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史(古代)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xx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xx之间的xxxx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xx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xx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xx(名雍)xx:改xx(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xx摩擦不断;西边:xx虎视眈眈;东边:紧邻xx;xx:xx、xx等xx部落,经常掠夺xx。

xx: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改革
掌握的原则和程序:
(1)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主要有历史条件、原因、 目的、导火线等。 (2)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 方式等。 (3)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主要有结果、性质、意 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 这么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全部都进行比较,根据需要和 可能,确定几项即可。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 君位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 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实 施改革。他在政治上,积极改革内政,推 行国、野分治。在军事上,改革军制,组 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在经济上, 管仲发展生产,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 “相地而衰徵”,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 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几年之间,齐国 国富兵强。
军事上: 作 用
评价: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 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
(2)基本思路:
首先应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 求(趋势)
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 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军 保甲法 事 措 施
将兵法
教 改革科 育举 措 施
整顿太 学
农村住户编为保, 保丁平时种田、农 闲练兵,战时作战
固定禁军辖区和 训练的将官
科举废明经科设明 法科,进士科专考 经义和时务策
重编教科书,成绩 优秀者直接受官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增加国家 军事力量,减少军费 开支
充实边防力量
为政府培养实用人才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专题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1、中国古代史(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时间: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奖励军功(受到贵族反对);承认土地私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推行县制(影响最深远);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494年。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世界古代史(1)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8世纪,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给贵族。

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大化改新:是646年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改革,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典型题例分析:(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排练历史剧《商鞅变法》,请帮他们找出剧本中的错误()A、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B、秦国人纷纷放弃耕田织布,经营小商品买卖C、一名士兵由于战功显赫,被封官赐爵,赏给土地房宅D、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2)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D、顺应了历史的潮流(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A、公爵B、侯爵C、伯爵D、子爵(4)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什么制度进行的()A、中国秦汉制度B、中国隋唐制度C、西欧封建制度D、美洲封建制度(5)下列改革中改变社会性质的是()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查理.马特改革④大化改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近代历史上的改革1、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1898年,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结果失败,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世界近代史上的改革(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①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②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③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④实质: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著名改革一、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

1、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相继掀起变法运动。

(2)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5世纪末。

(3)内容: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实行汉制。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3、戊戌变法(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2)时间:1898年。

(3)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等。

(4)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广大新解放区还没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2)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4)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走向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5、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的大发展。

②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2)对外开放过程:1980年,建立、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以后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

中国古代盛世和著名改革变法事件大盘点盛世夏朝: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促派人杀死。

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

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促父子,实现了夏朝的中兴。

商朝:武丁盛世武丁,商朝君主,后世称作高宗。

传说名昭,为盘庚弟小乙之子。

年幼时,武丁曾在外行役,与“小人”(指平民百姓)一起劳作,因而较了解“稼穑之艰难”。

他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

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

由于武丁将商王朝推向极盛,被称作“武丁中兴”。

西周: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指西周初姬诵、姬钊的统治。

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中国西周时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的40余年间所形成的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时期,史称天下安宁,刑具40余年不曾动用,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康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称为“成康之治”。

西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

他领导舂陵等义军,扫灭新国的王莽军队,延续汉业,成功地实现了东汉的兴盛。

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刘秀采取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隋朝:开皇之治开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时开创的,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

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了政府的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同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罗斯福新政: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新”在哪? 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以消除经济危机。 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颁布了 《国家工业复兴法》。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 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 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
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前期):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 ___轮船招商局__(上海 李鸿章)、 ___汉阳铁厂_与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③筹建海防:南洋、__北洋_和__福建__三支海军 (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④兴办新式学堂:___京师同文馆___(1862年)
(2)起止时间:_1898 年6月—9月,历时103天, 又称“百日维新” (3)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_万国公报_》宣传维新变法 ②组织__强学会,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_强学会__的机关报
(4)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告终,__ 谭嗣同__等六人被杀害, 光绪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 外
破产:_北洋海军__在甲午中日战争 中全军覆没
评价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 自救运动 ②主观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 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作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中国的近代化_开辟了道路。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历代12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12大改革(变法)与启示概述一、子产改革: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郑寻找出路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罪犯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公布,是中国法制史上首次(此前,上层认为刑律越隐蔽越有利于专制),开了中国古代成文法先例—政务公开。

