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内容。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系列思想内涵。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首先,就思想内容而言,《三国演义》强调了忠诚和正义的重要性。

小说中,关羽答应曹操发誓后,始终忠于他所选择的路。

关羽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忠诚和坚定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信仰与承诺的坚守。

类似地,刘备作为一个君主,被描述为谦虚、慷慨和仁慈的典范。

他以仁义之心对待人民,以及对于朋友和部下的关怀,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的追求。

其次,《三国演义》对权谋和智慧的描写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反派人物之一,展现了聪明智慧的一面。

他以鬼谋神算和出色的军事战略闻名,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权谋能力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与此同时,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小说中的一位智者。

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刘备的政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权谋和智慧在小说中的描绘,不仅突出了人物个性和能力,也凸显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三国演义》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都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性面貌。

无论是刘备的仁慈、关羽的忠诚,还是曹操的权谋和孔明的智慧,这些人物塑造都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等。

这使得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能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艺术成就方面,《三国演义》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说中的描写生动而具体,人物性格丰满深入,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出来的。

小说结构紧凑,情节曲折有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小说中展示了丰富的背景描绘,如战争场景、政治宫廷等,这些描写凸显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技巧。

总之,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三国演义》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作品。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叙事文学作品,它隽永耀眼,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一部浓郁的文学作品,充分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之争、孙权、曹操、刘备平决、诸葛亮定辽东等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宏大的情节布局,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战国时代的激烈斗争。

它以精彩的叙事思维,精湛的语言笔触,气势磅礴的文学画卷神奇地饱含了古人思想文化的底蕴,弥漫着深邃的历史意味,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之所在。

首先,《三国演义》以战国时代的故事为背景,采取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叙事艺术的道德、生动、豪迈、丰富的表述,把各种古代文化融入其中,突出主题、形象、结构、机智和叙事手法,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大画卷,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古今读者的审美情趣,广受赞誉。

其二,作者疏通了史实,把主要英雄人物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文化圈子,极大地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三国演义时期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还充分表达了古代社会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作者良好地运用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上夸张的叙事手法,把几位代表性英雄与其他普通人物的人物形象、情绪、动作都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实现一幅繁荣的文艺画卷,展现无穷的魅力,充分挖掘出每一个英雄和普通人物的思想文化价值,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三国演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一部充满历史遗风与民族性情的史诗般的伟大文学作品,用朴实而生动的叙事手法,勾勒出时代衰盛浮沉、人权承继、军事沉浮、得失夺舍、兴毁衰衰死活的历史背景,奠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基础,是中国文学百科全书之本,也是中国文艺复兴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的叙事技巧、形象刻画、情节构造以及借古创新的艺术手法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提出了创新的高要求,用优美的笔触诠释了古代文化艺术之美,其艺术成就绝对值得称赞。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形象,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成就。

首先,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谋斗争的残酷性。

在这个作品中,人物形象多样且鲜明,他们展现了各种人性的特点和动机。

例如,刘备代表了仁义、忠诚和正直,曹操则代表了权力欲望和权谋心计。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权力面前的贪婪和追求的本质。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团结和忠诚的重要性。

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矛盾。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人物展示了忠诚和团结的品质。

例如,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结义,他们相互扶持、信任和支持,共同抵抗外敌。

这种团结的精神和忠诚的态度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也给读者传递了团结和友爱的价值观。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智谋的重要性。

三国时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争,各方势力需要通过智谋来博弈和争夺利益。

通过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人物的智勇才略,作品展示了智谋对于政治和战争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智慧和才干在实现功绩和拯救人民中的作用。

在艺术成就方面,《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且独特,他们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形象饱满,思想深刻。

其次,作品的剧情紧凑、跌宕起伏,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悬疑的冲突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理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人性、团结、忠诚和智谋的探讨,作品呈现了千百年来仍然引人思考的深刻问题。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和丰富的情节,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历史的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传承

历史的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传承

历史的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传承《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风云。

在这部作品中,罗贯中巧妙地将权谋、战争和文化相互交织,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并探讨这部小说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一、三国演义中的文化内涵1.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通过描绘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传达了仁爱、忠诚、勇敢等品质。

