系统查体中的这些病理征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在进行神经系统查体时,应当结合这些检查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从而制定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介绍的这些方法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简述病理反射的检查内容

简述病理反射的检查内容

简述病理反射的检查内容病理反射是通过检查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简述病理反射的检查内容。

病理反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取材:病理反射的第一步是获取病人的组织样本,包括活检、手术标本等。

活检是一种通过从患者身体特定部位取下一小块组织进行检查的方法,手术标本则是在手术过程中切除的组织。

这些组织样本将用于后续的病理学分析。

2. 组织固定和染色:获取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进行固定处理。

固定可以使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保持原貌,并使其能够被染色剂所染色。

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乙醛等。

固定后,样本会被处理成薄片,并用染色剂进行染色,以便更好地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3. 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样本将被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病理学家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的形态、细胞的结构和细胞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细胞核的形态、染色质的分布、细胞器的数量和排列等特征,可以判断细胞的异常情况,如细胞核增大、染色质改变等。

4. 病理学分析:观察后,病理学家会对组织样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他们会根据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以及染色结果等信息,判断细胞和组织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并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疾病。

例如,细胞核的异常增大和形态不规则可能是恶性肿瘤的征象。

5. 病理诊断:基于病理学分析的结果,病理学家会给出病理诊断,即对疾病的判断和描述。

病理诊断通常包括疾病的名称、类型、分级、分期等信息,对于肿瘤疾病还会包括肿瘤的组织来源和生长方式等。

病理反射检查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异常变化,病理反射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分级和分期,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病理反射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如腺癌、鳞癌等)、分级(肿瘤的恶性程度)和分期(肿瘤的扩散程度),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来说,病理反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神经系统深反射、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检查操作技术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神经系统深反射、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检查操作技术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6
5.膝反射
坐位检查时患者小腿完全松弛(0.5分)下垂与大腿成直角(0.5分),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膝盖髌骨下方股四头肌腱(0.5分),可引起小腿伸展(0.5分)。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0.5分)。重复1~2次(1分),同法检查对侧(2分)。(卧位检查则患者仰卧检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关节使之松弛(0.5分)屈曲约120(0.5分))
3
3.口述阳性结果: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1分)
1
10.Hoffmann征
1.检查者用左手持被检者腕部(1分),以右手中指及食指挟持被检者中指稍向上提(1分),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1分)。
4
2.重复1~2次(1分),同法检查对侧(2分)
3
3.口述阳性结果:其余四指掌屈反应。
2
11.Oppenheim征
6
4.桡骨膜反射
被检者前臂置于半屈半旋前位(0.5分)、放松(0.5分),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其前臂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0.5分),随即以叩诊锤叩桡骨茎突(0.5分),可引起肱桡肌收缩(0.5分),发生屈肘和前臂旋前动作(0.5分)。反射中枢在颈髓5~6节(0.5分)。重复1~2次(0.5分),同法检查对侧(2分)
0:反射消失 1+:肌肉收缩存在,但无相应关节活动,为反射减弱
2+:肌肉收缩并导致关节活动,为正常反射
3+:反射增强,可为正常或病理状况
4+:反射亢进并伴有阵挛,为病理状况
5
9.Babinski征
1.用钝头竹签沿足底外侧缘(1分);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迅速转向内侧(1分)
2
2.重复1~2次(1分),同法检查对侧(2分)
06深反射、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检查评分标准

