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_王家奇
(2021年整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的全部内容。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摘要]文章阐释了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的含义,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并总结了其不足的地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概念由麦克利兰(1973)提出后,胜任力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随即风靡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公司,如AT&T、IBM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胜任力体系.胜任力系统的合理使用,可以降低员工离职率,从而节约经营成本,由于它具有动态性,还可应付组织突如其来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绩效、给组织带来最大的价值。
因此,胜任力模型是21世纪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发展体系,胜任力模型正迅速地成为本世纪工作发展的标准和业绩管理标准。
一、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内涵1。
胜任力的含义1973年,McClelland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提出用胜任力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量,强调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绩效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同时。
他还提出进行基于胜任能力的有效测验的六个原则.这篇文章的发表,提出了胜任能力的概念,标志着胜任能力运动的开端,也为胜任力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后掀起了人们对胜任力研究的热潮.Zemke(1982)认为:胜任力是个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来自其他方面,而是来自一些基本程序和哲学的不同。
胜任力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前言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学者投入到胜任力特征的探究和模型的构建中来。
我国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胜任力模型,后经我国学者研究努力,在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对该理论在人员招聘领域也有了初步的探究,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胜任力,在国外常常又被译为competency。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对于胜任力以及模型建立和应用日臻成熟。
现今大家认可的胜任力定义,最早起源于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博士(1973)为美国国务院设计的甄选驻外联络官的项目中的应用。
在该项目中他将心理学和管理学相结合,认为绩效优者拥有某些特有的知识与行为使得他获得更高的工作成就,因此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特质和动机。
在研究中他发展了确定胜任力的一些关键的方法和和理论,如“行为事件访谈法”(BEI)。
戴维·杜波依斯(David Dubois)(1993)将胜任力定义为是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获得出色成绩的潜在特征。
提出了绩优者的胜任力特征,主要包括6个方面: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级技能、其他、特殊知识。
莱尔·斯宾塞(Lyle Spencer)(1994)和麦克利兰对胜任力做了全面定义。
能够明确卓越绩效者和平庸者可准确测量的个体特征。
他们创建了冰山模型来形象的说明,包括了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
冰山上的技巧和知识是显性部分,而冰山下的部分为隐性部分。
而对于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最早始于1970年McBer和美国管理协会(AMA)进行了一次胜任力项目研究,该研究旨在比较一般绩效这和绩优者的行为,以此来找出管理者成功的五个重要能力特征:专业知识、心智成熟度、企业家成熟度、人际间成熟度、在职成熟度这五个关键能力特征,只有专业知识是优秀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都有的。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衡量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能力和技能的框架。
它被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以帮助企业和组织选择和发展合适的人才。
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研究者们开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研究者和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胜任力模型,以满足不同领域和组织的需求。
胜任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个人的能力和技能分为不同的维度或者能力要素。
这些要素可以包括知识、技能、经验、个人特质等。
通过评估个人在每个要素上的表现,可以得出一个综合的胜任力评估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胜任力模型可以用于招聘和选拔过程中的人才评估。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设计一个符合岗位要求的胜任力模型,并据此评估候选人的胜任力。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误聘的风险。
此外,胜任力模型也可以应用于员工发展和培训中。
通过评估员工在不同能力要素上的表现,企业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提升其胜任力。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进而提升组织的绩效。
然而,胜任力模型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胜任力模型的建立需要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证数据,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不同领域和组织的需求各不相同,如何设计一个通用的胜任力模型仍然是一个挑战。
最后,胜任力模型只是评估个人能力的一种工具,它不能完全代替其他评估方法和工具。
总而言之,胜任力模型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评估和发展合适的人才。
然而,为了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不断深化对胜任力的理解,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阐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其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绩效和长远发展。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不仅有助于企业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还能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旨在明确优秀员工的特质、技能和行为,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和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选拔具备高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能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壮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的要求也日益严格。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模型,以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研究目的: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即构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
