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完整版)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 :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 模拟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初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因此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校正过,故后辈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关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代伟绩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由于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够赐予科学的讲解,因此就造成了这种观念的表现。
在无力抗争或抗争失败的情况下,就寄希望于借助某种超自然的法术来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或能预知他们命运的吉凶。
瞽宗:一个起源于商代的音乐教育场所。
商代的音乐教育不但教本国的贵族子弟,而且还有别国的学生。
天然资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律:1 ,既有旋律性的乐器(骨哨、骨笛、陶埙等),又有节奏性的乐器(摇响器、铃、鼓),说明旋律和节奏是最早的音乐中的两大概素; 2 ,商代出土的编铙、编磬,诚然大小周边,但可以用不相同的厚度调出不相同的音高,说明商代人已经掌握了运用不相同规格的钟体和磬体产生不相同音高的技术;3 ,夏商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五声音阶的歌曲和乐曲。
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原始音乐起源:模拟自然、信号、异性求爱,言语扬抑,巫术起源,劳动、抒发情感(既精神、游戏、情感、劳动)。
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原始乐舞:舞蹈纹彩陶盆;狼山岩画;甲骨文拓片;为战胜自然而歌舞,行猎获物,兴奋而歌;宗教祭祀、图腾之乐;氏族战争之乐。
例如:夏《大夏》、商《大蠖》远古乐器:骨笛(8千年前)、埙、鼓、磬、钟周代礼乐制度:礼可以区分贱贵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用乐场合:祭祀天地、国君相见、诸侯设宴招待。
用乐制度机构: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用乐礼仪与所用音乐都不一样。
机构:音乐教育春官、地官。
周代宫廷音乐:1.六代之乐:黄帝《云门大卷》;尧《咸池》;舜《韶》;夏《大夏》;商《大蠖》;周《大武》 2.颂乐 3.雅乐 4.房中乐 5.乡乐 6.四夷之乐民间音乐发展:民间歌曲:“采风制度”《诗经》《楚辞》说唱音乐:荀子,成相词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律调理论:“三分损益法”春秋战国确立的以数学方法来计算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 “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平分为十二个半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又分六律六吕,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八音分类法: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为“八音”:金:钟,铙;石:磬,编磬;土,埙,缶;革,鼓,搏拊;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萧,箎曾侯乙编钟:1.“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钟乐设计 2.七声音阶的表现形式 3.钟律上的十二律体系及其律制 4.钟律铭文---青铜铸造的先秦乐律学理论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西周正统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的思想---“乐与天和,人和”、“乐与政和”;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艺术性,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美”;孟子:音乐社会观---与民同乐音乐的本源问题---“物动心感”说;老子:音乐审美观---大音希声,针对过度沉溺声色犬马的人。
墨子: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重点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
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
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
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
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
用来表示列数。
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
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
(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
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
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 《蜡辞》——祭歌。
④ 《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 《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年可考的依据。
支,距今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者名词解释,如:判县。
).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① 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罗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挨次递减。