神经系统查体(病理反射检查)操作考试步骤-评分表格

神经系统查体(病理反射检查)操作考试步骤-评分表格
病理反射检查评分表
姓名科室得分
项目
检查内容与评分要点
分值
得分
考生站位被检者体位及准备器具正确
5分
告知被检者取仰卧位,考生位于被检者前面或右侧;
准备器具:棉签征
用竹签轻划足底外侧,自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拇趾背屈、其他趾扇形展开为(+);
6
Chaddock征
6
强握反射
用手指触摸患者手掌时,强直性握住检查者手指为(+);
5
质量评价
10分
体检前、后能向被检者告知。
2
与被检者沟通时态度和蔼,体检中动作轻柔,能体现爱护被检者的意识。有体现关爱被检者的动作。
2
穿着(工作服)整洁,仪表举止大方,语言文明,体检认真细致,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
2
操作流程熟练
2
动作敏捷、迅速、连贯、正确
由外踝下方向前划至足背外侧→拇趾背屈、其他趾扇形展开为(+);
6
Oppenheim征
用拇指和示指沿胫骨前缘自上向下用力滑→拇趾背屈、其他趾扇形展开为(+);
6
Gordon征、
用手挤压腓肠肌→拇趾背屈、其他趾扇形展开为(+);
6
Gonda征、
用力下压4, 5趾数min,突然放松→拇趾背屈、其他趾扇形展开为(+);
2
评委签名年月日

反射的检查

反射的检查

反射的检查一、浅反射(一)腹壁反射反射中枢:上:胸髓7、8,中:胸髓9、10,下:胸髓11、12.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吴膝立位以使腹肌松弛。

然后用尖端钝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从外向内、按上、中、下三个部分轻划腹壁皮肤。

临床意义正常人受刺激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脐向刺激侧移动。

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 7-8节段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 节段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 节段病损。

(二)提睾反射反射弧:腰髓1-2。

检查方法用火柴杆等物轻划大腿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睾丸上提。

临床意义:双侧反射消失于腰髓1-2节病损害。

一侧反射减弱或消失见于锥体束病损害;亦可见于局部病变,如腹股沟疝、阴囊水肿、精索静脉曲张、睾丸炎以及老年人。

3、跖反射(三)拓反射【反射中枢1能髓1-20【检查方法】患者仰卧,髋及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以手持患者躁部,用火柴棒由后向前划足底外侧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趾侧。

【临床意义】正常表现为足趾向m面屈曲。

4、肛门反射【反射中枢]骶髓4-5。

【检查方法】用火柴棒轻划肛门周围的皮肤。

【临床意义」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为正常,马尾神经损伤等情况下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二、深反射二、深反射(腱反射)检查时患者要合作,肢体应放松、对称和位置适当。

检查者叩击力量要均等,两侧对比检查。

键反射的强弱可分为消失、减弱、正常、增强、轻微阵挛及持续阵挛。

腿反射不对称(一侧增强、减低或消失)是神经损害的重要定位体征。

(一)上肢的反射1.肪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颈髓5-6。

【检查方法】检查者以左手托住患者屈曲的肘部,并将拇指置于肪二头肌肌腿,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检查者的拇指(图8一2)。

正常表现为肪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快速屈曲。

2.肚三头肌反射【反射中枢]颈髓7一80【检查方法】检查者以左手托住患者屈曲的肘部,然后以叩诊锤叩击鹰嘴突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腿(图8一3)。

正常表现为肪三头肌收缩,引起前臂仲展。

病理反射名词解释

病理反射名词解释

病理反射名词解释病理反射是指在疾病状态下出现的异常、非常规的神经反射。

病理反射通常是疾病或损伤引起的神经系统异常活动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部位等信息。

病理反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病理反射及其解释:1. 克隆反射(Clonus):克隆反射是指一系列快速而又无节律的肌肉收缩和松弛,通常发生在神经系统受损造成的异常兴奋状态下,如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或炎症性脑病等。

克隆反射可以通过刺激肌腱或肌肉来触发,其主要表现为肌肉快速收缩和松弛,类似于抽搐的表现。

2. 阵挛(Spasms):阵挛是指肌肉无意识地、剧烈地收缩或松弛,常为持续性的,比克隆反射更有规律。

阵挛可以发生在多种疾病中,如癫痫、中风、帕金森病等。

阵挛通常伴有明显的肌肉震颤和肢体的扭曲或不自主的动作。

3. 兴奋性反射(Hyperreflexia):兴奋性反射是指神经反射的增强或过度反应,通常出现在神经损伤(如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或神经系统病变(如中风、肿瘤)等疾病状态中。

