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刘轲徐江雁李振华【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
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
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
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
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
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
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
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
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
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
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
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刘航张则众姜昊南熊鑫(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承模式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独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思路,在多种模式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中,促进中医学术的薪火相传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医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传承承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中医学作为复杂性的科学,其医案数据量大,蕴含内容繁杂,因此如何使中医药文化适应时代的需求,永葆生命力,是中医学界面临的普遍难题。
建国后,仅仅依靠师徒授受、流派相传等传统的传承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兴办的力度,以求得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共享。
近年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新型传承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们都因其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的使用,以及多种智能软件的问世,我们的传承工作进行得越来越好,将大数据相关技术融入传统传承模式中来已成为当下传承工作的潮流。
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数据挖掘是一门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完整的、带有噪声和冗余的数据中寻找隐藏于其中的有效的、有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逐步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优点主要在于:第一,可以提高传承效率。
由于个人的学术思想受个人能力、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总结和提炼名老中医经验,此时数据挖掘技术便可以发挥其快速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术思想广泛、快捷、有效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中医临床数据的客观化、规范化。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其为中医医案数据的分析和名医用药规律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我们在将海量信息客观化整理的过程中,对名老中医的的相关医学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规范和保真。
江苏省名老中医蔡建平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江苏省名老中医蔡建平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摘要: 江苏名中医蔡建平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贯中西。
本文对名中医蔡建平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 骨伤科;蔡建平;学术思想;临床经验Summary of Professor Cai Jianping''s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orthopedics science in Jiangsu Province.Abstract:Professor Cai Jianping,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engaged in clinical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paper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ai Jianping,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Cai Jianping; Academic thoughts; clinical experience蔡建平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级非遗、无锡市级非遗项目“刘氏骨伤”第四代传承人,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
含量与近红外预测值 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 系, 检验集样 品的预
◇名家名流◇
谈 名 老 中 医李 振 华 教 授 经 验 传 承 方 法
刘 轲 , 江雁 , 徐 李振 华
40 0 ) 5 00 ( 河南 中医学 院 , 河南 郑州
摘要 : 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 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 阐述了熟谙经典, 随名医临证随
是将样品置于一可旋转的直径 为 5c 光程为 3m m, m的圆柱状 样 测也 得 到 比较 好 的 结 果 。 这 说 明所 建 立 的 葛 根 中 总 异 黄 酮 含量 能够较 好地测定总异黄酮的含量。 品池 中, 使样品的松紧度基 本保持 一致 , 扫描 区 间为 80~10 的近红外数学模型是成 功的 , 0 10 / 扫描分辨率 为 8c l m, m~。 3 结 论与 讨 论 将已测得化学值的葛根样 品光谱分成两组 , 一组为建模集样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 明 , 应用短 波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葛 品, 以建立总异黄酮 的近红外 分析数学模型 。一组为检验集样 根 中总异黄酮的含 量和应 用长波近红外 光谱法快 速测定葛根 中 用 总异黄酮的含量都是 可行 的。但是 由于短 波近红外 光谱仪与长 品, 以检验所建模型 的效果。 用 利用 P S法建立建模集样品 图谱 和葛根总异 黄酮含量之 间 波近红外光谱仪相 比, L 成本能够显 著降低 , 因此物美 价廉的短波 的数学模 型。由于波长处 于 80—80/ 0 5 l m时仪器噪声 较大 , 通过 近 红 外 光 谱 仪 更有 可能 实 现 产 业 化 。 对模型的优化 , 定选取 80~I10 n 确 5 0 m作为 分析谱 区, 采用 中 由于该实 验采集 的是葛根样 品的透射光信息 , 因此在装样前 心化和一 阶导数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所建 模型 和预测模型 可 样品粉末 必须过筛 , 以保证样品 粉末 的均一性 , 时必 须保证装 同 以用化学值和近红外 预测值 的相 关系数 ( ) R 和标 准差两 个指标 样的均匀度 、 松紧度一致 , 因此对 样品 的装 样条件 的要求 较为严 来共同评价 , 结果见表 2 。 格。由于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方 法是建立 在具 有稳定性好 和适 应性 强的数学模型之上的 , 因此在后续的工作 中必须收集大量有 表2 葛根中总异黄酮建模集和检验集的相关指标 代表性的葛根样品 , 并要 准确测定其标 准值 , 以保证模 型的稳定 性 和 可靠 性 。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整理一、医事春秋王翘楚,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6年、2002年为全国第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500名指导老师之一。
现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60余年,建树颇丰,其首创的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现已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攫硕,思维敏捷,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二、经历丰富,饮誉杏林王翘楚,江苏省海安人,1927年2月出生。
