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纠纷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 - 闵敏律师

合集下载

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

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

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分期贷款作为购买大件商品或满足其他消费需求的方式。

分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但也给法律纠纷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以一个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为例,来探讨这类案件的特点以及解决之道。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是一个年轻的消费者,他购买了一台新电视,选择了分期付款的方式。

他与商家签订了一份分期付款合同,约定分为12个月每个月偿还一定金额。

然而,在支付了前几期款项后,小明受到了意外的打击,一家亲戚突然生病需要大量的医疗费用。

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小明无法按时支付后面几期的款项。

商家因此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小明支付全部剩余款项以及利息。

这个案例涉及到分期贷款合同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问题,二是合同的履行问题。

首先,对于分期贷款合同来说,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借款人在签署合同时应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进行充分评估,确保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按时偿还贷款。

如果借款人没有充分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造成逾期还款,那么商家有权通过法律手段要求借款人支付全部剩余款项。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没有与商家进行沟通协商,导致了纠纷的发生。

其次,合同的履行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合同作为法律文件,受到法律保护,双方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商家有权要求借款人按时支付剩余款项,借款人也有权要求商家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虽然逾期还款了,但他也提供了解释和解决办法。

他向商家说明了自己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种新的还款计划,尽管每个月支付的金额会减少,但总金额仍然能够偿还。

商家拒绝了这个解决方案,并坚持要求小明支付全部剩余款项和利息。

针对这个案例,法院应该秉持公正和合理的原则来解决纠纷。

首先,法院应该评估小明的还款能力。

如果法院认为小明确实没有能力支付全部剩余款项,那么可以建议双方重新商议新的还款计划。

如果商家坚持要求小明支付全部剩余款项,那么法院可以考虑判定合同部分无效,要求借款人支付相应的款项,并采取其他措施确保商家的利益得到保护。

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

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

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一、引言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因还款责任、利息计算、逾期还款等问题产生的纠纷。

随着消费者对于分期购物的需求增加,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例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围绕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探讨其案发原因、解决方案以及相关法律风险。

二、案例分析某电商平台推出了一款分期付款服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然而,在使用该服务时,一些消费者发现与商家签署的分期贷款合同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利息计算方式不明确,逾期还款产生的费用高昂,甚至在还款进程中出现了诱导性的欺诈行为。

三、案发原因1.合同条款模糊不清:在分期贷款合同中,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往往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一些商家在合同中使用复杂的措辞,消费者难以理解其中的利息计算方式、逾期还款规定等内容。

2.销售方陷阱:一些商家利用低息或零息分期购物来吸引消费者,但在合同细则中隐藏了高额的手续费和利息。

消费者在购物时对合同内容没有全面的了解,导致在后期还款过程中产生纠纷。

3.缺乏专业指导:部分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分期购物合同的风险意识。

在签署合同之前,往往没有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容易受到误导。

四、解决方案1.加强监管:对于分期贷款合同的内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要求商家明确合同条款,并进行适当的标注和提示。

同时,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确保合同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提高消费者教育:加强消费者对于金融知识的教育,提升其风险意识。

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向广大消费者普及基本的贷款合同知识,以提高其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合同审核:商家在推出分期付款服务之前,应委托律师或专业中介机构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

确保合同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相符,并且合同条款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五、相关法律风险1.违约责任:分期贷款合同纠纷案中,一方未按合同约定还款或提前解除合同,将产生违约责任。

违约方可能需要承担违约金、逾期利息、法律费用等损失。

分期付款协议中的常见纠纷及解决方法

分期付款协议中的常见纠纷及解决方法

分期付款协议中的常见纠纷及解决方法协议标题:分期付款协议中的常见纠纷及解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分期付款已经成为人们购买大件商品或服务的常见方式。

然而,由于交易金额大、期限长,分期付款协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纠纷。

本文将重点介绍分期付款协议中常见的纠纷,并提供解决方法,以帮助崇尚法治的社会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1. 未按时付款导致的纠纷在分期付款协议中,借款人必须按时支付每期的分期款项。

然而,由于个人原因或经济困难,借款人可能无法按时付款,这将导致纠纷的发生。

解决这类纠纷的方法包括:a)与借款人沟通:借款人应及时告知债权人不能按时付款的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b)协商修改协议:双方可以协商修改分期付款计划,延长付款期限或调整分期金额,以减轻借款人经济压力。

c)采取法律措施:如果借款人始终无法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偿借款。

2. 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纠纷分期付款协议往往与购买大件商品或服务相关。

如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借款人可能不愿意继续支付分期款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a)申请退货或换货:借款人可以要求卖方退还货款或更换合格产品。

b)要求赔偿:如果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借款人经济损失,可以请求卖方进行赔偿。

c)鉴定评估:如果双方对产品质量存在争议,可以联系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鉴定评估,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3. 合同解释争议分期付款协议作为一种法律文件,可能会存在解释争议。

解决这类纠纷的方法包括:a)遵循合同约定:首先,双方应该查看协议的具体约定,以了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b)协商解决:如果出现争议,双方可以选择进行协商,共同找到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c)法律救济:如果协商无法达成一致,双方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来解决合同解释争议。