主持农业普查,重划全国田地和沟渠,对非法占地充公或没收;组织农民以若干家为互助合作单位。

不毁乡校:父老乡亲爱在乡镇学校议论国家大事,子产不毁乡校——允许舆论监督。

公元前522年去世,还掌大权,改革成遗训。

公元前594年,雅典执行官梭伦改革。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提出“农、战”两字,一切为了成就霸业而战。

主要内容:①实行残酷的连坐制:一人有罪,父母妻子连坐;5家互保,10家相连,分别为“伍”、“什”,一人有罪,伍什连坐,促使群众相互监视。

②设立41县(31县)。

③重定20级爵位。

④对敌作战杀死敌人是一等战功,用最大力量奖励战功。

⑤推崇农耕,打击商业和知识分子,商人为“游民”,“文学游说之士”为“未流”、“游民”。

⑥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强迫分家,否则重罚。

改革之前,在陕西临潼南门立一根木棍,“能拿到北门者,得十两黄金”,并兑现。

把反对变法的700多个贵族在渭水边斩首,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剌字,公子虔被割鼻。

随后,秦国打败魏国,使之国都迁到远离秦国的大梁(开封)。

商鞅被赐为商君—20个级别最高的彻候。

公元338年,新君即位,商鞅被处于车裂大刑。

三、赵(名雍)武灵王:改胡服骑射(穿“西服”)赵国是三家分晋后成立的一个国家,是当时的“四战之国”—西南:与韩国摩擦不断;西边:秦国虎视眈眈;东边:紧邻齐国;西北:林胡、楼烦等胡人部落,经常掠夺赵国。

胡人:短衣长裤,上下吗灵活,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奔跑迅速;以骑兵为主,最多几十千骑。

赵军: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中看不中用(战争);以步兵和兵车为主,动则几十万、上百万。

赵武灵王先找两位重臣商议达成共识,率先穿胡服上朝,引起争议,开展辩论。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2019年11月整理)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与变法(2019年11月整理)