尤其是刘备,作为一位仁德的君主,他关爱百姓、体恤下属,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2.兵家智慧:《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恢弘场面。

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巧妙地融入小说情节中,使得战争描写更加精彩纷呈。

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通过小说家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策略与智慧。

3.道家哲学: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诸葛亮作为一位智者,他在战争中运用道家的哲学,以巧妙的谋略战胜敌人。

同时,道家的人物如庄子、老子等,也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达了道家的智慧。

4.文学艺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罗贯中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描绘手法,将人物性格、战争场面和道德观念相互结合,使得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此外,小说中的诗词、曲赋等,也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韵味。

二、三国演义的传承与影响1.历史传承:《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

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现代人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知识。

2.文化传承:《三国演义》中蕴含的儒家、道家、兵家等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3.艺术传承:作为一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

《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从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从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斗争经验,堪称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一部谋略百科全书,具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同时,小说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展示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

关于它的主题,文化大革命前就提出了正统说、忠义说、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反映三国兴亡说等观点。

之后,又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主要有:歌颂理想英雄说、赞美智慧说、天下归一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悲剧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宣扬用兵之道说、人才学教科书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总结历史经验说,等等。

这些观点,各有根据,各有道理,但又似乎很难从根本上否定其他说法。

对一部书的看法分歧如此之大,只能说明这部书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复杂,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都各有充足论据。

因此,有人不赞成去研究主题,还有人干脆认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主题。

我们觉得,一部作品,还是应该有主题;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还是有助于对作品的总体把握。

但是,并不宜企图用几个字或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好,否则,就难免挂一漏万,把本来很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单一化和简单化了。

《三国演义》的主题,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结合作品论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论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被誉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品,不仅在文学、历史、舆论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其艺术成就上有着非凡的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部杰作。

一、故事情节的设计《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虽然以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为背景,但融入了大量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以世态炎凉为主线,通过赤壁之战、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等经典情节,展现了各种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作者巧妙地穿插了政治斗争、军事策略、人性善恶等多种元素,使得故事既紧凑又富有想象力,深受读者喜爱。

二、人物形象的刻画《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等等。

每一位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性格,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都栩栩如生。

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正是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不朽的文学经典。

三、文学语言的运用在语言运用方面,《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也十分突出。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手法和修辞格,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精准的用词、简练的句式,使得作品不仅读起来流畅自然,而且在辞章方面抒情激越,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四、主题的探讨《三国演义》的主题包括忠诚、野心、权谋、情义等等,这些主题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中。

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形象和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使得故事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广度。

从这些主题中,读者可以得到启示和思考,使得作品的艺术价值得以彰显。

个人观点:《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之高是无可争议的。

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学语言以及主题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

而正是因为这些,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总结回顾:通过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的分析和论述,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丰富的文
学思想,包括:忠诚、智谋、英雄主义、权谋等。

以下是对《三国
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的主要内容。

1. 忠诚与义理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

无论是刘备、
关羽、张飞等正面形象,还是曹操、孙权等反面形象,他们对于自
己的国家、君主以及忠诚的义理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们以忠诚为,
坚守信义,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 智谋与计策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计策也是其重要的文学思想。

诸葛亮、周瑜等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各自的国家谋划着胜利的道路。

他们善于运用智谋,制定出巧妙的计策,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

3. 英雄主义与武力
英雄主义与武力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文学思想。

许多英
雄人物如关羽、张飞、吕布等以其勇猛无敌的武力和英雄气概,成
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们以武力和勇气来维护正义,捍卫自己的,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4. 权谋与政治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政治斗争也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通过各种权谋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地位,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这些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描写,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政治风云。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富含文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中的忠诚、智谋、英雄主义和权谋等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
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国演义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成书的关键时期是处于民族、阶级之间充满矛盾的宋元时期。

统治阶级贪污腐化、玩弄政权,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以曹魏、蜀汉、孙吴为代表的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反映了人民因生活苦难而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塑造出许多英雄形象,以表达了人民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内容如下:反映民生痛苦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徭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一次次争权夺利的混战,带给人民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使百姓生活在水生活热之中。

这一点我们从《三国演义》里第一回的“黄巾起义”就能看出。

公元一八四年,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终于猛然地爆发了。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以武装斗争来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