兴奋性反射常表现为肌肉的过度收缩或牵拉反射,触发反射的刺激通常是正常情况下无法触发反射的刺激。

4. 跳反射(Startle reflex):跳反射是一种突然、强烈的反射动作,通常是由于突然出现的刺激(如响声或触觉刺激)引起的。

跳反射可以发生在正常情况下,但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或心理障碍(如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可能增加。

跳反射表现为整个身体的猛然跳起或肢体的不自主抬高。

5. 弛缓反射(Hyporeflexia):弛缓反射是指神经反射的减弱或消失,通常由于神经损伤(如周围神经病变、神经根损伤等)或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弛缓反射的主要表现是正常情况下应有的反射反应减弱或消失,触发反射的刺激无法引起明显的反应。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病理反射及其解释,病理反射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工具,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然而,病理反射本身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医生的临床观察和其他相关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检查考核评分表

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检查考核评分表
病理反射与脑膜刺激征检查考核评分表
体检内容
分值
得分
准备
衣着得体,洗手,与患者沟通,自我介绍。站于患者右侧。
5
病理反射
Babinski征的检查:用手托住受检者左踝部,用叩诊锤柄或钝竹签沿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至小趾掌关节处在转向大拇趾侧。阳性判定:拇趾背伸,其余四趾扇形展开。
15
Oppenheim征的检查:用拇指和食指沿被检查者的胫骨前缘用力自上而下滑压。阳性判定:拇趾背伸,其余四趾扇形展开。
10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的检查:被检查者仰卧,一手托扶病人枕部,另一手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以测试颈肌抵抗力。颈项强直表现为被动屈颈时抵抗力增强。
15
Kernig征的检查:被检查者仰卧,一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检查者将患者小腿抬高伸膝。在135°以内出现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和屈肌痉挛者为阳性。
15
Brudzinski征的检查: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患者枕部,另一手置按于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和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阳性。
10
Gordon征的检查:用拇指和பைடு நூலகம்它四肢捏压腓肠肌。阳性判定:拇趾背伸,其余四趾扇形展开。
10
Hoffmann征:上肢的锥体束征,用左手托住病人一侧的腕部,检查者以右手食、中两指夹住病人中指远侧指间关节并稍向上提,并使腕关节略背屈,各手指轻度屈曲,以拇指迅速向下弹刮病人中指甲,正常时无反应,如病人拇指内收,其余各指也呈屈曲动作即为阳性。
15
提问
脑膜刺激征阳性可见于哪些疾病?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等。
5
总分
100

巴彬斯基征

巴彬斯基征

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介绍:巴彬斯基征又名划跖试验,属于病理反射。

阳性表现为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散开。

巴彬斯基征正常值:正常时,可引起足趾跖屈。

巴彬斯基征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巴彬斯基征阳性是锥体束损害时最重要的体征。

属于病理反射。

此征可出现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向下投射的皮质脊髓束任何部位的损害;还可出现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熟睡、深度麻醉及癫痫大发作后。

2岁以上的小儿和成年人出现此征有肯定的病理意义。

此外,在鉴别器质性瘫痪与癔病性瘫痪时,此征阳性有重要价值。

需要检查的人群:怀疑锥体束有损害以及需要鉴别是器质性瘫痪还是癔病性瘫痪的患者。

巴彬斯基征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下肢残疾、有疾病或本身有损伤的患者。

检查前禁忌:1、检查者检查前要嘱咐患者全身放松,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检查前要准备一钝物用于划动患者的皮肤。

检查时要求:1、检查者用钝物划动患者足底皮肤时,力度要适中。

2、划动顺序为:自足底外侧缘由跟部向前轻划皮肤,至小趾根部隆起处再转向内侧,直至�[趾附近。

巴彬斯基征检查过程: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嘱其全身放松。

检查者用手握住病人踝关节,另用钝物自该侧足底外侧缘由跟部向前轻划皮肤,至小趾根部隆起处再转向内侧,直至�[趾附近。

正常时,可引起足趾跖屈。

若出现�[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散开,即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以上为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反应。