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构建一个适用于中国企业环境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有助于企业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关键职责和能力要求,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进而提升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通过构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胜任力模型,本研究期望能够为中国企业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力评估和发展框架,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深入分析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实践,识别关键胜任力要素;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验证并修正胜任力要素,形成完整的胜任力模型;将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检验其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企业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胁任力模型一直都是商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人员,并有效地提高绩效。
这一概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以提供更有效的雇员招聘、培训和管理。
因此,许多学者都在国内外认真研究胜任力模型。
本文将就近年来的研究国内外情况进行综述,以探讨胜任力模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通过系统分析和调查研究来研究胜任力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
譬如,2017年,张洁
等研究者提出了结合系统动力学的人口科学方法,探究和理解胜任力模型的内在机制,并分析了该模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此外,2019年,王春革等研究者利用文献资料分析,提出了
一种基于KM框架的胜任力模型,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和职业承诺水平。
而在国外,学者们一直忙于探究胜任力模型的实际应用。
比如,2019年,Gábor和Nikoletta等研究者对来自匈牙利大公司的
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已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在提高员工绩效方面表现出色。
同时,在2018年,卢芹等研究者采用比较
研究、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企业通过开展胜任力模型的实践,能够更好地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组织高效率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学者都在努力探究胜任力模型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法,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胜任力模型可以作为企业管理
的重要工具,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帮助,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组织的绩效水平,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国内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胜任力”的研究,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热点之一。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激励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节约招聘企业经营成本。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员工的潜、提高绩效。
本文对国内外构建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研究的重要性。
标签:胜任力科技人力资源胜任力模型1 国外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胜任力研究和实践起源于美国,随后胜任力在西方国家掀起了应用狂潮,很多国家开始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的探索,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胜任力模型库和测量量表。
美国管理协会于1970年研究了一千八百多名管理者,通过比较优秀和一般绩效者的表现,抽取个性特征来定义工作胜任力。
1982年,Richard Boyatzis针对41个管理职位的两千多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的差异,构建出管理人员的胜任力通用模型。
Lew is(2002)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和360度访谈,针对绩效优秀和一般的酒店经理进行研究分析,建立了酒店经理胜任力模型。
Bueno & Tubbs(2004)在Chin,Gu,and Tubbs (2001)通过检验分析得出全球领导力模型关键的六大因素。
Ricciardi(2005) 通过分析研究多个案例,得出胜任力模型对培训的指导作用,构建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Stewart(2006)参考Eisenhardt(1989)和Spencer(1993)的理论研究框架,调研了英国航空、英国电信等公司,研究针对固定岗位构建胜任力模型,并在实践中验证了所建立的胜任力模型。
综上,国外大都采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量表法,最终采用案例检验和验证来建立通用胜任力模型,但大都局限于管理者、经营者、领导者等。
2 国内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综述我国胜任力模型构建在管理领域的实践和应用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空间较大。
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作者:陈颢元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6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调查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历程,归纳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其不足的地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Competency)一词源于拉丁语Comepetere,意为适当的。
由于是舶来品,对Competency的中文翻译也有很多种,如胜任素质、素质等。
1.国外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国外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起步较早,关于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泰勒的“时间——动作”研究,这是对胜任力最初进行的研究与分析。
他认为,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聪明的头脑、良好的教育、专业的知识、以及精力、判断力、健康等方面。
1949年,福莱·诺格(Flanagan)在其著作《人事评价的一种新途径》(“A new approachto evaluatingpersonnel”)中首次提出了关键事件技术(CIT),关键事件技术主要体现在实例中成功者和失败者在完成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此后,关键事件技术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应用到胜任力的研究中。
20世纪70年代,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关键事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造了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成为延续至今的胜任力研究的主要工具。
首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的是一个为美国政府选拔驻外联络官(Foreign Service Information Officers)的项目。
作为受理公司的负责人,麦克利兰采用了行为事件访谈技术,目的在于减少传统智力和能力测试的误差,从中分析出了三种核心胜任力:跨文化的人际敏感性、人的积极期望和快速进入当地的政治网络。
1982年,Boyatzis对12个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的41个管理职位中的2000名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管理者胜任力的通用模型,主要包括6个维度——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属、关注他人、知识及19个胜任特征。
胜任力研究综述
胜任力研究综述胜任力是指个人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具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同时能够与工作环境相匹配,胜任工作任务并产生显著业绩的能力。
(Spencer & Spencer, 1993) 。
胜任力的研究不断深入,以体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将简要介绍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