黄巾起义虽然有力地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它的基础,直接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生存。

但这也是人民生活陷于深重苦难的开始。

地主阶级为了挽救覆灭的命运,对黄巾起义军进行疯狂屠杀。

那些大小豪强、军阀,两手都沾满被压迫人民的鲜血,带给人民的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除了上述所提,第十三回中提及“百姓皆食枣菜,饿莩遍野”也反映出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而在第八回中提及了董卓的“别筑郿坞”,“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表示董卓等地主阶级则过着奢侈豪华、纵欲无度的生活,与人民的生活形成两个阶级鲜明的对比。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遭受空前破坏,人民大量被屠杀,地主和农民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这些赤裸裸地暴露了统治阶级是以残杀人民来建立他们的反动专制统治,以人民群众的血泪和尸骨来维护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的。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五.精彩片断
1.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2.张翼德大闹长坂坡(第四十二回)
3.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六.书中诗作
《三国演义》篇首词
(明)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情节复述:在公元207年冬天,刘备等人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小说还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理想,即政治上以蜀汉为代表的“圣君贤相”和人际关系上以刘关张为代表的“义”,以此和现实中的“昏君贼臣”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相对立,同时也构成了该书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的基本内容。
作为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重道德,才能上尚智勇。
小说在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了“三绝”,即奸绝曹操、义绝关羽、忠绝(或智绝)诸葛亮,通过他们之间以及和其他人的种种纠葛争斗来演绎那场历史大悲剧。小说为突出人物性格,采用了类型化、绝对化的方法和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叙事方面则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使全书成为一个结构宏伟、波澜壮阔而又精巧严密的艺术整体。《三国演义》标志着我国长篇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思想内容
1.“拥刘反曹”,它把蜀汉之争作为全书的主要矛盾。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堪称典范。

我这里就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作一鉴赏。

《三国演义》描写了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集中描绘了各个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历史倾向。

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副。

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生传》)著称,容易被接受。

特别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最能迎合大众的心理,反映人民群众的爱憎和愿望。

《三国演义》宣扬的“忠”和“义”,特别集中体现在关羽这个人物身上。

对于小说所宣扬的“忠义”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体现了封建正统和忠君思想;二是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了人民大众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

但历史的发展恰恰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义,邪恶压倒了忠义,全能全知的诸葛亮居然无法回天!最后,作者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

一部《三国演义》尽写历史的悲怆与迷惘,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问。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1.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文学核心思想

《三国演义》文学核心思想

《三国演义》文学核心思想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深入剖析《三国演义》的文学核心思想,探讨其反映的历史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引言《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战争场面为特点,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融入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思想,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三国演义》的文学核心思想。

历史观《三国演义》以史为鉴,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小说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兴衰成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罗贯中看来,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既有英雄豪杰的辉煌,也有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

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的作用尤为关键。

价值观《三国演义》传递了忠诚、义气、勇敢、智慧等积极的价值观。

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他们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些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传承和发扬。

道德观《三国演义》展现了作者对道德的深刻理解。

小说中的政治斗争和战争场面,反映了人性的善恶较量。

在罗贯中看来,道德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石,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作品中对道德的探讨,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政治智慧《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政治智慧的小说。

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都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

他们善于运用权谋,化解危机,巩固政权。

这些政治智慧对现代政治家和领导者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结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文学巨著,其文学核心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姓名:学号:专业:摘要:《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属文学作品。

小说以白浅易懂的的文言文叙述了东汉末年蜀国、魏国、吴国的建立和灭亡。

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总体上的特色是,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比较好地处理了取材历史和虚构想象的关系,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巨著。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以其对小说体裁的历史性开拓、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宏大严密的总体结构、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之成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小说。

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情节组织、战争描写、文本结构、语言运用、虚实衔接等诸多方面来剖析《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三国演义》、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

小说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

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显著特点,就是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作者为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求得强烈的艺术效果。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简短概括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叙事文学作品,由罗贯中创作,描写的是春秋末三国鼎立时期的斗争故事。

它把三国时代的历史,以及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混合在一起,塑造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形象。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世人喜爱。

《三国演义》正面描写了英雄人物的英勇和忠贞,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利害关系,突出了个人的智慧,勇敢和胆识。