1944年2月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1947年开业中医师,1948年获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迁居上海,悬壶番禺路,旋踵间声誉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从姜春华游,学术上颇为志同道合。
第一阶段(1954—1958年)1952年王翘楚教授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1954年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中学西)毕业。
1955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6年任该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期间,王翘楚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筛选,首创采用复方红藤煎剂辨证论治加减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共10例取得成功。
于1956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杂志》首篇发表,并编入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中医研究工作汇编》。
在当时,一般西医对阑尾炎绝对手术治疗、阑尾脓肿手术治疗风险大,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单采用中医药能在10天左右使阑尾脓肿热退肿消,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更可喜的是使用此方加减治疗三例急性、亚急性阑尾炎亦有效,后来该方在多本急腹症著作和《中医新编方剂学》中均被入编,从而得到推广、应用,至今不衰。
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学术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典著作 , 并要 求 学生 书写读 书笔 记 , 对 其 中 的名段 名句要 熟 练背诵 , 力争 对经 典 的理解 , 达 到在 临 床
中领 会 运 用 的 目的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1 9 修 回 日期 : 2 O l 3 - o 8 一 l 9
吉林 省教 育厅“ 十一 五” 科 学技 术研 究项 目( 2 0 0 9 — 4 0 6 ) : 名老 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模 式研 究, 负责人 : 郭 家娟 。 通讯作 者: 郭家娟 , 副主任 医师 , 博士 , 主要研 究方向: 中 医心血管病方向。
医药治 疗 急性 心肌梗 死( 非溶 栓者 ) 常规 新方 案 ” , 在 临床应用 2 0余 年 , 收 到 满 意 疗 效 。在 其 经 验 继 承 中, 黄老教诲学生 真正的 “ 读经典 ” 必 须 处 理 好 学 与 思的关系 , 亦 即孔 子 所 言 的 “ 学而不思则 罔, 思 而不 学则殆 ” 。他 为 学 生 制 定 学 习计 划 , 深 刻 理 解 学 习 经
痛 , 手 足 青至 节 , 心 痛甚 , 旦 发 夕死 , 夕发 旦 死 ” 和
《 素问 ・ 生 气通 天论》 “ 营气不从 , 逆 于 肉理 ” 的理论 指导 , 黄永生教授在 临床提 出“ 以通 为主 , 兼调 整肝 肾以治心 ” 的治 疗 原 则 , 并 以此 为 依 据 制 订 出 的 “ 中
[ 0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Mo d e ni r z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Ma t e r i a Me d i c a ]
《2024年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范文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施今墨学派作为我国中医界的瑰宝,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糖尿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注重“以病为师”,认为医生应该深入了解疾病,善于把握疾病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在诊治糖尿病方面,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施今墨学派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在糖尿病的诊治中,名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节: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整体调节。
名老中医通过调节患者的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的目的。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施今墨学派在诊治糖尿病时,既注重辨证论治,也关注辨病治疗。
名老中医在把握患者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一代代名老中医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在诊治糖尿病方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师徒传承:施今墨学派的师徒传承制度为中医经验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名老中医通过言传身教、手把手教等方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使中医的诊治技术得以延续。
2. 经典学习:名老中医非常重视经典学习,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中医经典,才能更好地掌握糖尿病的诊治规律。
因此,他们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从中汲取智慧。
3. 临床实践:施今墨学派的名老中医非常重视临床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精品文档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2、忠恕之道为医之本 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
⑶“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外治糖尿病足溃疡经验 介绍”《中医学报》(2019年25卷3期)。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老子:“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完成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研究报告; 完成了名老中医经验推广方案的总结; 完成名老中医养生保健、成才之路报告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完成8个经验方总结报告,经验方分别为通脉 丸、祛痹痛风饮、血管炎经验方、通脉活血汤、 赤芍甘草汤、疮疡外洗方、祛痹通络方、斑秃 经验方
完成8份影音资料的上传,72张图片的上传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始见“瘀血”病
名,并为之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十余首活血化瘀方 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云:“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素问·三部九侯论篇》“必先去其血脉, 而后调之。”因此我在治疗此病的总则即遵循《素 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 络。”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作者:刘航张则众姜昊南熊鑫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承模式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独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思路,在多种模式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中,促进中医学术的薪火相传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医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传承承模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中医学作为复杂性的科学,其医案数据量大,蕴含内容繁杂,因此如何使中医药文化适应时代的需求,永葆生命力,是中医学界面临的普遍难题。
建国后,仅仅依靠师徒授受、流派相传等传统的传承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兴办的力度,以求得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共享。
近年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新型传承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们都因其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的使用,以及多种智能软件的问世,我们的传承工作进行得越来越好,将大数据相关技术融入传统传承模式中来已成为当下传承工作的潮流。
