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届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山东滨州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滨州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滨州市2020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试卷类型:A高三语文试题2020.6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2)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含解析) (2)

2020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从屈辱到崛起、从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

从温饱不足、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积重难返倍受栉风沐雨B.积贫积弱备受栉风沐雨C.积重难返备受风雨飘摇D.积贫积弱倍受风雨飘摇2.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

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

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

”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C.知贵精,不贵多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逐渐意识到,,,。

,。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⑥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4.在下列高一年级各班为参加学校运动会制作的标语牌中,最得体的一项是()A.重振雄风,再创辉煌B.八班一声吼,地球抖三抖C.青春活力扬,雄风震赛场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夺冠军死不还5.下面是“江老师70岁生日庆祝会”上的一段发言,其中表达全恰当的一项是()①今天是江老师的70诞辰。

②我作为老师三十年前的莘莘学子,参加今天的活动倍感荣幸。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一)

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一)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衡水金卷2020年模拟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的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刚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讨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去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

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作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

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

美国随着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

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以及答案(全国3卷)-2020届三卷2020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全国3卷)语注意事项:文本试卷共8页,22个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贫,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小题。

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又有作为“道”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和作为“术”的中国文化的小传统这一新的划分。

如果说前者是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儒释道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后者则为诸如中医、武术、气功、养生、堪舆乃至烹饪等的技术体系。

也正是从这一新的划分出发,才使中国文化大小传统之间以“辩证的滑转”取代了各执一端,并最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大小文化传统之观念。

一旦我们将中国文明的大小传统对应于中国古代的“道”与“术”,两者的划分就彰明较著。

若加以概括,这种划分体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形上与形下之别。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出自《周易》的“道”的经典定义不仅颠扑不破,而且在中国的XXX那里同样成立。

在儒家,“道”是作为“善端”的隐而未彰的属性;在佛家,“道”表现为《心经》一言以蔽之的“照见”;在道家,“道”是老子所谓的“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状乎无形影。

与这种“道”的形上性不同,“术”指向形下性。

中国医术离不开医诊的“望闻问切”,中国武术离不开形体动作的一招一式,中国气功则离不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人体“器官”之“器”。

其二,心灵与身体之别。

但凡中国文化的“道”都与心灵相关,从XXX的“心斋”到XXX的“尽心”,从XXX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XXX心学的“致良知”,无一不是其显例。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陕西榆林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陕西榆林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陕西榆林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榆林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江西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江西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江西南昌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NCS20200707项目第三次模拟测试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时,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就在中国人民站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如火如荼地开展捍卫人类生命斗争的关键时刻,美国一家媒体主持人在节目中妄称新冠病毒源自中国,竟然在其节目中信口雌黄地要求中国人“道歉”,这充分暴露出美国部分人颠倒黑白落井下石的嘴脸。

造成“新冠肺炎”的病毒究竟来自何处,各方都在进行科学探究,寻找事实基础。

其中,一些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是受害者、是在“替人背锅”。

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和依据,正如中国权威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近日所强调的,病毒首先出现在中国,但不一定发源于中国。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担当,在此次抗击疫情的斗争中,除在国内取得积极成效外,也给世界作出贡献。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认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指出,中国举国动员应对严峻挑战,以巨大的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

说到“道歉”,人们不会忘记,在近几十年间,美国在全世界制造的灾难,有战争性质的、有经济性质的,也有危害人类健康的疫病性质的。

也许,需要向世界人民道歉的应该是美国。

(摘编自闻悟、徐贻聪《事实面前,美媒的“中国道歉论”不攻自破》,3月7日人民网)材料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扩散蔓延,“信息病毒”“政治病毒”也借机生事。

比如,西方一些反华势力造谣说,“中国防控不力导致病毒扩散至其他国家”。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甚至污蔑中国提供的数据不完善,给美国防疫增加难度,企图让中国为美国防控疫情不力“背锅”。

事实上,中国疫情防控做得怎么样,国际社会早已作出公允评价。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成功避免或者至少预防了10万病例的发生,构建起了防止疾病国际传播强有力的第一道防线。