.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 ( 九韶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
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
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⑤宗教性乐舞:攤舞。
.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西周有多达多种乐器。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第一章远古(一)名词解释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名词解释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②繁复的音乐礼节3.六代乐舞: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5.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舞队编制:“佾”——方阵“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②繁复的音乐礼节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提要第一部分音乐的起源及夏商音乐·音乐起源:历史上有关音乐起源的论断众说纷纭,这里所说之音乐起源的诸多论断,和艺术起源刚好紊和,只是出于一种更为客观的认知,应该对史上的诸多论断加以分析,如果简单地论及音乐的起源,影响力最大的应当是“劳动说”,这是一种极具马克思主义特色的论断,它认为音乐来自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符合马克思的有关理论,但人的劳动本能后于动物而产生,那么依据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则首先应当看到动物如何发声,在何种情况下发声,才能看到人如何发声,创造音乐并形成音乐文化,从而可以将音乐的起源划分为五个层面:生性求爱模仿巫术信息传递劳动·早期――人类对音乐的理解:早期的人类对音乐的理解着重于“唯心论”的一面,例如《乐记》中提到的音乐,是声音的组合,它的本质是外物对人心的关照,或者说音乐发自人的内心。
除此之外《诗序》中也记有一些早期音乐的某些情况,虽然《诗序》中的这段著名的文字一贯被认为是舞蹈的起源,但其出发点是人心对事物的认知。
·早期乐舞:我们说先秦时期的音乐是歌、舞、乐一体的音乐形态,乐舞伴随着劳动、祭祀等等活动产生,其功能是为了歌颂君主、反应现实生活,在原始社会开始的世袭制,使原始社会形成,统治者开始出现,因而产生了一些颂扬君王丰功伟绩的乐舞,其中当然也伴随着许多祭祀活动。
原始人认为这类乐舞是与神灵对话的桥梁,如此的方式可以唤起他们心理上的安慰。
·夏商时期,氏族社会趋于瓦解,转化为奴隶制社会,从而产生了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方面,奴隶利用音乐来痛斥奴隶主的压迫,另一方面,奴隶主利用音乐来享乐,从而产生了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女乐”,这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盛行,,在此之后虽然也出现过,但却没有如此大的规模;同时由于政治原因,长久以来国内学者在写作中国音乐史时,都尽量避免涉及此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音乐问题,并由于研究的缺乏,至今资料甚少。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
2.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表现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3.孔子看过乐舞《韶乐》后,给予了“尽善尽美”的评价。
4.“ 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5.周代设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6.《大武》是颂赞帝王周武王的战功的乐舞。
7.《诗经》可分为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雅多是贵族文人创作的音乐作品。
8.春秋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计算乐律的方法——三分损益法。
9. 编钟艺术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最突出的成就。
10.先秦诸子中,孔子提出了“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持有“非乐”观点的则是墨子。
11.李延年根据胡曲《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是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
12.汉代鼓吹可分为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 .短箫铙歌四类。
13.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15.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曾将龟兹乐律理论传授给长安音乐家郑译。
16.清商乐中,流传在今天湖北江陵一带的民间音乐称为西曲。
17. 歌舞戏是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具备戏曲雏形的艺术形式。
18.《声无哀乐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隐士嵇康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19.唐代最著名的燕乐大曲《霓裳羽衣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改编。
20.唐代的音乐机构中,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有教坊和梨园。
21.隋代乐工万宝常提出了“ 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
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23.古琴减字谱为唐代曹柔所创。
1.黄帝时的乐舞《咸池》是远古时期一部代表性的乐舞。
(×)2.原始音乐的旋律很发达。
(×)3.远古时期的乐器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4.商代肯定已经存在五声、七声音阶。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建立于商代。
