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互动·探究区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第二节
(1)每一要素都作为 整体 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例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海南岛是典型的热 带季风气候, 湿热 是其环境的突出特点。 其整体
性表现如下表: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答案
(2)C
(1)A—②
B—③
C—①
D—⑤
E—④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②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 、 外力地貌形
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4.生物与土壤
互动·探究区
5.地形与土壤
第二节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二节
(1)整体
(2)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 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中国地理第三章 中国自然地理结构 第一节 地貌结构
第三章
中国地理结构
第一节 中国地貌结构
一、中国宏观地貌格局
(一)地势格局
1、基本特征 2、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地势高亢、起伏显著 以山地高原为主体 水文、气候、交通、经济
(二)地表结构特征
1、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 2、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西部 3、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
作业:填绘中国主要地貌单元
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及沙漠、沙地
注记法,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 型,不同字体反映不同等级
中部
4、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 5、丘陵散布于东部
二、中国特殊地貌类型
分布、形态特征、成因

(一)黄土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三)红层地貌
(四)风成地貌
三、中国地貌成因分析
(一)内力作用规定了我国地貌的 基本结构
1、晚近时期地壳差异性运动造成 我国现代地势巨大高差 2、地质构造走向控制大地貌展布 方向
(二)外营力在我国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现代外营力及其地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2、古代外营力作用的地貌遗迹
古夷平面、草原区沙地、黄土及黄土地貌
(三)地表组成物质对地貌的影响
1、结晶岩 2、沉积岩 3、岩浆岩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1、微地貌的变化
2、小地貌的变化
3、中地貌的变化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位置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第四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第五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复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2、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哪些特征?3、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复习思考题1、分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和要素组成。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4、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5、简述系统的结构类型,并举例进行说明。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复习思考题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2、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1、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复习思考题简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第三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第三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二、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主要自然带的定 量分析
(一)全球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 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
一、自然带的形成
(一)定义
也称“自然地带”、“地理地带”。是 指在地表系统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 杂的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是在能量交换 与物质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使地理环 境组成要素有机结合成一个自然综合体,但 各区域之间联系有差异,就可以划分出各级 自然综合体,另外,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 水分组合以及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 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 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 布的碱土及盐土。 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 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 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 要动物。
温带草原景观1
温带草原景观2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东部夏绿林阔 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 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西 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 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 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 这里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
温带季风 (大陆性湿 润)气候
40˚N 30˚N
地中海 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 干旱与半干旱 气候
亚热带季 风(湿润) 气候
20˚N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 (海洋性) 气候
10˚N 热带干湿季(草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带
60˚N
温带落叶阔 叶林带
温带草原(荒漠) 带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亚热带荒漠草 原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度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度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中图版地理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一、中国的地势1.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高or低)地形:地表形态。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山区2/3 VS山地1/3)2.我国地势、地形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划分依据:平均海拔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答:(1)气候: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2)河运和航运:西高东低的地势,也使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

(3)水能资源:而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阶梯交界处建水电站)二、中国的地形5.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因此成了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穿过的山脉:横断山脉、台湾山脉主要山脉阶梯②东南丘陵中的江南丘陵竹子种类繁多,是我国著名的竹区之一【“三山夹两盆”描绘的是新疆的地形。

】7.填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填表(P64)沿36°N 地形剖面图,此类型题目多加注意。

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

(时刻变化且有规律)2.(2)年变化:如4季。

(气温年较差)3、1月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大)藏袍一日三穿:西藏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青藏高原高寒区。

(区分地球五带)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天山山脉青藏高寒区与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北京:暖温带 河南:大部分位于暖温带 、半湿润区5、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降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的变化。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P76)※※※答:规律大致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寒带冻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荒漠带
海门中学
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季雨 林带
*理想大陆气候带与自然带对比: 理想大陆气候带与自然带对比: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西岸
中部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东岸
中纬度地区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23° 23°26N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热带雨林气候
低纬度地区

热带雨林带
海南
海门中学
苏州
海门中学
北京
海门中学
漠河
海门中学
海门中学
1、从赤道到两极 大 陆 亚寒带针叶林带 西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2、从沿海到内陆: 森林带 从沿海到内陆: 草原带 苔原带 大 陆 东 岸: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海门中学
(一) 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 要素:大气、 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1、 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 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 渗透、 制约和相互联系。
海门中学
3
1
2 5 4
海门中学
(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的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的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物质 与能量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 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统一的, (1)各个要素的变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 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演化。 某个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2)某个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 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

第1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图示环境要素整体性表现气候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植物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纬度位置赤道附近赤道附近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地势低平,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由于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貌深受流水作用影响。

