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桥

合集下载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犹存,桂花却要像雨雪般地纷纷落下。“绣茵
展”三句承上,绿茵茵的草坪如地毯似的平铺
着,仿佛害怕桂花误坠在台阶上,被人们践踏
成泥,又怕她像萤火虫般消失了美丽的形象。
下阙抒写词人像月中 一

重重,桂花
地铺金的时候,自己羁留
在外,不回
人的
词,上 写 ,下 抒 , 是 的
抒情”。所以, A 中 的美丽 香 了自己
060 I课"•教学I
本可确定,周朴园想通过钱来安抚侍萍以减轻 自己的罪孽,并想和侍萍彻底撇清关系以绝后 患。当然,《雷雨》中还有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 不敢相认,对鲁大海被打时敢怒不敢言的精彩 潜台词,都可让学生“补白”,去体会语言的魅 力和情感的张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不仅是潜台词,在体的情节中,有时人
压花低。正摇落,叹淹留、客又未归。
对这首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 咏桂花,托物言志,借桂花的美 丽浓香表现了自己高洁脱俗的高尚节操。
B. 的下阙“三六”三句是虚写,由眼前
的桂花联想到月中
的嫦娥。
C. 人借 之写自己之,借自然之秋
写人生之秋,无限的人生悲慨
中。
D. 词人 留在外,不
情,由桂花 之 与人 的无限
可以 全面准确地把握 形
当然,阅读学中的“补白”远不止以上三
类,在 学中, 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发
现 中的“留白”;更要鼓励学生依据本,大
胆想,将作品虚空处“补白”。读者和作者(作
品)的最佳关系是“主客相生,虚共济的状, 即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创造 ”叽读 者只有将“自”带入 的解读,可能是最 鲜活最 最具创造性的解读,这种阅读 可能有深度,不是在文本表面滑行。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带举例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是两种文学修辞手法,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有所不同。

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描绘物的特点和属性,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就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情怀。

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情。

这种手法常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原上草原的景色,以此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举个例子,下面是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对比示例:
托物言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借景抒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这首诗中,托物言志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及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志向;而借景抒情则是通过描绘草原上的草木生长、野火蔓延等自然现象来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一、托物言志?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举例:植物梅--“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菊--“凌寒独自开”,象征孤傲、高洁、清秀、淡雅。

兰--“空谷生幽兰”,象征名贵、孤傲、清高竹-- 象征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气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动物: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鸿鹄—志存高远事物: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墨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出了作者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情操。

抒发了作者对流俗的鄙视,也体现了作者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二、借景抒情?定义借助景物或客观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举例落日、冷月、星星、梧桐、清风、细雨、微草、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花、大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三、二者有相同点?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

他们借助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四、它们不同之处在于: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

关于“托物言志”,2004 年1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

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

请看下述四例:例一:蝉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例二: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四: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

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

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11.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解析】从表层(榴花)及深层(自身)组织答案。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二、炼字型的鉴赏题要答三步。
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对这类题,作答时,不要孤立地只读该字,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具体说,要答三步:(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1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1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异同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异:1、借景抒情的“景”指自然风景托物言志的“物”常是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物品,诗人借助此象征意味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乐、哀、愁等)。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3、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1、从意象入手2、注意表达技巧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鉴赏景物形象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1、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1)描摹图景角度: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

(2)关注画面色调: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3、把握情景关系营造氛围,渲染气氛烘托、衬托人物心情借景抒情。

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表现手法——诗歌鉴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 ·陈涉世 家》
比 喻 PREFACE
使用比喻时需注意:
1、本体和喻体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所用喻体多为常见,易懂的事物或道理; 4、注意思想感情; 5、多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或道理来比 喻抽象,深奥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
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具体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技巧
by.罗兮
1
抒情手法
2
描写的手法
目录
修辞手法
4
其他
3
1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评 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用典抒情(引用过 去有关人,地,事,物史实或语言文字)
答题“术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衬 哀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 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
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
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
2.
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
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

夜的深和夜的静
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由一事物联系
Eg. 踏花归来马蹄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
1、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2、两山排闼送青来
3、《吴江》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古诗鉴赏之抒情手法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 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 的感伤。
以乐景衬哀情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以乐景衬哀情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哀景衬乐情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 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 竟是征夫回乡之时!
高考真题(2011年江西卷)
• • • • • • •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前一句以 乐景写哀情,后一句以哀景衬哀情。
怀古伤今
2011年高考全国卷
• • •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仆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注]①周仆(?~878):字太仆,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 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古 诗 鉴 赏 之 抒 情 手 法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用典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一、定义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

龙源期刊网 咏物诗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辨异作者:何祥禄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7期咏物诗是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和人生之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作者在对事物细致描摹的同时,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寄寓自己美好的愿望,或包涵深邃的生活哲理,或表现高雅的生活情趣。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保存咏物诗6021首。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意为吟咏风物只是幽隐地抒发情怀,因为个中之物有自我的情思。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松、竹、梅、菊等)中,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

所以,一提到咏物诗,人们自然会想到“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

如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作者除了将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了对比外,整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说明菊花虽然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处,却自身高洁、清幽,慷慨地把自己的馨香奉献给了人们。