(错)6.五音孔埙最早见于周代。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群。
编钟15革,编磬32革,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琴12件,鼓4件,麓2件,排箫2件,笙2件。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2、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C平、D青、E色(相和歌三调式)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艳解\ 趋乱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
又叫《广陵止息》。
“嵇康”《聂政棘韩》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只此出发律黄钟,高出 3.61音分,解决了“色育”均七音在听觉上合于“黄钟均七音的旋宫难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资料重点
其内容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歌形式比较自由,二、三、四、五、六、 七言都有。
如《上邪》:
但总的趋势向五言上下句或四句体的形 式发展。特别是许多叙事歌曲大都有五言组 成的。
如《十五从军征》:
另有一例《北方有佳人》:
五、乐府中的音乐家——李延年
生平简介:
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县 一带),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 人。
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 在 宫内管犬。
第二种说法 观点:秦代已有,汉代兴盛。 依据: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河之最少府‥‥‥ 代表人物:孙继南等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三、关于“乐府”的职能及目的
职能:搜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 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等等。
目的: 第一种说法
观点:汉乐府采歌谣是为了考察民情,巩固统治。依据:“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第三章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
本章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五节、百戏中的乐舞
第二节、乐府
第六节、乐器的发展
第三节、鼓吹
第七节、音乐理论的成就
第四节、相和歌 第八节、思考及讨论
第一节 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它虽然在音 乐文化的发展方面未留下很多业绩,但其“大一统”的 思想,同时把战国时期七国音乐汇集到一起,客观上推 动了全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对汉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以钟汉磬承乐为秦代制表,的由先于秦乐汉舞初阶统段治者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 策以 以歌戏,西舞曲汉大音文曲乐、为为代代景表表之的 的世中 近与古 世汉伎 俗乐 乐武阶 阶帝段 段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 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歌、舞、 器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古伎乐阶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远古时期1.原始乐舞的概念:诗,歌,舞/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原始乐舞。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反应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
由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伊耆氏之乐》:《蜡辞》是《伊耆氏之乐》中的一首祭歌,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反映出先民以举行“腊祭”祈求不要发生自然灾害,向神灵祈求丰收的愿望。
这一资料记载于《礼记·郊特牲》。
(神龙时代)《箫韶》:舜时乐舞,雅乐,这部乐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为多段体,别名为《九韶》,《九歌》,《九辩》等,于“六乐“中称《九韶》。
以鸟为图腾崇拜为主,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尚书·益稷》)乐舞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
”具有高度抒情化特色。
孔子入齐欣赏曾说,“学之,三日不知肉滋味”。
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 本乐舞体现了远古人民的敬神意识,认为万物有灵,高雅的艺术可以上通神灵,使吉兆来临。
3.我国第一首情歌是什么:《候人兮猗》,被称为南音之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磬又名什么:“石"和"鸣球"/“拊石”5.目前所知距今年代最久远的土类乐器是什么,它大概是距今多少年以前的乐器:陶埙,7000年/3500年6.世界上最久远能演奏七声音阶的乐器是什么:骨笛。
7.乐县(xuan):指悬挂钟磬多寡的规格(关于数量,排列方位的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载:“正月县之位:王宫县【东西南北四方】,诸侯轩县【北西东】,卿大夫判县【东西】,士特县【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音乐形态大致可分为:1、远古先秦时期乐舞。
2、汉唐时期歌舞大曲。
3、宋元清明时期戏曲音乐。
(一)原始乐舞的作品主要分为四类:1、同劳动生产相关有:《弹歌》(载于东汉赵烨《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伊耆氏之乐》;2、同自然灾害斗争的《朱襄氏之乐》(旱灾)、《阴康氏之乐》(水灾);3、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云门》(黄帝时乐舞)是祭天,《咸池》(唐尧时乐舞)是祭地,《大韶》(虞舜时乐舞);4、同战争有关的《大章》(表现禹征服苗人的干羽舞)等。