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数据挖掘是一门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完整的、带有噪声和冗余的数据中寻找隐藏于其中的有效的、有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逐步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优点主要在于:第一,可以提高传承效率。
由于个人的学术思想受个人能力、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总结和提炼名老中医经验,此时数据挖掘技术便可以发挥其快速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术思想广泛、快捷、有效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中医临床数据的客观化、规范化。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其为中医医案数据的分析和名医用药规律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我们在将海量信息客观化整理的过程中,对名老中医的的相关医学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规范和保真。
《2024年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范文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作为全球性健康难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拥有独特的见解与治疗方法,施今墨学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施今墨学派简述施今墨学派是在中医学基础上,以“气血阴阳平衡”为核心思想的医学流派,该学派重视以脏腑辨证论治糖尿病。
该学派专家历经多年临床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糖尿病诊治体系。
三、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1. 辨证论治:施今墨学派在诊治糖尿病时,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脏腑辨证、气血阴阳平衡等理论,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因人施治。
2. 调理气血:该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上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
3. 注重预防:施今墨学派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经验传承1. 师承制度:施今墨学派通过严格的师承制度,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承给后辈。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学术思想的连续性和临床经验的可靠性。
2. 临床实践:施今墨学派的专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诊治方案。
这些方案经过多年验证,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3. 学术交流:施今墨学派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糖尿病的诊治方法及学术思想,推动了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五、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实践应用施今墨学派的专家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该学派还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论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
施今墨学派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结合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和分析其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有效方法,以期对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施今墨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术特色,包括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等。
随后,将重点介绍名老中医在糖尿病诊治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和案例,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药物配伍的技巧、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
通过对这些经验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施今墨学派经验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推广这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通过对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环境建设的思考,旨在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学在糖尿病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在糖尿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他们深谙中医经典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
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后天因素则通过影响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上,施今墨学派注重从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入手,通过调理后天因素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施今墨学派强调糖尿病的治疗应分阶段进行,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A bsr c The r e r no c i c le p re c n c de i ho g so a usod Chie e me i ie do t r sa mp ran e s r ta t es ach i t lnia x e n e a d a a m c t u ht ffmo l i n s d cn co si n i o t tm a u e
展 、 养造新一代名 医、 高中 医临床服 务水平的重 大举措 。本 文从 定位 、 培 提 目标 、 方法 3个方面强调 了研究型继承与一般 师承 的 不 同, 并在 总结“ 十五 ” 十一五” “ 名老 中医传承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 出了下一步深入研 究的战略 。 提 关键词 名老 中医; 承研究 ; 传 战略
世界 中医药
21 02年 1 月第 7卷第 1 期
名 老 中 医临床 经 验 、 术 思想李振 吉 贺 兴 东 王 思成 徐春 波
( 世界 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 1 9号,0 1 1 10 0 )
摘要
开展名老 中医临床 经验 、 学术思想传 承研 究 , 鲜 活的 临床 经验 中吸取 营养 , 富发展 中医药 学, 从 丰 是推 动 中医药 学术 发
的大力 支持 下 , 名老 中 医传承研 究 工作 取得 很大 进展 。 启动 , 计 划 应 于 2 1 按 00年 1 2月 完 成 , 经 费 14 总 99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学术发展、 加快人 才培养 、 高临床服 务能 力的迫切 需 求。政 提
府 通 过 科研 立 项 等 形 式加 大对 名 老 中医 传 承 研 究 的 支持 力 度 。 文 中对 “ 五 ” 十 一五 ” 老 中 医传 承 研 究 项 目的 研 究模 式 与 十 “ 名 特 点 进 行 了分析 , 为 传 统 方 法 与 现 代 方 法 相 结 合 、 顾 性 研 认 回 究 与 前 瞻 性研 究相 结 合 、 体 研 究 与 群 体 研 究 相 结合 、 向 课 个 纵
摘要
传承研究名老 中医的临床 经验 和学术 思想, 培 养 新 一 代 名 中医 。20 07年 ,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开始 设立 “ 中医药 学 家经 验传 承 博 士
后 ” 将 师承教 育 与博 士后 工 作 结合 起 来 , 丰 富 了名 , 既
冀、 任继学 、 李玉奇、 颜德馨 、 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经验为 基础 , 开展基 于名 老 中医经验 的创新理论 研究 。 以 国家科 研 立项 的形 式 , 统一 目标 , 明确 要 求 , 在
全 国范 围内开展 大规模 的名 老 中医学术 经验 的传承研 究 , 是科研 的 创新 , 是 传 承 模式 的创 新 。这 一切 , 既 也 都体 现 了国家对 名老 中医传 承研 究 的高 度重视 和大力
