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
第七章肌张力
![第七章肌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a938da795727a5e9856a61be.png)
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所致。
导致痉挛的常见疾病:脊髓损伤 脱髓鞘疾病 脑血管意外后 脑外伤 去皮层强直 去大脑强直 脑瘫
痉挛的特征
牵张反射异常:
紧张性牵张反射的速度依赖性增加; 腱反射亢进;
具有选择性,并由此导致肌群间的失衡 进一步引发协同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上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阵挛、异常的脊髓反射、被动运动 的阻力增加和运动协调性降低;
肌张力弛缓时,运动的整体功能受损, 且伴有肢体肌力力弱、麻痹或瘫痪。
肌张力弛缓的原因
脊髓损伤早期脊髓休克(spinal shock) 阶段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早期;
也可由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低张力、 肌力减弱、低反射性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也可由原发性肌病造成。
肌张力弛缓的特征
临床上肌肉可表现为柔软、弛缓和松弛; 加之邻近关节周围肌肉共收缩能力的减
弱,可导致被动关节活动范围扩大; 深腱反射消失或缺乏。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检查者拉伸患者肌群时几乎感受不到阻
力
患者不能自己抬起肢体,或当肢体运动 时可感到柔软、沉重感
(一)肌张力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 静止性肌张力:在肢体静息状态下, 通过观察外观、触摸硬度、被动牵伸运 动时肢体活动受限的程度及其阻力来判 断。
姿势性肌张力:在患者变换各种姿势 过程中,观察肌肉的阻力和肌肉的调整 状态。
运动性肌张力:可在患者完成某一动 作的过程中,检查相应关节的被动运动 阻力。
痉挛肢体的腱反射常表现为亢进。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99b377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3.png)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程度,正常情况下,肌张力对身体的运动和姿势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肌张力异常时,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肌张力进行分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一、肌张力的正常范围。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肌张力应该处于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应该是适中的,既不过紧也不过松。
这样才能保证肌肉的正常功能和活动。
二、肌张力过高的表现。
当肌张力过高时,肌肉会处于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表现为肌肉僵硬、不适、疼痛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肌张力的分级标准主要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肌张力过高表现为肌肉紧绷,中度肌张力过高表现为肌肉明显僵硬,重度肌张力过高则表现为肌肉严重僵硬,甚至导致活动受限。
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
与肌张力过高相反,肌张力过低则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难以维持姿势等症状。
同样地,肌张力过低的分级标准也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肌张力过低表现为肌肉轻微松弛,中度肌张力过低表现为肌肉明显无力,重度肌张力过低则表现为肌肉严重松弛,无法维持正常姿势。
四、肌张力的影响因素。
肌张力的异常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情绪、环境、疾病等。
情绪紧张、焦虑、压力大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肌张力过高;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缺乏运动、疲劳等情况则可能导致肌张力过低。
此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也会导致肌张力异常。
五、调节肌张力的方法。
针对肌张力的异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节。
包括适当的休息、放松身心、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按摩、理疗等方法。
对于肌张力过高的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肌肉;对于肌张力过低的情况,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肌肉力量。
六、结语。
肌张力的分级标准对于评估肌张力的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调节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肌张力的分级标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对肌张力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维护人体健康。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肌张力定义
![肌张力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9c7426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a.png)
肌张力定义
肌肉张力是指肌肉所产生的拉伸力,也称“肌肉力学”。
肌肉张
力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拉伸力,二是肌肉力学。