(二)原始乐舞的特点:1、是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创作,乐舞的成果也属于氏族全体成员而不被某部分人单独占有。
2、先民们表演乐舞的主要目的是自娱自乐,宣泄情感,他们同时扮演着表演者和观摩者的双重角色。
3、尽管原始乐舞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更多是带有朴素的功利主义色彩。
(三)先秦时期即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时期,主要在宫廷中供奴隶制度的统治阶级所享用,故称为宫廷乐舞。
1、乐县是我国周代礼乐制度下关于钟、磬等乐器数量和设置放方位的一种等级制度。
《周礼·春官·大司乐》:“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2、八佾之乐,“佾”是周代对乐舞行列的规定。
用来表示列数。
3、六代乐舞相传是黄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的祭祀乐舞,总称“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的表演形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1、文舞有《云门》《咸池》、《大韶》、《大夏》4部作品,象征以文德定天下。
2、武舞有《大濩》、《大武》持干戚而舞,象征以武功取天下。
(四)宫廷乐舞的特点:1、周代宫廷乐舞改变了原始乐舞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方式,其表演者和观摩者、欣赏着开始分离。
2、尽管周代宫廷乐舞继承了原始乐舞的表演形式,但其中的巫术活动已渐趋消失。
3、统治阶级强调乐舞受政治、伦理的制约,并从理论上大量论证了乐舞的本质、功能和审美情趣,最终形成了几套周王室审定的祭祀乐舞,从而使宫廷乐舞得以规范并逐渐程式化。
1、相和歌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
相和歌最初有平、清、瑟三调世称“相和三调”,是周代房中曲之遗声。
后又增加的楚调和侧调,是楚声的两种调式。
2,相和歌的特点:歌者自己击“节”而歌,管弦乐器为之伴奏应和。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3,相和歌的伴奏乐队基本上由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7种乐器组成。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曲。
它具有诗、歌、舞三者并用,曲式结构为多段体但又运用灵活的特点。
在相和大曲中曲是作品的主体,每个唱段间以“解”;解是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的段落;艳是作品的引子、前奏,也可能是作品中艳丽的抒情唱段;趋是含有尾声的高潮段落,纯器乐演奏的趋较少。
曲式结构特点是艳—曲—解—趋。
1,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在西曲、吴歌基础上,继承汉魏时期相和歌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歌曲。
清商乐又称清商曲。
2,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清商乐曲由中原旧曲、江南吴歌(声)、荆楚西声(曲)3部分组成。
3,吴歌,又称“吴声”,江浙一带的民歌。
所用乐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筝。
4,西曲,又称“西声”,长江中游一带的民歌。
宋代郭茂青《乐府诗集》:“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
西曲多表现水边离情。
《西曲》中还有一种名为“倚歌”的形式,用铃鼓和管乐器伴奏。
吴歌、西曲的歌词多为五言四句体。
1,清商大曲又称“清乐大曲”。
它是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得基础上,继承了汉魏相和大曲的传统而形成的一种大型歌舞。
诗歌并用、结构复杂,曲式结构更加规范,和隋唐大曲的曲式结构有较多的共同点。
清商大曲由序曲(引子)、主体部分、结束部分等三个部分组成。
2,清商乐及清商大曲后被人收入唐代七部乐。
《隋唐·音乐下》(卷十五)1,燕乐大曲即燕乐歌舞大曲,又称为“唐代歌舞大曲”,或简称“唐大曲”。
是一种综合歌曲、器乐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曲。
其中主要特点是结构庞大、节奏复杂与速度多变。
曲式可分为,散序、中序(歌、歌头、拍序)、破(曲破、舞遍)3个部分。
每部分又由若干叠(乐段)组成。
燕乐大曲是汉魏以来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燕乐大曲可分为隋唐多部阶段和唐代立、坐部伎阶段。
2,代表作品有《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绿腰》等。
燕乐大曲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
六、多部伎;多部伎或称“多部乐”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是燕乐歌舞大曲的早期形式。
1、隋代七部乐有(国伎,即西凉乐。
清商伎,汉族传统歌舞曲。
高丽伎,古代朝鲜歌舞曲。
天竺伎,古代印度歌舞曲。
安国伎,中亚古国歌舞曲。
龟兹伎,古龟兹国歌舞曲。
文康伎,汉族一种面具舞。
)2、隋代九部乐有【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燕乐)】“清乐”即七部乐中“清商伎”,“西凉”即七部乐中“国伎”,“礼毕”即七部乐中“文康伎”。
七、立、坐部伎1、立、坐部伎共有14部乐(歌)舞。
立、坐部伎主要以演出形式为分部标准,其内容大多是歌颂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
立、坐部伎是燕乐歌舞大曲的晚期形式。
2、《霓裳羽衣曲》是唐大曲中的法曲名作,又称《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舞》,作者相传为唐玄宗于开元年间所作。
该曲描写了作者向往仙境生活的愿望。
全曲共分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破12段3部分组成。
伴奏乐队有磬、萧、筝、笛、箜篌、筚篥、笙等乐器组成。
3、《秦王破阵乐》描写了秦王李世民打败叛将刘武周后,欢庆胜利的场景。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改编成歌舞大曲,并将当时盛行的龟兹乐音调融入其中,使其别具新意而又威武雄壮。
该曲是具有3变(大段)12阵52遍(曲)的大型歌舞曲,作品最初用于宴飨,后用于祭祀。