湿热的气候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且海洋水汽难以大量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气候,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件又影响土壤的发育地貌景观(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思考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2.为什么说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所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高考中图版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课件(共89页)
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_整__个__地理环境状态的 改变。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 _其__他__区__域__的发展变化。
【探索应用】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加固训练】 表层土壤水分受降水、气温、植被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图示意黄土高
原某区域表层土壤水分变化情况,该区域年降水量300 mm,地面覆盖有人工恢 复的植被。据此完成下列1~3题。
1.该区域表层土壤水分收入大于支出的月份是 ( )
A.6月
B.7月
C.8月
D.10月
2. 与 其 他 时 间 相 比 较 , 该 区 域 7 月 、 8 月 表 层 土 壤 含 水 量 较 低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 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 盖度随着水土流失持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 河流挟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黄河下游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提示: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形成“地上河”,使黄河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2)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性?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4选D,5选D。第4题,其原产地接近沙漠,D处位于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 大,适合该植物生长。其他选项中没有大面积沙漠分布。第5题,该植物喜高温 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耐酷暑,其原产地接近沙漠,花土中掺入沙粒、长时间 阳光下暴晒、花土干裂才浇水都不会影响;不耐寒,室内温度比较低,可能导致 植株慢慢枯萎。

高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是学生们接触到的一门新课程,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章节和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一地理每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章:地理学科导论地理学科导论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包括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等内容。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以及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

地球是一个略呈椭球形的天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投影方法将地球表面上的点、线、面等物体的地理位置表达出来。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搜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地理数据的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遥感技术则是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湖泊等。

气候与水文研究大气现象和水文循环,植被和土壤则与生态系统和农业密切相关。

第五章: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产业地理研究工商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集聚的原因。

交通运输是经济地理的重要内容,研究运输方式、交通网络和资源的流动。

城市地理则关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结构等问题。

第六章: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章节主要关注人口的数量、质量与分布以及城市化进程。

人口数量涉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指标。

人口质量涉及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涉及城市规模、城市化率和城市功能等问题。

第七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和经济合作。

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福利。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高中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高中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高中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高中选修一第一章宇宙探索第一节认识宇宙的历程第二节不同的宇宙观第三节宇宙大爆炸假说第四节恒星的演化第二章认识星空第一节恒星天空第二节星座第三节认识星空第三章天体系统第一节宇宙中的星系第二节太阳系第三节太阳概况第四节九大行星第五节月球第四章地球的演化第一节地球的年龄第二节地球的内部结构第三节大地构造假说第四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高中选修二第一节海水温度和盐度第二节海水的运动第三节“海-气”的相互作用第二章海底形态和构造第一节海底形态第二节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第三章海岸和海岸带第一节海岸第二节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第三节海平面变化和海岸带第四节我国海岸带的开发第四章海洋开发第一节海水水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第二节海底矿产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第四节海洋动力资源第五节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和海洋旅游业第五章海洋灾害与海洋资源环境问题第一节海洋灾害第二节海洋污染第三节海洋污染的防治与环境保护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我国的海洋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第四节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高中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高中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环境问题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三章城乡规划第一节城乡规划概述第二节城乡规划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三节城镇整体布局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第二节商业布局与居民生活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居民生活第四节城市文化设施布局与居民生活高中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点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高中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第二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第四节噪声污染及其防治第五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第二节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第三节中国环境法规体系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高中选修七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一节地理信息与地理学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构成与功能第二章地图与遥感(RS)第一节地图投影与地图特点第二节遥感工作原理第三节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第四节遥感应用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节GIS概述第二节GIS基本操作第三节地图数字化第四节GIS查询与分析第五节专题制图与地图输出第六节GIS展望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节GPS的产生第二节GPS组成及其工作原理第三节GPS接收机第四节GPS的应用第五章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第二节数字地球。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的地方。
•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层之间、各组成 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 系更为紧密,更为独特。
• 这个空间范围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
2.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 自然地理面(近地表活动层)
1)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 对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缺少水蒸气,强烈的太阳短波辐 射使生命物质难以生存,气团 没有垂直变化,温度 分
布不受地表影响(受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影响极少)
• 对流层的性质则恰好相反,在下垫面(岩石圈和水圈)
的影响下,温度分布不均,气流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
并伴随水分循环,同时还把大气中所含的固体微粒、细 菌微生物带到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 紧密)
3. A.N斯特拉勒
美国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 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范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
代表了讲求实际的研究方向。未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极地、高山、沙漠很少有人类活动或人类足迹未到的地 方,这种直接相关环境的概念不清楚。
4. 陈传康见解
厚度——随研究范围大小和研究问题的性质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 讲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圈层性 2、四大地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3、所有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上下成层组合、 相互交织组合 4、地理圈/地理壳——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 朝向宇宙空间。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 综合性 差异性 多级性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 太阳能在水圈的转化 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命的存在 人类聚居的场所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 有确定结果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模糊的或确切 的边界,从而与其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 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就是系统的功能,它体现了一个系统对其它系统的作 用。 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的变化反过来促 进系统结构的改变
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 system) 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system) 开放系统 (open system) system)
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貌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貌