拉伸力是指肌肉挤压、拉伸或收缩时,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肌肉拉伸力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的长度,拉伸的方向则取决于拉伸的方向。
这种力的强度会随肌肉的拉伸而发生变化。
肌肉力学是指肌肉力学原理下的力学分析。
肌肉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肌肉的拉伸力,以及如何改善运动性能。
肌肉力学分析旨在探讨肌肉如何应用在运动中,以及如何改善运动性能。
肌肉力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动态力学和静态力学。
动态力学是指肌肉动态运动时的力学分析,例如肌肉受力运动时的分解力。
静态力学则是指肌肉静态拉伸的力学分析,例如肌肉的拉伸和收缩。
与肌肉力学研究相关的还有肌肉运动控制技术。
肌肉运动控制技术旨在改善肌肉运动控制能力,提高肌肉运动性能。
肌肉运动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两种:肌肉静息时的肌肉活动控制技术,以及肌肉动运动时的肌肉活动控制技术。
这两种肌肉活动控制技术都用于增强肌肉运动能力。
肌肉张力的定义不仅仅限于肌肉拉伸力,还包括肌肉力学与肌肉运动控制技术。
它们的研究目标都是改善肌肉运动性能,提高运动效率。
肌肉张力的研究也可以用来控制肌肉疼痛。
肌肉张力研究不仅仅限于肌肉活动,还可以涉及到肌肉发育,以及肌肉营养与维护等方面。
总之,肌肉张力是一个有着多重层面的研究领域,在运动科学、运动
生物学和运动健康中都有重要作用。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3c4bfc43a8956bec0975e3b1.png)
6.疾病的影响,即健康水平的影响
7.药物的影响 8.外界环境如温度的影响 9.局部压力改变的影响
第二节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
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摆动检查
六、肌肉僵硬检查 七、伸展性检查:主动运动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一)肌张力降低 (二)肌张力增高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四、被动运动评定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 视诊时被确定为有问题的部位。 3.评定者应保持固定形式和持续的徒手接触,并以 恒定的速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 以便建立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 将非受累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肌肉病变。
(四)肌张力障碍
定义:一种以张立损害、持续的和扭曲
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功能亢进性 障碍。
特点:重复、模式化扭曲 原因:1.中枢神经系统缺陷;
2.遗传因素
3.神经退行性疾患
4.代谢性疾患
(五)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
2.神经系统的状态的影响 3.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 4.主观因素的影响 5.并发症的影响
二、临床分级
(一)肌张力减低 (二)肌痉挛 (三)神经科分级(P210)
三、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反射检查结果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 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跟腱反射
肌张力 PPT课件
![肌张力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3c99787c1cfad6185fa767.png)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 痉挛步态是一种牵张反射增高的状态,并迅速 发展为对运动的抵抗。
• 反映皮质脊髓束或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脊髓 与大脑损害所致痉挛就其临床特点略有不同。 痛性肌肉痉挛多见于脊髓损害,有步行能力的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僵直呈轻度环行步态或 双下肢交叉上下轻度跳跃步态。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 (一)肌张力降低: • 1、检查者拉伸患者肌群时几乎感受不到阻力。 • 2、患者不能自己抬起肢体,或当肢体运动时可感到柔软
、沉重感。 • 3、当肢体下落时,肢体即向重力方向下落,无法保持原
有姿势。 • 4、肌张力显著降低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肌的外形与弹
性,表现松弛软弱。
五、主动运动评定
•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 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 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 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
• 自主肌力的评定方法可采用常用的徒手肌力评 定方法。
六、功能评定
功能评定可以对痉挛或肌张力异常是否干扰 坐或站立平衡及移行等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 力进行评定。
特点 1.优点 (1)重测信度较高。 (2)与Ashworth分级法相关性好。 (3)可在普通的装置上进行。 (4)可区分偏瘫痉挛和帕金森强直。 2.缺点 必须进行多次检查,并计算其平均值。
三、便携式测力计方法
• (一)评定方法 采用Penny和Giles便携式测力计。 记录达到被动运动终点时便携式测力计的读数。
脊髓损伤者痉挛、
二、常见的肌张力异常
