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中国古代度量衡尺(cm)斗(l)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周秦汉22.5 1.94256东汉 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晋24.45 2.02 222.7 隋 29.51 5.944 668.19唐 31.15.944596.8宋元 30.729.488596.82明 31.1 17.037596.82清3210.355596.8 民国33.310500322斤(g)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商1尺=10寸,1寸=10分1尺=15.8,1寸=1.58 战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 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秦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 丈=2311 尺=23.1,1寸=2.311分=0.231汉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引=2310,1丈=2311尺=23.1,1寸=2.311分=0.231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24.21 寸=2.42,1分=0.242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1寸=2.42,1分=0.242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24.51寸=2.45,1 分=0.245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96,1尺=29.61寸=2.96,1分=0.296 唐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小尺:1丈=300,1尺= 301寸=3,1 分=0.3大尺:1丈=360,1尺=361寸=3.6,1分=0.36宋元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312,1尺= 31.21寸=3.12,1分=0.312明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 裁衣尺:1尺=34,1寸=3.4东晋及十六国1丈=10尺,1尺=24.51寸=2.45, 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 1分=0.245量地尺:1尺=32.7,1寸=3.27清1丈=10尺,1 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丈=355,1尺=35.5, 1寸=3.55量地尺:1丈=345,1尺=34.5, 1寸=3.45营造尺:1丈=320,1尺=32, 1寸=3.2营造尺:1尺=32,1寸=3.2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战国齐:1钟=10釜,1釜=4区1区=4豆,1豆=4升秦:1斛=10斗,1斗=10升楚:1筲=5升三晋:1斛=10斗,1斗=10升秦1斛=10斗,1斗=10升1斛=20000,1斗=2000,1升=200汉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2薛,1薛=5撮,1撮=4圭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1薛=10,1撮=2,1圭=0.5三国两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20450,1斗=2045,1升=204.51合=20.45南北朝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1斛=30000,1斗=3000,1升=3001合=30隋1斛=10斗,1斗=10升,1升=10合开皇: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大业: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唐1斛=104,1斗=10升,1升=10合大:1斛=60000,1斗=6000,1升=6001合=60小:1斛=20000,1斗=2000,1升=2001合=20宋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67000,1斛=33500,1斗=6700,1升=670,1合=67元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95000,1斛=47500,1斗=9500,1升=950,1合=95明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清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1石=100000,1斛=50000,1斗=10000,1升=1000,1合=100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战国楚:1斤=16两,1两=24铢赵:1石=120斤,1斤=16两,1两=24铢魏:1镒=10斫,1折=20两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斤=250,一两=15.61铢=0.651石=30000,1斤=2501两=15.6,1铢=0.651镒=3151折=31.5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秦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30360,1钧=75901斤=253,1两=15.81铢=0.69汉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9760,1钧=74401斤=248,1两=15.5,1铢=0.65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三国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两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1铢=0.57南北朝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梁、陈:1斤=220,南齐:1斤=330,北魏、北齐:1斤=440,北周:1斤=660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大:1石=79320,1钧=19830,1斤=661,1两=41.3小:1石=26400,1钧=6600,1斤=220,1两=13.8唐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石=79320,1斤=6611两=41.3,1钱=4.131分=宋1石=120斤,1 斤=16两1两=10钱,1 钱=10分1石=75960,0.411斤=633,1两=401钱=4,1分=0.4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5960, 元1石=120斤,11斤=633,1两=401钱=4,1分=0.4明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清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1斤=590,1两=36.9,1钱=3.69,1分=0.37。
