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对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融合。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课堂教学方式由讲述式向探究式转变新课改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融合,倡导学科交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和演示,向探究和实验的方向转变。
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合作等方式,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度学习。
教师则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提问并指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的方式是单一的,以教材的知识为主,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
而新课改教学方式是多元化的,既表现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表现在评价体系上。
多元化的教材包括教材、参考书、报纸杂志、互联网资料、视频、音频等,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渠道和空间。
评价体系也从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转变到多方面评价,如作业、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被动接受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诲,重视知识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是以发现和探究为主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方法和研究途径来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与人交流的质量也会更高。
因此,新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需要去主动探究。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给予了教育教学以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矢之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形势,积极践行相应的教学方式转变,更好地推动新课改的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1. 引言1.1 新课改背景新课程改革(New Curriculum Reform)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推动教育向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新课改的背景包括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等因素。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则要求教师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新课改背景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1.2 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死记硬背和灌输式教学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
教学方式转变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传统的单向传授容易导致学生的passivity ,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思考能力。
而新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教学方式转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教学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已经日益凸显,新课改的推出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只有不断转变教学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程、新教学方式和新学习方式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一、新课程的改革内容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面。
1.在课程目标方面,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潜能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2.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注重多元化和实践性。
以往,课程内容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而新课程将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引入到课程中。
通过与社区、企业和家庭的联系,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在课程评价方面,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而新课程将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新课程还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展示、作品展示等,从而更加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方面。
1.在教学方法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而新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探究和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手段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科书为主,而新教学方式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中。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教材和在线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和交流知识。
3.在教学环境方面,新教学方式注重创设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教学方式的转变出发,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辨和创新。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注重跨学科教学,强化知识的整合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使得知识点割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整合运用。
而新课改中强调跨学科教学,强化知识的整合。
教师会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合多种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式、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提高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这种跨学科教学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在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协作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点子,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倡导体验式学习,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中还倡导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开展实验、调查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本文将就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学生中心教学方式的推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路人。
而在新课改中,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被大力推崇。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不再是一个统治者,而是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探究式学习的普及在新课改中,探究式学习也成为了教学方式的重要转变。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探究和研究为主导的学习模式,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再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更好地适应了未来社会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实验和调研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多元评价的应用在新课改中,对教学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已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分数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能力。
而多元评价则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
多元评价是对教学方式的转变的一种重要体现。
通过多元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 个体学习” 与“ 竞争学习”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理念。
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 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 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 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 , 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 [1]。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将有新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重要改革。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它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和理论基础。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新的教育课程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方式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面临重大的挑战。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选择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人本教育”理念新课改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强调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满足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人本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创造有益的教育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此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旨在实现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教学、协作式学习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四、科技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科技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育教学更加便利,辅助教育教学实现新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需要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通过科技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信息检索,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开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变革。
新课程的出现,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程出现的背景新课程的出现,是由于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教育进行改进。
我们需要的是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1、从传统的一-way教学模式向双向交互教学模式转化。
传统的一-way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学生不仅要听讲,还要自己完成任务,自己思考,老师也变得更像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2、从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多样化,学生们的兴趣和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学生们不仅要在教室内学习,还要到社区、实践中去学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从考试导向的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化。
传统的考试导向性教育模式,往往让学生只为了好成绩而学习,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在新课程中,学生要注重真实、反思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1、为学生提供更智慧、科学、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2、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让学生从小学习学习方法、创新、合作、实践等能力,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总之,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赢在未来。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共56页
二、发展观
新课程改革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 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
学生应在五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 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行动研究”内涵:
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 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 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
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 行动本身。
“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 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 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 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 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既不可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可由教师任意捏 塑。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客观存在,把他们当做具有 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 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 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强加,不但加不进 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其学 习兴趣,窒息其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 制或抗拒。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 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 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 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相互欣赏、追求卓越, 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浅谈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的相关观点。
首先,新课程对传统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
传统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而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程强调跨学科的整合,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辅相成的。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交互性和个性化。
而新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新教学方式还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再次,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方式,是对课程和教学的实际运用和体验。
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依赖教师转变为独立思考,从机械记忆转变为跨学科思维,从固定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评价。
学习方式的改革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总结反思等。
最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离不开教育的多方参与。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推广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教师应时刻关注教育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积极引领学生适应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合理、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而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教育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促使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现如今,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是却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为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创新的学习方式,如互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研究方式与教学方式一、新课程所倡导的研究方式改变学生的研究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研究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研究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学生的研究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研究中,研究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研究中,研究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转变研究方式就是要把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研究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研究、探究研究、研究性研究,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研究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
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或研究性研究)。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研究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方式正发生着积极的转变。