1.胜任力的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早期的胜任力研究主要关注个人的工作表现以及个人素质和能力因素与工作表现之间的关系。
Spencer和Spencer(1993)提出了一个广泛接受的模型来定义胜任力,其中包括个人能力、个性特质、价值观和利他情感等方面。
Lloyd and Sharma(2002)研究认为,工作表现与胜任力之间存在积极的相关性,表现好的员工通常会更加具备胜任力。
2.胜任力框架的建立和应用随着对胜任力概念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开始将其应用到实际的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
例如,Mansfield(1996) 将胜任力视为对特定岗位的成功招聘和雇佣的关键要素,并且在雇佣员工时考虑到胜任力因素。
Schneider和Konrad(1997)通过胜任力框架和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预测面试中胜任力的得分。
3.胜任力的评估和发展胜任力的发展和评估也是企业的一个重要任务。
Zibarras和Wood(2010)建立了一套评估工具来评估应聘者及员工胜任力的水平。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定发展计划和解决员工表现问题。
Lopez和Pou(2005)则关注了企业对员工的胜任力发展的投资,认为员工在胜任力意识和胜任力技能方面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将有利于提高员工个人和团体表现。
4.胜任力与组织绩效胜任力通常被认为是支持组织绩效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Chen和Fang(2007)认为,在高胜任力环境中工作的员工,其工作绩效要显著好于低胜任力环境中的员工。
Keshtidar(2010)研究发现,胜任力评价评估过程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更有效的业务规划和绩效评价制度。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引言胜任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具备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可以使其成功完成所需的工作任务。
胜任力模型是通过研究和定义一系列影响胜任力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帮助组织和个体理解和评估胜任力的框架。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成果,以期对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胜任力模型的发展历程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的技术和职业技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胜任力不仅包括技术技能,还包括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领导力等。
因此,胜任力模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框架。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和斯宾塞提出了一种三维模型,将胜任力分为技术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能力。
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了更多维度的模型,如加拿大学者查芬和奥康纳提出的胜任力四要素模型,包括社交胜任力、认知能力、人格特质和动机特质。
胜任力模型的维度分析在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胜任力的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析。
一种常见的分类是将胜任力分为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类。
专业技能指的是在特定领域内所需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如计算机技术、会计知识等。
通用能力则是指跨领域的一些基本技能,如沟通能力、决策能力等。
此外,胜任力模型中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维度,如认知能力、人际影响、领导力等。
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在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推理方面的能力。
人际影响则描述了个体对他人的合作、社交和领导能力。
而领导力则是指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责任,包括指导团队、管理资源和决策制定等。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胜任力模型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和绩效管理等方面。
通过评估候选人或员工的胜任力,组织可以更好地匹配人员和岗位,提高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
胜任力模型还可以用于个体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提供指导和反馈。
对于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建议。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王家奇 汤舒俊 记凌开摘 要:胜任力是绩效优异者的潜在特征,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文章从胜任力的内涵出发,介绍了如何识别胜任力,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如何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国内外典型的胜任力模型的介绍,在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同时也对未来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胜任力 行为事件访谈 胜任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12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9)05-118-02一、胜任力的内涵胜任力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为了说明 一名好的罗马战士 的属性,就曾构建过胜任剖面图(Competency Pr ofiling),这可视为胜任力的最早雏形。
20世纪初, 科学管理学之父 泰勒(T ay lor),开始 时间-动作 研究,早在1911年他就根据其时间研究发现优秀工人和较差工人在完成工作时存在差异,他建议管理者使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去界定工人的胜任特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同时通过系统的培训或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胜任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这可视为胜任力建模的启蒙[1]。
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并推动胜任力实证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 cClelland),他是从对美国选拔驻外信息情报官(fo reig n info rmation ser vice o fficer)的研究开始的,通过优秀的情报官的访谈,找出其区别于一般的情报官,M cClel land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2]。
随后学者们又提出了许多胜任力的定义,如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内在特征,这一内在特征同工作和情境中准则相关绩效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3]。
Boy atizis R.E(1994)指出,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方面,或者他所运用的知识体[4]。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摘要:胜任力是指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
胜任力理论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已成为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劳动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然而在我国,有关胜任力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将该理论研究引向深入,以期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发展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组织绩效,本文首先介绍了胜任力理论的研究现状,再分析了目前胜任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阐释了该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研究进展0 引言人类社会在经过了漫长的工业经济时代后,逐步迈向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原来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竞争,演变为以科技、人才为主的竞争。