中国古代处方中计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在古代,计量单位往往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和换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和它们的书写形式:
1. 重量单位:斤、两、钱、分等。
其中,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两=15克,1钱=5克。
2. 长度单位:寸、尺、丈、里等。
其中,1寸=2.3公分,1尺=23公分,1丈=10尺=230公分,1里=500米=50000公分。
3. 容量单位:斗、升、合等。
其中,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
4. 面积单位:亩等。
在换算方面,一般来说,古代的计量单位与现代的计量单位不同,因此需要按照特定的换算方法进行换算。
例如,对于中药学中的计量单位,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换算。
总之,在阅读古代处方时需要注意计量单位的书写形式和换算方法,以便正确理解处方的内容。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表
我国度量衡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
《礼记》、《周礼》都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开始推行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设置了主管的官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颁发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令,由官府监制成套计量标准器,发到全国各地。
秦王朝统一的度量衡制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沿用,形成了我国计量科学独特的体系。
古代度量衡命名:测量长度的单位主要有:寸、咫、尺、丈、寻、常、仞;测量体积大小的单位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圭、抄、撮、勺、合;测量重量的单位有:铢、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等等。
历代度量衡都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即逐渐地由粗糙变成精细,由简单变成复杂。
本站整理了中国历代度量衡的标准规定及换算进制,并且每种度量衡都按照现代的计量方法换算出结果,方便广大网友进行古今度量衡的对比参照,由于部分内容还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因此,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1、《度制换算表》2、《量制换算表》3、《衡制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制换算表》。
中国历代度量衡换算(古代)
1尺=10寸=18.5厘米商:1尺=10寸=15.8厘米周:1尺=10寸=23.1厘米(1墨=5尺,1丈=10尺)秦:1尺=10寸=23.1厘米西汉:1尺=10寸=23.2厘米新莽:1尺=10寸=23厘米东汉:1尺=10寸=23.4厘米魏蜀汉吴:1尺=10寸=24.1厘米西晋:1尺=10寸=24.1厘米胡汉:1尺=10寸=24.2厘米东晋和宋齐:1尺=10寸=24.4厘米梁陈:1尺=10寸=23.2厘米北魏:1尺=10寸=27.8厘米东魏:1尺=10寸=34.7厘米北周:1尺=10寸=24.5厘米隋:1尺=10寸=29.4厘米唐:1尺=10寸=29.4厘米 1尺=12寸=30.75厘米(大尺)宋辽金:1尺=10寸=30.7厘米 1尺=10寸=31.7厘米(俗尺)元:1尺=10寸=31.6厘米明清:1尺=10寸=32厘米1尺=10寸=33.3厘米1升=204毫升(春秋齐:1豆=4升、1区=4豆、1釜=4区、1钟=10釜;春秋陈:1豆=4升、1区=5豆、1釜=5区、1钟=10釜;管子时代齐:1(金和)=10升、1釜-10(金和)、1钟=10釜)秦:1升=215.7毫升西汉:1升=204毫升新莽:1升=200毫升东汉:1升=204毫升魏蜀汉吴西晋宋齐:1升=206.1毫升梁陈:1升=200毫升隋:1升=618.3毫升唐:不明宋辽金:1升=680毫升元:1升=917.4毫升明:1升=1023毫升清:1升=1043毫升今值:1升=1000毫升1斗=5升外,其余时间段1斗=10升)1斤=16两=224----250克;1镒=12(金斤)=355.5克;1爰=32锊=224----250克(1两=24铢,1锊=12铢,1石=4钧=120斤)秦:1斤=16两=250克西汉:1斤=16两=268.8克新莽:1斤=16两=247----250克东汉:1斤=16两=268.8克魏蜀汉吴到陈:不明北齐:1斤=16两=299.5克隋:1斤=16两=993.9克唐:1斤=16两=640克宋辽金:1斤=16两=640克元:1斤=16两=637.5克明:1斤=16两=584克清:1斤=16两=579.2克今值:1斤=10两=500克《男儿经》(一)男儿经,真奇妙。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
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
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
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
《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历代度量衡简表
历代度量衡简表明清里数与现代公里怎么换算?王志高说是公里数乘以1.8即是里数。
古尺发现纪录:刘宋骨尺一尺合0.247米;梁铜尺一尺合0.249米。
《汉语大词典》附录:当时一丈=2.45米,则今天神道长1000米合408丈。
