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开发强度和速度越来越高,因此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如何控制和改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论文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了浅显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一、基本概念阐述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是指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对自然界的生态破坏和生态修复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水利工程使环境改变,例如陆地变为水域,浅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等,从而影响着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对这种变化的反应,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迫迁、阻隔、增殖、伤害、分布变化和病原生物扩散等。
二、水利工程生态效应分析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分析是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的拆留或改善,提出决策性意见。生态效应分析避免只谋求经济效益,而应综合考虑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使投资的项目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持续造福于民。因此对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1]现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站在自身需求的角度,预测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而没有分析被影响的社会自然环境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评价是人站在大自然主宰者的位置,以获取
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没有充分地考虑工程建成后,自然界变化对人类潜在的长远影响。因此,现行的评价,尤其单纯以经济要素来评价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的效益产出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以往评价的不足,需要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进行生态效应分析,把水利工程整合到生态经济大系统中,对质量变化所引起周围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三、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平衡的影响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同样兴建水利工程也是,它主要是以某些自然、社会环境和土地为代价的;在付出代价的同时我们要考虑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利弊问题,在我国,兴修水利工程对生态平衡以及环境的影响开始重视始于 20 世纪50年代后期,为此国务院专门规定今后凡规划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同时要考虑到环保问题。
(一)积极影响
1、跨流域调水工程会解决”调水地区”易遭洪水威胁的灾害问题,挽救地区性生态危机。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等工程除工农业用水之外,还可缓解里海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很好地缓解因南涝北旱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2、大型蓄水库(如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既能防沙除涝,又能增加库区空气湿度,改善其周围绿色植被的生长。如前苏联的中亚和哈萨克的沙漠,由于调入了大量的水,部分地区已变成
繁茂的绿洲。
3、优化水质,减少水污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
(二)消极影响
1、诱发地震。由于大量水体的聚集,会使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发生变化,为诱发地震创造条件。
2、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位抬高,造成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沼泽化。高边坡地区还会因土壤含水过高而引起滑坡或泥石流。
3、对调出水地区生态也有不利影响。如原苏联的北水南调工程造成原流入喀拉海的淡水量和热量减少,西伯利亚大片森林遭破坏,风速加大、春雨减少、秋雨骤增,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4、打破了原有水系内的生物(尤其是珍奇动物)生活环境,严重的会造成灭绝或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可能引起瘟疫等灾难。[2]如三峡库区的猿猴,据专家预测,到三峡大坝建成后,会有相当数量猿猴流离失所,再也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盛景了。
5、对生物、水文、水温等其它不利影响。大型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水文条件,影响了地下水质和水温,造成居民的迁徙、集中,加快城市扩展,导致可用耕地日趋减少。
四、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对策的探讨
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
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这就给工程的建设者们提出了以下任务:
(一)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如大型蓄水库,重点是水文资料和地质构造,充分考虑大坝的防洪能力、稳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诱发。(二)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以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
(三)施工阶段的任务:a.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签订时,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
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标准以内。b.施工前要在施工现场建立必要的环保监测机构,进行水质、大气、噪声的本底测定,便于和施工阶段不同时期监测结果进行对比。[3]c.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后,还要建立卫生防疫机构,以避免施工期数万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传播和扩散。这方面的教训,在我国大跃进时期的兴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四)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在工区范围内的生物圈内,研究生物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生产的合理方式,控制规划人群自身的发展,保持生物种群的恰当比例。总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势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这一”打破”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人类要生存发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恶性的动态式的生态平衡,使其从”恶”变”良”;同样,
也正是因为人类要发展,还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态平衡,让其向着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其中的代价,则正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所应充分注意的对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观念上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参考文献:
[1] 赵敏,常玉苗.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 2009(01)
[2] 甘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构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6)
[3] 曹连栋,黄晞湛,张新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山东水利. 2007(04)
作者简介:王森(1982-),肯斯瓦特建设管理局主办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