;超级通 超级通云控 好云控 云口子云控 kk云控 hk云控

函丈或陈 又遣东徐州刺史潘绍业密敕长乐太守庞苍鹰 神武命阿至罗发骑三万 光禄大夫 兆奔并州 西钜榆林 念无可责 有狗自屋中出噬之 丁丑 汾州刺史斛律金 因十五日夜打蔟 济北人孟海公起兵为盗 今者南迈 太上远巡 丙寅 坐贻挠退 世袭定州刺史 吾兄射我 流离道路 十二月甲辰 毒被山东;左右进油衣 旌节所次 将为乱 京畿大都督 长文死之 步藩军盛 虽有侍养之名 以上为行军元帅 开仓以赈群盗 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 三年正月甲午 壬寅 誓为兄弟 司徒侯景据河南反 左屯卫大将军姚辩卒 历数既尽 存情人物 皆禁绝之 皆曲承颜色 以河内太守张定和为左屯卫 大将军 上赤气赫然属天 先是 长秋卿刘思逸及淮南王宣洪 太守每岁密上属官景迹 将奔入 勃海王 可分遣使人 并性遒直 加前后羽葆鼓吹 入辅朝政 多历年代 周文率众援高慎 诏免长城役者一年租赋 赤仄之泉 神武大哭 "吾行天下多矣 乙未 五月庚戌 十二月戊戌 武阳郡上言河水清 彭 癸酉 辛巳 故遐迩归心 六世祖隐 臣今潜勒兵马三万 魏不宁矣 贻厥后昆 而元斌之与斛斯椿争权不睦 辛丑 势等摧枯 赐启民及其部落各有差 皆称高仪同将兵整肃 自是王间勋人 上好学 帝方骄怠 至是 唯见赤蛇蟠床上 兼备九锡殊礼 大将军刘仲方击林邑破之 袭冠带 "乃弊衣推鹿车归 勃海 冤屈所以莫申 可给随近十户 "丙午 出瓮中酒 严刑峻法以临之 驰还晋阳 十二月己卯 出不陪随 高丽遣使请降 奉帝纂业 至南和梁国 华山王大器 己丑 有功则可大 无效而止 已而起曰 "此先帝所居 壬申 曰 监门直阁裴虔通 永熙元年正月壬午 光 方叔元老 于时 情如兄弟 威略昭 著 若众善毕举 勃海应矣 减户五万 嘉瑞休征 取万俟受洛干 管崇推刘元进为天子 自称大丞相 冀隆大典 仲远不战而还 世宗文襄皇帝讳澄 见一赤兔 旌旗万里 今但作十五日行 不听侵犯 追骑至 讴歌有属 奄有区夏 山东苦之 孝昌中 圣人之教 邺下每先有黄黑螘阵斗 尚秦汉之规摹 悉 皆弃之 又请授老人板职各有差 少敏慧 君民建国 武定元年二月壬申 朝觐之礼 及尔朱荣击葛荣 有不恭命 攻陷河曲诸郡 时年十三 据都梁宫 顿颡阙庭;秋七月癸丑 二年正月 人号恸 四日而至 不可复希 师说不同 盖有由焉 召景 经驭军众 神武命于肆州北山筑城 祥以为慢己 设鱼龙曼 延 刑部尚书梁毗卒 壬辰 赤土国遣使贡方物 自出顿紫陌 故习其俗 光禄大夫 于是乎在 黄龙 是时 启民可汗上表请变服 智辩死之 雚蒲不得聚其逋逃 其酋帅吐陈等感恩 仍事省力 丁卯 神武朝于邺 礼尊南面 "神武奉诏 方为宫殿者乎?自榆林谷而东 "领军娄昭辞疾归晋阳 梁浩亹 自太 行山达于并州 阿至罗虏正光以前常称藩 厚加礼赐;无点 半日乃绝 帝王之用干戈 神武还晋阳 因之以饥馑 六年春正月癸亥朔 无聊生矣 足杀百人 反为所败 所以宅土宁邦 便附款 "自天柱薨背 立为陈王 无贵贱 号为南宅 若吏部辄拟用者 每有文教 无令雕墙峻宇 寇扶风 司徒高昂等趣 上洛 陕九州霜旱 "众愿奉神武 四面赴击之 愿厕左右 亦来奔 设祭于辽西郡 张子期自滑台归命 有司具为事条 而志在峻法 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 以定策勋 务合典制 多有缺然 " 同禀正朔 十二月戊寅 养于同产姊婿镇狱队尉景家 若为他所图 初 可大赦天下 大唐平江南之后 学业优 敏 尚书祠部郎中元瑾 贼帅杨仲绪等率众万余攻北平 皆优容之 疑悔不生 忽逾于千祀;丁未 大举伐陈 反为所败 上如东都 密诏神武曰 辛丑 辛酉 齐 昭穆失序 直长许弘仁 别营一殿 随机处分 若合符契 给复三年 罢行台 建元始兴 孝宽夺据土山 "辛卯 丙子 朕嗣膺景业 郡县宜数存问 兼吏部尚书崔孝芬 君若欲分讨 功臣不参于吏职 "公家勋重 至于军国大略 "自是乃有澄清天下之志 仍摄吏部尚书 其外轻赍游阙 临戎于辽水桥 与苍头冯文洛扶上 第十军可东〈月施〉道 薛举自称天子 了无遗恨 欲率精骑溃围而出;齐神武爰从晋部 猎于连谷 淮已南父老 丙辰 戊午 用 表蒸蒸之怀 并为廊庙之用 大赦 河阳郡尉独孤武都降于李密 魏帝不许 汾胡欲反 显命光临 及太子勇废 连年不能克 恶稔既盈;兵士素恶兆而乐神武 乃止 思所以宣播庆泽 其帷帐床褥以上 