4. 利息计算错误导致的纠纷分期付款协议中经常涉及利息计算问题,可能会引发争议。

解决这类纠纷的方法包括:a)核实信息:双方应当仔细核实利息计算公式和具体条款。

民事调解协议书中分期还款

民事调解协议书中分期还款

民事调解协议书中分期还款一、背景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民事纠纷事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调解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在民事调解中,分期还款是其中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

二、分期还款的含义及意义分期还款是指在取得债权的条件下,借款人按照约定的时间和金额分批偿还债务的方式。

相对于一次性付清债务,分期还款方式对借款人来说更加灵活,能够让其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债务支付和生活支出,从而减少还款压力。

在民事调解中,分期还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事人的纠纷,特别是对于债务人能够偿还但一时付不起的借款,可以通过分期还款的方式来缓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化解纠纷。

三、民事调解协议书中分期还款的要点在民事调解协议书中,需要明确分期还款的相关内容。

具体来说,协议书应当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还款金额和期数在协议书中,应当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分期的还款金额和期数。

这些内容应当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制定。

此外,对于不同期数的还款,应当明确每个还款期应当支付的本金和利息数额。

2. 还款周期和方式在协议书中,应当明确还款周期和方式。

具体来说,应当明确还款周期是月度、季度、半年度还是年度,并且应当明确还款的方式是定期还款还是灵活还款等方式。

3. 利息和罚息在协议书中,应当明确如何计算利息和罚息。

此外,应当明确利率和罚息率的具体数值,并在协议书中进行详细说明。

4. 还款担保和保证在协议书中,应当明确还款的担保和保证方式。

比如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物或者找到第三方担保人进行担保等形式。

5. 违约责任和解决方式在协议书中,应当明确借款人在还款期限内未能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或者其它财务契约的违约责任和解决方式。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缴纳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进行解决。

四、注意事项在民事调解协议书中,特别是分期还款方案的制定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主动沟通在制定分期还款方案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应当密切沟通,尽量协商出一份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方案。

对分期还款期限不明确的案件处理

对分期还款期限不明确的案件处理

对分期还款期限不明确的案件处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消费负担。

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为了分担较大的消费压力,往往会选择选择分期付款的方式。

分期付款的方式现在已经成为了消费界的一种常见的支付方式,对于那些大宗的消费品,如家电、汽车、家具等等,分期付款可以有效地降低消费压力,减轻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然而,在分期付款的方式中,不少消费者对于还款期限不明确的情况,存在较大的疑虑。

在分期付款的过程中,如果还款期限不明确,则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压力。

如果在分期的过程中不能规范制定还款期限,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

对于这种情况,法律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我国的《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当约定还款期限。

如果在合同中没有规定还款期限的情况下,法律规定需要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将所欠款项还清。

合理的期限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一般不会超过两年。

因此,在分期付款的过程中,消费者应该注意合同中的还款期限,避免因为还款期限不明确而带来经济损失。

如果消费者遇到分期付款的合同中还款期限不明确的情况,应该及时与商家协商,并要求修改合同,明确规定还款期限。

如果商家拒绝协商,在满足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法院等机构进行投诉或申诉,根据法律规定予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同时,对于商家来说,不明确还款期限的行为不仅是不合法的,而且也极有可能带来不良的商誉。

为了确保商家自身的利益,商家应该在约定分期付款的方式的同时约定还款期限,确保消费者可以及时还清欠款并规避收费风险。

商家在合同订立时,应当保证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否则将面临法律责任和公众信任的失信。

针对不明确还款期限的案例,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消费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商家协商确立还款期限;第二种是消费者依法向有关机构投诉,并要求商家按照法律规定还款期限。

分期付款合同纠纷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分期付款合同纠纷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

分期付款合同纠纷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2023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分期付款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购物首选之一。

与此同时,分期付款合同纠纷也日益增多。

那么,分期付款合同纠纷可能涉及到哪些法律问题呢?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合同的形成分期付款合同是一种典型的民事合同,必须符合合同法的规定才能成立。

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的要素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标的、数量、质量、价格、履行期限和方式等。

如果缺乏任何一项要素,合同就无法成立。

此外,根据我国《电子合同法》规定,电子合同享有与纸质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因此,对于分期付款合同,无论是线下签订还是线上签订,只要符合合同法和电子合同法的规定,都可以成立。

二、合同的履行分期付款合同的核心目的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期限内分批支付货款。

因此,合同的履行是关键。

对于卖方而言,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供应商品;对于买方而言,则必须按照约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货款。

如果任何一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就构成了违约,另一方可以向其追偿。

此外,合同中的履行期限也需要特别注意。

因为涉及分期付款,就必须设置多个履行期限。

如果卖方未能在约定时间内供货,买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如果买方未能在约定时间内还款,卖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对于该类纠纷,应依据合同约定和合同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三、合同的修改和解除由于分期付款合同的履行期限较长,有可能发生各种变化,因此合同的修改和解除也是很常见的。

对于合同的修改,必须取得对方的同意,并要求由双方签署书面合同变更协议。

而对于合同的解除,必须符合合同法的规定,才能生效。

此外,如果一方单方面违约解除合同,另一方也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四、合同的法律效力分期付款合同具有统一的法律效力,双方都应当信守合同约定。