4、永陵24歌舞伎浮雕石刻:永陵,原称王建墓,是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抚琴东路,1942年发掘出土,陵墓中室棺床的东、西、南三面共有24人的歌舞伎浮雕石刻。
其乐队编制为当时流行的龟兹乐编制,这种石刻是五代时期蜀地宫廷歌舞表演场景的缩影。
(一)宋杂剧杂剧其名在晚唐时期已见于蜀地。
1、北宋杂剧结构分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A、“艳段”是在正杂剧开演前表演的开场小戏,是一个短小、独立段落,属歌舞性质过场戏。
B、“正杂剧”是杂剧主体,分两段,表演一个完整故事情节,歌舞和说白兼备。
伴奏乐器为笛、鼓、板。
2,宋杂剧的表演角色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等5种,初步奠定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规模。
宋杂剧在歌舞大曲、说唱音乐、百戏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
3、南宋时杂剧结构分艳段、正杂剧、散段或杂扮三个部分,“散段”又叫“杂扮”4、金院本,“金”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朝代,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
现存金院本剧目689种。
(二)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形式,或称元曲,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剧词、音乐的结构十分严谨。
1、元杂剧的艺术特点:①表演形式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
(“曲”由一人主唱,有“旦本”、“末本”之分。
“宾白”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等。
“科”即剧中动作部分。
)②元杂剧的角色行当主要有末、旦、净、丑等。
③根据剧情的不同需要,每个套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
④元杂剧多用七声音阶,旋律多用四度以上大跳音程,体现了一种刚劲、豪放的音乐风格。
唱词用韵多为“一韵到底”。
伴奏乐器常用鼓、板、笛等。
2、元杂剧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关、王、马、白)或“元曲六大家”(四大家基础上加上郑光祖、乔吉甫)。
4,元杂剧一出戏通常分为4折,外加“楔子”。
每折戏音乐为一套曲,每个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个曲牌连缀而成。
《南词叙录》明代徐渭写于1559年,1卷。
是一部关于南戏概论性质的早期著作,也是明清时期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
1,南戏,又称“传奇”、“戏文”,在浙江一代,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是在民歌、曲子及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及杂剧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剧种。
2,南戏的特点:①南戏一本戏折数可多可少,主要以人物上场、下场为界限,每一段落自成一场,每场可长可短,较为灵活自由。
②南戏音乐结构为曲牌连缀体,所用只曲与套曲可多可少,亦可随时转换宫调,这对剧情的发展变化较为有利。
③南戏的音乐多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以级进音程进行为主,适于表现流利、婉转的风格。
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手法。
④南戏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
1、元代南戏代表作品主要的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2、《荆钗记》元代柯丹丘著。
《白兔记》又称《刘知远》,全名是《刘知远白兔记》刘知远著。
《拜月亭》全名是《闺怨佳人拜月亭》元代关汉卿著。
《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夫杀狗记》,作者不详。
3、元代高明的《琵琶记》是一部经典南戏名著,描写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42出。
四、明代戏曲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昆山腔是兼唱南、北曲的剧种。
(一),魏良辅,明代戏曲音乐家。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体现在唱腔和乐队两个方面。
1、唱腔音乐方面的改革(1)唱(法)腔方面:①声调上强调“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②咬字上强调“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
(2)音乐方面:①旋律上“水磨腔”②节奏上“冷板曲”。
在唱腔音乐方面形成了“调用水磨,拍捱冷板”的特点。
从而一改南曲唱腔“平直无意至”而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功深溶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之新声。
2、乐队改革方面;①原有南曲笛、箫、月琴等少量乐器组成伴奏乐队;②对北曲所用“弦索”乐队进行改良,形成了一支有笛、箫、笙、管、三弦、琵琶、月琴、板鼓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
3、魏良辅还撰写了戏曲音乐著作《南词引正》,这是明代论述南北曲唱法的重要文献。
(二)汤显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思想家。
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三)《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或《四梦传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4剧的合称。
清代戏曲四大声腔:清初四大声腔:柳子腔、梆子腔、昆山腔、弋阳腔,清代中期以后四大声腔为:昆腔、梆子腔、高腔、皮黄腔。
四大声腔分属“花”、“雅”两部。
花部有:柳子腔、梆子腔、高腔、皮黄腔。
雅部即昆山腔,又名昆曲、昆腔。
昆山腔代表人物及作品: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全世界的乐器加起来约4万多种。
《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这时期乐器较为简陋、粗糙,其制作材料多为石、土、革、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