作品中最显著的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大乱而后尚,诸侯混战而复国”,阐述了明天
下大乱,混战不断,当国统一了才会有安宁时代的道理。

由此可以认识到,诸侯分裂,只会互相消耗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败亡,只有将诸侯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才能有效的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宁。

《三国演义》也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会及文化主题。

作品中,描写了权谋的斗争、智谋的抉择,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人心惶惶,权势易主的混乱局面。

另外,作品中普遍反映出“以利为先”的思想,赞扬出人们自私自利、物极必反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当时的科技、军事、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的思想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场景。

总之,《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大乱而后尚,诸侯混战
而复国。

它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利害关系、个人智慧和勇敢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混乱局面、以利为先的思想以及自私自利、物极必反的思维方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显著的叙事文学作品,耐人回
味,它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承载着伟大的历史和文化文明,为促进中华民族的联合而努力。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属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白浅易懂的的文言文叙述了东汉末年蜀国、魏国、吴国的建立和灭亡。

《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世代为百姓口耳相传,形成多个版本,被拍成电影、电视、动画,制作成电子游戏和棋类等。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之成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小说。

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语言运用、人物刻画、战争描写、文本结构、虚实的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来解析《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三国演义》、解析、艺术成就中文摘要 (1)目录 (2)一、绪论 (3)二、语言运用的浅白 (4)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5)四、战争特点的雕刻 (5)五、结构严谨的叙述 (5)六、史实虚构的衔接 (5)七、《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7)参考文献 (10)后记 (11)一、绪论《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文学写作的启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很多学者倾毕生精力研究《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但对其艺术成就没有总结和概括。

《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艺术成就在哪里?为什么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其他学者的论文浅谈一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首先,《三国演义》写作的语言运用。

《三国演义》是取材于民间说书人的表演形式用白浅的文言文书写。

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容易被民间的各个层次的人所接受。

这也奠定了《三国演义》流传范围之广,民众易于接受的基本条件。

其次,《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很高的造诣。

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睿智,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刻画的栩栩如生。

第三,《三国演义》是以各诸侯间的战争为写作主线的,能把几百次战争写的各有特色是《三国演义》的重要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部小说在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被称为“桃园三结义”,是忠诚、仁义和勇猛的代表。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人物形象,如曹操的机智、诸葛亮的智慧和吕布的勇猛。

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小说的描述变得栩栩如生,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二、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小说中通过对战争的细致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同时,通过对战争的描述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英勇和智谋。

战争描写是小说中的重要部分,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

三、历史背景《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历史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四、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质朴自然,既保留了文言文的韵味,又加入了民间的口语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生动有力。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个性和身份,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五、思想内涵《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其中最重要的是忠义思想,即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体现了智勇思想,即以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历史小说。

它的人物塑造、战争描写、历史背景、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堪称中国文学的瑰宝。

作为一部世界文化名著,《三国演义》将会永远被传承下去。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卓越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

它以壮阔的历史背景为胶着,展现了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纷争与智谋,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形塑了许多深具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

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瑰丽的艺术描写,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展开对《三国演义》的探讨。

一、思想内容《三国演义》融汇历史与文学,以描写三国时代为主要内容,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叙述战争斗争,点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突出了人物的英勇、智慧与品质。

例如,刘备被描述为仁德之君,曹操被描绘为权谋之雄,孙权则展现出了灵活变通的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栩栩如生,更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传递了作者对正直、勇敢和智慧的崇尚。

这种塑造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何为英雄与君子的品质。

其次,作品中对权力和政治的探讨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三国时代正是战争纷争的时期,权谋斗争是无处不在的。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深刻揭示了权力之险恶、政治之复杂。

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认清权力的利害,珍惜和建立诚信、公正的政治环境。

最后,作品中还融入了对友情、忠诚和家国情怀的表达。

例如,赵云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关羽的忠义、张飞对家国的忠诚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友情和忠诚的肯定。

这也成为《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之一,引发了读者对于价值观和人性的思索。

二、艺术成就《三国演义》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丰富层次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中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

作者以史为鉴又以小说为基础,将历史人物和史实与虚构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通过连串的精彩事件和剧情转折,使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致,让读者欲罢不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让读者亲身感受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标题:《三国演义》:一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辉煌篇章
一、引言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朝作家罗贯中创作。