如果一方违约,可以向对方要求赔偿,包括违约金、损失赔偿等。

同时,也可以依据合同约定向法院申请强制履行或者解除合同,并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除此之外,双方在签订合同时,如果发现对方使用虚假信息或者存在欺诈行为,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诉讼。

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

2月29日司考互动中谈到了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无罪某某某老师的讲解,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每期借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债权,而是基于一个总的借款合同之下的,其诉讼时效的计算应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付英老师在民法高阶中提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经(2000)244号批复,根据此批复,在借款买卖等合同中,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合同债务的,诉讼时效应当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次日开始计算。

我在网上查到,和付老师提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经(2000)244号批复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最高人民法院〔2004〕法函23号《关于分期履行的合同中诉讼时效应如何计算问题的答复》,此回复规定,对分期履行合同的每一期债务发生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期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的次日起算。

对于一个相同的问题,高院前后两次的批复截然不同,那在实务中是否只有任法官来认定了呢?对于分期履行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是否有更充分的法理说明呢?另向葵花的高手们求取两个批复的全文: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经(2000)244号批复最高人民法院〔2004〕法函23号《关于分期履行的合同中诉讼时效应如何计算问题的答复》关于分期履行合同问题,有以下几个函(都是网上找的):1、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经(2000)244号批复:在借款买卖等合同中,当事人约定分期履行合同债务的,诉讼时效应当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次日开始计算(2000年10月26日)。

2、最高人民法院〔2004〕法函23号《关于分期履行的合同中诉讼时效应如何计算问题的答复》规定,对分期履行合同的每一期债务发生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期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的次日起算。

(注:这不一定是完整复函)分期还款的诉讼时效问题我认为,债务分期还款行为具有连续性,其诉讼时效应从最后一期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

1、理论支持:(1)分期还款协议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期还款协议,其项下的分期还款约定均不过是这个统一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的分项义务和具体还款方式而已,各期还款期限和还款金额的约定并不构成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借款合同有关法律问题的复函-银办函[1997]320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借款合同有关法律问题的复函-银办函[1997]320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借款合同有关法律问题的复函
正文:
----------------------------------------------------------------------------------------------------------------------------------------------------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借款合同有关法律问题的复函
(银办函[1997]320号)
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
你分行《关于银行流动资金周转贷款有关合同合法性问题的请示》(浙银发[1997] 191号)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以贷还贷(或借新还旧)”是指借款人向银行贷款以清偿先前所欠同一银行贷款的行为,新的借款合同只是对原借款合同中贷款期限等合同条款的变更,不能视为新借款合同虚构借款用途、双方意思表示不真实。

该行为并未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贷款通则》等有关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因此,“以贷还贷”的借款合同应属有效。

二、借款人与贷款银行签订新的借款合同以贷还贷,原借款合同如有担保人的,应当取得原担保人的书面认可。

新借款合同没有取得原担保人认可的,原担保人只在原借款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承担担保责任。

1997年5月19日
——结束——。

法律考试合同法中的分期付款及逾期交付的法律责任问题

法律考试合同法中的分期付款及逾期交付的法律责任问题

法律考试合同法中的分期付款及逾期交付的法律责任问题合同法是法律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其中分期付款及逾期交付的法律责任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解答这类问题,并给出解题技巧和指导。

在合同法中,分期付款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

例如,小明购买了一台电视机,合同约定总价10000元,分为两期付款,首付5000元,剩余5000元在一个月后支付。

然而,在约定的付款日期到来之后,小明并没有按时支付尾款。

这时候,就会产生逾期交付的法律责任问题。

首先,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一方未按时支付款项时,对方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

在这个例子中,电视机卖家可以要求小明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可以根据合同中的约定或者根据法律规定来确定。

一般来说,违约金的数额应该合理,不能过高或过低。

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的数额,那么可以参照相关法律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

对于违约金数额的合理性,由人民法院根据合同的性质、违约的程度、当事人的过错情况以及实际损失等因素予以判断。

”因此,在解题时,应该注意合同是否有约定违约金的数额,如果没有,需要根据法律规定来判断。

其次,如果逾期交付的一方造成了对方的损失,另一方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小明的逾期交付导致电视机卖家无法及时收回款项,导致了经济损失,那么电视机卖家可以要求小明赔偿相应的损失。

这种情况下,赔偿的数额应该等于对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判断逾期交付是否给对方造成了损失,如果有,需要计算损失的数额。

此外,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一方逾期交付后,对方有权解除合同。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小明逾期交付电视机的尾款,电视机卖家可以选择解除合同,不再交付电视机。

同时,电视机卖家还可以要求小明赔偿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如合同解除后重新找买家所产生的费用等。

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判断是否可以解除合同,并计算赔偿的数额。

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与法律责任

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与法律责任

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与法律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分期付款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消费方式。

在分期付款过程中,一旦出现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协议,解除协议就成为了消费者和商家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就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进行探讨。

一、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情况1. 合同解除条款:在签订分期付款协议时,双方可以约定相应的解除条款。

例如,当一方未按时支付分期款项或违反了其他协议约定时,对方有权解除协议。

合同解除条款一般包括解除的程序、时间和方式等。

2. 双方协商解除:若没有约定明确的解除条款,双方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解除协议。