• 1、痉挛:肌张力增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 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 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所致。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08232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29.png)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临床医学,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各种残疾、损伤、病变和功能障碍,帮助病人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术语,叫做“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受每个肌肉完成特定动作时其张力的大小。
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熟悉的一个概念,它在康复医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肌张力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肌肉群可以分为短、中、长肌肉群。
短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小,可以帮助病人以较低的抗力实现高效的运动;中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大,可以提供较强的抵抗力;长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大,可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
正确的肌张力是恢复健康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某种功能,预防关节疼痛和歪斜,同时还能增强肌肉运动能力,增加稳定性。
此外,正确的肌张力还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保持肌肉的紧张及灵活性,以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肌张力的恢复不仅仅是临床实践,也可以通过补充体操和理疗等方法实现。
补充体操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运动,比如整体力量训练和细致力量训练来帮助恢复肌张力。
除了补充体操,理疗是另一种恢复肌肉张力的方法,可以通过软组织放松技术、肌肉张力技术、肌肉放松技术、肢体张力矫正技术等技术来恢复肌张力。
最后,可以利用各种康复设备来恢复肌肉张力,这类设备有助于促进肌肉的发展和活力,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的身体功能,延长肢体运动的时间,提高病人的病情。
有时,病人还可以利用传统的康复技术,比如物理治疗和按摩等,来改善肌肉的张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肌张力对病人的恢复至关重要。
正确的肌张力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症状。
病人如果想要痊愈,就必须努力建立正确的肌张力,这也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肌张力的分级
![肌张力的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a956852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4.png)
肌张力的分级
肌张力的分级
肌张力是指肌肉受到有效力量作用后所展现出来的“紧张状态”,可以分为七个级别。
第一级肌张力:0级,没有肌张力,表面上看就像无生命的对象一样,失去了活力。
因此可以判断该位置的肌肉受到的力量不足以产生肌张力。
第二级肌张力:1级,该级肌张力比较弱,即仅有轻微的收缩,总体来说仍在放松状态。
第三级肌张力:2级,这一级的肌张力比一级要强,可以感觉到肌肉处于一定的收缩状态,不过相对来说仍然是比较轻微的收缩。
第四级肌张力:3级,该级肌张力比2级要大,可以明显感觉到肌肉处于紧缩状态,肌肉内部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级的收缩。
第五级肌张力:4级,4级肌张力是比3级要明显的,相当于拧紧的螺丝,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肌肉的收缩,并有明显的抵抗力,能够抵抗外界的拉力。
第六级肌张力:5级,比4级的肌张力更加强烈,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肌肉的抵抗力,非常紧绷。
第七级肌张力:6级,比5级的肌张力更强,可以明显感觉到肌肉内部有强烈的抵抗力,而且非常紧绷,达到了极限状态。
以上就是关于肌张力的分级,不同级别的肌张力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肌肉的紧缩状态,从而更好的控制肌肉的力量。
肌张力的分级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肌肉的状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肌肉的使用方法,减少损伤的发生。
肌张力概念
![肌张力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02fc4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b.png)
肌张力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这种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它是维持咱们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像人在静躺休息的时候,身体的各个肌肉具有一定的张力,叫静止性的肌张力。
咱们人在站着的时候,虽然这个肌肉没有明显的收缩,但是你躯体前后的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维持站立的姿势和身体的稳定,叫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的肌张力,它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没有颤抖、抽搐、痉挛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种肌肉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变、神经根炎或者有些脑梗、小脑损害等出现可能是肌张力减低的情况,就是腿没劲,胳膊也没有力量。