2020届高考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2020届高考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三)解析版

1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 文 (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宋代的历史呈现着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既看到两宋三百年经济、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的辉煌成就,也能感觉到王朝末日的苍凉。

一方面有宋徽宗这样酷爱艺术的帝王,对“太平盛世”刻意追求、大肆渲染;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实际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始终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挑战。

宋代的民庶、士人以及征战于疆场的军队将士,用他们的脊梁撑起了这样一个时代。

这些英雄人物,也有他们的生活寄托。

这个时期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种多重而复杂的生活情境。

②宋代外部压力沉重,就国内政治局面而言,“稳定至上”是朝廷政治的核心目标。

对于民间文化发展、经济事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宋廷因仍自然趋势而未予过多干预。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

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③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精品文档2020 年高三学年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无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也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喇家遗址。

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

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例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

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

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含答案和解析】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含答案和解析】

2020年高三年级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测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公元719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束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

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

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

赞普叹为神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

唐人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

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

’”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赏专家。

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

这里发现的属于公元3~5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

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1800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第二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第I卷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辨别)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坐.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流出/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 (撒/抛)在回旋的水面。

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咤.,,。

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

――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合谐..。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绮丽(qǐ) 坐B. 嶙嶙(lín)合谐C. 喑恶叱咤(chà) 渡D. 崔嵬(wéi) 瑰奇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辨识流出抛B. 辨别跃出抛C. 辨识跃出撒D. 辨别流出撒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B. 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C. 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被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护着D.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被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护着【答案】1. D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座,和谐,喑呜叱咤zhà2. 试题分析:第一组,辨识:辨认,识别,如景物辨识不清;辨别:在认识上加以区别,如辨别方向。

第二组,“跃”比“流”更形象。

第三组,“撒”强调把颗粒状东西散着扔出去,“抛”强调扔、投掷。

3. 试题分析:第一空,照应前面的句子,“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对应“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第二空,考逻辑关系,应该是“细纱护着图案”。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选填衔接句的题目,注意前后的照应和逻辑关系。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马尔克斯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不仅在南美国家耳熟能详....,而且也为中国作家和读者熟知,其作品已多次再版。

②高士其是一位可敬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写得平易近人....。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④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⑤他上台发言,侃侃而谈,旁若无人....。

⑥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A. ①②③B. ②⑤⑥C. ③④⑤D. ①④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语境不当。

例句:她知道有数百万人对她父亲拳击生涯的每个细节都耳熟能详。

平易近人:既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如:“就在那次交谈中,他亲身感受到了诗人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

”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应有尽有”褒贬色彩不当,“应有尽有”是个褒义词,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假货不能叫“应有尽有”。

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语义重复。

旁若无人:既可以形容高傲,作贬义词,如:“这个人一向自以为了不起,说起话来旁若无人。

”也可以形容态度自然,作褒义词,不三不四:既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贬义词;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福建计划实现全省自考考籍的电子化管理,同时加强网站建设,为自学考试者提供方便简捷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B. 国家语委和央视联合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C. 国际互联网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交通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怀疑。

D. 行政定价虽然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偷换主语,应在“汉字听写大会”前面加“的”。

C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句首。

D项成分残缺,应在“看病贵”后加“难题”。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

此题选项A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

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

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

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

“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

“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

晋人尚“清”,“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

文人刻意区分“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别,在道玄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清”这一审美趣味,并将之确立为与“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士文人以这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清雅”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

当时盛行一时的竹林、山水、箫声与琴音等因其“清美”的特质,成为魏晋士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孔子删诗、儒家以“雅正”确立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标准之后,魏晋士文人又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逐出了审美领域,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并将之发展为独立于儒家“雅正”主流文化系统之外的审美文化体系。

“相对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历史等等,审美无疑是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照见一个民族之集体无意识的一面镜子。

更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李劼《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为元范畴的“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审美趣味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一种深邃澄澈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

(节选自《玄学语境中的美》,作者陈迎辉,有改动)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

B. 《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C. 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D. “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

B. “清”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

C. 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D. “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B. 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C. “清”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

D. “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之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