宋:另一版本:一尺合厘米数历代尺度变迁简表①年代朝代一尺合厘米数前1766-前1123 商16.95 前1122-前225 周19.9122.7(战国楚尺)23.1前350-前208 秦23前206-后8 西汉22.52323.759-24 新莽22.3823.125-220 东汉2323.824.08220-265 魏2324.12265-316 西晋24.1223.04317-420 东晋24.45318-329 前赵24.19420-589 宋齐梁陈24.51 502-557 梁24.6623.6557-589 陈23.55386以后北魏27.8127.90386-557 北魏、西魏29.51495-550 北魏、东魏29.97550-577 北齐29.97557-581 北周29.5124.51581-618 隋29.51(开皇官尺)24.51618-907 唐②30.131.35907-960 五代31.1960-1279 宋30.721279-1368 元30.721368-1644 明31.11644-1911 清32说明:①一个朝代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尺,说明古代度量衡还不够统一,下面量(重量)和衡(容器)的表也有同样的情况。
②唐尺有大小两种。
大尺是社会上一般所用。
小尺是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太史(掌管星历的官)、太医的特殊用尺。
有的一尺长度为24.7厘米,有的一尺长度为24.75厘米,表中均未列入。
年代朝代一升合毫升数前1122-前225 周187193.7前350-前208 秦201(商鞅方升)200(始皇方升)前206-后8 西汉②188.62009-24 新莽191.825(新莽嘉量升)200.98(新莽嘉量斛折算)201.25(新莽嘉量斗折算)221.25(新莽嘉量合折算)25-220 东汉201.8(大司农平斛折算)212.62(大司农斛折算)240(长乐未央斗折算)220-265 魏193.55202.3265-420 晋202.3245479-502 南齐297.2502-589 梁陈198.1495-577 北魏、北齐396.3557-589 北周157.2210.5581-618 隋③594.4618-907 唐594.4907-960 五代594.4960-1279 宋664.11279-1368 元948.81368-1644 明1073.71644-1911 清1035.5说明:①古代容量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量
量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
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秦
1斛= 10斗, 1斗= 10升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清
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
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
衡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
楚: 1斤="16両," 1両="24铢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両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両, 1両= 24铢
1斤="250," 1両="15.6," 1铢="0.65
1石= 30000, 1斤= 250, 1両= 15.6, 1铢= 0.65
历代度量衡整理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古代衡的单位及换算
古代衡的单位及换算
古代衡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系统。
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
重量单位主要用于测量质量和重量,长度单位则用于测量长度和距离。
以下是一些古代衡的单位及其换算:
重量单位:
1. 一斤等于16两,约等于0.5公斤。
2. 一两等于10钱,约等于15克。
3. 一钱等于4分,约等于1.5克。
4. 一分等于10厘,约等于0.15克。
5. 一厘等于10毫,约等于0.015克。
长度单位:
1. 一尺等于10寸,约等于33厘米。
2. 一寸等于10分,约等于
3.3厘米。
3. 一分等于10厘,约等于0.33厘米。
4. 一厘等于10毫,约等于0.033厘米。
除了以上的单位和换算以外,古代衡还有一些其他的单位和换算。
例如,古代衡中还有一个叫做斤两制的单位制度,其中一斤等于10两,约等于0.3公斤。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单位,如市斤、市两、市钱和市分,它们是根据当时市场上的常用计量单位而定,与传统的古代衡单位有所不同。
总之,古代衡的单位及其换算是中国古代计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虽然现代已经使用了国际标准单位制,但古代衡仍然被广泛使用于传统文化、历史研究、艺术品鉴赏等领域。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以下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的部分内容,供您参考:
1.长度单位:
●尺:古代中国的基本长度单位,约等于0.33米。
●寸:古代中国的较小长度单位,约等于0.11米。
●丈:古代中国的较大长度单位,约等于3.33米。
●里:古代中国的面积单位,约等于500平方米。
2.重量单位:
●两:古代中国的基本重量单位。
约等于37.3克。
●钱:古代中国的较小重量单位,约等于3.73克。
斤:古代中国的较大重量单位。
约等于596.8克。
3.容量单位:
●升:古代中国的基本容量单位。
约等于0.001立方米。
●斗:古代中国的较大容量单位。
约等于0.01立方米。
●斛:古代中国的更大容量单位。
约等于0.1立方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伤寒论方度量衡换算
一、汉代度量衡换算方法为出土实物实际测量的换算结果1、重量1200黍,重12铢。
24铢重一两(12铢X2,两之为两)。
16两重1斤。
30斤重1钧。
4钧重1石。
千钧一发。
石为容量读dan。
1斤=250g。
250÷16=15.625。
现在换算:1两=15g。
2、容量1200黍,1龠(yue)。
2龠为1合(ge)。
10合为1升。
10升为1斗。
10斗为1斛(hu)1升=200ml。
《伤寒论》本云“黄耳杯”=200ml。
故勘校人将原著“黄耳杯”换算为“升”。
3、长度五苓散:白饮和服方寸匕。
1黍为1分,10分为1寸,10寸为1尺。
10尺为1丈。
10丈为1引1寸=2.3cm。
1尺=23cm。
关于身高8尺=8X23=184cm。
二、晋朝晋朝沿袭汉制,只是在铢和两之间,加“分”。
6铢=1分。
4分=1两。
《伤寒论》中,只有一个方:麻黄升麻汤,使用:分。
所以,可以看出,麻黄升麻汤是晋朝人抄方时留下痕迹。
《金贵要略》不少方,用“分”作为衡量单位。
但需要区别:如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各十分。
表示比例。
如三物白散:桔梗3分,巴豆1分,贝母3分,这个分是等份。
三、宋朝晋朝到宋朝700-800年时间,度量衡发生很大变化。
1斤=600g1升=1000ml1尺=33cm宋朝以前,医药的度量衡,遵守汉制。