有时可仅出现拇趾背屈,或仅出现扇形散开。

反应强烈者可同时伴有踝关节背屈和膝、髋关节屈曲(三屈征),或对侧同时出现阳性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2 特点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

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

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

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

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

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

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

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

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

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

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彬斯基征常见,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

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病因和机理】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

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

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

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卡道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高尔登征:与卡道克征相同。

4.欧笨海姆:与高尔登征相同。

【临床表现】1.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位: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

第二种方法为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只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开。

第三种方法是刺激足底外侧时,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伴有四趾的扇形分开。

临床上有足趾“开扇征”而无拇趾背屈,只能认为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不能肯定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高尔登征:患者平卧,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

其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3.卡道克征: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

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4.欧笨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鉴别诊断】(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早期一侧上肢运端肌肉萎缩,逐渐出现其它肢体肌萎缩,下肢及躯干偶可受累,最后面肌及舌肌受累才出现萎缩,1-2年才发展到全身肌萎缩。

早期锥体束损害不明显,故早期诊断较困难,必须有明确的锥体束征才可确诊。

约半数以上有Babinski征,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失禁,发生褥疮者罕见,早期有蚁行感、疼痛等。

(二)脑出血(cerebral haemorrhage)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50~60岁发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部症状,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四肢肌张力低,鼻声呼吸,反复呕吐,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出血灶的对侧偏瘫,肌张力偏低,巴彬斯基征阳性。

针刺瘫痪侧无反应。

腰穿可呈血性脑脊液,CT显示高密度灶。

MRI、T1W、T2W脑内高信号区。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脑动脉硬化者和冠心病或糖尿病史,男性多于女性。

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1-4天内达高峰、昏迷较轻,头痛、呕吐者少见,瞳孔无变化,眼底动脉硬化,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常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

颈部有抵抗,肌张力低,病侧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及高尔登征阳性。

脑脊液检查多正常,颅脑CT显示低密度区。

MRI、T1M低信号区,T2M稍高信号区。

(四)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很少在10岁以下(3%)及50岁以上(5%)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

多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多有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的感觉异常,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可表现为截瘫、四肢瘫三肢瘫、偏瘫或单瘫,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五)良性流行性神经肌无力(benign epidmic neural myasthenia)初期可有低热或无发热,潜伏期约1周左右,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咽痛、胃肠道症状等。

全身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神经系统受累者侧出现头痛、颈硬及颈痛、肌肉痛。

眼球震颤,复视,肌阵挛,咽喉部肌无力,肢体软弱乏力,腱反射正常、亢进或减退,病理征阳性。

肌束颤动,伴有肌肉疼痛及压痛,皮肤感觉过敏。

失眠及多梦、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忧郁、癔病样发作等。

(六)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r encephalopathy)多见于急进型或严重缓进型高血压病人,表现为剧烈的头痛、头晕、呕吐、头胀或精神错乱。

本病的全面发展可能需要12~48小时,以后出现全身性抽搐,肌阵挛,昏迷及局灶性神经障碍,并可出现半身轻瘫、失语、局灶性癫痫发作以及视网膜性或皮质性失明,也可出现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及渗出,血压突然升高。

病理反射阳性。

腰穿脑脊液多正常,压力增高。

(七)多发性脑梗塞痴呆(dementiacaused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ion)主要症状有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定向力障碍,判断力差及缺乏自知力。

近记忆明显减退,容易遗忘,但远记忆一般保持较好,对很熟的人不认识,把时间地点弄错。

专业知识也遗忘,计算力差,说话词不达意,甚至不连贯,精神淡漠,反应迟钝、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伴有情绪不稳定,脾气急躁,多疑,妄想等。