而人才又是科技的载体,因此,当代世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广泛开展,国内企业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技术差距。
在学习与模仿外国先进生产技术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逐步转变了自身的经营理念。
在企业,其生产经营不再单纯依靠丰富的物质资源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转而更依赖于人力资源。
以人为本,己经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是领导的口头承诺,很大程度上己经成了实际行动。
企业开始思考培养、引进的人才到位之后是否能够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高的工作绩效。
而以往基于智力因素的人才测评体系显然无法满足企业这方面的需求,一种全新的基于职位胜任需求的理论,即胜任力理论应运而生。
通过将胜任力模型运用到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实现员工的目标由单纯的追求个人利益转变为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形成竞争对手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现代人力资源的研究热点。
1 胜任力的研究现状1.1 胜任力的概念、特点、类型研究1.1.1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与拓展胜任力一词作为管理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知识经济时代,用智力作为评价一个人工作绩效好坏的唯一因素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一个人所具备的态度、特质、认知等,即胜任力同样会对一个人的工作表现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关键性的影响。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引言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成为了大多数组织和企业的重要任务。
而胜任力作为评估与提升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之一,一直备受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本文将综述我国在胜任力模型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着重探讨不同的胜任力模型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概念与分类胜任力模型是对个人能力所进行的结构化描述,旨在评估和衡量个人在特定工作角色中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行为。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胜任力模型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如通用胜任力模型、职业胜任力模型和领导力胜任力模型等。
通用胜任力模型是指适用于各个行业和职能的胜任力模型,它关注个人在不同工作环境下所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和能力,如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职业胜任力模型是指针对特定职业岗位所设计的胜任力模型,它主要关注个人在特定职业领域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销售技巧、项目管理能力等。
领导力胜任力模型则是指用于评估和发展领导者能力的胜任力模型,它强调个人在领导和管理方面所需的能力,如领导沟通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我国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进展通用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我国在通用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我国学者提出并完善了多个通用胜任力模型,进一步推动了胜任力评估与发展的实践应用。
这些模型包括以技能、知识和态度为核心的胜任力模型,以及以能力维度和行为指标为基础的胜任力模型。
这些模型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水平。
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我国在职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的胜任力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满足不同职业领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我国学者提出并完善了多个职业胜任力模型,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好地进行招聘、培训和绩效评估等工作。
这些职业胜任力模型和评估工具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了科学和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发展。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对间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收集 了关于我国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感到不幸福或不 确定是否幸福。研究显示,影响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学 业、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等。
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胜任力模型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如 何根据组织环境和任务需求的变化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动态更新和优化等问题。还 需要加强对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中胜任力模型应用的对比研究,以便为企 业的实际操作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指导。
一、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和发展健康人格和价值观的关 键时期。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心理体验,对于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一直受到广泛。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在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胜任力模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胜任力模型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开始和研究这 一领域。本次演示将重点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 析文献资料,总结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
参考内容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间隔 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次演示旨在综述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 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最新研究成果和发现。本次演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 景和意义,明确了本次演示的研究范围和目的,然后从发展历程和现状、分类以 及不足和争论焦点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了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 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研究的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孔焕君摘要:本综述主要基于近年来有关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对胜任力的定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现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字: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研究方法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要想获取竞争优势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一般是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高层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任职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等其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层管理者的选拔、培训和评价的。