小儿急性的偏瘫在早期是一个肌张力下降,但是过了数日、数周以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一般像脑瘫、去大脑僵直,肌张力都会明显的增高,四肢会强直,下肢是伸直位,上肢是屈曲,头向后背,走路是剪刀状的一个状态。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c568ecf360cba1aa811da47.png)
式化(扭曲); 张力以不可预料的形式由低到高变动。 其中张力障碍性姿态(dystonia posturing)为一持续扭曲畸形,可持续 数分钟或更久。
4、肌张力弛缓(flaccidity)
当肌张力表现为降低和缺乏、被动运动
时的阻力消失、牵张反射衰减、肢体处 于关节频繁的过度伸展而易于移位(松 软)等现象时,则称为肌张力弛缓。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3级
4级
四、痉挛评定量表应用 注意事项
(一)评定的影响因素
1.痉挛的神经性因素;2.痉挛的速度依 赖
3.患者的努力程度;4.精神因素的影响 5.环境变化的影响;6.评定时患者的体 位
(二)评定纪录
需要记录:测试的体位、是否存在异 常反射、是否存在影响评定的外在因素、 痉挛分布的部位、对患者ADL等功能活动 的影响及所应用的药物、治疗技术是否 有效等
进一步引发协同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上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 进、阵挛、异常的脊髓反射、被动运动 的阻力增加和运动协调性降低;
痉挛特殊的表现
巴彬斯基(babinski)反射 折刀样反射(clasp-knife 阵挛(clonus) 去脑强直(decerebrate
reflex)
rigidity) 去皮层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
2、僵硬(rigidity)
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使得
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 现象。 常为锥体外系的损害所致,帕金森病。
齿轮样僵硬(cogwheel rigidity) 铅管样僵硬(leadpipe rigidity)
2.异常肌张力分类 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低于正常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34f52762af45b307e87197e5.png)
2.僵硬
僵硬定义:僵硬也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 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 均增加的现象。 僵硬常见表现有以两种 : (1)齿轮样僵硬:是一种对被动运动的反应, 特征是运动时有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地出现 而产生均匀的顿挫感。(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 (2)铅管样僵硬:是一种持续的僵硬。(它与弯
方法:临床上常用表面肌电图通过检查H反射 等电生理指标来反映脊髓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及 其它中间神经元的活性。
(可作为痉挛临床评定的补充方法和科研手段。)
(4)等速装置评定方法:肌肉在被动牵张时所 表现的阻力增高,可用等速装置作精确的测定。
方法:主要有等速摆动试验和等速被动测试两 种方法。
①等速摆动试验:在等速装置上模拟摆动试验 的评定方法,可诱发肌肉的牵张反射,测得的 阻力包括反射与非反射成分;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 张度,检查时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肢体时 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
(一)肌张力的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肌
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 张力。 静止性肌张力—在肢体静息状态下,如正常情况下坐、 站时维持正常姿势。 姿势性肌张力—在人体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如能 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运动性肌张力—指肢体在运动或完某一动作时,所表 现出的一定的弹性和柔顺性。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 一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 肌张力增 高
肌张力评定:常见表现、肌张力异常、降低方法(精制医学)
![肌张力评定:常见表现、肌张力异常、降低方法(精制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766ab2a3195f312b3169a5ee.png)
度移动患者肢体。 4.若欲与挛缩鉴别,可加用拮抗肌的肌电图检查。 5.在评定过程中,评定者应熟悉正常反应的范围,以便建立
估价异常反应的恰当参考。 6.在局部或单侧功能障碍(如偏瘫)时,注意不宜将非受累
侧作为“正常”肢体进行比较。
精制类
15
四、被动运动评定
• 被动运动检查可发现肌肉对牵张刺激的反应,以发现是否 存在肌张力过强、过强是否为速度依赖,是否伴有阵挛, 并与挛缩进行比较和鉴别。
• (一)评分标准 1、神经科分级方法2、其它的等级评分法。 • (二)注意事项 1.要求患者尽量放松,由评定者支持和移动肢体。 2.所有的运动均应予以评定,且特别要注意在初始视诊时被
• 3、肌张力障碍: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同时伴有扭 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肌肉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 4、肌张力迟缓:肌张力表现为降低或缺乏、被动活 动阻力降低或消失、牵张反射减弱等
精制类
8
肌张力的临床评定包括以下内容:
一、肌张力的检查方法 二、临床分级 三、反射检查 四、被动运动评定 五、主动运动评定 六、功能评定 七、痉挛步态的评定
精制类
10
• (二)肌张力增高
• 1、肌腹丰满、硬度增高。 • 2、患者在肢体放松状况下,检查者以不同的
速度对患者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时,感觉有明显 的阻力,甚至无法进行被动运动。