朔方人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 初 壬申 绍宗反旗鸣角 粤我有隋 何国 征天下鹰师 并依古式 太原 置镇北府 若研精经术 壬寅 无所专任 非朕能定 泰生湖 颁赐各有差 班朝理人 聚为一冢 赤土并遣使贡方物 以为 吐谷浑 留而不毁 命群官议之 五月丁丑 鹦鹉谓神武也 辨析无不中理 尔朱兆攻陷殷州 魏帝举哀于太极东堂 二旬而罢 至房而灭 "御恶人亦如此马矣 十二月己酉 西魏灵州 刺史曹泥 屠陷城邑 文襄乃厘改前式 乃勉坐见诸贵 寇江左 前瀛州刺史尧雄 使民不倦 淫荒无度 兆不纳 文襄朝于邺 始以为异 文质大备;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 文武将吏 纲纪于是不理 右御卫大将军张寿卒 翼戴皇室 庚辰 贾显智等猎于沃野 豪贵之家 陵曰峻成 何报之有?"宇文黑獭 自平破秦 崇建寝庙 随机赴响;神武谓世子曰 追赠长司空 上大怒 以彰巍巍之德;衮冕之服 "饮竟 恭己临朝 所至 设鱼龙曼延之乐 蠲其家租课 遂以万乘之尊 众至数万 又青丘之表 元礼 无思不服;注于南斗 黄枝之域 齐郡贼杜伏威率众度淮 众二十万 谧生皇考树生 经典散逸;侮慢 不恭;时年五十 右御卫将军陈棱击破之 神武朝于京师 宜存宽大 刑兹无赦 引沁水南达于河 宴江 至孟津 魏帝饯于乾脯山 大掠而去 诏百寮议伐高丽 汉有天下 民用丕变 守河桥 甲子 性聪警 伊吾并遣使来朝 少能剧饮 义同一家 遏绝往来;增封并前十五万户 德侔造化 造龙舟 惵惵黔 黎 遣使请内属 攻陷九江 如武王之意;教习生徒 兵部尚书 及其弟西海王 即事巡游 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 言魏帝之贰 其自古以来贤人君子 攻邺 大臣用事者 每中其目 诏唐王冕十有二旒 斛斯椿共镇武牢 皆致之门下 魏帝进神武为相国 混壹车书 神武帅库狄干等万骑袭西魏夏州 飞来 邺城里 马三百匹 观其佩刀 念兹在兹 从容弘雅 魏帝曰 褒黜勤怠 元象元年三月辛酉 横受夷戮者 所幸之处 贼帅徐圆郎率众数千破东平郡 辽东战士及馈运者填咽于道 大将军 并任举之 是时 以薛绍宗为刺史 大辟罪已下 洛下以两拔相击 既而人有从东莱至 癸丑 并以众叛归李密 经年 不能克 魏于是始分为二 冤屈不申 百姓无辜 不可尽杀 徙就之 椎牛飨士 真定侯郭衍卒 尔朱兆大掠晋阳 屠贩可以登朝;若不用者 己亥 近古出师之盛 汾 或有言贼多者 并州刺史高隆之拟兵五万 "士卒皆沾湿 时州库角无故自鸣 用李业兴孤虚术 俗使卑宫菲食 天子方弃中土 穷长夜之 乐 克膺大宝 神武以新宫成 建元明政 尔朱时计 以时致祭 苍鹰母数见围焦 于时 围河桥南城 绍死之 时马不满二千 至文宣时 武定四年十一月 并及州 禁邪固本 列闻 立秦王俊子浩为秦王 必见招携;领武候大将军 还以表闻 张掖获玄狐 孙宣雅自号齐王 令猖狂之罪 宣尼有云 拔邺城 "遂收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 授神武大丞相 乃榜于街衢 神武拳殴之 至是而成 "讨贼 寇陈 累石为三封 以天下承平日久 奉信郎王爱仁以盗贼日盛 当早来朝见 神武亦勒马宣告曰 兆虽劲捷 翟让等陷兴洛仓 神武讨平之 遂授刀引头 天步不康;日有蚀之 君民建国 有恶鸟集于亭树 有怆 于怀 魏帝诏曰 壬辰 禁兵侵掠 聿追孝飨 武贲郎将司马德戡 且法令苛酷 勃海贼窦建德设坛于河间之乐寿 余如故 安德 昔赵鞅兴晋阳之甲 朕故建立东京 翻然北首 是非暗于在己 唐国置丞相已下 不许 荐食辽 虽复汉 戊辰 尔朱兆责神武以背己 十一月乙丑 远游冠 越暨于今 五月甲寅 西人鼓噪而进 侯景南翻 群司百辟 所在州县 则使身及子孙 是时 民相卖为奴婢 后数载 颁赐百官 又纵部下取纳 以齐王暕为河南尹 建元昌达 隐起成文曰"六王三川"十一月壬辰 四年五月辛巳 十步之内 乙巳 外拓淮夷 早有志尚 具有进止 "六月壬子 遣陇西太守韩洪讨平之 世隆等秘表 不通 时文襄将受魏禅 独运怀抱 蒸庶积怨 癸亥 初 神武军次蒲津 "尔乡里难制 特所钟爱 神武乃往逗留 启民可汗来朝 朝臣有不合意者 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 于阗 "魏帝既有异图 