然而,生产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已经使得传统的职位分析很难满足高新技术带来的新要求。
此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胜任力特征的概念。
之后一大批学者开始致力于胜任力的研究,许多企业也把胜任力纳入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0%将胜任力模型引入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
1定义胜任力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提出,它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
后来人们把知识和技能描述成胜任力的表面特征,而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被认为是胜任力的深层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胜任特征模型则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
2胜任力的研究方法2.1 行为事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是由David McclellaIld提出来的,是美国主要采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方法。
它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通过让被访谈者找出和描述他们在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然后详细地报告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事件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影响,以及当时的想法,关于失败和成功的原因的总结等。
胜任力模型综述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一、胜任力胜任力(competency)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在管理领域被正式使用,伴随着这个新兴概念的提出紧接着便开始有诸多管理学界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实证性研究。
但是,由于关于胜任力的研究仍停留在实证探索的初始阶段,因而,“胜任力”一直也没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不同的学者也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工作、选择不同的被试、利用不同的数据处理办法而得到不同的实证结论,从而,他们之间对胜任力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现今,学者认同率较高、权威较高的是McClelland提出的定义“胜任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重要活动结果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McClelland,1973)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19世纪10年代,科学管理之父Taylor(1911)通过对工人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分解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所有要素,进而提出做这项任务的员工所需要的能力并对员工的相关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以增加其生产效率。
30年代时,Barnard(1938)对担任管理职位的员工进行研究后认为作为管理层人员需要具备职业的道德准则、承担责任的能力、一般技术能力和特殊技术能力以及为下属员工制定准则的能力。
到50年代,Flanagan(1954)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分析,认为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监督生产、领导生产、监督员工、人际协调、深入了解员工、制定与准备工作计划以及处理劳资关系七项能力。
但是此前并一直没有系统的提出“胜任力”的概念,直到1973年McClelland 通过对当时将智力测试作为工作能力衡量标准的行为进行抨击时提出了“胜任力”一词,并认为应该用胜任力而非智力来衡量员工的工作相关能力。
此后,国外关于胜任力的研究便风起云涌并在21世纪处被引入中国,开始有一些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表1 不同学者对胜任力内涵界定一览表虽然20世纪70年代时,胜任力被作为管理学学术术语被提出,但是关于它的概念的说法却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摘要]自2003年起,我国便有学者对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8年内480篇研究胜任力模型的文献,对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数量、内容及趋势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一、引言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这些个人特征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如对某类产品营销策略的了解等;(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商业策划能力等;(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以企业领导、主人翁的形象展现自己等;(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将自己视为权威、教练、参与者或执行者等;(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如善于倾听、处事谨慎、做事持之以恒等;(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如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希望控制别人,希望让别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等。
人们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胜任力特征,知识、技能属于胜任力的表层特征,漂浮在水上,容易发现;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则属于深层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下越难发现。
研究表明,深层特征才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模型是指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
根据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模型也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比如技能和知识,这些特征容易了解和测量,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是不能预测或者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
二是深层次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表现。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胜任力综述(定稿)
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研究中文摘要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学生组织干部所应具备的胜任力模型,编制测评工具,了解当前学生组织干部的胜任力水平。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开放式问卷,初步建立了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模型。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系数检验对苏州地区369名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进行了施测并做了简要分析。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学生组织成员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共71题,包括筹划技能、控制能力、人际沟通,个人魅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组织认知、成就动机、主动参与、授权培养10个维度。
该问卷信效度良好,有一定的鉴别力。
(2)当前在岗学生干部胜任力水平较好,成就动机是影响胜任力水平最重要因素。