• 3、检查者松开手时,肢体被拉向肌张力增高 一侧。
• 4、肢体腱反射常表现为亢进。
精制类
11
• (三)影响肌张力异常临床检查的因素
精制类
16
五、主动运动评定
• 通过主动运动评定可进一步鉴别肌张力异常的 情况。例如伴随拮抗肌收缩的缓慢运动可能预 示拮抗肌痉挛或协同收缩;不伴随拮抗肌收缩 的缓慢运动可能预示原动肌力弱。
小孩肌张力的分级
![小孩肌张力的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0a1afe1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6.png)
小孩肌张力的分级
小孩肌张力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肌张力的严重程度分为五个级别,其中正常孩子的肌张力是零级。
具体如下:
1. 零级:正常孩子的肌张力是零级,表现为四肢摸起来比较柔软、灵活,肌张力是正常的。
2. 一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反射力亢进,表现为孩子四肢摸起来有轻度的僵硬感。
3. 二级:肌张力明显的增加,关节活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表现为孩子四肢摸起来有铅管症。
4. 三级:肌张力明显的增加,关节屈伸有困难,像铅管一样僵硬,表现为孩子四肢难以弯曲或伸直。
5. 四级:肌张力完全的僵硬、僵直,表现为孩子四肢弯曲时会有明显的阻力感。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https://img.taocdn.com/s3/m/2be6607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2.png)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 一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 肌张力增 高
踝阵挛持续 1~4秒
2 稍高,肢体活 增高较明显, 偶有肌痉挛, 持续5~9秒
动未受限
活动未受限 <1次/h
3 肌张力高,活 增高明显,被 经常痉挛,>1 持续10~14秒
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
被移动。
3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4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级别 轻度
弛缓性肌张力分级表
评定标准
肌力下降,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 并放下,肢体仅有短暂抗重力的能力, 随即落下。能完成功能性动作。
中度到重度
肌力明显下降或消失(MMT)0级或1 级,将肢体放在抗重力肢位,肢体迅速 落下,不能维持规定肢位,不能完成功 能性动作。
(二)异常肌张力的评定标准
1.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异常肌张力对受试者功能
的影响。包括:受累肌肉及数目、引发痉挛的 原因及注意受试者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势等。 (2)反射检查:检查受试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 进等现象。 (3)被动运动检查:通过检查者的手来感觉肌 肉的抵抗,体会其肌肉的硬度、关节活动度和 抵抗时的肌张力变化,是临床最常见的检查方 法。
一、 概述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 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 和正常生活的基础。肌张力异常是中枢神经系 统和外周神经损伤的重要特征。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 张度,检查时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肢体时 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
肌张力定义名词解释
![肌张力定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3704a3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4.png)
肌张力定义名词解释
肌张力(Muscle tone),又称肌肉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偏高的持续性张力。
它由神经系统调控和维持,通过肌肉对抗拉伸力的表现。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保持适中,能够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和肌肉弹性,使身体能够随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肌张力异常可分为肌张力增高(肌紧张)和肌张力降低(肌松弛)两种情况。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增加,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导致肌张力增高的原因可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异常、肌肉疾病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等。
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可以是肌肉僵直、肌肉痉挛、肌肉抽搐等。
肌张力降低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减少,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导致肌张力降低的原因可能包括神经系统的病理异常、肌肉疾病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等。
肌张力降低的表现可以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
正常的肌张力对机体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至关重要,肌张力的异常可能会影响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因此,对肌张力进行评估和调节具有临床重要性。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eb6d55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b4.png)