老 中医学术 经验 的传 承形 式 , 又创 新 了 中医博 士 后 的 培养机 制 , 提高传 承效 率 、 快人 才培养 十分 有益 。 对 加 国家科技 部在 “ 五 ” 十 国家 科 技 攻 关 计 划 、 十一 “ 五” 国家科 技 支撑 计 划 、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7 93 计 划 ) 国家 重 大 科 技 计 划 中 , 立 了 多项 名 老 中 医 等 设 学 术经 验传 承 研 究 项 目。“ 十五 ” 家科 技 攻 关 计 划 国 “ 名老 中医学 术 思 想 、 经验 传 承 研 究 ” 题 、 十 一 五 ” 课 “ 国家科技 支撑 计 划 “ 老 中 医临 床 经 验 、 术 思 想 传 名 学 承研 究 ” 目 , 项 以全 国 遴 选 的 20位 名 老 中 医为 研 究 1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邓铁涛,广东梅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大师”,其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受业界及患者的尊敬。
本文将重点探讨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影响。
邓铁涛(1912-2005),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邓铁涛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在肝病、胃病、肾病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铁涛的学术经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理论,认为人体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时应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他还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提倡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邓铁涛在临床上主张“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他注重辨证施治,善于运用经方及民间验方,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将现代医学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独特的治病特点。
邓铁涛对中药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主张选用道地药材,强调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他将中医传统药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药配方,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日益受到。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多项研究表明,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同时,其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对邓铁涛中药配方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组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邓铁涛的中药配方对某些耐药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铁涛在针灸推拿方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
现代研究表明,邓铁涛的针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对于缓解多种慢性疾病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郓城县中医医院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
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
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
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
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
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学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名老中医经验的真实世界研究,以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Research,RWR)是一种基于大量实际临床数据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的真实情况。
在中医药领域,真实世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探讨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此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真实世界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实际生活中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解决现实问题。
将“真实世界研究”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可以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内在规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研究,还可以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和文化符号。
通过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2024年名老中医传承工作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名老中医传承工作计划范文利辛县中医院骨伤科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为做好我科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特制定本计划及措施。
一、培养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
起止时间为____年____月至____年____月。
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医药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
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
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少于____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____个工作日。
跟师期间,继承人要认真作好跟师学习笔记,每年要撰写一篇不少于____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要独立完成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____份,要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____篇以上继承、总结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技术专长的论文。
2、独立临床实践是要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
每位继承人每周独立从事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少于____个工作日,三年不少于____个工作日。
3、理论学习以学习经典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自学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继承人要以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学习____部与所从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科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月24日上午9:00—10:30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总结研究
10:30—12:00
中医医案研究
名老中医工作室模式研究
下午14:00—15:30
名老中医妇科疾病(不孕症)临证经验及疗效评价研究
15:30—17:00
名老中医肾病临证经验及疗效评价研究
4月25日上午9:00—10:30
名老中医心脑血管病临证经验及疗效评价研究
附件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
横午9:00—10:30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综合信息库的研究与创建
10:30—12:00
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研究
下午13:30—15:30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分析挖掘方法研究
15: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