第三章地貌地貌学简介地貌:也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外貌和形态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Landforms)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严钦尚)地貌学由地理学、尤其是由地质学中分化成独立的学科,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

地貌学基本理论“现实论”,英国的赖尔(Charles Lyell)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1830年提出: 地球表面形态是由现在仍起作用的过程的影响下,缓慢而不断地变化认为,基本的地貌形态作为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然后在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夷平“地理循环”学说,美国的戴维斯(W . M . Davis),1899年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阿·彭克(1858~1945)近代地理学史上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他第一个采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来论述地球形态的起因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

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证实了第四纪冰期《地形分析》,德国的彭克(W . Penck),1924年。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地貌成因要素:地貌营力、地表物质、地貌发育时间;F = f(PM)dtF :form;P :process;M:matter;t:time;P:内(营)力(放射能);外(营)力(太阳能、重力);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动态平衡;M:岩性、地质构造;t:地貌发育时间;关键1:地貌营力地貌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和发展内营力:地球内能造成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球上巨型、大型地貌主要是内力所造成的外营力: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所起的作用风化、流水、冰川、波浪、潮汐等,外力作用活跃,易于被察觉关键2:物质组成地表物质组成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岩性不同造成岩石对外力抵抗力的差异关键3: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区别,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地貌的规模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如: 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如: 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如: 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如: 单个洪积扇微地貌如: 沙波纹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即内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称为构造地貌或内营力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以分为3个等级:1.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海洋2. 大地构造地貌山系、高原、平原、洋中脊、洋盆3. 地质构造地貌火山,单面山,向斜谷(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即外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大多数地貌外营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条件的差异导致外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地貌类型及组合(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即物质组成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二. 基本地貌类型根据形态特征划分、忽略地貌成因可以将基本地貌类型分为: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盆地山地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 500m 以下,相对高度<100m 的正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系统的分类
对系统的基本认识


系统的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实体 每个要素具有一系列性质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和属性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它们确 定了系统的组织结构
在热力学中,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功能类型), 将系统分为


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 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开放系统 (open system)
的地表终止线 牛文元称之为“自然地理面”

第三种观点为我国地理学家陈传康所提出,认为所研究的范围 和界限不应该做硬性规定,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而确定。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最基本的层次是化学元素组成 物质体系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成分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 综合性 差异性 多级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 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组成结构和区域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结构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 互联系所形成的格局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上界为臭氧层的高度,下界为 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即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而上限为对流层。 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接受这个界限。

第二类观点把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划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上限在地表向上约50-100米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影响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 有确定结果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模糊的或确切 的边界,从而与其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 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就是系统的功能,它体现了一个系统对其它系统的作 用。 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的变化反过来促 进系统结构的改变
层次性

自稳定性


开放系统具有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保持和恢复 原有的结构、功能和有序状态 系统的自稳定性是一种开放中的稳定性 系统的自稳定性是一种动态中的稳定性 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系统内部存在负反馈机制 系统从一种组织状态自发地变成另外一种组织状态的过程, 称为系统的自组织性 一个系统之所以能够通过涨落和自组织达到有序,主要与系 统内部存在正反馈机制有关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 海—陆相互作用
圈层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
第五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空尺度
一、时间尺度

几十亿—几百万年 几十万—几千年度 地方尺度 局地尺度
二、空间尺度

自组织性


四、自然地理系统研究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功能结构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第四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一般特征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 和时空关系等内在表现形式称为系统的结构(structure)。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系统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 太阳能在水圈的转化 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生命的存在 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系统论是包括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理 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调学等一系列新型理论和方法 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自然地理学,已经借助系统论的逻辑性和精确性以及 系统分析的确定方法,用精确的定量的关系来表述自 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自然地理过程和一般原理。 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一系列大小不同、 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不同、彼此交错重叠的系统 组成的一个多级次的网络系统。 自然地理系统是由岩石、大气、水、生物等物质圈层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巨大的物质 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 的作用,结合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 整体。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 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 时间结构实质上就是自然综合体的动态结构
四、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
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function of the earth surface system)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功效等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与能量转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 内能、潮汐、宇宙射线、由构造作用转化而来 的势能以及固体物质位移转化而成的动能、太 阳辐射能通过蒸发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在降水、 河流、洋流作用、空气流动转变成机械能。 太阳能是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 最重要的热量来源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和范围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空尺度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和范围
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 所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表层土壤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地表附近的各圈层,如大气圈 的下部、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上部,相互交织、 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体 体系称为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 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 界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科研课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不同的观点

第一类观点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 范围

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就是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垂直自然剖面
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 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地域结构取决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作用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结构侧重反映自然综合体内部各组成要素 之间的联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系统地域结构侧重反映不同等级自然综合体之间的 关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三、系统的性质
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也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 本出发点。 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着,形成了新的具有整体性的综合 体 自然综合体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结构的完备性和功 能的协调性 系统有大有小,大小不等的系统形成一种层次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许多联系都是按照等级秩序或层次性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