特征: 张力Biblioteka 碍性姿势。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 (2)疾病,骨折、脱位、异位骨化、便秘 (3)并发症 (4)药物 (5)精神因素,紧张、焦虑 (6)神经状况,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失衡 (7)局部压力:局部肢体受压 (8)外界环境:气温变化 (9)主观因素:患者对运动主观控制
肌张力低下评价标准
肌张力增高:僵硬
定义: 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增加,关节各个方向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表现: 齿轮样僵硬和铅管样僵硬。
特征: 任何方向的关节被动运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都增加。
肌张力障碍
定义: 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同时伴有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肌肉运动功能亢进性障碍。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代谢性疾患。
异常肌张力评价标准:神经科分级
肌张力临床检查
1.采集病史: 痉挛受累肌肉和数目;引发痉挛原因;痉挛频率或程度;痉挛诱发因素。
2.视诊检查: 3.触诊检查:
肌张力增高时,肌腹丰满,接触时较为坚硬。
肌张力临床检查
4.反射检查: 0级:无反应; 1+ 级:反射减弱; 2+级:正常反射; 3+级:痉挛性张力过强、反射逾强; 4级:陈挛;
反射检查
常采取的反射检查: 1.肱二头肌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 3.桡骨膜反射 4.膝反射 5.踝反射(跟腱反射)
肌张力分级
![肌张力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d777690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3.png)
肌张力分级
肌张力分为4个级别,这是由肌肉紧张程度确定的,它决定了肌肉的兴奋性、力量和耐力。
由于肌肉的不同紧张程度,人的肌肉会有不同的活动和反应。
级别1:轻度肌张力(灵活性)。
这一级表示肌肉非常松弛,活动度最低,没有明显的力量或耐力。
这一级别的肌肉受到灵活性和舒适性最大的影响,适合做热身运动和伸展,可以预防肌肉拉伤和疼痛。
级别2:中度肌张力(稳定性)。
这一级别的肌肉稍微紧张,弹性较低,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它比第一级更加协调,减少了伤害风险,可以提供更高的动作稳定性,适合运动员做一些竞技运动或训练。
级别3:强度肌张力(力量)。
这一级别的肌肉非常紧张,通常有比较大的力量和耐力。
它能够提供最强大的力量和动作稳定性,适合运动员做最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和性能。
级别4:极限肌张力(极限性)。
这一级别的肌肉非常紧张,力量和耐力极高。
它能够提供极大的力量,适合运动员做涉及肌肉极限的训练和性能。
但是,由于肌肉紧张程度太高,它也容易引起肌肉损伤或过度受累。
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加强肌肉稳定性,改善训练和性能,我们需要做适当的肌张力训练,以便掌握合适的肌肉紧张程度,根据自己的活动量、状况和要求,调节适当的肌张力,以实现最佳性能。
正确平衡肌肉活动和反应,使其保持在健康的水平,可以帮助运
动员改善训练效果和性能。
因此,肌张力了解和控制是正确训练的关键。
总之,肌张力是提高运动能力、稳定肌肉兴奋性、力量和耐力的重要因素。
正确理解四级肌张力,掌握适当的肌张力训练方法,能够让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活动节奏,改善训练和性能。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ebc4b4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c.png)
肌张力评定标准
肌张力评定标准是一种评估患者肌肉紧张程度的方法。
通常使用以下标准进行评定:
1. 松弛(0级):肌肉完全松弛,无张力。
2. 轻度增加(1级):肌肉感到轻微的紧张,但可以轻松地移动肢体。
3. 中度增加(2级):肌肉紧张度明显增加,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能主动完成动作。
4. 重度增加(3级):肌肉非常紧张,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移动肢体,但仍有可能完成动作。
5. 极重度增加(4级):肌肉极度紧张,无法主动移动肢体,即使用力也无法使其移动。
这些评定标准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肌肉疾病导致的肌肉紧张程度。
根据患者的肌张力评定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肌张力定义
![肌张力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5529cbf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3.png)
肌张力定义
肌张力是人体内部肌肉活动的一种体能指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肌肉收缩力量、丝毫力学能量以及拉伸和维持肌肉紧张状态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肌肉的衰减性能。
它是一种关于人体肌肉的力学活动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抗力、拉伸力和稳定性力等。
肌张力通常被称为“微小力矩”,它是指肌肉收缩过程中施加给
肌肉的微小力矩,其大小取决于肌肉所接受的抗力。
肌张力可以用来衡量肌肉收缩能力,是运动物理学家用来评估运动能力时非常重要的一种指标。
肌张力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动态肌张力和静态肌张力。
动态肌张力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施加的力,它是肌肉的力学活动的一种测量指标,可以衡量肌肉的收缩力量。