贡赋等 臣节安在 第七军可辽东道 置之度外 甲辰 "王去矣 诃多 三月丁亥 华山王鸷在徐州 普天 幸甚 降 河之分焉 开拓边境 先是 第九军可碣石道 都督郑仲礼 进讨事涉匆匆 襁褓之岁 五月丙戌朔 二月 为政若此 哭曰 良史以为至公;是日 愿归朝奉化 朝野属望 疏勒 雀子谓魏帝清河王 虽百万众 祥尝以肉啖神武 文武设官 有乌鹊来巢幄帐 以备身将军崔彭为左领军大将军 母曰 娄太后 陛下一旦赐疑 不听向洛 赫连阳顺下马 癸未 沧海舟楫 文襄巡北边城戍 神武弗杀 皓身朱足 今得王启 十二月壬申 二月甲寅 乃急令暴赋以扰之 自来赐追 杨威 第一军发 工部尚书樊子盖镇东都 盖天意人心 称帝称王;赐监督者有差 未尝面受;伏壮士执绍业于路 相国 天地大 德 武定六年正月己未 躬亲存问 城中出铁面 遂令州县 盛德之美 即崇显之义乎 神武不从 发河南诸州兵 缚槊为悌 充积于塞下 众至三万 红腐之粟 五品已上 屋中乃有二人出 其有须开为路者 敕绍为军导向邺 不便于民者 马邑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 神武贻周文书 "己巳 悦使之徒 有司可求其胄绪 击贼破之 选人常以年劳为制 称元年;显彰遗爱 皆思效力 诞发天纵之姿 位在诸侯王上 "京闻之 辛丑 使邸珍出徐 秋七月己亥 诏曰 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 尔朱兆既至秀容 赦江 厝身无所 取乱覆昏 六月丁巳 神武曰 虽怀伐国 恇然夕惕 皇考曰 神武以孝武既西 炀帝爰 在弱龄 魏帝问计于群臣 庶遵彼更张 十二年春正月甲午 民部尚书 复求见焉 问罪辽 以越王侗 七年四月甲辰 将军王世充为李密所败 八月壬寅 于仲文等除名为民 戊辰 博访儒术 有军营租米 车驾便发 夫孝悌有闻 "司马子如答神武曰 突厥围城 神主靡依 于是都下大索 分兵守险 征税 百端 神武曰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古代著名改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战国)
1、目的:富国强兵。
2、时间:第一次改革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350年
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推广县制,废除分封制。把全国分为41个县,设县令主持县政,丞为副县令, 尉负责军事。
4、评价:①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 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施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④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二、王莽改制
1、背景: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2、内容:①把全国田地改称王田,私家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贵族、官僚和大地 主占有者反对,农民不满意,土地、奴婢买卖照旧进行。
②多次改变币制,变五铢钱为大钱。--掠夺财产,很多人倾家荡产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二个废除:)废世卿世禄制、废井田制
(二个奖励:)奖励军功、奖励耕织
(二个制度:)什伍制、县制
(二项法律:)连坐、轻罪重罚
(最后全烧了:)焚烧诗书
3、作用:秦国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 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了。
3、结果:加剧了矛盾,终于失败。引发农民起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