四、建国后宋以后到解放前,以宋制度量衡。
解放后:1斤=500g。
1钱=3g。
3钱=9g,药房为了好算费用,9g统一算10g的也有。
黑龙江1两=50g,1钱=5g。
五、举例麻黄3两(45g),桂枝2两(30g),甘草1两(15g),杏仁70粒=28g(100粒=40g)。
三次量。
故每一剂: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
现在每一剂熬两次(70%有效成分取药)。
张仲景是熬一次。
45%熬取药物有效成分比例。
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历代度量衡(整理)
亩里黄帝设“五量”中里步,即与度量衡分立设置这是因为上古时丈量之法尚未兴起,道路的长短,田亩的方狭只能以人步计算,步是亩里计量的基本单位。
陕西境内出土的周代铜器金文,记述着许多反映当时赐田和以田赔偿或交易的事实。
这些铭文都是以“田”为单位的。
如: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的周共王五年(前927)“五祀卫鼎”铭文上有“余舍汝田五田”等语;《十批判书》提到周孝王年间的“舀鼎”上有以“五田”、“七田”赔偿盗禾之罪等字。
郭沫若著《大系考释》一书中提到的格伯簋上也有“四匹马换三十田”等语。
周方里是古代步里面积。
周制是为井田而立方里之名。
“井方一里,九百亩,八家受之,各家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余二十亩为庐舍。
春秋时代百亩、千亩、十万、七十万、一百万”的计数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
井方一里,是为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
”说明周代确定了步与尺之比率——一步六尺,百步为亩,这个基本概念。
据史料,亩制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变迁战国时期将周制百步为亩,改240步为亩,使周制百亩折为41.7亩秦田秦废井田,但仍沿用周制方里,仍为900亩不变亩位以上,百进为顷亩位以下,古有角名之分(即一亩作4份,1份为一角)里之长短据《夏候阳算经》卷上:“度地以5尺为步,360步为里”。
《平赋书》又说:“三百六十步谓之里”,此处里皆为大里。
5尺为步,360步合计为1800尺。
《大载·礼记》中载“三百步为里”,周制步为6尺,1里即为1800尺。
唐代变五尺为步,“里为三百六十唐朝凡天下之田,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百亩为顷。
武德七年: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以5尺为步,240步为亩,1亩合6000平方尺,或60平方丈,与今市制相同。
唐以大尺为量地尺,1尺合今29.5cm,亩为522.15m2,合今0.783225亩,略计为0.783亩。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一、古今度量衡对照表:1、618-907年(唐朝):一升=0.5914市升;一升=59.4毫升;一斤=19.1市两;一两=1.19市两;一两=37.30克。
2、644-1911(清朝):二、古方中特殊计量单位说明: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嚣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毫;其重量,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至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二分之一。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无”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克(g);1克g=1000毫克(mg)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克(g)1两=10钱=31.25(g)1钱=10分=3.125(g)1分=10厘=0.3125(g)=312.5毫克(mg)1厘=10毫=0.03125克(g)=31.25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克(g)1两=10钱=50克(g)1钱=10分=5克(g)1分=10厘=0.5克(g)=500毫克(mg)1厘=10毫=0.05克(g)=50毫克(mg)。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古今度量衡对照表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
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二)古方中几种特殊计量单位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1.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制的量器,形状如刀匕。
一方寸匕的容量,约等于现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药未约为2g,草木药末约为1g左右。
2.钱匕用汉代的五铢钱币抄取药末以不落力度者称一钱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
半钱匕者,系用五铢钱的一半面积抄取药末,以不落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2。
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株钱边的“五”字为度,约为一钱匕的1/4。
3.刀圭形状像刀头的圭角,端尖锐,中低洼。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4.字古以铜钱抄取药末,钱面共有四字,将药末填去钱面一字之量,即称一字。
5.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
汉以二十四株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三)公制与市制计量单位的折算1.基本折算1公斤(kg)=2市斤=1000g(g)。
1g(g)=1000mg(mg)。
2.十六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6两=500g(g)。
1两=10钱=31.25(g)。
1钱=10分=3.125(g)。
1分=10厘=0.3125g(g)=312.5mg(mg)。
1厘=10毫=0.03125g(g)=31.25mg(mg)。
1毫=3.125毫克(mg)。
3.十进位市制与公制的折算1斤=10两=500g(g)。
1两=10钱=50g(g)。
1钱=10分=5g(g)。
1分=10厘=0.5g(g)=500mg(mg)。
1厘=10毫=0.05g(g)=50mg(mg)。
1毫=5毫克(mg)。
真的是太全的了!一张古今单位换算对照表,这里面你都...