作者赋予菊花不羡慕高位、不追逐名利的高尚品质,托菊花表现自己淡泊、高洁、自甘奉献的志向和追求。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更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然而,咏物诗与其他题材诗歌一样,其表现手法往往不只一种。

除了惯用的、人们比较熟知的“托物言志”之外,有时也会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但的确又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和借景抒情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是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物品之上;借物喻人是借助某个物品的某种特点来象征某个人;借景抒情是借用景色所呈现出的特点来反应作者此刻的感情基调。

托物言志是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物品之中,这个物品就成为作者理想、意愿的寄托之物,例如于谦的《石灰吟》一诗中,作者就是借用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特点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困苦也要保持坚贞的情操。

借物喻人是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人,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句诗就是就用菊花在枝头上枯萎、不会被风吹掉的的特征来象征着诗人郑思肖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展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色有所感触并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的类型有很多,有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写乐情。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月夜清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由于两者有相似之处,人们经常难以辨析,其区别主要如下:
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情,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夜月清风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借景抒情。

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

具体来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是: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或节操。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事物(而不是景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或对人生的感悟,决不是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

(来源:现代教育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文: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通道上, 石桥、天桥、铁路桥;公园里,廊桥;人 际间,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 桥”……桥,是绝处逢生的一条通道。它 像一条远方的长虹出现在渴望者的心上。 不只是江河沟渠,就是在生活的其它领域, 当你要摆脱困难,跨过厄运时,你一定期 望眼前有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 之地的“桥”。请以“桥”为话题写作。
写作提示 二
• 桥的作用在于沟通,任何形式有沟通都可 以比作桥,如改革开放是桥,它沟通了国 内外,谈话是桥,它沟通了心与心等等。
• 以现实生活中的桥来比喻“人生之桥”; • 从有形的桥谈到无形的桥(互联网),展 现"桥"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纽带作用。
示例:惟有母亲摘下的樱桃,让我饱尝一个夏天。那红果圆 圆的,颜色是那么鲜艳,似红珍珠一般,果肉实足,薄薄的一层 皮上有些细细软软的茸毛,不接近是看不出来的。一把樱桃轻轻 握地手里,那令人心动的手感像是在握着婴儿的小手一样。
三:联想要恰当
既然是“托物言志”,就必然要采用象 征手法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 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
“借物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
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 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或者依托在
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 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 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 “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 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 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 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
•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 • ③字数600字。④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一
• 可以写与桥有关的故事,如故乡的小桥边 儿时的友情,他乡桥边与老友的相逢,异 国桥头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以桥为背景, 寄寓各种情感。 • 可以以桥喻人生,我们目前的生活是现实, 我们的理想在河的彼岸,只有以奋斗为桥 我们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拓展联想
落叶
• 在飘然而下的生命最后 一刻,也匍匐于母亲膝 下,把残叶融入大地回 报母亲。
拓展联想 小草野花
• 柔弱的身躯却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
怎样写作此类文章:
一、立意要明确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某种意义 上说就是作品的思想,作者的感情。 所谓“情意为主,景(物)为实”, 思想感情是主要的,我们要由小见 大,借自然之“物”(景)来表达 自己的思想、情感。
桥,的一个很重要的特 性是连接作用,把此岸和彼 岸连接起来。
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 种联系 是一根联系彼此的纽带。
奈何桥 生 与 死 ——
鹊桥 和 人 间天 上
——
• 6月13日下午7点左右,天正下着大雨,河 水猛涨。在四川省地震灾区彭州市湔江河 边,十几名放学的小学生被河水挡住去路, 站在河边不知所措。 • 此时,乌云压顶,顷刻之间风雨大作,几 个孩子吓得哭出了声“孩子别哭,解放军 叔叔给你们搭‘人桥’!”风雨中,现场 带队的二中队队长郭建儒果断决定。 • “听我命令,趴下!”郭建儒第一个趴向 还没有铺好木板的桥面,两个、三 个……33名官兵瞬间在风雨飘摇的索桥上 用身板做桥板,为孩子们搭起了两段“人 桥”!。
二、描绘要具体
抓住特征,做好铺垫。
运用借物抒情写作方法,关键是要找准物品 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从主旨出 发,极尽“物”的特征,穷尽“物”的内涵,才 能保证为“情”的抒发做足铺垫和渲染。 情景相生,借物抒情。 处理“物”与“情”时,最忌二者脱节、游离, 应该时刻注意依托线索,把“物”与“情”融合 起来。
希望 • 代表了责任 • 代表了关爱
• 代表了
• 象征着 • •
团聚 象征着重逢 象征着幸福 象征着美好 ……
• 桥代表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生命的延续 • 和传递 • 成长的过程 • 和希望
桥还可以象征
• • • • • • • 亲情 友情 爱情 社会的责任 一种期盼 一种成长 ……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 桥表达我们对人生、对 社会、对心灵等等的思 考。
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托” 之物是白杨树: 在这篇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了抗日时期 我国北方农民,并与中华民族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相合
你 画 我 猜
石拱桥—赵州桥
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是经过放大 的一条板凳。它使得车辆能够快速而 方便的穿越障碍物,已成为国家交通 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