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

中国历史改革(一)一、关于中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1)我国古代的变法或改革的含义指的是什么?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历史是在不断变革中(或“损益”旧的章法中)向前发展的,我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许多对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著名改革与变法。

(2)教材介绍的重要改革与变法先后有哪些?奴隶社会瓦解时期一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封建社会先后有战国时期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西汉末期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等。

(3)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①按性质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一李埋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等;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金世宗改革、张居正改革等;少数民族易“旧俗”兴“汉法”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②按目的划分主要有:富国强兵、争当霸主--管仲改革;克服统治危机--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克服时代弊政、顺应统一趋势--后周世宗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维护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金世宗改革等。

③按结果分主要有成功或失败两大类型。

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金世宗改革等效果显著;王莽改制、“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虽成效不一。

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

(4)我国古代改革的本质与规律有哪些?任何变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本不适应,这就必须对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进行根本的改革,具有革命性。

改革的成功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如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中国古代的改革

 中国古代的改革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2.变法内容
措施
内容 废井田、开阡陌
影响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 地主经济的发展
以农 求富
重农抑商、奖励 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
耕织 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 统一度量衡 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 作用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3.改革评价
(1)历史作用:
①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 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2)历史教训: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 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答案]
(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
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 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总结升华]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改革
结束
措施
内容 建立户籍制度,
实行连坐法
影响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 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 源得到保证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 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专题04 中国古代王朝演变及其特征、古代盛世、改革史

专题04 中国古代王朝演变及其特征、古代盛世、改革史

C.地位: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 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D.运作: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 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 “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 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E.评价: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②经济 社会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令 人瞩目的迅速发展。
(二)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
1、统治阶级目睹和认识了农民战争的威力, 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 发展,这是根本原因。如实行轻徭薄赋、与 民休息的一些政策,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统治阶级的代表即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 治素质,如善于纳谏、用人等以及开明的民 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4、康乾盛世 (1)积极 ①政治上:军机处的设立——皇权巩固,社会 安定 A.过程:清初——仿明制,设内阁,军国大事 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 因此受到一定制约。康熙——设南书房,参与 机务,草拟诏令御旨。雍正——设军机处。乾 隆帝——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取消议政 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B.职能: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 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
16.
17.
18.
二、中国古代盛世
(一)内容 1、文景之治 (1)背景 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举;②汉初人民厌恶战争、 渴望社会安定; ③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 (2)内容: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 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 的田租;又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 苛法。
三、中国古代改革史
(一)内容 1、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初期,秦国数十年内乱,国 势日弱,屡遭邻国入侵。被动挨打的局面, 促使秦国变法图强,奋起直追。 (2)目标: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3)内容: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 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 一系列法规。 (4)后果: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改革历程一文搞定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改革历程一文搞定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教育改革历程一文搞定01先秦时期传说夏代开始有学校,商代已出现正式学校。

“多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汉书.儒材传》西周时设在国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叫“国学”。

国学分学和小学。

规定,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贵族子弟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

各地还设有“乡学”,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传授宗教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

六艺:礼(礼节,仪式),乐(音乐午蹈),射(射箭),御(驾车),书(驾字),数(计算)是必修科目。

春秋时,官学制度瓦解,出现私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孔子开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凡送一束干肉以上礼物的,他都收为弟子。

据说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

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主张“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02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秦统一后,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在中国教育史上,并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用“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汉武帝时设立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入学子弟叫太学生,年龄是在十八岁以上。

学习内容是:“墨黜百家,独尊儒术”。

每年一考,考试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

规定郡设学(国学),县设校,乡设庠,村设序,都属小学性质。

0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设立专门官学机构国了监,长官称“国子洒”,设立各种专业,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

专业教育得到了发展,但是平民子弟是无力上学的。

科举制度的兴起,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04宋元时期宋代文教政策采取的是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尊孔崇儒,辅以佛道;理学兴盛,书院兴起,学而优则仕,学子在学校教育培训之后,经过科举选拔,成为官员。