这部作品以中国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加工,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内容概述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势力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策略,最终被司马家族统一的故事。

在人物塑造上,《三国演义》刻画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赵云,忠诚正直的关羽,深思熟虑的曹操等。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丰富多样,既有对英雄豪杰的歌颂,也有对乱世百姓疾苦的关注。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忠义精神的弘扬,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就是对忠贞不渝的最好诠释。

四、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得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

2. 情节跌宕起伏:从黄巾起义到三分天下,再到最后的统一,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3. 语言通俗易懂:尽管是历史小说,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俗语,使得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集历史、军事、政治、人性于一体的伟大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它的深远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 油,军队已逼近成
山 都,诸葛瞻父子战
。 死在绵竹,精忠报
国。
斜谷
子午谷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描写。 抓住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三绝” 人物。(毛宗岗)
奸绝:奸雄曹操
义绝:义薄云天的关云长 智绝:高深莫测的诸葛亮
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千里走单骑
隆中对,三分天下
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 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 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 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为《三国演义》提供 了大量的史料,是罗贯中创作这部巨著最基本的史料依据。
• 4,曹操接受郭嘉等人建议,「欲图袁绍,先灭吕布」,迎献帝并迁
都许昌。
• 5,曹操为确保胜利,先攻刘备,刘败走
• 6,袁绍自傲,谋士(许攸)投奔曹操阵营
• 7,袁绍轻敌自取失败
• 意义:
• 1,以弱胜强、以寡击众
• 2,曹操整合北方势力
文化素质教育课
官渡之战,袁绍率八十万大军
伐曹操,直捣曹操大本营兖州(yan) 许昌。官渡是进入许昌的咽喉要地, 曹操率二十万大军与袁绍会师于官渡。 官渡之战决定双方存亡。
文化素质教育课
四、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由宋之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 不能将一段历史有头有尾地一次或两次讲完,而要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 等于后来的一回。每次讲说之前,又要用简明的题目揭示此次所讲内容,在每回 末尾也必有“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这也是模仿说书艺人卖关子、吊胃口 的手法,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以调动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这就是章回小 说回目的起源。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在民间流传和说书艺人创作基础 上,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较讲史有很大发展。明中叶以后,章回小说更加成熟。
元英宗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 同的《三分事略》,已初具规模。
文化素质教育课
4、元、明之际,罗贯中对三国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灌 注进强烈的时代精神,熔铸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同时又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创造出了――《三国志通 俗演义》。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评《三国演义》: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
他一生著述颇丰,题名罗贯中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隋 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及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 之一。
罗贯中(一约在1330-1400,
二约在1310-1385)
气势磅礴构思《三国演义》 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 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
文化素质教育课
《三国演义》之 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讲解:万里鹰
三国演义
文化素质教育课
《三国演义》
Three kingdoms
本次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及与其他名著小说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二、绘声绘色的战争的描写。 1,把军事战争和政治抗争有 机地结合起来,揭示战争的本 质。 2,重在描写「人谋」,上兵 伐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 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 功》}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夷陵之战 D,六出祁山
曹操 PK 袁绍
文化素质教育课