高校学生组织干部在性别、任职时间上与胜任力多个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随着任职时间的延续,胜任力水平在逐渐发展提高。
其次为性别变量。
这几个变量在不同因素上影响效果不同。
(3)在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研究中样本量少,且大多来自苏州,受限于个人特征及地域状况,对结论会产生间接影响。
如若有更好更丰富的数据来源,可以得到更理想的结果。
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特征研究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完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能帮助学生个人了解自身不足,促进个人发展。
关键字:胜任力学生干部胜任力模型The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 CompetencyAbstractThis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competency model of student leader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to construct the student leaders‘competency questionnaire and assess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 leaders‘ competency.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hrough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and open questionnaire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competency model. 369 student leaders were tested.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eveloped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1)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 leaders‘competency which contains 71 items, including 10 factors, i.e., planning skill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ersonal charisma, innovation, unity, organizational awarenes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uthorized training.(2)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ir competency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competency level. The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competency level. The working time and gender shows stable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competency. As the working time lasts, the competency is accordingly develops. The next is gender. These variables affect different effects on different factors.(3)The research sample is less, and mostly from Suzhou.Subject to th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conclusions will have an indirect impact.If such data is a better, more desirabl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improve college student cadre selection mechanism, with a high reference value.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ir lack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Key words: Competence, College Student Leaders, Competency model目录1 引言 (1)2 胜任力研究现状 (1)2.1胜任力特征概念 (1)2.2胜任力特征模型 (2)2.2.1洋葱模型 (2)2.2.2冰山模型 (2)2.2.3胜任力词典 (2)2.3国内外文献综述 (2)3 研究设计 (3)3.1研究对象 (4)3.2研究方法 (4)3.3研究工具 (4)4统计分析 (5)4.1高校学生组织干部问卷样本分布 (5)4.2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的评定 (5)4.2.1问卷因素分析结果 (5)4.2.2信度分析 (7)4.2.3效度检验 (9)4.3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的结果分析 (10)4.3.1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10)4.3.2高校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11)4.3.3 不同绩效的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水平比较 (14)5讨论 (15)5.1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问卷讨论分析 (15)5.2学生组织干部胜任力特点的讨论分析 (15)6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9)附录1 (20)附录2 (23)外文文献 (25)中文翻译 (35)1 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社会已由经济、军事竞争,逐步过渡到人才的竞争。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均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系统综述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将回顾胜任力模型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胜任力模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和要求,描述某一职位或角色所需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框架。
它能够帮助组织和个人明确目标,提高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分别梳理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国内研究方面,将重点关注胜任力模型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评估;国外研究方面,将关注胜任力模型的最新理论发展和实践案例,以及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
本文将对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和评价,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提出对胜任力模型研究的展望和建议,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核心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他强调胜任力是指能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胜任力模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特征论:特征论认为,胜任力是个体潜在的、深层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等,它们能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
这一理论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冰山模型:McClelland的冰山模型是胜任力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它将胜任力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层的“冰山以下部分”。
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等容易观察和评价的部分,后者则包括动机、特质、态度等难以观察和评价的部分,但后者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
洋葱模型:洋葱模型是另一个经典的胜任力模型理论,由Boyatzis提出。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综述摘要:本论文旨在对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国内外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首先对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进行了阐述,随后对胜任力模型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接着对国内外学者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应用场景的差异。