在协商解除时,双方应就解除协议的具体事项进行充分讨论,包括是否支付违约金、退还已付款项等。

3. 法定解除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情况包括:双方当事人一致申请解除、一方当事人经法院判决解除、一方当事人宣告破产或死亡等。

这些情况下,分期付款协议将自动解除。

二、分期付款协议解除的法律责任1. 违约责任:当一方当事人未按时履行合同义务,例如未按期支付分期款项或违反协议约定,根据合同法规定,违约方应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通常包括支付违约金、承担对方因解除协议而产生的损失等。

2. 退还款项:分期付款协议解除后,已支付的款项应尽快退还给相应的当事人。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商家应退还消费者已支付的款项(扣除合理的费用)。

消费者也应按照约定退还商家已经获得的利益。

3. 赔偿责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了实际损失,需要承担额外的赔偿责任。

例如,分期付款协议解除后,商家未能按照约定退还手续费,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支付相应的违约金和赔偿金。

三、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注意事项1. 合同条款明确:在签订分期付款协议时,双方应当明确约定解除协议的条件、程序和责任等。

这些条款能够为双方提供权益保障,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2. 保留相关证据: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在协议解除前后,应当保留与合同履行有关的证据。

分期付款交易合同纠纷案解决

分期付款交易合同纠纷案解决

分期付款交易合同纠纷案解决分期还款交易,就是指购房人将适应的总合同款,在一定期内内分批向出售人付款的买卖协议。

分期还款交易也是一种独特交易,其压根特点取决于购房人在接纳担保物后并不是一次性付款合同款,只是将合同款分为若干份,分不一样日期付款。

出售人到分期还款交易中还能够明确提出开设一些别的的尤其承诺,以躲避其风险性。

在其中较为关键的便是所有权转移的尤其承诺。

此章要求,担保物的使用权自担保物交货时起迁移,但法律法规另有要求或是被告方另有承诺的以外。

被告方能够在买卖协议中承诺保存担保物使用权的条文。

该条文能够承诺购房人未执行付款合同款或是别的责任的,担保物的使用权归属于出售人。

分期还款交易的出售人为因素确保自身能按时扣除合同款,能够承诺交易担保物虽交货购房人,但出售人保存其使用权,购房人所有付款价金或是在购房人付款多个期合同款或是早已付款的合同款做到所有合同款的一定占比后,交易担保物的使用权方能转移购房人。

依据担保法,事人能够在合同书中承诺终止合同的标准,终止合同的标准造就时,合同终止。

被告方还可以过后经协商一致终止合同。

被告方一方延迟执行关键负债,经催告函后在有效期内仍未执行的,另一方能够终止合同。

被告方一方延迟执行负债或是有别的毁约个人行为导致比较严重危害签订合同书所期待的经济发展权益的,另一方能够不经过催告函终止合同。

这种是合同终止的一般性标准,担保法刑法分则假如对于实际合同条款了一些独特性的标准,那麼便是可用独特好于一般的标准。

此条相关分期还款买卖协议消除的要求便是对通则相关要求的细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要求,分期还款的购房人未付款期满合同款的额度做到所有合同款的五分之一的,出售人能够规定购房人付款所有合同款或是终止合同。

出售人终止合同的,能够向购房人规定付款该担保物的服务费。

由此,可规定付款所有合同款,不拿回担保物。

也可终止合同,拿回担保物。

另外依照月支付金额付款当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分期还款协议书打官司有效吗

分期还款协议书打官司有效吗

分期还款协议书打官司有效吗在当今社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分期还款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方式,用来解决个人财务压力。

而为了保障借贷双方的权益,分期还款协议书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合同形式。

然而,当双方出现纠纷并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时,分期还款协议书在官司中是否具有有效性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析。

首先,分期还款协议书作为一种合同形式,其自身具备着合同的特征,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具有约束力。

分期还款协议书作为一种合同,经过借款人和出借人双方的签字确认后,就形成了一种法律上的约束关系。

因此,如果在还款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双方便可以根据协议书中的约定,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

其次,尽管分期还款协议书在形成了一种法律约束力,但在实践中,协议书的有效性仍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协议书的合法性。

协议书中是否包含了双方的真实意愿,是否具备合法的目的和内容,这些都是法院会审视的焦点。

此外,协议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比如是否涉及高利贷、涉嫌欺诈等问题,也将影响它的有效性。

另外,协议书的合同条款是否合理也是官司中广泛关注的问题。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内容的合理性是判断合同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果协议书中的条款过于倾向于一方,给对方造成了明显的不公平,法院会有可能宣判该条款无效,从而影响整个协议书的有效性。

此外,在官司中,协议书的证据效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协议书作为一种书面证据,在法庭上需要经过严格的审视才能被采纳。

协议书的签字确认要真实有效,且需要与相关证据相印证。

如果协议书的签署过程中存在欺骗、胁迫、伪造等违法行为,法院会否定其效力。

最后,要想协议书在官司中发挥有效作用,还需要注意协议履行的实际情况。

无论协议书中的约定如何,如果实际履行中存在重大的违约行为,法院有可能判决协议无效或作出其他相应处理。

消费分期贷款分期付款的法律规定和权益保护

消费分期贷款分期付款的法律规定和权益保护

消费分期贷款分期付款的法律规定和权益保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望,消费分期贷款这一金融工具逐渐兴起。