而静态肌张力是指活结节收缩后,肌肉收缩不再发生变化时施加的力,它可以用来衡量肌肉收缩时肌肉补偿力量的大小,这可以有助于医生评估肌肉功能。
肌张力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例如用力计测量肌肉的收缩力量或者使用肌电图测量肌肉活动状态等。
此外,肌张力也可以用来衡量肌肉的收缩耐力,可以帮助运动物理学家判断肌肉的收缩衰减情况,从而帮助运动物理学家确定肌肉的衰减性能,以及肌肉拉伸和维持肌肉紧张状态的能力等。
肌张力是一种重要的体能指标,它有助于我们对肌肉收缩力量、拉伸力和衰减性能等进行检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肌肉
活动。
它有助于运动物理学家评估运动能力,也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肌肉功能。
因此,肌张力是人体全面健康装备不可缺少的一种测量指标,对于提升运动能力以及改善人体健康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肌张力分级
![肌张力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635af9e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a.png)
肌张力分级肌张力是肌肉在放松状态下对被动拉伸的抵抗程度,它属于脑神经肌肉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临床上通过肌张力的测试可以了解肌肉功能状态和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因此,本文将就肌张力的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1.正常肌张力正常肌张力是指在正常状态下,向被动运动肌肉施加外力时所感受到的肌肉阻抗力。
正常肌张力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可以满足正常的日常活动和运动需求。
在临床上,如果肌张力为正常范围,则显示为0级。
2.增强肌张力增强肌张力通常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病理性改变导致的。
它表现为肌肉对被动伸展的阻抗明显增加,通常伴有肌肉强直或僵硬的感觉。
在增强肌张力状况下,肌肉对被动伸展的抵抗力度更大,轻微的刺激就能引起肌肉的抽搐,严重情况下肌张力会达到最大限度无法进一步增加。
在临床上,常常用“增强肌张力”来表示增强的状态,具体分为以下4个级别:(1)1级增强肌张力:指肌肉轻度增强,肌肉在被动伸展时,有轻微的阻抗感,但肌肉在自由活动时正常;(2)2级增强肌张力:指肌肉中度增强,肌肉在被动伸展时抵抗感显著,但肌肉在自由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困难;(3)3级增强肌张力:指肌肉严重增强,肌肉在伸展时呈现极大的抵抗感,肌肉自由活动明显受限,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有困难;(4)4级增强肌张力:指肌肉极度增强,肌肉在伸展时可以产生剧烈的疼痛反应,肌肉自由活动受到极其严重的限制,做正常的日常活动都十分困难。
3.减退肌张力减退肌张力通常是由于神经系统的退化或损害引起,表现为肌肉的阻抗明显减弱,肌张力降低。
临床上常常用“减退肌张力”来表示肌肉阻抗的弱化状态,具体分为以下4个级别:(1)1级减退肌张力:指肌肉轻度减退,肌肉在被动伸展时阻抗感减轻,但肌肉在自由活动时正常;(2)2级减退肌张力:指肌肉中度减退,肌肉在被动伸展时抵抗感减轻明显,但肌肉在自由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困难;(3)3级减退肌张力:指肌肉严重减退,肌肉在伸展时呈现极大的松弛感,肌肉自由活动明显受限,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有困难;(4)4级减退肌张力:指肌肉极度减退,肌肉在伸展时完全松弛,做正常的日常活动更加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肌张力?
怎么控制、诱发、抵制肌张力?
肌张力增高有哪些好处?
那些手法可以刺激肌张力,包括理疗和临床上的手法。
1、肌张力:是指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肌肉维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肌张力障碍:基底节及额叶联系的功能紊乱(锥体外系)被认为是肌张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在锥体外系维系适宜肌张力和体态姿势下,锥体系得以进行精细的随意运动。
2、常见的肌张力异常有痉挛、僵硬、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弛缓。
究其原因临床常见的是神经源性,包括脑卒中、脑瘫、脊髓损伤(外伤型和脊髓炎等)、脑外伤等。
控制肌张力应在了解诱发肌张力异常的因素上考虑:
a、良肢位的摆放。
例如偏瘫患者可以采用患侧卧位来抑制上肢的屈肌张力和下肢的伸肌张
力。
b、某些患者由于精神因素导致张力增高的可采取放松疗法等
c、脑血管意外、脑血栓或SCI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痉挛型瘫痪的患者可采用物理
因子,中医推拿按摩,肌肉牵伸技术和必要的关节松动术来控制
d、另外还可对症采用药物治疗,如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多巴胺受体抑制剂等
e、善于运用病理状态下的一些原始反射:如紧张性反射(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等)和联合反应等。
3、肌张力增高(以痉挛为例)的优点:
a、可以借助下肢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防止失用性萎缩和直立性低血压。
b、可相对保持肌容积。
c、可防止骨质疏松,在无沉重和废用的情况下,高肌张力有此作用。
d、降低麻痹性肢体的依赖性水肿。
e、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4、一般而言,快速而活动范围大的手法可使牵张反射亢进,对肌张力弛缓型患者有治疗作用;反之,缓慢而轻柔的手法可以用于治疗肌张力亢进。
对于肌张力高型,可采用温热疗法,如红外线疗法,高频电疗法,温水浴,石蜡疗法,透热疗法等等来放松肌肉;也可以采取肌肉牵伸技术,推拿按摩疗法(镇静和松动类),针灸治疗和适当的运动训练等。
对于肌张力低下型,理疗可采用快速短暂冰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压力疗法等;也可以使用兴奋类的推拿按摩手法,针刺法,刷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