特点: 1、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 2、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 3、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叙事结构。 4、通俗的语言和缓急有致的叙事节奏。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至晋武帝 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 的崛起和壮大。
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思考题:什么人称曹操“丞相”,“阿瞒”,
“贼” ,“汉贼”,“国贼”
文化素质教育课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七实三虚”,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 清章学诚“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全实则死,全虚 则诞。尊重历史事实--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重塑历史。
坐厅说三国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
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金时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笔记、诗歌约八 十种,其中写三国事最多的是苏轼,他几乎运用了各种文体, 并且已表现出鲜明的“尊刘贬曹” 的思想倾向。 3、到了元代,三国故事更是热门题材。除了大量的传统诗文 等文学样式记录、咏叹三国故事和人物外,新兴的元杂剧中就 有六十多本三国戏,几乎占元人杂剧的十分之一。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 鼎立,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 建立西晋王朝。
三国演义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思想内容
主要概况如下: 一、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 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 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 结果:曹魏大败
• 始末:
• 1,曹操整合北方政权,欲乘胜南下
• 2,曹操南攻荆州,刘表幼子刘琮投降
• 3,屯居新野的刘备,仓促南下至江陵→曹操紧追在后→ 刘备退居樊口
• 4,同时曹操入主荆州,又亟欲进军江东(孙吴之地)
• 5,孔明自请往东吴说服孙、刘联军→ 孔明、周瑜、鲁肃故事
• 6,黄盖苦肉计、阚泽诈降、庞统连环计→(孔明借东风)火烧曹操阵营
夷陵之战 刘备 PK 孙权
文化素质教育课
夷 陵 之 战 前 , 诸 侯 割 据 形 势 。
夷陵之戰
• 时:公元221-222年 • 地:夷陵 • 人:孙吴(不足20万)VS 蜀汉(几乎倾全国兵力,号称80万) • 过程: • 1,关羽败走麦城;刘备企图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 2,蜀军先发制人,东吴一方面求和,一方面向曹魏输诚 • 3,蜀吴两军相持于夷陵,孙吴以陆逊为将领,采取守关不出的策略 • 致使刘备军队屡攻不下 • 4,东吴趁刘备军队军心不振而发动攻势,火烧蜀汉阵营,蜀军惨败。 • 5,陆逊为乘胜却误入八阵图,后为自保而班师回朝 • 意义: • 1,刘备冲动误事 • 2,蜀汉元气大伤
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史书、 笔记、小说、诗歌计三十多种,如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化素质教育课
2、至迟在晚唐时期,唐代记叙、咏叹三国故事的历史、诗文, 计一百四十多篇,其中以诗歌最多,如李白、杜甫。三国故事 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代说话的“讲史” ,已有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称为 “说三分”。宋人笔记曰: 途巷中小儿薄劣, 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
• 意义:
• 1,以寡击众的胜利
• 2,天下三分形势的确立
文化素质教育课 赤壁之战
文化素质教育课 赤 壁 之 战 示 意 图
文化素质教育课
火烧赤壁,电视剧《诸葛亮》,1984版;张纪中版电视剧《三国
演义》,1995版;高希希版电视剧《三国演义》,2010版;吴宇森电影 《赤壁》均再现了火烧赤壁宏伟的画面。
宝刀不老的黄忠
勇猛豪爽的张飞
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文帝曹丕
文武双全, 工于心计。 杀曹冲, 废曹彰, 贬曹植。
独当大任的年轻都督周瑜
遥想公谨当 年,小乔出 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 间,强虏灰 飞烟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我的观点应该是“八绝” , 仁绝--刘备;谋绝—司马懿;勇绝—赵云;忠绝—鲁肃;孝绝—徐庶
忠心事主的鲁肃
赤子真诚孝心的徐庶
积极主张吴蜀联盟, 忠厚诚实誉满天下。
忠孝难两全, 徐庶选择孝。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吴国国主孙权
官 渡 之 战 前 , 诸 侯 割 据 形 势 。
官渡之戰
• 时: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1-10月
• 地:官渡(今:河南)
• 人:曹操 VS 袁绍
• 战斗力指数:

曹—不足20万,精兵不足10万

袁—天子以令诸侯
• 2,曹操与袁绍争权白热化
• 3,袁绍致书曹操,言语傲慢,激怒曹操
文化素质教育课
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
夷陵之战
文化素质教育课
文化素质教育课
六出祁山
诸葛亮 PK 司马懿
斗兵斗将,斗阵斗法, 斗智斗勇,难分胜负。
文化素质教育课


魏延曾经
亮 建议兵出子午谷,
北 奇兵制胜,诸葛亮
伐 未能采纳。后来这
魏 条路线成为邓艾奇
国 , 先 后 六 出
袭蜀国的捷径。邓 艾引兵自阴平道行 无人之地七百余里, 凿山通道,造作桥 阁,抄近路直入江
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 百年,该括万事。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 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现存材料很少,有些资料
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籍贯四说: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 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 庐陵(今江西吉安),号湖海散人 。
罗贯中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是罗贯 中故里——山西太原清徐人 民为纪念这位世界历史文化 名人,由清徐罗氏第二十一 代传人罗二栋先生融资,于 2000年基本建成的。
文化素质教育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