消费分期贷款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可以选择将付款分为若干期进行分期付款,方便消费者进行消费,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法律风险和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和权益保护两个方面,探讨消费分期贷款分期付款的相关问题。

一、法律规定1. 消费分期贷款合同的订立消费分期贷款合同的订立应满足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包括合同的自愿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等。

合同应明确标明贷款金额、还款期限、利息等重要条款,并由双方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2. 利率规定消费分期贷款的利率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了信用贷款年利率上限,金融机构在制定消费分期贷款利率时应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不能将利率设置过高。

3. 违约责任消费分期贷款合同一旦出现违约行为,违约方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消费者未按合同约定的还款日期和还款金额还款,金融机构有权采取法律措施追究消费者的责任。

二、权益保护1. 风险提示与诚信约束金融机构在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分期贷款时,应向消费者明确告知与贷款相关的风险,并提醒消费者审慎使用贷款。

另外,金融机构也有权根据消费者的履约情况,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以保护良好信用记录。

2. 维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分期贷款时,享有的合法权益应受到保护。

如果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合同违约等纠纷,消费者可以依法向有关部门投诉,并要求维权或寻求法律救济。

3. 合法权益教育为提高消费者对消费分期贷款法律规定的认知,相关部门可以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消费者的责任1. 注意合同条款消费者在签订消费分期贷款合同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利率、还款日期、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日后维权时使用。

2. 定期还款作为消费者,应按时足额还款,不得违约。

债务追索案例分析借贷纠纷中的分期付款追索途径

债务追索案例分析借贷纠纷中的分期付款追索途径

债务追索案例分析借贷纠纷中的分期付款追索途径债务追索案例分析:借贷纠纷中的分期付款追索途径借贷纠纷是法律领域中常见的案件类型之一。

在借贷过程中,借款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权益关系可能会出现纠纷。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分期付款追索途径在借贷纠纷中的应用,并分析相关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案例背景:李先生与王女士之间存在一笔借贷关系,李先生向王女士借款100万元,并约定分期还款。

然而,在还款期限届满后,王女士拒绝履行还款义务,导致借贷双方产生严重争议。

一、相关法律规定在分析借贷纠纷中的分期付款追索途径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相关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9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等,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对方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2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之间有民事权益关系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追索途径1.书面催告李先生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催告王女士履行分期付款义务。

催告书中应明确约定还款金额、付款方式、还款期限等相关信息,并采取挂号信、快递等方式寄送。

催告书的发送将起到提醒债务人的作用,若王女士在规定期限内未履行债务,将进一步为李先生提供证据。

2.起诉申请如果王女士未在催告期限内履行债务,李先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索债权。

在起诉申请中,李先生应提供确凿的证据,包括但不限于借款协议、催告书、相关支付凭证等。

此外,李先生还应提供银行流水等证据,证明债权确实存在,并明确债权的数额、时间和方式。

3.保全措施为了保护李先生的债权,在起诉申请中,李先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保全措施的申请可以包括查封、冻结被告的资产或财产、立案过程中的财产保全等。

保全措施的采取将有助于李先生在诉讼过程中保障自身权益。

4.判决执行如果李先生在法院起诉后胜诉,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判决王女士履行还款义务。

如果王女士仍然不履行判决,李先生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是否构成预期违约

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是否构成预期违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是否构成预期违约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一般被视为违约行为,尽管具体情况可能因协议条款的具体规定而有所不同。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借款人未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进行还款时,可以被认定为违约。

首先,协议是法律上的约定,具有法律效力。

借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双方都应当按照其内容履行义务。

如果借款人没有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和金额进行还款,即违反了协议约定的还款义务,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违反合同的条款,从而构成违约。

其次,违约行为可能对出借人造成经济损失。

出借人根据协议同意将资金提供给借款人,是基于对借款人的还款承诺和能力的信任。

如果借款人未能按时还款,出借人可能会面临资金回收困难,导致出借人在经济上遭受损失。

这种损失可以包括本金未收回、利息损失以及可能的法律费用。

此外,违约行为可能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产生负面影响。

某些情况下,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可能会被报告给信用机构,进而影响借款人的信用记录。

这将对借款人未来的信用借贷和融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可能导致借款人难以获得低利率的贷款、信用卡额度减少或者被拒绝等。

然而,在处理违约问题时,法律往往要考虑具体情况下的公平原则。

如果借款人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是由于无法控制的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如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等,那么借款人可能会寻求免责或合理债务减免。

此外,法律中也常规定了赔偿金额的上限,以保护违约方不因违约行为而遭受过度损失。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之,未按协议履行分期还款义务一般来说会构成预期违约行为。

出借人可以根据协议条款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借款人也应当在签订协议时严格履行还款义务,并避免违约行为对自己的信用记录造成负面影响。

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与违约责任

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与违约责任

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与违约责任一、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分期付款协议是双方就某项交易达成的协议,其中约定了分期付款的具体数额、期限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协议可能会面临解除的情况,下面将对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进行探讨。