真的是太全的了!一张古今单位换算对照表,这里面你都...真的是太全的了!一张古今单位换算对照表,这里面你都知道哪些?没有比这更专业更贴心的整理了!古代的度量单位通常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因此这对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非常有帮助。
如1亩=667平米,1两=10钱,1季度=3个月,1岁=1年,1斤=500克,1钱=3.125克,1瞬间=0.26秒,1旬=10年,1尺=33厘米,1两=50克,1刹那=0.018秒,1记=12年,1斤=10两,1石=120斤,1盏茶=10分钟,1代=25年等。
我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些古代度量单位:1.亩: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面积单位,现在多用于农业生产中,1 亩等于 667 平方米。
2.两: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重量单位,现在多用于中药、黄金等领域,1 两等于 50 克。
3.季度:是现代常用的时间单位,1 季度等于 3 个月。
4.岁:是现代常用的时间单位,1 岁等于 1 年。
5.斤:是现代常用的重量单位,1 斤等于 500 克。
6.钱: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重量单位,现在多用于中药、黄金等领域,1 钱等于 3.125 克。
7.瞬间:是非常短暂的时间单位,具体时间因人而异,一般认为 1 瞬间等于 0.26 秒。
8.旬: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时间单位,1 旬等于 10 年9.尺: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长度单位,1 尺等于 33 厘米。
10.两:同上文,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重量单位,1 两等于 50 克。
11.刹那:是佛教用语,用来表示极短的时间,1 刹那等于0.018 秒。
12.记: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时间单位,1 记等于 12 年13.斤:同上文,是现代常用的重量单位,1 斤等于 10 两。
14.石: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重量单位,1 石等于 120 斤。
15.盏茶: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时间单位,1 盏茶等于 10 分钟。
16.代:是中国古代使用的时间单位,1 代等于 25 年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古代度量单位在现代已经不再广泛使用,有些已经被淘汰,有些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
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
东汉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
晋 24.45 2.02 222.7
3
隋 29.51 5.944 668.19
唐 31.1 5.944 596.8
2
宋元 30.72 9.488 596.82
明 31.1 17.037 596.82
清 32 10.355 596.8
2
民国 33.3 10 500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
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3.55
量地尺: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1丈 = 320, 1尺 =32, 1寸 = 3.2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时代量制统一换算(毫升)
战国
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
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
楚:1筲 =5升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秦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汉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三国两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204.51合 = 20.45
南北朝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300 1合 = 30
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6001合 = 60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唐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 60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宋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
元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
明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清 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时代衡制统一换算(克)
战国
楚:1斤 = 16两, 1两 = 24铢
赵:1石 = 120斤, 1斤 = 16两, 1两 = 24铢
魏:1镒 = 10釿, 1釿 = 20两
秦: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斤 = 250, 一两 = 15.61铢 = 0.65
1石 = 30000, 1斤 = 2501两 = 15.6, 1铢 = 0.65
1镒 = 3151釿 = 31.5
1石 = 30360, 1钧 = 7590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
秦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30360, 1钧 = 7590 1斤 = 253, 1两 = 15.81铢 = 0.69
汉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29760, 1钧 = 74401斤 =248, 1两 = 15.5, 1铢 = 0.65
1石 = 26400, 1钧 = 6600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三国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两晋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南北朝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梁、陈:1斤 = 220,
南齐:1斤 = 330,北魏、北齐:1斤 = 440,北周:1斤 = 660
隋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大:1石 = 79320, 1钧 = 19830, 1斤 = 661, 1两 = 41.3
小: 1石 = 26400, 1钧 = 6600, 1斤 = 220, 1两 =13.8
唐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79320, 1斤 = 661 1两= 41.3, 1钱 = 4.13 1分 = 0.41
宋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
元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5960, 1斤 = 633, 1两 = 401钱 = 4, 1分 = 0.4
明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
清 1石 = 120斤, 1斤 = 16两1两 = 10钱, 1钱 = 10分 1石 = 70800,1斤 = 590, 1两 = 36.9, 1钱 = 3.69, 1分 = 0.37。