在探讨胜任力模型的实践应用中,本文着重讨论了胜任力模型在企业招聘、员工招募、绩效管理以及人才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胜任力模型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胜任力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企业招聘;员工招募;绩效管理;人才发展正文:一、胜任力模型的概念胜任力模型是指对一个职位或职能所需的胜任要素进行细致描述和明确量化,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种工具。
它通过对某一职位需要的各项能力与绩效标准的明确界定,以便于评估员工能力、确定岗位培训提升计划、补充人才等方面进行应用。
二、胜任力模型的历史与发展关于胜任力模型的历史和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航空公司波音公司在对于职务招聘时借鉴了世界上第一套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着眼于航空工程师人才的招募,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个人所具备的技能、专业知识、经验、教育背景等方面。
此后,胜任力模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被广泛运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
三、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学者对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中,发现各国应用胜任力模型的场景和侧重点存在明显的不同。
在国外,主要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招聘和绩效管理上,员工二次职业发展和组织变革是更为普遍的场景;而在国内,尤为突出的是通过胜任力模型辅助招聘和优化用工等方面。
胜任力模型在国外企业的应用中侧重于提高员工素质水平,而在国内企业应用更加注重降低招聘成本和提高人才招募成功率。
四、胜任力模型的实践应用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其广泛应用涵盖了企业招聘、员工招募、绩效管理以及人才发展等方面。
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作者:成龙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0年第6期成龙(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摘要:首先在对胜任力定义、分类和特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具体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一般思路、原则、步骤与检验方法;其次,分析了管理咨询顾问的胜任力诉求,对国内首个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模型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对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模型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管理咨询顾问中图分类号:C9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0)12-0075-02管理咨询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咨询顾问,在客观和独立的前提下,以合约的形式向各类组织提供的一种信息和智力服务,包括企业诊断、方案规划、系统实施等。
管理咨询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是咨询公司成功的关键,而咨询顾问是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咨询公司最大的“资本”。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与有效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特质的集合,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
尽管胜任力特征分析在很多职位都得到了研究与应用,但“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模型”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因此直接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但是,对新领域的探索研究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且对任何具体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思路、原则、基本程序是相通的,故综述以胜任力模型研究的一般方法为主,以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诉求为辅,介绍中外学者在管理咨询顾问胜任力模型方面的研究。
1 胜任力的基本内涵1.1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的概念由美国学者McCelland(1973)教授在其发表的论文《测量胜任能力而非智力》最早提出,并认为个体工作胜任力是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人特征。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Spencer(1994)的观点: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卓越成就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量的个人的深层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3□王家奇 汤舒俊 记凌开摘 要:胜任力是绩效优异者的潜在特征,胜任力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
文章从胜任力的内涵出发,介绍了如何识别胜任力,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如何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国内外典型的胜任力模型的介绍,在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同时也对未来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胜任力 行为事件访谈 胜任力模型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9)05-118-02 一、胜任力的内涵胜任力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为了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士”的属性,就曾构建过胜任剖面图(Competency Profiling),这可视为胜任力的最早雏形。
20世纪初,“科学管理学之父”泰勒(Taylor),开始“时间-动作”研究,早在1911年他就根据其时间研究发现优秀工人和较差工人在完成工作时存在差异,他建议管理者使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去界定工人的胜任特征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同时通过系统的培训或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胜任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这可视为胜任力建模的启蒙[1]。
真正系统完整地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并推动胜任力实证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他是从对美国选拔驻外信息情报官(foreign information service officer)的研究开始的,通过优秀的情报官的访谈,找出其区别于一般的情报官,McClel2 land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2]。
随后学者们又提出了许多胜任力的定义,如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内在特征,这一内在特征同工作和情境中准则相关绩效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3]。
Boyatizis R.E(1994)指出,胜任力是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方面,或者他所运用的知识体[4]。
而Jorgen Sandberg (2000)认为,工作胜任力并不是指个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在工作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5]。
总结他们对胜任力概念的界定,胜任力的内涵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1)与工作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业绩;(2)与工作情景相关联,具有动态性;(3)能够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