1. 合同约定的解除权根据中国合同法的规定,协议中可以约定解除权。

在分期付款协议中,双方可以约定在特定情况下解除协议,例如一方未按期付款或履行其他义务等情况。

当然,在协议中约定解除权时,也要同时约定解除的程序和方式等细则。

2. 合同法规定的解除权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一方履行合同迟延或者违约时,对方有权解除合同,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另外,第八十一条规定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基于这些法律规定,分期付款协议的解除常常伴随着违约责任的产生。

二、违约责任的产生当分期付款协议遭到解除时,违约责任也同时产生。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些常见的违约责任类型。

1. 违约金责任分期付款协议通常会约定违约金责任。

即一方未按期履行付款义务时,需要按照约定支付违约金作为补偿。

违约金的数额可以在协议中明确约定,也可以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计算。

违约金的作用在于约束付款人按时履行付款义务,以保障合同的顺利进行。

2. 损害赔偿责任除了违约金之外,违约方还可能需要承担由违约行为直接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

这通常是根据实际损失进行计算,并需要违约方向受损方进行赔偿。

损害赔偿的主要目的是弥补因违约行为而导致的经济损失,保护合同订立方的合法权益。

3. 合同解除后的权利义务处理一旦分期付款协议解除,双方应当及时处理解除后的权利义务。

例如,未付款方需要返还已经收到的部分款项,而已付款方也需要退还相应的物品或服务等。

双方应当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已经存在的权益问题,并及时进行补救,以避免进一步的纠纷。

三、协议中的争议解决方式分期付款协议在解除和违约责任方面可能引发争议,因此协议中约定了争议解决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债务纠纷中的连带责任与分期偿还

债务纠纷中的连带责任与分期偿还

债务纠纷中的连带责任与分期偿还债务纠纷是在经济交往中常见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的法律和道德原则。

在债务纠纷中,连带责任和分期偿还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着重探讨债务纠纷中的连带责任和分期偿还,并对其在法律和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连带责任的概念及法律依据连带责任是指当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时,除了主债务人承担责任外,其他关联方也对债务负有共同责任。

我国《合同法》明确规定了连带责任的适用情况和原则,为债务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连带责任中,债权人可以选择向任何一方追讨债务,而无需事先通知其他连带责任人。

这种连带责任的特点为债权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加大了债务人之间的风险和责任。

二、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连带责任一般适用于多人共同借款、共同担保等情况。

无论是在银行贷款还是商业合作中,当多个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时,如果其中一方无法按时履约,其他债务人也会被要求承担连带责任。

此外,连带责任还适用于合同中的违约情况。

例如,在购房合同中,如果开发商无法按时交房,购房者可以向开发商追求连带责任。

三、分期偿还与债务纠纷解决分期偿还是指将债务总额分解为若干期限,并按照协议的方式逐期偿还债务。

在债务纠纷中,分期偿还既可以为债务人提供缓解的机会,又可以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

分期偿还与连带责任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当多个债务人分担连带责任时,分期偿还可以帮助债务人避免因一次性还款而造成的经济困难。

通过分期偿还,债务人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逐步偿还债务,减轻经济压力。

四、连带责任与分期偿还的实践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连带责任和分期偿还在债务纠纷中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小明和小红一起申请了银行贷款购买房屋。

由于小明失业,无法按时还款,银行要求小红偿还全部债务。

根据连带责任的原则,银行可以要求小红承担连带责任,并追求全部债务的偿还。

如果双方达成分期偿还协议,小红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逐步偿还债务。

案例二:甲、乙、丙三人作为共同担保人,为申请人甲向银行贷款提供了连带担保。

分期履行的调解书少说一句话恐难执行全额

分期履行的调解书少说一句话恐难执行全额

分期履行的调解书少说一句话恐难执行全额作者:蒋明岩来源:《妇女》2021年第12期刘某与李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被告李某偿还刘某借款本金人民币100万元,分别于2021年10月30日前支付30万元,于2021年11月30日前支付30万元,于2021年12月30日前支付40万元。

调解书生效后李某仅支付第一期借款后,再未按约定履行给付义务,经刘某多次索要无果后,刘某遂于2021年12月1日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李某一次性付清剩余款项。

对于刘某要求李某一次性付清剩余款项的要求能否支持?调解书中的分期付款协议如何申请执行?让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案例,看实践中法院到底是如何把握此类情况的:案例一: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此类案件。

申请人依据1530号民事调解书分期履行内容,陆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院分别立案执行,执行案号分别为421、468、620、750号案。

法院以第421号为主案强制执行。

说明这个案例中申请人基于一份民事调解书申请了4次强制执行。

案例二: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此类案件。

因被申请人未自动履行,申请人按照调解书分期履行的到期时间,两次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分别以28号和79号立案执行。

案例三:云南镇雄县人民法院的此类案件。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查明481号与635号执行案件的执行依据均是657号民事调解书,系该调解书分期履行。

对于此类情况,现行有关执行工作的法律、法规虽未作出明确规定,为了避免诉累,在调解时申请人应当懂得“技巧”,如果能加上这样一句话,就可轻松向法院申请全额执行,即“被告任意一期未按期或未全额履行,被告应自违约之日起5日内偿还全部未履行的债务总额。

”加上这句话使调解协议内容更加明确,没有任何争议,在法院执行立案时,就未履行的全部金额申请强制执行也能顺利立案。

调解协议不加这句话,调解书内容不明确,而且执行案件以存在明确的调解书为前提,所以在法院立案時,法院可能会以调解协议中有些未到履行期限作为依据,不同意强制执行全部金额。