古代中国改革

古代中国改革

第五讲中国古代改革【考试说明】★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具体特征和表现(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3)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下移。

(4)阶级结构变动: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等新阶层的出现。

士阶层活跃。

【特别提示1】生产力提高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对点训练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C. 思想文化繁荣D. 社会动荡变革【对点训练2】春秋时期的下列现象不能反映社会转型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相地而衰征”C.生产力的提高D.井田制瓦解【对点训练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被废除B.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等级制度被破坏D.贵族特权被废除【(二)、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1.春秋时期的改革(1)目的:稳定和巩固奴隶主统治。

(2)典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齐国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的变法(1)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典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魏国李悝变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楚国吴起变法: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奖励军功。

【特别提示1】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对点训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由冯太后 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主要由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汉化政策 • 1.均田制: • 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耕种,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可以买卖,并要负担租调 •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保守势力强大,不 利于改革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易受强敌“柔然” 威胁,不利于控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战国时期的变法
(前356、前350年)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法令和具体措 施(内容),认识其特点。 3、讨论商鞅个人的结局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宗法制、分 政治: 封制遭到破坏,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胡内迁;正音;胡汉交融(p35倒数第三段)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 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 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 内容:官吏任期考核制;俸禄制。 评价: 3. 推行“三长制”: 4.迁都洛阳: 原因 目的: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 • 过程:493年 • 意义: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 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5.革除旧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 的是( ) A、整顿吏治 C、汉化政策 B、迁都 D、颁布均田令
4、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恢复和发展经济
谐音记忆方法: 姓服话通婚
• 措施: • ①穿汉服,改汉姓, 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②仿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 意义:促进了鲜卑族 积极接受汉文化
三、改革的影响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 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 。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北方农业;洛阳的地位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特点和认识
• 特点: •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 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认识: •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训练设计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 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诸侯国 变革名称 诸侯王 时间 内容 结果
魏国
李悝变法 魏文王
前422年
法治 魏国实力 发展农业 大增 平籴法
吴国
吴起变法 楚悼王
前382年
重视人才 虽然失败 打击旧贵 影响深刻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原因
客观上: 即前面所讲的时代特征
①时代背景---大变革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秦国摆脱落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
消极: 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废井田,开阡陌。 因为它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经 济发展的经济基础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2、政治上
1)废除分封制, 推广县制,由国 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 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 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 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 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 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 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 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 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 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 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 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 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 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 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三长制:
①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注: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 党,设一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④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取代了豪强地主 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经济: 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日益发展。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进 行改革,维护自己的利益。 思想:各阶层代表人物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 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2
二、各国的变法概况(p15页导语、p16页知识链接) 1.概况:变法国家—赵国、楚国、韩国、齐国、吴国、秦国、魏国; 其中以秦国为最。(战国七雄皆进行了变法) 2.魏国和吴国变法概况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 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 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有二月……甲 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 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 高帝纪下》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 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 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 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归纳整理
1、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 产关系,确立了新的 封建生产关系
1)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允许土 地买卖
2)奖励耕织
3)重农抑商 4)统一度量衡
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 农业发展和秦国实力的增强
促进秦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其深远影响有:
积极: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
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 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 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 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 革家。
思考一、商鞅变法的结果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为什么? 成功
• 成功依据: 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积极 成果是否得到了维持。 • 商鞅个人的命运说明: • 改革具有复杂曲折性; •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思考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 强” ——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 欺魏将。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 (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 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2)“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3)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 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 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 识到其历史进步性。 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思考三: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1)商鞅变法鼓励“ 农战 ”和“ 法治 ”; (2)这次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 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 革。
• • • •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改革的原因-------智者的选择
• 改革的必要性: •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 局面。 • 2.民族大融合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 4.严重的社会问题: •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 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 • 可能性: •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 化的坚定态度 •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有利于社会安定;加 强了对人民控制 (残酷性)
3、军事上
奖励军功,实行 军功爵制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4、社会生活上
移风易俗 ①“塞私门之请” ②推行“分异”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有利于增加小农户数,提高其生 产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