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的特长得到认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这些变化都为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未来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终身学习和技术融入。
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于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推动教育的进步,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方式、转变、全面素质教育、探究式学习、多元化评价、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影响、发展趋势、教育工作者、使命、担当1. 引言1.1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上也呈现出了新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而现代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通过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探究式学习、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措施,教育教学工作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未来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奠定了基础。
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素质教育是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知识传授相比,全面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设定综合性评价标准,全面素质教育试图打破传统的分科分级评价,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场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革命,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
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在不同的课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
这些教学模式的引入,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新课改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成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知识。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剧本创作、朗诵比赛等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题、数学建模等方式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来获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PPT等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籍、在线课程等方式来获取知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网络素养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强调跨学科的融合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强调跨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的知识,还可以在不同学科中进行交叉学习和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体制中的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教育系统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践: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2.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新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和灵活性:新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方式的改革伴随新课程的推出,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进行在线讨论,同时还可以参加面授课程和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践学习实践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活动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新课程改革)是指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政策,旨在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面调整和改进。
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下面将介绍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
教师的角色是主导的,而学生的角色是被动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会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则需要认真听讲和记笔记。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愿意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等。
而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思考、探索和创造。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地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中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实践活动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不同,新课改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听取学生的演讲和参与讨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技能和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推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变化。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环节,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多元化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在新课改中,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更综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也不例外。
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在线互动讨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课程划分比较死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叉。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的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1.过于确定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1)客观真理说
●知识的经典性定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基础 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
●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指向对已有文化成果的掌握,将 学生束缚在权威认同的生活中,却 遮蔽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结合
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的可能性,
也遮蔽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感悟、
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方 式的转变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 聚焦课改重点之一: 改善学习方式
“二期课改”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 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 系。
“二期课改” 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 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 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
与已有知识被赋予过高确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对学 科内容的认识路线和学习结果被标准化,从而使学生的 学习方式主要限于被动地接受这些现成知识;这突出地 表现为许多教师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种观点奉 为突出教师权威地位的金科玉律、并据此组织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学生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主动探究知识; ●学生是否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新课改:更新教学方式,改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有效 地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提倡交流与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 的两方面
① 学习策略
对学习方式的两种理解
①学习方式是 有(事实上的)差异性
的策略方法。
辨析“学习方式” 的两种取向
① 类型区分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
自主学习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学 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 习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
习惯。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共同完成 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合理分组,明确学习任务和角色分工,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评估。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 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观 察、实验、调查等方式,主动 探索和发现知识。
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
探究学习需要教师设计有意义 的问题情境,提供必要的实验 设备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探 究活动。
03 课堂教学的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
目录
• 引言 • 新课程学习方式 • 课堂教学的变革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课堂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学习,难习方式与课堂教学 变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提 高教育质量。
研究意义
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 导,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
02 新课程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 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
自主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
数字化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整合 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一)合作学习的定义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
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目前世界上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包括:学生团队学习模式、共同学习模式、团体探究模式、结构方法模式、复杂指导模式、合作方法模式。
在我国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如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异质合作、同质选学的教学模式,协同——接受型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模式都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基本要素。
(1)混合编组:小组成员的异质互补将确保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
(2)互相依赖性:小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3)个人的责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4)小组的自我评价: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教学实践中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意如下问题:(1)在混合编组时,应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为合作学习创设环境条件。
(3)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
(4)注意的是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接受式学习与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与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合。
在合作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
三、学生的探究学习(一)探究学习的定义探究学习又被称作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学习泛指一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作为一种学习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学习;狭义的探究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综合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活动。
(二)探究学习的特征1、问题性探究学习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这是探究学习的典型特征。
2、实践性探究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把学生带到鲜活的现实生活当中,在学生亲身参与问题的选择、研究与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学习。
3、综合性探究学习的综合性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它超越了传统的课堂、学科、传统评价制度,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
4、开放性探究学习的开放性也是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种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问题选择、研究与解决方式的开放性上。
(三)教学实践中的探究学习1、探究问题的确定探究学习实质上它只是人为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与情感。
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着本质的区别,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必须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
2、重视探究过程探究学习的过程与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有着很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应注重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应该有了结论就中止,还应该使学生回顾、审查自己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各种新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三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学习的内在本质出发,表明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他主式学习不同的;合作学习则突出了学习的合作性,它与“个体学习”相对;探究学习从知识获得方式的角度,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直接相对。
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学习方式向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协同教学、讨论教学、创意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条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学生观1、由“知识的容器”到思想者、创造者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地分析、研究、讨论甚至是争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与观点,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更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与赞赏,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2、由关注学生整体到关注学生个体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养成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状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更好的条件,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对其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
(二)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师观1、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如何学习知识,如何探究、创新,而教师要学习的则是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这两种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是互动的、发展的。
师生的互动合作是学习方式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2、努力成为反思者、研究者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反思。
既要研究每一个学生,又要研究自身;既要总结教学中的收获,又要反思自己的教训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三)新的学习方式与评价观新的学习方式促成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学习中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可以参与制定评价的指标,并参与自我学习的评价。
另外,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评价的意义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新的评价旨在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探索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二、协同教学广义上讲协同教学有三种基本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要实行小组协同教学策略。
协同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有利于教师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有利于减轻乃至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和涌现提供民主、宽松的环境。
教师的协同教学是实施综合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