分期付款合同法律规定

分期付款合同法律规定

分期付款合同法律规定
合同范本专家注意:在起草分期付款合同时,需要遵循相关的
法律规定,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分期付款合
同的法律规定,供您参考:
1. 合同各方信息,分期付款合同应包括买方和卖方的详细信息,包括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2. 付款方式和时间,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分期付款的方式和时间,包括首付款金额、分期付款的金额和日期,以及最后一笔付款的时间。

3. 利息和罚金,如果适用,合同中应包括利息和罚金的规定,
包括利率和罚金金额,以及逾期付款的处理方式。

4. 商品或服务描述,合同应清晰地描述商品或服务的内容、数量、质量标准等,以避免纠纷和误解。

5. 终止和违约条款,合同中应包括终止合同和违约的条件和后果,以保护各方的权益。

6. 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合同中应明确规定法律适用的地点和争议解决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法院诉讼等方式。

以上是一些分期付款合同的法律规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合同范本或法律咨询,请随时与我联系。

分期付款协议的效力与法律约束力

分期付款协议的效力与法律约束力

分期付款协议的效力与法律约束力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期付款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消费方式。

为了保障交易双方的权益,分期付款协议逐渐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探讨分期付款协议的效力与法律约束力,以及必要的注意事项。

一、分期付款协议的效力分期付款协议是一种经过双方协商并签署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合同当事人的自愿和平等原则下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

因此,一旦分期付款协议达成并签订,双方应当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分期付款协议的法律约束力1. 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分期付款协议中通常包含了双方约定的履行期限。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义务,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

若一方未按时履行付款义务,另一方有权要求其支付违约金或采取其他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 分期付款的方式和金额分期付款协议中应明确约定每期付款的方式和金额,以确保交易双方的权益。

双方应遵守协议的约定,按期付款,不得擅自变动付款方式或违约拖欠付款。

如若出现违约情况,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风险分担和违约责任分期付款协议中应当明确定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约定风险分担的方式。

例如,合同当事人应明确约定因客观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分期付款协议的情形,并约定解除协议的方式和后果。

同时,还应明确违约责任,规定违约方需要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三、分期付款协议的注意事项1. 确保协议内容合法分期付款协议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政策。

合同当事人应确保协议内容合法合规,避免使用违法或不公平的条款。

2. 细致明确的条款分期付款协议的条款应细致明确,确保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一致,避免模糊不清的问题。

协议中应详细列明各期付款时间、金额、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以避免产生纠纷。

3. 强制执行的保障若一方未能按照协议约定履行付款义务,另一方有权采取法律途径强制执行。

可以通过诉讼、仲裁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纠纷涉及的若干法律问题文·陈骥所谓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借款发放后,债务人分期负责偿还的借款合同,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一般包括两种形式:只有一份借款合同,借款合同中约定分期还款;有一份总借款合同,同时还有几份总借款合同项下的分借款合同,分借款合同具体约定分期还款。

随着贷款项目规模的增加和贷款项目建设周期的增长,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在信贷实务中越来越普遍。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如果各还款期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短,比如半年或者一年,或者债权人及时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了权利,则该种纠纷显得很简单和平常;一旦各还款期之间间隔的时间比较长,比如三年甚至更长,或者债权人未及时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主张权利,则该种纠纷将出现比较复杂的法律问题,比如主债务诉讼时效的确定和保证纠纷的法律适用及保证期间的确定等,下面结合司法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关于主债务的诉讼时效如何计算的问题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主债务的诉讼时效应该从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但由于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中存在着多笔还款的情况,这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各笔还款的诉讼时效是单独计算还是统一计算?对此问题目前大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各笔还款均构成独立的债务,其诉讼时效应单独计算,每笔还款到期日即为该笔债务的诉讼时效起算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借款存在多次还款的情况,但各笔还款共同构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债务,因此各笔还款的诉讼时效应统一计算。

对此,我们认为,首先,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其借款合同项下的分期还款约定均不过是这个统一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项下的分项义务和具体还款方式而已,各期还款期限和还款金额的约定并不构成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

因此,对于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来说,其诉讼时效应作为一个债务统一计算,而不应按各期还款的还款期限和还款金额分别计算。

其次,既然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债权债务关系,借款合同项下的分期还款约定并不构成独立的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只有在最后一期债务到期时,借款合同项下的债务才应视为整体到期,其诉讼时效才开始计算,即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的诉讼时效应该自最后一期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大都采用上述认定方式,这样认定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符合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实践所形成的惯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倾向性意见。

二、有关担保纠纷应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我国关于担保的法律规定经历了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法律规定,而这些法律规定在其它阶段则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这就产生了担保纠纷应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解释》)第133条的规定,《担保法》施行前发生的担保行为,适用担保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担保法》施行后因为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解释》;《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适用《担保法》和《解释》。

由此可见,担保纠纷应适用的法律是以担保行为的发生时间为依据的,即担保纠纷应适用担保行为发生时的法律,依据担保行为发生时间的不同,因担保行为发生纠纷而应适用的法律也不相同。

1、《担保法》实施前有关担保纠纷应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担保法》于1995年10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关于担保的法律规定主要是《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另外,为了做好担保纠纷案件的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于1994年4月15日发布了《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