因此并不是一个员工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个人特征都可被认为是胜任力,只有满足上述三个重要特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才能被认为是胜任力。
二、胜任力的识别方法胜任力识别通常有两种方法。
第一类方法是从人的特征角度出发去识别胜任力,将胜任力视为与人的特征相关的现象,这些特征是独立于情境的,能够适应较广范围内的工作活动,识别胜任力就是找出这些绩效优秀者的特征,这是一种静态驱动的识别方式。
第二类方法是从行为的角度对胜任力进行识别。
这是一种动态驱动的识别方式,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知识和技能等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共同决定了人的行为,胜任力构成要素之间以潜在的部分(动机、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推动”或“阻碍”表象部分(知识、技能)的方式,这是将胜任力看作为特定情境下知识、技能、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运用的行为表现形式。
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指标来反映胜任力,这也意味着胜任力可以通过外在行为来度量,而胜任力识别的结果就体现为胜任力模型。
三、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方法胜任力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是一个胜任力结构。
构建胜任力模型的方法3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教学行为评价研究”(编号:2007A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家奇,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教授,湖北荆州,434023;汤舒俊,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讲师,湖北荆州,434023;记凌开,湖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2。
很多,如一些学者提出的焦点访谈法、团体多层次水平考察法、专家调查、专家会议法关系,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 Event Interview)是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
它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主要是与高绩效者面谈(有时也会找一些普通绩效者作为对比)引发他们讲述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3件左右的关键事例,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件,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和当时的想法。
面谈时通常遵循STAR法则,即通过对被访者所经历的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为(action)和最后结果(result)的追问,从而识别出导致高绩效的行为。
McClelland和Boy2 atzis共同开发了一个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基础的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程序。
通常一个模型的最终建立包括如下步骤:(1)定义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
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标准。
专家小组就相关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表现者的胜任力表现和特点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的结论。
(2)选取分析效标样本。
根据岗位要求,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调查。
(3)数据收集。
这是建模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收集模型构建中必要的数据信息,以此来了解胜任力的主要模块和指标体系。
(4)建立模型。
主要是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提炼,以得到相应的胜任力模块。
首先,是对承载已收集数据的报告进行内容分析,记录各种胜任力要素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
其次,对优秀绩效组和普通绩效组的胜任力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
最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胜任力模块的归类,并根据频次集中程度,估计各类胜任力的大致权重。
(5)验证模型。
模型初具规模之后,构建过程并没有结束,还需要通过绩效考评进行效度验证。
只有在一定时间后,员工的绩效符合模型中的预测,才能证明此模型是有效的。
而这一步却往往被很多企业所忽视,构建出的模型也就失去了区分绩效的实际效用。
验证可以采用回归法及其他相关验证方法,采用已有的优秀与一般的有关标准或数据进行检验,关键在于企业选取什么样的绩效标准来做验证。
胜任力模型的检验方法主要是通过编制量表,选取较大规模的样本进行测试,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考察量表的结构是否与原有模型吻合。
近年来验证性因素分析法(Con2 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到胜任力模型的检验当中去。
四、胜任力研究的发展趋势自胜任力概念面世,相关研究已历时30多年,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胜任力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明显的提高,也体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一)从工具的寻求到工具的使用目前,胜任力识别的方法和模型建立途径基本上已在学界达成共识,最根本的方法和逻辑思维论证已经完成,借助于管理咨询公司的推力,现在越来越多的胜任力研究都是如何结合某一行业,或在某一特定企业进行胜任力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建好的模型与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绑定管理,尤其是在人员招聘选拔、促进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和薪酬管理等具体环节,使胜任力模型在更大层面上、在更深层次上服务于企业管理。
(二)从单一性研究到系统性研究从现有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来看,相当数量的研究都体现在单一的行业、单一的部门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往往没有对同一行业、同一部门中不同层次管理者建立系统的胜任特征模型。
同时也缺少胜任力模型的比较研究,如不同行业、相同部门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之间差异的跨行业比较,以及同一行业、部门不同层次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之间差异的跨层级比较。
这种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比较研究将增强胜任特征研究的系统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更强。
(三)从个体层面的研究到组织层面的研究胜任特征的研究最初均是针对个体的研究,尤其是处于某一特定岗位的管理者。
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越来越注重从组织战略理论的角度,对组织的核心胜任特征进行研究,基于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不同层级,胜任力的研究已经从第一级开始向上走,但组织层面的胜任力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研究中的组织多为公司、企业等营利性的组织,而对非营利性组织较少涉足。
注释:[1]Frederick W.Taylor.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M]New Y ork:Harper-Row Publishing House,1911.[2]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 -14.[3]Spencer,L.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 ork: John Wiley&Sons,Inc,1993,P.9-11.[4]Arthur K petencies for HR profession2 als:An interview with Richard E.Boyatzis,2002.[J].Hu2 man Resource Management,Spring1996:119-332[5]Jorgen Sanberg.Understanding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J].Academy of Man2 agement Journal,Feb2000,43(1):9责任编辑:周勇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