晚期有痴呆,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两侧搏动正常,可听到血管杂音。

腱反射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

掌颏反射、吸吮反射、眉间反射阳性。

(八)葡萄膜大脑炎(uveoencephalitis)发病年龄以25-50岁多见,常于春天发病。

先有脑膜刺激症状、嗜睡、意识障碍,偶可有偏瘫和失语。

偏瘫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

发病1-2周出现急性弥漫性葡萄膜炎,视力骤减,睫状体充血,虹膜后粘连,瞳孔缩小,玻璃体混浊,或视网膜浮肿。

视乳头充血,边缘不清,甚至视网膜剥离。

尚可出现耳鸣、耳聋和平衡障碍。

可出现皮肤白斑、白发和脱发等。

(九)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本病实际上并不少见,因多数病人肝性脑病并存,临床症状被脑病的意识及运动障碍所掩盖而误诊。

病理检查发现脊髓后束、侧束的脱髓鞘改变。

此病发病缓慢,进行性加重,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可伴有括约肌障碍。

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常有阵挛,病理反射阳性。

音叉震动及关节位置觉减退,痛、触觉正常。

瘫痪肢体肌力3-4级。

完全性截瘫少见,无明显的病损感觉水平。

血氨升高。

(十)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本病无明显的家族史或性别差异。

多在中年慢性起病,渐进性加重,早期足趾及手指末端对称性感觉异常,渐向近端伸延。

两下肢无力,肌张力减低,轻度肌萎缩,腱反射迟钝。

深浅感觉均可出现障碍,呈周围性分布,可伴有肌肉压痛,后索与侧索变性时有四肢无力、肌张力增强、腹壁反射消失。

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阳性。

并有大小便失禁、可伴有恶性贫血的苍白,消化不良及舌炎。

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可见巨细胞性高血红蛋白性贫血。

(十一)甲状旁腺机能亢进(hyperparathyroidism)主要症状有舌肌震颤,舌肌萎缩,类似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有的可有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吞咽困难。

少数病人合并有神经性耳聋或腱反射亢进,叩一侧腱反射时对侧肢体亦出现反射活跃,巴彬斯基征阳性。

下肢近端的肌肉常易疲劳和无力。

骨盆带及肩胛带的肌肉在活动后常有疼痛及感觉异常,并可出现肌萎缩。

受侵肌肉的肌张力低,腱反射活跃。

背部疼痛,并伴有压痛,无固定部位。

(十二)癔病性截瘫(hysteric paraplegia)女性多见,病前多有精神因素,弛缓性与痉挛性截瘫均可见,变化多端,瞬间呈弛缓性,瞬间又呈痉挛性,没有括约肌障碍,无褥疮及皮肤营养障碍与肌萎缩,肌腱反射与浅反射正常。

绝无Babinski 征。

富于暗示性。

二、吸吮反射强握反射sucking reflex palmchin reflex【病因和机理】1.吸吮反射:传入神经为三叉神经第一支,中枢在前桥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传出神经面神经。

此反射出现多见于额叶病变、假性球麻痹。

2.强握反射:多见于额叶病变:尤其见于运动的前区病变。

一侧存在时意义较大,提示对侧额叶病变。

两岁以下的儿童有此反射为生理性的,无临床意义。

强直性跖反射多见于病变对侧,偶见于同侧,此反射属原始反射。

【临床表现】1.吸吮反射:轻划或轻叩唇部,立即出现口轮匝肌收缩,上下唇噘起,引起“吸吮”动作。

正常人无此反射。

2.强握反射:用移动着的物体(如叩诊锤柄)或手指接触患者手掌时,引起该手持续的握持,即为强握反射阳性。

两岁以后此反射消失。

或此反射持续存在,是锥体束受损症状。

【鉴别诊断】(一)额叶病变(frontal lobe lesion)肿瘤的生长速度和发展的方向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同。

如向双侧扣带回前部侵犯出现缄默症、植物神经紊乱、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及左手失用,用时出现意识障碍。

侵犯运动前区病变对侧出现强握反射阳性。

吸吮反射阳性,或Hoffmam征与Babinski征阳性,出现额性共济失调或精神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有额极病变的可能。

(二)假性球麻痹(pseudobul baupalsy)临床主要表现构音困难,暴发性语言。

唇音、喉音含混不清,发音单调、低哑、粗钝。

进食困难,不能将食向咽部推动。

软腭和咽肌麻痹出现反呛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