依据《解释》的有关规定,因为《担保法》实施前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原则上均应适用上述《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和《规定》,但实践中并不如此。

为了妥善解决因为《担保法》实施前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11月23日发布了《关于涉及担保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适用和保证责任方式认定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为《批复》),《批复》第二条明确《规定》适用于《规定》施行后发生的担保纠纷案件和《规定》施行前发生的尚未审结的第一审、第二审担保纠纷案件,而《规定》施行前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担保纠纷案件进行再审的,不适用《规定》。

依据《解释》和《批复》的有关规定,对于因为《担保法》实施之前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案件,如果该担保行为发生于《规定》施行前,则该种纠纷案件一般应适用《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而不适用《规定》,但如果该种纠纷在《规定》施行后仍处于一审或者二审阶段的,则该种纠纷也应适用《规定》;如果该担保行为发生于《规定》施行后,则该种纠纷案件不但应适用《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还应该适用《规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规定》施行时因为《规定》施行前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案件无非处于两种情况:已经审结或者尚未审结。

对于已经审结的案件来说,其只有在进行再审时才可能涉及法律适用问题,而《批复》明确规定此种案件即使进行再审也不适用《规定》,因此此种案件是绝对不适用《规定》的,而只应适用《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

而对于尚未审结的案件来说,其实际上包括《规定》施行时尚未发生纠纷的案件(即虽然担保行为发生于《规定》施行之前,但纠纷发生于《规定》施行之后的案件)和《规定》施行时正在处于一审或二审阶段的案件,根据前述规定,上述案件一旦发生纠纷均应适用《规定》,加之《批复》规定因为《规定》施行后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案件也均应适用《规定》,因此,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凡是尚未审结的案件即《规定》施行后才进入或已经处于诉讼程序的担保纠纷案件均应适用《规定》,而无论担保行为发生于《规定》施行前还是《规定》施行后。

2、《担保法》实施后有关担保的纠纷应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因为《担保法》施行后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案件应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在《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和《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案件。

依据《解释》的规定,对于在《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来说,其只有在进行再审时才可能涉及法律适用问题,而《解释》明确规定此种案件即使进行再审也不适用《解释》,因此此种案件是绝对不适用《解释》的,而只应适用《担保法》。

而对于在《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案件来说,其实际上包括《解释》施行时尚未发生纠纷的案件(即纠纷发生于《解释》施行之后的案件)和《解释》施行时正在处于一审或二审阶段的案件,根据《解释》的规定,上述纠纷不但应适用《担保法》,还应当适用《解释》。

三、关于保证债务的保证期间问题分期还款的借款合同的担保纠纷除了涉及适用法律的问题外,还涉及到保证担保的保证期间问题,由于有关保证期间的纠纷属于担保纠纷的一种,因此其适用法律的规则同普通担保纠纷适用法律的规则相同。

1、《担保法》实施前发生的保证债务的保证期间问题如前所述,因为《规定》施行前发生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案件包括两种情况:已经审结的案件和尚未审结的案件,其中已经审结的案件进行再审时应适用《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尚未审结的案件除了适用《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外,还应适用《规定》。

由于《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和《规定》中关于保证期间的规定是一致的,因此无论案件属于哪种情形,根据《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和《规定》的规定,其保证期间问题均应按如下原则处理:首先,保证合同中约定有保证责任期限的,保证人在约定的保证责任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应当在保证责任期限届满前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保证合同约定有保证责任期限,但在保证责任期限内债权人仅向被保证人主张权利而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主债务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不中断,债权人超过保证期间仍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在保证责任期限内未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其次,保证合同中没有约定保证责任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在被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即只要被保证人的债务尚处于诉讼时效内,保证人就应该承担保证责任,同时主债务的诉讼时效中断,保证债务的诉讼时效亦中断。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当时关于保证期间的认识并不明确,因此《规定》的部分内容混淆了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保证期间同时具有诉讼时效的性质;另外,《规定》中没有关于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关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至本息全部还清时止”等类似约定的性质的规定,即此种约定是属于约定了保证期间还是没有约定保证期间,或者属于保证期间约定不明,这并不明确,完全有赖于各法院的认定,司法实践中各法院的认定也不甚一致,债权人因此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这些都是《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在司法实践中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直到《解释》实施后这个问题才得到了解决。

2、《担保法》实施后的发生保证债务的保证期间问题根据《解释》的规定,因为《担保法》施行后的担保行为而发生的纠纷案件应区分两种情况分别处理:在《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解释》,只适用《担保法》;《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适用《担保法》和《解释》。

下面结合《担保法》和《解释》的规定就此两种情况下分期还款借款合同的保证期间问题分别进行分析。

(1)、《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的案件再审时的保证期间问题根据《解释》的规定,此种担保纠纷应该适用《担保法》而不适用《解释》。

根据《担保法》的有关规定,首先,对于一般保证来说,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可以与债权人约定保证期间,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内,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其次,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可以与债权人约定保证期间,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担保法》虽然解决了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之间的区别的问题,但仍然没有解决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关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至本息全部还清时止”等类似约定的性质的问题,此种约定的性质仍有赖于各法院的认定,债权人仍然因此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